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第一框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3.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犯罪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犯罪案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犯罪有什么看法?犯罪有哪些危害?2. 讲解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1 阐述犯罪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

2.2 分析犯罪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性。

3. 分析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1 讲解犯罪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犯罪。

3.2 分析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4. 讲解预防犯罪的方法与途径4.1 提出预防犯罪的方法,如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等。

4.2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5. 组织学生讨论5.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预防犯罪的方法和经验。

5.2 选取代表性发言进行点评,总结预防犯罪的有效途径。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犯罪的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6.2 提醒学生时刻保持警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7. 布置作业7.2 调查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对犯罪的认识,了解他们的预防措施。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犯罪案例视频:播放相关犯罪案例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犯罪行为及其危害。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问题。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防范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4. 防范犯罪的方法与技巧5. 不良诱惑的识别与抵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3. 防范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防范犯罪的意识。

3.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不良诱惑和防范犯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犯罪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危害。

3.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遵纪守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抵制不良诱惑,防范犯罪。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遵纪守法的心得体会,以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3. 知识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相关的知识测试,以评估学生对犯罪认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犯罪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视频资料:寻找与犯罪预防相关的视频资料,以更直观地展示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3.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提供系统性的犯罪预防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授课时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合适的课时进行授课。

2. 课堂活动: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保证教学效果。

3. 作业与测试: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和测试时间,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防范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4. 防范犯罪的方法与技巧5. 不良诱惑的识别与抵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防范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防范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犯罪危害。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价值观。

4. 小组活动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犯罪场景,提高防范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犯罪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犯罪话题的关注。

2. 讲解犯罪的概念与特点:阐述犯罪的定义、特点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3. 分析犯罪的原因:探讨导致犯罪的各种原因,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4. 讲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强调遵纪守法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5. 教授防范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6. 讨论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犯罪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和防范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能否提出有效的防范策略。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抵制不良诱惑的态度和观点。

4.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感悟文章,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校园法治教育活动:邀请法官、律师等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法治的认识。

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监狱、法制教育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犯罪的严重后果。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遵纪守法的意义4. 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5. 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自觉遵纪守法,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场景,让学生体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犯罪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犯罪话题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犯罪的概念与特点,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原因与危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自觉遵纪守法,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5. 角色扮演:模拟场景,让学生体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6. 总结提升:强调遵纪守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7. 课后作业:布置一篇关于如何预防犯罪的作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预防犯罪的思考和理解,检查作文的质量。

3. 长期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视频:收集相关犯罪案例视频,用于课堂导入和案例分析。

2. 法律法规资料:整理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为学生提供遵纪守法的参考。

3.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相关道具,便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9月16日晚,贵定县落北河中学14岁的初一女生小兰(化名)在晚自习后,被该校两名男生强行拉至男生宿舍一寝室,遭到该校多名初三年级男生强奸。
据贵定县警方介绍,警方在前期调查审讯中,根据受害人和疑犯的供述以及相关取证,认定5名犯罪嫌疑人对受害人实施强奸行为。随后经核实调查,还有一名初三学生杨某试图对小兰实施强奸,最后放弃,属于犯罪中止。11月8日,贵定县法院对此案作出宣判,6名施暴男生被认定犯强奸罪,一人免于刑事处罚,其余5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9年、5年、3年和3年。
(二)刑法内容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效果:好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容易用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去思考,甚至钻牛角尖,所以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太过复杂的案例,部分中职学生难于理解。
改进措施:尽量找些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情与判决相对较简单的,易于学生理解的案例。还有提问的问题也不应该太理论,太复杂,以便于学生思考。
教学讲稿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备注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最新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最新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卫校教案 NO:※—重点Δ—难点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考试答案(综合版)填空1. 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 (填空)2.医务人员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高尚的情感3. 美国学者罗伯特M维奇提出了医患关系的工程模式、教士模式、契约模式的三种医患关系模型. (填空)4仪容,通常是指人的外观、外貌5. 临床诊疗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最优化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保密守信原则和协同一致原则. (填空)6. 礼仪的基本内容包括自我形象设计和交往应酬的技巧(填空)7. 印度医德最早表现在公园前5世纪名医、印度外科鼻祖妙闻的《妙闻集》8.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 (填空)9.现代医德的特殊性表现为与物质联系更加紧密和趋向于法规化10.所谓道德,是指以一种特定形式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的行为规范总和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11.所谓功利,就是功效和利益_. (填空)12.道德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填空)13. 医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映了基本的职业素养. (填空)14. 正确的站姿是一种静态的造型,是优雅举止的基础. (填空)15.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 (填空)16. 政治素质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填空)17. 护士是白衣天使,是心灵美和仪表美的象征,为此,护士应加强"自爱、自尊、自重、自强"修养. (填空)18. 护理工作的本质是: 尊重人的生命, 尊重人的权利, 尊重人的尊严,提高生存质量. (填空19. 关于从业者对职业的要求,可概括为职业三要素: 维持生活、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 (填空)20. 职业责任包括职业团体责任和从业者个体责任两个方面. (填空)21. 医疗卫生事业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 (填空)22. 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是职业特性的基本要求. (填空)23. 脑死亡是的心肺标准补充和完善. (填空)24. 所谓功利,就是功效和利益 (填空)25.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医护人员应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病人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填空)26. 职业道德反映着职业行为的道德发展方向. (填空)27. 根据靶细胞的不同,基因治疗可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和生殖细胞系基因治疗两种类型. (填空)28. 古希腊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 (填空)29.美国医生萨斯和荷伦德两人将医患关系分为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和共同参与模式. (填空)30.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填空)31. 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 (填空)32。

