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证明它们吗2
费马平方和定理的证明
费马平方和定理的证明费马平方和定理,这名字听上去就很高大上吧?其实说白了,就是个关于整数的数学游戏。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堆整数,比如说1、2、3、4……然后你想把它们的平方加起来,嘿,结果是个完全平方数。
哎,这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
费马大哥可真是个有趣的人,他信誓旦旦地说,任何一个大于零的整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平方数的和。
听起来很简单,但真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背后可是个复杂的世界。
咱们得搞清楚这俩平方数是啥意思。
想象一下,1的平方是1,2的平方是4,3的平方是9,以此类推。
现在,假设你想找到两个这样的平方数,让它们加起来等于某个整数。
比如说,5可以表示为1的平方加上2的平方(1+4)。
你看,这不就简单得多了嘛!但问题来了,费马说的“大于零的整数”可不是随便的,得找那种很难缠的数字。
在数学界,费马的这条定理就像一颗宝石,吸引着无数的数学家去追寻真相。
很多人开始尝试去找例子,看看能不能证明这玩意儿。
有人觉得,哎呀,这定理可能是对的。
毕竟大多数数字都能满足条件。
可越往深处一探,越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就像我们逛街时,看到一件衣服特别好看,试穿后却发现不合身,真是让人郁闷。
说到这里,咱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些特别的数字。
比如说,负数。
费马说的可都是正整数,负数就像是在派对上不受欢迎的客人,根本没有机会进入。
还有那些完全平方数,比如1、4、9,它们就像是数学界的小明星,总能引人瞩目。
于是,很多人开始从这些小明星入手,试图找到与之相关的神秘关系。
想象一下,大家围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像是在解锁一款游戏的最终Boss。
经过多年的研究,数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
他们发现,某些数字的组合确实可以形成平方和。
比如,37就能表示成36加1,也就是6的平方加1的平方。
就像我们拼图一样,把这些数字拼凑在一起,慢慢显露出真相。
难怪费马当年会说:“我有个绝妙的证明,但字数不够写在这本书上。
”哈哈,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数学家加入了这个游戏。
证明2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证明2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咱们来唠唠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档子事儿。
你知道吗,三角形就像一个小小的王国,三条边和三个角就是这个王国的子民。
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啊,就好比证明两个王国从里到外都是一模一样的。
有一种情况是三边对应相等,这就好比两个王国的城墙(边)从长度到布局都是一样的。
要是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能一一对应相等,那就可以说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了。
这就像你有两个积木搭成的三角形,你去比量它们的边,每一条边都丝毫不差,那这两个三角形肯定是全等的呀,这难道还能有假吗?还有一种情况是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这怎么理解呢?咱们可以把两条边想象成两条手臂,夹角呢就是手臂张开的角度。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手臂(边)一样长,而且手臂张开的角度也一样,那这两个三角形在这个部分就是完全一样的构造啊。
这就好比两个人做广播体操,伸出来的两条手臂长度一样,手臂张开的角度也相同,从这个姿势来看,这两个人就像是复制粘贴的一样,两个三角形也是这样,它们就是全等的。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也能证明三角形全等呢。
这就像两个家庭(三角形),家里都有两个孩子(角),然后中间站着一个大人(夹边)。
如果两个家庭都是两个孩子长得一模一样,中间站着的大人也一模一样,那这两个家庭从这个小群体来看不就是一样的吗?放到三角形里,这就意味着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啦。
再来说说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种情况。
这有点像在一个舞台上(三角形),有两个演员(角),还有一个背景道具(角的对边)。
如果两个舞台上的两个演员演得一模一样,其中一个舞台上的演员对应的背景道具也和另一个舞台一样,那这两个舞台从这个表演场景来看就是一样的呀,两个三角形也是如此,这就表明它们全等。
另外呢,直角、斜边、直角边对应相等也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就像是两个特殊的小城堡(直角三角形),一个高高的塔楼(斜边),一条靠着塔楼的直道(直角边),再加上一个直角这个特殊的标志。
如果两个小城堡的塔楼一样高,直道一样长,还有那个直角都在相同的位置,那这两个小城堡肯定是一模一样的构造,也就是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初三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初三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全册精品教案第一证明(二)(时安排)1.你能证明它们吗?3时2.直角三角形2时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时4.角平分线1时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
2.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2.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区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即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探索证明的思路与方法。
