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合集下载

(整理)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整理)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学习要求1 了解机体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2 了解能量代谢及其测定原理;熟悉食物的卡价、氧热价和呼吸商;了解临床应用的简化测算方法;了解能量代谢的衡量标准,熟悉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熟悉基础代谢率。

3 熟悉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4 熟悉产热、散热过程及它们的调节反应。

5 掌握体温恒定调节过程。

各型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 机体70%的能量来自:A 糖的氧化B 脂肪的氧化C 蛋白质的氧化D 核酸的分解E 脂蛋白的分解2 能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 磷酸肌酸B 三磷酸腺苷(ATP)C 葡萄糖D 环磷酸腺苷E 脂肪酸3 临床上用简便方法测能量代谢时,必须测定的数据是:A 食物的卡价B 食物的氧热价C 呼吸商D 单位时间内耗O2量E 体重4 体内能源的主要贮存形式是:A 肝糖原B 肌糖原C 脂肪D 蛋白质E 葡萄糖5 机体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作外功,当体重不变时,其消耗的能量最终都转变为:A 热能B ATPC 脂肪D 电能E 糖原6 食物的氧热价是指:A 1g食物氧化时消耗的O2量B 某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能C 1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能D 1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CO2量E 以上都不是7 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是:A 体表面积B 体重C 身高D 性别E 年龄8 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A 进食B 肌肉活动C 环境温度D 精神活动E 性别9 机体安静时,能量代谢最稳定的环境温度是:A 0~5℃B 5~10℃C 15~20℃D 20~30℃E 30~35℃10 进食后,使机体产生额外热能最多的是:A 糖B 脂肪C 蛋白质D 混合食物E 维生素11 能量代谢率的表示单位是:A kJ/(kg·h)B kJ/(cm·h)C kJ/(m2·h)D kJ/kgE kJ/h12 呼吸商是指同一时间内:A 耗O2量/混合食物B 混合食物/耗O2量C 耗O2量/CO2产生量D CO2产生量/耗O2量E CO2产生量/非蛋白食物13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变化百分率应为:A ±25%B ±20%C ±15%D ±30%E ±5%14 人体基础代谢率:A 与体重成正比B 与体表面积成正比C 与身高成正比D 与身高×体重成正比E 与体重×体表面积成正比15 基础代谢率常用于下列什么病的诊断?A 垂体功能低下B 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低下C 肾上腺皮肤功能亢进D 糖尿病E 肥胖病16 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错误的是:A 清醒B 静卧C 餐后6hD 室温25℃E 肌肉放松17 体温是指:A 体表的平均温度B 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C 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D 胸腔内的平均温度E 腹腔内的平均温度18 体温的昼夜间波动不超过:A 0.1℃B 0.3℃C 0.5℃D 0.8℃E 1℃19 善于体温生理变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女性基础体温低于男性B 老年人体温略低C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D 运动时体温升高E 体温呈昼夜周期性波动20 关于正常人的体温,正确的是:A 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B 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C 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D 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E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21 在一昼夜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A 清晨2~6时B 晚上0点以前C 中午12时左右D 下午2~6时E 上午8~12时22 与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有关的激素是:A 孕激素B 雌激素C 卵泡刺激素D 黄体生成素E 甲状腺激素23 劳动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 肺B 心脏C 肝脏D 肾脏E 骨骼肌24 安静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 内脏B 脑C 心脏D 骨骼肌E 皮肤25 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A 肺B 肾C 消化道D 汗腺E 皮肤26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时,机体散热的方式是:A 辐射B 传导C 对流D 辐射和对流E 蒸发27 给高热病人乙醇擦浴是为了增加:A 辐射散热B 对流散热C 传导散热D 辐射散热和传导散热E 蒸发散热28 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是为了增加:A 辐射散热B 传导散热C 对流散热D 蒸发散热E 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29 当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A 辐射与蒸发B 传导和对流C 不感蒸发D 蒸发和对流E 辐射、传导和对流30 关于汗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高渗液体B 固体成分主要是NaClC 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增加D 大量出汗可出现高渗性脱水E 分泌汗液是机体的排泄途径之一31 人在寒冷环境中,产热主要通过:A 皮肤血管收缩B 心跳加快C 寒战D 进食增加E 胰岛素分泌增加32 对于蒸发的叙述,错误的是:A 蒸发分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B 水分从体表气化时吸收体热C 环境湿度越高,蒸发散热效率越高D 精神性出汗不具有散热的意义E 是外界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惟一的散热方式33 对行为性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人体温调节的最主要方式B 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的C 低等动物也存在D 人在寒冷时增加衣着是行为性体温调节的表现E 动物越高等内容更丰富34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A 下丘脑B 中脑C 脑桥D 延髓E 脊髓35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乙酰胆碱D 