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H1心得
H1抗组胺药物的优化选择 (1)
作用强度
对中枢/心血管系 统的不良影响
评估抗组胺药物的作用强度评估指标
抗组胺活性评估指标
风团和潮红 抑制试验
受体占有模型 (受体亲和力/清除半衰期)
Infl amm. res. 54 (2005) 367–369
受体亲和力(ki)=作用强度?
抗组胺药* 地氯雷他定 美吡拉敏 左西替利嗪 咪唑斯汀 特非那丁 西替利嗪 依巴斯汀 氯雷他定 非索非那定 Ki** 0.87±0.1 1.7±0.1 2.0±0.1 22.0±6.0 40.0±4.4 47.2±10.0 51.7±6.8 138.0±23.0 175.0±68.0 相对强度 201.0 103.0 88.0 8.0 4.4 3.7 3.4 1.2 1.0
从药理学看H1抗组胺药的优化选择
“Although the efficacy of the different H1 antihistamines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patients is similar, even when comparing firstand second-generation drugs,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in terms of chemical structure, pharmacology and toxic potential. ” ——de Cuvillo A, et al. Clinical Dr. Lobaton, Spain
增加嗜酸性粒细胞 胞质中钙浓度;促 进嗜酸性粒细胞的 趋化作用;促进白 介素16产生
组胺受体 在中枢神 经系统的 作用
睡眠觉醒周期、饮食摄入、 体温调节、情绪和攻击性行 为、定位、记忆、学习功能
儿童常用抗组胺H1受体药
长期偏向同一侧睡觉,都可影响面颌部的正常发育,形成下颔后缩的“鸟嘴”状或面部左右不对称的歪脸面貌。
学龄期:
这个时期比较多见的是咬啃东西的习惯,以咬铅笔最为多见,还有咬手帕、咬被角、啃指甲等。
这些都可以造成局部牙齿咬不拢或里出外进的畸形;经常托腮,或使下颌前伸、后错,吸两颊向内等动作,也都会影响牙齿和颌骨的发育,造成容貌的畸形。
尽管很多具有不良习惯的儿童,到了少年时期,能自行改正,但有些往往对牙齿和容貌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儿童的口腔不良习惯,做父母的在早期就要有充分的注意。
从婴儿哺乳期开始,就要让宝宝注意哺乳和睡眠姿势。
在儿童时期,要给孩子适量的较硬的食物了,目的是让孩子充分发挥口腔咀嚼功能,让口腔器官充分发育,同时学会正确的刷牙姿势,发现乳牙疾病及早治疗。
如果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儿童,父母要跟孩子讲清道理让其自觉改正。
据观察发现,很多因不良习惯形成牙颌畸形的儿童,如果能够及早戒除的话,即使发生畸形也会自行调整而逐渐消失。
要是孩子到了少年期,可到医院请口腔矫形医生帮助解决,医生可制作矫正器帮助孩子进行矫治,如果方法得当,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容貌。
特别关注
育儿天地
18
【2019.09】。
组胺受体H1和H4在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新型抗组胺药的研究
内效 果 不依赖 于 肥 大细 胞 , 明肥 大 细胞 在 这 个模 表 型上不 是组胺 来 源 。体 外数 据显示 由树 突状 细胞 产 生的组胺 在 H 受体 激活 中可 能发 挥作 用 ; 最近 的 但
数 据 也显示 , 中性 粒 细 胞 在肺 组 织 中可 能是 组 胺 的
因子 的产生 。另外 , 内研究显示 H 受体参与 人们 对
组胺在免疫和炎性反应 中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价 , 尤 其是 H 和 H 受体在组胺功能调节上的相关作用 。
2 组胺 和炎 性 反应
同组胺受体介导的 , 包括最近报道的 H 受体。现在 临床常用的抗组胺药对 H 受体亲和力极低 , H 而 受体在体 内、 外实验 中显示 与炎症反应有关 。本 文 阐述 了 H 受体在体 内外炎性反应 中的作用。
1 组 胺 受体
已发 现 与炎 症应答 有 关 的很 多细胞 表 达 H , H
和 H 受体 , 因此 , 组胺具有 不 同的生理效应。一般 认 为肥 大 细胞 和 嗜碱粒 细 胞是 组胺 的重要 来源 。组 胺通过 H 受体诱导小 鼠肥 大细胞在体外的趋化性 及其 在 体 内定 位 的改变 。组胺 在低 浓度 时 能诱导 人 嗜酸粒细胞的趋化 、 增加其他趋化剂的效应 , 高浓度 ( 1 1~ o・ ) > × 0 m l L 时可激活 H 受体使诱导 的趋 化性减弱。组胺还能通过 H 受体刺激黏 附分子上 调 和肌动蛋 白聚合体 重组。通过 H 受体诱导人 嗜 酸细胞过氧化物的产生和补体受体上调。组胺在树
疗效 不足 均提 示 可 能 与 H 受 体 的介 入 有 关 。尽 管
受 体阻 断人单 核细胞 趋化 蛋 白 1的形 成 ; 活 H. 激 受 体 增加 B葡 萄糖 醛 酸 糖 苷 酶 和 人 肺 巨噬 细 胞 释 放 一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H1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
1.抗外周组胺H1受体效应 H1受体被激动后即能通过G蛋白而激活磷脂酶C,产生三磷酸肌醇(IP3)与二酰基甘油(DG),使细胞内Ca2+增加,蛋白激酶C活化,从而使胃、肠、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又释放血管内皮松弛因子(EDRF)和PGI2,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H1受体阻断药可拮抗这些作用。
如先给H1受体阻断药,可使豚鼠接受百倍致死量的组胺而不死亡。
对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H1受体阻断药仅有部分拮抗作用,因H2受体也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2.中枢作用治疗量H1受体阻断药有镇静与嗜唾作用。
作用强度因个体敏感性和药物品种而异,以苯海拉明、异丙嗪作用最强;阿司咪唑、特非那丁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几无中枢抑制作用。
苯茚胺略有中枢兴奋作用。
它们引起中枢抑制可能与阻断中枢H1受体有关。