能运用综合法证明问题.2.难点:探究问题的证明思路及方法.3.关键:结合实际事例,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寻找证明的思路.教学过程:一、议一议: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给出公理和定理: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2.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延伸.二、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三、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证明过程:已知:∠A=∠D,∠B=∠E,B=EF求证:△AB≌△DEF证明:∵∠A+∠B+∠=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180°-(∠A+∠B)∠F=180°-(∠D+∠E)又∵∠A=∠D,∠B=∠E(已知)∴∠=∠F又∵B=EF(已知)∴△AB≌△DEF(ASA)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小数的性质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举例验证的形式概括出“小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合作学习的意识,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课件出示例1: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纸条,你发现了什么?师:请同学们细心阅读题目,题目要求我们做些什么?生:题目要求我们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纸条,并说说发现什么?师:对,题目不但要求我们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纸条,而且在操作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因为要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好,在同学们认真审题之后,我们可以进行操作了,老师对你们的操作提出三个要求:课件展示操作要求:1)、同桌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把量出合适长度的纸条剪下来,并分别在上面标出长度。
3)、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练习本上。
2、学生同桌同学合作操作。
3、汇报交流。
1)汇报剪的0.1米的纸条的方法师:请同学们把你剪的0.1米的纸条举起来。
请问:剪这长是0.1米的纸条时,你是怎样想和怎样做的?生1:0.1米等于1分米,所以我量出长是1分米的纸条,长就是0.1米。
(课件展示)师:你是怎样知道0.1米就是1分米的?生:0.1米等于十分之一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 份就是1分米。
2)汇报剪的0.10米的纸条的方法师:请同学们把你剪的0.10米的纸条举起来。
请问:剪这长是0.10米的纸条时,你是怎样想和怎样做的?生1:0.10米等于百分之十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0份,就是10厘米,所以我量出长是10厘米的纸条,长就是0.10米。
生2:0.10米与0.1米的长度相等,所以我剪与第一张纸条一样长就行了。
师:你怎样知道0.10米与0.1米的长度相等?生:0.10米与0.1米的十分位是一样的,百分位上的0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两个长度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拿出你剪的纸条比一比是不是相等.生比一比验证。
三角形的证明详细
三角形的证明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主要知识点1、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证直角三角形全等除上述外还有HL)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
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
判定: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叫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4、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二、重点例题分析例1:如下图,在△ABC中,∠B=90°,M是AC上任意一点(M与A不重合)MD⊥BC,交∠ABC的平分线于点D,求证:MD=MA.例2 如右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例3:如图:已知AB=AE,BC=ED,∠B=∠E,AF⊥CD,F为垂足,求证: ① AC=AD;②CF=DF。
1例4 如图,在△ABC 中,AB=AC 、D 是AB 上一点,E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BD ,连结DE 交BC 于F 。
(1)猜想DF 与EF 的大小关系;(2)请证明你的猜想。
2.直角三角形一、主要知识点1、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四边形是多边形;(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ab=0,那么a=0,b=0;(4)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 例2:如图,ABC ∆中,3590,12,,22C CD BD ∠=︒∠=∠==, 求AC 的长。
九上 1.2你能证明它们吗(2)
1.2你能证明它们吗(2)教师寄语:未来与期待总是并肩向我们走来学习目标:1、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定理进行证明。
2、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学习过程:一、前置准备: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0,则顶角为 。
3、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000,则其顶角顶角为 。
二、自主学习: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的角平分线相等吗?怎样证明。
已知:求证:证明:得出定理: 。
问题: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还有其他的结论吗?请你证明它们,并与同伴交流。
