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简介-整理
36式陈式太极拳
36式陈式太极拳引言:陈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著名且广泛流传的拳术之一,它以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修行方式而闻名。
其中,36式陈式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传统拳法中的一种,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强调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36式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动作示范以及益处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起源与发展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五大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家沟。
陈氏太极拳历经几代传承,其中最有名的是陈王廷。
陈王廷是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以其优雅而稳定的拳术风格而闻名。
他将太极拳从家族中传承出去,并且发展出了不同的拳术流派,其中包括了36式陈式太极拳。
第二部分:动作示范36式陈式太极拳由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以正常速度进行,每个动作之间都有流畅的过渡。
以下是36式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代表性动作:1. 野马分鬃:身体保持平衡,以右脚为轴心,左脚向左迈开,同时双手呈现掌心向下的姿势。
2. 白鹤亮翅:从野马分鬃的姿势中,身体向前倾斜,左脚向前迈出,同时双手向前推出。
3. 左右蹬脚:从白鹤亮翅的姿势中,身体向后倾斜,同时左脚向后蹬出,右手上举。
4. 左搂膝拗步:从左右蹬脚的姿势中,左脚向左侧移动,双手向上托起。
随着动作的进行,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越来越复杂,融入了更多的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和身体转移动作。
第三部分:益处36式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太极拳形式,它具有许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益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益处:1. 增强身体平衡:太极拳的动作涉及到身体的协调和平衡,通过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2. 改善肌肉灵活性: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需要身体的柔软度和灵活性,通过练习,可以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改善关节的灵活性。
3. 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太极拳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协调和控制,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可以增加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提高敏捷性和反应能力。
4. 促进内心平静:太极拳强调呼吸和内心平静。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摘要:一、引言二、陈式太极拳简介三、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特点四、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训练方法五、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实战应用六、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七、结论正文: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武术项目之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近年来,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在国际武术比赛中屡获殊荣,其中一等奖的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氏家族世代传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陈式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其动作舒展、圆润、协调,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体育竞技的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一种表演形式。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集陈式太极拳的各式动作于一身,既有传统的陈式太极拳韵味,又富有现代体育竞技的新意;其次,它的动作编排新颖独特,既有个人技巧的展示,又有团队的默契配合,充分体现了陈式太极拳的集体智慧;最后,它的训练方法科学严谨,注重基本功的培养,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功训练、动作组合训练和团队配合训练。
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腿功、腰功、臂功等方面的训练,为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打下坚实基础。
动作组合训练则是将各种动作进行组合,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套路,要求运动员在动作的转换和衔接上做到流畅自然。
团队配合训练强调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使整个团队的表演更具整体感和协调性。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实战应用主要是通过将花样组合中的动作运用到实际搏击中去,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当然,在实战中,运动员需要根据对手的动作和意图,灵活运用陈式太极拳的技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十分良好。
近年来,我国在各类国际武术比赛中,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项目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我国太极拳运动员的高超技艺。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简介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简介推荐文章陈式太极拳训练六部曲热度:陈式太极拳24式简介热度: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的功效热度: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实用技击热度:陈式太极拳基本功教你打好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热度:陈式太极拳是历史最久的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