第10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10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1)施教日期2013 年5 月27 日星期一章节与课题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已,避免违法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歧途课型理论课教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案例并能够变式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犯罪是一条不可接触的“高压线”,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2.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教学难点:1.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教具(工量具)准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参考》《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指导》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2)板书设计: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1.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3)犯罪是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1)刑罚的内涵的和目的(2)刑罚的种类3.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1)我国刑罚的根本任务(2)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1.加强教学后思:1.刑法与民法的原则显著不同在哪里?2.犯罪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在哪里?第1 教时步骤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案例引入讲授新课2分钟3分钟25分钟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113阅读并思考二个情景教师提问:以上二个材料概括了犯罪的哪些特征板书: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1.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板书:(2)犯罪的三个特征①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

这种危害性从二个方面(质和量)来衡量只有当行为的危害性达到刑法规定的严重程度,才是犯罪。

②刑事违法性有没有触犯到刑法是区别罪与非罪的主要界线。

这里有二点含义。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理解守法的意义。

2、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为犯罪作斗争。

3、学会预防犯罪的意识,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 )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2)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2、教学难点(1)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2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勇为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模拟法、自主学习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掌握本班出勤情况。

(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10分钟)小组播报《今日说法》课前各小组收集违法犯罪事件进行播报讨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对社会、学校、家庭、自身造成的危害, 算一算"打架成本"。

教师播放视频:《药家鑫杀人案》。

提问:我们对犯罪行为并不陌生,到底什么是犯罪行为?如果我们要从理论上给犯罪行为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应该从哪几方面界定犯罪?教师总结:犯罪的特征2、寻求新知(5分钟)教师展示案例:①福建小学重大凶杀案;②杭州市原副市长被执行了死刑;③田文华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小组探究:在上述案件中,他们各犯什么罪?教师总结:犯罪类型;犯罪分子应受到刑法处罚;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3、创设情境(25分钟)(1)学生表演情景剧:①16岁酒后殴打李某被判刑;②小华习惯小偷小摸的行为最终盗窃被判刑;③三个初中生商量杀人,却不知后果。

小组分析: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青少年应如何自觉预防犯罪(2 )案例分析:程某挪用、侵占公司资金。

教师总结:刑法中职务犯罪的类型及处罚。

(3 )案例展示:①残疾小伙李俊跳河救5岁女孩;②六旬老人侯振林马路上救4岁女孩,交警判决三者负同等责任;③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如何智为。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第一章:了解犯罪的概念与特征1.1 导入:通过讲解犯罪的概念,使学生明确犯罪的基本特征。

1.2 教学内容:1.2.1 犯罪的概念:介绍我国刑法对犯罪的规定,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含义。

1.2.2 犯罪特征:讲解犯罪的四个基本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和主体的特定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1.4 教学目标:1.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1.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犯罪行为。

第二章:认识犯罪的危害2.1 导入:通过讲解犯罪危害,使学生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犯罪对个人的危害:讲述犯罪行为对个人身心健康、学业和前途的影响。

