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技术简介、当前应用及展望

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技术简介、当前应用及展望
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技术简介、当前应用及展望

2、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技术简介、当前应用及展望

答:

CT、MRI——癫痫的病因

SPECT——脑血流灌注

PET——脑代谢

MRS——脑内生化物质的改变

fMRI——血氧水平依赖(BOLD)描述大脑内神经元激活的区域

脑电图—主要体现在对于癫痫源或者功能区的定位帮助,并不能用于诊断病人是否患有癫痫

【以上是一个课件中得到的,我不是很明白说的意思。】

下面是关于fMRI的应用发展

1. 功能核磁共振的概念、特点及工作原理

(1)概念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利用超快速的成像技术,反映出大脑在受到刺激或发生病变时脑功能的变化。它突破了过去仅从生理学或病理生理学角度对人脑实施研究和评价的状态,打开了从语言、记忆和认知等领域对大脑进行探索的大门。

传统的磁共振成像(MR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它们所测量的磁共振信号有所不同。MRI是利用组织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处于磁场中发生的核磁共振现象,对组织结构进行成像,而fMRI所测量的是在受到刺激或发生病变时大脑功能的变化。根据所测量的脑功能信号的不同,磁共振功能成像主要有以下四种工作方式:①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fMRI,BOLD-fMRI),它主要是通过测量区域中氧合血流的变化(或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实现对不同脑功能区域的定位;②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perfusionfMRI),又称为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这种成像方法主要用于测量局部脑血流和血容积;③弥散加权功能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fMRI),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量水分子的随机运动;④磁共振波谱成像(MRIspectroscopy),该方法用于测量脑的新陈代谢状态以及参加到新陈代谢中的某些物质(如磷和氧)的含量。目前,临床上和脑科学研究中一般都是用第一种方式,文献中出现的fMRI,如果不做特别说明,一般都是指BOLD-fMRI,简称为fMRI。

(2)工作原理

BOLD 技术是fMRI 的理论基础。当大脑在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某个脑区的神经元的活动就会增强。增强的脑活动导致局部脑血流量的增加,从而使得更多的氧通过血流传送到增强活动的神经区域,使该区域里的氧供应远远超出了神经元新陈代谢所需的氧量,导致了血流中氧供应和氧消耗之间的失衡,结果造成了功能活动区血管结构中氧合血红蛋白的增加,而脱氧血红蛋白的相对减少。脱氧血红蛋白是一种顺磁性物质,其铁离子有四个不成对电子,磁距较大,有明显的T2缩短效应,因此在某一脑区脱氧血红蛋白的浓度相对减少将会造成该区域T2。信号的相对延长,使得该区域中的MR信号强度增强,在脑功能成像时功能活动区的皮层表现为高信号,利用EPI快速成像序列就可以把它检测出来。

(3)特点

目前,在临床和脑科学研究中进行脑功能成像的手段主要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SPE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与其他脑功能成像手段相比,fMRI具有以下特点:①fMRI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要比PET 和SPECT 高的多,这意味着fMRI能够对瞬间的认知事件和大脑的微细结构进行成像,并能够提供比较清晰的图像; ②与PET 和SPECT不同,fMRI技术对人体无辐射性伤害,它利用脱氧血红蛋白作为内生的造影剂,在成像过程中不需要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可对同一患者进行重复成像;③利用fMRI ,可以对发生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如躁狂、压抑和欣喜等)进行比较时,易于作统计推断,而利用PET和SPECT 扫描通常要对一组个体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之间做统计推断。这样,fMRI在理解个体脑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 ④与其他功能成像仪器比,fMRI的扫描费用较低。基于以上特点,fMRI技术在临床和脑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目前fMRI主要应用领域有:临床、药物滥用和正常脑功能研究。

(1)临床应用

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与病灶(如肿瘤、血肿等) 的切除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对病灶过度切除,会造成对病灶周围重要功能区域的损害,而这种损害是不可逆转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反之如果对病灶切除不够,残余病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同时使主要的脑功能区域(如视觉、语言和感知运动皮层等)得以保留是神经外科手术的目标。神经外科的风险主要是由外科手术对重要脑功能区域的损伤程度决定的。手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大脑结构和重要组织功能的精确描述。利用fMRI 可以在术前无创地获得

人脑重要区域的功能映射图,这些信息可被外科医生用来制定最优手术方案,以便在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的同时,把患者的重要功能区域保留下来。

(2)药物滥用

近年来,各国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广泛开展对吸毒成瘾、戒毒方法以及复吸和防复吸的机制研究。利用脑成像技术观察脑内受体的上调、下调,受体亲和力,脑内递质变化,糖和氨基酸等代谢变化。脑成像技术可以在整体,而且是在清醒状态下观察脑内受体和很多微观的生物化学变化,,不仅可以用来分析身体依赖时的变化,也可用来分析精神依赖时的变化。

(3)正常脑功能研究

脑科学研究最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是对人脑工作机制即人脑高级功能的研究,这些功能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认知(语言、记忆)和运动功能等。脑科学研究首先是从认识脑开始的。fMRI 可以形象地展现人类大脑在处理与加工各类信息的活动情况,使研究者能够在无创伤的条件下直接观察脑的复杂功能,便于深入探讨人类的行为与脑活动之间的关系,认识大脑在人类认知活动及发展中的作用。

