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

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民族融合的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尤其是今天江浙地区接纳南渡移民最多,四川、湖北等地也有很多中原人口南下定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我国的民族关系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总体趋势就是由分裂走
向大融合。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变迁,不仅是两大民族关系的变化,更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甚至文化上的变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表现:
(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
(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概述

(2)规律: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 是一种政治现象,有利于各族的发展,也有 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主题:规范答题能力
【示例1】 阅读下列材料:
西部地区是中国古代最初的政治和经济重心。历朝政府都非
常重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稳定。
材料一 《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
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
答案 (1)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 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 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2)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 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 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不同: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 服民心)为主。
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设台湾省。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 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这 一融合兼并的过程,既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与联 系,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西部地区的贸易往来 和文化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北方地区 战乱频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 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他们在生产 和生活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则起了总结历史经验和加速民族融合历 史进程的作用。
答案 (1)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为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 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2)①元朝时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版图,为发展统一 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②汉族和边疆各族相互迁 徙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 族相融合;④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⑤西藏 地区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⑥设置澎湖巡检司, 加强了对琉球即今台湾的管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 不仅经历了政治上的分裂和战争, 也经历了民族上的融合和摩擦。
在此期间, 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不仅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使得民族融合和分裂更为复杂和多元化。
首先, 我们看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战争, 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出现了一些深刻的矛盾和嫌隙。
特别是北方的北魏政权在其统治初期采用的“儒释合一”的思想, 遭到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反对和排斥。
因为在他们看来, 儒家经典是汉族文化的代表, 而释家则更多地表现出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信仰。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 表明了在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过程中,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然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在南方的东晋和宋朝时期, 吴越族、蛮族等少数民族经常与汉族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
例如, 吴越王国在书法、诗词等文艺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们的文化在中国的文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些表明在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过程中, 文化的交融和共创不但可以使各族文化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 更可以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和融洽。
另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西部交流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民族融合的表现。
在北方, 河套地区的鲜卑族、突厥族等少数民族经常与汉族进行贸易和征战, 并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互相借鉴和影响。
与此同时, 南方的士人、儒生亦不断向北方传递汉族文化和知识。
这种跨文化、地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极大地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也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性。
最后, 我们不得不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 因为它是美学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陈著曾说过: “魏晋以来, 风尚之美, 皆归于此。
”可以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繁荣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既有诗歌、词曲、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兴起, 也有壁画、雕塑、景观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转折。
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大迁徙,这一事件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非常特殊。
在西元220年,曹操驾崩后,曹魏代魏建立。
同时,东汉由于政治腐败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落。
220年,在曹魏建国的同时,中原地区出现了两大军阀——蜀汉和东吴,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民族迁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胡乱华。
五胡是指羯族、鲜卑族、氐族、匈奴族和美族。
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南下,从而导致了中原地区的大规模土地荒芜和人口减少,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最初南下的是鲜卑族。
他们是游牧民族,以养马、打猎、放牧为生。
他们很快就进入了中原地区,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后,氐族、羯族和美族也相继南下,形成了五胡。
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导致了对中原地区的破坏。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是一种灾难。
数百万人被驱逐,文化失传,国家变得虚弱。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迁徙,才使得中原地区接受了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风格。
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给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迁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它导致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减少,进而造成了改朝换代的局面。
这使得隋唐文化得以开创。
