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地址池复用配置详解

PAT地址池复用配置详解
PAT地址池复用配置详解

PAT地址池复用

【实验名称】

PAT地址池复用的配置

【实验目的】

(1)、PAT地址池复用的的工作原理

(2)、 PAT地址池复用的配置方法

【背景描述】

现假设某单位创建了PC1、 PC2和若干其他的PC机,这些PC机要求能能够访问Internet。为实现此功能,本单位向当地的ISP申请了一段公网的IP地址210.28.1.11-210.28.1.12/24,通过PAT转换,内网中所有PC机能够同时访问互联网。

【技术原理】

PAT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是一种多对一的转换过程。即内网中的不同的IP地址通过端口号来实现对应地址池中同一个公有IP地址及端口的转换。本实例中是有一公有地址池210.28.1.11-12/24。当然还有R1路由器上的连接外网端口地址是公有IP地址。

【实验功能】

允许内部主机可以访问外部网络。

【实验设备】

(1)、路由器(2台)交换机(1台)

(2)、测试和配置用 PC (3台)

(3)、直连或交叉双绞线(5 根)

【实验拓扑】

【实验步骤】

步骤一

路由器R1的基本配置。

Router#configure terminal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Router(config)#in f0/1 //进入端口F0/1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210.28.1.2 255.255.255.0 //配置IP地址

Router(config-if)#no shut //启用端口,使其转发数据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n f0/0 //进入端口F0/0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172.16.1.1 255.255.255.0 //配置IP地址

Router(config-if)#no shut //启用端口,使其转发数据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p route 193.168.1.0 255.255.255.0 210.28.1.1

//设置静态路由

步骤二

路由器R2 的基本配置。

Router#configure terminal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Router(config)#in f0/0 //进入端口F0/0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193.168.1.1 255.255.255.0 //配置IP地址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n f0/1 //进入端口F0/1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210.28.1.1 255.255.255.0 //配置IP地址

Router(config-if)#no shut //启用端口,使其转发数据

Router(config-if)#exit

步骤三

在路由器 R1上配置动态 NAT。PAT

R1(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进入端口F0/0

R1(config-if)#ip nat inside //将 fa0/0 端口定义为内部端口

R1(config-if)#exit

R1(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进入端口F0/1

R1(config-if)#ip nat outside//将 fa0/1 端口定义为外部端口

R1(config-if)#exit

R1(config)#ip nat pool whp 210.28.1.10 210.28.1.11 netmask 255.255.255.0 //定义地址池及起始、终止 IP地址和子网掩码

R1(config)#aceess-list 1 permit 172.16.1.0 0.0.0.255

//定义可以进行NAT转换的内网(ALC)

R1(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pool whp overload

//将ACL 列表与NAT的地址池进行绑定并复用

R1(config)#end

本例中与动态NAT不同之处在于需要将ACL列表与地址池进行复用。即: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pool whp overload

数据库连接池的好处

数据库连接池的好处.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数据库连接池的好处 对于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由于对于数据库的访问不是很频繁。这时可以简单地在需要访问数据库时,就新创建一个连接,用完后就关闭它,这样做也不会带来什么明显的性能上的开销。但是对于一个复杂的数据库应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频繁的建立、关闭连接,会极大的减低系统的性能,因为对于连接的使用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 连接复用。通过建立一个数据库连接池以及一套连接使用管理策略,使得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得到高效、安全的复用,避免了数据库连接频繁建立、关闭的开销。 对于共享资源,有一个很著名的设计模式:资源池。该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资源频繁分配、释放所造成的问题的。把该模式应用到数据库连接管理领域,就是建立一个数据库连接池,提供一套高效的连接分配、使用策略,最终目标是实现连接的高效、安全的复用。 数据库连接池的基本原理是在内部对象池中维护一定数量的数据库连接,并对外暴露数据库连接获取和返回方法。如: 外部使用者可通过getConnection 方法获取连接,使用完毕后再通过releaseConnection 方法将连接返回,注意此时连接并没有关闭,而是由连接池管理器回收,并为下一次使用做好准备。 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带来的优势: 1.资源重用 由于数据库连接得到重用,避免了频繁创建、释放连接引起的大量性能开销。在减少系统消耗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增进了系统运行环境的平稳性(减少内存碎片以及数据库临时进程/线程的数量)。 2.更快的系统响应速度 数据库连接池在初始化过程中,往往已经创建了若干数据库连接置于池中备用。此时连接的初始化工作均已完成。对于业务请求处理而言,直接利用现有可用连接,避免了数据库连接初始化和释放过程的时间开销,从而缩减了系统整体响应时间。 3.新的资源分配手段 对于多应用共享同一数据库的系统而言,可在应用层通过数据库连接的配置,实现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某一应用最大可用数据库连接数的限制,避免某一应用独占所有数据库资源。