3. 3 功能磁共振成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BOLD- fMRI的工作机制问题利用BOLD- fMRI就难以对神经功能不正常的脑疾病患者的激活区域进行成像。尽管人们已经利用BOLD2 fMRI 在临床和脑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日本学者的发现至少可以说明,BOLD2 fMRI 能否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尚值得人们进一步去研究和论证。

(2)fMRI图像的噪声问题血液只占到灰质的很小一部分(约6 %) ,在

白质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小。因此,在fMRI 图像中,由神经活动造成的血流动力学信号的改变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小的,信号比例的大小与静态磁场的强度直接相关。。目前,解决fMRI噪声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是图像后处理。

(3)fMRI 图像的运动伪影问题fMRI对受试者头部微小的运动十分敏感,头部运动是造成fMRI 图像运动伪影的主要原因,微小的头部运动所造成的大脑边缘象素强度的变化远大于BOLD 激活反映。

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

第四节脑功能成像技术1 语言神经认知机制研究是语言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研究语言在人脑中的理解与产生的过程。但是人脑被一层厚厚的颅骨所包围,因此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大脑处理语言时的情况。认知语言学通过语言理论的假设来构建语言认知模型,心理语言学则通过行为学方法,通过测试量表来研究具体语言结构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但是,这两种研究方向都不能直接观察大脑实时处理语言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语言科学研究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语言研究中,其中PET和fMRI尤其是fMRI技术又是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被最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一脑功能成像技术简介 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刺激作用于大脑会产生血流变化,利用血液中注射的放射性示踪物质来和脑活动的某些脑区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刺激任务与特定脑区之间的关系。fMRI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简称,中文名称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其实质就是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获取大脑活动的功能图像,以获取被试对所给语言、图形、声音等刺激材料进行加工时产生的fMRI信号并加以分析,以确定这些刺激材料与对应脑区的关系,从而分析其脑机制。赵喜平(2000)认为所谓的fMRI就是利用MRI对组织磁化高度敏感的特点来研究人脑功能,特别是大脑各功能区划分或定位的无创伤性检测技术。由于PET技术在技术要求以及资金需求方面的原因,用于认知任务的研究越来越少,现在主要的脑成像技术就是fMRI,因此这里主要介绍fMRI技术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数据的解读。 1.1 fMRI的发展及其原理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70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Raymond Damadian发现正常组织的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信号与病变组织的信号明显不同。这以后Paul Lauterbur、Peter Mansfield 和Graunell发展了各种成像方法。1976年 Mansfield得到了第一幅人体断层像,1977年世界上第一台名为indomitable 的全身磁共振成像装置诞生,1978年的图像质量已经接近CT,1980年磁共振成像设备用于商业用途,这之后,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美国Technicare公司、GE公司、 1 为了使读者能够直观的了解脑功能成像的实验过程,本章节的图片除了引用编著者已经发表的陈国之外,还参考了https://www.360docs.net/doc/3410806188.html,/afni、https://www.360docs.net/doc/3410806188.html,/products/e-prime/网站的部分图片。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 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P2。。。等。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 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 (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 (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 (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 (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 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 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 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 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技术简介、当前应用及展望

