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佛理禅趣》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坛经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了解《坛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对于禅宗乃至佛教,老师和大家一样,都很陌生,为此,老师课前让大家搜集整理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一起学习探讨。

二、展示教学目标三、小组学生代表展示课件,并加以阐述1、禅宗;2、关于慧能。

(老师补充:)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禅宗强调:“教外别传,不占文字,直指佛心,见性成佛。

”参禅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身心的污染,看见自性的面目。

(到此,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介绍、补充,对禅宗乃到佛教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共同研习课文《经典文化阅读读本》中的《慧能出山传法》,进一步了解禅宗的佛法要义1、首先,抽查重点字词。

2、齐读选文。

3、展示课前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

经过刚刚学生介绍及教师的点拨,学生先把简单的问题删掉,可能留下几个问题:①慧能为何要在猎人队伍中隐遁十五年?②猎人是要杀生的,而慧能为何还要向他们传法?③慧能怎么能吃肉边菜?④为何一句“仁者心动”,而使“一众骇然”?4、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查并适当点拨。

5、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也可补充或加以追问。

教师点拨四个主要问题:1、慧能隐遁十五年,一方面是躲避别人的追杀迫害,另一方面是一个自修过程,纵然顿悟也要有渐修的过程。

2、人生处处是道场,行也禅、坐也禅,语默静动体安然,禅俯拾即是,无处不在。

在禅宗看来,人与心无分别的,人人都是说法的对象。

3、吃素与否本身与参禅无关,日本、东南来等地,佛教供奉什么,僧侣就吃什么,吃素与吃肉都是能量的需要。

况且当时的慧能还没有真正出家。

吃肉边菜又有何妨?4、因为在佛教看来,人心原本清净,一切苦恼都是由于丧失了本来的清净的心,两位僧人依然着眼于外界的现象,而慧能却直接超越现象进入佛理本身,心动即是清净之心附着尘埃,两僧关于“风动”、“幡动”的辩论,本身就是执着,这种执着在佛教看来就是守尘埃,慧能一句“心在动”,直指问题的根源,自然令在座的僧人刮目相看。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人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地面对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灵的生活变得紊乱、烦躁不安和茫然无措,佛理禅趣应是当代人诊治上述病疴的最好方剂。

佛理是一种生命的哲理,它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人类情绪的理智控制,对社会矛盾的理想化解;禅趣是一种高境界的情趣,一种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指南、心灵的艺术。

佛理禅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幸福指数。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

释即佛教,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经典原文5 《坛经》两则◎走近先贤大鉴禅师——慧能1.生平简介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坛经》。

3.地位影响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中国佛书至尊——《坛经》《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南宋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百喻经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历史文明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之一,能够使我们大体了解中华文化典籍,宏观把握其精神实质,初步认识其现实意义,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修养。

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虽然其基本精神是不科学的,但其中的合理成分在今天仍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含英咀华,弃除糟粕。

《<百喻经>六则》是比较浅显且富有趣味的经典,它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

抓住其“趣”,淡化其“本”,悟出其“理”,学习其“法”,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且《百喻经》语言质朴简明且篇幅不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结合课下注释并查阅相关的工具书,经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对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充分利用寓言的趣味性,通过形式多样方式演绎寓言内容,设置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命题也多用寓言故事为材料,也是学生相对难以把握的作文命题方式,因此,可通过本课训练学生有效提炼寓言寓意的能力。

佛教本质上是唯心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授课时尽量淡化佛教的宗教本质。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以致用,本课设计通过教师的一则示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喻经》相关文化常识,把握寓言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2、能力目标: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挖掘寓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寓言寓意,归纳总结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导语:佛理禅趣是一门探讨佛教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佛教思想中的智慧和禅修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并提升品行和生活质量。

本文档将介绍一份优秀的佛理禅趣教案,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核心,培养对佛理的理解和尊重。

2. 学习禅修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培养专注力和内观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掌握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慈悲心,提升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佛教基本原理a. 四圣谛:苦、集、灭、道。

b. 中道观念:避免极端,求得平衡。

c. 缘起性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集的结果,无固有自性。

2. 禅修基本姿势与方法a. 坐禅:正确的坐姿,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

b. 行禅:慢慢行走,专注于脚步和身体感受。

c. 静坐观照:观察内心的思绪和感受,保持客观和平静。

3.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a. 四念处:观察身体、感受、心思和法性,找回内心平静。

b. 正念:专注于当前的体验,减少妄念和负面情绪。

c. 禅修冥想:通过冥想舒缓压力,提升情绪稳定性。

4. 同理心和慈悲心的培养a. 利他主义:从心理上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b. 禅修中的慈悲:通过禅修培养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c. 慈悲行为:将禅修的智慧与行动结合,关爱社会。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授课引导:通过讲解、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禅修方法。

