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手术室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手术器械、用物管理
1.按照规范要求,正确执行无菌器械包、一次性物 品、药品的出入流程。 2.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3.手术器械经检查、清洗、灭菌合格后方可使用。 4.无菌物品的管理。灭菌物品必须在有效期范围内; 虽在有效期内但可能污染的物品必须必须重新灭菌。 5.医疗废物的管理。落实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 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造成安全隐患。
4
医院感染监测的简单标准
. 2020/6/10
医院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尿路感染
呼吸道感染 血管导管感染
败血症
简单标准
术后手术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脓 肿或蜂窝组织炎
尿培养阳性(1或2种)细菌至少大于
10 5/mL,伴或不伴临床症状 咳嗽;脓痰;胸片提示感染的新浸 润
导管插入部位发炎,淋巴管炎或脓性 分泌物 发热或寒战,且至少有1次血培养 阳性
. 2020/6/10
手术室感染预防与控制
曾科
1
. 2020/6/10
01 医院感染概念及标准预防 02 手术室感染预防管理措施 03 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04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2
. 2020/6/10
医院感染概念及标准预防
3
医院感染的概念
. 2020/6/10
• 医院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包括在住院 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 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 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 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指定位置,按手卫生方法洗手后
方可离开
13
. 2020/6/10
手术患者的管理
1.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应控制感染。 2.手术患者术前做好个人卫生、备皮,更换 病服、帽,正确执行患者出入流程。 3.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围手术 期血糖控制在8mmol/L。 4.传染患者与感染性疾病患者按消毒隔离措 施有关规定执行。 5.按患者出入手术部流程出入手术间。
1.按照规范要求,正确执行无菌器械包、一次性物 品、药品的出入流程。 2.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3.手术器械经检查、清洗、灭菌合格后方可使用。 4.无菌物品的管理。灭菌物品必须在有效期范围内; 虽在有效期内但可能污染的物品必须必须重新灭菌。 5.医疗废物的管理。落实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 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造成安全隐患。
4
医院感染监测的简单标准
. 2020/6/10
医院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尿路感染
呼吸道感染 血管导管感染
败血症
简单标准
术后手术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脓 肿或蜂窝组织炎
尿培养阳性(1或2种)细菌至少大于
10 5/mL,伴或不伴临床症状 咳嗽;脓痰;胸片提示感染的新浸 润
导管插入部位发炎,淋巴管炎或脓性 分泌物 发热或寒战,且至少有1次血培养 阳性
. 2020/6/10
手术室感染预防与控制
曾科
1
. 2020/6/10
01 医院感染概念及标准预防 02 手术室感染预防管理措施 03 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04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2
. 2020/6/10
医院感染概念及标准预防
3
医院感染的概念
. 2020/6/10
• 医院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包括在住院 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 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 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 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指定位置,按手卫生方法洗手后
方可离开
13
. 2020/6/10
手术患者的管理
1.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应控制感染。 2.手术患者术前做好个人卫生、备皮,更换 病服、帽,正确执行患者出入流程。 3.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围手术 期血糖控制在8mmol/L。 4.传染患者与感染性疾病患者按消毒隔离措 施有关规定执行。 5.按患者出入手术部流程出入手术间。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新版培训课件
23
❖ 关于手术部位备皮方法与切口感染率的关系如下
备皮方法 备皮时间 方法/时间
剃毛备皮 脱毛或不去毛
术前24小时前 术前24小时内 术前即刻
术前即刻剪毛 前1晚剪/剃毛
5.6% 0.6%
20% 7.1% 3.1%
1.8% 4.0%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新版
24
我们这么做
1.皮肤清洁
无禁忌症,术前应嘱咐病人使用抗菌皂沐浴、更衣 。不能沐浴或无条件沐浴者,可进行局部擦浴。 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垢和污染 ,建议术前一天就开始,使用抗菌皂液清洗(如 舒肤佳皂)有条件者通常主张术前2-3天开始用 含洗必泰的消毒液沐浴。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感染炎 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 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 按压)者。
污秽-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 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新版
14
手术切口与SSI 的相关性
切口种类 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污染-感染切口
11
2010 JACHO患者安全目标
❖ Reduce the risk of health 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 减少医疗机构相关性感染
❖ NPSG.07.05.01: Implement best practices for prevent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实施最佳实践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新版
26
3.谁来做?
除了头部以外全由医务人员来做皮肤准备。
男病人的私密处由医生来备皮。其他备皮均由护士 执行。(此处备皮主要指去除毛发)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三 、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
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
隙)感染的证据。 3、 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
阴性,亦可以诊断。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
正确把握应用抗生素的时机
2847例择期清洁和清洁-污染手术的前瞻性研究显 示
早期应用 (术前2-24小时):3.8%
术后应用 (术后3-24小时):3.3%
围手术期 (术后3小时内) :1.4%
术前应用 (术前2小时内)-C:las0se.n6, %et al. NEJM, 1992,326:281-6.