2、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技术简介、当前应用及展望 答: CT、MRI——癫痫的病因 SPECT——脑血流灌注 PET——脑代谢 MRS——脑内生化物质的改变 fMRI——血氧水平依赖(BOLD)描述大脑内神经元激活的区域 脑电图—主要体现在对于癫痫源或者功能区的定位帮助,并不能用于诊断病人是否患有癫痫 【以上是一个课件中得到的,我不是很明白说的意思。】 下面是关于fMRI的应用发展 1. 功能核磁共振的概念、特点及工作原理 (1)概念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利用超快速的成像技术,反映出大脑在受到刺激或发生病变时脑功能的变化。它突破了过去仅从生理学或病理生理学角度对人脑实施研究和评价的状态,打开了从语言、记忆和认知等领域对大脑进行探索的大门。 传统的磁共振成像(MR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它们所测量的磁共振信号有所不同。MRI是利用组织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处于磁场中发生的核磁共振现象,对组织结构进行成像,而fMRI所测量的是在受到刺激或发生病变时大脑功能的变化。根据所测量的脑功能信号的不同,磁共振功能成像主要有以下四种工作方式:①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fMRI,BOLD-fMRI),它主要是通过测量区域中氧合血流的变化(或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实现对不同脑功能区域的定位;②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perfusionfMRI),又称为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这种成像方法主要用于测量局部脑血流和血容积;③弥散加权功能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fMRI),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量水分子的随机运动;④磁共振波谱成像(MRIspectroscopy),该方法用于测量脑的新陈代谢状态以及参加到新陈代谢中的某些物质(如磷和氧)的含量。目前,临床上和脑科学研究中一般都是用第一种方式,文献中出现的fMRI,如果不做特别说明,一般都是指BOLD-fMRI,简称为fMRI。 (2)工作原理 BOLD 技术是fMRI 的理论基础。当大脑在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某个脑区的神经元的活动就会增强。增强的脑活动导致局部脑血流量的增加,从而使得更多的氧通过血流传送到增强活动的神经区域,使该区域里的氧供应远远超出了神经元新陈代谢所需的氧量,导致了血流中氧供应和氧消耗之间的失衡,结果造成了功能活动区血管结构中氧合血红蛋白的增加,而脱氧血红蛋白的相对减少。脱氧血红蛋白是一种顺磁性物质,其铁离子有四个不成对电子,磁距较大,有明显的T2缩短效应,因此在某一脑区脱氧血红蛋白的浓度相对减少将会造成该区域T2。信号的相对延长,使得该区域中的MR信号强度增强,在脑功能成像时功能活动区的皮层表现为高信号,利用EPI快速成像序列就可以把它检测出来。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 Eduwest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设想一个放在你手中的奶油色物体,这是一个看起来象由两个半球组成的椭球状粘稠物,坐落在一根粗壮的茎上,在它的表面,有着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的皱褶,还可以区分出有着特定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的不同区域,这些区域以一定的方式互相交连折叠在一起。这个外表奇怪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大脑,那根粗壮的茎是脑干,皱褶是大脑的沟回,而彼此连接的区域是大脑的各种功能区结构。确定这些脑区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功能,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了解人类精神和智力的奥秘,正是千百年来人类最富吸引力也最具挑战意义的问题。可喜的是,在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有能力涉足于这个领域,尽管只是一小步小步地艰难探索,智慧女神的真实面貌还是正逐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实,早在18世纪前叶,意大利医生和生物学家佛洛恩斯(Flourens)就已经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脑。他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不同的动物身上越来越多地摘除它们的脑区域,然后观察产生的结果。他发现,摘除不同的脑区之后,并不是脑的特定功能受到损害,而是所有功能都逐渐减弱。这样的事实清楚地表明,将不同的功能选择性地完全定位于脑的某一特定区域是不可能的。于是,这种认为脑是均一的,没有专一功能区域的设想,就导致了脑的整体性活动概念出现。 与这种整体性脑功能活动想法相反,18世纪后期德国医生加尔(Gall)鼓吹的另一种鲜明对照的观点却久负盛名。这种观点认为脑能够被分隔成若干固定的小室,各自有高度专一的功能。加尔通过研究死后的人颅骨的物理特征,再与死者生前的性格特征匹配,发展出一套理论。他和他的信徒检测颅骨的表面隆凸作为脑的特征,将头骨分成39个区域,相应地将人类复杂的心智功能也分成39种,包括“繁衍的本能”、“爱”、“友谊”、“谨慎”、“仁慈”、“希望”、“记忆”“数学概念”、“文字知觉”、“推理”、“比较”、“空间方位感”、“因果关系”、“时间知觉”、“大小知觉”等等,建立了曾经在西方广泛流传的颅相学(Phrenology)。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看似符合客观的科学测量标准,因此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独领风骚。 但是,到19世纪后叶,对脑部损伤病人的临床观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法国医生布洛卡(Broca)检查了一个不会说话的病人,他可以理解语言,但在说话时只能发音“Tan”,不会发别的音。几天后他去世,对他的大脑研究发现他大脑的损伤区域在左侧大脑半球前部,也就是脑功能结构中著名的布洛卡区。这种病变现在被称为运动性失语症(Aphasia)。对另一种语言障碍——感觉性失语症病人大脑的研究则发现,病人能够完全正确地发音,但说出的话语无伦次,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障碍,损伤的区域在大脑下部的颞横回语言感觉区——韦尼克

磁共振脑成像技术与应用普及班

磁共振脑成像训练营(第7期)邀请函 (脑网络数据处理) 2018年11月07日~09日中国·广州 主办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部“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训练营概况 当前,人脑网络连接模式主要从多模态无创MRI数据中获取,并在基于图论的复杂网络分析框架下加以解析。然而,此过程涉及复杂的图像预处理、网络参数设置和统计比较分析等,从而使得很多研究者在开展脑连接组学研究时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在成功举办前6 期磁共振脑成像训练营的基础上,应广大初学者的需求,我们将举办脑功能网络数据处理培训班。 本次训练营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手把手指导各位学员,满足各位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1.所有学员都能在科研大咖的讲解中了解到神经影像脑连接组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2.所有学员都能在一线操作指导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学会当前主流的脑网络分析方法。 3.对于部分学员,我们将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量身制定适合您基础和要求的训练计划,全程帮助您提升数据处理技能。