2. 示范演练:教师演示禅坐姿势、行禅和深度冥想,帮助学生熟悉实践过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禅修过程中的体验和心得。

4.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对情绪管理和慈悲心培养的效果进行反思,分享彼此的收获和困惑。

5. 任务实践:布置禅修和慈善行为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和反思讨论的参与情况。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佛理禅趣,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佛理禅趣》全文2. 重点词汇:禅意、佛理、觉悟、修行等3. 难点解析:文章中涉及的佛理禅趣的内涵和外延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佛教文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难点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佛理禅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理解佛理禅趣,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佛理禅趣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佛理禅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佛理禅趣》全文2. 多媒体资源:佛教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3. 参考资料:关于佛理禅趣的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4.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阅读理解、重点讲解、小组讨论2. 第二课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布置3. 第三课时:课后作业反馈、互动交流、案例分析4. 第四课时:总结与拓展、课程评价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教案4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教案4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百喻经》六则
小结寓言寓意:凡事有度,过犹
不及;
“五字审题法”:人事果
因意
内容。

进一步的认识,并做好笔记。

七、课后作
业PPT展示作业:
运用“五字审题法”,
分小组学习《百喻经》六则
中的其余五则寓言,概括寓
意,准确立意,写一篇500
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基本能够快速阅读其余五
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并翻
译出寓言意思,运用“五
字审题法”明确寓意。

小议论文写作可能存在论
证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小文言文
篇目,理解寓言寓意。

加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练习。

板书设计。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5 《坛经》两则
快乐晨读
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住持后,绕着寺院巡视,发现山坡上长着灌木。一天,寺 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客人问:“人怎样才能清除自己的欲望?”索提那克法师说:“只 要能经常反复修剪一棵树,你的欲望就会消除。”客人疑惑地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 地剪了起来。一壶茶的工夫过去,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身体倒是轻松了许 多,可是堵塞心头的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客人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 10 天后再来。 法师不知道,客人是曼谷最负盛名的娱乐大亨。10 天后,大亨来了;16 天后,大亨又来 了。3 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得像一只鸟。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 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可是回到我的生活 圈子之后,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大亨修剪的鸟完全成型后,法师说:“施主, 你知道为什么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 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 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大亨大悟。
佛教哲学的宇宙生成论、本体论、认识论和心性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影 响和改变了尔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以课本第七单元将学到的宋明理学为例,它是 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禅宗和其他一些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 史事实。比如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的命题,王阳明则进一步讲“心 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可以说是直接导源于禅宗的理论:“万法尽在自心, 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坛经》)。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 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 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他们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 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ppt精品课件1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ppt精品课件1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相关选文大意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最新整理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文《佛理禅趣》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文《佛理禅趣》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文《佛理禅趣》教学设计《佛理禅趣》是人教版高二选修课文,下面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文《佛理禅趣》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佛教简介: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Dharma)。

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简单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佛教的传入。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

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

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

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

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

明帝为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的发展。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教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如佛、法、僧、禅宗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解释佛、法、僧的含义,阐述禅宗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配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章:禅宗与中国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传入与发展,分析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法,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第三章:禅宗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禅宗的经典著作,如《坛经》、《金刚经》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经典著作,解读其中的重要思想。

3.3 教学方法:采用解读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经典著作,进行思考。

第四章:禅宗公案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禅宗公案故事,理解禅宗的思维方式和修行方法。

4.2 教学内容:讲述禅宗的公案故事,分析其中的禅意。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禅宗的内涵。

第五章:禅宗与诗词艺术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诗词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诗词的美。

5.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诗词的特点,欣赏禅宗诗词的艺术魅力。

5.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第六章:禅宗与书法艺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欣赏禅宗书法的独特韵味。