三、合作交流:1、 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来此命题成立吗?并与同伴交流,由此得到什么结论?得出定理: ;简称: 。
四、反证法:在证明时,可先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定理或已知条件相互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果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1)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能证明这个命题吗?(2)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3)154321=++++a a a a a ,那么这5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51五、例题解析:如图,△ABC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BD与CE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EBO=∠DCO;②∠BEO=∠CDO;③BE=CD;④OB=OC,上述四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可判定是等腰三角形,请你写出一种情形,并加以证明。
六、当堂训练:1、已知:如图,在△ABC中,则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共有()(A).3个;(B).4个;(C).5个;(D).6个,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0, D、E是BC上两点,且AD=BD,AE=CE,猜想△ADE是三角形。
3、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与点O,若AB=12,AC=18,BC=24,则△ABC的周长为()(A).30;(B).36;(C).39;(D).42。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1)2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我们知道,平面多边形由它的边围成,它的顶点数与边数相等,按边数可以对多边形进行分类,同类的多边形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
多面体是由它的面围成立体图形,这些面的交线形成棱,棱与棱相交形成顶点。
在研究多面体的分类等问题中,人们逐步发现它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之间有特定的关系。
以下我们将体验这种关系的发现及证明过程。
探索研究问题1:下列共有五个正多面体,分别数出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和棱数E,并填表1观察表中填出的数据,请找出顶点数V、面数F及棱数E之间的规律。
教师巡视指导,如正十二面体,先定面数E=12;再定棱数,每个面有5条棱,共有12×5=60条,由于每条棱都是两个面的公共边,所以上面的计算每条棱被算过两次,于是棱数E=60/2=30;最后算顶点数,每个顶点处连有三条棱,所以它共有3V条棱,又因为每条棱连着两个顶点,所以上面的计算每条棱被算过两次,因此实际上只有3V/2条棱,即E=3V/2,所以V=20。
表1中多面体的面数F都随顶点数目V的增大而增大吗?(不一定).请举例说明.(如八面体和立方体的顶点数由6增大到8,而面数由8减小到6).此时棱的数目呢?(棱数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得到:棱的数目也并不随顶点数目的增大而增大.大家从表中还发现了其他的什么规律,请积极观察,勇于发言.(当多面体的棱数增加时,它的顶点与面数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上面的归纳引导去猜想,棱数与顶点数+面数即E与V+F是否有某种关系,请大家按这个方向考察表中的数据,发现并归纳出它们都满足的关系.(积极验证,得出)V+F-E=2以上同学们得到的V+F-E=2这个关系式是由表1中的五种多面体得到,那么这个关系式对于其他的多面体是否也成立吗?请大家尽可能的画出多个其他多面体去验证.(许多同学可能举出前面学过的图形)四棱锥、五棱锥、六棱柱等.(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举出更多的例子)一个三棱锥截去含3条棱的一个顶得到的图形、一个立方体截去一个角所得的图形等.好,同学们现在想象,例如:n棱锥在它的n边形面上增加一个“屋顶”或截去含n条棱的一个顶后,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能证明吗?所得的多面体的棱数E为3n条,顶点数V为2n个,面数V为2+n 个,因2n +(2+n )-3n =2,故满足V +F -E =2这个关系式.请继续来观察下面的图形,填表2,并验证得出的公式工V +F -E =2_A(学生观察,数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棱数E,并填入表2,可能有些同学出错,教师在巡视时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填完)观察你们的数据,请验证这些图形是否符合前面找出的规律吗?其中哪些图形符合?一起来设想问题1和问题2中的图形.在某个橡皮膜上,当橡皮膜变形后,有的地方伸长、有的地方压缩,但不能破裂或折叠,橡皮膜上的图形的形状也跟着改变,这种图形的变化过程我们称之为连续变形.那么请大家试想这些图形中的哪些在连续变形中最后其表面可变为一个球面?问题1中的(1)~(5)和问题2中的(1)个图形表面经过连续变形能变为一个球面.请同学们继续设想问题2中⑴~⑻在连续变形中,其表面最后将变成什么图形?问题2中第⑻个图形;表面经过连续变形能变为环面像以上那些在连续变形中,表面能变为一个球面的多面体叫简单多面体.请大家判断我们前面所学的图哪些是简单多面体?棱柱、棱锥、正多面体、凸多面体是简单多面体.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的和与棱数E之间存在规律V+F -E=2.我们将它叫做欧拉公式,以上3个问题的解决让我们体会到了数学家欧拉发现V+F-E=2的过程.那么如何证明欧拉公式呢?请大家打开课本P65的欧拉公式证明方法中的一种,认真体会它的证明思路和其间用到的数学思想.(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发现问题,收集问题下节课处理)在欧拉公式中,令f(p)=V+F-E。
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五种方法,你记住了吗