它以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刚柔并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节奏明显的特点独树一帜。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简介。
风格特点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
陈式太极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穿蹦跳跃、松活弹抖的特点成为武术百花园中的一只奇葩,并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世界人民强身健体的信赖和选择。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套路基础上,由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名师精心提炼、创编、审定的竞赛规定套路。
它具有很好的传统性、科学性、竞技性,不仅符合武术竞赛规则要求,而且动作规范、技法充实、修炼均衡、新颖合理,因而也适合广大爱好者的健身学练的需要。
练习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在陈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历史沿革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明末清初,陈氏家族第九代传人陈王庭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易学上的阴阳五行之理,幷参考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出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即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自陈王庭在十六世纪创造出老架拳路后,陈氏世代传习、演化,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刀、枪、剑、棍、锏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特点
陈式太极拳特点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所创。
他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性的创作了这套具有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内外兼修特色的拳种,故名太极拳。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习练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言语说‘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陈氏太极拳六大特性: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
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
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
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好像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
中国武术: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
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108式、炮捶各一套。
陈式太极拳创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
陈王廷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后考为文、武庠生,文武兼优。
明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持锐,扫荡群氛”。
明亡后,隐居家乡,陶情於渔水,盘桓于山川。
忙时耕田,闲时“造拳”。
他编造的拳法,今称陈式太极拳老架。
此拳是以陈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旧传的拳艺,参以阴阳开合之理为基础,借鉴并吸收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结合《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方法创编而成。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其他老架套路在清末已无人问津。
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较难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近代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有一路和二路。
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体现出柔缓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二路特点是: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以刚发劲为主,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等动作,体现出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其锻炼原则及练法要求是: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
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时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掤、捋、挤、按等方法:达到制胜对方的目的。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为适应国际、国内武术交流比赛的需要,1988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依据传统性、科学性、竞赛性的原则,编制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之一的“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在融会了传统一路、二路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按照比赛规则创编而成。
它更突出了陈式太极拳的有快有慢、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特点,又在“掩手肱捶”、“海底翻花”等主要发劲动作及“六封四闭”、“单鞭”等典型技术动作原有左(右)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右(左)式,使左右式对称,促进身体均衡发展。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一、引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
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