关于DBCP数据库连接池配置整理

1.简介 DBCP(DataBase Connection Pool),数据库连接池。是 apache 上的一个 java 连接池项目,也是tomcat 使用的连接池组件。单独使用dbcp需要3个包:common-dbcp.jar,common-pool.jar,common-collections.jar由于建立数据库连接是一个非常耗时耗资源的行为,所以通过连接池预先同数据库建立一些连接,放在内存中,应用程序需要建立数据库连接时直接到连接池中申请一个就行,用完后再放回去。 dbcp提供了数据库连接池可以在spring,iBatis,hibernate中调用dbcp完成数据库连接,框架一般都提供了dbcp连接的方法; tomcat中也提供了dbcp的jndi设置方法,也可以不在框架中使用dbcp,单独使用dbcp 需要3个包:common-dbcp.jar,common-pool.jar,common-collections.jar 2.参数说明 翻译自https://www.360docs.net/doc/3410923937.html,

这里可以开启PreparedStatements池. 当开启时, 将为每个连接创建一个statement 池,并且被下面方法创建的PreparedStatements将被缓存起来: ●public PreparedStatement prepareStatement(String sql) ●public PreparedStatement prepareStatement(String sql, int resultSetType, int resultSetConcurrency) 如果容许则可以使用下面的方式来获取底层连接: Connection conn = ds.getConnection(); Connection dconn = ((DelegatingConnection) conn).getInnermostDelegate(); ... conn.close() 默认false不开启, 这是一个有潜在危险的功能, 不适当的编码会造成伤害.(关闭底层 连接或者在守护连接已经关闭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它).请谨慎使用,并且仅当需要直接访问驱动的特定功能时使用. 注意: 不要关闭底层连接, 只能关闭前面的那个 如果开启"removeAbandoned",那么连接在被认为泄露时可能被池回收. 这个机制在(getNumIdle() < 2) and (getNumActive() > getMaxActive() - 3)时被触发。 举例当maxActive=20, 活动连接为18,空闲连接为1时可以触发"removeAbandoned".但是活动连接只有在没有被使用的时间超过"removeAbandonedTimeout"时才被删除,默认300秒.在resultset中游历不被计算为被使用。 3.使用注意点

网络地址转换NAT配置实验

. . 实验 网络地址转换NAT 配置实验 学号 _________ 学生 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交换机/路由器配置 辅导教师:泰峰 任务一 利用动态NAPT 实现局域网访问互联网 [实验名称] 利用动态NAPT 实现局域网访问互联网。 [实验目的] 掌握网中所有主机连接到Internet 网时,通过端口号区分的复用部全局地址转换。 [背景描述] 你是某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公司只向ISP 申请了一个公网IP 地址,希望全公司的主机都能访问外网,请你实现。 [技术原理] NAT(网络地址转换或网络地址翻译),是指将网络地址从一个地址空间转换为另一个地址空间的行为。 NAT 将网络划分为部网络(inside)和外部网络(outside)两部分。局域网主机利用NAT 访问网络时,是将局域网部的本地地址转换为全局地址(互联网合法IP 地址)后转发数据包。 NAT 分为两种类型:NA T(网络地址转换)和NAPT(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T 是实现转换后一个本地IP 地址对应与一个全局地址。NAPT 是实现转换后多个IP 地址对应一个全局地址。目前网络中由于公网IP 地址紧缺,而局域网主机数较多,因此一般使用动态的NAPT 实现局域网多台主机共用一个或少数几个公网IP 访问互联网。 [实现功能] 允许部所有主机在公网地址缺乏的情况下可以访问外部网络。 [实验设备] R1762路由器(两台)、V .35线缆(1条)、PC (两台)直连线或交叉线(2) [实验拓扑] [实验步骤] 步骤1. 基本配置 192.17.4.1/24 F1/0 192.17.3.1/24 192.17.4.2/24 192.17.3.2/24 S1/2 S1/2 R1 Lan-router Internet-router F1/0 192.17.1.1/24 192.17.1.2/24 R2

解析TS流PAT和PMT 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ts_path "/home/huohuo/huangwork/work/birds.ts" //TS文件的绝对路径 void Read_Ts_Packet(FILE *file_handle,unsigned char *packet_buf,int len); //读一个TS流的packet int parse_TS(unsigned char *buffer,int FileSize); //分析TS流,并找出PA T的PID和PAT的table void parse_PAT(unsigned char *buffer,int len); //分析PA T,并找出所含频道的数目和PMT的PID void pronum_pmtid_printf(); //打印PMT的PID unsigned char* Find_PMT(unsigned short pmt_pid); //找出PMT的table void parse_PMT(unsigned char *buffer,int len,unsigned short pmt_pid); //解析PMT,找出其中的Video和Audio的PID void printf_program_list(); //打印PMT table中包含的stream的类型和PID unsigned char* Find_video_audio(unsigned short program_pid,unsigned char type); //找出Video或者Audio的table typedef struct { unsigned short program_num; //program's num unsigned short pmt_pid; // }PROGRAM; typedef struct { unsigned char stream_type; unsigned short elementary_pid; }PRO_LIST; PROGRAM programs[10] = {{0,0}}; //用来存储PMT的PID和数量unsigned int num = 0; //total program PRO_LIST program_list[10] = {{0,0}}; //用来存储PMT中stream的类型和PID unsigned int program_list_num = 0; FILE *file_handle; //指向TS流的指针 unsigned int FileSize = 0;

