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29页PPT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2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95bacfc5da50e2534d7f91.png)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 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
为的基本规律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Thank you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bcd1c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e.png)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在社会环境中的运作和影响的学科。
而群体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群体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指集体中个体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会导致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集体性。
群体行为可以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也可以引发集体冲突和危机。
二、群体行为的成因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如何行为。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集体的期望。
2. 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在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当人们感到自己与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时,他们更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并愿意参与到集体中去。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面临群体行为时,受到他人行为、态度或观点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压力等方式实现。
三、群体行为的特征1. 异质性:群体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
因此,群体行为往往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反映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互动。
2. 互动性:群体行为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实现的。
个体之间的互动会影响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从而形成集体的动态特征。
3. 集体决策:群体行为常常需要集体决策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个体之间的意见和权衡会影响最终的集体行为和决策结果。
四、群体行为的影响1. 社会规范的塑造:群体行为可以塑造和传递社会规范。
当个体在群体中观察到其他成员的行为时,他们往往会模仿和学习这些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规范。
2. 社会压力的产生:群体行为可以带来社会压力。
当个体感到与群体的期望不符时,他们可能会受到来自群体的批评、指责或排斥等负面反馈,从而产生压力。
3. 决策结果的影响:群体行为可以影响决策的结果。
【正式版】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文档
![【正式版】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f73af170242a8956aece448.png)
群个体体规 的模性:格人特1多征.嘴和杂心从,理众成众口熟难度调行。 为: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在知觉、
从众行为倾向于舆论一致,随大流,压制创造性;
有时能够得到判他人断在工及作上行或心为理上的上支持,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减弱
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
现并存在着的,而整体性就体现在群体成员的 行为/感情和认知的一致性上 (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这是指群体规范统一意 见和看法的功能
20
(3)行为矫正作用:指群体规范为成员划定了活 动的范围,规定了日常的行为方式
(4)惰性作用 :规范做为一种多数人的意见,要 求成员行为趋向中等水平,既不能太先进,也 不能落后
性; 决策过程中随声附和,致使错误决策通过,产
生从众思维现象。
16
第三节 群体活动的动力机制
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 力量
17
一、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指在一定情境下群体对成员行为 方式的约定.
这些标准被每个成员所公认。群体的每
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但并不是规定
个体在独处情况下与在群体中,心理反应 与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
三个和尚
4
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现象 个人在单独情况下的同在群体中的工作效率不
尽相同。 1.社会助长 概念: 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5
原因 : 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
行动的人数越多,个人感受的压力越大 ✓ 其他成员影响:出现一个非从众者
14
(2)个体方面 ✓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高地位者更易引起从众,
《管理心理学》教学教案—05群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教学教案—05群体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575b52689ec3d5bbfc0a7408.png)
2.影响团体士气高低的因素
①对团队目标的认同。
②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奖励制度。
③团队成员对工作产生满足感。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二)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态度,或称为以群体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某一特定群体内占主导地位的、对群体本身及所从事工作的看法。群体意识包括了理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等成分。
影响群体意识形成的因素
1.特定群体构成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4.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①群体规模。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调查发现,群体规模在7人左右为佳。
每个群体都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量。
群体都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而对于群体行为准则的共同遵守,往往也是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意向或愿望。
2.群体压力的作用
①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
②群体一致的行为
(3)群体压力的影响因素
①个体的特点。
②群体的特点。
(六)竞争与合作
4.其他分类
命令型群体
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友谊型群体
二、群体的形成与组成要素
(一)群体的形成
1.形成阶段
2.震荡阶段
3.规范化阶段
4.执行任务阶段
5.终止阶段
二、群体的形成与组成要素
(一)群体的形成
1.形成阶段
2.震荡阶段
3.规范化阶段
4.执行任务阶段
5.终止阶段
三、群体的动态特性
《组织行为学》群体与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与群体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12a55115376baf1ffc4fad92.png)
高 高
低
低
