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核磁共振弛豫改善粘度预测
核磁弛豫试剂的作用
核磁弛豫试剂的作用
核磁弛豫试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NMR)实验中的
化合物,它们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1. 确定样品溶液的浓度:核磁弛豫试剂可以用作内部标准物质,通过测量核磁共振谱中样品信号与核磁弛豫试剂信号的比值,可以确定样品溶液的浓度。
2. 提供对比剂:一些核磁弛豫试剂具有特定的核磁共振性质,可以用作对比剂来增强样品信号的强度,从而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样品的核磁共振谱。
3. 判断样品纯度:核磁弛豫试剂的核磁共振信号通常非常锐利且不受干扰,因此可以用来判断样品的纯度。
如果样品溶液中出现某些不相关的杂质信号,可能会干扰到样品信号,而核磁弛豫试剂的信号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来判断样品信号的纯度。
总之,核磁弛豫试剂在核磁共振实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测定样品溶液的浓度、增强样品信号的强度以及判断样品的纯度。
核磁共振谱中的弛豫过程
核磁共振谱中的弛豫过程
核磁共振谱中的弛豫过程是指原子核从激发态到基态恢复的过程,它包含了两个重要阶段:纵向磁化强度矢量Mz恢复到最初平衡状态的M0和横向磁化强度Mxy要衰减到零。
这个过程是同时开始但独立完成的。
在弛豫过程中,原子核将所吸收的射频磁场的能量释放出来,并恢复到共振前的状态。
驰豫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常数T1和T2,称作驰豫时间。
其中T1称作纵向驰豫时间,是描述自旋核与晶格相互作用时,氢核系统恢复到平衡状态快慢的物理量。
T2称作横向驰豫时间,是描述自旋核与自旋核之间相互作用时,氢核系统恢复到平衡状态快慢的物理量。
在完成弛豫过程时,需要区分纵向弛豫过程和弛豫时间T1。
纵向弛豫过程是质子与周围物质进行热交换,或者说质子将多余能量通过晶格扩散出去,使其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
这个过程又称为自旋-晶格弛豫过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核磁共振实验的参数影响及弛豫时间的测量
2τ 4τ 6τ 8τ
❖ 得到的T2 的结果:
单组分
回波链数 拟合 T2(1)/
/ms
ms
C1=200 94.29 C1=500 97.20 C1=1000 94.73 C1=2000 97.28
224.76 208.84 201.99 219.16
T2(2)/ ms
55.26 53.23 49.94 55.44
对FID影响
参数(假设参数增 大)
对FID影响
TD(采样点数) 越密集,观察到的 周期越多。
D3(死时间)
采集时间延后了, 信号幅度减小了。
P1( 90°脉冲宽 度)
SW(谱宽)
35us-60us,幅度 增大;60us-80us,
幅度减小。在 P1=60us时,信号
幅度最大。
信号变得稀疏,观 察到的周期变少。
C1,SW,TD:回波个数,采样带宽,采样点数
❖ 三者的共同作用结果是:
C1<TD/SW,则显示C1个回波。 C1≥TD/SW,则显示TD/SW个回波。
C1=8,TD=8192,SW=50kHz C1=8,TD=6154,SW=200kHz
纵向弛豫T1的测量
反转恢复法:
施加180°-τ- 90°的脉冲序列。 初始条件:Mz=-M0, Mxy=0.
饱和恢复法:
施加90°-τ- 90°的脉冲序列。 初始条件:Mz=0,Mxy≠0.
