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论语》之三.ppt
合集下载
《论语》五则PPT课件
做学问的黄金时代,献身学术20年,教书育人。 • (51——54岁)孔子仕鲁(前501——498)
52岁出任鲁司空,继任大司寇。 • (55——68岁) 孔子周游列国(前497——484)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心寡欲
勇猛
才华
宪问篇第十 四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如果具 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 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 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 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求可使报秦之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唯瞻马首 1. 唯马首是瞻 2. 求人可使报 秦者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2岁出任鲁司空,继任大司寇。 • (55——68岁) 孔子周游列国(前497——484)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心寡欲
勇猛
才华
宪问篇第十 四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如果具 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 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 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 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求可使报秦之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唯瞻马首 1. 唯马首是瞻 2. 求人可使报 秦者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论语》导读第三讲————仁(共53张PPT)
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从之,其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万
百
世
代
师
馨
表
香
道
德
贯
配
古
天
今
地
5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 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
育才德, 桃李三千
.
2019/11/19
6
一、孔子其人
2019/11/19
名著导读《论语》
13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论语》中的“仁”字共出现109次, 这里是“仁”第一次出现。
—— 孔子的仁
《论语》中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含义宽泛:
一是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
二是指具有仁德的人,即仁人; 三是指仁爱之政,即仁政; 四同于“人”。
仁的根本——孝弟
学而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评析】 钱穆先生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译为只要能 做到这样,便见天下全归我心之仁。
我们可以理解为“克己复礼”是进入仁境的充分必要条件,故 “仁”为道德境界。
“仁”可指仁心施政。
子路篇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 政。”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厌恶、 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是满乡 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从之,其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万
百
世
代
师
馨
表
香
道
德
贯
配
古
天
今
地
5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 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
育才德, 桃李三千
.
2019/11/19
6
一、孔子其人
2019/11/19
名著导读《论语》
13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论语》中的“仁”字共出现109次, 这里是“仁”第一次出现。
—— 孔子的仁
《论语》中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含义宽泛:
一是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
二是指具有仁德的人,即仁人; 三是指仁爱之政,即仁政; 四同于“人”。
仁的根本——孝弟
学而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评析】 钱穆先生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译为只要能 做到这样,便见天下全归我心之仁。
我们可以理解为“克己复礼”是进入仁境的充分必要条件,故 “仁”为道德境界。
“仁”可指仁心施政。
子路篇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 政。”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厌恶、 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是满乡 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3PPT课件
• 有知识的人
19·22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
•
者识其小者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 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 末节
1·10 抑
• 表示选择的连词,“还是”
-
6
19·6 3·15
2·17
19·6 笃志:
3·15 是礼也:
志,“识”,“强记” 另一说:意志、志趣
这就是礼呀
2·17 女:
女:同“汝”,你
-
文言7知识
贤德形容词识见宍进贤能的亰疑问代词怎举哪里贤贤易色贤者识其大者见贤思齐仲尼焉学莫丌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丌学11词类活用名动端正和充实自己形动坚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博学而笃志12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在其中馁主谓倒装宾诧前置而亦有何常师馁在其中矣小人哉樊须也
学以致其道
整体感知 逐章品读 课文解读练习 文言练习 文言知识归纳
不复梦见周公!”
矣: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 对自己“衰” 的惊讶和感叹
下句的“矣” 用法相同,表示强烈感叹。“甚 矣”“久矣”谓语前置,更- 突出感慨的强烈。 15
再举一例
课文解读 三 补 《论语》虚词例析 充以:介词,因乎“比为较:于用”在,毋句表:中示否劝,定阻副意词则表,:强有连调词,
19·7 居肆以成其事 学以致其道
介宾后置 通过……来
14·24 古之学者
• 从事学习的人
15·32 谋道
• 谋:谋求,用心力于某事 道:道义,学术
-
3
13·4
13·4
上 好礼 好义 好信 襁
➢长上,统治者 讲究礼节(好:喜欢)
➢行为正当
➢诚恳信实
➢背婴孩的背篓 名词作状语
-
4
6·13 1·14 1·7
19·22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
•
者识其小者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 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 末节
1·10 抑
• 表示选择的连词,“还是”
-
6
19·6 3·15
2·17
19·6 笃志:
3·15 是礼也:
志,“识”,“强记” 另一说:意志、志趣
这就是礼呀
2·17 女:
女:同“汝”,你
-
文言7知识
贤德形容词识见宍进贤能的亰疑问代词怎举哪里贤贤易色贤者识其大者见贤思齐仲尼焉学莫丌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丌学11词类活用名动端正和充实自己形动坚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博学而笃志12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在其中馁主谓倒装宾诧前置而亦有何常师馁在其中矣小人哉樊须也
学以致其道
整体感知 逐章品读 课文解读练习 文言练习 文言知识归纳
不复梦见周公!”