4.在训练营期间,学员能与该领域专家交流研究成果,并可能建立合作关系。 5.重要的是,为了充分保证您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在操作阶段,您可以选择只学习您感兴趣的内容,而无需听您不感兴趣的内容。 6.本次训练营将以神经影像脑连接组分析软件—GRETNA为核心,让学员掌握脑网络构建、分析、统计等整个数据分析流程。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其他基础研究和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N.B.GRETNA软件的原理和操作全程由具有10多年脑网络研究经验的老师讲解和演示,并配有学生上机辅导。 立冬之初,美丽而温暖的羊城与您不见不散! 二、课程安排 三、培训对象及要求 (一)培训对象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与早期教育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与早期教育 秦金亮儿童应该学什么?能学什么?何时学?如何才能教学的最好?这是所有教育者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儿童各年龄期发展的水平如何?其发展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一直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学科间广泛漏透,儿童发展的研究已超越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传统缰界,“儿童发展领域到目前已成为一个汇聚诸多学科的大熔炉,其知识体系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而且在相关的应用领域发挥巨大作用”(Berk,2006,pp 4)虽然学科的视域变的更为宽广,但研究的的问题却仍然聚焦在基本点上,其中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神经机制就是最重要的基点之一。 从儿童发展的本质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心智全面和谐发展,而心智发展的睛雨表是其神经机制的良性协同发展,即儿童心智的变化都可以在神经机制中找到依据。这正是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在儿童发展研究中迅猛崛起的重要缘由。 重点介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三种理论即成熟理论、技能学习理论、交互式特化作用理论。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是当代儿童发展研究走出最坚实的一步,由于研究伦理和研究技术水平的限制,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仍未全面深入提示儿童心智发展的神经机制,但它已揭示了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些方向性问题,指明了当前早期教育中的一些无知举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为科学育儿在向前迈进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对早期教育有如下启示:

1.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在改变过去的“黑箱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 坚实的科学基础。 2.神经发育、生长的可塑性,为早期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位置提供 了科学依据。 3.神经生长发育的主要敏感期在童年早期,应重视早期教育。 4.为促进神经发育和脑发育,应重视适时适宜的教育环境。 5.异常发展的神经机制探讨,为早期特殊教育以及神经康复提供科 学依据。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目前只是生命中的童年,但它的理论立场、思维方式、技术手段筑就了其旺盛的学科生命力。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必将为儿科学临床实践、早期教育实践、儿童社会福祉、儿童看护带来坚实的科学证据和新的儿童发展理念。

认知神经科学初步了解

认知神经科学的前世今生:简短版 首先,我们要知道认知神经科学是从哪里来的,具体干什么的,为什么存在这样的一个学科?我想可以简要地这样梳理一下: ? 1. 认知神经科学本身只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即采用神经科学的范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 ? 2. 认知心理学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经历了大概四个研究阶段,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是第四个阶段(不同人划分不同,各个阶段并不是单独存在),也是目前比较受追捧的研究范式。而其余的几个阶段分别是:1. 以计算机作为类比的信息加工理论(把大脑比作序列加工的计算机);2. 以神经网络平行加工为基础的联结主义(认为神经网络整体加工是大脑功能的基础,注意,到这里还没有具体的神经科学证据,大多数模型都是基于算法的计算模型);3. 以生态功效为主要思路的具身化思潮(认为人类的认知是根治于环境以及具身化的过程);而目前的阶段就是 4. 认知神经科学(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读大脑认知的功能,探讨心智和大脑的关系)。 ? 3. 我们还要知道,认知心理学本身就是心理学下面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与机制,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就是探索人类智能的起源、机制和发展过程:为什么人类会成为智慧生物?人类的心智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 4. 认知心理学和其他许多心理学分支一样,都起源于哲学,涉及人类了解自身的终极大问:“我是谁?”等等之类的哲学思考。归根到底,就是要认识人类自己本身。 ?关于人类心智的探索,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供读者品玩:“人类需要孜孜不倦地探索两个未知空间,一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面对的宇宙,是二人类自己的内心;宇宙的无限容量,把一切强大的内存,都变成宇宙自己的内存;心灵的无限向度,给人类自己提供了无限的探索性和可能性;内心与宇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对微观与宏观相匹配的超级感应物;内心的未知空间有多大,宇宙的未知空间就有多大;内心与宇宙之间的排斥与兼容,如同两台不同性能、型号、年代的计算机;它们互相在程序上的试探、破解、沟通与交流,其实就是人类对自我,进而对未知空间的新发现、新拓展和新认知。” 所以,如果把上述的梳理倒过来看,大致可以定位认知神经科学前世今生的大体坐标。必须说明的是,以上是非常简要的介绍,忽略了许多有关学科交叉的事实,例如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等学科对认知科学的推动。 -------------------------------------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从基础科学到转换科学 现在,可以具体看看认知神经科学有哪些研究领域了,这些研究其实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问的问题都非常相似。然而,人们通常会把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我想以下的这个回答有利于读者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思维和视角: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简而言之,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认知神经科学本身只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即采用神经科学的范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认知心理学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经历了大概四个研究阶段,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是第四个阶段,也是目前比较受追捧的研究范式。目前的阶段,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读大脑认知的功能,探讨心智和大脑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与机制,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就是探索人类智能的起源、机制和发展过程:为什么人类会成为智慧生物,人类的心智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从基础科学到转换科学 1. 基础研究—大脑与心智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家不会轻易相信身心二元论,相反,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对人类心智的基本认识就是“功能起源于结构”,“没有无生理基础的心理活动”。因此,研究者的基本任务就是找到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基本关系,这个是最基础的。因此,可以把基础类的研究划分:心智的功能与结构;心智的起源,基因与文化;探索心智与大脑的技术与方法。