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 涂抹指甲油。
2.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 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 当参加手术。
3.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按流程穿衣、戴帽、戴口 罩、穿鞋,不准带其它用物进入手术限制区。
引流的问题
正确把握外科引流的适应证 慎重对待“预防性引流”
不必要的引流可增加SSI的风险
必须放置引流时,首选密闭负压引流, 应在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 行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通过手术切口放置引流会增加SSI的风险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PPT课件
疼痛 输血
患者 糖尿病 吸烟 营养不良 肥胖 高龄 身体状况 药物 感染 放疗/化疗 术前住院时间长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WHO措施(2002)
1.已证明有效 清洁的手术环境、手术人员装束、术前住院天数、术前淋 浴、抗生素预防、无菌技术、术后伤口监测 2.未证明有效 熏蒸消毒
预防SSI干预方法
根据指南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正确脱毛方法 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维持结肠直肠手术患者的正常体温 血糖控制 强制性感染报告:向公众报告NI率
。 二、手术工作人员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 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 刷手; 3、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手 术型 缝线质量 血肿 预防性抗菌药物 机械压力
麻醉 组织灌注量 温度 吸氧浓度
3.手术后。 (1)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更换切口敷料前后严格手卫生 (2)换药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保持引流通畅,尽早拔除引流管。 (4)严密观察,及时监测。
手术切口按照污染的程度分类
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 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 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感染炎症但未化脓 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 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 手术
5、采用正确的术前皮肤准备方法: ①用消毒皂沐浴。 ②尽可能不除毛发,如果需除毛发尽可能在术前剪毛。 ③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 ④铺无菌巾之前应对手术部位做标记,铺巾后不得移动无菌 巾。无菌巾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渗透材质的无菌巾。 6、对于肠道手术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应口服抗菌药物
《手术部位感染的》课件
并发症
包括产生创口愈合障碍、发热、留置小管、 肝功能异常等。
预后
如发现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和恰当的护理, 患者的预后更佳。
结束语
手术部位感染的严重性不容小视,请外科医生和相关工作者加强预防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最大限 度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术前预防感染
术前预防感染包括祛除良性病变、充分准备、 强化营养等。
术中预防感染
术中预防感染主要是通过手术室环境干净卫生, 正确操作手术,必要时使用抗生素等手段来进 行防范。
术后预防感染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伤口及感染症状,避免 出现发热、红肿、排脓等症状,及时就医。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与ຫໍສະໝຸດ 疗1临床表现手术部位感染往往伴随有局部红肿、
检查方法
2
发热、疼痛、脓肿等症状,应及时就 医。
严格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白细
胞计数等检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和
其敏感性,才能进行恰当的治疗。
3
治疗方法
一旦诊断出手术部位感染,应采取广 谱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以及 外科手术排除病灶。
手术部位感染的并发症与预后
如果手术部位感染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将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炎症扩散、全身感染等。而 预后决定于早期的预防和及时的发现。
感染的定义
感染是指机体在体内或在体表上,被各种微生物侵入、繁殖所致的疾病或症状。
手术部位感染的概念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部位发生的感染,可导致以下一系列并发症。
影响因素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个人因素、手术部位状况以及如何进行手术等方面的影响。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消毒与隔离
术前和术后的消毒以及术中的隔离,对于预防 手术部位感染十分重要。
《手术部位感染的》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的》 ppt课件
目录
•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 •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策略 •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 手术部位感染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发生在 切口或手术部位周围的感染,包 括浅层和深层的组织感染。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 ,在手术前适当时间给予 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
手术室管理
空气净化
确保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定期 进行空气净化消毒。
人员管理
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严格控制 进出手术室的人员,并进行必要的 消毒和防护。
物品管理
对手术器械、敷料、药品等进行严 格消毒和储存,确保无菌状态。
01
02
03
提高手术成功率
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 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 高手术成功率。
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部位感染对患者生命 安全构成威胁,预防和控 制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 重要措施。
减少医疗成本
手术部位感染延长了患者 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 成本,通过预防和控制感 染可以降低医疗成本。
02 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
诊断流程
通过观察手术部位的症状和体征,结 合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培养,进行早 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以抗菌药物为主,结合局部处理,控制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
治疗方法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 行治疗,同时对手术部位进行清创、引流等局部处理。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通过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深入 研究,提高了对感染机制和 预防措施的认识。
目录
•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 •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策略 •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 手术部位感染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发生在 切口或手术部位周围的感染,包 括浅层和深层的组织感染。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 ,在手术前适当时间给予 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
手术室管理
空气净化
确保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定期 进行空气净化消毒。
人员管理
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严格控制 进出手术室的人员,并进行必要的 消毒和防护。
物品管理
对手术器械、敷料、药品等进行严 格消毒和储存,确保无菌状态。
01
02
03
提高手术成功率
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 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 高手术成功率。
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部位感染对患者生命 安全构成威胁,预防和控 制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 重要措施。
减少医疗成本
手术部位感染延长了患者 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 成本,通过预防和控制感 染可以降低医疗成本。
02 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
诊断流程
通过观察手术部位的症状和体征,结 合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培养,进行早 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以抗菌药物为主,结合局部处理,控制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
治疗方法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 行治疗,同时对手术部位进行清创、引流等局部处理。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通过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深入 研究,提高了对感染机制和 预防措施的认识。
