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名词解释1
新闻传播考研必备之新闻采访学名词解释与知识点总结
★新闻采访学名词解译与小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 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4.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 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 “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 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 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 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题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下)复习题答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1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兼有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长的记实语言,是一种直观朴实的、确切无误的、生动形象的纪实语言。
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简洁的特点。
2 新闻笔法: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是新闻作品中基本的笔法。
其他的如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穿插、比喻、夸张、反复、排比、对照、夹叙夹议等等,也是新闻作品可以利用和参考的。
但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应该研究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或持有的笔法。
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虚实相间,以实为主。
2.粗细互补生动真切。
3 纵横捭阖,开合自如:主要有三种笔法:(1)合笔(2)跳笔(3)跨笔3新闻主题: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
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
通俗地讲,即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 新闻角度:所谓新闻角度,即指新闻事件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也即指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识别新闻价值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侧面作为报道的切入点,从而完成整个事件的写作。
新闻角度的选择和体现贯穿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
在选择和体现新闻角度过程中,记者应该围绕下述三个字下功夫:(1)比(2)小(3)异。
5 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它要求“一语点破”,点明这篇报道的精髓所在;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一件什么事情;要标出主要新闻要素。
6 新闻导语:新闻导语是消息区别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
新闻采访常考的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常考的名词解释新闻采访是一项重要的新闻工作,它承载着报道真实、客观、全面的使命。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采访者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和概念。
这些名词解释既有助于我们理解报道,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
下面,我们将对常考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讨论。
1. 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指的是某家媒体独自获得并报道的独特新闻。
通常情况下,独家新闻是指该媒体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早、更全面地获取了这个新闻事件的消息,并进行了报道。
独家新闻具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们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
2. 专访:专访是指采访某个特定对象的一种形式。
通常情况下,专访是由专门的采访记者对某个知名人物、公众人物或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采访。
通过专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被采访者的观点、经验、态度等。
采访者在进行专访时,通常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3. 爆料:爆料是指揭露一些重要的、秘密的、尚未为公众所知的信息或事件。
爆料往往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独家性,因此常常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
在新闻采访中,爆料可以很好地拓宽新闻报道的视野,揭示事实真相。
然而,采访者在面对爆料时也需要谨慎处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 独立性:新闻报道的独立性是指新闻媒体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独立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保证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进行采访和报道时,采访者应避免受到任何利益驱动或政治影响,始终以事实为导向,并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5. 编辑:编辑是新闻报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编辑负责整理、安排和修饰新闻报道的内容,确保其质量和可读性。
编辑需要对新闻报道具有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力,能够准确捕捉到新闻事件的关键点,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同时,编辑还需要对新闻报道进行语言修辞上的优化,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6. 报道角度:报道角度是指新闻报道中所采用的视角和立场。
不同的报道角度可能会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的解读和呈现。
《新闻采访写作学》名词解释汇总
提问 提问是运用用谈话的方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心里里里的一一种方方法,他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 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问应注意:简洁、具体、间接、深刻、自自然、节制。三种形式:正面面提、侧面面 探、反面面激。 (1)正面面提:提问要开⻔门⻅见山山,直接了了当 (2)侧面面探:运用用启发引导的原理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的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料 产生生回忆。方方法:接近信启发引导、相似性启发引导、对比比性启发引导。 (3)反面面激:记者通过一一定强度的刺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为“我要谈”,从而而打 开采访通道。方方法:激问,投入入一一定程度的刺刺激,迫使对方方感觉朝相反方方向转化,然后乘势追问;错 问,记者从事实的反面面设问,促使对方方的兴奋程度剧增,迅速产生生要否定错误、澄清事实的感觉,于是 便便讲真话,吐实情。
改写 即把某一一新闻线索或一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而另成一一则新鲜的新闻。
电话采访 记者因种种原因无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电话采访夜可能是一一种重要手手段和有效渠道,它可以补充其 他采访的不不足足,是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这种电话新闻给人人的印象是新颖、活泼、形象、 生生动且真实可信。实施时应当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