1)心智的功能与结构:大脑信息处理过程被看作不同的阶段,从感觉,知觉,到注意,记忆,情绪动机,思维决策,意识和自由意志等等。人多研究者都始于对某个信息加工过程的专研,希望能找到通往心智与大脑关系的钥匙。 2)心智的起源:基因与文化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更加基础,研究的层次可大可小。精细的话可以达到细胞分子水平,谈到基因与上述心智过程的关系;宏大的话可以讨论文化对大脑和心智过程的塑造。最近,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对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个研究也应用了很多认知心理学的范式, 3)探索心智与大脑关系的方法:基础研究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方法上创新,推动上述研究话题的发展。目前已近于应用的探测人脑状态的方法有:对大脑状态进行客观观察的技术, 其根本的逻辑是找相关(如单神经元细胞活动记录、EEG/ERP 脑电记录、 MRI/fMRI 大脑核磁成像与大脑功能核磁成像、MEG 大脑磁活动记录、fNIR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Pupil size 瞳孔变 化测量等);对大脑状态进行操控,以寻找大脑活动和心理行为 过程的关系,本质是找因果(如TMS 经颅磁刺激、tDCS/tACS/tRNS 经颅电刺激等)。 2.应用性研究或转换科学—服务于现实 1)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是为了发现心智的功能和结构以及它们与大脑的关系,而临床研究就是为了研究部分人的心智发生失常,能否在掌握心智的规律后,通过特定的手段进行干预。认知

brainimage脑功能成像技术

脑功能成像技术 近20年来,随着现代物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脑功能成像技术(functional brain imaging)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功能强大的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手段相继诞生。这促使研究者们对脑功能成像技术及其在认知过程、情绪过程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它们迅速应用到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中,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促进了这些领域研究的深入化进程。 (一)使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理由 研究者进行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实验,最明显的目的是为了将脑的结构与其功能联系起来。我们已经知道,脑的许多功能都是定位于大脑的神经组织结构之中的;基于此,研究者们开始试图成像出那些参与到不同脑结构激活中的基本过程。现代神经成像假定,我们可以根据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一些基本操作的结合来对其进行最好的描述,这些基本过程并不是定位于大脑中的某个单一部位的,而通常是神经元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成像的这一假定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人们对与基本心理过程相伴随着的脑激活的探讨。而将这些基本过程成像到大脑中的区域和功能性网络就是现代脑成像研究的主要目标。 对不同脑结构的功能的详细成像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基本心理过程的可靠证据。一旦我们能够确定,特定的脑区与某一心理过程有关系,就可以超越这种结构与功能的简单对应关系,而使用统计技术(如区域间相关、因素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来进一步考察与复杂心理任务有关的激活环路,分析出心理任务中包含了哪些基本过程的结合。这样,通过考察激活模式,我们就能从简单到复杂,并能了解在某一模式中所激活的结构所具有的功能。此外,在脑损伤研究中,还能帮助我们推测受其影响何种脑功能会丧失。 使用脑成像技术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可以分离心理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获得不同心理任务所导致的激活模式的数据,就可以用它来检验这两个任务是否存在双重分离(Smith和Jonides, 1995)。这种分离的原理是:假设某特定脑区A处理某认知过程a ;类似地,某特定脑区B处理某认知过程b 。假设有1、2两种心理任务。任务1需要心理活动a参与而不需要b ;任务2需要心理活动b参与而不需要a 。如果我们在被试完成这两种任务时对其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摘要: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是从脑神经的层面对认知进行研究的学科,研究认知发展的神经机制、脑发育与行为能力和认知发展之间关系。本文介绍了该学科的发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发展脑机制 正文: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认知发展的神经机制、脑发育与行为能力和认知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知觉、注意、记忆、言语等认知活动在人生不同时期的特征、以及促使认知发展变化的神经机制。认知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交叉融合渗透到该领域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理论探索和未来趋向等诸多方面。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传统认知发展领域相关问题的认识,而且拓展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其对异常发展神经机制的研究更为发展异常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在过去十几年中,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主要探讨了大脑结构发育、功能发展与心理行为发展的关系,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的交互影响,以及心理行为发展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下面从这四个方面介绍当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进展。 1大脑结构发育与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 结构是功能的基石,不管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其心理

行为的发展离不开大脑结构的发展。正常的大脑发育序列是个体心理行为正常发展的基础;反之,异常的脑结构发展可能会导致个体心理行为发育的异常。认识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了解毕生发展进程中大脑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有助于了解人类心智的起源、各种发展障碍的矫治以及认知老化的干预等。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从一开始就把大脑结构发育与个体心理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研究领域。 首先,通过研究活体大脑结构的发育规律,发现大脑发育存在非同步性。研究发现,大脑发育的非同步性首先体现在不同皮层区域上。大脑成熟与老化遵循相反的路径和模式。成熟越晚的脑区似乎却反而老化的越早,而成熟越早的脑区却反而老化的越晚。 其次,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揭示了大脑结构发育的个体差异特点,对提出针对性的促进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为认识个体大脑结构发育与其心理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2脑功能发展与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 大脑功能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紧密相关,大脑功能的模块化、特异化以及相关功能网络的形成是心理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转向成熟的重要体现,也是探讨心智起源以及身心关系的重要参照指标。近年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通过EEG、MEG、fMRI和NIRS等信号的变化以及相关功能网络连接模式的