01关于数据库连接池和动态数据源的实现课案

关于数据库连接池和动态数据源的实现、使用 对于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由于数据库的访问不是很频繁。这时可以很简单地在需要访问数据库时,就新创建一个连接,用完后就关闭它,这样就不会带来更多的性能上的开销。但是对于复杂的数据库应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频繁的建立、关闭连接,会极大的减低系统的性能,因为对于连接的使用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这就意味我们需要去考虑怎样把一个连接多次使用。 连接复用,通过建立数据库的连接池以及一套连接使用的管理策略,使得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得到高效、安全的复用,避免了数据库连接频繁建立、关闭给系统带来的开销。外部使用者可以通过getConnection方法获取连接,使用完毕之后再通过releaseConnection 方法将连接返回,注意此时的连接并没有关闭,而是由连接池管理器回收,并为下一次使用做好准备。 一般的数据库连接池,是使用配置文件在项目启动的使用加载配置文件,根据文件中描述,生成对应的数据库连接池。连接池有许多的属性比如:连接池的初始化连接处、连接池的最大连接数、每次的自增连接数、最大空闲连接数等等 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带来的优势: 1.资源重用 由于数据库连接得到重用,避免了频繁创建、释放连接引起的大量性能开销。在减 少系统消耗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增进了系统运行环境的平稳性(减少内存碎片以 及数据库临时进程/线程的数量) 2.更快的系统响应速度 数据库连接池在初始化过程中,往往已经创建了若干数据库连接置于池中备用,此 时连接的初始化工作均已完成,对于业务处理而言,直接利用现有的可以连接,避 免了数据库连接初始化和释放过程的时间开销,从而缩短了系统整体的响应时间。 3. 统一的连接管理,避免数据库连接泄露 在较为完备的数据库连接池实现中可以根据预先的连接占用超时设定,强制回收被 占用的连接。从而避免常规数据库连接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资源泄露。 一个数据库连接池的实现 1.前言 数据库应用,在许多软件系统中经常用到,是开发中大型系统不可缺少的辅助。但如果对数据库资源没有很好地管理(如:没有及时回收数据库的游标(ResultSet)、Statement、连接(Connection)等资源),往往会直接导致系统的稳定。这类不稳定因素,不单单由数据库或者系统本身一方引起,只有系统正式使用后,随着流量、用户的增加,才会逐步显露。 在基于Java开发的系统中,JDBC是程序员和数据库打交道的主要途径,提供了完备的数据库操作方法接口。但考虑到规范的适用性,JDBC只提供了最直接的数据库操作规范,对数据库资源管理,如:对物理连接的管理及缓冲,期望第三方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的提供。下面以JDBC规范为基础,介绍相关的数据库连接池机制,并就如果以简单的方式,实现有效地管理数据库资源介绍相关实现技术。

NAT网络地址转换实验详解

一、原理回顾 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属接入广域网(WAN)技术,是一种将私有(保留)地址转化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Internet接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网络中。原因很简单,NAT不仅完美地解决了lP地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部的计算机。 虽然NAT可以借助于某些代理服务器来实现,但考虑到运算成本和网络性能,很多时候都是在路由器上来实现的。 随着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数量的不断猛增,IP地址资源也就愈加显得捉襟见肘。事实上,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外,一般用户几乎申请不到整段的C类IP地址。在其他ISP那里,即使是拥有几百台计算机的大型局域网用户,当他们申请IP地址时,所分配的地址也不过只有几个或十几个IP地址。显然,这样少的IP地址根本无法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于是也就产生了NAT技术。 l.NAT简介 借助于NAT,私有(保留)地址的"部"网络通过路由器发送数据包时,私有地址被转换成合法的IP地址,一个局域网只需使用少量IP地址(甚至是1个)即可实现私有地址网络所有计算机与Internet的通信需求。 NAT将自动修改IP报文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Ip地址校验则在NAT处理过程中自动完成(对于ICMP,NAT也自动完成地址转换)。有些应用程序将源IP地址嵌入到IP报文的数据部分中,所以还需要同时对报文进行修改,以匹配IP头中已经修改过的源IP地址。否则,在报文数据都分别嵌入IP地址的应用程序就不能正常工作。 2.NAT实现方式 NAT的实现方式有三种,即静态转换Static Nat、动态转换Dynamic Nat 和端口多路复用OverLoad。 静态转换是指将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IP地址对是一对一的,是一成不变的,某个私有IP地址只转换为某个公有IP地址。借助于静态转换,可以实现外部网络对部网络中某些特定设备(如服务器)的访问。 动态转换是指将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用IP地址时,IP地址对是不确定的,而是随机的,所有被授权访问上Internet的私有IP地址可随机转换为任何指定的合法IP地址。也就是说,只要指定哪些部地址可以进行转换,以及用哪些合法地址作为外部地址时,就可以进行动态转换。动态转换可以使用多个合法外部地址集。当ISP提供的合法IP地址略少于网络部的计算机数量时。可以采用动态转换的方式。 端口多路复用(Port address Translation,PAT)是指改变外出数据包的源端口并进行端口转换,即端口地址转换(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采用端口多路复用方式。部网络的所有主机均可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对I