生产率水平 中等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22
高生产率
低生产率
群体士气
•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一种齐心协力、高效率 地进行活动的精神状态。 • 士气高昂的群体具备的特征(D.Krech): (1)群体的团结来自于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于 外部的压力;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3)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内部冲 突的能力; (4)各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5)每一成员都有明确掌握群体的共同目标; (6)各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的态度; (7)各成员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具有维护此群体 继续存在的倾向。 12.03.2019 23
12.03.2019 17
群体结构 – 构成
群体构成 群体成员在年龄、性 别、教育水平、社会经验、 能力、个性、价值观等方 面具有共同性的程度。 同质性群体 异质性群体
12.03.2019
18
2
群体行为特征
Part 2
1
2 3 4
群体动力论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士气
从众行为与去个性化
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
生产效率与群体士气的关系
A
高 B
士 气
C
低
低
12.03.2019
生产效率
高
24
从众行为
从众 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 力之下,观念或行为朝向与 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从众的表现 表面顺从,内心接纳 表面顺众,内心拒绝 表面不服,内心接纳
12.03.2019 25
从众行为
产生从众的原因
• 克服偏离焦虑 • 行为参照
14
群体结构 – 地位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3f79343f7ec4afe04a1df47.png)
四、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2、来源
• • • • • 任务压力 群体中的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 群体人际关系 群体内部特征
(二)从众行为
1、定义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 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 之下,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 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 致,组织行为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 ”或“从众”(comformity)。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的领 导方式
信息沟 通状况
群体的 地位
群体目 标结构 群体规 范性质
群体凝聚力
群体 与外部 的关系 成员的个 性特征
群体规 模大小
凝聚力的表现
• 低凝聚力:信息在群体内流动缓慢,群体对其成员的影 响甚小,群体常常无法达到目标。
• 中等凝聚力:群体成员合作良好,群体内沟通和参与均 达到较好的水平,群体能够对成员的行为施加影响, 群体 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 高凝聚力:群体成员在岗位上高度社会化, 群体内顺从程 度相当高,偏离规范是不能容忍的, 群体达到)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大发横财 相比,白用一点电微不足道,工资这么低还 完成教学任务就够高尚的了。 • ( 2 )这年头人际关系第一,谁也犯不着反 对别人,更不能去告状。 • (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 • 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 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 :“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 确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险的人。
行为上互相影响行为上互相影响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成员都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成员都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二特征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满足兴趣的需要满足兴趣的需要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群体是解决问题的群体是解决问题的群体的功能群体的功能具具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群体决策的有利性群体决策的有利性群体的发展有利于组织的发展群体的发展有利于组织的发展1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是否实际存在22大群体与小群体大群体与小群体规模3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结构和功能44松散群体与联合群体松散群体与联合群体群体层次测定理论55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55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群体开放程度66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群体作用性质77固定群体和临时群体固定群体和临时群体群体存在时间88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群体成员身心归属方式群体开放程度二群体的类型参照群体?是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又叫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
群体的界定与行为表现课件
![群体的界定与行为表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045e4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e.png)
群体的界定与行为表现
② 临时性群体
临时性群体是指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 体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例如,为了完成一定的 任务,由组织正式出面组建的临时工作小组、临时参观团、临 时办案小组及各种社会活动的筹备小组等是正式的临时性群体。
15
群体的界定与行为表现
二、 群体心理的特征
2 . 社会惰化作用
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评价的作用。 2 社会认知的作用。 3 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24
群体的界定与行为表现
(1) 社会评价的作用
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 是不被测量的,所以个体在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 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 所付出的努力也减弱了。
33
群体的界定与行为表现
(1) 合法权利
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利,而自 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例如,学生应该服从教师,患者应该服 从医生等,特别是陌生的情境更加强了被试服从主试命令的“ 准备状态”。
34
群体的界定与行为表现
(2) 责任转移
一般情况下,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 果个人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有“指挥 官”主动承担责任时,个人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是自己, 而是“指挥官”。因此,责任转移得以发生,使得人们不考虑 自己的行为后果。
民航服务心理学
群体的界定与行 为表现
1
群体的界定与行为表现
一、 群体的定义及分类
1. 群体的定义 2. 群体的分类
2
群体的界定与行为表现
