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_图文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cd30c65a8102d277a22fa5.png)
和总任 务,是要实现“一化三改”。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 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 步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 强、人民富裕,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 展进步奠定制度基础。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议题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 (机器化大生产)
17世纪中叶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双半”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工人阶级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他们同先进的生 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成为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 和最终目标,同时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使命。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 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 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 主人。
改革开放 民富国强
改革开放 民富国强
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振兴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 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 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 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 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 步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 强、人民富裕,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 展进步奠定制度基础。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议题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 (机器化大生产)
17世纪中叶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双半”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工人阶级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他们同先进的生 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成为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 和最终目标,同时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使命。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 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 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 主人。
改革开放 民富国强
改革开放 民富国强
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振兴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 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 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 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1课第1框《文化与社会》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1课第1框《文化与社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aeb699d1f34693daef3e76.png)
【创新体验】(提升做题能力!) 1.2012年元旦期间,安徽省博物院精心布展 安徽文明史、徽州古建筑、文房四宝、江淮 撷珍、新安画派等五大陈列,省图
书馆公益讲座“新安讲堂”早早迎来了预约 听课的热心读者。安徽省此举是基于(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 能够培养人的文化素养
区
化世界
程度
别
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
表 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 文明主要是人类活
现 手段,其中既有积极成果, 动的积极成果
也有消极成果
联系
文化
文明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 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 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
地也就越高
[易错警示] 1.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一种文化 提示: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粹 “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思考探究 1.透过下图你能发现文化现象有何特点?
【提示】 不同区域的人们都有 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 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精神活动
1.“意文识形化态”是相对于经济非意、识政形治态 而 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__及其 产品。包括具有
_____________ 性 质 的 部 分 和
【问题】 (1)你了解的文化内涵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铜臭”无法掩盖文化的芬芳? 【提示】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 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 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印度纸币上的甘地头像、 澳洲纸币上的牛仔……钞票上承载着大量的文 化信息,透过五彩缤纷的钞票,我们可以体味 其中的文化芬芳。
高中必修三政治第一课文化生活课件.
![高中必修三政治第一课文化生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095423e87101f69e319574.png)
相互影响: 在经济的基础上
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文 化 与 经 济 、 政 治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 化力 在的 综竞 合争 国中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文化是什么
1、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 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我们前面所学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就不属
于文化的范畴:如商品的买和卖;人大代表选举 就不属于文化。
(2)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粹 “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张家界自然风 光 (3)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人类大脑思维的 产物,所以,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 就不能称之为文化
经济安全
政权巩固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 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 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 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 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美国文化霸权的表现
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 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 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 国节目往往占到60%~70%,有的占到80% 以上,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 仅占1%~2%”。互联网上网访问量最大的 100个站点中,有94个设在美国境内。这些 新的机制,与全球经济发展包括各主权国家 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为输入国 所拒绝或改变。文化全球化,主要是美国文 化,借助于这些新的机制,成功地渗透到全 球的每一块地方,对本土文化造成缓慢的然 而却是重大的影响,从根本上起着重塑人们 文化经验、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课件 (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课件 (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7b2276ec3a87c24128c46f.png)
那达慕大会中的蒙古族文化
壁画中的埃及文化
电影中的印度文化
建筑中的希腊文化
舞台上的中国文化
纸币里的阿拉伯文化
风景迥异的建筑艺术
艾菲尔铁塔(法国) 克里姆林宫(俄) 比萨斜塔(意)
故宫(中)
凯旋门(法国)
白金汉宫(英)
泰姬陵(印度)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讨论一 我们所参加的、所接触的文化现
象有什么特点呢?能否举例说明?