体验式采访 是指记者为了了深切地理理解生生活,亲自自去体验某一一行行行业的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方式。 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入生生活、体察⺠民情的一一种好方方法。体验式采访就是要求记者深入入生生活,即贯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名词解释1
1.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
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
随时待命。
2.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
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上、业务能力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
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
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4.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
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
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
5.新闻角度:“角度”一词,源于摄影。
新闻角度是记者采写新闻是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记者只有因时因地地制宜,善于选择最佳角度,才能把新闻事实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
(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7.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8.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9.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10.特定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
11.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新闻采访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名词解释新闻采访是记者利用专业技巧和工具,通过与相关人员的交流和调查,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传播真实、客观、及时的新闻报道活动。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特定的名词,下面对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采访对象:指被采访的人或组织。
采访对象可以是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社会活动人士等,他们在某个领域或事件中具有一定知识、信息或观点的人。
2. 采访提纲:也叫问题清单,是记者为了有条理地进行采访而事先准备的问题列表。
采访提纲可以根据采访目的和主题来确定,主要用于引导采访过程,确保记者能够全面地获取信息。
3. 开放式问题:是一种采访中经常使用的提问方式。
开放式问题不局限于简单的是与否、是哪种选择等,而是给采访对象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其自由发表意见、表达看法,以便记者获得更多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4. 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相对,封闭式问题通常需要采访对象提供简单、直接的回答,常用于确认事实、统计数据等信息。
5. 深度采访:是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详细的、全面的采访。
深度采访一般需要时间较长,耐心地与采访对象交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深度采访往往能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报道内容。
6. 现场采访:即在事件发生现场进行的采访活动。
现场采访可以帮助记者第一时间获得真实的信息和情况,加深报道的可信度。
7. 网络采访:是指记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采访活动。
网络采访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同时也能够便利地获得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8. 紧急采访:指在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记者进行的立即行动的采访活动。
紧急采访要求记者迅速反应、灵活处理,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获取准确的信息。
9. 编辑:是新闻采访后的一个环节,包括对采访所得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和加工,使其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并通过编辑、摘要、剪辑等手段转化为新闻稿件。
10. 采访态度: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对待采访对象的态度。
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在,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2、消息: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国内外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的简短报道。
它是最重要新闻体裁。
3、通迅: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工作的经验和山川风貌等进行迅速具体生动而又详细的报道,从而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体裁。
4、特写:即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5、倒金字塔字结构:即指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也称倒三角结构。
6、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它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供方向。
7、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8、新闻角度: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9、新闻价值:是指某些事实固有的,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显在的或潜在的作用。
10、新闻跳笔:新闻跳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新闻跳笔也指记者在写稿时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跨越。
11、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袖珍通讯”之称。
其特点与作用是,从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取材,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
12、新闻的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新闻采访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写作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信源:信息的来源,英文source。
指被采访对象,或提供事实、观点的人或组织。
新闻价值:从受众角度看,新闻价值就是媒体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和信任的状况与受众媒介使用便捷程度和价格水平的比。
新闻敏感: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
新闻敏感是一种专业能力或素质,是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判断力有相当严格的时效要求。
硬新闻: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就要发生的事件。
它客观技术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人们现在可能会受到什么影响。
硬新闻也可以理解为“消息”、“新闻综述”、“简讯”,以事实陈述为主。
软新闻:有时也成为“特稿”、“人物特写”或“通讯”。
记者力图选取某一新颖的角度,并以具有人情味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人物、事件、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教育性或娱乐性的信息。
新闻钩:让软新闻报道的人物和内容与当前事件、热点问题联系起来的切入点。
P.93倒金字塔结构: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在最前面,后面是细节的扩充,重要性依次降低。