1. 群体的定义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理论 课件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理论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ebc21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4.png)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的作用 三、高效团体的特征 四、团体内的冲突 五、如何在群体中获得权力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一、群体(团体)的概念 1。定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
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 (1)群体是一个企业或部门的基本组成单位。 (2)成员在工作上相互依赖, 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
你花费 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回避可能显得是在逃避,但有时这是最恰
当的 做法。不要天真的误认为优秀的管理者可以处理好每一个冲突。
2。评估冲突当事人 什么人卷入了冲突? 冲突双方 各自的 兴趣所在是什么? 双方各自的价值观、人格特点以及情感、 资源因 素如何? 如果你能站在冲突双方的角度上看待冲突情景,则 成功处 理冲突的可能性将大幅度提高。
需要花大力气培养, 而又很容易破坏。要以信任换信任。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四)一致的承诺 成员对团体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和承诺。为了能使群体获得
成功, 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情。
(五)良好的沟通 高效团体中的成员要像已经共同生活多年、感情深厚的夫
妻那样, 能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情感。
(六)谈判技能 (七)恰当的领导
高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情景 冲突水平
A
低或无突类型 组织的内部特征 组织绩效水平
冷漠
功能失调
迟钝 对变化反应慢
低
缺乏新观念
生命力强
功能正常
自我批评
高
不断革新
分裂
功能失调
混乱无秩序
低
不合作
冲突与组织绩效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三)冲突处理技能 1。审慎地选择你要处理的冲突 不是每个冲突都值得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文稿演示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文稿演示](https://img.taocdn.com/s3/m/25b23569c77da26924c5b049.png)
三、加入群体
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基本任务 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 安全、地位、自尊、情感、权力实
现目标
四、群体发展的阶段
◆ 五阶段模型—— 1、形成 (forming) 群体认同 2、震荡 (storming) 领导明确 3、规范化 (norming) 规范共识 4、执行任务阶段 (performing) 发挥作用 5、终止阶段 (adjourning)
目标 协同配合
责任 技能
集体绩效 积极
个体或共同的 相互补充的
群体向团队的过渡
群体
高效团队
团队的价值:
(1)绩效改善(生产力提高、品质提高、 客户服务提高)
(2)员工受益(工作生活品质、更少的 压力)
(3)成本降低(更低的离职率和缺勤) (4)组织增益(创新和灵活性的提高)
团队评估有两个最重要的标准: ● 与传统的群体相比,绩6 7 8 9 10 强烈赞同
1、别人可以期望我很公正 2、你对我应该由信心,我对于别人告诉我的事会保密。 3、我会讲真话,这一点毫无疑问。 4、我永远不会故意向别人掩饰自己的观点。 5、如果我同别人有约,那我一定会准时赴约。 6、如果我承诺要帮助别人,那我一定会做到。 7、如果我借了别人的钱,我一定会尽快归还。
群体结构
五、群体规模 社会惰化 —— 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
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德国) 瑞格尔曼 拉绳实验
群体规模与有效性: 1) 任务-小群体 问题-大群体 2) 奇数与偶数 3) 5-7人最有效
群体结构
六、群体内聚力 1、定义:群体成员相互吸引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
程度。 2、群体内聚力对群体生产力的影响:
高 标群 的体 一与 致组 性织
第四章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
![第四章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c49c17bcaf45b307e9719797.png)
Q:人们为什么 加入群体
合群
Affiliation
目标达成
Goal Achievement
3
二、群体的类型
(一)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 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和 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 (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织 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12
群体规范的类型
(1)与群体责权有关的群体规范 (2)与群体成员形象有关的群体规范 (3)非正式的礼交约定 (4)与资源分配有关的群体规范#
2020/6/26
13
规范的形成和作用
1、形成: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
2、作用:
群体支柱 评价准则 约束群体成员 行为矫正#
2020/6/26
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 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2020/6/26
16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2)加入群体的难度。 (3)群体规模。 (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5)以往成功的经验。
2020/6/26
17
凝聚力——生产率关系
凝聚力
高
低
高
高生产率
中等生产率
绩效规范
流的最大规模为12
•“心理魔数”:7 ± 2。
原因: •自己的贡献无法测量 •责任分散效应*
2020/6/26
社会惰化
人们在群体中工作时 比个体单独工作时 投入较少的努力…
20
消除社会惰化的途径
明确个人的贡献 按劳计酬 用惩罚来威胁 增加任务的重要性和趣味#
2020/6/26
21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PPT课件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5ffce33968011ca2009145.png)
-
12
第三节 人际知觉与人际关系管理
所谓人际知觉,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本身 具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在现实 生活中,人们不仅互相感知,而且彼此之间 通过相互交往,还会发生相互感染,相互影 响,从而形成一定的态度,并且在这种态度 的基础上,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些情感, 又会反过来对人际知觉发生重大影响。
群体(group)是具有一定结 构和共同目标的,在心理上相互 影响、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群集 合体。在群体中人们不仅相互感 知,而且相互交往、相互感染, 从而形成一定的态度,并在这种 态度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各样的 情感和人际关系。而这种情感和 人际关系,会影响人们的进一步 交往和群体目标的实现。
-
3
一、群体的特征
-
9
怎样让规章制度成为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它 与组织的正式规章制度未必一致,它是一种默契,是群体 对自己成员以及成员 之间的行为量的允许度。 它利用舆论、疏远等群 体压力手段使每个群体 成员在行动前斟酌是否 能被群体接受和允许。
-
10
二、凝聚力高的群体的主要特征
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 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
6
三、非正式群体
所谓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 指那些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群体,非正式 群体是自然或自发形成的,由于情趣一致或 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观点相同,以及彼此 需要等原因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并且依靠心 理、情感的力量来维持的群体。非正式群体 在组织和正式群体中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 其作用有好有坏。
