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概要
台湾泥鳅池塘精养殖技术
2018.5台湾泥鳅属于大鳞副鳅的一种,四川、浙江、台湾,辽宁等地均有分布。
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在生长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目前台湾泥鳅可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参考养殖品种。
近两年来,江阴市月城镇水产养殖园开展了台湾泥鳅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2017年的台湾泥鳅养殖情况总结如下。
一、池塘条件1.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周围环境安静,进排水方便,底泥呈中性或弱酸性。
塘口面积5~10亩,水深1.5~1.8米,坡度1∶(4~5),池壁夯实不渗漏。
每亩水面配备6个盘式微孔增氧盘,并设置空中防鸟网和地面防鼠网,防止养殖敌害。
2.池塘准备春季放苗前,用甲氰菊酯和生石灰清塘,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和增氧颗粒等改善底质。
池塘加水后,用糖蜜发酵液、酵母菌、腐植酸钠、磷酸二氢钾、光合芽孢乳酸杆菌等多种物质综合调节水质,为放苗时创造适宜的养殖水质。
在池塘周边可以少量栽种水生植物,以利于遮阳和改善水质。
水产植物品种可选择茭白、空心菜、莲藕、水葫芦、凤眼莲等。
二、苗种培育1.水花放养清明后气温回升,泥鳅开始繁殖,5月初放养泥鳅水花。
见表1。
表1泥鳅水花放养和收获情况时间(月.日)5.2放养规格水花池塘面积(亩)5亩放养量(万尾)70总放养量(万尾)350成活率(%)30出塘小苗数量(万尾)105水花入池前施用氨基酸肥和光合细菌培育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泥鳅苗入池后便可摄食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
水花经过10~15天培育,长到规格3~4厘米的小苗,此间不投喂任何食物,只吃原先培养的浮游生物。
2.小苗分塘养殖规格3~4厘米的小苗个体明显比水花大,此时食性也已改变,为适应小苗的生长,开始分塘养殖。
养殖户也可直接购入3~4厘米的小苗。
见表2。
表2小苗放养和收获情况时间(月.日)5.14放养规格(厘米)3~4池塘面积(亩)5亩放养量(万尾)5成活率(%)80出塘数量(万尾)20三、商品泥鳅养殖管理小苗经过10多天培育,长到规格5厘米左右开始捕捞,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苗种移入经消毒过的池塘进行商品鳅养殖(苗种放养情况见表3)。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养殖技术和方法:
1. 池塘养殖:使用池塘或水池进行泥鳅养殖是常见的方法。
首先,选择适宜的水质和水源,确保水体清洁且富含氧气。
然后,在池塘中建造适当大小的养殖池,并提供合适的底质和遮蔽物。
定期检查水质和温度,进行必要的饲料投喂和管理。
2. 水生态循环养殖:水生态循环养殖是一种环保的养殖方法。
通过建立完善的循环系统,将鱼粪和废料转化为养分供应,使养殖水体得到净化和循环利用。
该方法可以提高水质和养殖效益,并减少对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3. 水产箱养殖:水产箱养殖适用于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泥鳅养殖。
养殖箱可以是塑料桶或钢筒,具有适当的通气和排水系统。
在箱内提供合适的底质和遮蔽物,并定期检查水质和温度,进行饲料投喂和水质调整。
4. 好氧厌氧养殖:好氧厌氧养殖是一种综合利用水体中的氧气和厌
氧条件的养殖方法。
通过合理调控水体氧气和有机负荷,促进泥鳅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养殖方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以确保水体中的氧气供应和有机物的分解。
5. 水温控制:泥鳅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适宜的水温范围可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根据泥鳅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合理控制水温是关键。
使用加热和降温设备,调节水温以满足泥鳅的需求。
此外,合理的饲料管理、疾病防控、定期清理养殖环境和密切观察泥鳅的行为和健康状况也是成功养殖的重要因素。
请注意,养殖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可能因地区、设施条件和养殖规模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建议咨询当地的养殖专家或相关机构,获取更详细和适用的养殖技术指导。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资料内参资料目录一.水池泥鳅养殖----------------------------31.选址要领----------------------------32.种苗投放-------------------------------43.日常管理-------------------------------4-10二.稻田泥鳅养殖----------------------------111.稻田选地-------------------------------112.