可分为导语、说明、扩充、结尾四部分。
正金字塔结构:类似于短片小说结构,用细节或片段开头,文章最后是故事的高潮。
正金字塔结构尤其适合引导读者的情感,让读者阅读到最后得到感情的升华。
沙漏结构:是倒金字塔与正金字塔的组合:把新闻中关键的事实按照重要性放在开头,后面补充说明部分按照时间顺序组合。
它既有倒金字塔结构吸引人的开头,又能加强后面按事件顺序叙述的故事的戏剧化。
《华尔街日报》体: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模式,从小故事开头,总结规律或趋势并进行补充说明,结尾回到开头小故事点题。
可以让读者深刻意识到某个趋势、某个新闻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加强故事中人性化的一面,更能让读者感兴趣。
新闻评论员:即新闻解说人,他们的话赋予新闻事件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深层次理解新闻事件和人物。
新闻评论员可以包括各领域专家、研究者、媒体工作者、政府官员、权威机构负责人等。
二、简答题1、什么是新闻?新闻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感兴趣的事实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
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1.新闻价值: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叫新闻价值。
2.软新闻:软新闻,有时也称为“特稿”、“人物特写”或“通讯”。
力图选取某一新颖角度,并以具有人情味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人物、事件、问题。
3.新闻角度: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发现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切入点。
4.新闻导语:从形式上说,硬新闻的导语就是第一段文字5.新闻跳笔:新闻写作的一种笔法,是指记者在写稿时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和句子之间,在段落和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考点整理一.采访时的提问技巧1.用回忆型、封闭型问题限制回答范围(关键:让回答者的回答揭示出事物的自相矛盾)2.提选择题型问题(无论怎么选择,都会落入问题的圈套)3.借助第三方提问(减弱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张力)4.设立虚拟情境假设一个虚拟情境,然后询问会发生什么或将如何应对,即“如果…会怎么样?”5.激将法提问正面激将,记者希望采访对象能够表达观点、意见。
负面激将,激怒采访对象,让对方说出不该说的话来。
6.变换方式问同一个问题7.抓关键字提问利用采访对象回答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概念继续提问。
8.问数字问题一个问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问题的假设、问题本身、对问题的回应或回答。
问题的类型。
一种问题类型的分类是按照信息分类。
回忆型问题和思考型问题。
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
例题: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份报道计划:你的一个新闻眼线向你报料:你所在城市的一个化工厂往一条河里排放超标的重金属,这条河是附近方圆5公里内居民的饮水源。
计划要包括:(1)根据情报,你首先要回答自己的问题有哪些?(2)假设此事为真,你需要采访什么人?为什么?(3)用一两句话概况你采访的中心提要。
(4)为每类采访对象设计5个问题(注意提问的类型与顺序)。
第一、化工厂产生铅的工艺是什么?第二、有没有相关的废水处理设施?第三、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多少?第四、化工厂实际排污铅的浓度是多少?第五、有没有环保部门的批复,验收文件?第一,地方环保部门,无论此部门胳膊肘子有多偏向生产企业,总还是相对超然于周围居民和企业方的第三方,先接触他们可以尽量减少利益相关方观点对你的独立思辨的影响,再者若是他们搪塞和推诿,起码其说辞是带有官方色彩的,不至于完全有违事实。
自考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
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它既是对业务能力较强的记者的称呼,也是作为记者中高一级的级别称谓。
历史上,特派记者又称特派员。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它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一鳞半爪。
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
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这种消息的题材,有时是可以预见的,有时则带有偶然性。
复合导语:指由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
复合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新闻特写: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其特主要表现在对事实的局部如实的加以“放大”性的描写。
它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新闻观察:记者“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
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观察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综合消息: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实、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张新闻体裁。
工作研究:作为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具有探索性的特点,主要探索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以及某项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等。
新闻采访与写作 教学大纲( 马列工程)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马列工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马列工程)】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传播工作,对于塑造舆论、传递信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对此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二、基础知识概述1. 新闻采访概念新闻采访是指记者面对新闻事件,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媒介,通过亲临现场、访问当事人或相关人士,收集信息、采访经历,撰写报道,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2. 新闻写作概念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事件的事实,运用新闻写作技巧,撰写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写作需准确、简明、生动地表达新闻事件,直击读者求知的欲望。
3. 马列工程介绍马列工程是指以、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一门课程。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了解马列主义理论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指导意义。
4.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教学内容1.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客观真实原则- 见证性原则- 采访技巧:提问、记录、整理等2.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结构- 确定新闻要素- 标题的撰写-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结构的谋篇布局3. 马列主义理论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的指导意义-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对新闻事件的深刻理解- 对新闻事实的准确把握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绍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采访能力和写作技巧。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共享采访和写作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提高。