6.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书法的特点,欣赏禅宗书法的艺术风格。

6.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书法,提升审美能力。

第七章:禅宗与绘画艺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绘画的独特风格。

7.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绘画的特点,欣赏禅宗绘画的艺术魅力。

7.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绘画,提升审美能力。

第八章:禅宗与园林建筑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园林建筑的关系,欣赏禅宗园林的独特美感。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理禅趣》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掌握一些基本的佛教术语和概念。

理解佛教对于人生、世界和宇宙的看法。

1.2 教学重点《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

1.3 教学难点佛教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

佛教哲学的深奥性和复杂性。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的基本教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以加深对佛教的理解。

1.5 教学内容介绍《佛理禅趣》的来源、作者和基本内容。

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佛”、“持戒”等。

第二章:佛教的基本教义2.1 教学目标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理解佛教对于人生、世界和宇宙的看法。

2.2 教学重点佛教的基本教义。

2.3 教学难点佛教教义的深奥性和复杂性。

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

2.5 教学内容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

第三章:佛教的修行方法3.1 教学目标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佛”、“持戒”等。

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行技巧。

3.2 教学重点佛教的修行方法。

3.3 教学难点佛教修行方法的实践性和技巧性。

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的修行方法。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修行练习。

3.5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佛”、“持戒”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修行练习。

第四章:佛教与文化4.1 教学目标了解佛教对文化的影响,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

理解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教学重点佛教对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3 教学难点佛教对文化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佛理禅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佛理禅趣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质朴简洁、善于运用譬喻的语言特点。

3.积累“即”“其”“以”等虚词和“住”“爽”“寻”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探究课文疑点和难点,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课前需知:(一)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

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

佛教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

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

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

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

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以六祖慧能的言教《坛经》为经。

禅宗的主要思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一作惠能)的传法记录。

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

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

关于慧能惠能(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

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

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

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专题人教版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阅读文本,了解《坛经》《百喻经》的大致内容。

3. 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学习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专题时,我跟同学们提到世界四大文化巨人,还记得是那四位吗?孔子、耶稣基督、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是比肩而立的世界四大文化巨人。

任何人想要打到这四位,我相信都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了解其中的另一位——释迦摩尼。

走进话题佛理禅趣一、关于释迦摩尼1.请同学谈谈对释迦牟尼的认识。

2.简介释迦牟尼本生故事。

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在喜玛拉雅山脚下的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国,净饭王的摩诃摩耶王后生下了太子。

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

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这也是佛教定为“佛诞节”“浴佛节”的典故)。

太子生下来就能行走,而且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

并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19岁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乘马车出城。

在东门看见一个须发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老人。

太子不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啊!掉头来到南门,又见到一个满身生疮流血的病人。

太子又想到: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

转至西门后,却看到悲痛的死者的亲属嚎哭着送葬,太子又想到:死亡是多么可怕呀,每个人都难免一死。

驱车来到北门,看到一个态度严肃安详出家修道的人,太子不由想道:出家人是一定不会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的。

英俊、聪明,天生异能,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国王和臣民都寄予厚望的太子,决心出家。

为了寻求解脱,悉达多尝遍了古印度各种修行方法,但仍认为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于是他悟到:当时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能使人达到大彻大悟的道理。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9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9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天长市第二中学吴正鹏【教材分析】《诗与禅》节选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五单元佛理禅趣部分的大视野,以往这一部分都没有列入教学安排,只是粗略的让同学们看看,很多同学对诗与禅的关系理解模糊不清,对经过中国本土思想拓展出的佛学流派禅宗更是知之甚少,至于禅对诗的影响更是难以理解。

其实诗与禅作为人类一种共生的精神现象,有很多相同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能更好理解诗歌审美中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回到虚幻的唯心的宗教情感中,而是通过对诗与禅关系的理解,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诗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文学艺术的特质和诗歌审美,带来有益的启示。

【教学目标】1理解诗与禅的关系,二者为何能够相同,体会古代诗歌蕴含的禅意理趣,拓展诗的审美视野。

2知晓禅学思想对诗的影响及影响方式,领会古代诗歌言外之意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1诗与禅的同于不同,如何理解本质不同却有着相通的审美思维。

2禅对诗的影响,理解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拓展审美视野。

【教学准备】1印制关于禅的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千百年来,诗与禅因其空灵和思辨之美被国人视为精神的修息之所。