2.2.2 犯罪对家庭的危害:介绍犯罪行为对家庭幸福、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2.2.3 犯罪对社会的影响:阐述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安全和稳定的破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犯罪危害的严重性。

2.4 教学目标:2.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犯罪危害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方面。

2.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犯罪危害的认识。

2.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

第三章:分析犯罪的原因3.1 导入:讲解犯罪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到犯罪并非偶然现象。

3.2 教学内容:3.2.1 主观原因:讲解个人素质、道德观念和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3.2.2 客观原因:介绍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交友等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犯罪原因。

3.4 教学目标:3.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犯罪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各类犯罪行为及其影响。

2.学会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方法和技巧。

3.增强法律意识,不做犯罪行为的参与者和推手。

二、教学内容1.犯罪行为及其影响。

2.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方法和技巧。

3.法律意识教育。

三、教学步骤1.引入引导学生回忆社会中的犯罪案件,提问其对于犯罪行为的看法和感受。

介绍犯罪行为对社会、家庭、个人产生的害处。

2.知识介绍1)介绍犯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其中包括刑法中规定的各类犯罪。

2)介绍常见的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贩毒、敲诈勒索等,并讲解这些行为在社会上的危害。

3)介绍犯罪的后果,如刑事责任、社会评价等。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看到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让其更直观地了解犯罪行为。

4.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方法和技巧1)教育学生保持理智头脑,避免被良好的外在条件或其他人的话语所迷惑。

2)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

3)认清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思考且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4)避免参与或盲目跟从违法犯罪活动,并积极向警方举报犯罪行为。

5)学会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5.法律意识教育1)介绍法律及其地位,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律对社会的作用。

2)着重讲解不同类别的犯罪与法律相对应的罚则,让学生明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知道法律的适用性和具体操作。

6.总结与反思回顾整堂课程,让学生明白合法与非法行为之间巨大的差异,落实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措施,并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在法律保护下感到安心。

四、教学方法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反思,进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启迪思想的目的。

五、教学评估1.通过形式多样的小组竞赛、单独表演和开放式口语表达,考察学生对于犯罪与法律的了解情况。

2.模拟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并提出对付方案,并观察学生应对的情况和思考层次,考核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课时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2.情感态度观念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运用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

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

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

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篇: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十课(二)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教学目标 1.认知(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运用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

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

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

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首先从加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中专德育课IV 第十课 避免误入法律歧途

中专德育课IV 第十课 避免误入法律歧途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12(首页)课次12 课时 2 班级周次12 课型讲练日期课题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2第二节有勇有谋,应对犯罪教学目的掌握正当防卫的定义与适用的五个条件,理解什么是防卫过当与无过当防卫,能正确判断哪些情况属于正当防卫,并能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和依法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智慧。

教学要求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一、正当防卫的定义√√二、正当防卫的条件√√√三、无过当防卫√√四、有勇有谋与犯罪行为作斗争√教学方法设计1. 启发总结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深化。

2.情感激励法:通过相关案例的讲述,用语言感染和激励学生,以情动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验,深刻学生感受,激发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遵从。

3.对比分析法:通过设问和引导回答,进行对比和分析,提供给学生清晰的逻辑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业内容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做好笔记教学后记备注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2第二节有勇有谋,应对犯罪[导入]看视频短片,回答问题:1.视频开始谁是受害者?谁是不法侵害者?2.视频中男子的做法是什么行为?3.女士对不法侵害者采取了什么做法?结果怎样?4.她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了损害,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一、正当防卫1.正当防卫的定义PPT展示: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正当防卫的条件PPT展示:小偷也会说:我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人民同犯罪做斗争的有力武器,但如不规定一定的适用条件,就可能被犯罪分子所滥用。

因此,实施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五个条件(一)起因条件:必须针对不法侵害,才能实行正当防卫不法侵害:该不法侵害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时限条件:必须是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0523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0523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认识到犯罪对青少年的危害及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目标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 运用目标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学会廉洁自律,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2.教学难点培养同犯重行为作斗争的能力作为特定群体中职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身心还处于发展时期,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同犯罪行为做斗争还需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

三、教学方法触发事件、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掌握本班出勤情况。

(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创设]中职生李晓华16岁就读于南昌市一家职业院校,由于从小溺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加之父母忙于生意,对其疏于管理教育,与社会上的无业游手好闲的人结识,抽烟、彻夜网吧、酒吧成了其出入的场所,2013年5月16日夜色朦胧,由于其手头缺钱上网,在其朋友社会青年李某的引诱下对路人实施抢劫,后根据监控将其抓获。