无创脑成像技术有哪些

1.无创脑成像技术有哪些? 答:无创脑成像技术有10种: (1)X射线断层成像(CA T) (2)近红外光学成像(DOI) (3)事件相关光学信号成像(EROS) (4)光声效应成像 (5)磁共振成像(MRI) (6)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fMRI成像的物理学基础是核磁共振现象:自旋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如氢原子核)在外界静磁场中发生磁化,环绕静磁场的纵轴拉莫进动,产生静磁矩,在一定频率(拉莫共振频率)的射频脉冲作用下,吸收能量发生能级的跃迁,而射频脉冲停止后,跃迁的原子核通过弛豫回复到原来的能级状态,同时释放出能够被记录到的能量信号。选择不同的成像周期的重复时间参数和成像的回波时间参数,可以得到不同参数依赖的加权图象,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质子密度像。

fMRI成像的时间可以短至几十毫秒,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1毫米,能同时提供大脑结构像和功能像获得准确的空间定位,可以无创性地多次重复实验。但fMRI测量的信号不是直接的神经活动信号,其测量的血氧变化信号一般滞后于神经活动(4~8秒)响应延迟,目前能够达到的时间分辨率最多只能在数百毫秒数量级。 (7)脑电图(EEG) 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8)脑磁图(MEG) 脑磁图是一种完全无侵袭,无损伤的脑功能检测技术,可广泛地用于大脑功能的开发研究和临床脑疾病诊断。MEG的检测过程,是对脑内神经电流发出的极其微弱的生物磁场信号的直接测量,同时,测量系统本身不会释放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射线,能量或机器噪声。在检测过程中,MEG探测仪不需要固定在患者头部,测量前对患者无须作特殊准备,所以准备时间短,检测过程安全、简便,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 (9)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系统是利用正电子同位素衰变产生出的正电子与人体内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脑认知成像技术)【圣才出品】

14.3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简答题 1.将EEG与fMRI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EEG是指高分辨率脑电图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较差。fMRI是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时间分辨率较差。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能做到优势互补,其结合之后具有如下特点:(1)无创性。两种技术本身就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将二者结合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将仍然具有这一特性。 (2)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被用作实时观察大脑的动态过程。 (3)解决了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问题。把行为实验观察到的信息与脑功能成像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 2.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有哪些应用? 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因变量。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的应用有: (1)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注意分散任务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资源,从而使注意发生分散的任务。研究表明,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提高了ERP在P200到P300的振幅。这意味着大振幅事件相关电位的P200成分与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2)不随意注意的研究。朝向反应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指由新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一些研究者通过对ERP的研究发现,一个常出现在大脑额区或额中央区的ERP成

分——不匹配负波与朝向反应密切相关。 (3)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ERP实验的发现为早期选择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3.ERP的哪些变化与注意的特定状态相联系?举例说明。 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对注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事件相关电位发生变化的大脑部位、电位随时间变化的方式以及刺激呈现后的电位变化方向和潜伏期等特征都可能与特定的注意状态密切相关,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成分的分析可以对注意的某些特点作出推论。 (1)通常要把事件相关电位中的许多成分分离出来,并以峰值方向和潜伏期加以命名,这些成分往往与某种特定的注意状态相联系,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对应的注意状态的指标。峰值的方向用字母P(正波)、N(负波)来表示。例如,P300表示的是潜伏期为300毫秒的正波,而N400则表示潜伏期为400毫秒的负波。 (2)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根据某个事件相关电位成分的特征来推断某种注意状态的特征或作用。那么实验中最基本的自变量就是注意的状态(如注意指向一个刺激而忽略另一个刺激),而最基本的因变量就是不同注意状态下的事件相关电位记录,实验者分析这些事件相关电位中与特定的注意状态相联系的成分。 (3)事件相关电位的N100成分(N表示负电位,100表示潜伏期是100毫秒)常被看做对刺激进行感觉分析的指标。P200和P300(P表示正电位)成分则表明个体开始注意到刺激。研究表明当个体注意分散时,这两个成分通常比较大。又如,N400往往产生于个体

FMRI成像技术

FMRI 人们越来越执著于对客观、确凿的大脑真相的追寻,现在有了一种非常优秀的大脑成像技术,那就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空间编码是磁共振成像的关键技术。 自上世纪90年代初问世至2007年底,这种技术已出现在12000多篇科学论文中,而且这个数字至今还在以每周30至40篇的速度增长。人们之所以对它如此重视,那是因为比起现有其他大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在“观察活动中的大脑”时,不仅时间分辨率更高,就连空间分辨率也可达到毫米水平。借助fMRI,对大脑的研究便可扩展至记忆、注意力、决定……在某些情况下,fMRI技术甚至能够识别研究对象所见到的图像或者阅读的词语。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这些揭示不禁让人期待在大脑中鉴别谎言这种复杂状态的可能性。 人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对于人脑功能的探求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长久以来,科学家们就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即人脑的功能反映在大脑皮层是按空间分区的,在脑内次级结构也是按空间分隔的。研究脑功能映射(Function Brain Mapping)有许多成功的模式(Modality),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向脑内注射15O水后,通过测量局部脑血流(rCBF)的方法来检测大脑的活动。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也可检测大脑对诱发刺激响应的电或磁信号,但很难对活动区作准确的空间定位。在众多的模式中,用于脑功能定位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或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脑功能的非介入技术,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脑功能研究手段。最早起源于1991年春天,美国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MGH)的磁共振研究中心利用磁共振成像生成反映脑血流变化的图像。它虽然是一种非介入的技术,但却能对特定的大脑活动的皮层区域进行准确、可靠的定位,空间分辨率达到1mm,并且能以各种方式对物体反复进行扫描。 fMRI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实时跟踪信号的改变。例如在仅几秒钟内发生的思维活动,或认知实验中信号的变化,时间分辨率达到1s。大批的脑科学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从事磁共振功能神经成像的研究,并将它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医学领域的迫切需求也进一步促使fMRI技术的发展,一些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已初见端倪,例如利用扩散(Diffusion)成像和灌注(Perfussion)成像技术对大脑局部缺血进行诊断等。 物理基础