归纳:
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 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 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 道文化是什么了。
—— 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
二、文化是什么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A.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各自特色
•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D.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 解析:材料中山西各地民歌特点不同,说 明了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各自特色。B、C、 D三项与题意不符,应舍去。
• 答案A
• 2.甲骨文象形字“月”像一弯月亮的形状, “龟”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就像一 匹有马鬃、四条腿的马,“鱼”像一尾有鱼 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这启示我们( )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04:01:2904:01:2904:01Wednesday, August 25,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2521.8.2504:01:2904:01:29August 25, 2021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三册精品课件 第1单元 第1课 第1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三册精品课件 第1单元 第1课 第1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66c0bd2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1.png)
3.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 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4.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 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5.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议一议】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什么 样的建国方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提示:(1)①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 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②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 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③以中国 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 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第一种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 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 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第三种方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赢得包括 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探究一
探究二
我的收获
(3)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 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 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 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探究一
探究二
我的收获
提示:(1)①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__文化与社会__(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__文化与社会__(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218ec48fd0a79563d1e72cb.png)
➢ (2)文化素养是一种素养,它是在 文化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 (3)文化作为精神活动和产品离 不开物质载体
2018年4月4日,针对社会舆论强烈关 注的“今日头条”、“快手”两家网站播 出有违社会道德节目等问题,国家广播电 视总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属地管理部门 严肃约谈了“今日头条”、“快手”两家 网站主要负责人。
自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几年汽车产销量稳居 世界第一,中国已经跨入汽车社会。但是驾驶者的 汽车文明意识还停留在“后觉醒”时代。一系列的 不文明交通行为反映出驾驶者的不健康驾驶心态, 也折射出当前社会汽车文明的缺乏。
文化有时会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 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 “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 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这又说明什么?
文化有时会先于经济政治而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 重大影响 。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并 不是和经济政治的发展完全同步。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 ➢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旁听一次听证会。
一、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 政治 文化
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都起正面作用吗?
➢ (3)文化作为精神活动和产品离 不开物质载体
2018年4月4日,针对社会舆论强烈关 注的“今日头条”、“快手”两家网站播 出有违社会道德节目等问题,国家广播电 视总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属地管理部门 严肃约谈了“今日头条”、“快手”两家 网站主要负责人。
自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几年汽车产销量稳居 世界第一,中国已经跨入汽车社会。但是驾驶者的 汽车文明意识还停留在“后觉醒”时代。一系列的 不文明交通行为反映出驾驶者的不健康驾驶心态, 也折射出当前社会汽车文明的缺乏。
文化有时会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 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 “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 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这又说明什么?
文化有时会先于经济政治而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 重大影响 。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并 不是和经济政治的发展完全同步。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 ➢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旁听一次听证会。
一、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 政治 文化
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都起正面作用吗?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3d601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e.png)
过基础·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3. 20世纪上半叶,在我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方案。下列对这三种政治力量和方 案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国民党统治集团——主张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但同意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执政 ②小资产阶级——主张依靠帝国主义力量,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③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5.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故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中 “共同富裕”说法不符合事实。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构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社会主义改造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为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49年,中国实现了伟大飞跃。下列对这段话中所 蕴含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并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完成了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任务的资产阶级也不能救中国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1.1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前各种力量PPT(22张)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1.1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前各种力量PPT(22张)](https://img.taocdn.com/s3/m/5547ff3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72.png)
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
2、形成: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帝国主义从封建社会向 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生四,、请 延听伸7拓.23展班:、同学地演唱位的《:阳光是总在认风雨识后》和。请解6.2班决同学近作好代准备中。 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 据。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