PSI SI解析(各种id说明)

[转载]PSI/SI解析(各种id说明) (2012-06-13 17:14:16) 转载▼ 分类:计算机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PSI/SI解析(各种id说明)作者:阿猛 一、SI信息的构成 1、信息构成 SI信息内容是按照network(网络)→transport strem(传输流)→service(业务)→event(事件)的分层顺序描述,如图1所示。 SI数据信息是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进行存储的,这样一来才能达到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检索和提取。SI数据主要有:网络信息、传输流信息、业务信息、业务的事件信息等,并且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描述符来传输的,所以可用树状链表来存储数据,构成从网络、传输流、业务、事件的树状结构。机顶盒接收端的解析主要负责这些SI数据的重建。 在数字电视系统中,为了能有效地从众多的数据包中组织起SI信息,而使用了很多的标识。有Network_id(网络标识)、Original_network_id(原始网络标识)、Transport_stream_id(传输流标识)、Service id(业务标识)、eventid_id(事件标识)、Bouquet_id(业务群组标识)。这些标识是作为信息查找定位用的,例如:要在一个TS里找出一个业务信息,就要知道这个业务信息在那个网络里、在哪个TS里和这个业务信息在这个流里的标识,这样一来,通过层层过滤,就能精确地定位描述这个业务信息的位置,并把它们找出来进行数据组织。图1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种查找思路。 一个网络信息由network_id来定位。

一个TS由network_id、Original_network_id、Transport_stream_id来定位,标明这个流在那个网络播发,它原属那个网络,并给它加上标识。 一个业务由network_id、Original_network_id、Transport_stream_id、service_id来定位,标明这个业务在那个网络播发,它原属那个网络和那个流,并给它加上标识。这体现在SDT表中。 一个事件由network_id、Original_network_id、Transport_stream_id、service_id、event_id来定位,标明这个事件在那个网络播发,它原属那个网络和那个流及那个业务,并给它加上标识。这体现在EIT表中。 据此,根据各个SI表的功能,各表的ID结构如下: NIT:network_id、Original_network_id、Transport_stream_id 、service_id。 SDT:Original_network_id、Transport_stream_id 、service_id。 EIT:Original_network_id、Transport_stream_id 、service_id、event_id。 BAT:bouquet_id 、Original_network_id 、Transport_stream_id 、service_id。 另外,还有一个PID(包标识),它的作用是给每一个数据包打上一个标记,TS承载有视频数据、音频数据、PSI和SI信息数据、图文电视数据、字幕数据、数据广播数据、交互业务数据、CA系统的控制信息数据等等,除了PSI和SI信息数据和CA系统的控制信息数据外,其他的数据的PID都是通过PMT表给出的,CA系统的控制信息数据的PID是由CAT表给出的,而承载了PSI和SI信息的各种表的PID值是固定分配的。 如下表 表 PID值 PAT | 0X0000 CAT | 0X0001 TSDT | 0X0002 NIT、ST | 0X0010 SDT、BAT、ST | 0X0011 EIT、ST | 0X0012 RST、ST | 0X0013 TDT、TOT、ST | 0X0014 DIT | 0X001E SIT | 0X001F 由于这些表是分配了固定的PID值,所以机顶盒就可以根据这些PID值来辨认出是什么表,并读取表中的描述参数来生成EPG信息和完成各种数据的组织、解码出所需要的节目和信息。 2、表的构成