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
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陈卜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四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廷陈王廷(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
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
李际遇被清政府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新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主要流派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
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一、陈式太极拳的起源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传说中,明朝末年,陈王府的陈王毓秀所创,由此得名陈式太极拳。
二、陈式太极拳的发展过程
1:陈式太极拳的初期发展
在创始阶段,陈式太极拳主要由陈家世代相传,并在陈
家内部进行练习和推广。
这一阶段主要注重形意拳的练习,强调以
柔克刚的原则。
2: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与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式太极拳开始传播到外部,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拳友和学习者。
在传承过程中,陈式太极拳逐渐融入了
其他武术技巧,形成了多样化的拳术流派。
3:陈式太极拳的发扬与普及
陈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影响力,并吸引
了许多武术家的关注。
通过各种比赛和演练,陈式太极拳得到了更
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
三、附件
本文档所附的附件包括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图片和图表等。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
1:版权:指对作品享有的著作权人的权利,包括复制、发行、展览等权利。
2:侵权: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其作品或侵犯其
著作权的行为。
3: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的、能够用于
生产或经济活动的实质性成果。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是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所创。
弟子陈发科在京传拳近三十年,教外姓弟子众多,使陈式太极拳摆脱了姓氏的局限,将带有狭义氏族性质的'陈氏“定义为“陈式”奠定了广泛传播的基础。
陈式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大枪等器械的演练体系。
其中太极拳套路中的第一路拳(老架)和第二路拳(炮捶)很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路主要技术特点为动作呈弧形,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动作和呼吸运气相结合,快慢相间,拳路由高至低。
第二路主要技术特点为震脚发力多,动作快而刚,气势雄壮,充满爆发力。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特点为以静为动,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其讲究后发先至,诱敌出招,乘虚而入,全力打击。
第一路拳的动作以柔为主,以刚为辅。
手法中多以拥、捋、挤、按四正的劲力为主,辅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
用力方法是以缠丝劲、以柔抑刚与以柔化刚的化劲为基础,动作以缓而稳为宜,尤其注重缠丝劲的运用与演练。
第二路拳的动作紧凑而疾速,刚多柔少。
手法中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法动作为主,具有窜蹦跳跃和闪展腾挪的演练特点。
尤其在螺旋劲方面别具一格,它在运动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螺旋转膝等动作,使练习时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功效。
由于陈式太极拳震脚、发劲、跳跃等特点,所以其练习时的运动量远远大于其他传统的太极拳,二路炮捶更是如此。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掌心由外往里翻的顺缠丝,一般都以棚劲出现;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逆缠丝,大多以捋劲为主,这两种缠丝劲贯穿于太极拳演练的始终。
内缠丝和外缠丝的不断变化,形成陈式太极拳独有的螺旋式运动,演练时只见大圈化小圈、小圈变大圈,动作变幻万千,形成运动如缠丝、运动如抽丝的境界。
陈式太极拳有四大金刚-- 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
和太极四大金刚同样有名的太极大师还有陈小星、陈瑜、陈全忠、陈皂森、陈世通、吕林红等等。
陈式太极拳种类
陈式太极拳种类1. 介绍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术,也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
它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王府,由陈王府的陈家人所创。
陈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技法和内功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太极拳中的”祖宗”。
陈式太极拳根据不同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种类。
每种种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都基于太极拳的核心原理和理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几种主要种类,包括陈氏一路、陈氏二路、陈氏老架、陈氏新架等。
2. 陈氏一路陈氏一路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基础套路,也是初学者学习的起点。
它包括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技法,如起式、进步、退步、左右分势、蹲马、拗步等。
一路拳的动作流畅、舒展,融合了太极拳的柔和与刚劲,以及阴阳相互转化的特点。
陈氏一路的特点是动作简单、明了,容易学习但难以掌握。
通过反复练习一路拳,学习者可以逐渐领悟太极拳的核心原理,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力。
3. 陈氏二路陈氏二路是陈式太极拳中的进阶套路,是在一路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相比一路拳,二路拳的动作更为复杂,要求更高的身体协调性和技术水平。
陈氏二路拳注重腰部的运动和转动,强调身体的内外协调。
它的动作要求更加细致,包括了更多的转身、转体、转腰等技巧。
通过练习二路拳,学习者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身体灵活性和内力表现。