4. 影视教学播放相关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案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际操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名词解释1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名词解释11.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
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
随时待命。
2.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
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上、业务能力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
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
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4.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
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
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
5.新闻角度:“角度”一词,源于摄影。
新闻角度是记者采写新闻是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记者只有因时因地地制宜,善于选择最佳角度,才能把新闻事实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
(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7.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8.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9.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10.特定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
浅析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浅析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新闻行业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步,而新闻写作则是其最终呈现的形式。
在新闻行业中,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关系非常重要,两者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没有了充分准确的新闻采访,就没有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掌握其言行举止,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只有通过充分的采访,记者才能够获取到全面、准确的素材,为新闻报道提供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序,是新闻写作的基石,对新闻写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灵感之源。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与事,这些人与事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和故事。
通过深入的采访,记者不仅可以获取到全面的信息,还会激发出写作灵感。
记者可以从采访对象的言行举止中捕捉到独特的素材,从而产生新的写作灵感。
可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灵感之源,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检验和补充。
通过新闻采访,记者可以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和素材,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适合用于新闻报道。
在写作过程中,记者需要对采访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从而确定新闻报道的主题和内容。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采访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也可以用于对写作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这样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可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检验和补充,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价值所在。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所获取到的信息和素材并不仅仅是为了报道事实,更重要的是为了传递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需要通过深入的采访获取信息,审查分析信息,并最终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新闻采访写作
原因、实质意义、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分析性的报道,它所提供的不是单纯的动态消息,而是通过各种事实来分析新闻事实背后的相关因素,着重报道新闻事实背后复杂而深刻的致因。
3倒金字塔式结构:指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
把信息中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次要的内容放在稍后的段落,最次要的放在消息尾部倒金字塔结构=最重要内容+次要内容+最次要内容优点:1.便于浏览2便于编辑删减,从后往前删,既无操作上的多大难度,又不损害稿件的相对完整性和连贯性。
缺点:.1.容易流于形式2适合突发新闻,不适合非事件性新闻。
倒金字塔式结构造成了新闻写作的难点,即新闻写作是没有逻辑性的。
稿件以震天动地的一声惊雷开头,却以蚊子般的哼唧结束。
4、悬念式结构(钻石型、华尔街日报体):是把倒金字塔式结构和时间顺序结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
这类消息的开头是一个带有悬念的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事实,吊住读者的胃口,然后在以后的段落中,就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作。
优缺点:叙事具体、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
适用于那些以戏剧性见长的新闻事件。
过分倚重导语小故事的写作,使得小故事喧宾夺主,而新闻主体反而平平淡淡”;“对于导语故事的过分要求,会使得记者或撰稿人在采写新闻事件的时候,过分注重与旁枝末节的追逐,而忽略了主题事件的挖掘”;“更有甚者,为了寻找到具有阅读冲击力的小故事,个别人采取了杜撰和虚构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糅杂进编造的故事,以期带活的读者的认可。
10.第二代新闻导语:交代最重要,最新鲜的部分要素。
11.新闻背景:是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酝酿、生成、存在、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它反映着新闻事件和人物与社会各领域发生相互作用的原因和过程。
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烘托新闻事实的重要材料。
新闻背景就是用来解释新事实的旧事实。
6.导语(Lead):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是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新闻的开头段落。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记者思维记者作为一个特别职业所要具有的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等等2、记者修养从新闻工作者的特性和要求出发,记者所需要的政治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和心理修养。
3、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应当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些新闻要素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它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4、新闻敏感新闻敏感通常是指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即记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5新闻采访新闻采访就是新闻记者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快速采集、甄别和验证新闻信息的活动。