个别患者也出现烦躁失眠。
它们还有抗晕、镇吐作用,可能与其中枢抗胆碱作用有关。
3.其他作用多数H1受体阻断药有抗乙酰胆碱、局部麻醉和奎尼丁样作用。
各种H1受体阻断药的作用特点见表29-2。
表29-2 常用H1-受体阻断药作用的比较
药物镇静程度止吐作用抗胆碱作用作用时间(小时)苯海拉明 +++ ++ +++ 4~6 异丙嗪 +++ ++ +++ 4~6 吡苄明 ++ / / 4~6 氯苯那敏 + - ++ 4~6 布可立嗪 + +++ + 16~18 美克洛嗪 + +++ + 12~24 阿司咪唑 - - - 10(天)特非那定 - - - 12~24 苯茚胺略兴奋 - ++ 6~8
(+++ 作用强;++ 作用中等;+ 作用弱;- 无作用)。
组胺H_1受体拮抗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嗪使致敏小鼠腹膜液中的巨噬细胞移行抑制因子 (MIF) 明显
[3]
减少,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和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也减少, 同 时明显抑制 MIF 诱导的 IL- 8 生成, 发挥抗炎作用。潘虎等 发 现, 咪唑斯汀能明显抑制组胺、 花生四烯酸等刺激物诱导的鼻 息 肉 中 MCP- 1、 MCP- 3、 RANTES 和 Eotaxin 等 趋 化 因 子 mRNA 的表达和培养上清液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 , 并且在 西替利嗪、 非索非那定等药物, 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同的浓度 (10-4 mmol · L-1) 时, 抑制作用显著强于氯雷他定、 NF- κ B 是一个炎症及免疫反应的关键性转录因子 , 是抗 炎治疗的新靶点之一。Bakker RA 等[4]报道, H1 受体参与激活 NF- κ B 的过程 , H1 受体拮抗药能抑制 NF- κ B 的激活 , 从而减 少促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产生, 发挥抗炎作用。Kharmate G 等 报道, 组胺结合 H1R 刺激 IL- 4 分泌, 机制与引起 STAT- 6 高
*主任药师 。 研究方向 : 临床药学 。 电话 : 0717- 6487741。 Email: ycpy0303@ 中国药房 2010 年第 21 卷第 21 期
China Pharmacy 2010 Vol. 21 No. 21
素 (IL) - 4、 IL- 5、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 α 的产生 , 也能 抑制 T 细胞的移动和巨噬细胞产生 TNF- α和 IL- 6, 但对 IL- 2、 TNF- γ未发现有作用。Shimizu T 等 发现, 20 mg · kg 西替利
1 H1 受体拮抗药的抗炎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
抗组胺作用原理
抗组胺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或阻断组胺的作用,这些机制包括以下几种:
1.H1受体拮抗作用:抗组胺药物主要通过拮抗组胺H1受体来发挥作用。
H1受体是组胺的主要受体之一,位于平滑肌、血管和神经组织中。
通过竞争性地结合到H1受体上,抗组胺药物阻断了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止了组胺在体内产生的效应。
2.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一部分抗组胺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H1受体,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和倦怠感。
3.抗胆碱作用:某些抗组胺药物还具有抗胆碱能作用。
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包括平滑肌收缩和分泌。
抗组胺药物的抗胆碱作用能够对抗过敏反应引起的胆碱能过度激活,从而减轻相关症状,如鼻塞和流涕。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一、口服抗组胺药在儿童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地位➢指南推荐口服二代抗组胺药作为儿童过敏性鼻炎(AR)及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
➢由于口服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心脏毒性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且可能存在食欲或体重增加的风险,不常规推荐用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指南制订组还对口服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提示,对比安慰剂,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治疗4周,均可显著降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总评分,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同时安全性良好,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基本无差异。
二、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在各年龄段的推荐➢指南不建议新生儿使用口服抗组胺药,6 个月龄以下婴儿慎用。
➢推荐6个月龄及以上的婴儿选用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或地氯雷他定,2岁及以上儿童还可以选用酮替芬、赛庚啶、氯雷他定或依巴斯汀,咪唑斯汀仅应用于12岁及以上的儿童。
儿童常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的药物信息三、儿童应用口服抗组胺药的适宜疗程儿童口服AHs 的疗程,应根据不同疾病和患儿症状控制程度而定,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应口服AHs 不少于1周。