数据库连接池原理

一、连接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1、基本概念及原理 数据库连接池的基本思想就是为数据库连接建立一个“缓冲池”。预先在缓冲池中放入一定数量的连接,当需要建立数据库连接时,只需从“缓冲池”中取出一个,使用完毕之后再放回去。我们可以通过设定连接池最大连接数来防止系统无尽的与数据库连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连接池的管理机制监视数据库的连接的数量和使用情况,为系统开发、测试及性能调整提供依据。 2、服务器自带的连接池 JDBC的API中没有提供连接池的方法。一些大型的WEB应用服务器如BEA的WebLogic 和IBM的WebSphere等提供了连接池的机制,但是必须有其第三方的专用类方法支持连接池的用法。 二、连接池关键问题分析 1、并发问题 为了使连接管理服务具有最大的通用性,必须考虑多线程环境,即并发问题。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因为Java语言自身提供了对并发管理的支持,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即可确保线程是同步的。使用方法为直接在类方法前面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如:public synchronized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 () 2、多数据库服务器和多用户 对于大型的企业级应用,常常需要同时连接不同的数据库(如连接Oracle和Sybase)。如何连接不同的数据库呢?我们采用的策略是:设计一个符合单例模式的连接池管理类,在连接池管理类的唯一实例被创建时读取一个资源文件,其中资源文件中存放着多个数据库的地址、用户名、密码等信息。根据资源文件提供的信息,创建多个连接池类的实例,每一个实例都是一个特定数据库的连接池。连接池管理类实例为每个连接池实例取一个名字,通过不同的名字来管理不同的连接池。 对于同一个数据库有多个用户使用不同的名称和密码访问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资源文件处理,即在资源文件中设置多个具有相同url地址,但具有不同用户名和密码的数据库连接信息。 3、事务处理 我们知道,事务具有原子性,此时要求对数据库的操作符合“ALL-ALL-NOTHING”原则,即对于一组SQL语句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 在Java语言中,Connection类本身提供了对事务的支持,可以通过设置Connection的AutoCommit属性为false,然后显式的调用commit或rollback方法来实现。但要高效的进行Connection复用,就必须提供相应的事务支持机制。可采用每一个事务独占一个连接来实现,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事务管理的复杂性。 4、连接池的分配与释放 连接池的分配与释放,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分配与释放,可以提高连接的复用度,从而降低建立新连接的开销,同时还可以加快用户的访问速度。 对于连接的管理可使用空闲池。即把已经创建但尚未分配出去的连接按创建时间存放到一个空闲池中。每当用户请求一个连接时,系统首先检查空闲池内有没有空闲连接。如果有就把建立时间最长(通过容器的顺序存放实现)的那个连接分配给它(实际是先做连接是否有效的判断,如果可用就分配给用户,如果不可用就把这个连接从空闲池删掉,重新检测空闲池是否还有连接),如果没有则检查当前所开连接池是否达到连接池所允许的最大连接数(maxConn),如果没有达到,就新建一个连接,如果已经达到,就等待一定的时间(timeout)。如果在等待的时间内有连接被释放出来就可以把这个连接分配给等待的用户,如果等待时间

浅谈网络地址转换(NAT)的三种方式

浅谈网络地址转换(NAT)的三种方式 由于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发展,IP地址越来越不够用,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实例着重阐述了NAT的三种网络地址转换方式及地址的转换过程。 标签:NAT 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端口多路复用 由于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发展,IP地址越来越不够用,怎么办呢?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NAT提供了局域网共享上网的简单方案,内部网络用户连接互联网时,NAT将用户的内部IP地址转换成一个外部公共IP 地址,反之,数据从外部返回时,NAT反向将目标地址替换成初始的内部用户的地址。简言之,NAT的作用就是把内网的私有地址,转化成外网的公有地址,使得内部网络上的(被设置为私有IP地址的)主机可以访问Internet。 那么NAT有哪些方式可以实现网络地址的转换呢?怎么实现? 在配置网络地址转换的过程之前,首先必须搞清楚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以及在哪个外部接口上启用NAT。通常情况下,连接到用户内部网络的接口是NAT 内部接口,而连接到外部网络(如Internet)的接口是NAT外部接口。NAT的实现方式有三种,即静态转换Static Nat、动态转换Dynamic Nat和端口多路复用OverLoad。 ①静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时,IP地址是一对一的,是一成不变的,某个私有IP地址只转换为某个公有IP地址。借助于静态转换,可以实现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中某些特定设备(如服务器)的访问。 实例分析: 假设内部局域网使用的lP地址段为192.168.0.1——192.168.0.254,路由器局域网端(即默认网关)的IP地址为192.168.0.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网络分配的合法IP地址范围为66.158.68.128——66.158.68.135,路由器在广域网中的IP地址为66.158.68.129,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可用于转换的IP地址范围为66.158.68.130——66.158.68.134。要求将内部网址192.168.0.2——192.168.0.6分别转换为合法IP地址66.158.68.130——66.158.68.134。 第一步,设置外部端口。 interface serial 0 ip address 66.158.68.129 255.255.255.248 ip nat outside