-
16
-
4
二、群体的结构
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与行为规范课件
![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与行为规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ea8e486bd97f192379e932.png)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但也有人主张20、30甚至40 人。
学习交流PPT
16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 了不适当的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3)评价准则功能。群体规范表现群体最核心的价值观 使群体产生“我们是什么样的”意识,使群体成员对群 体更加自信
(4)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和行为矫正功能。群体成员利用 群体规范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评价尽量 避免有害群体的事件发生。
学习交流PPT
36
群体压力的施用与个体对抗
• 群体成员合理讨论阶段(理智讨论) -理智的 压力
• 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 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学习交流PPT
19
确定群体规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确定群体人数的下限,这个 下限应保证能一般地完成工作任务。
结构同质性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 在下述情况下,同质性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 效率: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2)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
体较为有效。 (3)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
学习交流PPT
23
• 在下述情况下,异质结构的群体会达到最高的 工作效率:
(1)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
群体与群体行为课件
![群体与群体行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0c16c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0.png)
群体决策是由多个成员共同参与的决 策过程,强调集体智慧和力量。
互动性
群体决策过程中,成员之间会进行信 息交流、讨论和互动,以达成共识。
多样性
群体成员具有不同的背景、经验和知 识,能够提供多种观点和思路,增加 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适应性
群体决策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通过集体智慧应对复杂多变的挑战 。
群体形成的原因
01
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利益,他们选择聚
集在一起形成群体。
02 03
社会关系网络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形成一定的关系网络,这些关系网络是群体形成的 基石。通过这些关系网络,人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参与某些 活动或项目。
组织结构
在一些组织或机构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或目标,需要将不同的人组 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这种组织结构是群体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
群体与群体行为课件
• 群体概述 • 群体行为 • 群体动力学 • 群体决策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领导力
01
群体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特征
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目标和行 为准则,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兴 趣、价值观和目标,同时存在一 定的互动和协作。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
如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条 件等都会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
。
群体内部因素
如群体规模、群体结构、群体 规范等都会影响群体行为的方 向和强度。
个体因素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 征、认知能力等也会对群体行 为产生影响。
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课件
![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e0945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11.png)
阶段重建理论:在群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 有一些特定事件左右着群体内的相互作用, 这些事件在群体以后发展过程的某阶段又 会重新出现。
阶段顺序理论:(1965年塔克曼提出)塔克 曼建立群体发展阶段理论,分为 形成阶段, 高速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执行阶段, 终止阶段(1977年的后期论文中加入)
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课件
阶段顺序理论
• 塔克曼认为,群体发展都经历以下阶段, 但并不是所有群体都按顺序经历这几个阶 段,每个时间群体特征和成员行为是不一 样的,管理者要针对特征不同实行不同管 理。
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课件
• 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它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
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为特点。当群体成员把自己视为群
• 一种是工作领导, • 另一种是关系领导
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课件
•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利皮特和怀特进行的 有关三种领导方式的研究。根据群体决策, 计划制定,选择工作伙伴的自由度,领导 者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等指标把群体领导
分为民主式领导,放任式领导和专制式 领导。
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课件
• J科曼,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的成熟程
三 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群体工作和研究之父费埃米尔•迪尔凯姆, 证明了社会的基础是人们的团结一致。这 种团结一致产生了那些基本群体成员之间 的互相关系。 动力学家发现群体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 对于一个群体早期观察就不适用于其后期的 情况。对这种变化,有两种解释:
阶段重建理论和阶段顺序理论
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课件
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课件
2.成员角色
在群体中,成员按照一定的结构交往和沟通,不同 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 角色(role)原指演员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后 被社会心理学家引入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行为 ppt课件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行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88ed83d1f34693daef3e8a.png)
第二节 群体结构
一.群体结构变量
?