对诗我们是熟悉的,“诗言志”,“诗缘情”,主张诗要情多、情深、情浓,最好是情痴。

无情便无诗,诗要执着于情,以情感人,寓义理于情中。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但对于佛学中禅大家熟悉吗?我们今天就谈谈有趣又好玩“不可说”的诗与禅这个的话题,带领大家探索禅与诗的本质及融通之道,于诗意禅心中体会我们传统文化和诗学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同学们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哪首诗让你感觉意境空旷幽静寂寞淡泊,有空无、幽远的味道。

诗里有禅,禅使诗有了更多的灵性;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

二、走进文本——梳理诗与禅其实诗重情,而禅对于世间事的理解是要忘情、要无情、能舍却,更不能痴情,人间情必须要做到“无执着”。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7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7

佛理禅趣教案一、组织教学:听佛教歌曲《梵唱心经》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刚刚的那首音乐好听吗?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了呢?(学生自由发挥)好的,这首禅音梵呗是《梵唱心经》。

《心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那么我们对于佛教又有什么样的了解呢?(学生各抒己见)大家说得都很好。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不一样的佛教,共同感悟一下“佛之理”和“禅之趣”吧!三、研习新课:(一)佛之理:佛与宗教1、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它的主要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该神秘力量或神秘实体因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的权威,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2、佛教:严格地定义,佛教应该属于教育体系,而不是宗教体系。

因为其一,它并不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者神秘实体的存在;其二,它的一切造像都是表法的。

3、教育体系:(1)对于佛、菩萨,我们的确应该恭敬,但他们是人,他们不是神。

因为他们是觉悟了的人,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2)教师:A、弥勒菩萨:当我们踏入寺院时,第一眼就会看到一位和蔼慈祥、满面笑容的讲师,他就是弥勒菩萨。

说他是讲师,很显然他就要讲授专业的课程。

那么他是讲授哪门课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弥勒菩萨两旁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其实,他只教授两门课程——大度包容和笑对人生。

弥勒菩萨用自身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造型来劝喻世人,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要学会包容,凡事要看得惯,能包容。

这样,我们的人生就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释然;同时还要学会笑对人生,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能够让人生的“不如意”变成“如意”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想得开,不计较,要用“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我们的人生才能够圆满。

所以,弥勒菩萨用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来诠释了看得惯、想得开的人生才是圆满、极乐的人生。

B、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1《坛经》两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1《坛经》两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本单元研读的文本节选自《坛经》和《百喻经》。《坛经》是 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的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此书确立了唐 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着重要的 地位;《百喻经》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其中论述的道理,如 果剔除宗教的神秘外衣,也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得到有益 的启示。
及庄公即位 动词,登基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名词,处所 其间旦暮闻何物 名词,期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量词 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名词,一会儿,片刻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动词,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动词,参与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性,佛教用语,意思是悟彻清净的佛性 何以渐.顿. “渐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渐悟和顿悟的区别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 名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从寓言 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能力、概括能力。
学习本单元,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正确认识其对 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5 《坛经》两则
如果你面对着种种烦恼,不能自拔,读一点禅语,参一参机锋,会帮 助你进入一个快乐无忧的境界,促使你的心灵变得洒脱、旷达。学 习本文,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积累常 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理禅趣》简介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理解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佛理禅趣》的起源、作者、内容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佛教基本概念2.1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佛教的基本概念,如佛、法、僧、因果、轮回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和教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禅宗的基本思想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禅宗的基本思想,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人物。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佛教与中国文化4.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4.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佛教与人生哲学5.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如生死观、苦乐观等。

5.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人生哲学。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佛教文学作品选读6.1 课程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佛教文学作品,体会佛教文化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价值。

6.2 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文学作品,如《心经》、《净土宗颂》等,进行阅读和分析。

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七章:佛教艺术欣赏7.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教艺术的形式和特点,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7.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艺术的基本形式,如佛像、壁画、建筑等,并进行欣赏和分析。

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欣赏、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八章:佛教哲学思想探讨8.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基本思想,提高哲学思维能力。

8.2 教学内容:对佛教哲学的主要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如空性、佛性等。

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佛理禅趣》教案

《佛理禅趣》教案

《佛理禅趣》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佛理禅趣》教案三、禅宗思想的影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佛理禅趣》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佛理禅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佛教简介: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Dharma)。

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简单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佛教的传入。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

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

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

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

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

明帝为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的发展。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经大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