没有共产
治
党就没有
力
新中国
量
1、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封建主义的腐朽 D.生产力的落后
2、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沉沦、没有屈服,而是 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可歌 可泣的斗争。最终共产党成功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 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C.中国共产党代表新进的生产力 D.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
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4.自本段起,半故事封进建入:高潮即。形作式者叙上述仍了是因秦封武建阳统“色治变振和恐自”而然引经起“济群臣占怪主之导”,地在这位一,发实千钧际的上时社刻,会荆已轲逐应付渐自近如代,巧化加,掩饰, 致余使虽秦 好王修资未姱识以本破鞿主破羁义绽兮,,在事謇经情朝济得谇以而政进夕治行替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
2、形成: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帝国主义从封建社会向 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生四,、请 延听伸7拓.23展班:、同学地演唱位的《:阳光是总在认风雨识后》和。请解6.2班决同学近作好代准备中。 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 据。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
没有共产
治
党就没有
力
新中国
量
1、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封建主义的腐朽 D.生产力的落后
2、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沉沦、没有屈服,而是 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可歌 可泣的斗争。最终共产党成功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 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C.中国共产党代表新进的生产力 D.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
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4.自本段起,半故事封进建入:高潮即。形作式者叙上述仍了是因秦封武建阳统“色治变振和恐自”而然引经起“济群臣占怪主之导”,地在这位一,发实千钧际的上时社刻,会荆已轲逐应付渐自近如代,巧化加,掩饰, 致余使虽秦 好王修资未姱识以本破鞿主破羁义绽兮,,在事謇经情朝济得谇以而政进夕治行替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共23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f869f7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a.png)
壹
旧中国“背景病概述”在哪里
旧中国“病”在哪里 如何拯救旧中国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842年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程度加深
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近代中国经历什么?这些经历导致中国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
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
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小结
基本国情
方案一
主要矛盾
问题互历动史任务
方案二
√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方案
课后作业
如果请你参与“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新中国”专题短片的拍摄, 你将选取哪些历史片段作为素 材?尝试为这部短片拟定一篇 解说词。
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 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 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论》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 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背景概述
①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前提和基础
目的和动力
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如何拯救旧中国 背景概述
旧中国“病”在哪里
农民阶级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如何拯救旧中国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8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旧中国“背景病概述”在哪里
旧中国“病”在哪里 如何拯救旧中国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842年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程度加深
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近代中国经历什么?这些经历导致中国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
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
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小结
基本国情
方案一
主要矛盾
问题互历动史任务
方案二
√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方案
课后作业
如果请你参与“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新中国”专题短片的拍摄, 你将选取哪些历史片段作为素 材?尝试为这部短片拟定一篇 解说词。
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 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 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论》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 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背景概述
①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前提和基础
目的和动力
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如何拯救旧中国 背景概述
旧中国“病”在哪里
农民阶级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如何拯救旧中国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8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政治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政治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70abd616fc700aba68fc1a.png)
课堂小结
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经济 相互交融 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建设越来越重要。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功夫熊猫》是由美国导演马克的一部动画片, 以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为原型,利用中国的传统武术 文化作为主题,一举拿下了36届安妮奖的最佳动画 长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版等15项大奖。该影片 在中国内地上映三周时间就获得了超过1.35亿的票 房。同样的还有美国人根据我国历史传说《花木兰》 制作的大片也让我们国人五味杂陈。
(一)、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 以重大影响。
注意: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先进、健康文化: 促进 落后、腐朽文化: 阻碍
思考一:
文化的发展是否始终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呢?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变形金刚》总投 资是1.5亿美元。
《变形金刚》六天 捞钱1.52亿美元。
在中国就创收37.61 百万美元(人民币2.77 亿元)。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二)、相互交融
文化与 政治相 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 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 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 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特点 课件 (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特点 课件 (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d442dc8bd63186bcebbc2e.png)
易错剖析
对应训练:(2015·四川卷,5)短短几年间,M创新科技有限公 司从仅有几个合伙人的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的领 航者。该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专注于产品的态度,在 于它“激极尽志,求真品诚”的企业精神。这说明( )
A.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 B.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目的 C.科技进步是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D.优秀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1.定考点:文化的作用
2.抓关键:一是明确文化不能 起决定作用,二是文化有先进 和落后之分。
3.析选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 息点“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 结合教材分析应该是考查文化的 作用,只有③④的观点正确,所 以选D。①错在主导地位,经济在 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 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②错 在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才是 根本动力
于 政 治 活
下列活动是文化吗?