各类疾病疗程推荐如下:四、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注意➢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西替利嗪(≥6 岁)或左西替利嗪时,推荐按最小推荐剂量或减半剂量酌情调整。
➢肝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氯雷他定(≥6 岁)或地氯雷他定(≥12 岁)时,在标准剂量下,可考虑调整为隔日给药。
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时需要注意的相互作用六、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时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发生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较低,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如嗜睡、头痛、失眠、疲劳)和消化系统(如口干)症状。
➢儿童使用AHs 发生心脏毒性事件罕见,指南不推荐常规进行心电图监测,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可实施心电图监测。
抗变态反应药-抗组胺药物--H1受体阻断药-钙剂-习题(护理药物学)
11 .下列哪种药物无止吐作用 A .苯海拉明 B .异丙嗪 C .氯丙嗪 D .甲氧氯普胺 E .氯苯那敏
#
8 .抗胆碱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异丙嗪 B .曲吡那敏 C .氯苯那敏 D .西替利嗪 E .依巴斯汀 9 .中枢抑制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苯海拉明 B .依巴斯汀 C .曲吡那敏D .氯苯那敏 E .西替利嗪
#
1 .苯海拉明对下列哪一疾病无效 A .荨麻疹 B .过敏性鼻炎 C .血管神经性水肿
D .血清病所致高热
E .接触性皮炎
3 .苯海拉明不具有的作用是 A .镇静 B .催眠 C .抗过敏 D .抑制胃酸分泌 E .抗晕止吐
表5-1 常用H1受体阻断药作用特点比较
药物
抗组胺 镇静催眠 抗晕动止吐 抗胆碱 作用持续时间(h)
丘疹: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红晕:周围小动脉、小静脉扩张
#
2 . Hl 受体兴奋时其效应不包括 A .支气管舒张 B .支气管收缩 C .肠道平滑肌收缩 D .血管扩张 E .子宫收缩
#
根据药物选择性不同,抗组胺药可分为 • H1受体阻断药 • H2受体阻断药 • H3受体阻断药
本节仅介绍H1受体阻断药。
• 无效: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
#
苯海拉明
2.中枢抑制作用
• 表现为镇静、嗜睡等。 • 用于治疗失眠,尤其适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烦躁、
失眠。
3.抗晕止吐作用
• 具有较强中枢抗乙酰胆碱作用有关。 • 对乘车、船等引起的晕动病、妊娠呕吐和放射病呕吐有效。 • 应于乘坐车船30min前服用。
#
苯海拉明
#
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全身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噻唑酸/青霉稀酸 (2)血清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症):TAT 2、呼吸道过敏反应 (1)支气管哮喘 (2)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
抗组胺药物H1心得复习过程
抗组胺药物H1心得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意见建议:在特异性治疗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咳嗽时并不同等有效.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一些非过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组胺介导,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很可能无效.与第二代抗组胺药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除阻断组胺外还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这种神经药理学作用可能是其镇咳的独特原因.一项在健康志愿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均无效,甚至会引发轻微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在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对咳嗽的病因进行甄别2、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服后噬睡.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于晕车及呕吐.H1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赛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这一类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无中枢抑制作用,除对外皮肤过敏有较好的作用外,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个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H2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是甲氰咪胍;H2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是胃酸分泌抑制药.以上可以看出,无论第一代或是第二代,都各具特色,有时副作用非常讨厌,但有时却可加以利用,如白加黑的黑片中含有扑尔敏,晚上服,睡的香,而白片中不含扑尔敏,白天服就不噬睡.3、如何评价扑尔敏?第一代抗组胺药为代表的是扑尔敏。