6新闻报道思想或新闻主题报道思想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
它是新闻传媒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的方针、政策、策略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7新闻线索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8新闻策划所谓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即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穿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9新闻政策所谓的新闻政策,就是新闻报导的政策界限的规定。
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
10新闻观察所谓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
11新闻现场12新闻本质新闻是新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报道13记者职责A 基本职责:•采集新闻信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
新闻传播考研必备之新闻采访学名词解释与知识点总结
★新闻采访学名词解译与小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 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4.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 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 “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 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 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 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材1.新闻线索一一也称釆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一一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笫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一一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圉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4.第一手材料一一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笫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吃透两头一一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心入”与“身入”一一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新闻记者一一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专业记者一一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一一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特约记者一一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釆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敬感一一乂称“新闻鼻”。
指记者敬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墩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2012年1月31.采访对象14432.巡回采访(215)33.倒金字塔结构42434.事件通讯5382011年10月31.第一手材料(32)32.巡回采访(215)33.事件性新闻37934.经验性消息387属于四大类消息之一(动态消息、综合消息、评述性消息)2011年1月31.宣传价值(113)32.交叉采访(218)33.描写式导语451导语的分类导语是消息结构的一种组合成分导语的概念434符合导语的概念435第一代导语和第二代导语437就基本表现形式而言,导语就分为两大类:直接性导语和间接性导语445直接性导语又分为叙述式导语、总结式导语33.风貌通讯55434.新闻结构3332009年1月31.新闻记者(55)32.新闻敏感(87)33.访问159记者的访问可以使个别访问,也可以是集体访问,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访问活动的类型34.经济新闻3802008年10月31.新闻政策(111)32.易地采访21733.复合导语43534.人物新闻3802008年1月31.特约记者(57)32.新闻线索(99)33.采访的“透视”法(240)34.新闻结构3332007年10月31.特派记者(57)32.新闻观察191(新闻采访的观察)33.调查报告30534.目击新闻3812007年1月31.新闻采访(18)32.报道角度(93)(264)33.倒金字塔结构42434.主体信息(95)2006年10月31.座谈会(160)记者招待会的概念(新闻发布会)32.“无冕之王”(41)“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
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
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段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
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记者不可能摆脱这种格局。
33.述评性消息39434.新闻特写5612006年1月31.新闻敏感(87)32.隐性采访(220)33.新闻根据40134.消息背景4742005年10月31.采访基地5132.巡回采访(215)33.新闻结构33334.风貌通讯5542005年1月1.巡回采访(215)2.勾推法()对应于新闻采访活动中,是指记者在采访时暂时避开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先对其周围的人进行采访,了解其周围情况,随后再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的行为,这是一种全面采访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
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釆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
随时待命。
2.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
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上、业务能力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
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
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4.采访基点:也叫釆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
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
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
5.新闻角度:“角度” 一词,源于摄影。
新闻角度是记者采写新闻是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记者只有因时因地地制宜,善于选择最佳角度,才能把新闻事实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6.宜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
(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7.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宜传方针和宜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 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9・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10.特定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
11.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12・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以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13・因事件访问:就某一件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这类访问的重点是弄清新闻五要素。