1.西双版纳野象谷大象活动 (不是) 2.购买水果蔬菜 (不是) 3.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是) 4.某国议员竞选 (不是)
文化的含义
(而非动物或自然界)
文•化文的化特—点—之人一的:精文神化活是动人及类其社产会品特有 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而非经济或政治)
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x)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
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个人、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A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
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
文化的
双重性 B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
版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文化
![版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e5c422d49649b6649d747d2.png)
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④ 精神 活动及其产品。其 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⑤ 意识形态性质 的部分,又包括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⑥ 非意识形态 的部分。 知识拓展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同时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 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阶级或社 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
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 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从动态角度说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 行 精神性 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 精神 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易错提示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 量,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一种物质力量。 从性质上看,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文化的作用会因不同性质的文化表 现为正负两方面,并不总是积极的。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⑦ 人类社会 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 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⑧ 人类社会 实践 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 文化活动、接受⑨ 文化知识教育 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⑩ 物质载体 之中。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 ) 提示: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 西不能称为文化。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 ✕ ) 提示: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 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 ✕ ) 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这种转化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 4.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 ✕ ) 提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不能把文人等同于人类 整体。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节《体味文化》PPT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节《体味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3e12ce195f312b3169a53e.png)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A.从社会的角度,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的存在,
并随社会发展而演变。 B.从个人的角度,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 文化,文化现象无处不在(读书俱乐部、上网、晨 练)),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 文化、网络文化等。
3.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文化特色)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不同的区域, 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其 文化生活呈现各自特色。城市的市井文化、农 村的乡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等。
返回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 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 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 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 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文化素养 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 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 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 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 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3.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 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这种广义的 “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并随社会发展而演变。 B.从个人的角度,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 文化,文化现象无处不在(读书俱乐部、上网、晨 练)),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 文化、网络文化等。
3.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文化特色)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不同的区域, 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其 文化生活呈现各自特色。城市的市井文化、农 村的乡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等。
返回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 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 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 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 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文化素养 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 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 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 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 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3.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 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这种广义的 “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ppt课件
![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ae3ff3a45177232e60a21a.png)
学习目标
•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了解文化 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 2、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 3、理解文化的本质及其双重作用
• 重点:文化的内涵 • 难点: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常听人抱怨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有 的是最朴素的信仰,信的是“家教”。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每年春运所见证的,既像是一次“敦刻 尔克大撤退”,又像是一次对世俗之家的朝圣。
西方(德国)与东方(中国)
生活方式
孩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旅游
在餐厅
排队
准时
处理问题
意见
人际关系
领导
问题质疑
• 你们小组有哪些问题不 理解?
• (1)怎么理解意识形 态和非意识形态?
• (2)什么叫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 (3)如何理解文化可 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4)文化的双重作用 怎么体现?
• 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通过胎教 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 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 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文化 ”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让我们一起走 进《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感悟文化。
• 文化底蕴
——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
文化的概念
“大文化”与自然相对应,人的所有创造物都
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文化”指精神文化,与精神文
明同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小文化”指文学、
艺术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 业。
2.文化的内涵
• 内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 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6ffc2d0242a8956aece412.png)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 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 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的反映。
说一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①区别: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 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 有待发展成为理性认识,二者均以实践为基础,又反作用于实践。