抗组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组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你知道抗组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组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组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心脏的毒性抗组胺药物也称为H1受体阻断剂,其中的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在体内经P450酶代谢,成为活性代谢物。
当这两种药物代谢受抑,如肝病或药物抑制P450酶系的3A家族时,可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尖转型心律失常。
苯海拉明引起的尖端扭转性室性过速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不低于特非那定,可阻止迟发型K+通道,延长Q-T间期。
故老年人、肝功能不全、低血钾、低血镁等患者要高度重视这类药物的应用。
在超剂量的情况下,如特非那定超过推荐剂量60mg,每日2次;阿司咪唑超过20mg/d即可发生,甚至在推荐剂量下亦可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消化道反应口干、厌食、恶心、上腹部疼痛、便秘或腹泻等,是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在餐后服用这类药物可减轻消化道的不良反应。
抑制中枢神经这类药物因对中枢神经活性强、受体特异性差,故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导致嗜睡、健忘、运动失调、复视、耳鸣、枕部头痛、呕吐等反应,以苯海拉明和异丙嗪最为明显。
个别儿童用药后,可出现幻觉、不安等症状。
因此,6岁以下儿童慎用抗过敏药物。
由于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故机动车驾驶员或高空作业者及机器操纵等特殊职业者,工作期间不宜使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对中枢神经抑制的作用小,基本上无嗜睡的不良反应,可供选择。
抗胆碱作用临床表现为口、鼻、喉发干,视物模糊的症状。
受抗胆碱作用的影响,青光眼或眼内压升高者应禁用;受抗胆碱作用的影响,苯海拉明、异丙嗪、赛庚啶、茶苯海明、氯苯那敏、西替利嗪等可引起尿道口并加重伴随前列腺肥大的尿道症状,使排尿困难,产生尿潴留。
对血液的影响抗组胺药物还可引起皮疹、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休克、长期用药(6个月以上)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抗组胺药抑制咳嗽的原理
抗组胺药抑制咳嗽的原理
抗组胺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组胺H1受体的激活,来抑制咳嗽反射。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感觉神经末梢会发送信号到大脑引起咳嗽反应,而组胺是导致咳嗽反应中的重要介质。
组胺是一种能够引起血管扩张、黏膜水肿和神经兴奋等生理反应的化学物质。
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组胺会释放,并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上的H1受体。
这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水肿、血管扩张和神经兴奋,进而刺激咳嗽反射。
而抗组胺药物可以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阻止组胺的作用。
通过抑制H1受体的激活,抗组胺药物可以减轻呼吸道黏膜的水肿和血管扩张,也可以减少神经兴奋,从而减弱咳嗽反应。
总的来说,抗组胺药物抑制咳嗽的原理是通过阻止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减轻组胺引起的呼吸道黏膜水肿、血管扩张和神经兴奋,从而减弱咳嗽反射。
抗组胺类药物副作用
抗组胺类药物副作用随着环境污染加剧,过敏性疾病越来越常见,抗组胺类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那么抗组胺类药物副作用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组胺类药物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组胺类药物副作用目前皮肤科医生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第一线用药是"抗组织胺",其安全性相当高,不造成身体负担,也不影响肝、肾功能;只有一些患者,在服药初期会出现 "嗜睡、口干舌燥" 等副作用。
组胺药的副作用主要有中枢抑制、抗胆碱作用、心脏毒性及体重增加等四大类,但并不是所有抗组胺药都有这四类副作用。
在选药时可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副作用比较小的品种治疗。
抗组胺类药物的概述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
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
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
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抗组胺类药物的注意事项组胺是许多过敏性皮肤病的重要致病物质。
当我们患有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过敏性皮肤病去看医生时,医生可能会开给我们一些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又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H1抗组胺药的心脏毒性