5-羟色胺E 多巴胺36 下列能使呼吸商增大的因素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糖转化为脂肪B 糖酵解增多C 肺过度通气D 酸中毒E 碱中毒37 人体温热性发汗最强的是:A 大汗腺B 四肢小汗腺C 额部小汗腺D 足部小汗腺E 躯干部小汗腺38 体温的昼夜变化主要是由于:A 肌肉活动状态B 耗O2量多少C 环境温度的规律性变化D 自由运转周期E 地球自转周期39 体温正常波动的日节律中最高的是在:A 2~6时B 6~11时C 12~13时D 13~18时E 18~24时40 与皮肤温度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 循环血量B 血流速度C 血管舒缩D 肌紧张度E 体温中枢的兴奋性41 当气温处于下列何种情况下,蒸发成了惟一的散热途径:A 30°B 37°C 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D 超过体温时E 以上均不是42 大量出汗时:A 汗液中蛋白质浓度增加B 可导致高渗性脱水C 参与活动的汗腺数量并不增加D 最大汗量可达10L/hE 肾上腺素无加强出汗的作用43 调节体温的调定点作用是通过:A 皮肤温度感受器B 皮肤冷觉感受器C 内脏温度感受器D 热敏神经元E 冷敏神经元44 关于细菌性发热的论述,错误的是:A 发热开始先出现寒战B 调定点上移C 体温调节功能障碍D 致热源不消除,产热与散热在新的水平上保持平衡E 热敏神经元阈值升高45 关于体温生理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 清晨2~6时最低B 女性一般高于男性,而且排卵之日最高C 幼儿略高于成人,新生儿易波动D 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1~2℃E 环境温度对体温也有影响46 直接支配小汗腺活动的神经纤维是:A 肾上腺素能纤维B 胆碱能纤维C 肽能纤维D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47 关于行为性体温调节,下列描述哪一项是错的?A 有意识地进行B 以生理性调节为基础C 是对生理性体温调节的补充D 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不属于此概念的范畴E 跑步御寒是此种调节的典型例子X型题1 生物卡价与物理卡价不相等的是:A 糖B 脂肪C 糖和脂肪D 蛋白质E 以上均对2 人的体温生理性调节反应主要是:A 增减皮肤血流量B 温热性发汗C 寒战D 严寒时卷曲身躯E 吹风3 体温调定点的实质应是:A 体温中枢兴奋性改变B 冷敏神经元的温度阈值C 皮肤温度感受器的阈值D 热敏神经元的温度阈值E 使机体温度保持在此附近4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式可用:A Kcal/(m2·h)B Kcal/(kg·h)C 实测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率D 实测值与同体重人平均值相差的百分率E kJ/(身高·h)5 下列哪几种情况下,呼吸商将变小?A 肺过度通气B 肌肉剧烈运动C 酸中毒D 大量脂肪转化为糖E 碱中毒6 关于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下列哪些描述是错误的?A 进食蛋白食物,“额外”热能可达30%B “额外”热能可能来源于肝脏C 进食后2~3h达最高值D 由进食动作刺激引起E 糖的作用低于蛋白质7 蒸发可发生在:A 皮肤B 肾脏C 呼吸道D 消化道E 心脏8 参与体温调节的中枢递质包括: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精氨酸D 5-羟色胺E 乙酰胆碱9 间接测热法必须取得的数据及条件是:A 食物卡价B 氧热价C 非量蛋白呼吸商D 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E 食物构成正常10 下列哪些生理现象及活动具有日节律特性?A 细胞中心的酶活性B 激素的分泌C 个体行为D 体温E 以上均不对11 精神性发汗出现于:A 阴部B 足跖C 腋窝D 手掌E 背部12 辐射散热与下列哪些因素直接有关?A 风速B 皮肤与环境的温差C 皮下脂肪D 体表面积E 衣服多少13 下列物质中哪些可作为机体的能源?A 糖B 蛋白质C 脂肪D 维生素E 水14 有关体内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描述正确的是:A 葡萄糖可直接供给细胞活动能量B 氨基酸可直接供给细胞活动能量C 脂肪酸可直接供给细胞活动能量D ATP可直接供给细胞活动能量E 葡萄糖脂肪酸氧化产生ATP,方可供给细胞生命活动能量15 可被肝脏用来进行糖异生的物质有:A 乳酸B 丙酮酸C 甘油D 某些氨基酸E 维生素16 体内能源的贮存形式有A 糖原B 脂肪C ATPD 蛋白质E NADPH17 在短期饥饿的情况下,体内的主要供能物质是:A 蛋白质合成增加B 葡萄糖含量降低C 糖原减少D 脂肪为主要供能物质E 水分减少18 人体内的热能:A 可被细胞用来做功B 是能量的最低级形式C 可被贮存起来再利用D 可维持体温E 可用来反映机体代谢水平19 下列关于呼吸商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它是指某种食物氧化时CO2产量与耗O2量之比B 若机体主要氧化脂肪供能时接近于0.71C 在长期病理性饥饿情况下接近于0.8D 糖在体内转化为脂肪时变大E 正常时,最接近蛋白质的呼吸商20 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率必须直接测出:A 尿氮排出量B 耗O2量C CO2产量D 非蛋白呼吸商E 热量多少21 与机体产热量有较好比例关系的生理指标是:A 身高B 体重C 年龄D 体表面积E 能量代谢率22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A 肌肉活动B 精神活动C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D 环境温度E 摄水量23 具有特殊动力作用的食物包括:A 蛋白质B 脂肪C 糖类D 维生素E 水24 寒战的特点是:A 肌肉作外功明显增加B 产热量大C 屈肌收缩、伸肌舒张D 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E 受意识控制25 体温调节系统包括:A 温度感受器B 体温调节中枢C 产热器官D 散热器官E 呼吸器官26 体内的能量可用于:A 维持体温B 合成代谢C 生理活动D 机械功E 分解代谢27 提供能源的物质有:A 无机盐B 蛋白质C 脂肪D 糖E 水28 有关食物的卡价叙述,错误的是:A 是指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量B 是指营养物质氧化时,一定时间内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C 是指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D 食物的物理卡价和生物卡价均相等E 不同食物的卡价均不相同29 有关氧热价的叙述,错误的是:A 1g食物氧化时消耗的O2量B 1g食物氧化时CO2的产生量C 1g食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热量D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E 与机体代谢水平无直接关系30 有关呼吸商的叙述,正确的是:A 呼吸商是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氧耗量与CO2产生量的比值B 一定时间内的CO2产量和O2耗量的比值C 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氧耗量和CO2产量基本相同D 可用来估计某一段时间内机体氧化营养物质的种类E 与食物成分无关31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是:A 肌肉活动B 精神活动C 环境温度D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E 尿量多少32 基础代谢率测定时条件是:A 清晨、清醒B 静卧C 进食清淡菜肴D 室温18~25℃E 禁食33 基础代谢率的单位用:A kJ/(m2·h)B