4. 陈氏老架陈氏老架是陈式太极拳中的经典套路,也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性拳种。
它起源于陈家人中的陈长兴,后来由陈长兴的弟子传承并发展至今。
陈氏老架拳的特点是动作缓慢而有力,力量的运用更加明显。
它注重身体的扭转和腰部的发力,通过腰部的转动来引导全身的力量。
陈氏老架拳的动作流畅、连贯,具有很强的攻防转换能力。
5. 陈氏新架陈氏新架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种较新的套路,是在老架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而形成的。
陈氏新架拳的动作更加迅猛、快速,注重身体的爆发力和灵活性。
陈氏新架拳的特点是动作紧凑、有力,追求简洁高效的技击效果。
它强调身体的快速转动和力量的迸发,通过快速的动作来制造对手的错觉和迷惑。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
从陈王廷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
不断对原有的套路进行加工提炼,逐渐形成近代所流行大一、二路拳路。
这两套拳路的动作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相同,但够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第一路拳的动作较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用力方法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柔顺,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和化刚,在外形上有缓、柔、稳的特点。
初炼时,动作力柔顺,并着重缠丝劲的锻炼。
动作起来以身法领导手法,要求达到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的效果。
由于动作速度较慢,拳可分高、中、低三种拳架,运动量可以调节,因此即适合于身体较好的人增强体质,也适合于体弱和某些慢性病患者疗病保健。
第二路(炮捶)动作较复杂,要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动作力求坚刚,迅速、着重弹性劲的锻炼。
套路中有“窜、蹦、跳、跃、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色。
从外形看,它的快、刚、跃虽于其他拳种似无区别,但在本质上仍具特色,它在运动时不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贯穿整体的一系列螺旋动作,从而可收到开与放、合与收和开中寓合、合中有开的统一功用。
这套拳由于速度快、爆发力强,比较适合于青壮年或体力较好的人练习。
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杨式、吴式、孙式、武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
陈式太极拳在动作上柔化刚发的技击特点保存较多,学习和研究这派太极拳,对武术的继承和创新有很高的参考的价值。
陈式太极拳56式拳谱介绍
陈式太极拳56式拳谱介绍陈式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医学、武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优秀拳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56式拳谱。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56式拳谱介绍第一组1.起势(分脚开立)(假设起势方向向南)2.右金刚捣碓(1.转腰摆手 2.转身右平捋3.擦步推掌4.躬腿前棚5.虚步撩掌6.震脚砸拳)3.揽扎衣(1.转腰托拳 2.转腰分掌 3.提脚擦步合臂4.马步立掌)4.右六封四闭(1.转腕旋掌 2.下捋前挤 3.左刁右托 4.虚步按掌)5.左单鞭(1.左推右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6.搬拦捶(1.转腰摆拳 2.马步横打 3.转腰翻拳 4.马步横击)7.护心捶(1.转腰塞拳 2.跳转龙摆 3.马步棚打)8.白鹤亮翅(1.擦步插掌 2.虚步分掌)9.斜行拗步(1.转腰绕臂 2.踏脚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马步展臂)10.提收(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11.前趟(1.落脚擦步下捋2.转体搭手3.转腰翻掌4.提腿擦步5.马步分掌)第二组12.左掩手肱拳(1.提膝刁收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 4.弓步冲拳.)13. 披身捶(1.右转腰掩肘 2.左转腰掩肘)14. 背折靠(1.折叠缠绕 2.拧腰折靠)15.青龙出水(1.转体绕臂 2.转腰缠臂 3.马步撩弹 4.马步迸掌)16.斩手(1.提脚翻掌 2.震脚切掌)17.翻花舞袖(1.旋臂伸掌 2.挑掌抢劈)18.海底翻花(1.转腰提臂 2.提膝翻抖)19.右掩手肱拳(1.震脚收掌 2.擦步合臂 3.马步掩手 4.弓步出拳)20.左六封四闭(1.转腰下捋 2.转腰前挤 3.转身虚步刁托 4.虚步按掌)21. 右单鞭(1.右推左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第三组22.右云手(1.收脚摆掌2.开步推掌3.擦步右云4.开步左云5.转腰摆掌 6.缠臂横击)23.左云手(1.震脚摆拳 2.开步推掌 3.擦步左云 4.开步右云)24.高探马(1.转身分手合掌 2.马步分掌 3.扣脚转身旋掌 4.虚步推掌)25.右连珠炮(1.转腰捋棚2.侧步刁托3.跟步推掌4.侧步刁托5.跟步推掌)26.左连珠炮(1.退步左捋2.退步刁托3.跟步前推4.侧步刁托5.跟步前推)27.闪通臂(1.转腰带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扫腿推掌)第四组28.指裆捶(1.转身缠摆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收拳 3.弓步发拳)29.白猿献果(1.转身左缠 2.转腰右缠 3.提膝上冲拳)30.双推掌(1.落脚收掌 2.虚步双推档)31.中盘(1.换掌前推2.换掌前推3.换掌前推4.穿掌绕臂分手5.踏脚合臂擦脚 6.马步拢手上提)32.前招(1.转腰悬腕 2.虚步摆掌)33.后招(1.转腰活步 2.虚步摆掌)34.右野马分鬃(1.转体绕臂 2.提脚绕臂 3.马步穿靠)35.左野马分鬃(1.转腰提脚绕臂 2.马步穿靠)36.摆莲跌叉(1.转身旋掌2.折叠下按掌3.收脚摆掌4.摆莲拍脚5.震脚握拳 6.跌叉步穿拳)第五组37.左右金鸡独立(1.弓步举拳 2.独立上穿掌 3.踏步按掌 4.擦脚摆掌5.收脚收掌 6.独立穿掌)38.倒卷肱(1.退步右推掌 2.退步左推掌 3.退步右推掌)39.退步压肘(1.转腰左摆掌 2.转腰右摆掌 3.退步压肘)40.擦脚(1.转身右捋 2.盖步叠臂 3.分脚拍脚)41.蹬一根(1.转身叠拳 2.换手叠拳 3.撩拳侧踹)42.海底翻花(1.收脚合拳 2.提膝翻抖)43.击地捶(1.落脚摆拳、跳步绕拳 2.擦步绕拳 3.弓步栽拳)44.翻身二起脚(1.转身提拳 2.转身虚步举拳 3.上步摆拳 4.腾空拍脚)45.双震脚(1.分掌后跳 2.虚步按掌 3.双震脚按掌)第六组46.蹬脚(1.收脚收掌 2.蹬脚架推)47.玉女穿梭(1.落脚穿掌 2.跳擦步架推)48.顺莺肘(1.转身合臂擦脚 2.马步顶肘)49.裹鞭炮(1.翻身跳转绕臂、交合 2.马步分砸拳)50.雀地龙(1.转腰合臂 2.仆步穿掌)51.上步七星(1.弓腿举拳 2.虚步架拳 3.翻腕撑掌 4.翻腕架拳)52.退步跨虎(1.退步转身分掌 2.丁步合掌)53.转身摆莲(1.转身旋掌 2.提膝分手 3.落脚摆掌 4.摆莲拍脚)54.当头炮(1.落脚后推掌 2.坐腿收拳 3.马步棚打)55.左金刚捣碓(1.旋掌左捋 2.弓步前棚 3.虚步撩掌 4.震脚砸拳)56.收势陈式太极拳56式的养生功效1、陈式太极拳56式对高血压、高血脂的防治作用在学习陈式太极拳56式时有势呼吸法,其要求自然呼吸,对呼吸方法的训练要求也很高。