种苗投放-------------------------------113.日常管理-------------------------------12三.莲藕泥鳅套养-----------------------------131.莲藕选址选种-------------------------------132.种苗投放-------------------------------133.日常管理-------------------------------14 -15四.茭白泥鳅套养------------------------------151.茭白选址选种-------------------------------152.种苗投放-------------------------------16-173.日常管理-------------------------------18五.黄鳝泥鳅套养------------------------------191.黄鳝泥鳅喂养要领-------------------------------192.种苗投放-------------------------------203.日常管理-------------------------------21水池养殖技术一.养殖池的选址: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可靠,水质清新无污染,避免干旱与洪涝等影响。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科普惠农养殖世界YANG ZHI SHI JIE俗话说泥鳅黄鳝不可能拉到一样长,但泥鳅的重量可以超过黄鳝已成事实,颠覆了人们对泥鳅的概念,台湾泥鳅个体重量能达到250g/条以上,是本地泥鳅的10倍以上。
近年来引进台湾泥鳅品种在重庆市梁平等区县养殖后,获得了大面积的成功,产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台湾泥鳅作为特色效益渔业主推养殖品种,特别适合“稻鳅双千”项目养殖,能有效促进渔业增收,农民增效,弥补市场泥鳅供应不足,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台湾泥鳅有其独特的养殖技术。
1台湾泥鳅的特点台湾泥鳅与传统养殖的本地泥鳅相比,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耐高温、抗病力强、经济价值更高等优点。
台湾泥鳅相比本地泥鳅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在我国南北地区都可以大面积养殖。
从水花到成品鱼,养殖5个月即可上市,且平均个体重可达100g/条左右,最重的可达到250g/条以上,其个体重量是本地泥鳅的数倍。
台湾泥鳅池塘专养一般每667m2产量在2000kg以上,最高每667m2产量可达5000kg。
台湾泥鳅营养价值高,含有40多种氨基酸,对提高人体的肠胃代谢功能和提高免疫力都有显著的作用。
台湾泥鳅适宜多种方式烹调,肉质爽脆嫩滑,口感稍粉,没有本地泥鳅绵软和有嚼劲,比大鳞副泥鳅容易脱骨,作为滋补佳品早已摆上家庭、酒店的餐桌,具有非常大的消费潜力,台湾泥鳅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2台湾泥鳅的养殖条件泥鳅养殖应选择水源可靠、水质清新且无污染、进水与排水方便的池塘,土质应为中性、微酸性的黏质土壤,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确保用电。
养殖池多为长条形,单口面积2000~2666m2,池深0.8~1m,水深可保持在0.5~0.7m,并夯实池壁泥土。
沿池塘四周用网片围住,网片下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20cm,可有效防止泥鳅逃逸和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池内铺放厚约15cm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
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管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1.养殖池塘台湾泥鳅养殖池塘应靠近水源充足地方,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池塘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
池塘面积为几亩~十几亩均可,池水深80cm~100cm。
清塘消毒:池塘留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或漂白粉15公斤清塘消毒。
2.鳅种放养:最好选择台湾泥鳅(又名真台湾泥鳅)或大鳞副台湾泥鳅养殖。
清塘消毒(7天)毒性消失后注水20-30厘米深。
在池塘向阳一侧施足基肥,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
3天后投放鳅种,鳅种放养前,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水温在10℃-15℃时浸洗20分钟-30分钟。
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100-150尾,或体长6厘米以上的鳅种60-70尾。
放养密度根据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适当增加或减少放养量。