引言:全等三角形在几何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具有相等的边长和相等的内角。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许多种,本文将详细介绍五种常见的证明方法。
这些方法分别是:SSS法(边边边)、SAS法(边角边)、ASA法(角边角)、AAS法(角角边)和HL法(斜边直角边)。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读者将掌握全等三角形的严密证明过程,并能够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概述:全等三角形指的是具有相等边长和相等内角的两个三角形。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SSS法、SAS 法、ASA法、AAS法和HL法。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读者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将能够熟练地证明全等三角形。
正文内容:1.SSS法(边边边)SSS法是通过三个边长的相等性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具体步骤如下:1)列出已知条件和待证明的结论;2)假设两个三角形ABC和DEF满足边长AB=DE,BC=EF和CA=FD;3)根据边长的相等性,得出三边对应相等;4)根据三角形的边边边相等性,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2.SAS法(边角边)SAS法是通过两边和夹角的相等性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具体步骤如下:1)列出已知条件和待证明的结论;2)假设两个三角形ABC和DEF满足边长AB=DE,边长BC=EF和角∠B=∠E;3)根据边长和夹角的相等性,得出一对对应边和夹角相等;4)根据两边和夹角的相等性,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3.ASA法(角边角)ASA法是通过两个角和边的相等性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具体步骤如下:1)列出已知条件和待证明的结论;2)假设两个三角形ABC和DEF满足角∠A=∠D,角∠B=∠E和边长AB=DE;3)根据角度的相等性和边长的相等性,得出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4)根据角度和边的相等性,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4.AAS法(角角边)AAS法是通过两个角和一边的相等性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具体步骤如下:1)列出已知条件和待证明的结论;2)假设两个三角形ABC和DEF满足角∠A=∠D,角∠B=∠E和边长BC=EF;3)根据角度的相等性和边长的相等性,得出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4)根据角度和边的相等性,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你能证明它们吗(2)练习
你能证明它们吗(2)练习目标导航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2.了解并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基础过关1.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角是70°,则其余两角分别为_________.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5和8,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逆命题是_________命题.4.在△ABC 中,AB=AC ,∠A=︒36,BD 是的角平分线,图中等腰三角形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5.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 ,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 A.(1)(2)(3) B.(1)(2)(4) C.(2)(3)(4) D.(1)(3)(4)(1) (2) (3) (4) 7题图能力提升6.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 、b 、c ,且a 2-bc =a (b -c ),则这个三角形(按边分类)一定是_________三角形.7.如图,在△ABC 中,BC=5cm,BP 、CP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且PD//AB ,PE//AC ,则△PDE 的周长是 .8.等腰△ABC 中,AC =2BC ,周长为60,则BC 的长为( ) A.15 B.12 C.15或12 D.以上都不正确 9.已知:如图,AB =AC ,DE ∥AC ,求证:△DBE 是等腰三角形.10.如图,△ABC 中,AB =AC ,∠1=∠2,求证:AD 平分∠BAC.11.用反证法证明:△ABC 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CBABAC B AC B AP EDCBA12.如图,小明欲测量河宽,选择河流北岸的一棵树(点A )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得正南岸(点B )插一小旗作标志,从B 点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 处,使∠ACB 为︒30,这时小明测得BC 的长度,认为河宽AB=BC ,他说得对吗?为什么?13.如图,在ABC Rt ∆中,∠CAB=︒90,AD ⊥BC 于D ,∠ACB 的平分线交AD 于E ,交AB 于F.求证:△AEF 为等腰三角形.14.如图,在△ABC 中,AB=AC,P 是BC 上一点,PE ⊥AB, PF ⊥AC,垂足为E 、F,BD 是等腰三 角形腰AC 上的高, ⑴求证:BD=PE +PF.⑵当点P 在BC 边的延长线上时,而其它条件不变,又有什么样的结论呢?请用文字加以说明本题的结论.聚沙成塔如图所示,点O 是等边△ABC 内一点,∠AOB=110。
九上数学第一单元
1第一章证明(二) (预习要点)知识点1:你能证明它们吗?在《证明(一)》一章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由上面的公理,容易证明下面的推论。
议一议:(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边对等角。