ts流解析规则

HLS,Http Live Streaming是由Apple公司定义的用于实时流传输的协议,HLS基于HTTP 协议实现,传输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M3U8描述文件,二是TS媒体文件。 1、M3U8文件 用文本方式对媒体文件进行描述,由一系列标签组成。 #EXTM3U #EXT-X-TARGETDURATION:5 #EXTINF:5, ./0.ts #EXTINF:5, ./1.ts #EXTM3U:每个M3U8文件第一行必须是这个tag。 #EXT-X-TARGETDURATION:指定最大的媒体段时间长度(秒),#EXTINF中指定的时间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这个最大值。该值只能出现一次。 #EXTINF:描述单个媒体文件的长度。后面为媒体文件,如./0.ts 2、ts文件 ts文件为传输流文件,视频编码主要格式h264/mpeg4,音频为acc/MP3。 ts文件分为三层:ts层Transport Stream、pes层 Packet Elemental Stream、es层 Elementary Stream. es层就是音视频数据,pes层是在音视频数据上加了时间戳等对数据帧的说明信息,ts层就是在pes层加入数据流的识别和传输必须的信息

注:详解如下 (1)ts层ts包大小固定为188字节,ts层分为三个部分:ts header、adaptation field、payload。ts header固定4个字节;adaptation field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主要作用是给不足188字节的数据做填充;payload是pes 数据。 ts header

Java数据库连接池

Java数据库连接池 Tomcat6.0 Tomcat6.0连接池配置 1. 配置tomcat下的conf下的context.xml文件,在之间添加连接池配置: 2. 配置你的应用下的web.xml中的之间加入 DB Connection jdbc/oracle javax.sql.DataSource Container 3.把连接数据库的第三方驱动放到common/lib下面就ok了 4.测试程序我就不写了 1.配置tomcat下的conf下的server.xml中的host标签中添加连接池配置: 1.

NAT配置实例

NAT 配置示例 本节提供了以下配置配置例子: 1、动态内部源地址转换示例 2、内部全局地址复用示例 3、重叠地址转换示例 4、tcp负载均衡示例 5、nat多个outside口负载均衡示例 (1)动态内部源地址转换示例 在以下配置中,本地全局地址从nat地址池net200中分配,该地址池定义了地址范围为 200.168.12.2 ̄200.168.12.100。只有内部源地址匹配访问列表1的数据包才会建立nat转换记录。 !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ip address 192.168.12.1 255.255.255.0 ip nat inside ! 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ip address 200.168.12.1 255.255.255.0 ip nat outside ! ip nat pool net200 200.168.12.2 200.168.12.100 netmask 255.255.255.0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pool net200 ! access-list 1 permit 192.168.12.0 0.0.0.255 (2)内部全局地址复用示例 内部全局地址复用,其实就是napt。rgnos8.1以上版本的软件对于动态nat自动实现napt。在以下配置中,本地全局地址从nat地址池net200中分配,该地址池只定义200.168.12.200一个ip地址,但允许复用。只有内部源地址匹配访问列表1的数据包才会建立该类型nat转换记录。 !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ip address 192.168.12.1 255.255.255.0 ip nat inside