其次,民族大迁徙为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来自南北方的文化在迁徙过程中得以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演变。
最后,这次迁徙还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
它在中国历史上打下了基石,使得中国历史更加深入人心。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在经过秦汉400多年统一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动荡、战乱和分裂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社会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而迁徙的主要和基本的形式是民族迁徙。
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民族迁徙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有着明显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就是动因多。
远在文明时代的开端,我国就存在着多个民族集团。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民族迁徙绵延不断,其最基本的动因是在经济方面。
魏晋南北朝以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唯一重心所在。
长期以来,较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先进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吸引周边民族向中原迁徙。
秦汉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更促进了这种迁徒。
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割据势力并起,但周边民族的向内迁徒并未因此而停止。
如建安年间,南匈奴自并州迁至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为中心的晋中、晋南地区。
西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年),塞外匈奴也曾数次向塞内迁移,徙居河西宜阳、雍州等地,总计人数约20多万。
鲜卑族这时也由东北不断向西南迁移,逐渐分布于东起辽东、西迄青海的塞外及北边诸郡。
而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胡,则是魏晋间“前后徙河北诸郡县,居山间”的胡人。
南方的蛮族这时也逐步北迁,以致“伊阙以南,满于山谷矣”。
北魏统一北方后又有不少蛮族首领率众北附。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特别是西晋灭亡以后,除汉族外还有多个少数民族曾在北方建立政权。
为了扩大地盘,掠夺财富,掳掠劳动力,各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这些战争成为民族人口迁徙的又一个动因。
在战争中,数以万计的人口成为俘虏,被胜利者带回自己控制的区域。
如南朝刘宋嘉后期沈庆之伐蛮,前后俘获20余万人,多被迁至建康以为营户。
北魏拓跋焘出击柔然,“凡所俘掳及畜产车庐弥漫山林,盖数百万”。
另外还有大量人口迫于军事实力而降附。
如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
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得到了充分展现。
当时的中国,虽然政治处于分裂的状态,但文化却经历了空前繁荣。
多种民族的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了独特与丰富的多元文化。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当时南方地区,主要是吴、越两族人的聚居地,这些本土民族不断与中原民族发生着接触与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南方地区兴起了大量的文化融合。
并且,由于当时北方与南方经济联系的加强,也使得南方的文化愈发与中原文化融合。
其次,当时的南北朝文化交融,使得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独特的文学与艺术。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北方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例如,当时文学作品不仅保存了汉朝文学的精髓,更深刻地体现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独特风格,表现了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也在如今的中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我们仍然可以从之前人们留下的文字和艺术品作品中感受到那时期的多元文化。
这一段历史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与文化营养,甚至还成为了人们研究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依据。
在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这一主题时,必须指出它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
当时的历史是一个绝佳的历史时期,它所展现出的多元文化也在今天成为了研究我们现今中国文化的重要经验。
那个时期留下的重要历史和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也为我们指明了文化传承的方向。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割据战乱时期,客观上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
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
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融合与冲突。
在这个时期,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政权先后被少数民族所统治。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鲜卑族的北魏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国。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中国北方的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他们不仅继承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还吸收了汉族的语言、服饰、礼仪等方面的习俗。
这种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与此同时,南方的政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相对较少受到少数民族的统治。
南方政权主要由汉族统治,但南方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存在。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和谐,相互交流、融合的程度也较高。
南方政权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南方文化。
这种文化融合使得南方政权在文化上与北方政权有所不同。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并不完全是和谐的。
在这个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中国北方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汉族的抵抗。
汉族地主阶级和贵族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持有抵制态度,他们试图保护自己的利益并恢复汉族政权。
这种抵抗使得北方政权与汉族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战争。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存在着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冲突。
尤其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这种差异也成为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然而,这种融合并不完全是和谐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这些融合与冲突的过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演变奠定了基础。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次民族大融合是这段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民族大融合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地域范围很广,尤其是今天江浙地区,接纳南渡移民最多,四川、湖北等地也有很多中原人口南下定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给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经过四百多年,原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起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南方与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三国时期,蜀国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对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采取“安抚”的政策,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三国时期,吴国境内还散居着一些越族人,他们在南方山区过着农耕生活,他们和汉族人共同开发南方。
加之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由于长期民族融合,他们与汉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已很少有差别。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及途径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首先,汉族的文化与生产方式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中华文明,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周边民族在内徙前就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汉族文明。