H1抗组胺药的心脏毒性刘莹;殷敏;程雷【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年(卷),期】2009(003)003【摘要】口服H1抗组胺药是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肯定.但文献报道有些药物可诱发心脏毒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如QT 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此类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然极低,但却是致命性的.H1抗组胺药的心脏毒性作用一般发生在药物过量应用或联合应用抑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同工酶3A4(CYP3A4)代谢的药物,或原有心脏病(如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或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如老年人)等情况下,特别要注意与延长QT间期的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临床上如果能够做到合理用药,针对每一患者认真分析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和药物相互作用,口服H1抗组胺药所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是可以避免的.【总页数】7页(P196-202)【作者】刘莹;殷敏;程雷【作者单位】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耳鼻咽喉科,南京,210024;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南京医科大学国际变态反应研究中心,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南京医科大学国际变态反应研究中心,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81.+2【相关文献】1.安神补心丸中掺入H1抗组胺药及镇静催眠药的检测 [J], 甘盛;施晓光;韩婷;吴超权2.第二代抗组胺药及其心脏毒性作用 [J], 王平;张玉环3.组胺受体H1和H4在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新型抗组胺药的研究 [J], 刘洪英;肖志勇4.儿童常用\r抗组胺H1受体药 [J], 鲁卓林5.荷移分光光度法在H1和H2-抗组胺药分析中的应用 [J], 曹洪斌;文军;何建川;任铜彦;申明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1抗组胺药物研究进展
H1抗组胺药物研究进展
万学峰;惠艳
【期刊名称】《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6(32)3
【摘要】人体内组胺受体主要有H1、H2、H3和H4四种受体类型,组胺主要通过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目前H1抗组胺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前庭疾病.第一代H1抗组胺药物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并无规范的研究,多数临床试验不符合当前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标准.与之相比,第二代H1抗组胺药物均有大量充分的试验支持.临床上大部分H1抗组胺药物安全有效,但其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总页数】3页(P147-149)
【作者】万学峰;惠艳
【作者单位】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皮肤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
【相关文献】
1.第2代抗组胺药物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J], 马满玲;刘璐
2.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J], 袁颖;尹杰
3.具有双重抑制作用的抗组胺药物研究进展 [J], 宗杨;周金培;张惠斌
4.抗组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二):安全性和临床应用 [J], 张罗;韩德民;顾之燕
5.抗组胺药物 H1 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一):组胺、组胺受体和抗组胺药物 [J], 张罗;韩德民;顾之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诊疗方案口服H1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2024广州共识
诊疗方案口服H1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2024广州共识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常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等症状。
口服H1抗组胺药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药物之一、2024年广州共识对于口服H1抗组胺药的治疗方案做出了以下的建议。
1.选择适当的药物口服H1抗组胺药有多种选择,包括第一代药物和第二代药物。
第一代药物包括氯雷他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扑尔敏等;第二代药物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氯雷他定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应选择适合的药物。