3.思维具有能动性 (1)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 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2)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 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忆一忆借用所学“意识的能动性”理解“思维具有能动性”。 提示:意识的能动性包括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够能动 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同样,思维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能反 作用于实践。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 学生的内心世界
(5)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 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 情
(6)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传基因的 关系,但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 们之间的关系
(1)人们把形状、大小 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 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 枣树” (2)把枣树、苹果树、 梨树等依据其根、茎、 叶、果等共性统称为 “果树” (3)每次看到“月晕”就要 “刮风”,地砖“潮湿”就要 “下雨”,就能得出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的结论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最新精品课件(人教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1-1-课件ppt课件
![最新精品课件(人教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1-1-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6efa0c770bf78a64295444.png)
本单元共设两课,即“文化(wénhuà)与社会”和“文化(wénhuà)对 人的影响”。
第一课从经济、政治与文化(wénhuà)的关系的角度展开,引导学生 明确文化(wénhuà)的内涵,理解文化(wénhuà)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感受文化(wénhuà)的力量。
第一页,共37页。
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 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页,共37页。
2.教材P5 提示:(1)参加文化活动可依自己情况回答。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可 从陶冶情操、丰富(fēngfù)内心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及提高文化素养等方 面谈。 (2)赞同。芯片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芯片的发明为社 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这是不容置疑的。电脑芯片的大量运用产生了互联网 ,网络文化兴起;手机芯片的使用,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迅捷,也可以 用手机看电视、听音乐,使生活更加多彩。
第二十七页,共37页。
【参考答案】 (1)“五四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其实质是一种精神力 量,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2)“五四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 们认识(rèn shi)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 生深刻影响。(3)“五四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了青年个人的成长 ,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动 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以电视为物质载体向大众传播。
第十三页,共37页。
[理解·应用]
1.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nèihán)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nèihán) 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 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①从外延看,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文化”,也不是狭义 的“文化”,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②从内容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 其产品,所以文化不包括经济和政治。
第一课从经济、政治与文化(wénhuà)的关系的角度展开,引导学生 明确文化(wénhuà)的内涵,理解文化(wénhuà)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感受文化(wénhuà)的力量。
第一页,共37页。
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 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页,共37页。
2.教材P5 提示:(1)参加文化活动可依自己情况回答。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可 从陶冶情操、丰富(fēngfù)内心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及提高文化素养等方 面谈。 (2)赞同。芯片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芯片的发明为社 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这是不容置疑的。电脑芯片的大量运用产生了互联网 ,网络文化兴起;手机芯片的使用,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迅捷,也可以 用手机看电视、听音乐,使生活更加多彩。
第二十七页,共37页。
【参考答案】 (1)“五四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其实质是一种精神力 量,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2)“五四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 们认识(rèn shi)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 生深刻影响。(3)“五四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了青年个人的成长 ,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动 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以电视为物质载体向大众传播。
第十三页,共37页。
[理解·应用]
1.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nèihán)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nèihán) 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 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①从外延看,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文化”,也不是狭义 的“文化”,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②从内容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 其产品,所以文化不包括经济和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文化对社会和人的活动会产生双重作用。即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 的作用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能够推动社会的 进步;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引向歧途,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
•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主要是 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态度 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一 种认识和评价。
•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比 如勤劳善良,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成为一种文化深深地烙在中国 人的民族灵魂上,因为勤劳,所以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必将创 造更灿烂的现代物质文明,这就是文化转化成为物质力量。比如“想 富口袋,先富脑袋”。为了人能更省时省力,人类发明了许多先进的 科学技术。更简单的例子是,所有人都认为学习重要,为什么?因为 可以学到文化,有文化就可以给自己带来相对较高的收入。
• 文化底蕴
——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
文化的概念
“大文化”与自然相对应,人的所有创造物都
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文化”指精神文化,与精神文
明同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小文化”指文学、
艺术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 业。
2.文化的内涵
• 内涵: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ppt课 件
创设情境,引领目标
•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 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 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 文化”;在繁华的都市有“都市文化”,在遥远 的山村有“村落文化”……
• 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通过胎教 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 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 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文化 ”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让我们一起走 进《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感悟文化。
西方(德国)与东方(中国)
生活方式
孩子
旅游
人际关系
领导
问题质疑
• 你们小组有哪些问题不 理解?
• (1)怎么理解意识形 态和非意识形态?
• (2)什么叫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 (3)如何理解文化可 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4)文化的双重作用 怎么体现?
•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看,个人所具有的 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 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 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看,人们的精 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 体,即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核心思想PK
“不管怎样的拼争激烈疲惫不堪,只要能够在 除夕前赶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顿饭,很多东 西也就释然了,这个温暖的需求谁都拦不住。”
──摘自搜狐网专题《过年回家,拦不住的温暖需求》
教材导读与学法指导
• 1、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你印 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通过阅读课本第5页与分享年俗,你能得 到什么结论呢?