kcal/(m2·h)C kJ/(kg·h)D kcal/(cm·h)E kJ/(m·h)34 有关基础代谢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是人体最低的能量代谢率B 女性高于男性C 幼年高于成年D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E 与年龄无关35 提高能量代谢的激素有:A 糖皮质激素B 肾上腺素C 甲状腺激素D 雄激素E 胰岛素36 与体温正常的生理变动有关的因素有:A 昼夜变化B 性别、年龄C 身高、体重D 肌肉活动E 精神活动37 女性体温:A 一般比男性低B 排卵前低C 排卵日更低D 排卵后升高E 无周期性变化38 机体散热的途径是:A 皮肤B 呼吸道C 消化道D 泌尿器官E 肝脏39 有关辐射散热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是主要的散热形式B 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C 散热量与皮肤和环境的温差成正比D 散热量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成正比E 不受衣物的阻挡40 皮肤散热的方式有:A 辐射散热B 传导散热C 对流散热D 蒸发散热E 精神性发汗41 增加辐射散热的因素可见于:A 皮肤血流量增多B 外界环境温度降低C 皮下脂肪增多D 有效辐射面积增加E 吹风42 温热性发汗的特点是:A 劳动时发汗B 炎热时发汗C 情绪活动时发汗D 发汗常见全身E 大汗腺强于小汗腺43 寒冷时,人体自主性体温调节的反应是:A 拱肩缩背B 寒战C 皮肤血流量减少D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E 开暖风调节44 体温调节系统包括:A 温度感受器B 体温调节中枢C 产热器官D 散热器官E 交感、副交感神经45 中枢温度敏感性神经元分布在:A 脊髓、延髓B 脑干网状结构C 小脑D 下丘脑E 大脑皮质46 能量代谢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A 释放B 转移C 贮存D 利用E 以上均对47 脂肪氧化供能的特点是:A 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多B 人体所消耗能源的绝大部分由脂肪提供C 在短期饥饿的情况下,脂肪是主要的能量来源D 脂肪不能在机体缺氧的情况下供能E 以上均对48 测定基础代谢要求的条件是:A 清晨、清醒、静卧B 空腹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C 室温保持在10~20℃之间D 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E 睡眠49 增加辐射散热的因素是:A 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B 皮下脂肪增多C 衣着增加D 有效辐射面积增加E 吹风50 在环境温度为30℃时作剧烈运动,人体散热的途径有:A 辐射B 传导与对流C 不感蒸发D 出汗E 以上均对51 可使体温升高的物质是:A 细菌致热原B 5羟色胺C 去甲肾上腺素D 多巴胺E 乙酰胆碱52 下列哪些属于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对体温的调节?A 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B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量减少C 出现寒战D 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产热量E 甲状腺素分泌量下降53 有关女子基础体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础体温随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波动而波动B 基础体温随体内孕激素及代谢产物的变化而波动C 基础体温在排卵前较低D 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1℃左右E 基础体温的降低可作为判断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54 生理性体温调节包括:A 改变皮肤血流量B 发汗C 寒战D 蜷曲身体E 甲状腺素分泌增多55 下列有关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A 糖类氧化时释放的能量较蛋白质多B 我国人所需能量全都由糖提供C 组织脂肪也能与供能D 糖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作为能源储备E 脂肪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比糖类、蛋白质多56 关于体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任何时候都是37℃B 女子体温低于男子C 儿童体温高于成人D 老人有体温下降倾向E 新生儿体温易波动57 参与体温调节的中枢递质有: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5羟色胺D 多巴按E 甲状腺激素58 采用乙醇擦浴及脱去上衣降低高温病人的体温是通过:A 增加辐射散热B 增加蒸发散热C 增加对流散热D 增加传导散热E 减少机体产热59 在下列数据中,有助于间接测热法测定机体产热量的有:A 食物的卡价B 食物的O2热价C 呼吸商D 单位时间内O2耗量E 单位时间内的CO2产量60 关于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与进食各类食物有关B 由进食动作刺激引起C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活动产生D 进食蛋白质2~3h后其效应可达最大值E 在配制饮食时,这部分额外耗能应注意补充61 下列因素中哪些可能影响皮肤温度?A 发汗B 皮肤血流量C 环境温度D 精神紧张E 增加衣着62 衡量能量代谢率的标准是:A 避免了身高、体重对代谢率的影响B 产热量/身高C 产热量/体重D 产热量/体表面积E 产热量/(体表面积·小时)二、名词解释1 能量代谢:2 食物的卡价:3 食物的氧热价:4 呼吸商:5 非蛋白呼吸商:6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7 基础代谢率:8 体温:9 不感蒸发:10 自主性体温调节:11 调定点:12 行为性体温调节:13 体温:三、问答与论述题1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怎样影响能量代谢?2 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哪几种?根据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3 皮肤在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中有哪些作用?4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在体温调节中起哪些作用?5 体温相对恒定有何重要意义?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6 简述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生理题目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题目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一、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 2.氧热价 3.呼吸商 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5.基础代谢率 6.体温7.不感蒸发二、填空1.糖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其两种供能途径分别为——和———。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和——。