2.给药时间和剂量广州共识建议,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口服H1抗组胺药应在症状开始前给药,以发挥预防和控制的效果。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10-30mg,每日1次;儿童剂量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医嘱调整。
3.治疗期限广州共识指出,对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在过敏高发季节开始前1-2周开始使用口服H1抗组胺药,并在高发季节期间持续使用,直到症状缓解或季节过去。
对于全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在诊断后即刻开始使用口服H1抗组胺药,并持续使用,在没有症状发作时可以逐渐减量。
4.联合治疗对于症状难以控制或严重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广州共识建议可以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
联合治疗可以是口服H1抗组胺药与鼻部局部激素喷雾剂的联合使用,也可以是口服H1抗组胺药与鼻部洗鼻液的联合使用。
具体的联合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经验来确定。
总之,口服H1抗组胺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有效药物。
根据2024广州共识的建议,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给药时间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治疗期限应根据季节性和全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不同进行调整,对于难以控制的病例可以考虑联合治疗。
更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抗过敏药已经发展了三代,而你还在用第一代?
抗过敏药已经发展了三代,而你还在用第一代?展开全文我们经常会听到长辈这样说,中药副作用小,西药副作用大,但是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中药用不好,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中医历史上也一直强调是药三分毒,到了现代,中药也逐渐推行临床实验来保证安全性,而一直被认为副作用非常大的西药呢?今天就以一个典型的例子,抗过敏药讲讲这些年西药在安全性方面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过敏药也有很多种,而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抗组胺剂H1受体拮抗剂,1933年,第一种H1受体拮抗剂——哌罗克生被发现,在之后的几年间,衍生出了几十种H1受体拮抗剂,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药物就是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
其中马来酸氯苯那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扑尔敏,至今仍在很多感冒药中被大量使用,我们留意一下常见的感冒药,都有一个相似的名称氨酚黄那敏或氨酚黄咖那敏,其中的这个“敏”字,就是指的马来酸氯苯那敏。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疗效确切、口服吸收快,但是分子量较小,亲脂性较高,因此非常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产生中枢抑制、中枢镇静、局部麻醉的作用。
我们吃感冒药时经常会瞌睡,原因就出在马来酸氯苯那敏的这个副作用。
因此一代也被称为镇静抗组胺药或传统抗组胺药。
在一些交通法规健全的发达国家,服用这些药物禁止开车,被称为“药驾”,其惩罚力度堪比酒驾。
由于这个副作用,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应运而生,在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分子改造,研制出了西替利嗪、氯雷他汀、特非那丁、阿司咪唑等药物,这些药物有一个特点,因为分子量较大,有一条长的侧链,不具有脂溶性,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到了二代,其瞌睡的副作用也就基本消失了,但是二代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心脏毒性,因此,第二代没过多久就被停止使用了,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氯雷他定,于是氯雷他定成了美国空军司令部和联邦飞行局的唯一一个可用于飞行员的抗组胺药。
而此时已经是人类医学药学飞速发展的时期,第三代H1受体拮抗剂很快就登场了,第三代来自于二代的活性代谢物或光学异构体,如非索非那定、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他们的代谢不依赖肝酶CYP3A4,故CYP3A4 抑制剂不影响其代谢,因此较之第二代抗组胺药具有抗过敏和抗炎效能增强,镇静、心脏毒性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减少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意见建议:在特异性治疗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咳嗽时并不同等有效.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一些非过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组胺介导,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很可能无效.与第二代抗组胺药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除阻断组胺外还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这种神经药理学作用可能是其镇咳的独特原因.