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2谖《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课主要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历史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共同发展的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概况。
本课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
第一部分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第二部分反映了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
【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 .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法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并由此分析出单元核心是民族团结,由此总结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提问: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学生回答,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表格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 民族大团结](https://img.taocdn.com/s3/m/5581005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2.png)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3.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齐唱《爱我中华》。
介绍这首歌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提问: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学生活动】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教师活动】出示地图《中国民族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学生活动】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情况: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教师活动】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教师活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大团结12课教案初中

民族大团结12课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教学难点:1. 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2. 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3. 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 学生分享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
五、观看视频(10分钟)1.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民族团结的意义。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学生提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师引导并总结。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思考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掌握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入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和成就,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民族团结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讨论、资料搜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民族团结案例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搜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民族团结的案例,如“三千孤儿入内蒙”、“援藏建设”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案例中的亮点和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的定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无。
民族大团结(教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初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与地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材料,总结归纳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的措施和成果,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感受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4.从民族区域实施自治的实施情况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史实学习,感受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及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民族政策。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画廊展示新中国成立前民族情况的示例教师出示表格,并布置任务: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搜索到的相关事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通过人才、技术、教师出示西藏农奴和奴隶烧毁图片、新疆自治区成立庆祝图片,新疆一揽子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图片,“我在南疆”两个创业视频,文化教育举例以及西部发开发、兴边富民政策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展示成果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启弹幕功能,便于学生公布思考答案成果。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等材料,体会本地区发展受益于哪些具体措施。
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知识小结填表:学生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等角度进行回答。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搜集相关案例,以“一方有难八方动,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写一篇时政文章报道。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课标要求1、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2、活动建议:谈谈自己了解的国内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重要一课,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问题,内容安排简单,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具体史实仍然不够丰富,需要多补充一些图片、文字等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重点是让学生对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加深认识,能够树立各民族平等、尊重、共同发展的思想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
过程与
方法
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锻炼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
教材归纳中央政府如何存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举措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升华对于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对整个中国发展的意义,能够认同各民族的
平等、团结的发展,自觉维护民族交流,做到指导实践
民族大团结
各民族风俗习惯
你的认识和感受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的影响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建立原
因、过程
历史上
民族交
融史实
丰富多
彩,各
具特色
民族融合、和平交流是主流
历史、地理因素过程
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有利于国家边疆稳定
有利于祖国繁荣稳定。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历程和团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掌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探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利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4.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历史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如播放一段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案(表格式)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体例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部分的专题内容。
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中国现代史中的专题内容,主要讲述了两个关系国家团结安定的重要问题——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重点介绍了两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港澳成功回归祖国,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不断扩大的事实表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他们已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读图、识图能力,养成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对知识进行迁移。
但是,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概括能力还不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绘制时空坐标轴,梳理民族大团结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史实,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研读史料,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识记“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原因、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团结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短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重点呈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讲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让学生明白改革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促进了民族团结。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冲突,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了解不多,需要在本课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取得,掌握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政策的完善过程,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图片和史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精品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民族大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围绕着“民族团结”这一主题,设计了探民族团结之源、谋民族团结之策、聚民族团结之力三个篇章,介绍了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的渊源、实现民族团结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自觉文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二、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围绕着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学习本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起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识有重要作用。
四、学情分析我校属于城乡结合部学校,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太牢固,阅读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督促。
同时,八年级学生本身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冒险和寻求新奇的事物,这一特性为开展教学提供了好的契机。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既兼顾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使学生蹦一蹦能够到的教学内容。
五、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图片、文字材料的方法,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通过设计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六、教学方法运用图片教学、地图教学、史料教学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
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前置作业: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一、自读学习小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
史料3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表。
学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此制度。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教师: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写入法律说明了什么?宪法的哪一内容属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学生: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前提: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教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什么?目前,我国全国已经建立了几个民族自治区?
学生: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目前,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教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实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那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实现了吗?
二、共同繁荣发展
史料1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 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生产方式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
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史料2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史料3近年来,国家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和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了修缮。
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入5 500万元,1 000千克黄金,对布达拉宫进行一期维修。
2001年开始,又拨专款3.3亿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二期维修。
史料4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71.4%。
见下图。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教师: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拓展延伸:
教师: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请大家谈谈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什么影响?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史料)
史料 西部大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
学生: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归纳小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迈进社会主义社会加强经济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西部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