PPT课件: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文学成就
污染切口(Ⅲ)
感染切口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类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人物生平 文学成就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其中,切口部位感染约占SSI的66%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人物生平 文学成就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30天内发生的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
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人符物生平
文学成就
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
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人物生平
件之一:
文学成就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处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
/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
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和
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影像检查,发 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三)器官/腔隙感染
Classen DC, et al.. N Engl J Med 1992;326:281
2847例选择性清洁或清洁污染切口
给药时间 早期
定义与描述 手术前2-24小时
SSI发生率
3.8%
人物生平 文学成就
术前
手术前2小时内
0.6%
术中
手术开始后0-3小时内
1.4%
术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手术切口污染程度
21
❖ 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度
❖ 清洁切口1.5﹪-4.2﹪ ❖ 清洁污染切口≤10﹪ ❖ 污染切口10﹪-20﹪ ❖ 污秽切口20﹪-40﹪ ❖ 大于4小时的手术与小于2 小时的手术相比,前者
是后者3倍 ❖ 营养不良危险性增加7倍 ❖ 急诊手术大于择期手术
22
❖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2
❖
定植
❖ 微生物在人体体内一定生境或解剖位置落 脚或存活但不引起疾病的状态
3
❖
感染
❖ 病原体进入人体增殖并与机体相互斗争的 过程
❖ 是病因、宿主、环境三角的动态相持过程
❖ 医院感染、社区感染、医疗保健相关感染
4
❖ 炎症是感染的表现 ❖ 感染是炎症的生物学原因 ❖ 不是所有的炎症都是感染
5
❖ 手术切口的分类
❖ 年龄大 ❖ 肥胖 ❖ 营养不良 ❖ 糖尿病 ❖ 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 ❖ 吸烟 ❖ 免疫力系统的损伤 ❖ 术前住院天数
19
❖
手术因素
❖ 不恰当使用抗生素
❖ 不恰当的皮肤准备
❖ 不恰当的外科洗手
❖ 手术室环境与设备
❖ 手术技术
❖ 手术衣和铺巾
20
❖
其他因素
❖ 体温
❖ 吸氧浓度
❖ 组织灌注量
❖ 手术性质
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 准 ❖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14
❖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 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 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8
❖
污染切口
❖ 开放的新鲜切口
❖ 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 压)者
❖ 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 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
❖ 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
❖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9
❖ 污秽(感染)切口
❖ 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 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
炎症
❖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 生的防御反应
❖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的 中心环节
❖ 损伤与抗损伤贯穿炎症反应全过程
1
❖ 炎症的原因 ❖ 病原体(生物性)微生物、寄生虫 ❖ 损伤(物理、化学)机械、热力、放射、
电、化学毒物 ❖ 缺血 坏死组织 ❖ 免疫性 变态反应、免疫异常
10
❖
手术部位感染
❖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 器官(或腔隙)感染
11
❖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2
❖ 医院感染定义 ❖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
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 院后发生的感染的;但不包括入院时已开始 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 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13
❖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30天内 ❖ 临床诊断 ❖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 ❖ 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 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 病原学诊断 ❖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 说明: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
❖ 剖宫产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 万古霉素术前120分钟给药
❖ 林可霉素600mg静脉滴注需大于30分钟,过 快出现致死病例
25
❖
用药原则
26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7
❖ 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
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
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诊断 ❖ 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 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需要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
染
16
❖ 三类手术切口引起的感染仍属医院感染 ❖ 三类手术切口感染率高达30-40%
17
❖ 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
❖ 患者因素 ❖ 手术因素 ❖ 其他因素
18
❖
患者因素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
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
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
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
❖ 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 手术部位供氧充分 ❖ 手术部位准确备皮 ❖ 洗手 ❖ 良好的外科技巧 ❖ 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 体温控制 ❖ 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
23
❖ 围手术期用药 ❖ 对抗菌药物要求:1、抗菌谱广2、半衰期长3、
血药浓度高 ❖ 头孢唑啉最常用
24
❖ 使用方法:将药物带到手术室,切皮前30-60 分钟静脉给予一个剂量抗菌药物,手术时间 超过 3小时加用一次,出血量超过1500ml加 用一次
15
❖
器官(或腔隙)感染
❖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 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 临床诊断 ❖ 符合上述规定,并且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 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 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
据 ❖ 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 病原学诊断 ❖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 说明: ❖ 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
❖ 清洁切口 ❖ 清洁污染切口 ❖ 污染切口 ❖ 污秽(感染)切口
6
❖
清洁切口
❖ 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 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7
❖ 清洁-污染切口
❖ 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 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 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 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 部等手术属于此类。
❖ 临床诊断 ❖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 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 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C,
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 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
它感染证据 ❖ 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 病原学诊断 ❖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