在台湾泥鳅养殖池中,也可适当搭配放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青、草、鲢、鳙鱼等鱼种,不宜搭配放养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品种。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台湾泥鳅体重的4-8%。
具体投喂量看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以及雷雨天应少投喂甚至停喂。
4.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死台湾泥鳅立即捞出,防止感染其他台湾泥鳅,并及时治疗;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有雷阵雨或连日阴雨,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浮头严重时应及时充注新水;发现鸟类及时驱赶或张搭防鸟网;做好养殖记录。
5.常见病害的防治(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ppm的碳酸氢钠(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台湾泥鳅高效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高效养殖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第19期张大伟孙超米晓红暴丽梅段海伦台湾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功效,享有“水中人参”之美称,广受消费者欢迎。
加之台湾泥鳅具有集群性高、抢食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养殖热度持续增高。
为进一步推进泥鳅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现总结出一套独有的“3321”台湾泥鳅高效饲养技术模式。
该模式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生产出的台湾泥鳅以高品质、高价格占据市场,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现将该技术方法总结如下,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1 模式简介台湾泥鳅“3321”高效养殖技术,即三处理、三调控、两防护、一关键。
三处理,是指以池塘水体环境为核心,对养殖池塘池底淤泥、入塘水源以及进水后的水体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维持良好的水质条件,有利于泥鳅的健康生长。
三调控,是指对泥鳅初放苗时的天然饵料、养殖过程中的水质以及合理投喂的调控。
两防护,既要防护外来环境的天敌侵害,也要防护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害。
一关键,即台鳅养成阶段的捕捞,秉承有价就出的原则,错峰上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 高效养殖技术要点2.1 “三处理”技术要点2.1.1 池塘处理池塘面积选择2-15亩,以5-8亩最佳,长方形最好。
水深要求在1.2-1.8 m,以1.4-1.6 m最佳。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周边无污染源。
池底平坦、护坡平整,底部淤泥过厚的池塘,需进行清淤,使淤泥深度控制在30cm以内;放养鳅苗前两周,以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池塘中的致病菌、野杂鱼及敌害等,有利于养殖早期的虫害预防,为提供良好水质奠定基础。
2.1.2 进水源处理地下水源需提前7天左右进水;外来水源提前3-4天进水。
进水前需对水源水质常规指标进行检测,符合渔业用水质量标准。
外源水进水口使用密网封住,过滤网分两层,内层80目,外层120目。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泥鳅养殖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成为了农业产业的热门投资项目。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泥鳅养殖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影响了养殖效益和生产水平,因此十分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下面是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一、选址泥鳅对养殖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水质清澈、富含氧气,水温保持在20℃~30℃之间。
一般来说,适宜养殖泥鳅的场地应当选择离河流较近的山区、丘陵地带,距离大城市和重工业污染区较远,环境较为清洁。
为了保障生产的安全和高效性,应当考虑选址周边的交通、电力、通讯设施配套完善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二、水质管理水是泥鳅生长的基础,因此水质管理至关重要。
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增加泥鳅的养殖密度和养殖效益。
应当测定水源的水质,掌握水域的水位、水温、酸碱度、溶氧量等基本指标。
针对水质数据,采取合适的预处理和处理方法,进行一定的化学调节、生物调节和物理调节。
定期检查和调节养殖池水的水质指标,保持水质稳定。