3.测定基础代谢应在——、——、——和——条件下进行。

4.皮肤散热的方式有——、——、——和——。

5.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

6.安静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运动时则为——。

7.热适应(或热习服)后,引起发汗的体核温度(即发汗阈值)比习服前要——;最大发汗速率——;经汗液排出的氯化钠——。

8.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体温能够在一定温度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可用———学说解释。

三、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A.肝糖原 B.三磷酸腺苷 C.脂肪酸 D.葡萄糖 E.磷酸肌酸2.蛋白质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的原因是A.蛋白质在体内消化不完全 B.氨基酸在体内转化为糖 C.氨基酸在体内合成组织蛋白D.氨基酸在体内没有完全氧化 E.氨基酸在体内吸收不完全3.机体体温最高的部位是A.心 B.肝 C.脑 D.肾 E.直肠4.体温调定点位于A.脊髓 B.大脑皮层 C.延髓 D.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 E.丘脑5.在寒冷环境中,下列哪项反应不会出现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C.出现寒战D.组织代谢率增高,产热量增加 E.交感神经兴奋6.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是A.肌肉活动 B.精神活动 C.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D.环境温度 E.体温变化7.关于体温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是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正常值为36.0~ 37.4CC,成年男性的平均体温比女性高 D.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体温日节律的控制中心E.生育年龄女性的基础体温在排卵日最低8.短期饥饿时,人体能量来源发生的变化是A.由糖转向蛋白质 B.由脂肪转向糖 C.由糖转向脂肪 D.由蛋白质转向脂肪E.由脂肪转向蛋白质9.关于基础代谢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的生命活动 B.代谢率是最低的C.男性比女性低 D.与体重成正比 E.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升高30%左右10.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可能主要与下列哪项活动的耗能有关A.氨基酸的氧化脱氨基 B.消化道运动 C.消化道分泌 D.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E.脂肪的消化吸收11.下列哪种生理情况下基础代谢率最低A.熟睡时 B.基础条件下 C.清晨醒后未进食之前 D.平卧时 E.做梦时12.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物质是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E.核苷酸13.用简便方法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必须测得的数据是A.食物的卡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非蛋白呼吸商 D.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E.心跳和呼吸频率14.酒精擦浴降温主要是增加了皮肤的A.传导散热 B.对流散热 C.辐射散热 D.蒸发散热 E.散热面积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哪种方式增加产热量A.内脏代谢增加 B.寒战性产热 C.非寒战性产热 D.脑代谢增加 E.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二)B型题A.食物的氧热价 B.呼吸商 C.非蛋白呼吸商 D.食物的物理热价 E.食物的生物热价1.1克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2.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3.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脂肪和糖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耗氧量之比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不感蒸发 D.发汗 E.辐射+传导+对流4.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5.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A.0.71 B.0。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人体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