例题1:已经如图 △ ABC 中,AB=AC,求证∠B=∠C.B C 证明: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如图因为:AB=AC ,BD=CD ,AD=AD; 所以: △ABD ≌ △ASD (SSS )2所以:∠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想一想:在上图中,线段AD 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随堂练习:1.证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º.2、如图,在 △ABD 中,C 是BD 上的一点,且AC ⊥(1)求证:△ABD 是等腰三角形;(2)求∠BAD 的度数。
C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
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例题2: 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已知:如图,在 △ ABC 中,AB=AC, BE,CD 是 △ 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BE=CD证明:因为 AB=AC 所以∠ABC=∠ACB(等边对等角) 因为∠CBE= 12∠ABC ,∠BCD=错误! ∠ACB3所以∠CBE=∠BCD在△BDC 和△CEB 中,因为 ∠ACB=∠ABC,BC=CB,∠CBE=∠BCD 所以△BDC ≌△CEB (ASA)所以BE=C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例题3:在△ABC 中,∠B=∠C,要想证明AB=AC ,只要能构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AB 与AC你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角对等边。
想一想:1、(1)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2)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º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把你的证明思路与同伴交流。
一题多解教学案例:五种方法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
一题多解教学案例:五种方法证明2是无理数 古希腊曾有“万物皆数”的思想,这种认为“大自然的一切皆为整数之比”的思想统治了古希腊数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许多几何命题都是根据这一点来证明的。
当时的很多数学证明都隐性地承认了“所有数都可以表示为整数之比”,“万物皆数”的思想是古希腊数学发展的奠基。
直到有一天,毕达哥拉斯的学生Hippasus告诉他,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
被人们公认的假设被推翻了,大半命题得证的前提被认定是错的,古希腊时代的数学大厦轰然倒塌,数学陷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危机。
最后,Eudoxus的出现奇迹般地解决了这次危机。
今天我们要看的是,为什么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
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怎么算呢?从上面的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的话,大正方形的面积就是2。
于是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
换句话说,Hippasus认为不可能存在某个整数与整数之比,它的平方等于2。
中学课程中安排了一段反证法。
当时有个题目叫我们证根号2是无理数,当时很多人打死了也想不明白这个怎么可能证得到,这种感觉正如前文所说。
直到看了答案后才恍然大悟,数学上竟然有这等诡异的证明。
当然,我们要证明的不是“根号2是无理数”。
那个时候还没有根号、无理数之类的说法。
我们只能说,我们要证明不存在一个数p/q使得它的平方等于2。
证明过程地球人都知道:假设p/q已经不能再约分了,那么p2=2q2,等式右边是偶数,于是p必须是偶数。
p是偶数的话,p2就可以被4整除,约掉等式右边的一个2,可以看出q2也是偶数,即q是偶数。
这样,p也是偶数,q也是偶数,那么p和q就还可以继续约分,与我们的假设矛盾。
根号2是无理数,我们证明到了。
根号3呢?根号5呢?你可能偶尔看到过,Theodorus曾证明它们也是无理数。
但Theodorus企图证明17的平方根是无理数时却没有继续证下去了。
(完整版)向量四心问题
向量中的三角形“四心"问题学习向量的加减法离不开三角形,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内心、外心是三角形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的向量表示吗?你能证明吗?下面的几个结论也许能给同学们一点帮助。
结论1:若点O为△ABC所在的平面内一点,满足,则点O为△ABC的垂心.证明:由,得,即,所以。
同理可证。
故O为△ABC的垂心.结论2:若点O为△ABC所在的平面内一点,满足,则点O为△ABC的垂心。
证明:由,得,所以。
同理可证。
容易得到由结论1知O为△ABC的垂心。
结论3:若点G为△ABC所在的平面内一点,满足,则点G为△ABC的重心。
证明:由,得。
设BC边中点为M,则,所以,即点G在中线AM上。
设AB边中点为N,同理可证G在中线CN上,故点G为△ABC的重心。
结论4:若点G为△ABC所在的平面内一点,满足,则点G为△ABC的重心.证明:由,得,得。
由结论3知点G为△ABC的重心。
结论5:若点P为△ABC所在的平面内一点,并且满足,则点P为△ABC的内心。
证明:由于,可得。
设与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与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则。
因为为单位向量,所以向量在∠A的平分线上。
由,知点P在∠A的平分线上。
同理可证点P在∠B的平分线上.故点G为△ABC的内心。
结论6:若点O为△ABC所在的平面内一点,满足,则点O为△ABC的外心。
证明:因为,所以同理得由题意得,所以,得。
故点O为△ABC的外心.说明:以上几个结论不仅给大家展示了三角形的“四心”的向量表示,而且是向量加减法应用的很好典例,值得大家关注。
证明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方法
证明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方法
1. 直观判断呀!就像你看到红色和蓝色,它们很明显没啥关联呀!比如说扔骰子,出现奇数点和偶数点,这两者就是相互独立的嘛!
