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死亡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观

林少华在《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代译序)》中这样说道:“读者都读得出,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和无奈。”“我仿佛听到村上在这样向我倾诉: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的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挪威的森林》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村上的青春期正是在动荡的60年代度过的。村上身边发生的是什么呢,是学潮。《挪威的森林》中的“我”一样,都属于那些参加“全共斗”运动,经历失败而陷入迷惘的青年。“全共斗”是“全日本学生共同斗争阵线”的简称,是六十年代后期掀起反对运动的学生团体。表面上,爆发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青年学生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但实质上是反对战后日本不合理的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反对把经济实力当作衡量一切事物标准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这一运动如同一个畸形儿一样流产,对于“我”来讲,事后有相当一段时期是在激情与麻木,理想与幻灭的徘徊中度过的。

从以上年代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60年代是一个孕育着死亡的,充满麻木和幻灭的时代。村上身上也不可避免的保留了一些这个年代的东西,所以他的小说的基调是孤独和无奈,而且经常写到死亡和幻灭。

《挪威的森林》讲述了“我”和直子、绿子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鼓涌出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作品以倒叙开头,以后是一气如注,笔底生风,结构不很复杂。作品基本上是现实性的,但也加入了很多象征意味,使得小说有了深刻的意蕴。

作品中一共有三个主要人物死于自杀。我们按顺序来看,最

先自杀的是木月。他的死莫名其妙——既无遗书,也没有推理得出的动机,只是和“我”打了最后一次桌球,也没和恋人直子说什么——就那么一声不吭地死了。作者想表达什么呢,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这些人都忍受不了60年代的“死亡空间”而选择了死,同时,这也可能是一种象征,也就是说木月等人就象征了60年代。

直子因为无法承受姐姐和木月的死而精神崩溃,无法再生活下去,便在黑漆漆的森林中自杀了。这森林象征的便是死亡。小说的题目《挪威的森林》也有这样的寓意。《挪威的森林》取名于甲壳虫(The Beatles)《橡胶灵魂》专辑的死二首歌《Norwegian Wood》。歌曲梦幻、迷离、伤感,非常能触动人的心灵。

文章一开头,“我”回忆自己和直子散步时直子讲的井的事,暗示自己不愿一个人悲惨的死去。这里的“井”也是死亡的象征。直子又和“我”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可能一直记住?”直子不愿死的,然而最后直子还是一个人孤独地死去。作者在这里写了“死”的无奈——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你终究要死!

最后死的是初美,她的死只是一笔带过。还有一处提到死,那是绿子提到自己母亲的死。绿子认为母亲死前受了不少罪,这是她不能忍受的,以至于觉得直接在火灾里死去反而更好。她说:“但死本身却丝毫不可怕,确确实实。不过被裹在烟里呛晕,直接晕死过去了。”“我所害怕的,是这种方式的死。就是说,死的阴影一步一步地侵入生命领地,等察觉到的时候,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那样子,连周围人都觉得我与其说是生者,倒不如说更是死者。我讨厌的就是这个,这是我绝对忍受不了的。”

绿子的这种对死的看法,倒显得不那么悲观。岸英司写道:“日本人信仰的基点是现世性的,同时日本人的现世主义是日本人合理主义的根源。有病治病,治不好就用宗教疗法,这是日本人合理主义的一种表现。日本人不愿死,但一旦死期来临了,又能从容接受这人的命运。”

若真能按绿子那么想,“我”便可不那么悲哀,因为木月和直子的死对他们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死了就不用再忍受人世的痛苦,但“我”无法不悲哀,无法把两人的死轻轻松松从体内

分离出去。由此可见,绿子是对“光明,生”的象征,她对“死”的看法,可能是作者所认为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死观,但他本身又无法按这一生死观去做,所以越发无奈,只能在茫茫人海中不断呼唤着绿子。

“死”是一个人的事,不可能有另一个人参与到你的死亡中去,所以“死”是最大的“孤独”;“死”又是必然的,做什么都无济于事,是最极至的“无奈”!《挪威的森林》的基调是孤独和无奈,这个基调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死亡编织而成的,“死”到处存在着,并被象征着。

村上春树小说流露出的生死观是:人必然要死的,“死”所产生的悲哀也是宿命式的无法消除的。既然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不如退回来把玩死亡——死也罢,悲哀也罢,带着他们进入下一部分的人生就是。

原文自杀片断:

“那天夜里,他在自家车库中死了。他把橡胶软管接在N360车排气管上,用塑料胶布封好窗缝,然后发动引擎。不知他到底花了多长时间才死去。当他父母探罢亲戚的病,回来打开库门放车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木月之死)

“我无意听过父母的谈话。谈的是早就死去的父亲弟弟的事。说那个人也是脑袋好使得很,十七到二十一在家里一关四年,结果一天突然说要外出,就跳进电车轨道给压死了。所以父亲这样说来着:‘还是血统关系吧,我这方面的。’”(直子叔叔之死)

我走到跟前,原来脖子上有一根绳子。那绳从天花板梁上笔直地垂下来——那可是真直,直得可怕,简直像用墨斗在空间‘绷’地打下的一条线…脚尖像跳芭蕾舞一样紧紧绷地伸着,地面与脚尖之间有二十厘米左右没有任何阻碍的空间。(直子姐姐之死)

“随即全员出动,从宿舍区一直找到四周树林,过筛子似的收查了一遍。那孩子连绳子都早已备好,带去了那里…一来有遗书样的纸条留下,自杀不言而喻;二来他们那些人认为

精神病患者恐就是要自杀的。”(直子之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