pat表和各个表的关系

专用信息(PSI) PSI 承载于含特定PID 的数据包之中。PSI已被标准化了,而有些内容则由节目关联表(PAT)和有条件进入表(CAT)来规定。这些数据包必须周期地包含在每个传输流中。PAT的PID总是为0,而CAT的PID总是为1。这些PID 值和零数据包PID的8191值是整个MPEG系统中唯一的固定PID 值。解多路复接器必须通过进入合适的表来确定所有余下的PID。然而,在ATSC和DVB中PMT可能要求特定的PID值。从这方面( 和其它一些方面) 来看,MPEG和DVB/ATSC是不能完全互相转换的。节目关联表(PAT)数据包(PID=0)中列出了传输流中存在的节目流,PAT 指定了所有节目映像表(PMT)数据包的PID。PAT的第一条输入,即节目0,总是留给网络数据,包含了网络信息(NIT)数据包的PID。授权控制信息(ECM) 的PID 和授权管理信息(EMM)的PID列在有条件进入表(CA T)数据包(PID=1)中。图7.3 显示,属于同一节目流的视频、音频和数据基本数据流的PID都列在节目映像表(PMT) 数据包中。每个PMT 数据包有其自己的PID。一个给定网络信息表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承载它的传输流,还包括同一解码器所能获得的其它传输流,例如调到不同的RF频道,或将卫星接收天线对准其它不同的卫星。NIT 可能列出一些其它传输流数目,每个含有一个描述符,指定无线电频率、轨道位置等等。在MPEG中只有NIT 是强制性设定的。在DVB中还包括如DVB-SI那样的中间数据,而NIT 则被认为是DVBSI的一部分。该内容将在第八部分中讨论。在一般讨论时,我们使用PSI/SI 这个词。 当第一次接收到传输流时,解多路复接器必须在数据包报头中寻找0和1 的PID。所有PID0 数据包含有节目关联表(PAT)。所有PID1 数据包含有有条件进入表(CAT)数据。通过读取PAT,解多路复接器可以找到网络信息表(NIT)和每个节目映像表(PMT) 中的 PID 。找到了PMT,解多路复接器便可找到每个基本数据流的PID。因此,如果要解码一个特定的节目流,我们就先要参考PA T,然后只需要PMT 来寻找节目中所有的基本数据流的PID。如果节目被加密,则还需要进入CAT。由于没有PAT就无法进行介多路复接,所以搜寻速度是PAT 数据包发送频率的函数。MPEG规定PAT数据包和参考PAT 数据包的PMT 数据包之间的最大间隔为0.5秒。在DVB和ATSC中,NIT 可能存在于具有特定PID 的数据包中。 第五部分 打包基本数据流(PES) 在实际应用中,载有从压缩器中得到的视频或音频的连续基本数据流需要分割成数据包。这些数据包用含有同步时间标记的报头信息来辨别。PES 数据包能够用来创建节目流或传输流。 5.1 PES 数据包 在打包基本数据流(PES)中,无长度限制的基本数据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分割成大小合适的数据包。数据包的大小可能是几百个千字节,但它会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而变化。每个数据包之前有一个PES数据包报头。图5.1 显示的是报头信息内容。数据包的开头是一个24位的开始码前缀和一个数据流ID,用来识别数据包的内容是视频还是音频,并进一步识别音频编码的类型。这两个参数(开始码前缀和数据流ID)组成了数据包开始码,用来识别数据包的开始。请不要将PES中的数据包和传输流中使用的小得多的数据包混淆起来,即便它们有着相同的名字。由于MPEG只定义了传输流,而没有定义编码器,所以设计者要选择建立多路复接器,进一步将基本数据流转变成传输流。在这种情况下,PES 数据包可能没法识别,但它们在逻辑上存在于传输流有效负载之中。 5.2 时间标记

Java中数据库连接池原理机制

连接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基本概念及原理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数据库连接资源的低效治理。我们知道,对于共享资源,有一个很闻名的设计模式:资源池(Resource Pool)。该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资源的频繁分配?释放所造成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数据库连接池的基本思想就是为数据库连接建立一个“缓冲池”。预先在缓冲池中放入一定数量的连接,当需要建立数据库连接时,只需从“缓冲池”中取出一个,使用完毕之后再放回去。我们可以通过设定连接池最大连接数来防止系统无尽的与数据库连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连接池的治理机制监视数据库的连接的数量?使用情况,为系统开发?测试及性能调整提供依据。 服务器自带的连接池 JDBC的API中没有提供连接池的方法。一些大型的WEB应用服务器如BEA的WebLogic 和IBM的WebSphere等提供了连接池的机制,但是必须有其第三方的专用类方法支持连接池的用法。 连接池要害问题分析

1、并发问题 为了使连接治理服务具有最大的通用性,必须考虑多线程环境,即并发问题。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因为java语言自身提供了对并发治理的支持,使用synchronized要害字即可确保线程是同步的。使用方法为直接在类方法前面加上synchronized要害字,如:public synchronized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 2、多数据库服务器和多用户 对于大型的企业级应用,经常需要同时连接不同的数据库(如连接Oracle和Sybase)。如何连接不同的数据库呢?我们采用的策略是:设计一个符合单例模式的连接池治理类,在连接池治理类的唯一实例被创建时读取一个资源文件,其中资源文件中存放着多个数据库的url地址()?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如tx.url=172.21.15.123:5000/tx_it,https://www.360docs.net/doc/3410923937.html,er=yang,tx.passWord=yang321。根据资源文件提供的信息,创建多个连接池类的实例,每一个实例都是一个特定数据库的连接池。连接池治理类实例为每个连接池实例取一个名字,通过不同的名字来治理不同的连接池。 对于同一个数据库有多个用户使用不同的名称和密码访问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资源文件处理,即在资源文件中设置多个具有相同url地址,但具有不同用户名和密码的数据库连接信息。 3、事务处理 我们知道,事务具有原子性,此时要求对数据库的操作符合“ALL-ALL-NOTHING”原则,即对于一组SQL语句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

04. 数据库连接池(DataSource)