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根源,是各派太极拳的母体。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三百年前创编。
温县位于豫北平原,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陈家沟就坐落在温县城东,黄河岸边的清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因元将铁木耳守怀庆(今沁阳,当时为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罕至,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洞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迁至山西洪洞县。
明洪武七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年受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陈卜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
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简单记录了陈卜的史实。
而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九世祖陈王廷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
于拳术更有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
”陈王廷(约1600-1680),字奏庭,明代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文武兼修,精于拳械,功夫造诣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颇有声望。
曾在山东横扫群匪,闻名于世。
终因社会动荡,久不得志。
晚年归隐田园,悉心钻研祖传拳术,博采众长,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并济的太极拳。
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
现尚存《拳经总歌》和《长短句》词一首。
脍炙人口的《长短句》中描写创拳经历,如今读来仍酣畅淋漓:“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
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之拳械[编辑]陈氏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亦有新、老架之别。
其它套路还包括器械和对练等等。
陈氏太极拳老架[编辑]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家传的拳架中所总结与编排的。
老架以缠丝为轴心,贯穿于整个套路。
古朴而无花架势。
一路拳以柔为主。
主要练习并建立起陈氏太极拳的功底。
因此也有人称一路拳为基础拳,练功拳。
有了一定的一路拳功底,再近一步学习二路拳。
二路拳,亦称炮捶,以刚为主。
尤其突出太极八门劲的四隅劲:采、列、肘、靠。
有了一路拳的松,二路拳的松活弹抖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陈氏太极拳小架[编辑]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
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
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风格与特点[编辑]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
其核心就在于“自缠”。
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
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之发展[编辑]现在社会上练的太极拳,各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都有其相似之处。
这是因为都是由陈氏一脉相传的缘故。
杨式太极拳就是指杨露蝉教授的太极拳。
杨在陈家沟学拳一住七年,昼夜无间,待拳学成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徒众甚多,就自立一派――名为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北京吴鉴全,他是旗人,后来以吴为姓,其父名全佑,跟杨露蝉的儿子杨班侯学的太极拳,吴鉴泉是跟其父学的,吴鉴泉于1930年在上海教太极拳,徒众很多,就自立一派――吴式太极拳。
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原学形意拳,后来跟郝如真学了一套太极拳,郝如真跟武禹襄学的太极拳,武跟河南温县赵堡街陈清平学的太极拳,陈清平是陈家十五世祖,于道光年间迁到赵堡街的,距陈沟村五华里。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陈式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据传为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历经陈家世代相传,不断提炼修润,终于形成了近代所传的陈式一路、二路拳套,称为新架套路。
新架也有两种:一种其动作顺序与老架同,架式与转圈较原先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一些难度动作;另一种动作小巧紧凑,练会后逐渐加圈,也称赵堡架。
目前流传的第一路拳动作简单,柔多刚少;第二路拳动作较复杂,刚多柔少。
总起来看陈式太极的特点是:动作外形缠丝旋转,顿足跳跃;动作劲力刚柔外显,松活弹抖;动作气势静如小岳,动似雷霆;动作过程丹田内转,丝丝人扣;动作速度快慢相间,势断意连。
练法上,由柔渐刚,刚柔并重。
陈式太极拳鲜明的运动特点为广大人民喜爱,尤其适合于中青年练习,所以,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中占有显赫的地位。
套路结构特点(1)传统性陈式太极拳亮赛套路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
具有缠绕柔和的一路特点,又有发劲弹抖的二路特色。
保留了传统陈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结构上也吸收了原套路中的主要动作顺序。
(2)难度性套路中的发力、跳跃动作具有一定难度,且完成全套所需要的体力、素质较高,更有处处要求缠丝的动作,不易掌握。
(3)合理性动作编排上由易渐难,多有左右对称动作,以求平衡发展,全面锻炼。
全套动作,第1段多柔缓缠绕动作;第2段步法灵变,突出连续发力;第3段突出摆莲跌叉难度动作;第4段有跃跳发刀,动作大小刚柔、快慢变化明显。
使身体活动量逐渐增大,符合生理变化规律。
主要技术提示陈式太极拳以明显的缠丝环绕、发力跳跃及讲求“丹田内转”带动四肢运动,区别于其它拳式,整个套路节奏鲜明,气势宏大,练习中,要突出松活弹抖的发力,表现出陈式风格特点。
防止过分追求发力效果,以至于发直硬劲,发虚假劲,发力后尤其注意与下边动作的自然衔接,避免断劲。
解决方法,要发好力,应由“极柔软”再至“极坚刚”,开始时多注意由内动引导肢体的放长,螺旋缠绕,逐渐发力,还应专门进行单势发力练习及其它辅助练习如柔韧性练习,抖大杆子。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摘要:1.陈式太极拳简介2.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意义3.太极拳锻炼的好处4.获得一等奖的实战经验分享5.太极拳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正文: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我国,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武术。