反转恢复法: 饱和恢复法:
两种方法产生差异的原因
1、施加在样品上的脉冲序列的不同导致初始条
件不同。因而拟合所得曲线方程不同。
反转恢复法: 饱和恢复法:
t
MzM0来自(12eT1t
)
粘度和弛豫时间
粘度和弛豫时间一、粘度的定义和特性1. 粘度是描述流体黏性的物理量。
它是指在沿着一定方向上施加的剪应力和这个方向上的速度梯度之间的比值。
在流体力学中,粘度是描述流体抗流变形的能力的重要参数。
2. 粘度可以分为动态粘度和运动粘度两种。
动态粘度是指物质的黏性对应于剪切应力的响应,通常以标准单位“帕·秒”来表示。
而运动粘度则是指物质的黏性对应于运动速度的响应,通常以标准单位“平方厘米每秒”来表示。
3. 不同流体的粘度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组分、形状等。
一般来说,高分子化合物和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粘度,而纯净的液态金属和硅胶等具有较低的粘度。
4. 粘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旋转流变仪法、塑性流变仪法、旋转梁粘度仪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不同流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粘度值,为流体力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5. 粘度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领域,粘度是研究流体运动和变形的基础参数,也是研究黏滞阻力、耗散能量等重要物理现象的关键。
在工业生产中,粘度的控制和调节是保证各种液体、涂料、胶水等产品质量的关键。
二、弛豫时间的定义和特性1. 弛豫时间是描述材料弹性的时间量。
它是指在施加力作用后材料达到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在固体力学和动力学中,弛豫时间是描述材料弹性恢复和应变的时间尺度。
2. 弛豫时间可以分为短弛豫时间和长弛豫时间两种。
短弛豫时间是指材料在施加外力后立即达到平衡状态的时间尺度,通常在纳秒或微秒级别。
而长弛豫时间则是指材料在施加外力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状态,通常在毫秒或秒级别。
3. 不同材料的弛豫时间大小受到材料的结构、形态、组分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分子材料和软质材料具有较长的弛豫时间,而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具有较短的弛豫时间。
4. 弛豫时间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拉伸试验、振动试验、电学试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材料在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弛豫时间,为材料弹性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核磁共振仪,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和频率,使样品中的核自旋进入共振状态。
当核自旋与外加磁场的频率匹配时,核自旋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现象。
在共振状态下,核自旋的磁矩会发生变化,产生一个旋转磁矢。
核磁共振实验中的一个关键参数是弛豫时间(Relaxation Time),它描述了核自旋从激发态返回到平衡态所需的时间。
弛豫时间包括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弛豫时间)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弛豫时间)。
T1弛豫时间是指核自旋从激发态返回到平衡态的时间。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恢复到平衡态的强度变化,得到了T1弛豫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T1弛豫时间与样品的物理性质和环境因素有关,如温度、溶剂等。
T2弛豫时间是指核自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相位失真的时间。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自旋回波信号衰减,得到了T2弛豫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T2弛豫时间与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环境因素有关,如分子间相互作用、磁场均匀性等。
通过测量弛豫时间,我们可以获得样品的一些重要信息。
例如,T1弛豫时间可以反映样品中自旋与晶格的相互作用强度和速率,从而了解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T2弛豫时间可以反映样品中自旋与自旋的相互作用强度和速率,从而了解物质的动力学性质。
本实验的结果表明,弛豫时间与样品的物理性质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测量弛豫时间,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样品分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重要信息。
这对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
通过实验,我们获得了关于T1和T2弛豫时间的数据,并对其与样品物理性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的弛豫机理
汪兴 生命学院
平衡状态 质子系统在外磁场中,产生一纵向磁化强 度矢量M0,状态是不随时间改变的,称为 平衡状态 非平衡状态 在射频脉冲作用下, M0的方向偏离外磁场 方向
核磁共振的宏观描述
纵向的定义:我们称和 外磁场方向一致的方向 为纵向 在外磁场B0的作用下, 质子产生能级分裂,而 对于质子而言只有1/2 和-1/2两个状态
M xy (t ) M xy max e
* t / T2
当磁场绝对均匀时, T2* T2 ,一般情况下两者不相同
在不完全均匀的磁场中
T2* T2
且满足:
1/ T2* 1/ T2 B
式中,1/T称为弛豫率,B 表示磁场的不均匀性
B 0 时,组织的弛豫率与总的弛豫率是相同 的
在射频脉冲作用下,所有质子相位都相同。 脉冲停止以后,发生失相位 我们把质子从同相位逐渐分散最终均匀分布, 宏观表现为其横向磁化强度矢量Mxy从最大逐 渐衰减为零的过程为横向弛豫过程
横向弛豫过程
Mxy
Mxy
y
y
ω0 x
ω0 x
(a)
(b)
y
上述过程和纵向弛豫过 程是同时独立进行的
ω0 x
0.37M0 0 T2 t/s
Pi/2脉冲衰减曲线
外磁场的不均匀性
在外磁场不均匀的情况下,质子角频率彼此存在差异,他们 都接近于真正的拉莫尔频率。 磁场的均匀性差异通常在百万分之几,但是这种微小的差异 仍然会造成质子的失相位。 考虑到两种因素时,Pi/2脉冲作用后其横向磁化强度矢量 Mxy随时间的衰减规律为
什么是弛豫过程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
标题: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理论与应用
