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简介-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太极拳

(一)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是由谁所创,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不乏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一种说法是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而此版本又有两种解释:一、张三丰为宋代武当山道士,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拦阻,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编了太极拳。二、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然而,由于史料不足,尽管张三丰创拳之说流传广泛,但他与太极拳的关系仍成为武术史界的悬案。

另一种观点认为太极拳由陈王庭所创。在明思宗崇帧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还有人认为太极拳传于唐代许宣平或明初陈卜,此说虽有宋氏手抄拳谱与陈氏家谱记载,然而找不到其他佐证,也难以确立。

对于太极拳的创始人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较为可靠的观点认为其起源和发展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

二势编成拳套,后人根据其拳套整理演化,形成了后来的太极拳。

二.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三.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对于太极拳的名称,起初是叫“长拳”或者“十三式”。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概因其拳路连绵不绝,一气呵成而命名;十三势是包括五行八卦在内的,五行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八卦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拳还有“软拳”、“柔拳”、“沾绵拳”等名称。

直到民国初年发现了清代民间武术家王宗岳写的《太极拳论》一文,太极拳的名称才正式确定下来。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主要表明这种拳法理通天地,无比高尚;也表示太极拳充满变化,虚实莫测,无比奇妙。

(二)太极拳的流派

长期以来,太极拳的开展局限于河南农村。19世纪初,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拜陈家沟陈长兴(陈式太极拳第六

代传人)为师,学习了太极拳带回原籍,不久又到北京推广,从此才开辟了太极拳走向全国的新局面。近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主要有:

陈式太极拳:由陈王庭(1600—1680)所创,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的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所创。其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做僮(传说),从师于陈长兴,壮年返故里,后到北京传习拳艺。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的不断修改,遂定型为大架子,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吴式太极拳:为吴鉴全(1870—1942)创编(南派,北派为王茂斋传承)。吴父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拜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学小架子,以善柔化而著名。吴在继承父传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使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即以前流传的吴式太极拳。其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谨。

武式太极拳:为武禹襄(1812—1880)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师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太极拳,

得其大概,为求得深造,后又跟陈青萍学陈式新架,经多年演练,自成一家。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展,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孙式太极拳:清末河北定县人孙禄堂(1860—1933),精通形意、八卦,民国初向郝为真学太极拳,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独创孙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附录含部分太极宗师的拳照和简介,供参考)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24式、88式、48式简化太极拳。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与其它武术项目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项心静体松,柔缓自然,连绵不断,动静结合,着重自我控制和意气诱导的武术项目。尽管太极拳存在各种流派,在力度、速度以及表现的含蓄程度上各有差异,但在基本特点上各式太极拳是一致的。

(1)心静意导,呼吸自然

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陈式太极拳名家顾留馨曾说,太极拳是意识体操,就是这个道理)。要做到先

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形意合一。打拳时呼吸要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

(2)中正安舒,松柔连贯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

(3)动作圆活,周身协调

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4)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二、为什么要练太极拳

对于这个问题,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1893一1972)曾专门发文阐述。让我们先看一下一代太极宗师在当时是如何回答的。

古时发明太极拳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起打仗的作用,一个起强健身体的作用。在枪炮发明以前,学习其技击的特点是练太极拳的人所追求的主要目的。枪炮发明之后,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就是打太极拳的主要目的了。但是即使武器发展到了今天,学习太极拳的技击,对于备战和保卫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打太极拳就是要使太极拳这个古老的拳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个革命者最宝贵的当然是为革命献出一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