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高密四中于秀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⑴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基本内容。
⑵知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大致情况。
技能目标:通过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异同,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对比中、苏改革概况,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探究法学习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⑶采用表格学习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谈谈对改革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本国的实际状况。
⑵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史实的了解,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艰巨和长期的。
教学重点:⑴了解各次改革的内容⑵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重点突破:⑴通过学生自读课本,自主学习各次改革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次改革的特点及这些改革的共同点。
⑵教师组织学生在比较各次改革异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⑴各次改革遭到挫折的原因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⑴范例教学法。
(学生通过学习一个改革,自己“照方抓药”,主动学习)⑵讲解法。
(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法⑴合作探究法(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⑵自主学习法(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工 业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 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年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 地被风“刮走了”。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2013-8-27
一 赫鲁晓夫改革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1894 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 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 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 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 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 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 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 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 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 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 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 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 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3、结果
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 善。 执政后期,经济发展停滞,80年代经济全 面滑坡。
2013-8-27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 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 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 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 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 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 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 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 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 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 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 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 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 应当送给敌人……”
第17苏联的经济改革上课
3. 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结果)
(1) 积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经济改革取 得了一定成效。
(2) 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 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最终失败。
结果——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 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 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 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 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 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搬他国模式。 3、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6、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 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7、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 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8、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9、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两者相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大展生产力。
C
2.二战后,首先冲破传统观念进行改 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C
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A
B
C
D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 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 B.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 C.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宣称苏联的 共产主义是家家都能 吃上“土豆炖牛肉”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 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 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 生产长期落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侧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2.8倍。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 钢产量增长1.5倍,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九 五期间,谷物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1.8亿吨,肉 类从930万吨为1400万吨。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1.(09广东文基,3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 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制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 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 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向外宾介绍他的玉米
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
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 岳 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 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 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继任者又进行 了怎样的改革?结局如何?为什么?
(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③④ C.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符合题意。 D 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B.②③④ D.①②③
岳 麓 版 历 史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社会陷入__________的时刻。
2.方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
针。 3.措施 (1)经济领域 ①从______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________是独立 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________方法管理经济,打破 单一的__________形式,允许________存在。 ②把重点放在__________上。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推行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扩大了
企业的__________。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__________;降低农产品 收 购 计 划 指 标 ; __________ 农 产 品 价 格 ; 放 松 对 __________限制。 2.失败原因: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__框框,后期 更趋于保守。70年代下半期,与__________军备竞赛加剧。
高一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重工业 国防工业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成为超级大国 对原有经济体 制的修补 问题
苏联剧变并最 放弃了马克思 终解体 主义、社会主 义、苏共领导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 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 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二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 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 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 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 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 材料四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 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 位。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 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 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列宁
斯大林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2022.111.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消灭的是()A.社会经济进展丢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订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把握【答案】A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间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救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高校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方案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方案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方案 B.由市场打算产品价格C.鼓舞私营企业进展D.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动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6.20世纪30年月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能够避开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进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开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九年级历史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识点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2,欧共体和欧盟的区别欧盟由欧共体发展而来。
欧共体属于经济组织,欧盟属于政治经济联盟。
欧盟是最大的经济体。
3,欧洲联合的原因?(1)西欧各国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
【历史因素】(2)近代以来,各国冲突与战争连绵不断,西欧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
(3)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
【根本原因】(4)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
(5)西欧两个大陆宿敌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6)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现实原因】(7)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
4,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
5,欧洲的联合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1)欧洲联合: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为世界各国加强地区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有力地冲击着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促进经济的全球化。
日本崛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变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近些年来日本不断加大军费支出,引起亚洲邻国的不安。
6,美国是怎样一步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1)美国独立战争是以民族独立形式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7苏联的经济改革(寻访名医救苏联)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 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事实求是精神。
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 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根据材料试分析赫鲁晓夫医治苏联失败的原因?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
1964年参与如何诊治已经病入膏肓的苏联呢?
勃列日涅夫医治处方
注意“扩大”“放松”“降低”
项目 工业
(重点)
内
容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 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②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③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 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4.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苏联身患重症,寻访名医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制 成发射成功
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
1961年,苏联第一艘载 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东方1号 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东方一号”
玉开 米展 运种 动植
赫鲁晓夫
苏联城市青年 出发参加垦荒
大规模种植玉米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 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 到1962年的3700万顷。 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 进作用。但是,由于许 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 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 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 计划最终失败了。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答案] 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原因: 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影响: 改革未彻底改变体制,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 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⑶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评 价赫鲁晓夫的 改革;评价斯 大林 比较勃列日涅 夫改革与中国 的经济改革, 总结中国经济 改革成功的经 验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苏联解体 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中国改革 的异同
勃列 日涅 夫的 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
3、苏共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4、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 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 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 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 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 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 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材料: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 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 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 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 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 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 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 食的进口。 请思考: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②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入新课:史学界有这么一种观点: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跨”了。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苏联这三位领导人改革的具体情况,并思考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展示: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自主探究与点拨】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哪些是进步的?那些是局限的?结果如何?如何评价?正确经济农业改革:突破口正确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失误冒进、瞎指挥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结果:收效甚微失败原因:①没有结合国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积极: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②脱离实际;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勃烈日涅夫改革内容中得到什么启示?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1、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实践的标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4、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⒈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⒉完善民主法制;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⒋反对霸权主义;⒌抵制和平演变;⒍抓好党的建设;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特点?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16苏联的经济改革
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 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15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6
四、失败的原因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 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 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 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 影响改革;
7
失败 原因 措施
8
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
项目
工业
内
容
效
果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 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 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 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 限制等政策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 数量的牲畜
农业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业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 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5
三、评价
•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 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 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 中,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向 外宾介绍他的玉米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晓 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 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但是,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 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 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 是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为什 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苏联的经济改革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 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 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 的限制等政策
效果
工业利润提高,农 民生产积极性有提 高,国民收入有增 加。70年代下半期,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80年代初,经济 全面滑坡,改革失 败。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现役武装部队 坦克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逝世翻开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 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 步履艰难,效果不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 性?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赫鲁晓夫改革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350 210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 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②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4.失败的原因: 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③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④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1.背景: ①.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②.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③.农业的相对落后; ④.斯大林的逝世。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历史学道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高一历史编号:111017 主编人:徐敏核定:王智会【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 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归纳,得出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1. 自主学习:疏通文本,了解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等基本内容。
2. 合作探究: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归纳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
3. 展示提升:巩固内化课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 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定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的意识。
【情境链接】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苏联这三位领导人改革的具体情况,并思考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文本研读】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由于“斯大林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进入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时期。
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戈尔巴乔夫于是转入政治改革,引起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严重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影响较大,需重点把握。
对三次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本课的重点。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农业措施工业积极评价消极【问题探究】1.赫鲁晓夫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
苏联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建议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比较一下他们改革之间的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