一、引言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它依赖于磁共振探针的弛豫过程。
探针的弛豫率是决定MRI图像质量的关键参数之一。
本文将对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理论和应用进行探讨。
二、磁共振探针弛豫理论
1. 自旋回波序列下的T1弛豫:在自旋回波序列中,T1弛豫时间是指从90度射频脉冲后,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初始值63%所需的时间。
2. 自旋回波序列下的T2弛豫:T2弛豫时间是指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初始值37%所需的时间。
三、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影响因素
1. 温度:温度的升高通常会加速分子的运动,从而缩短T1和T2弛豫时间。
2. 浓度:浓度的增加会增强相互作用,导致T2弛豫时间缩短。
3.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其内部运动,进而影响弛豫时间。
四、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应用
1. 在临床医学中,通过改变磁共振探针的弛豫率,可以改善MRI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2.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利用磁共振探针的弛豫特性,可以实时监测细胞内环境的变化,为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五、结论
磁共振探针的弛豫率是MRI的重要参数,对其理解和控制对于提升MRI的成像质量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磁共振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磁共振探针的弛豫率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此处添加相关参考文献]
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并非真实研究或论文。
核磁共振的两种弛豫过程
核磁共振的两种弛豫过程1.引言1.1 概述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它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通过测量其发出的辐射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在核磁共振中,弛豫过程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弛豫是指系统从非平衡状态趋向平衡状态的过程,可以分为自发弛豫和受激弛豫两种类型。
自发弛豫是指由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导致的能量损失和相位耗散,而受激弛豫则是外界干扰下系统对能量进行响应的过程。
在核磁共振中,自发弛豫和受激弛豫过程对信号的形成和检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发弛豫过程会导致信号的衰减和相位的演化,而受激弛豫过程则可以被外界的射频场所操控。
本文将重点探讨核磁共振中的两种弛豫过程,即自发弛豫和受激弛豫。
通过对弛豫过程的原理和概念的介绍,将深入探讨这两种过程在核磁共振中的应用和影响。
此外,本文还将对这两种弛豫过程进行比较和讨论,以期加深对核磁共振中弛豫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弛豫过程在核磁共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数据处理、成像和谱图解析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弛豫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对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本文将首先介绍弛豫过程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详细讨论核磁共振中的弛豫过程。
最后,我们将总结弛豫过程的重要性,并对两种弛豫过程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对核磁共振中的弛豫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对核磁共振的两种弛豫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核磁共振和弛豫过程的一般背景和基本原理。
随后,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容。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弛豫过程的概念和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核磁共振中的两种弛豫过程,包括自旋网络弛豫和横向弛豫。
一种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谱确定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改进方法
一种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谱确定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改进方法王明宽【摘要】阳离子交换容量(Qv )是低阻储层测井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
传统的岩心核磁共振(NMR)试验确定Qv 的方法是选取3ms 的黏土束缚水横向弛豫时间截止值(τ2,cutof _ CBW),再利用 HSK 方程计算Qv ,精度较低。
对 NMR横向弛豫时间(τ2)分布累计曲线进行分析认为,黏土束缚水孔隙体积与自由水孔隙体积在τ2孔隙度分量累计上的速率不一样,在累计曲线上会出现一个拐点,拐点处对应的τ2即为τ2,cutof _ CBW。
黏土束缚水孔隙度与自由水孔隙度差别越大,拐点越明显。
利用该方法确定新的τ2,cutof _ CBW ,再结合 H SK方程计算Qv。
对12块岩心数据利用该改进方法与湿式的化学阳离子交换容量分析法分别计算Qv ,对比结果表明,改进方法计算的Qv 精度有了明显提高。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6(013)023【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阳离子交换容量;核磁共振;黏土束缚水横向弛豫时间截止值【作者】王明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生产测井中心,陕西西安 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4阳离子交换容量(Qv)是低阻储层测井评价中十分重要的参数之一[1~3]。