是由糖提供的。糖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可直接供细胞利用,
也可以肝糖原或肌糖原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肝糖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
血糖水平的稳定;肌糖原是骨骼肌活动时随时可以动用的能量储备。
1
脂肪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第 10 页
(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 1 g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食物热价的单位为焦耳(J)或卡(cal)(1
cal=4.187 J)。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前者指食物在体外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 后者指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的热量。糖和脂肪在体内、外氧化产物完全相同,故物理热价和生物热 价相等。蛋白质由于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有一部分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故蛋白质的生物热 价小于物理热价(表7-1)。
第 14 页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因为全身骨骼肌的重量约占体重的40%,所 以骨骼肌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机体在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产热量 比安静时增加10~20倍。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图7-1 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在能量转
化过程中,机体所利用的蕴藏于食物中的化学能与 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和所做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 完全相等的。因此,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 的食物,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 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 消耗的能量)。
体内脂肪的贮存量很大,可占体重的20%左右。脂肪是体内贮存 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在细胞 内氧化释放能量。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约为同等重量的 糖氧化所释放能量的2倍左右。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二) 间接测热法 (Indirect calorimetry) 定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C6H6O6+ 6O2
6CO2+ 6H2O + E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定义:
分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糖、脂肪:物理热价 = 生物热价 1克蛋白质的物理热价约23.43KJ 生物热价约 为18KJ,说明蛋白质在体内是不能被完全氧化的
(三)动物对炎热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调整血液循环 3. 蒸发散热 皮肤和表层血管舒张
(1)出汗
(2)呼吸次数增加和热喘呼吸,并伴以唾液分泌 增加,使呼吸道蒸发散热大为增加。
(四)动物对寒冷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增加绝热性能
短期暴露于寒冷中,竖毛肌收缩,被毛竖 立;长期生活于寒冷环境中,则被毛增生,皮 下脂肪蓄积,以增大身体的绝热效应,减少体 热散失。
4、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① 甲状腺激素(T3、T4):产热作用缓慢而持久。 动物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以适应低温环境。 ② 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产热作用迅速 而短暂。 当动物突然进入冷环境时,E和NE 分泌增加,主 要是使动物应付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保持体温恒定。 (2)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NE、E释 放增加。 寒冷—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TRH释放—TSH释放
选择:1 狗的散热是以( )为主
A 蒸发 B 传导、对流、辐射 C 传导 D 对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成为唯一的 散热方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基本要求掌握:1.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基本要求掌握:1.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基本要求掌握:1. 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2.基础代谢的概念及意义3.机体的散热方式4.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调定点学说)熟悉:1.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2. 机体的产热3. 体温调节中枢了解:1. 食物的能量转化2.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二.基本概念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食物的热价(themal equivalent of food)、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体温(body temperature)、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isis)、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对流散热(them1a1 convection)、蒸发散热(evaporation)、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发汗(sweating)或可感蒸发(sendbie evaporation)、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

第一节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体内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分为:1)合成代谢:合成自身的成分,贮存能量2)分解代谢:氧化分解成分,释放能量。

一、来源:(1)糖:是重要来源,约占70%。

尤其是脑。

肌糖原→肌肉;肝糖原→血糖。

(2)脂肪:各种物质贮存的形式;(3)蛋白质:主要用于合成细胞组织结构,不是能量的提供者,如激素,酶等。

生理学 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 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4、体表面积的测定: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 (cm)+0.0128×体重(kg)0.1529; 体表面积还可从右图直接求出。
BMR率随着性别、年龄等不同 而有生理变动。男子的BMR值 平均比女子的高;儿童比成人 高;年龄越大,代谢率越低。
5、BMR正常范围:±10%~±15% 6、BMR的临床意义: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概念:人在进食后的1~8小时,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 这种因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 特殊动力效应 。 2、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为30%;糖和脂肪的 特殊动力效应分别为6%和4%
1、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 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 室温保持在20~25℃; 体温正常、精神安定。 3、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BMR比一般安静时的代谢率要低些,但并不是最低的, 因为熟睡时的代谢率更低(比安静时低8%~10%,但做 梦时可增高)。
(2)发汗:
发汗: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发汗时有明显的
汗液形成而被蒸发,因此又称为可感蒸发。 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 空气湿度高,衣着较多时,25℃便可引起发汗。 劳动或运动时,气温虽在20℃以下,也可出现发汗,而
且发汗量往往较多。
汗液的成分:水分:99% 固体成分( NaCl、 KCl、尿素):<1%
(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下丘脑 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点类似于 恒温器的调节,PO/AH神经元的活动设定了 一个调定点,即规定的温度值,如37℃。若 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 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若 体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