三、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影响泥鳅养殖效益和生产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产效率,应当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
应当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食性进行了解,合理配饵,增加泥鳅食欲,促进其生长发育。
要保持养殖池的水质稳定,及时清除池底残渣,定期更换饲料,避免饵料污染。
还要注重饲料的营养均衡,适度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增强泥鳅的免疫力。
四、防疫管理防疫管理是农业养殖业的重要环节之一。
泥鳅养殖业也不例外。
良好的防疫管理方案可以预防和减少泥鳅疾病的发生,保障生产效益。
应当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清除病源和病虫害,及时发现和处理被感染的泥鳅,避免疾病传播。
定期进行泥鳅身体检查,观察泥鳅生长和繁殖的状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疾病扩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五、生产销售相对于养殖环节,生产销售环节则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
生产方面,泥鳅养殖场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养殖计数、分级和清池。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
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集时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雌雄鉴别时,成熟的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雌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且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催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包括:直径6cm的研钵2只,用于研磨脑垂体和精巢;容量为1mL~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以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mL或50mL吸管2支,白色搪瓷碗数只。
台湾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一些,要求水温稳定在20℃以上。
催产药物一般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每尾雌鳅注射HCG约30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约5μg~10μ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注射剂量为0.1mL,注射深度为2mm;注射时间以台湾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
注射后的亲鳅放入规格为2m×1m×0.5m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养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回复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回复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发展相对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1. 池塘养殖:泥鳅适宜在泥质底质、淡水流动或停滞的水域进行养殖。
通常可以选择池塘作为养殖场所,搭建起合适的养殖设施。
2. 合理布局:在池塘中设置水道、滤池等设施,以确保水体流通,维持泥鳅的生活环境。
3. 饲料管理:泥鳅适宜以活饵或人工饲料为食,常用的饲料有鱼饲料、蚯蚓等。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4. 疾病防治:定期进行水质检测,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减少疾病的发生。
如有需要,可以使用合适的防疫药物进行疾病防治。
5. 科学养殖管理:注意控制养殖密度,及时清理和更换池塘底质,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定期观察泥鳅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养方式和管理措施。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具体的养殖技术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台湾泥鳅养殖方法
台湾泥鳅养殖方法台湾泥鳅养殖方法方法一:地面养殖•场地选择:选择具备良好通风、光照充足且水源充足的场地,同时避免水土流失的地方。
•场地准备:清理场地,去除杂草和其他污染物,并确保场地平整。
•池塘建设:根据养殖规模选择合适的池塘大小,挖掘池塘并确保池塘底部有一定的坡度,方便排水。