[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案例,分析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原因是什么?他会受到法律的制裁?2、触发事件:播放视频焦点访谈《少年犯罪》(15分钟)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在西安市发生的未成年通过打砸汽车,从而破窗,进行车内盗窃的行为,在这个犯罪团伙中,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2岁。

新避免误入犯罪歧途PPT学习教案

新避免误入犯罪歧途PPT学习教案
第12页/共24页
二、青春拒绝犯 罪
第13页/共24页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片”
思考: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是什 么?主观原因有哪些? 如何才能做到“青春拒 绝犯罪”?
第14页/共24页
分析犯罪的自身原因
阅读教材P111~113 的内容,结合观看 过的视频,思考、分析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 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善同犯罪斗争:
见义勇为
阅读教材P115区志见义勇为的事迹,然后各抒己见,
谈谈自己遇到这样事的做法。
在保全自己、减少 伤害的前提下,巧妙 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 力量,采取灵活多变 的方式,将犯罪分子 绳之以法。
拨打“110”报警 电话,与犯罪分子巧 妙周旋,记住歹徒体 貌特征,了解歹徒的 去向,保护好现场。
第15页/共24页
分析原因:一
个别未成年人有着腐朽没落的人 生观。他们或者极端利己,享乐至上, 为了吃喝玩乐,不惜偷抢拐骗,拦路 抢劫,用不义之财大肆挥霍,寻欢作 乐;或者对一切不满,悲观颓废,自 暴自弃,最终在腐朽没落的生活中坠 入犯罪的深渊。
第16页/共24页
分析原因:二
个别未成年人有着错误甚至颠倒的道德 观。他们不分善恶,不辨是非,不知美丑,将 “打架不怕死”当成勇敢,将“为朋友两肋插刀” 当成互助,将“哥们儿义气”当成友谊,将无法 无天当成自由。他们嘲笑一切美好的事物,沉醉 于不健康的兴趣爱好之中,最终糊里糊涂地将自 己送进了监狱。
第8页/共24页
思考:
就“伟海父母的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法院 的判决正确吗?为什么?”
“大义灭亲”行为虽然从表面上不具有严重 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具有亲社会性,但刑法 仍然认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将它作为犯罪 ,原因在于我国法律不承认“家法”,不允 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私自处死他人;行为人 对违法犯罪的亲属,私自处死同样构成故意 杀人罪,但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

第十课第一框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学设计

第十课第一框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学设计
⑥分析教材案例,小组讨论问题、交流发言。
⑦填表各组交流。
⑧知识运用:观看ppt回答问题。
⑨讨论
交流
回答
问题
课堂
小结
在学生根据板书归纳的基础上,强调要求学生懂得犯罪的后果,理解刑罚的作用,自觉守法,远离犯罪。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
围绕板书提纲归纳
板书设计
第十课第一框懂得犯罪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第十课第一框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教学设计
漳县中等专业职业学校 孙旭凌
教学内容
第十课第一框 懂得犯罪后果
课时
2
教学目标
认知
了解犯罪的危害与主要特征,知道刑罚的种类,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情感观念
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
运用
培养明辨罪与非罪的能力,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研习
பைடு நூலகம்新课
研习
新课