PPT课件
6
二、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
角色同一性 角色知觉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消极作用
角色期待 角色冲突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积极作用
群体绩效
心理契约
• Christina Maslach是一个其中看守的女朋友,她强烈的斥责 监狱里的恶劣条件。Zimbardo不得不提早结束了实验。 Zimbardo注意到50多个人看过监狱后,Maslach是唯一一 个质疑其道德性问题的。原本计划两个星期的实验,在第 六天就结束了。
PPT课件
12
说明了什么?
型?
PPT课件
4
有效群体和无效群体
• 有效群体的特征 其成员知道群体为什么存在,他们拥有共
同的目标。 其成员支持公认的行为纲领和决策程序; 其成员已经学会如何从他人处获得帮助并
帮助他人; 其成员已经学会如何处理群体内的冲突; 其成员已经学会如何诊断个体和群体行为
过程,并增强他们自身及群体的功能。
PPT课件
9
实验过程
那些被选择扮演囚犯的参与者在他们的家里被“逮捕”,并以抢劫 罪起诉。当地的帕洛阿尔托警察局协助了实验的进行。他们被运送到 模拟的监狱中,按照预定的程序接受脱衣搜身,并被赋予了新的身份 ——囚犯。
在相对平安无事的第一天过后,第二天就发生了骚乱。看守们自 愿加班,一起打破囚犯的暴动。在没有研究人员的监督时,甚至用灭 火器袭击囚犯。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3
有共同规范
4
有共PP同T课的件 目标导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规范形成的心理因素
•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榜样 )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 与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 服从 。是指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等办事的 行为。
群体规范的功能
—行为矫正
—维系群体
(一)群体压力 1、定义。指已经形成的规范,对其成员 的行为所具有的一种无形的压力。特点: (1)内在性 (2)公议性 (3)与群体规范有关 (4)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
(二)群体的结构
——就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它是影响 群体活动并使其具有某种明显特征的原因。包 括二个纬度: 1、年龄、性别、知识、专业和个性等纬度 ——群体结构的同质和异质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群体结构 ”
观音菩萨组建的取经“班子”,其成员都是具 有“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角色:唐僧是和尚科班出身 ,具有坚定的思想信念和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是“ 当家人”;孙悟空是“自学成才”,虽凶泼刁顽,曾 大闹天宫犯下弥天大罪,但经教育培训、高手指点, 疾恶如仇,武艺高强,筋斗一翻就是十万八千里,还 炼就了火眼金睛,精通七十二变;猪八戒原身天蓬元 帅,因生活作风问题被逐出天宫,到了人间仍不思改 悔,贪吃好色,但他吃苦能干,毕竟天将下凡自然有 独到手段;沙僧曾是天界卷帘大将,因犯天条被发配 人间“劳改”,但他为人厚道,擒妖捉怪身手不凡。 就连白龙马也能在关键时刻挺身现形,与妖怪对阵。 观音将这样一伙人的人力资源通过开发培训,形成各 有所长、优势互补的专业化群体,终使他们历经九九 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群体规范案例
• ( 1 )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大发横财 相比,白用一点电微不足道,工资这么低还 完成教学任务就够高尚的了。 • ( 2 )这年头人际关系第一,谁也犯不着反 对别人,更不能去告状。 • (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 • 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 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 :“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 确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险的人。
凝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 靠群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 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高内聚力积极引导
生 产 率
低内聚力积极引导 对照组 低内聚力消极引导 高内聚力消极引导
时间
六、群体士气
• 《尉缭子》:“夫将之所以战者 ,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 G·R·Smith:“对某一团体或组 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团体中 的一员,并协助达成团体目标” 的一种态度。
特征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毫无主见与识大体者 • 表面服从,内心拒绝 ——固执己见与先知先觉者 •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被迫无奈、不得不做 •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决绝 ——心口一致的行为
五、群体的凝聚力
定义: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 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顾名思义,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彼 此之间的“粘合力”。它包括群体成 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 员之间的吸引力。