目前,实验室确定Qv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样品碎样法,具有代表性的是湿式的化学阳离子交换容量分析法[4],碎样法的优点在于所需样品少,试验过程较为简单,周期短,费用较低,但需要将样品压碎,使其损坏;二是原状样品法,常见的有Co-Cw电导法(其中,Co为完全饱和的岩心导电率,mS/cm;Cw为盐水泥浆导电率,mS/cm)[5]和薄膜电位法[6],原状样品法的测量必须使得岩样有足够的渗透率,才能保证流体在孔隙中流动,由于原状样品法不干扰导电黏土位置,不破坏孔隙空间的几何形态,使得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但该方法试验周期较长,一般要花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完成。
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关系的实验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广泛用于化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谱学技术。
在NMR实验中,弛豫时间是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反映了样品中原子核从激发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
弛豫时间与溶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因此了解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溶液结构和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背景通过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不同浓度溶液中原子核的弛豫时间。
分析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的可能原因。
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比较,验证理论预测的准确性。
实验目的0102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矩的物理现象,当原子核处于磁场中并受到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发生跃迁。
通过测量吸收的能量,可以推断出样品中不同原子核的分布和数量。
核磁共振原理0102弛豫时间定义在弛豫过程中,磁化矢量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同时伴随着热平衡的建立。
弛豫时间是指核磁共振信号从激发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的时间。
在溶液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弛豫过程。
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导致弛豫时间缩短。
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溶液中,分子之间的碰撞更加频繁,使得磁化矢量的恢复更快。
此外,温度也会对弛豫时间产生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弛豫时间也会缩短。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控制温度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0102030405溶液浓度对弛豫时间的影响01选取合适的样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如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DNA等。
02准备样品溶液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调整浓度以进行后续实验。
03校准仪器在进行核磁共振测量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准备实验样品根据实验需求,设置脉冲序列、扫描次数、采样点等参数。
设置实验参数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管中,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测量。
进行核磁共振测量从核磁共振信号中提取弛豫时间数据。
获取弛豫时间数据核磁共振测量弛豫时间010203对获取的弛豫时间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去除噪声、校正基线等。
数据预处理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分析弛豫时间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物理现象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弛豫时间来获取物质的结构和动态信息。
本实验通过测量水和甲醇的核磁共振关联实验,得到了它们的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实验结果。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NMR测试仪器,设置了适当的磁场和脉冲序列。
首先,我们校准了仪器,确定了零点和峰值的位置,以及脉冲和弛豫时间的时间范围。
接着,我们用一种特定的序列脉冲对水和甲醇分别进行了测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调节了脉冲的幅度和宽度,以使核自旋产生90度的转动。
然后我们使用恢复系数(Recovery)来测量核自旋的弛豫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水和甲醇的核磁共振信号都在脉冲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
在脉冲之后,核自旋的弛豫时间决定了核磁共振信号的恢复程度。
我们以时间为横轴,以恢复系数为纵轴绘制了水和甲醇的弛豫时间曲线。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水和甲醇的核磁共振信号在脉冲作用下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弛豫现象。
其次,水的弛豫时间比甲醇要短,这是由于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较强引起的。
对于水和甲醇的弛豫时间的差异,我们还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原因。
通过了解水和甲醇的分子结构,我们知道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更加密集,相互作用更多,因此弛豫时间更短。
而甲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则较为稀疏,相互作用较少,弛豫时间更长。
本实验不仅展示了核磁共振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使我们熟悉了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对核磁共振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如何通过弛豫时间来获取物质的结构和动态信息。