一项在健康志愿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均无效,甚至会引发轻微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在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对咳嗽的病因进行甄别2、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服后噬睡.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于晕车及呕吐.H1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赛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这一类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无中枢抑制作用,除对外皮肤过敏有较好的作用外,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个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H2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是甲氰咪胍;H2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是胃酸分泌抑制药.以上可以看出,无论第一代或是第二代,都各具特色,有时副作用非常讨厌,但有时却可加以利用,如白加黑的黑片中含有扑尔敏,晚上服,睡的香,而白片中不含扑尔敏,白天服就不噬睡.3、如何评价扑尔敏?第一代抗组胺药为代表的是扑尔敏。
扑尔敏可以治疗不同类型的过敏症状,但不良反应多,如有轻微口干、眩晕、恶心、嗜睡、心悸或皮肤淤斑,不适宜老年患者及高空作业者使用,该药易致中枢兴奋,诱发癫痫。
当第二代抗过敏药涌入市场,扑尔敏的销量已处于下降趋势。
现在人们的意识已不仅仅放在低廉的价格上,而更趋向安全、可靠的药物。
息斯敏存在什么问题?息斯敏1988年在中国上市,这是抗过敏用药史上极具意义的一个里程碑。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没有抑制作用,副作用较第一代抗组胺药小。
息斯敏进军中国,并迅速占领了市场,在抗过敏用药市场上称雄了十年之久。
息斯敏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在中国上市后一直处于龙头地位。
但近几年来,有许多关于服用息斯敏不良反应的报道,长期服用可致心律失常、过敏性休克、转氨酶上升、引起皮疹等,长期使用还导致体重增加,与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抗真菌药等药物合用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并且,息斯敏与葡萄柚汁同服时也易发生副作用。
众多的不良反应报道后,息斯敏的销售额正在下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在关注息斯敏的安全性问题,并“提醒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该药,医生应权衡临床用药的利弊后用药,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如何评价西替利嗪?西替利嗪是无中枢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在1987年由比利时UCB公司首次上市,辉瑞公司拥有它在美国的销售权,1995年其产量已达18.6吨。
现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应用,我国卫生部1991年批准该药进口,商品名为“仙特敏”,2000年列入国家基本药物。
该药为羟嗪的活性代谢物,可有效抑制引起过敏性炎症的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
其生物利用度高,而对中枢、心脏的副作用极小,具有很强的抗组胺药效和明显的防止组胺诱发支气管痉挛的作用。
西替利嗪是全球抗组胺药物市场份额中居第二位的药品。
如何评价氯雷他定?氯雷他定是一种长效抗组胺药,有选择性对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无镇静、抗胆碱能副作用。
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是新一代的抗组胺药。
1994年,上海先灵葆雅获得该药的专利保护期,商品名为开瑞坦。
氯雷他定具有选择性对抗外周H1受体作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以自身优异性能带动了市场销售,上市后在全球市场的销售额增长很快,现已在89个国家上市,在15个国家以非处方药形式销售,目前已成为最畅销的药品之一。
近年来,氯雷他定释药系统发展较快,其控释、速释、缓释和口内速释剂开发上市后,本品的整个声誉引人注目。
如何评价咪唑斯汀?咪唑斯汀是新型非镇静抗组胺药物(NSA),同属于H1受体拮抗剂,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的双重作用机制。
2002年2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作为二类新药在国内生产上市,是取代息斯敏的又一个新产品。
咪唑斯汀由法国塞诺菲圣德拉堡公司与日本三菱化学合作研制成功。
1996年率先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季节性和长年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急性荨麻疹等疾患。
1997年4月,该药已在包括英国、瑞士在内的欧盟15国注册上市。
1998年1月在德国以商品名Mizollen上市,法国塞诺菲圣德拉堡为世界上主要生产厂商,2002年后由西安杨森公司进口分装在我国销售,商品名为皿治林。
咪唑斯汀具有抗组胺和抗炎症双重作用,是速效、长效和强效H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塞方面优于其他抗组胺药物,并有稳定肥大细胞和抑制炎症细胞趋化作用。