一目:了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19分钟)
1.教学内容
(1)犯罪的概念、特征。
(2)刑罚的概念、种类
(1)探究活动一:小凡盗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小凡的盗窃金额并不大,却被判了刑,原因何在?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犯罪的危害性有哪些?
1、犯罪的涵义、特征、危害
2、刑罚的涵义、种类;
3、了解主刑、附加刑的内容
二、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发挥的积极作用
回顾
总结
课后
作业
用PPT出示:
记录
完成
课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如果仅凭盗窃数额,小凡不应该构成犯罪,但是,小凡盗窃了残疾人的财产,造成了导致残疾人双腿截肢的严重后果,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符合犯罪的特征。由此可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用PPT出示),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用PPT出示下图:
学生
导入
新课
复习提问: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几类?
情景剧“拦截抢钱”,用PPT出示主要剧情表演与观看情景剧“拦截抢钱”,讨论、回答问题,在学生表演、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王欢与伙伴的行为是抢劫,是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用PPT出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懂得犯罪的后果。
①思考作答。
②讨论、回答问题
1、犯罪的涵义、特征、危害
2、刑罚的涵义、种类;
3、了解主刑、附加刑的内容
二、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发挥的积极作用
回顾
总结
课后
作业
用PPT出示:
记录
完成
课后
反思
亮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特别是情境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强,师生互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联系生活的案例较少,没有充分的账务学生的情况,导致问题的回答出现短路。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案例一危害的是公共安全和他人的健康权、生命权;案例二危害的是他人的健康权;案例三危害的是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案例四则是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接着,重点讲解惩罚与保护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
犯罪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是侵害社会健康集体的毒瘤。与犯罪作斗争是刑法的天职。通过打击各类犯罪,刑法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如下:
3.学生活动
(1)探究活动四:刑法的作用。
阅读教材案例,链接内容,讨论问题,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
(2)知识运用:分析李亮砍人案。
观看PPT呈现的案例,讨论问题,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了解犯罪的危害与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杜绝违法犯罪行为
对他人的危害:造成他人生命、财产的损失
对自己的危害:判刑坐牢,自毁前程
对家庭的危害:家庭破裂,亲人痛苦
对社会的危害:扰乱社会秩序,
(2)探究活动二:犯罪的特征。
指导学生逐一阅读教材P104~105的正文、链接、点评、活动框的内容,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印发与犯罪有关内容。
学生:学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观察并收集涉及犯罪的行为和现象的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
教师
措施:应加强知识的运用,实现校园、社会零距离。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图表归纳犯罪的特征。
师总结:
犯罪特征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受处罚性
接着请学生阅读教材P107活动框的内容,就“伟海父母的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法院的判决正确吗?为什么?”展开辩论,并进行引导,最后总结指出,“大义灭亲”行为虽然从表面上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具有“亲社会性”,但刑法仍然认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将它作为犯罪处理,原因在于我国法律不承认“家法”,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私自处死他人;行为人对违法犯罪的亲属,私自处死同样构成故意杀人罪,但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用PPT出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刑罚中的主刑。用PPT出示
③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④自学教材
⑤观看ppt回答问题第来自二目惩

犯罪,保



(1)探究活动四:刑法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9活动框中的四个案例,讨论回答PPT出示的问题:这些犯罪行为都危害了什么利益?在打击这些犯罪的过程中,刑法除了惩罚犯罪以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教材P110的正文、链接来回答。
研习
新课
研习
新课

一目:了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19分钟)
1.教学内容
(1)犯罪的概念、特征。
(2)刑罚的概念、种类
(1)探究活动一:小凡盗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小凡的盗窃金额并不大,却被判了刑,原因何在?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犯罪的危害性有哪些?
⑥分析教材案例,小组讨论问题、交流发言。
⑦填表各组交流。
⑧知识运用:观看ppt回答问题。
⑨讨论
交流
回答
问题
课堂
小结
在学生根据板书归纳的基础上,强调要求学生懂得犯罪的后果,理解刑罚的作用,自觉守法,远离犯罪。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
围绕板书提纲归纳
板书设计
第十课第一框懂得犯罪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其一,惩治犯罪,保护人民
其二,震慑潜在的犯罪
其三,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分子做斗争
其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板书:目的;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2)知识运用:分析李亮砍人案。PPT呈现案例:
回答:李亮等相关肇事者犯了什么罪?有什么危害?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第一,李亮犯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第二,危害有:两人重伤;李亮等要被判刑坐牢;家庭破裂;亲人痛苦;社会秩序被破坏;社会稳定受影响等。于自己、于他人、于家庭、于社会都非常有害。第三,犯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他们将承担刑事责任。
第十课第一框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学设计
旬阳中等专业职业学校 周雪
教学内容
第十课第一框懂得犯罪后果
课时
2
教学目标
认知
了解犯罪的危害与主要特征,知道刑罚的种类,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情感观念
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
运用
培养明辨罪与非罪的能力,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3)探究活动三:刑罚的定义、特点和种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8刑罚体系图、正文和链接,展开讨论,了解刑罚的定义、我国刑罚的特点和种类,并认识到刑罚较之其他处罚法具有最大的严厉性,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它不仅可以剥夺罪犯的财产和资格,还能限制或剥夺罪犯的自由甚至生命。(用PPT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