现代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

现代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 现代脑成像技术在19世纪末初具雏形,在德国神经学家Emil Dubois-Reymond发现神经活动可引起电信号改变的基础上,1875年Richard Caton首次记录了兔脑神经的电活动;1929年Hans Berger首次借助置于头皮的电极,成功测量到脑部的电活动,成为脑电(EEG)发展的里程碑;Adrian等于1934年,Jasper等于1935年也观察并证实了Berger的观察。从此,EEG的客观存在才得到了科学界的一致认同。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开始记录同执行任务相关的EEG,将与刺激事件相关的,并在时间上与刺激锁定的EEG信号平均起来,观察到一系列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这些电位提供了关于认知活动的脑内信息,而且具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被称为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在脑电发展的同时期,1890年开始,人们就知道血流与血氧的改变(两者合称为血液动力学)与神经元的活化有着紧密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明,成为医学影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1990年,基于传统的MRI技术,美国Bell实验室的Seiji Ogawa等人根据脑功能活动区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的增加导致磁共振信号增强的原理得到了关于人脑的功能性磁共振图像,发明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该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另外,随着“洞见五脏症结”的要求出现,在1973年,Godfrey Hounsfield发明了X线计算机辅助断层成像(CT)技术,这是现代临床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此后,人们对CT技术进行了扩展,70年代产生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PET扫描技术在脑功能定位上的效果比SPECT好,它可以三维高空间分辨地对脑活动区进行定位,出现后迅速成为神经科学界的宠儿。

认知神经科学解读

认知神经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葛查尼革(M.S.Gazz0aniga)主编,1995年出版。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 《认知神经科学》由17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撰写。全书由11篇,92章,1400多页,百余张插图和27张彩色图组成。每章作者总结其研究领域的实验成果,概述了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 11篇的篇目为: 1 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可塑性(7章),阐明机体对环境反应中的机能和结构的灵活性(flexibility)多变性(Mutability),是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基础。 2 神经发育和心理过程的发育(6章),介绍了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新技术,用当代脑功能成像成果来说明婴儿脑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 3 感知觉(17章)阐明单一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与主观感知觉的变化,神经元间编码和感知觉的多样性,信息加工组合及其对环境制约的关系。 4 运动系统的策略和规划(8章)从神经生物学讨论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对不同运动及其阶段的活动规律。 5 注意(8章)阐明各种感觉刺激在心理定向中的作用。 6 记忆(8章)阐明记忆过程和多重记忆系统的脑结构及其作用(包括海马、边缘系统、颞叶和额叶皮层等)。 7 语言(7章)从神经心理学,语言学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讨论语言的获得,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 8 思维与表象(7章)从理论上阐明思维与表象的脑功能实时动态规律,在方法上总结了近年来应用事件相位电位,脑构像技术和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心理学与动物模型研究的成果。 9 情感(9章)阐明从恐惧到情感及其和意识的各种复杂情况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包括杏仁核、脑干、海马、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的理论。 10 进化理论(7章)讨论心、脑机能结构的进化及其种种理论之间的争论, 11 意识(8章)回顾了意识生理研究的历史,和20世纪60-80年代间的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关系,割裂脑病人和失语症等对意识神经问题研究的多种事实。 原著已于1998年编译成中文出版。为了帮助读者对本书形成这门新学科的整体概念,译者沈政撰写了一篇"总论"(见本书正文前),指出原著"为我们描绘出认知神经科学对基本认识过程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当代前沿科学专著。