2. 通过概率计算哟!如果两个事件概率怎么算都不会互相影响,那肯定独立啦!好比抽奖,先抽和后抽中大奖的概率互不干扰,这不就是独立嘛!
3. 观察它们的发生机制呀!要是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不就独立了?比如你早上吃面包还是喝粥,和天上会不会下雨,根本没关系呀!
4. 看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咯!如果在各种条件下都互不影响,那就是独立的呀!像选衣服穿和今天股市的涨跌,完全不搭边嘛!
5. 尝试设想关联情况呀!要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它们有啥联系,那就是独立呗!比如你看电影选喜剧片还是科幻片,和隔壁邻居出门时间有啥关系嘞?
6. 从时间顺序上考量呀!如果先后顺序对它们的独立性没啥影响,那就对啦!就跟你先刷牙还是先洗脸,对出门坐公交没影响一样呀!
7. 分析它们涉及的因素呀!要是因素都不一样,咋会不独立呢?好比你喜欢的音乐类型和你擅长的运动项目,根本不相关嘛!
8. 研究相关的条件变化呀!条件变来变去都不影响它们的关系,必然独立呀!像你心情好或者不好,和太阳从东边升起会有关系吗?
9. 观察在不同群体中的情况呀!如果在不同人群中都一样独立,那肯定错不了呀!比如年轻人喜欢玩游戏,和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两者毫无关联嘛!
总之呢,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很好地证明两个事件是不是相互独立啦!。
1.1你能证明它们吗(2)
∵AB=AC, ∠1=∠2(已知). ∴BD=CD,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BD=CD (已知). ∴∠1=∠2,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AD⊥BC(已知). ∴BD=CD,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轮换条件∠1=∠2, AD⊥BC,BD=CD,可得三线合一的 三种不同形式的运用.
1.证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 每个角都等于60°.
2.如图,在三角形ABD中,C是BD上的一点, 且AC垂直BD,AC=BC=CD. (1) 求证:△ABD是等腰三角形 (2)求∠ABD的度数
A
B
C
D
开拓思维
1.将下面证明中每一步的理由写在括号内: 已知:如图,AB=CD,AD=CB. 求证:∠A=∠C.
A
●●
B′
C
●
●●
C′
驶向胜利 的彼岸
回顾与思考 6
几何的三种语言
B
推论: 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 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
在△ABC与△A′B′C′中 ∵∠A=∠A′ ∠C=∠C′ A′ AB=A′B′ ∴△ABC≌△A′B′C′(AAS).
A
●
●●
B′
C
●
●●
C′
证明后的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
证明:连接BD, 在△BAD和△DCB中, ∵ AB=CD( AD=CB( BD=DB( ∴ △BAD≌ △DCB( ∴ :∠A=∠C (
A
D
) ) )B ) )
C
2.已知: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 上,AB=DE,AC=DF,BE=CF. 求证:∠A=∠D
A D
证明分子间有引力的例子
证明分子间有引力的例子
1. 你看那两滴水银,靠近的时候居然就自动融合在一起啦!这难道不是分子间有引力的有力证明吗?就好像两个好朋友,不自觉地就靠在一起了呢。
2. 把一块金属板和一块橡皮紧紧压在一起,过段时间,哎呀,它们可就很难分开了呢!这不就像是分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吗?
3. 破了个洞的气球,气体为啥不会一下子全跑掉?嘿嘿,还不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在拉住它们呀!