群体士气与生产率
高 士 气 低 低 生产率 高
A
B C
A:士气高生产率低
B:士气高生产率高 C:士气低生产率高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的领 导方式
信息沟 通状况
群体的 地位
群体目 标结构 群体规 范性质
群体凝聚力
群体 与外部 的关系 成员的个 性特征
群体规 模大小
凝聚力的表现
• 低凝聚力:信息在群体内流动缓慢,群体对其成员的影 响甚小,群体常常无法达到目标。
• 中等凝聚力:群体成员合作良好,群体内沟通和参与均 达到较好的水平,群体能够对成员的行为施加影响, 群体 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 高凝聚力:群体成员在岗位上高度社会化, 群体内顺从程 度相当高,偏离规范是不能容忍的, 群体达到目标是以其 他群体为代价的。
参照群体
• 是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成为人们行动的 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又叫标准群体 和榜样群体。功能: ① 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② 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积极参照群体和消极参照群体 ——实际参照群体和想象的参照群体
三、群体的规模与结构
(一)群体的规模 就是要确定群体的下限、上限和奇数与偶数的问 题。 1、关于下限和上限: ——詹姆斯的研究:2—9人 5—9人最好 ——歇因的研究:有效规模:2〈 n 〈 15 2、关于奇数与偶数的问题。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应根据任务的性质 以及沟通满足的程度确定。
2、领导者、角色、规范与地位等维度 • 领导者 • 角色 ——是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所期望和表现出来的 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模式。
群体结构- 规范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规范类型
• 绩效规范 • 形象规范
• 社交约定规范
• 资源分配规范
群体规范案例
• 某大学青年教师宿舍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住了6 个系的18名青年教师。这是一个由年龄、地位和收 入大致相同者组成的松散生活群体。用电规则 上 赫然规定:严禁使用电炉,违者重罚。然而除一间 例外都有电炉,而且公开推广了一种偷电方法:在 各自门外的电度表进出线间跨接了一马蹄形导线。 月末校动力科派人抄录电表时暂时拆去。半年中曾 有两间房因忘了拆去被抓住,各罚款30元,大家表 示同情。此外相安无事。每到吃饭时小炒大煮,充 满欢笑。他们这种行为显然是与正式规范、特别是 师德相背离的,但他们的规范是:
二、群体的类型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是否实际存在 2、大群体与小群体——规模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结构和功能 4、松散群体与联合群体——群体层次测定理论 5、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群体开放程度 6、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群体作用性质 7、固定群体和临时群体——群体存在时间 8、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群体成员身心归属方式
四、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2、来源
• • • • • 任务压力 群体中的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 群体人际关系 群体内部特征
(二)从众行为
1、定义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 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 之下,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 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 致,组织行为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 ”或“从众”(comformity)。
• 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行为上互相影响 – 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 成员都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的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 群体决策的有利性
– 群体的发展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第十二章
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概述
群体行为基础
非正式群体及行为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一)定义 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 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 起的集合体。 群体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含义: 1、具有共同的目标或需要; 2、相互依赖; 3、具有相对独立性; 4、形成结构规范。
(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