近年来,太极拳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其独特的健身效果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最近的一次武术比赛中,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荣获一等奖,再次展示了我国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的意义不仅在于荣誉的获得,更在于推动了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人们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的荣誉,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太极拳的魅力,激发了大家学习太极拳的热情。
太极拳锻炼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有助于缓解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问题,使身心得到放松。
其次,太极拳的运动量适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避免运动过量导致的损伤。
最后,太极拳注重内外合一,动静结合,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在这次比赛中,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获得一等奖的实战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要坚持练习,熟能生巧。
太极拳的技术含量较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
二是要注重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在保持太极拳本质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使太极拳更具吸引力。
三是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太极拳是一项集体运动,团队的力量至关重要。
太极拳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太极拳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运动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
此外,太极拳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有助于推动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太极拳的发展,大力推广太极拳文化,为太极拳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荣获一等奖,是对太极拳在我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地位的肯定。
我们应积极参与太极拳的学习与传播,为太极拳的发展贡献力量。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简介。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太极拳(一)太极拳的起源关于太极拳是由谁所创,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不乏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以下观点仅供参考:一种说法是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
而此版本又有两种解释:一、张三丰为宋代武当山道士,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拦阻,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编了太极拳。
二、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
然而,由于史料不足,尽管张三丰创拳之说流传广泛,但他与太极拳的关系仍成为武术史界的悬案。
另一种观点认为太极拳由陈王庭所创。
在明思宗崇帧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还有人认为太极拳传于唐代许宣平或明初陈卜,此说虽有宋氏手抄拳谱与陈氏家谱记载,然而找不到其他佐证,也难以确立。
对于太极拳的创始人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较为可靠的观点认为其起源和发展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套,后人根据其拳套整理演化,形成了后来的太极拳。
二.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三.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对于太极拳的名称,起初是叫“长拳”或者“十三式”。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概因其拳路连绵不绝,一气呵成而命名;十三势是包括五行八卦在内的,五行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八卦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太极拳还有“软拳”、“柔拳”、“沾绵拳”等名称。
直到民国初年发现了清代民间武术家王宗岳写的《太极拳论》一文,太极拳的名称才正式确定下来。
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主要表明这种拳法理通天地,无比高尚;也表示太极拳充满变化,虚实莫测,无比奇妙。
(二)太极拳的流派长期以来,太极拳的开展局限于河南农村。
19世纪初,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拜陈家沟陈长兴(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为师,学习了太极拳带回原籍,不久又到北京推广,从此才开辟了太极拳走向全国的新局面。
近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
主要有:陈式太极拳:由陈王庭(1600—1680)所创,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的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所创。
其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做僮(传说),从师于陈长兴,壮年返故里,后到北京传习拳艺。
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的不断修改,遂定型为大架子,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其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吴式太极拳:为吴鉴全(1870—1942)创编(南派,北派为王茂斋传承)。
吴父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拜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学小架子,以善柔化而著名。
吴在继承父传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使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