•池水准备:填充水源,尽量选择纯净的水源,并充分通水、排净池底淤泥。
•鱼苗投放:将泥鳅鱼苗均匀投放到养殖池中,避免鱼苗过度密集。
方法二:水泥池养殖•水泥池建设:选择合适大小的水泥池,确保池底及池壁光滑,避免泥鳅受伤。
•池水准备:填充水源,建议使用流动的清水,并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平衡水质。
•鱼苗投放:将鱼苗均匀投放到水泥池中,注意避免过度密集。
•池水管理:定期检查池水的温度、PH值和溶解氧含量,及时进行通风和换水。
方法三:塑料桶养殖•桶选择:选择大小适宜的塑料桶,较为常见的是30L和50L的塑料桶。
•桶准备:清洗干净塑料桶,并在桶底部钻孔,以便排水。
•桶水准备:准备好适量的水源,并加入草木灰等物质调节水质。
•鱼苗投放:将鱼苗均匀投放到塑料桶中,注意避免鱼苗过密。
•水温管理:控制水温在适宜的范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泥鳅的生长。
方法四:水产箱养殖•水产箱选择:选择具备良好密封性的水产箱,保证泥鳅免受外界干扰。
•箱水准备:填充适量的水源,并加入适量的底泥和草木灰等物质调节水质。
•鱼苗投放:将鱼苗均匀投放到水产箱中,避免过度密集。
•饲料投喂:根据泥鳅的食欲情况,适量投喂饲料,并注意饲料的种类和质量。
•定期维护:定期清理水产箱内的杂物和废料,并保持水质清洁。
以上是台湾泥鳅养殖的四种常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和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养殖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泥鳅养殖,并取得良好的养殖效果。
方法一:地面养殖•温度控制:在夏季高温时期,可以使用遮阳网或搭建遮阳棚来降低水温,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饲料投喂:选择优质的泥鳅专用饲料,并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体重进行合理的投喂,避免过度喂养造成浪费和污染。
强势新型品种—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强势新型品种——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周德勇科普惠农YANG术h i ji s h u】一、行情与规划近几年,泥鳅养殖发展较为 迅速,养殖面积逐年增加,成鱼价格也呈下降趋势,但1-5月份的鱼 价始终维持在较髙水平,具有较 大的盈利空间。
因此,在广东地区 养殖泥鳅以秋冬和早春季节为首选。
目前市场对40 ~60兀/kg的成 品鱼需求较大,为了获得比较髙的产量,可考虑将放养密度适当提髙,建议6 ~8万尾/667 m2较为 适宜。
二、投喂管理(一)饲料选择蛋白含量在36%~39%为好。
低温期投喂髙蛋白,髙温期适当降低蛋白;前期髙蛋白,后期适当降低蛋白。
建议前期喂对虾料(0#、1#),中后期喂沉水泥鳅料(2#、3#)。
400条前喂0#;200 ~440条喂1;80~200 条喂1.2颗粒;80条以后转1.6颗粒。
(二) 投喂方式全塘沿边投喂或是喂半塘(“7字型”),基本原则是放苗密度越大,要求喂料区越大。
(三) 投喂控制水温24 ~30^C时,料缯(两个放在池塘不同区域)控制在1h左右吃完为宜,每天投喂3 ~4餐,可以通过刮底来辅助判断。
由于泥鳅贪食,且经常在料缯附近成群觅食,导致测料不准,建议结合投喂率进行控制:100条前日投喂率7-8%;50~100条日投喂率5% ~6%;20~50条后日投喂率3%~4%;20条以下2%~3%。
低温期适当降低投喂率,并延长投喂时间。
三、水质调控(一) 前期水质调控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早期常以水蛛、水蚯蚓、藻类、悬浮有机颗粒为食,逐渐驯化后可以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摄食天然饵料可以帮助苗种增强体质和提髙存活率。
因此,在养殖前期可以使用发酵饲料培水。
(二) 中后期水质管理泥鳅食量大,中后期水质管理主要以换水为主,当水质黏稠,泡沫多时,一次性换水20 cm,低温情况下后期一周左右换水一次。
水源状况差的情况下,建议控制放养密度和定期(7~10d1次)进行改底、调水。
(三) 溶氧管理泥鳅腮、皮肤、肠道均具有呼吸功能,可耐受0.1mgL的极低溶氧,基本不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死亡;但当水体溶氧低时,肠道呼吸的比例会提髙,对摄食和消化会造成一定影响,使得肠胀气32 |科普惠农yangzh U H U科普惠农的出现机会增加,建议溶氧保持2mg/L以上。
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
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常见问题】北方养殖台湾泥鳅的技术要点图:台湾泥鳅【专家解答】1、池塘及苗种投放养殖台湾泥鳅的池塘一般选择浅水地带,宽度在20-30m左右,长度可在100m左右,及选择长大于宽的浅水池塘。
注水深度在1m左右为宜,池塘水草所占比例不要太高,没有则更好,这样可以减少泥鳅敌害。
台湾泥鳅善于逃跑,因此在鱼池的进出水口需要设置过滤网,还要建立围网,以免泥鳅逃逸。
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彻底清塘后方可放入苗种,主要方法操作与养殖其他鱼类一样。
一般在清塘后15天左右可放苗,放养密度需科学合理安排,建议每亩投放规格3cm左右泥鳅苗种2万尾左右,挑选活力好且规格一致的苗种,同时可套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利用生物调节水质,防止藻类爆发。