矣: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 对自己“衰” 的惊讶和感叹
下句的“矣” 用法相同,表示强烈感叹。“甚 矣”“久矣”谓语前置,更- 突出感慨的强烈。 15
再举一例
课文解读 三 补 《论语》虚词例析 充以:介词,因乎“比为较:于用”在,毋句表:中示否劝,定阻副意词则表,:强有连调词,
19·7 居肆以成其事 学以致其道
介宾后置 通过……来
14·24 古之学者
• 从事学习的人
15·32 谋道
• 谋:谋求,用心力于某事 道:道义,学术
-
3
13·4
13·4
上 好礼 好义 好信 襁
➢长上,统治者 讲究礼节(好:喜欢)
➢行为正当
➢诚恳信实
➢背婴孩的背篓 名词作状语
-
4
6·13 1·14 1·7
《论语三则》课件 可用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脏土 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 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 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 宰予的事而改变。”
解析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 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 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 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 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第三则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 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 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 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来召唤孔子,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说:“我曾听 先生说过:‘那人亲身做了不善之事,君子都不进入其国内。’ 现在佛肸盘踞中牟反叛,先生要去他处,这怎么说呀?”先生 说:“不错,我是说过这话的。不是有坚硬的东西吗?尽磨也 不会薄。不是有洁白的东西吗?尽染也不会黑。我难道是一匏 瓜吗?哪能挂在那里,不希望有人来采食呀。”
九、课后作业
抄写并翻译论语第一则和第三则。
六、教学难点:
通过文段表意,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本篇论语中的三 则的意思
七、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论语》(略讲)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的书。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脏土 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 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 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 宰予的事而改变。”
解析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 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 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 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 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第三则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 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 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 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来召唤孔子,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说:“我曾听 先生说过:‘那人亲身做了不善之事,君子都不进入其国内。’ 现在佛肸盘踞中牟反叛,先生要去他处,这怎么说呀?”先生 说:“不错,我是说过这话的。不是有坚硬的东西吗?尽磨也 不会薄。不是有洁白的东西吗?尽染也不会黑。我难道是一匏 瓜吗?哪能挂在那里,不希望有人来采食呀。”
九、课后作业
抄写并翻译论语第一则和第三则。
六、教学难点:
通过文段表意,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本篇论语中的三 则的意思
七、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论语》(略讲)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的书。
论语修身篇第三节论君子 ppt课件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
不惧。”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
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
惧❖ 译?文”(司《马颜牛渊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
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 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 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 评析: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魅的弟弟。桓魅 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 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 并声称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 回答司马牛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是有针对性 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 思考:曾子说,孔子之道只是“忠恕”二字。“忠”是 尽己,“恕”是推已。在本章中,孔子将修身分为三个 层次,而且是逐层加深,这三个层次是否都体现“忠恕” 之道?
提示:君子修身的三个层次都体现了“忠恕” 之道:“修己以教”强调修炼自己的品德时 要有诚敬之心,是“忠道”;“修已以安人” 和“修己以安百姓”,是推己及人的“恕
❖ (2)答案: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 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 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 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 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 本单元共选录十四章,探讨智德兼全的知识分 子——君子,在学识、修养、行为准则、处世 态度各方面应有如何的修养与表现。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 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矣。”(《卫灵 公》)
❖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 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 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 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 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论语十则》3精品PPT课件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动词,跟随
客从.外来,与坐谈 介词,自
敝.之而无憾 敝侯生摄敝.衣冠
动词,破、坏 形容词,旧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损害
栏目链接
愿无伐.善,无施劳
动词,夸耀、炫耀
季氏将伐.颛臾 动词,攻打
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动词,砍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夸耀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论语〉十则》的前面几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 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
提示:从节选的这三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有如下 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 饱,居无求安”;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 “敏于事而慎于言”;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 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在学习的问题上, 要有恒定的志向,才可以有一定的作为,要谦虚、诚实,即“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
栏目链接
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 篇, 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 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 《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 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 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 佚。现存《论语》共 20 篇,本文所选《论语》十则,涉及学习、交 友、立身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论语》的博大精深。
国学经典导读论语PPT课件
社交礼仪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他乡问知,再拜而送之 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 不学礼,无以立 人而无礼,不知其可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精神意志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岁寒然后知松柏而后凋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当仁不让于师。”
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情世道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周而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道人之善,不道人之恶。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乡愿,德之贼也。 • 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 者恶之。”
国学经典导读 《论语》
第二章
言语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未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可与之言而未言,失人; 不可与之言而言, 失言,君子不失人亦不失言。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言顾行,行顾言,言而有信。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谓师矣 不专心致之则不得焉 举一反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国学《论语》PPT课件
4?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y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yo曰第二十
文化传承社 国学专题
《论语》
.
1
作者简介
孔子(前51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历
.
3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yì)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yáo)曰第二十
.
4
一、关于如何做人
.
5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 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
9
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 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 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 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 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反对一 知半解,浅尝辄止。
.
11
三、关于教育
.
12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 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 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广大平 民,这在当时无意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文化传承社 国学专题
《论语》
.
1
作者简介
孔子(前51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历
.
3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yì)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yáo)曰第二十
.
4
一、关于如何做人
.
5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 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
9
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 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 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 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 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反对一 知半解,浅尝辄止。
.
11
三、关于教育
.