总之,本次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法测量了水和甲醇的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实验结果。
本实验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核磁共振提供了基础,并且对我们理解物质内部结构和动态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
核磁共振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法测量样品中的弛豫时间,了解核磁共振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利用原子核在强恒定磁场下吸收或放出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而产生共振的现象。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我们通常会关注样品的弛豫时间。
弛豫时间可分为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选择一个适合核磁共振测量的样品,并将其置于核磁共振仪中。
2. 设置仪器参数:根据样品特性和实验要求,设置核磁共振仪的参数,如磁场强度、脉冲序列参数等。
3. 开始实验:通过发送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来激发样品中的核自旋系统,然后观察样品的响应信号。
4. 记录数据:记录响应信号的强度和时间,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5. 处理数据:根据核磁共振信号的特点,使用相应的方法计算弛豫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处理得出样品的弛豫时间,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测量样品的弛豫时间,并可用于物质分析和结构研究。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法测量样品的弛豫时间,验证了该方法在物质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将为化学、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和数据支持。
附录:实验数据表格:时间(s)弛豫时间T1(s)弛豫时间T2(s)0.1 1.2 0.80.2 1.1 0.70.3 1.0 0.90.4 1.3 0.60.5 1.4 0.9注意:以上数据仅为示例,请根据具体实验结果填写。
参考文献:[1] Smith, J. K., & Chen, L. M. (2017). Application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n medicinal chemistry. Journal of Medicinal & Process Chemistry, 2(2).[2] Johnson, P. M. (2016). Principle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one and two dimens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Gupta, L. C., Gupta, A. F., & Maheshwari, N. K. (2019).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PHI Learning Private Limited.。
应用低磁场NMR测量方法预测原油黏度
油 中应 用 。对 于像阿尔 伯塔 这样 含稠油 和沥青 质原
油 的油 藏使 用 低 磁 场 NMR 技 术 需 要 新 的 解 释 方
法 。利 用低磁场 NMR估算 黏度 的 目的是 通过 测 井
对 油田状况作 出预测 。目前 ,朝 这 个 目标 的研究 是 在室 内进行 的 。
量级评 价是 有 效的 。利用 N MR光 谱 与 粘度
把黏度 和不同 的 NMR参 数现 象地联 系 起 米 。用 于 黏度预测 的低 磁 场 NMR模 型的合理 开 发需 要掌 握 黏度和 低磁场 NMR基本 原理 ,了解 为 什 么二者 有 联系 ,怎样才能使 NMR得 到原油 黏度 信息 。
加拿 大地下 有近 4 0 0m 稠油 和 沥青 质 原 0 ×1 油 ,有些稠 油和 沥 青 质 油藏 是 世界 上 最大 的油 藏 。 稠油 和沥青 质原 油具 有高 密度 和高黏度 的性质 ,这 是影 响原油 开采 的 主要原 因 。加拿大常 规原油 开采 量 的递减 和世界 范 围原油需求 量的增加 迫使石 油工 业迅 速将 注意力 转移 到这些 稠油 和沥青 质原油 的勘 探开 发 h 。影 响稠 油开采 量最 重要的物 理性质 是 来 其 黏度 ,该参数 决定 着任一 开采模 式在 经济和 技术
.
传统 上 ,原 油的剪 切 黏度用锥 盘装置 测量 ,在 此装置 中 ,待测 流体置 于固定 的底 盘和旋 转 的顶 锥
之间 。测量黏度 时 ,有 一个 力加在 顶锥 和下 面流体 问 的界 面 上,引起流体 层问 的流 动 。流 动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受流 体 内部 阻力控制 。因此 剪切应 力与 测量 的剪切 速度 成 正比 。与这 些参数 相关 的系数称 为流 体 黏度 。对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研究与应用
一、引言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磁共振探针对体内氢质子的弛豫效应进行成像。
其中,弛豫率作为衡量磁共振信号强度的重要参数,对于提高MRI的图像质量以及研究生物组织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基本概念
在磁共振成像中,弛豫是指在外加磁场消失后,被激发的原子核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T1弛豫和T2弛豫。
T1弛豫是指横向磁化向纵向磁化的转换,而T2弛豫则是指横向磁化的衰减。
这两个过程的时间常数分别被称为T1和T2弛豫时间,它们决定了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三、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影响因素
影响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分子结构、环境条件以及外部磁场等因素。
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可以调整探针的弛豫率,从而实现对磁共振信号的调控。
四、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应用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研究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诊断中,通过测量不同组织的弛豫率,可以获取组织的特性信息,如肿瘤的良恶性等。
此外,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研究还可以用于药物开发、生物标记物检测以及神经科学等领域。