作为佛教标志性建筑的寺庙的大量兴建是对佛教的一种有力的宣传,而大同云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则是对佛教又一种巧妙的宣传。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佛教的鼎盛。

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统治者的有意协调下表现得和谐一致。

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

它们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

佛教的转折。

晚唐、五代至宋,由于历次法难,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会昌法难,又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走向了转折。

在这过程中禅宗逐渐取代其他各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灭南宋而统一天下。

虽然元代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但汉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耶稣教、摩尼教等也允许存在。

元代佛教诸派中,禅宗最为繁荣。

佛教的衰落。

明清以后,佛教愈趋衰落。

太平天国时期,对佛教和道教都采取排斥的态度。

清末民国以后,新思想、新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民主的提倡,启发了民众的觉悟,加之国民革命的爆发,致使佛教日逐衰落。

二、文化常识简介:1、六祖慧能慧能为禅宗第六祖。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

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他告别老母亲,投靠到弘忍门下。

弘忍问他:“你是何人,来此见我欲求何事?”慧能答道:“弟子岭南人,今远道求见,无他也,乃求成佛之理。

”弘忍训斥道:“你为岭南穷乡僻壤的蛮人,有何资格成佛?”慧能从容回答:“人有南方北方之别,而佛性则不分南北;我虽岭南蛮人,同你尊贵的法师身份不同,但你我佛性何别?”弘忍听了十分震惊,未料这位乡下人对佛理有如此深刻的领悟,于是留他下来当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说明自己对佛理的认识。

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显赫。

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写在南廊壁间。

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

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刚写完,很多和尚都围过来观看,都很惊讶,议论说:“奇怪啊!想不到像他这样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弘忍见众人如此惊怪,恐怕有人从中暗害,立即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故意说:“亦未见本性啊!”第二天,弘忍悄悄来到舂米房,看见慧能腰上背着石正在舂米,便自言自语说:“求道的人为了佛法而忘记肉身,应当这样吗?”接着就问:“米舂好了吗?”慧能答:“早就舂好了,还没有筛罢了。

”弘忍用禅杖敲击碓三下而离去。

夜晚三更时候,慧能悄悄来到弘忍处。

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慧能解说《金刚经》,说:“一切事物无自性,皆从心生,如果觉悟到真实本性,心就是无所滞着了。

”慧能听了很有启发,领悟到佛理的真髓:“一切事物都不离本性。

”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就对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接着便把禅法和衣钵秘授给慧能,说:“你为第六代祖。

”还嘱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死后再继承与发展禅宗的事业。

此后,慧能一直坚守师嘱,混于众人,不露声色。

16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二十余年,影响遍及海内。

慧能的偈所以得到弘忍的赞赏,是因为他对于佛家的性空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什么菩提树、明镜台统统并非真实存在,人的心性也是如此,根本谈不上沾惹尘埃,何必时时勤拂拭?只要内心一旦觉悟到世界空无的道理,就可以立地成佛。

这是彻底的唯心论。

2、禅宗简介: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

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历史有着很多传说的成分,虽然禅宗以《六祖坛经》为立教宗经,它的发扬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后,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禅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

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传说的成分,但却为大多数的佛教著作所接受。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

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

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

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

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

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

“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

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

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

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

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

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无住生心。

慧能所谓的“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

因此,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

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

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

“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景岑禅师语),以及后世的禅师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挑水担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

(3)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

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

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

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

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就是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

我们在禅宗的公案中见到,通晓佛理的禅师们为了教化弟子,常常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像说公案、逞机锋、参话头,甚至包括喝骂、责打、棒喝,来启示他们瞬间灭掉世俗的妄念。

禅宗的主导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禅一度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如果你面对着种种烦恼,不能自拔,读一点禅语,参一参机锋,会帮助你进入一个快乐无忧的境界,促使你的心灵变得洒脱、旷达。

有一些具体的认识也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问题,比如:禅宗高僧马祖道一常常告诫人们“不得说长道短”,这是一句很实在的道德箴言。

很多人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导致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搞窝里斗,造成了许多内耗。

倘若这种习气被破除掉了,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有益的。

禅师们还教导人们“宁可清贫自乐,不做浊富多忧”“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都是极为精辟又发人深省的警句。

三、文本研读:1、根据注释解释《坛经两则》。

(参见课本注释)2、阅读《坛经两则》,概括每则内容。

3、《坛经》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

慧能受法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