2、养殖水质的管理台湾泥鳅对于水质的要求并不是十分苛刻,化学品或其他污染物不超标的水均可养殖。
台湾泥鳅耐受低氧及高氨氮环境的能力较强,适合在肥水中养殖,因此可施放一定量的有机肥料,池水透明度维持在25cm左右即可。
定期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定时换水消毒,改良底质。
3、饵料饲喂泥鳅食性较贪,且泥鳅为兼肠道呼吸,因此在饲料投喂方面切不可量大,以免泥鳅由于过食造成肠道损伤诱发肠炎。
建议在放苗前一个月可投喂粉碎料,一个月后投喂小粒径饲料。
饲料质量要求蛋白优质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
台湾泥鳅属底层鱼类,喜静,则投放饵料时间选择在早晨和傍晚为佳,水温控制在25摄氏度为宜。
台湾泥鳅养殖成败的关键更在于日常管理,按时巡塘,注意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状况,及时检查活力不佳的泥鳅,捡出死泥鳅以免病菌较差感染。
随时监测水质状况,尤其养殖泥鳅的水体较肥,更容易引起鱼类缺氧浮头,及时注入新水,避免泛池。
防逃逸及防天敌,也是养殖泥鳅的关键,大雨或者暴雨使得水体升高,极其容易造成泥鳅逃逸,平时应该多检查防逃设备是否完好;同时为防止泥鳅天敌,还应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网,四周进行围网,以免水蜈蚣、青蛙、老鼠及鸟类等侵害泥鳅。
台湾泥鳅高效精养实用技术
台湾泥鳅高效精养实用技术“养护”新理念就是在“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科学理念基础上注重池塘养殖环境,以及养殖对象体内微生态环境的健康养护。
一.台湾泥鳅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是2011年兴起的一个水产养殖品种,与其他品种鱼相比,台湾泥鳅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利润空间大的优势。
目前,广东地区台湾泥鳅的养殖在国内比较集中和成熟,而广东的主养区集中在江门新会(主要是三江镇、睦洲镇和大鳌镇)、珠海斗门、惠东一带。
二.泥鳅开花泥鳅养殖过程:一般选用健康性腺成熟泥鳅作为亲鱼(母鱼),打针催产,之后挤卵受精,两天后形成水花卖给养殖户(约50~100多万/亩),一个月后养成小苗(1斤约1000~1500条),放到塘口进行泥鳅成鱼养殖。
泥鳅开花的两个关键控制点:1.肥水培藻,保健养苗放苗前的肥水培藻对泥鳅开花至关重要。
施基肥可选用六抗培藻膏(或藻幸福)+新活菌王(或乳酸宝),肥水可以增加水体中多种营养元素,促进藻类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不仅可以为泥鳅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同时可以起到解毒、净水、稳水的作用。
这直接影响泥鳅开花的质量和养殖的效益。
2.pH值稳定,控制氨氮泥鳅鱼花在水体pH值过高、水体溶氧过高的条件下,容易导致泥鳅下颚的位置出现气泡,出现在水面漂浮、游动困难,停尸(诈死)、不摄食的现象,一旦爆发,会导致泥鳅大量死亡。
所以,保持水体稳定,平衡藻相和菌相对泥鳅的养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养殖重点:既要培养优质的开口饵料,又要控制pH值。
◇培养原则:以菌为主、以肥为辅,菌、肥两者发酵后使用。
◇卓越方法:将乳酸宝(1桶5~6亩)或新活菌王与奶黄金(1包8~10亩)或健苗宝混合浸泡发酵一夜后全塘泼洒,这既可以控制pH 值,又可培养有益藻类,轮虫、枝角类、跳蚤等,为泥鳅提供优质的开口饵料。
三.选苗放苗清塘进水后,放苗前可使用百安威(2亩/瓶),消除水体中的有害菌;第二天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3亩/瓶)解毒。
台湾泥鳅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要点
台湾泥鳅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要点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但总体而言,远快于其他泥鳅品种。
水花(刚孵出的鳅苗,体长约4毫米左右)、寸苗(体长3-5厘米,个体重1500-2000尾/斤)当年均能养成100克左右的商品鳅。
一、台湾大泥鳅的基本习性1.水温适养水温15-30℃;随着水温上升生长加速;最适水温25-28℃(生长最快);休眠水温5℃以下或32℃以上(会钻泥进入休眠状态以抗避寒暑)。
2.食性在天然环境中,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摄食常在夜间。
在养殖条件下,能摄食各类食品工业的副产品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浮性、沉性皆可,但必须适口);经驯食可白天摄食,摄食方式为轻啄吸入式。
3.习性具有多重呼吸器官,鳃、皮肤、肠壁;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
4.生长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但总体而言,远快于其他泥鳅品种。
水花(刚孵出的鳅苗,体长约4毫米左右)、寸苗(体长3-5厘米,个体重1500-2000尾/斤)当年均能养成100克左右的商品鳅。
养成时间6个月左右即可;从寸苗长到成鳅,体重可增长300倍左右。
二、台湾大泥鳅的养殖关键1.创建适宜的环境条件middot;建池面积3-5亩到10亩左右;池深1.2-1.5米;塘埂坡比1:2-3;要求池底平坦,便于拉网捕捞。