内徙后,汉族文明就在其身旁,吸收起来更快捷。
在汉族的影响下,非但学会了制作兵器,颇识汉字,模仿汉族建立统治机构和制度。
就封建统治而言,经验最丰富的无过于汉族地主阶级,他们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高加大,无疑会有力地反作用于民族融合。
其次,内徙各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和爱好,却没有自己的文字。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民族大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民族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与后来的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以及民族大迁徙这两个话题进行探讨。
一、分裂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主要源于政治与军事的原因。
首先,政治上的分裂是导致国家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期间,中央政权的权威逐渐弱化,地方势力得到大量的增强。
北方的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势力逐渐壮大,南方的吴、蜀、吴越等地也相继独立。
政治的分散导致了国家统一的破碎。
其次,军事上的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时期初期,魏、蜀、吴等政权都有相对强大的军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权之间的战斗不断加剧,战争消耗了国力和人力,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衰败。
二、民族大迁徙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是在分裂中产生的重要现象。
这场大迁徙的背景主要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外来入侵以及社会经济变革。
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当时,北方的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地区侵扰,并与当地政权进行战争。
这些民族不仅战斗力强大,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影响。
迁徙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同时,社会经济变革也是民族大迁徙的重要背景。
当时,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封建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人口大量流动。
这种经济制度变革导致了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徙,也促使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
三、民族大迁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场大迁徙加速了中国北方与南方的融合。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南北之间的民族交流与融合增加。
北方的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逐渐与中原地区的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与文化。
其次,这场迁徙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动摇了原有的政权,逼迫原有政权向南逃亡,导致了政权的更替和地区的割据,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时期,一个大量民族交融的特别时期。
自魏晋以后,中国就进入了汉藩地域文化交融的历史阶段,而民族交融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发展。
以下主要从民族交融政策、引入民族文化、多民族生活、共同发展、互助社会及区域竞争四个方面来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在民族交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当时的政府努力平衡各民族,采取“平等交融”的政策,使民族和谐共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普遍采取了皇权政策,以汉族文化为中心,与周边诸民族交融。
同时,政府在政治统治、财政、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等方面,也推行了一系列融合民族的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了大量的民族文化。
从魏晋以后,随着汉族文化的不断扩张,在中国南北地方引入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的融合深入到各地,形成了一种多元、新颖的汉外文化混合气氛。
例如,当时魏晋文学有西秦文学、泰山文学、楚文学等多种文艺形式,这些文学作品渗透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彰显出中外文化的融汇。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生活共存、互助共存的状况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比较紧密,他们扶持彼此、互帮互助,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格局。
例如,当时的匈奴少数民族的晋国同胞被安置到地中海南部,后来又被安置到金沙江西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南朝时期形成了“汉化农业帝国”,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互助社会也在不断发展。
当时,政府采取官宦、宗族制度等多种形式,使各民族更好地相互交流、互助,形成了一种互助、交融的社会制度。
比如,古代少数民族曾在官宦制度下担任大臣的相关职务,使他们有机会参与政治管理,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当时少数民族还逐渐接受汉字文化,发展他们的宗族文化,这也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在竞争中,少数民族也有机会发展自己,从而融入汉族文化,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
1、三国时期,民族关系处在一种多元复杂的状况当中,起因于前朝不同时期民族搅动关系的多元化。
魏国,蜀国,吴国以及其他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相对和谐,各民族的相互尊重和包容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处在一种复杂的局面之中。
南朝梁省有23个少数
民族,与北朝的少数民族并不完全一致。
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民族关系。
尤其是北朝魏、蜀和后梁三国之间的冲突,极大地影响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3、此外,南北朝之间也出现了强大的文化交流,中原文化向四方传播,影响着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
这有助于加深南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睦共处。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史观的演变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空前统一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关系十分活跃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多,民族关系的变动成为影响这个时期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不论是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的骤兴骤亡,还是隋唐时期的“天下一家”、空前统一的政治格局,都与民族关系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
可以说,从魏晋时期起,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起着愈来愈重大的历史作用。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民族史观必然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声浪日高,唐代“中华与夷狄同”的开阔认识,在中国民族史观发展史上都具有极特殊的意义。
这些变化近年来引起史学界的重视,民族史、断代史研究领域都有各种成果问世。
在史学史领域,由于民族史学研究起步较晚,这方面探讨尚有待进一步展开。
而从史学史角度着眼,剖析魏晋到隋唐时期民族史观的演变历程,揭示其内容与特征,分析其历史地位,无疑属于民族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前辈。
一魏晋——隋唐民族史观的历史形式所谓民族史观,这里指人们对历史上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及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属于民族观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大略地分为历史的与史学的两种。
前者指客观历史中民族关系在人们认识上的反映,后者则指上述反映在史书编撰中的具体表述,就民族史观的历史形式来讲,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历史形势的变化而演进,表现为相应的历史形式,并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存的国家。
存在决定意识,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民族史观自然也就发生、发展起来。
对于民族问题,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论述。