4. 当你拉伸一根橡皮筋,然后放手,它会恢复原状,为啥呢?不就是分子间的引力在起作用嘛!这就好比有人在后面拽着不让它跑远呀。
5. 你想想,胶水能把东西粘住,不就是分子间引力的功劳吗?那粘性,不就像是无数双小手紧紧拉住呀!
6. 衣服洗完会黏在一起,这不就是分子在“亲密互动”嘛,不是引力是什么呀!
7. 拿块铅块试试,把两个铅块的平面用力压在一起,再去拉开它们,还挺费劲呢!这不明显是分子间引力在“作怪”嘛。
8. 固体很难被压缩,为啥呀?就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呀,它们可不想被轻易分开呢!就像一群坚定站在一起的小伙伴。
9. 把水滴滴到荷叶上,水滴能保持形状而不分散,这也是分子间引力的小小体现呀!
结论:看了这么多例子,分子间有引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啦!。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第一篇:怎么证明1加1等于2怎么证明1加1等于2陈景润证明的叫歌德巴-赫猜想。
并不是证明所谓的1+1为什么等于2。
当年歌德巴-赫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说,他认为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但他既无法否定这个命题,也无法证明它是正确的。
欧拉也无法证明。
这“两个质数的和”简写起来就是“1+1”。
几百年过去了,一直没有人能够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包括陈景润,他只是把证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还是没有完全证明21+1为什么等于2?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奇妙无比。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
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
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
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规律:a+a=b、b+b=a、a+b=c;n+c=na*a=a、b*b=a、a*b=b;n*c=c(注:n为任意自然数)这八个等式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自然数中各类数的相互关系。
下面我们就用abc属性分类对“猜想”做出证明,(我们只证明偶数中的偶a数,另两类数的证明类同)设有偶a数p求证:p一定可以等于:一个质数+另一个质数证明:首先作数轴由原点0到p。
同时我们将数轴作90度旋转,由横向转为纵向,即改为原点在下、p在上。
我们知道任意偶数都可以从它的中点二分之一p 处折回原点。
把0_p/2称为左列,把p/2_p(0)称为右列。
这时,数轴的左右两列对称的每对数字之和都等于p:0+p=p;1+(p-1)=p;2+(p-2)=p;、、、、、、p/2+p/2=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用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
1. 假设: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归谬: 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论方法,
得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 相矛盾的结果; 3. 结论: 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 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14
牛利刃不费磨刀功
2.用反证法证明: 在一个三角形中, 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0.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15
作 业
P 9
习 题 1.2
1、2、3、4 。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16
谢
谢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17
11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论证的新方法----反证法
假设AB=AC, 那么根据“等角对等边 ” 定理可得∠B=∠C . 但已知条件是∠B≠∠C. “∠B=∠C”与“∠B≠∠C”相矛盾, 因此,AB≠AC. A
C
B
小明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 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 结果,从而证明便是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reduction to absurdity) 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 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作用. 你可要结识“反证法”这个新朋友噢!
1.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已知:△ABC. 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分析:按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步骤,首先要假定结论“∠A 、∠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不成立,即它的反面 “∠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成立,然后,从这 个假定出发推下去,找出矛盾.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 ∠A=∠B=90°,则 ∠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A=∠B=90°不成立.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A N M C
7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的证明
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已知: 如图, 在△ABC中, AB=AC,BP,CQ是△ABC两腰上的高. 求证: BP=CQ.
证明: ∵AB=AC(已知), ∴∠ABC=∠ACB(等边对等角). 又∵ BP,CQ是△ABC两腰上的高(已知), ∴∠BPC= ∠CQB=90o(高的意义). 在△BPC与△CQB中 ∵∠BPC=∠CQB(已证), ∠PCB=∠QBC(已证), BC=CB(公共边), ∴△BPC≌△CQB(SAS). ∴BP=CQ(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
N
M
Q
P
B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 ●
C
B
C B
C
5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的证明
【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已知: 如图, 在△ABC中, AB=AC, BD,CE 是△ABC角平分线. 求证: BD=CE. 证明: ∵AB=AC(已知), ∴∠ABC=∠ACB(等边对等角). A 图形语言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4
实践观察猜想证明
画一画
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然后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 (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线), •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 B A
•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小结
C
•顶角的平分线、中线、高线都分别只有一条,不能比较; A A •底角的两条平分线相等; A •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 •两条腰上的高线相等。 E D
A
顶角
腰
底角 底角 底边 A C
高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B
D
C
2
”三线合一“的三种语言 及 条件的轮换
A
图形语言
1 2
【性质定理的推论】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如图,在△ABC中, ∵AB=AC, ∠1=∠2 (已知). ∴BD=CD,AD⊥BC (三线合一). 如图,在△ABC中, ∵AB=AC, BD=CD (已知). ∴∠1=∠2,AD⊥BC(三线合一).