12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 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 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广大平 民,这在当时无意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论语》PPT下载3(共20张PPT)
1、知识目标:了解爱护身体的一些基本常识;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C.具体科学的发展使哲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父母呼 父母教 冬则温 出必告 亲有疾
应勿缓 须敬听 夏则凊 反必面 药先尝
父母命 父母责 晨则省 居有常 昼夜侍
行勿懒 须顺承 昏则定 业无变 不离床
2022/2/24
第一层次:养父母之身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2022/2/24
名著导读《论语》
4
❖欲知天下事, ❖需读古今书。 ❖自小多才学,
❖生平志气高。
——《论语》
2022/2/24
孝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 指下一代,上一代跟 下一代融成一体叫 “孝”。所以,上一 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即代代相传。
2022/2/24
你能想到哪些关于孝顺的名言?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 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 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 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弟子规》 经典解读
❖欲知天下事,
❖需读古今书。
❖自小多才学, ❖生平志气高。
——《论语》
2022/2/24
2022/2/24
请大家轻声起立
端身正意,束整衣冠
让我们以一颗恭敬感恩之心 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辞别礼
拱手,高揖 拜,欣,礼毕
名著导读《论语》
19
向老师行辞别礼 拱手,平揖 拜,欣,礼毕
2022/2/24
名著导读《论语》
20
请大家轻声就坐
2022/2/24
名著导读《论语》
3Leabharlann (一)导入新课: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 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6、【答案】A 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教师归纳: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三)课堂的教学步骤,尤其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采用“四三二一”的方法,逐个击破文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正确了解此篇课文,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2)教师归纳:生命的安全、生命的健康、理想信念等都是生命的基础,安全、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2).为什么文中既写“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又写“智叟笑而止之嘲讽愚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C. 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父母呼 父母教 冬则温 出必告 亲有疾
应勿缓 须敬听 夏则凊 反必面 药先尝
父母命 父母责 晨则省 居有常 昼夜侍
行勿懒 须顺承 昏则定 业无变 不离床
2022/2/24
第一层次:养父母之身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2022/2/24
名著导读《论语》
4
❖欲知天下事, ❖需读古今书。 ❖自小多才学,
❖生平志气高。
——《论语》
2022/2/24
孝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 指下一代,上一代跟 下一代融成一体叫 “孝”。所以,上一 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即代代相传。
2022/2/24
你能想到哪些关于孝顺的名言?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 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 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 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弟子规》 经典解读
❖欲知天下事,
❖需读古今书。
❖自小多才学, ❖生平志气高。
——《论语》
2022/2/24
2022/2/24
请大家轻声起立
端身正意,束整衣冠
让我们以一颗恭敬感恩之心 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辞别礼
拱手,高揖 拜,欣,礼毕
名著导读《论语》
19
向老师行辞别礼 拱手,平揖 拜,欣,礼毕
2022/2/24
名著导读《论语》
20
请大家轻声就坐
2022/2/24
名著导读《论语》
3Leabharlann (一)导入新课: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 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6、【答案】A 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教师归纳: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三)课堂的教学步骤,尤其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采用“四三二一”的方法,逐个击破文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正确了解此篇课文,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2)教师归纳:生命的安全、生命的健康、理想信念等都是生命的基础,安全、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2).为什么文中既写“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又写“智叟笑而止之嘲讽愚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C. 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选读
《雍也》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 绎如也,以成。”
《论语》选读
《里仁》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
刑,小人怀惠。”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
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
子月:“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 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论语》选读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 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 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 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也。”
《论语》选读
《为政》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 民不服。”
《论语》选读
《八佾》: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
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 所取材。”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 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 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选读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礼之饩羊。子曰:赐 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9哀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
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以忠。”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
《论语》选读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
“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 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 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 知礼,孰不知礼?”
《先进》 11.12;11.16;11.17;11.19;11.22 《颜渊》 12.1;12.2;12.3;12.4;12.7;12.9;
12.16;12.19; 《子路》 13.2;13.3;13.4;13.9;13.20;13.30
《论语》选读
《宪问》 14.4;14.17;14.22;14.24;14.42 《卫灵公》 15.8;15.11;15.23;15.36 《季氏》 16.2;16.4;16.5;16.7;16.10;16.13
《论语》选读
《阳货》: 17.2;17.3;17.8;17.10;17.18;17.19;
17.21. 《微子》: 18.6;18.7 《子张》: 19.13;19.22 《尧曰》:20.2
《论语》选读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
敬不违,劳而不怨。”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
斯疏矣。”
《论语》选读
《公冶长》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
《论语》选读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 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 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 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 及也。”
《论语》选读
7.14;7.16;7.19;7.20;7.21;7.22; 7.25
《泰伯》: 8.2;8.4;8.8;8.9;8.13;8.14; 《子罕》: 9.3;9.4;9.13;9.19;9.26;9.27;9.28 《乡党》: 10.8;10.14;10.17
《论语》选读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
从之。”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论语》选读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 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 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选读
《学而》: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
而爱人,使民以时。”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 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语》选读
《述而》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 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 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者也。”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武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