学习目标
•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了解文化 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 2、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 3、理解文化的本质及其双重作用
• 重点:文化的内涵 • 难点: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常听人抱怨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有 的是最朴素的信仰,信的是“家教”。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每年春运所见证的,既像是一次“敦刻 尔克大撤退”,又像是一次对世俗之家的朝圣。
• 分类:
(1)从表现形式看: 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2)从文化形态看: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3)从文化性质上看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有益文化与腐朽没落文化
3、文化的特征
•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 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 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儒家思想: • 人性善 • 靠道德修养 • 德治、教育 • 等级 • 基督教思想: • 包容 • 人性恶
• 靠上帝拯救 • 法治、制度 • 平等 • 偏执
3.文化的本质
• 本质:
–精神力量 – 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作用(双重的):
–影响社会发展 – 个人的成长+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答疑解惑
• 1、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 系。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非 意识形态一般没有阶级性,但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多样性。
1、文化现象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
• 文化现象是无时不在的。 • 从社会角度看,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文化
的存在; • 从个人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着文
化的存在。 • 文化现象也是无处不在的。不同的区域,
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文化”辨义
•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文明
•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
• 2、分析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文化底蕴这三组关于文化的词之间有什么差异。(分层次理 解)并阅读课本第6页,说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 3、举例说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 4、下列图片列举了东西方在生活方式、孩子、旅游、处理问题 、人际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差异。请任选图片中一个或几个角度说 明你所认同的东西方差异,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其根本原 因是什么?作为文化,其本质是什么?它们的影响是如何发挥的 ?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试着举例说明。
•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主要是 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态度 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一 种认识和评价。
•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比 如勤劳善良,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成为一种文化深深地烙在中国 人的民族灵魂上,因为勤劳,所以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必将创 造更灿烂的现代物质文明,这就是文化转化成为物质力量。比如“想 富口袋,先富脑袋”。为了人能更省时省力,人类发明了许多先进的 科学技术。更简单的例子是,所有人都认为学习重要,为什么?因为 可以学到文化,有文化就可以给自己带来相对较高的收入。
• 文化底蕴
——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
文化的概念
“大文化”与自然相对应,人的所有创造物都
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文化”指精神文化,与精神文
明同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小文化”指文学、
艺术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 业。
2.文化的内涵
• 内涵: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ppt课 件
创设情境,引领目标
•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 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 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 文化”;在繁华的都市有“都市文化”,在遥远 的山村有“村落文化”……
• 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通过胎教 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 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 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文化 ”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让我们一起走 进《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感悟文化。
西方(德国)与东方(中国)
生活方式
孩子
旅游
人际关系
领导
问题质疑
• 你们小组有哪些问题不 理解?
• (1)怎么理解意识形 态和非意识形态?
• (2)什么叫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 (3)如何理解文化可 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4)文化的双重作用 怎么体现?
•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看,个人所具有的 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 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 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看,人们的精 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 体,即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核心思想PK
“不管怎样的拼争激烈疲惫不堪,只要能够在 除夕前赶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顿饭,很多东 西也就释然了,这个温暖的需求谁都拦不住。”
──摘自搜狐网专题《过年回家,拦不住的温暖需求》
教材导读与学法指导
• 1、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你印 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通过阅读课本第5页与分享年俗,你能得 到什么结论呢?
学习目标
•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了解文化 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 2、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 3、理解文化的本质及其双重作用
• 重点:文化的内涵 • 难点: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常听人抱怨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有 的是最朴素的信仰,信的是“家教”。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每年春运所见证的,既像是一次“敦刻 尔克大撤退”,又像是一次对世俗之家的朝圣。
• 分类:
(1)从表现形式看: 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2)从文化形态看: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3)从文化性质上看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有益文化与腐朽没落文化
3、文化的特征
•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 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 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儒家思想: • 人性善 • 靠道德修养 • 德治、教育 • 等级 • 基督教思想: • 包容 • 人性恶
• 靠上帝拯救 • 法治、制度 • 平等 • 偏执
3.文化的本质
• 本质:
–精神力量 – 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作用(双重的):
–影响社会发展 – 个人的成长+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答疑解惑
• 1、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 系。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非 意识形态一般没有阶级性,但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多样性。
1、文化现象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
• 文化现象是无时不在的。 • 从社会角度看,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文化
的存在; • 从个人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着文
化的存在。 • 文化现象也是无处不在的。不同的区域,
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文化”辨义
•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文明
•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
• 2、分析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文化底蕴这三组关于文化的词之间有什么差异。(分层次理 解)并阅读课本第6页,说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 3、举例说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 4、下列图片列举了东西方在生活方式、孩子、旅游、处理问题 、人际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差异。请任选图片中一个或几个角度说 明你所认同的东西方差异,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其根本原 因是什么?作为文化,其本质是什么?它们的影响是如何发挥的 ?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试着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