C
这里是一 个由特殊 结论归纳 出一般结 论的一种 数学思想 方法.
9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3)你能证明得到的结论吗?
等腰三角形的 判 定 定 理
2. 前面已经证明了“等边对等角”,反 过来,“等角对等边”吗? 即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已知: 如图, 在△ABC中, ∠B=∠C. A 求证: AB=AC. 分析: 要证明AB=AC,只要能构造出AB,AC所 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了. ′ 你是如何思考的? B C 请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如:作BC边上的中线; 作∠A的平分线或作BC边上的高. 结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在△ABC中 ∵∠B=∠C(已知), ∴AB=AC(等角对等边).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这又是一个判定两条线 段相等的依据之一.
北 师 大•课首 级《 数 学 ( 上 ) )》 八年 北 师 大 • 九年 级《 数 学 ( 下 》
1
等腰三角形 知 识 回 顾
【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 等边对等角. 腰 【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 的推论】 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 B 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12
反证法证题范例
求证: 如果a1,a2,a3,a4,a5都是正数,且a1+a2+a3+a4+a5=1, 那么,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用反证法来证)
证明:
假设这五个数中没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即都小于1/5, 那么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就小于1. 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1相矛盾. 因此,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6
“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上中线相等”的证明
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BM, CN是△ABC两腰上的中线. 求证: BM=CN.
证明: ∵AB=AC(已知), ∴∠ABC= ∠ACB(等边对等角). 1 1 又∵CM= AC , BN= AC (已知), 2 2 ∴CM=BN(等式性质). 在△BMC与△CNB中 ∵ BC=CB(公共边), ∠MCB=∠NBC(已知), CM=BN(已证), ∴△BMC≌△CNB(SAS). ∴BM=CN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B
B
D
C
轮换条件∠1=∠2, BD=CD,AD⊥BC 可得三线合一的三种 不同形式的运用. 左边方框中的的格 式,以后可以直接运用.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如图,在△ABC中, ∵AB=AC, AD⊥BC(已知). ∴BD=CD, ∠1=∠2 (三线合一).
3
本节课学些什么?
•等腰三角形还具有哪些重要的性质? •除了用定义来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 角形外, 还有一些什么简单的方法来 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的主要内容。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A Q
P
B
C
8
等腰三角形中的相等的线段(2)
议一议
1.已知:如图,在△ABC中, 1 1 ABC , ∠ACE= ACB , (1)如果∠ABD= 2 2 那么BD=CE吗? B 1 1 如果∠ABD= 3 ABC , ∠ACE= 3 ACB 呢? ′ 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1 1 AC , AE= AB , 那么BD=CE吗? (2)如果AD= 2 2 1 1 AC , AE= AB 呢? 如果AD= 3 3 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E A D
10
议一议
论证命题的新思维与新方法
小明说,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即 在△ABC中, 如果∠B≠∠C, 那么AB≠AC.
想一想
A
C
B
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 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
小明 是这 样想 的:
如图,在△ABC中,已知∠B≠∠C, 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 假设AB=AC, 那么根据“等角对 等边”定理可得∠B=∠C, 但已知条件是 ∠B≠∠C. “∠B=∠C”与“∠B≠∠C”相矛盾, 因此, AB≠AC. 你能理 解他的 证明过 程吗?
E
B
12
D C
1 1 又∵∠1= ABC ,∠2= ACB (已知), 2 2
∴∠1=∠2(等式性质). 在△BDC与△CEB中 ∵ ∠DCB=∠ EBC(已知), BC=CB(公共边), ∠1=∠2(已证), ∴ △BDC≌△CEB(ASA). ∴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