middot;清池参照常规养殖(但需兼顾泥鳅底栖的特殊性,做好底质改良尤为关键)mdash;mdash;排干池水rarr;翻动底土rarr;曝晒池底。
middot;消毒养前10天,按常规法用漂白粉泼洒消毒;以彻底清除池内及水中各类敌害生物为原则。
middot;注水注新水60-80厘米,渐加至1米(进水须用120目筛绢过滤;不要直冲池底;注意: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位可视气温变化相应升降)。
迅速掌握台湾泥鳅繁育技术要从三方面着手
迅速掌握台湾泥鳅繁育技术要从三方面着手一、亲本培育亲鱼是指性腺成熟并能用于人工繁殖的种鱼。
通过强化培育可获得优良的泥鳅亲鱼,是泥鳅人工繁殖决定性的物质基础。
整个亲鱼培育过程都应围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使亲鱼性腺向成熟方面发展而进行,是泥鳅人工繁殖中重要的技术环节。
通过对亲鱼的强化培育,使其体质增强,性腺发育良好,达到人工催产的要求。
亲本培育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亲本培育池的准备;(2)亲本放养密度的确定;(3)亲本培育池水质的控制;(4)亲本营养需求;(5)亲本产后护理。
1、亲本培育池条件位置: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开阔向阳,交通便利;靠近产卵池、孵化设备和鱼苗池。
面积:以1~3亩的长方形池塘为好,便于饲养和捕捞。
太小,水体稳定性差;过大,水质不容易掌控,且由于亲鱼过多,往往只能分批催产,多次拉网捕鱼引起亲鱼应激会影响催产效果。
水深:池深1.5~2m,正常水深0.5~0.8m。
底质:池底、池壁平整结实。
池底保持10cm左右淤泥,以保水、保肥,同时为泥鳅提供躲避不良环境之场所。
池塘清整:挖除池底过多的淤泥,维修加固池埂,清除杂草,每年清池消毒。
消毒一般多用生石灰,用量75~150Kg/亩,漂白粉也是常用的消毒剂。
2、放养密度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作为泥鳅亲鱼,最好选择3龄以上,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活力强、无伤残、鳍条完整的个体。
雄鳅要求体长15~20cm,体重12g以上,而雌鳅要20g以上,最好能达到40~60g。
选择亲鳅的同时要注意雌雄比例,雄鳅要多准备一些,一般♀∶♂=1∶2~3。
泥鳅亲鱼培育应采取专池单养方式。
放养密度控制的原则是既能充分利用水体,又能使亲鱼生长良好、性腺发育充分。
一般每亩放养100~150Kg为宜,最多可投放200Kg。
放养的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当随着培育池条件、营养状况及技术状况合理调控。
3、水质要求泥鳅喜肥水,看水施肥是保持水质的关键。
亲鱼放养前,应先施好基肥,一般施基肥300~500Kg/亩;放养后,应根据季节和池塘具体情况施追肥,追肥以“少施、勤施、看天、看水、看鱼施肥”为原则,使水色为黄褐色或绿褐色,水质保持肥、活、嫩、爽,并调节池水中性或微碱性。
网箱养殖台湾泥鳅的五个关键技术要点
网箱养殖台湾泥鳅的五个关键技术要点湖南是农业大省,淡水水面和湖泊多,特别是大型湖泊如洞庭湖中一些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位较稳定的水域是网箱养鳅较理想的水域。
1、网箱材料、规格与设置网箱原材料是用聚乙烯制成,绞丝网类型,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直接固定于水中。
网箱养鳅分为鳅种培育网箱和成鳅暂养网箱。
鳅种培育网箱网目大小以苗种不能逃脱为准,箱体面积10~25平方米。
成鳅暂养网箱网目为0.5~1cm,箱体面积约50平方米。
箱体高度视养殖水体而定,一般使网箱上部高出水面40cm。
台湾泥鳅不喜强光,网箱宜设置在湖边浅水处,箱底铺15~25cm厚的泥土。
2、选种与放养网箱养鳅的苗种来源包括人工繁殖苗种和野生苗种。
人工繁殖苗种养殖成活率高,增重快,但苗种成本高;野生苗种成本低,但养殖成活率相对低,增重慢。
苗种投放前用1*10E-5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30秒,或用3%~5%的食盐水浸浴10~20秒,以杀灭体表病菌及体表寄生虫,同时,剔除受伤体弱的苗种。
鳅种培育网箱放养体长3~5cm的鳅苗30000尾/平方米。
当台湾泥鳅体长增至10~15cm 时,转入成鳅暂养网箱,其放养量为1500~2500尾/平方米。
鳅种网箱和成鳅网箱的具体放养量应根据水体肥瘦、是否有流水、台湾泥鳅规格及体质、饲养技术水平等条件而定。
如在水质肥爽、有微流水、台湾泥鳅规格整齐、体质好以及饲养条件技术较好时,可适当增加饲养量。
3、选食与投饵台湾泥鳅的食性很广,除摄食天然饵料生物以外,还摄食人工配制的饲料。
网箱养鳅以人工投饵为主,投喂的饵料包括米糠、豆饼、麦麸、鱼粉、鲜活饵料以及配合饵料等。
人工配合饵料用豆饼、菜饼、鱼粉、蚕蛹粉和猪血粉等制成,其中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4。
如水温升至25℃以上时,配合饵料中的动物性饵料比例应提高到80%。
投饵应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台湾泥鳅在一昼夜中有1个明显的摄食高峰,分别为6∶00~9∶00,16∶00~18∶00;定点饵料实行定点投喂,可使台湾泥鳅形成集中摄食的习惯,也便于人工观察台湾泥鳅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定质做到不喂变质腐烂的饵料,饵料保持新鲜并且组成相对恒定;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应根据台湾泥鳅的生长状况、水温、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一般以1~2天内吃完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台湾大泥鳅的基本习性