7.能量代谢和体温

7.能量代谢和体温

3.蛋白质
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蛋白质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形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一般不做供能物质。
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极大时,糖原和贮存脂质几乎耗竭 时,机体通过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供能。
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完全氧化,没有被完全氧化的代谢产物 以尿素、尿酸、肌酸形式经肾脏排出。
(二)能量的去路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 环境温度20-25℃、空腹(禁食12小时)。此时的能量主要维 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基础代谢率比一般的安静时的代谢率更 低,但不是最低。熟睡无梦时更低。
能量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基础代谢率的单位: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kJ/(m·h)
发热: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冷 敏神经元活动增强,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寒战、皮肤血管 收缩。相反,高热因素去除后,体温调定点下移,热敏神经元活 动增强,散热增加,产热减少,皮肤血管舒张,发汗,体温下降。
(四)温度习服:当机体较长时间处于高温和低温环境 中,机体对环境的耐受性逐渐升高,而维持正常健康状 态。
2.机体的产热形式及调节:机体的产热量大部分来自全身各组织 器官的代谢活动。 安静寒冷环境下: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加基础上,伸肌和屈 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机体的能力代谢率可增加 4-5倍,骨骼肌不做功,收缩的能力全部转化为热能,产热显著。
非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机体通过升高代谢率而增加产热的 现象。体内的褐色脂肪组织的非寒战产热量最大。 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多,促进代谢产热。
(2)传导散热:机体将热量直接传递给与皮肤接触的较冷物体。 取决于皮肤表面与接触物体表面的温度差、接触面积等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体核温度比体表温度高,且比较稳定.
33
体温调节
一、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 体 温
正常新陈代谢要求在一定 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哺乳动物 的体温超过42℃或低于25℃, 将引起代谢严重障碍甚至死亡。
所以,正常的体温对于生命 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机体 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34
体温调节
二、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V糖(物理)=V糖(生物) V脂肪(物理)=V脂肪(生物) V V 蛋白质(物理) > 蛋白质(生物)
13
表6-1 三 种 营 养 物 质 氧 化 时 的 几 种 数 据
产 热 量 ( KJ╱ g) 营 养 物 质
物 理 热 价生 物 热 价营 养 学 热 价 ※
糖 17.17
蛋 白 质 23.45 脂 肪 39.77
大家好
1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Temperature regulation)
能量代谢 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恒定的调节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 转移、储存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 新陈代谢:维持生命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 新陈代谢包括: ❖ 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 能量代谢(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3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能量的来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 化分解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机 体主要利用糖(70%)和脂肪(30%)供能,少量的能量 依靠蛋白质分解供给。
既然机体消耗的能量都是来源于食物,是否可 以用每天摄取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来估测机体能量的
? 消耗率呢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不感蒸发——皮肤、呼吸道 可感蒸发(发汗) 2)环境温度升高到接:机体通过交感N调控着 皮肤血管的口径,以改变其血流量,改变皮肤 温度,从而影响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量。
(二)体温的测定
临床: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实验研究: 食管温度——体核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三)体温的生理性变动
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3.年龄差异 4.肌肉活动与精神活动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 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 NPRQ):糖 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的CO2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质
耗氧量 (L/g)
产(CLO/2g量)
物理热价 (KJ/g)
生物热价 氧热价 (KJ/g) (KJ/L)
呼吸商 (RQ)
───────────────────────────
糖 0.83 0.83 17.0
17.0 21.0 1.00
脂 肪 1.98 1.43 39.8 39.8 19.7 0.71
(一)肌肉活动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影响最显著 (二)环境温度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2.73 3.40 8.30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洗衣 扫地
9.89 11.37

南华大学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南华大学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D、计算24h产热量 24h产热量=1350kJ+6706.5kJ=8056.5kJ
3、耗O2量与CO2产生量的测定方法 (1)开放式测定法
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测定耗氧 量和CO2产生量 (2)闭合式测定法
一般是使用能量代谢率测定器械 (如肺量计)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 运动或劳动的强度 消耗的能量 能量代谢值可作为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 2、精神活动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 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能量代谢 *骨骼肌的紧张性 *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释放 代谢率
C6H12O6+6O2=6CO2+6H2O+Q。
举例: 受试者在标准状态下24小时耗 氧量:400L,CO2产生量:340L,尿氮量: 12克,计算24小时的能量代谢。 步骤: A、求出蛋白质代谢的耗氧量、CO2产 生量和产热量
蛋白质氧化量=12×6.25=75g 产热量=18×75=1350kJ 耗氧量=0.95×75=71.25L CO2产生量=0.76 ×75=57L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到7-8h), 即使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机体产热量也要比进食前有 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作用,称为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蛋白质:25-30% 糖和脂肪:4-5% 混合性食物:10% 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肝脏处理蛋白分解产物 时的额外能量消耗有关
RQ=1.0 →氧化糖; RQ=0.71→ 氧化脂肪; RQ=0.80→ 氧化蛋白质; RQ=0.85→一般饮食。
(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生理学 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学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与相传伴的能量代谢,简称代谢。

糖、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经消化转变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而被吸收入血。

在细胞中,这些营养物质经过同化作用(合成代谢),构筑机体的组成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同时经过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为代谢产物。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物质代谢过程中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在分解代谢过程中,营养物质蕴藏的化学能便释放出来。

这些化学能经过转化,便成了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能源,所以说分解是代谢的放能反应。

而在合成代谢过程中,需要供给能量,因此是吸能反应。

可见,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

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2和 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

这些能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并向体外散发。

其余不足50%则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供机体利用。

体内最主要的高能磷酸键化学物是三磷酸腺苷( ATP)。

此外,还可有高能硫酯键等。

机体利用ATP去合成各种细胞组成分子、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细胞利用ATP去进行各种离子和其它一些物质的主动转运,维持细胞两侧离子浓度差所形成的势能;肌肉还可利用ATP所载荷的自由能进行收缩和舒张,完成多种机械功。

总的看来,除骨骼肌运动时所完成的机械功(外功)以外,其余的能量最后都转变为热能。

例如心肌收缩所产生的势能(动脉血压)与动能(血液流速),均于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过程中,因克服血流内、外所产生的阻力而转化为热能。

在人体内,热能是最“低级”形式的能,热能不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不能用来作功。

本节主要叙述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与方法,基础代谢以及机体在某些状态下的代谢等问题,不涉及能量代谢的各个方面。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3.调定点学说
下丘脑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能使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活动后 恰好使散热和产热保持平衡的温度值。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8~10时 B.下午3~4时 C.清晨2~6时 D.夜间10~12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2.测 定
产热量=20.2kJ/L×耗氧量/体表面积 BMR=(实测值-平均正常值)/平均正常值
年龄 (岁) 男 11~15 195.5 16~17 193.4 18~19 166.2 20~30 157.8 31~40 158.6 41~50 154.0 >51 149.0