数据库连接池(DataSource) 1、概念 在三层架构中,DAO层直接与数据库交互,首先要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如果采用下图(a)所示,则用户每次的请求都要创建连接,用完又关闭,而数据库连接的创建和关闭需要消耗较大的资源,因此实际开发中常采用图(b)所示,在应用程序启动时创建一个包含多个Connection对象的连接池,DAO层使用时直接从池子里取一个Connection对象,用完后放回池子,避免了重复创建关闭数据库连接造成的开销。 2、数据库连接池原理 下面的代码模拟了数据库连接池的原理(代码中的JDBCUtil工具类见《MySQL(JDBC)》),池子里保持了10个Connection对象,并提供了getConnection和release方法: public class ConnectionPoolDemo { //连接池实际上就是一个List private static List pool = new LinkedList();

static{//加载连接池类时在池子中放入10个连接 for(int i = 0;i < 10;i ++){ Connection conn; try { conn = JDBCUtil.getConnection(); pool.add(conn);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从池子中取出一个连接 public synchronized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 return pool.remove(0); } //把连接还回池子中 public static void release(Connection conn){ pool.add(conn); } } 3、编写一个符合规范的连接池 上节模拟数据库连接池原理的代码也实现了一个简单连接池,但是不符合规范(Sun公司制定)。编写一个符合规范的连接池需要实现javax.sql.DataSource接口。(DataSource接口中定义了两个重载的getConnection方法) 编程难点☆:当用户使用完Connection,执行conn.close()时,Connection对象应保证将自己还给连接池,而不要把conn关闭。之所由Connection对象保证将自己返回到LinkedList 中,是因为DataSource接口中并未定义上节例子中类似release的方法。所以必须改写Connection中的close方法,使得用户执行conn.close()时,将Connection对象还给连接池。解决方案☆:改写驱动程序中Connection类的close方法。对已知类的某些方法进行功能上的改变,有以下几种编码方案(☆): 1)编写子类,覆写需要改变的方法。此处行不通,原因有:①程序中不知道继承哪个驱动的Connection实现类②数据库驱动对Connection接口的实现类是final的,不允许被继承。 2)装饰(包装)设计模式(静态代理) ①定义包装类:MyConnection,该类完成了对com.mysql.jdbc.Connection类的包装。 关键词:保持被包装对象的原有信息、对某个/某些方法进行改写。包装类的编写过程如下:/**

连接池优缺点

数据库连接池的好处 对于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由于对于数据库的访问不是很频繁。这时可以简单地在需要访问数 据库时,就新创建一个连接,用完后就关闭它,这样做也不会带来什么明显的性能上的开销。但 是对于一个复杂的数据库应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频繁的建立、关闭连接,会极大的减低系统 的性能,因为对于连接的使用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 连接复用。通过建立一个数据库连接池以及一套连接使用管理策略,使得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 得到高效、安全的复用,避免了数据库连接频繁建立、关闭的开销。 对于共享资源,有一个很著名的设计模式:资源池。该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资源频繁分配、释放 所造成的问题的。把该模式应用到数据库连接管理领域,就是建立一个数据库连接池,提供一套 高效的连接分配、使用策略,最终目标是实现连接的高效、安全的复用。 数据库连接池的基本原理是在内部对象池中维护一定数量的数据库连接,并对外暴露数据库连接 获取和返回方法。如: 外部使用者可通过getConnection方法获取连接,使用完毕后再通过releaseConnection方法将连接返回,注意此时连接并没有关闭,而是由连接池管理器回收,并为下一次使用做好准备。 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带来的优势: 1.资源重用 由于数据库连接得到重用,避免了频繁创建、释放连接引起的大量性能开销。在减少系统消耗的 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增进了系统运行环境的平稳性(减少内存碎片以及数据库临时进程/线程的数量)。 2.更快的系统响应速度 数据库连接池在初始化过程中,往往已经创建了若干数据库连接置于池中备用。此时连接的初始 化工作均已完成。对于业务请求处理而言,直接利用现有可用连接,避免了数据库连接初始化和 释放过程的时间开销,从而缩减了系统整体响应时间。 3.新的资源分配手段 对于多应用共享同一数据库的系统而言,可在应用层通过数据库连接的配置,实现数据库连接池 技术,几年钱也许还是个新鲜话题,对于目前的业务系统而言,如果设计中还没有考虑到连接池 的应用,那么…….快在设计文档中加上这部分的内容吧。某一应用最大可用数据库连接数的限制,避免某一应用独占所有数据库资源。 4.统一的连接管理,避免数据库连接泄漏 在较为完备的数据库连接池实现中,可根据预先的连接占用超时设定,强制收回被占用连接。从 而避免了常规数据库连接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资源泄漏。一个最小化的数据库连接池实现: 连接池的优缺点 优点 使用连接池的最主要的优点是性能。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连接所耗费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网络的速 度以及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的(网络)距离,而且这个过程通常是一个很耗时的过程。而采用 数据库连接池后,数据库连接请求可以直接通过连接池满足而不需要为该请求重新连接、认证到 数据库服务器,这样就节省了时间。 缺点 数据库连接池中可能存在着多个没有被使用的连接一直连接着数据库(这意味着资源的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