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即以前流传的吴式太极拳。
其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谨。
武式太极拳:为武禹襄(1812—1880)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师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为求得深造,后又跟陈青萍学陈式新架,经多年演练,自成一家。
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展,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孙式太极拳:清末河北定县人孙禄堂(1860—1933),精通形意、八卦,民国初向郝为真学太极拳,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独创孙式太极拳。
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舒展圆活。
敏捷自然,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附录含部分太极宗师的拳照和简介,供参考)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24式、88式、48式简化太极拳。
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
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太极拳与其它武术项目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项心静体松,柔缓自然,连绵不断,动静结合,着重自我控制和意气诱导的武术项目。
尽管太极拳存在各种流派,在力度、速度以及表现的含蓄程度上各有差异,但在基本特点上各式太极拳是一致的。
(1)心静意导,呼吸自然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陈式太极拳名家顾留馨曾说,太极拳是意识体操,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到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形意合一。
打拳时呼吸要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
(2)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
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
(3)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
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4)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
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二、为什么要练太极拳对于这个问题,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1893一1972)曾专门发文阐述。
让我们先看一下一代太极宗师在当时是如何回答的。
古时发明太极拳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起打仗的作用,一个起强健身体的作用。
在枪炮发明以前,学习其技击的特点是练太极拳的人所追求的主要目的。
枪炮发明之后,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就是打太极拳的主要目的了。
但是即使武器发展到了今天,学习太极拳的技击,对于备战和保卫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打太极拳就是要使太极拳这个古老的拳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个革命者最宝贵的当然是为革命献出一切的决心,必要时流血牺牲,在所不惜。
在具备这个为革命献身的决心的前提下,怎样对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呢?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担负起艰巨复杂的工作,才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打太极拳就能使人的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就能使病者练好,弱者练强。
就能使人减少疾病,延长寿命。
为什么呢?一个人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每分每秒血液都在周流,如果血液周流的慢,气血就会停滞,气血滞而疾病生,血液在人体中走的不是直线,它是随筋骨走的曲线,打太极拳讲究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缠丝劲在人体上也是走的曲线,它能引导血液周流,血液就不会停滞,人就不会生病,身体就能强健,精力自然充沛。
陈式太极拳由于保持着刚柔相济的特点,练习它除能疗病,增强体质外,如能下功学习,掌握其技击的特点,在战场上,对于交手战在保卫工作中捕捉现反分子,特务,破坏分子,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打太极拳必须要有恒心。
就是对太极拳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持之以恒,每天锻炼,无论寒暑风雪,都从不间断,时长久,自能心领神会,得到拳中奥妙。
否则,如果三天打雨两天晒网,一暴十寒中途间断,就会徒劳无益,贻误终身,悔之晚矣。
聪明来源于实践。
陈式太极拳历代名手倍出,主要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自幼勤学苦练而得,跟我学习太极拳的很多人,病者练好,弱者练强,强者愈强,也是他们长期锻炼,持之以恒的缘故。
文章语言朴实简练,而且具有浓浓的时代气息,但是从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古时发明太极拳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起打仗的作用,一个起强健身体的作用。
随着人们步入文明社会,太极拳的技击作用逐渐被淡化,而保健的作用不断被人们推崇强化。
以至于现在的大多数人将太极拳直接看作一种老年健身操,甚至当成了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
虽然这种想法颇为片面,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也是有它的道理。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
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
有人从生理和精神两方面总结了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如下:一)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
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研究显示,90%以上的疾病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失调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科学也越来越多的证实了这一点:非典、禽流感、癌症等传染性非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健全的人完全可以战胜它,摧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