生理第0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第0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
的因素,机体任何轻微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 率。运动或劳动时,机体耗氧量显著增加,剧烈 运动或强劳动时,短时间内其产热量比安静时可 增加数倍到十数倍。
• 2.精神活动 精神和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有显
著影响。因为脑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氧化释能, 安静思考时影响不大,但精神紧张时,如激动、 烦恼、愤怒、恐惧及焦虑等,产热量增多,能量 代谢率增高。
• 3.对流(convection)散热 机体借空气或液体
流动带走人体周围已加温的热空气,称为对流散 热,是传导散热的特殊方式。
• 4.蒸发(evaporation) 在任何条件下液体变为气 体蒸发时都带走一定的热量,此种散热方式称为 蒸发散热。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酒精擦浴降温 即此道理。蒸发散热可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 • (1)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不感蒸 发是指液体中的水分直接渗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 等表面而被蒸发,并不被人们觉察,是持续进行 的一种散热方式,故称不感蒸发。
•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 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环境温度等不同而异。
• 1.昼夜变化 在一昼夜中,人体的体温是周期
性波动,清晨2时~6时体温最低,午后1时~6时 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 周期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 2.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高于同龄男性体温0.3℃且 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体温下降, 排卵后体温上升,原因是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 变化产生。 • 女性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曲线图
• 2.体温调节中枢 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各级部位,其基本 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 度敏感神经元,既能感受它局部组织温度变化的刺激,又 能对其他途径传入的温度变化信息整合处理,因此, PO/AH现被认为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 3.体温调定点学说(Set-point theory) 调定点学说体温 恒定的调节是通过机体内体温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体 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有个调定点,即 事先将调定点定在一个规定的数值(如37℃)。如果体温 偏离此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偏差信息送到控制系统,然后 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来维持体温恒定。关于调定点的机 制尚未清楚。某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的作用就在于阻 断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三、基础代谢率
第二节 体温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三、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定义: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质
代谢和能量代谢;
伴随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
散热的几种方式
当环境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大部分体热通 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而散发,一小部分体 热随呼出气、尿和粪而散发。
受 试 者 人 数
基础代谢率
三种甲状腺疾病患者的基础代谢与正常人的基础代谢比较
第二节 体温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一)正常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的深部体温是相对稳定的,故称为恒
温动物; 而低等的爬虫类、两栖类动物的机体深部温度会随着
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变温动物。
正常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肌肉的活动 • 是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肌肉活动需要的
能量来自于营养物质的氧化,这将导致机体耗氧 量的增加,因此机体的任何轻微的活动都会提高 能量代谢率。
• 劳动或运动时能量代谢和耗氧量显著增加,且与 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故可利用能量代谢 率作为评价劳动或者运动强度的指标(表7-3)。
• 在研究人体体温时,把人体分为外壳和核心两个层次, 它们的温度分别称为体表温度和深部温度。
• 深部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 度称为深部温度或体核温度。
•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 的温度称为体表温度, 其中最外层的为皮肤 温度。
• 体温:通常是机体深 部的平均温度
环境温度20 ºC 环境温度35 ºC
临床体温的测定: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得,故临床 上常用直肠、口腔和腋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就体温测定的可信度而言: 直肠温度 > 口腔温度 > 腋窝温度。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 昼夜的变化
• 人体体温呈昼夜节律(日节律)的周期性波动:
• 清晨2 ~ 6点最低,午后1 ~ 6点最高,变化幅度低于1度
• 体温的昼夜节律与肌肉活动和耗氧量无关,而且
在外周传入信息(自然光线变化、环境温度变化、钟
和利用被称为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同一生命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两 者密不可分,即:
• 在物质的分解代谢过程中,营养物质释放出蕴藏的化学能, 经转化后被用于机体的生命活动;
• 在物质的合成代谢过程中,随着物质的合成,机体吸收并 储存能量。
生理学讨论的能量代谢,并不涉及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的 具体生物化学过程,而是从机体整体的角度,宏观地讨 论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同时介绍:
• 在基础状态下,体内能量的消耗仅用于维持基本生 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定,故把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 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以kJ/(m2h)表示 。
• 由于能量代谢率的高低与体重不成比例关系,而与 体表面积基本上成正比,故在能量代谢率的测定中需要 测定人的体表面积,
•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
• 男性高于女性
(二)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
代谢能量: 50%以上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 其余以化学能贮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
三磷酸腺苷(ATP)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和储能物质,1 mol ATP断裂一 个高能磷酸键成为ADP时可释放33.47 kJ的能量;而消耗的ATP,可由线 粒体使ADP重新磷酸化而得到补充。
机体的产热形式
安静时:内脏产热为主,56%。肝脏为主 劳动或者运动:骨骼肌产热为主 寒冷环境:
1、骨骼肌发生寒战,不对外做功,产 热量高
2、刺激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 机体代谢增加,产热量增加
(二)机体的散热过程
人体的热量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等 部位向外散发,其中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途径。
(三)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在20~30ºC时,机体的能量代谢最稳定; < 20ºC,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寒战和肌肉紧张度的增加,代谢率 增高; > 30ºC,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发汗、循环和呼吸功能增强,代 谢率增高。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进食后1小时开始,2~3小时达到 高峰,延续7~8小时),即便是在安静状态下,机体产 热量也比进食前增加,这种由食物引起机体“额外” 地产生热量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 糖
• 糖是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总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分解代谢提 供的。糖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一部分供全身细胞利用;另一部 分经合成代谢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肝脏和肌肉;少部分转化成 为脂肪或蛋白质。
• 葡萄糖转化供能的主要方式是ATP,有两条转化途径: • ①有氧氧化:氧充足时,葡萄糖有氧氧化分解为CO2和H2O,释放大量的能
2. 性别
• 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高于男子0.3 ºC,原因可能是女性 皮下脂肪较厚,散热较少。
• 女子的基础体温(早晨醒后起床前测定的体温)随 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在月经期和月经后的前半期较低, 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2 ~ 0.3 ºC。
• 女性排卵后体温升高,是由于体内孕激素水平的周 期性变化所致。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体温得知女子 月经周期中有无排卵和确定排卵日。
• 体内另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能源分子是磷酸肌酸(CP),由肌酸和磷酸 合成,主要存在于肌肉中。CP是能量贮存库
• 能量充足:ATP转化为CP • 能量不足:CP转化为ATP
(三)、能量代谢的表示方法
能量代谢率: 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测定原理: 按照能量守恒原理,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成
另外一种形式时,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机体能量 代谢也遵循这一规律,即在机体的能量转化过程中:
量(1 mol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产生38 mol ATP); • ②无氧酵解:在氧不足时,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分解成乳酸,释放少量的能
量(1 mol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2 mol ATP)。
•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正常情况下供能的主要途径,而无氧酵解是机体相对 缺氧时供能的重要方式。
•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耗氧量剧增而供血不足(相对缺氧),糖酵解增强可保证骨骼肌能 量的应急供应。
表、电视、广播等)消除之后仍然基本维持,说明是
一种机体的内在节律。