1. 水温适养水温 15-30℃; 随着水温上升生长加速; 最适水温 25-28 ℃ (生长最快 ; 休眠水温 5℃以下或 32 ℃以上(会钻泥进入休眠状态以抗避寒暑。
2. 食性在天然环境中,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摄食常在夜间。
在养殖条件下,能摄食各类食品工业的副产品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浮性、沉性皆可,但必须适口 ;经驯食可白天摄食,摄食方式为轻啄吸入式。
3. 习性具有多重呼吸器官,鳃、皮肤、肠壁;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 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
4. 生长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但总体而言,远快于其他泥鳅品种。
水花(刚孵出的鳅苗,体长约 4毫米左右、寸苗(体长 3-5厘米,个体重 1500-2000尾 /斤当年均能养成 100克左右的商品鳅。
养成时间 6个月左右即可;从寸苗长到成鳅,体重可增长 300倍左右。
二、台湾大泥鳅的养殖关键
1. 创建适宜的环境条件
·建池面积 3-5亩到 10亩左右;池深 1.2-1.5米;塘埂坡比 1:2-3;要求池底平坦,便于拉网捕捞。
·清池参照常规养殖 (但需兼顾泥鳅底栖的特殊性, 做好底质改良尤为关键——排干池水→翻动底土→曝晒池底。
·消毒养前 10天,按常规法用漂白粉泼洒消毒;以彻底清除池内及水中各类敌害生物为原则。
·注水注新水 60-80厘米,渐加至 1米(进水须用 120目筛绢过滤;不要直冲池底 ;注意: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位可视气温变化相应升降。
·做水通过施肥培好水质, 是提高放养初期成活率的重要关键, 尤其是直接放养水花。
一般每亩可泼洒农家肥 250-300kg (肥料须事先发酵;并在其中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杀灭病菌; 不要直接使用新鲜粪肥, 以免氨氮及亚硝酸盐拉升! 最好选用优质有机堆肥,以鹌鹑粪、小鸡粪为佳,并可追加活菌。
·罩网用目大 5厘米左右的网片覆盖整个池面, 以防鸟害 (防鸟是泥鳅养殖中提高成活率、获取高产重要关键之一。
2. 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关乎养殖产量;确定放养密度应参考池塘条件、放养时间、苗种规格、生长周期、预期产量、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条件。
·在池塘条件、放养规格既定的情况下, 放养密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放养时间、预期产量和技术水平。
养殖方式可专塘养殖,鱼塘套养,虾塘轮养等。
·参考放养密度——
①放养规格 <水花 > 亩放 8万 -10万尾(当年养成规格 1两半左右 ;
②放养规格 <寸片 > 亩放 3万 -5万尾 (当年养成规格 2两左右。
·寸片放养时,可用常规药物常规方法浸泡消毒,以避免感染及带入病菌;无论水花,还是寸片,入池时一定要注意水温差异(以温差不超过 2℃为宜。
3. 做好细致的饲养管理
·重视放养初期
①创安养殖环境必须安全舒适 (通过清塘除害、改善底质、培育水质可以实现。
安全 :没有敌害生物 (特别是放苗 10天左右后, 要注意水蜈蚣等敌害滋生 ; 舒适 :水质符合要求,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丰富。
②引食水花初期能摄食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但依赖天然饵料数量难以满足,需要补充投喂人工饲料——初期可用鳗鱼粉料引食,日投喂量可掌控在每 10万尾
50-100克,并逐渐递增;寸片可投喂适口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宜为总体重的 3%左右。
·重视日常管理
①管水池水以肥为宜,透明度 30厘米左右为好。
日常可视水质及透明度变化,适时施放腐熟粪肥和微生物制剂,并适量补充新水进行调节(使用光合菌、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有利改善底质和调节水质 <底质好必然水质好;水质底质好用药自然
少 >。
②喂食饲料应选优质,视泥鳅规格大小及池水肥瘦,饲料粗蛋白宜为40%→ 30%;不宜为省钱选用劣质饲料;优质饲料,利于泥鳅生理健康,加速生长,且产生废物少, 对水质负面影响小。
日投喂次数可随池鳅规格宜分 4-3次→ 3-2次,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少量多次 (因为泥鳅是直肠子, 一次性过量投喂, 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引发肠炎,而且会产生过多的废弃物,败坏水质。
饲料最好选用膨化颗粒,便于观察摄食和调节喂量。
管理到位,饲料系数通常为 1.5左右。
③分养水花 2个月、寸片 1个月后, 泥鳅群体会因吃食不匀而出现个体差异; 为确保整体生长,提高产量,应每月进行一次分养;后期可采取捕大留小,每 2周轮捕 1次,做到均衡上市。
④防病以防为主, 以维持良好的水质、投喂适宜的饲料、泼洒适量的微生物制剂为重点手段,尽量不使用化学物品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