如事情己有结果,则要弄清新闻六要素。
14.因人物访问: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是人,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
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善于抓住事实的细节。
15.特殊方式的采访:指与一点一地、临时性的或分工比较稳定的采访有所不同。
当然,其中也都含有对访问和观察手段的运用。
具体有巡回采访、易地釆访、交叉釆访。
蹲点采访、隐性釆访。
16.易地采访: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17.交叉采访: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
这种采访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18.蹲点采访:这是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访时间较长的采访分式,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査,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
二是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釆访,点稿完,经验出来了。
记者的报逍也完成了。
19.同步观察:就是在事物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进行观察。
这样,事物所变动的一切,都在记者的视野之中。
20.观察的位置: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21.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
22.采访艺术:是指要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技巧的完美统一。
23・点面结合:这是指采访的基本技术法。
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通、局部和整体。
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意义。
24.“自己人效应”律:指当宜传者与受传者在“观点上一致”,“有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时。
就会心心相印。
息息相通,视为知己者,宣传效果也好。
25.采访的“透视”法:也叫抓本质,指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认清事物内在规律性,并实事求是地从中提出具有知道意义的思想观点。
26.宜传政策:指相关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地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
27・原始心理反应:采访对象和记者初次见面,或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都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
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称为原始心理反应。
28.笔外功夫:主要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和社会动向;还要有各方面的只是功底。
29.新闻素材:指记者在采访和査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事件有用的种种材料,包括人证材料、物证材料、口头材料、文字材料、图书材料、数字材料等等。
30・新闻典型:所谓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是既能放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31.主要角度:新闻常以某一着眼点、侧重点,突出反映事实的内涵。
这着眼点、侧重点就是新闻主题的角度。
32.广义主题:也就是报道的中心意旨,如告诉受众以一个动态信息,就要准确反映外部世界的变动情况,使他们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期有效地调节受众的思维和行为。
33.狭义主题:通过事实的报道表达某一种思想观点的,称之为狭义主题。
34・模糊语言:人们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数普遍的客观存在。
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
新闻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精确的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于确切。
35・精确语言:指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清楚明白。
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的语言。
36.文风:指人们在写文章(也包括讲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是文章或讲话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的总和。
37・文采:指文章华丽多采。
文采与语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
文采是修饰语言的,基本上是个修辞问题,但又干涉及内容。
38. —句话新闻:顾名思议,即用一句话表述的新闻(消息)。
它比简讯更"简”。
26.经济新闻:指以反映社会活动和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新闻(消息),旨在崇尚伦理道德并与社会上不良现象作斗争,报道内容包括日常新人新事、婚恋与家庭、社会秩序、风土人情及人口、市政、衣父住行。
27.人物新闻: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
集中反映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精神风貌,或只报道人物某种行动、某个侧面;尤其是实效性较强,报道迅速及时。
28.特写式消息:也称新闻素描、现场新闻或视觉新闻。
它首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9.背景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类似,突出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释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
30.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
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等的主要消息载体。
31.平行式组接:强调时间系列的同一,表现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或事实。
32.综合消息:指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惰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新闻载体。
33.答记者问: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展示有关方面负责人或权威人士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的消息载体。
34.工作述评:从典型的新闻事实出发,论述某项工作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记者的意见和建议。
35・思想述评:抓住有一定倾向性或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从实际材料中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
36.硬新闻:一般指的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
37.软新闻:即重要性不如便新闻,而有趣味性浓厚的报道。
38.纯新闻:宜截了当的事实报逍,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釆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新闻。
39.主体信息:是一篇消息中最重要、最鲜明、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内容。
40.“道”:包含客观之道和主观之道两重含义:客观之道,主要指客观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主观之道,指特定阶级、集团的世界观以及路线方针尊。
41.“意”指记者通过采访、分析思索活动对客观世界具体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它又包括“情”和“理”两个方面。
42.“晒衣绳式导语”:国外对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的贬称。
这种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形式,内容复杂,不易分清主次轻重,段落长,字数多,也容易纷乱。
犹如把所有的衣服都晒在一条晒衣绳上,难免给人以沉重、杂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