咪唑斯汀与同类H1受体拮抗剂相比,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药理学活性高于氯雷他定和特非那定,能较好地与组胺竞争细胞上的H1受体,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减少渗出,抑制过敏反应迅速,在减缓病痛方面比西替利嗪迅速。
治疗过敏性鼻炎比氯雷他定功能更强,每日治疗剂量与费用对比分析,咪唑斯汀比开瑞坦节省支出28.85%。
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特点及注意事项抗组胺药又称为H1受体拮抗剂(习惯上称抗组胺药)。
人们根据是否具有镇静、嗜睡等不良反应及应用时间的先后把H1受体拮抗剂分为两代,第一代常用的有扑尔敏(又称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去氯羟嗪、异丙嗓(又称非那根)等药;第二代常用的有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赛特赞)、咪唑斯汀、依巴斯汀(开思亭)、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敏迪)、美喹他嗪(玻丽玛朗)等药。
最近又有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和地氯雷他定开始应用于临床。
且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两代抗组胺药各有什么特点?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止痒效果,也有一定的止吐、局部麻醉作用,由于具有明显的嗜睡、镇静等不良反应,影响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但因其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疗效可靠,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无明显毒副作用,在广大老百姓当中仍然使用相当广泛。
第二代抗组胺药大多数半衰期延长,且作用时间较长,可维持24小时,一日只需口服1次,吸收迅速,药物较难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不产生或仅有轻微嗜睡作用,对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影响较少,因而广受医患双方的欢迎,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对一些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例较为适用。
临床研究表明,该类药一日仅服1次,一次1片,即可有效防止荨麻疹风团发生,控制瘙痒。
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有:镇静、嗜睡、全身乏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少数药物还可导致心动过速、瞳孔散大、黏膜干燥、排尿困难、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贫血等。
应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应注意:1、高空作业者、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禁用或慎用。
2、应用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否则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尽可能避免与复方感冒制剂同时使用,因为许多复方感冒制剂中含有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3、避免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饮料(如酒)、镇静催眠抗惊厥药(如安定)、抗精神失常药(如氯丙嗪)同用,否则有可能引起头昏、全身乏力、运动失调、视力模糊、复视等中枢神经过度抑制症状。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更易发生。
4、避免与抗胆碱类(如阿托品)、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同用,否则可出现口渴、便秘、排尿困难、心动过缓、青光眼症状加重、记忆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5、青光眼患者禁用苯海拉明、赛庚啶、异丙嗪、多虑平等药。
6、前列腺肥大、幽门梗阻患者慎用赛庚啶、苯海拉明;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异丙嗪。
7、孕妇和儿童禁用去氯羟嗪等。
8、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苯海拉明。
9、老年人及合并有心脏疾患者慎用异丙嗪。
儿童患者可选用较安全的扑尔敏和苯海拉明。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1、心脏毒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本类药物自上市至1996年,心脏方面不良作用的发生情况分别为:①心源性死亡及猝死13例;②心脏并发症106例;心律及心律失常286例。
在心率及心律失常中,常见的有心律不齐、心搏突停、室性纤颤、QT间期延长、室上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心律不齐和心房纤颤。
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阻断心肌复极化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钾离子通道。
1989年,一例应用特非那丁的妇女,同时应用酮康唑,发生了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此后,发现另一些同类药物也可以发生这种并发症。
1997年4月,美国政府药监局决定停止特非那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
临床上可引起上述并发症常见的该类药物还有息斯敏、氯雷他定及仙替利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