五、结论
磁共振探针弛豫率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关键参数,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MRI的图像质量,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期待未来能够发现更多关于磁共振探针弛豫率的新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实际场景中。
磁共振对比剂弛豫率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目的评价高浓度对比剂1.0 mol/L钆布醇和标准浓度0.5 mol/L钆喷酸葡胺在神经 方法采用GE公司Signa
HDx 3.0
系统中的临床应用。
T成像设备,对制作的白蛋白溶液模体
成像,评估三种对比剂弛豫率。复查脑组织有无感染的20位白血病患者,初次检查使用的对比剂为 标准浓度0.5 mol/L钆喷酸葡胺,复查使用的对比剂为高浓度对比剂1.0 mol/L钆布醇。所有检查 使用相同的成像序列。测量病灶和脑组织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进行定量分析。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Twenty leukemia patients whose initiaI
had been conducted with the inj ection of the
contrast
standard dose(0.5 tool/L)of 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 follow~up
scan
agent were
recalled
tO
have
a
for
signs
of brain
infections
with
the same
as
imaging
protoco]s,except
that
high
concentration(1.0 mol/I。)gadovist was used this time
差异比较 受检者先后使用两种对比剂成像,对白质、灰
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CE-MRA)也越来越多的替 代“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r 3。。本研究 中,体模成像当白蛋白溶液溶度为5.0 g/L时,使用
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弛豫时间测量
硬脉冲CPMG序列测量T2 实验结果
回波链长度=1000, 累加次数=30 T2=208.95ms, T2=52.73ms
Thank you !Fra bibliotek反转恢复法测T1 实验结果 调和油样品 T1=144.1ms
饱和恢复法测量T1
脉冲序列与恢复过程
散相梯度
饱和恢复法测量T1 实验结果 调和油样品 T1=132.7ms
硬脉冲CPMG序列测量T2
CP序列与CPMG(Carr-Purcell-Meiboom-Gill)序列
180°脉冲的方向: CP序列:X CPMG序列: Y
CP vs CPMG
CP序列的180°脉冲方向为x方向,要求180°脉
冲长度极其精准,否则会出现积累误差,当回波 链很长时,得出的T2显著偏小。 CPMG序列修正了这个问题,将180°脉冲放到了 y方向,因此即使180°脉冲不够精确,序列也能 自行进行修正,保证误差在内部被抵消,提高测 量精度。
旋转坐标系 vs 实验室坐标系
弛豫时间的测量
Bloch Equations: 一系列微分方程,可以用来描 述在各种条件下总磁化矢量的变化情况:
积分后,就可以描述磁化矢量的X’,Y’与Z分量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反转恢复法测T1
磁化矢量与时间满足如下关系: 脉冲序列如图
反转恢复法测T1
D1: 让磁化矢量有所恢复 D3: 保证探测到的是FID信号 D0: 相邻两次测量的间隔,保证全同测量 得到信号幅值与时间的关系 拟合曲线,求出T1
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弛豫时间测量
核磁共振与FID信号
原子核也有自旋 宏观磁化强度M沿B0方向 X方向射频场改变M的方向 倾斜角度与与脉冲的长度有关 由于多种弛豫机制,M回到平衡 探测到一个衰减信号
核磁共振测井的预极化分析与优化
核磁共振测井的预极化分析与优化李新;王志战;李三国;肖立志【摘要】The requirement for NMR measurement in moving state i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NMR techniques in highly time-constrained conditions, such as NMR logging, downhole and on-line NMR analysis. It's of significance to introduce pre-po-larization to shorten the waiting time, then to increase measurement efficiency in these NMR application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design principle of NMR pre-polarization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existing pre-polarization schemes, a fast three-step pre-polarization technique was proposed. The static B0 fields for pre-polarization consist of an over-polarization field, an under-polarization field and a field for adjustment. By employin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cedure based on Bloch equations, the individual fields in this scheme are optimized and improved under a given movement velocity condition. Effi-ciency and applicability analysis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new pre-polarization design and it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methodology can improve the waiting time significantly for a wide T1 components range (0-4. 5 s), which can provide in-sights and supports for new moving NMR logging sensor and pulse sequences design.%分析核磁共振预极化的必要性与设计原理,针对现有预极化方法不能兼顾较大T1范围与极化效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过极化、欠极化和调理磁场的分级快速预极化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