认知神经科学_整理

1.什么是认知神经科学 答:认知神经科学是在传统的心理学、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的层面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旨在阐明自我意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神经机制。 答(百科):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旨在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其各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各种认知活动。 2.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 答:①脑电图与事件相关电位的发展:20 世纪50 年代末随着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导致事件相关电位(ERP)问世。 ②脑磁图的发展:第一套有屏蔽室的脑磁图系统(MEG)设在麻省理工学院的Francis Bitter Magnetic 实验室。 ③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核医学成像技术。 ④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发展:20 世纪90 年代脑研究领域发展最迅速的一种非侵入性活体脑功能检测技术。 ⑤光学成像技术: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已达约5μm 的物方元和每秒25 帧以上的视频速度。 3.神经解剖方法 一、单个神经元 1.Golgi 法 (1)Golgi 于1873 年开始使用。(2)适用于染年轻的脑细胞。 2.细胞内染色法 (1)细胞内注射示踪剂技术。(2)用于对靶神经元进行电位记录 3.电子显微镜 用于观察细胞及亚细胞的微细结构 二、神经元群 1.尼氏染色法 (1)1894 年Nissl 发明。(2)用于划分皮层下核团及皮层区的界限,以及测定细胞数量和密度。 2.免疫细胞化学 (1)用于揭示神经细胞亚群的新方法。(2)对靶细胞标记相应的抗体。 3.组织化学 使用成色剂沉淀为酶反应的最终产物,从而揭示细胞和突起对某些物质起正反应的一种技术。 4.细胞色素氧化酶 标记细胞色素氧化酶呈现为特殊的斑块形状。

《认知神经科学》教学大纲(20200523132519)

《认知神经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认知神经科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其各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各种 认知活动。传统神经科学的某些分支,例如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药理学等,吸收了认知科学的理论和神经科学的新技术,逐渐形成了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生理学、 认知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生物学和计算神经科学等认知神经科学的 各个分支。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专业任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认知神经科学的了解及其与心理学结合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系统了解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 学研究中的意义重大: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使各个学科和层次的有机

融合进入新层面。认知神经科学将传统的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 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成功地整合在一个新的研究范式下。认知神经科学的特点是强调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的交叉,研究的层次包 括分子、突触、神经元、网络、脑区、系统、全脑及整体行为乃至环境、社会等。目前心理学基本上还处于整合前的分裂状态,从这个意 义上,认知神经科学将对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一个建设性的平台,从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概论(5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认知神经科学的概念,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了解认知的神经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脑电图EEG、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TMS(透颅磁刺激系统)、脑磁图MEG 第一节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与发展(3课时)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概念 认知神经科学 = 认知科学(主要是认知心理学) + 神经科学 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三、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和两个重要时期 第二节认知的神经基础(2课时)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教学大纲 杨波编写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82 目录 前言 (289) 第一章认知神经科学概述 (290) 第一节认知神经科学 (290) 一、认知神经科学 (290) 二、神经科学的起源 (290) 三、认知科学的起源 (290) 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 (290) 第二节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 (290)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290) 二、国际重大研究计划 (291) 三、重要研究进展 (291) 四、认知神经科学在我国的发展 (291) 课堂讨论题 (291) 复习题 (291) 拓展阅读材料 (291) 第二章神经解剖方法和皮层结构的基本原理 (293) 第一节神经解剖方法 (293) 一、单个神经元 (293) 二、神经元群 (293) 三、连接 (293) 四、微环路 (294) 五、功能网 (294) 六、现代技术 (294) 七、人体神经解剖 (294) 第二节脑皮层区域 (295) 一、细胞类型 (295) 二、层状结构 (295) 三、柱状结构 (295) 第三节脑皮层连接 (295) 一、丘脑皮层连接 (295) 二、内部连接 (1063) 三、皮层-皮层连接 (295) 四、等级排列 (295) 课堂讨论题 (296) 复习题 (296) 拓展阅读材料 (296) 第三章前额叶皮层 (297) 第一节前额叶皮层的注意力调控功能 (297) 一、注意机制 (297) 二、前额叶皮层的功能 (297) 三、前额叶损伤的表现 (297)

认知神经科学 第二节前额叶皮层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297) 一、前额叶皮层与规则学习 (297) 二、前额叶皮层与情景记忆 (297) 三、前额叶皮层与工作记忆 (298) 第三节前额叶皮层的行为抑制功能 (298) 一、行为抑制功能 (298) 二、前额叶皮层的行为抑制功能 (298) 三、注意力缺损多动症与前额叶皮层 (298) 第四节前额叶皮层的行为计划和策略形成 (298) 第五节前额叶皮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98) 课堂讨论题 (299) 复习题 (299) 拓展阅读材料 (299) 第四章海马与记忆 (300) 第一节海马与内侧颞叶(MTL)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300) 一、解剖结构 (300) 二、功能 (300) 三、MTL损伤记忆障碍特点 (300) 第二节内侧颞叶与联结的形成 (300) 一、Naya的研究(2001) (300) 二、Henke的研究(1999)与Luo和Niki的研究(2002) (300) 第三节内侧颞叶与多重记忆系统 (301) 一、Squire提出的多重记忆系统的模型 (301) 二、内侧颞叶与多重记忆系统 (301) 三、实验研究 (301) 第四节内侧颞叶与回忆性经验 (301) 一、回忆性经验 (301) 二、实验研究与结果 (302) 第五节MTL与长时记忆的时效性 (302) 一、MTL在长时的陈述性记忆中的作用的理论假设 (302) 二、MTL在长时的陈述性记忆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302) 课堂讨论题 (302) 复习题 (303) 拓展阅读材料 (303) 第五章功能磁共振成像 (304) 第一节基本原理 (304) 一、基本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 (304) 二、BOLD的生物物理学原理 (304) 三、生理学原理 (305) 四、实验程序 (305) 五、数据分析 (305) 第二节缺陷 (305) 一、大血管污染 (305) 二、生理噪声 (305) 2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