体温变化的内在节律与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
不完全吻合,比地球自转周期略长,因而是一种自由
运转周期

体温的昼夜周期变化被认为由生物钟所控制,其
中心可能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由于长期的社会生活
因素的影响,使得其与地球的24小时运转周期同步。
• 红细胞内无线粒体,能量完全依靠糖酵解供应。 • 脑组织糖原储存少,并对缺氧敏感,能量消耗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故机体缺氧和血
糖过低时,可发生脑功能障碍、抽搐和昏迷。
2. 脂肪
• 脂肪在体内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给能量。通常成人糖的储藏量仅约150 g, 而脂肪达数公斤,占体重的20%左右;而每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所释放 的能量约为糖或蛋白质的2倍。
(一)机体的产热
热量来自营养物质分解代谢 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 内脏是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安静时,肝 脏血液的温度高于主动脉血液0.4 ~ 0.8 ºC,产热56%
• 骨骼肌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并不大,但骨骼肌占体重的 40%,有巨大的产热潜力。因此,骨骼肌的紧张程度稍有 增加,其产热量就发生明显改变;而当骨骼肌活动加强时, 机体的产热量可急剧增加。
• 直肠温度——当温度计插入直肠6 cm以上时最接近 体核温度,正常值为36.9 ~ 37.9 ºC。
• 口腔温度——测量方便,也比较准确,正常值为 36.7 ~ 37.7 ºC。
• 腋窝温度——不能代表体核温度,由于容易受到环 境温度、出汗和测量姿势的影响,不易正确测定, 正常值为36.0 ~ 37.4 ºC。
(二)精神活动
• 脑组织的糖原储存量少,对缺氧较为敏感,说明脑组织需要更多 血液循环,并有较高的代谢率。安静状态下,约15%的循环血量 进入脑循环,但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5%,此时脑组织的耗氧量 是肌肉组织的20倍。
• 在睡眠和精神活动状态下,脑中的葡萄糖代谢率并无明显差异, 即精神活动本身并不显著增强代谢率。但是,当精神紧张时(如 情绪激动、烦恼、愤怒、恐惧等),精神活动的加强会引起骨骼 肌张力的无意识地增高、交感神经释放的儿茶酚胺,以及甲状腺 激素等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会使产热量增加。
•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 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 • 能量代谢的调节
研究机体的能量代谢对于营养学、劳动卫生学,以及临 床医学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一)能量的来源
• 虽然自然界中的能量表现为热能、电能、机械能和化学能等多种形式, 但人体只能利用食物中的化学能。
• 摄入机体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是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既可用来构筑机 体的结构以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又是机体的能量来源。在这些能源物 质分子结构的碳氢键中,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 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量。
• 通常,机体能量的40%~50%来自于脂肪的分解;在饥饿的情况下,糖供 应不足,机体主要依靠脂肪分解供能,可占能量来源的80%以上。
3. 蛋白质
一般情况下,机体不需要蛋白质供能。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氨基酸主要用于 构成组织的蛋白质、合成激素和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只有在糖和脂肪供应不 足的时候(如长期不能进食或能量消耗过大),体内的蛋白质才被分解成氨 基酸,经脱氨基生成-酮酸参与三羧酸循环而氧化供能,此能量主要用于维 持机体必要的生理活动。
3. 年龄的影响
• 儿童的体温稍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则比成年人 略低,这与不同年龄段人群基础代谢的强度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