作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对“夷狄”这一概念的运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⑴这里的“蛮貊”,“州里”并举,显系一种地理名词;而“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论断,则是谈不同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了。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同是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自永嘉之乱以后,汉族封建地主政权衰落,北方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力图在斗争中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使民族矛盾白热化。
如刘曙攻破洛阳时,“害诸王公及百官以下三万余人。
”进攻长安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弄得“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
”石虎“于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少有遗类。
”可见民族矛盾斗争的激烈。
范文澜先生说:“民族斗争是民族融合的必经过程,归根还是民族融合。
”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进行一些分析,试图探索民族融合的过程和规律。
一、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区别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民族融合还是民族同化呢?史学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以范文澜先生为代表的主张民族融合,以翦伯赞先生为代表的主张民族同化。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只有民族同化,没有民族融合”,“如果把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也说成是民族融合,那就混淆了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的本质上的差异。
”1984年11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上的意见,基本也与上面两种意见相同,一种意见认为“真正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民族同化。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现象不同于民族同化,也可以称之为民族融合。
”可见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一个争论的课题。
我认为在我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两者同时存在,而以融合为主。
到底融合和同化有什么区别呢?我的理解是:所谓民族融合,就是指各民族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感染、生产方式逐渐趋于一致,不一定使一个民族丧失本民族原有的特征,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仍旧保留原有民族的特征。
当然也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渐渐消失本民族的特征,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变化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时代。
这段历史跨越了数百年,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民族纷纷迁徙和迁徙,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传承。
汉族、匈奴、羌族、胡人等各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发展
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变革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演进,为后来隋唐时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繁荣与文化繁盛
在民族融合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商业繁荣,手工业和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种经济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盛,文学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变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盛。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光,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改变,而民族融合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这段时期,不仅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和交流,还有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宗教等方面的融合。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民族间的交流促成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因此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愈发友好。
因此,民族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进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活动。
在这段时期,许多新兴民族开始出现,比如汉族、宋族、徽族、牙族等等,他们的出现也对民族融合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宗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段时期,新兴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也成为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
此外,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也提升了民族间的融合程度。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一些政治和宗教信仰,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些新的文化现象也出现了。
比如,当时的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现象都是由新兴民族相互融合而产生的。
因此,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现象的影响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宗教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影响。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作者: 魏淑霞[1] 陈燕[2]
作者机构: [1]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21 [2]固原市委党校,宁夏固原756000
出版物刊名: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9-4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民族政策 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斗争激烈,民族融合又一次达到高峰的时期,此时的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统治者羁縻、怀柔的民族政策会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带有歧视色彩、狭隘的民族政策会激化民族间的矛盾,加剧民族间的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但道路是曲折的.统治者倡导汉化与胡化的民族政策相伴生,其结果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割据战乱时期,客观上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
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
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
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
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
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
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
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三国时期,黄河流域大批农民为逃避战乱,南迁长江流域,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江南人民一道劳动,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初步的开发。
西晋末年,北方又有大批农民为逃避民族压迫和战乱,流亡到江南。
到东晋、南朝时,由于南方社会秩序较为安定,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得到发展。
大运河的开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南经济的重要。
唐朝中后期,封建经济继续向闽江、珠江流域扩展,广州是当时南方的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由此可见当时南方经济的繁荣。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而北方又有在批劳动力为避战乱逃亡江南,使南方经济又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
大约在这一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开始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已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此后这一趋势不断加剧,到南宋时,南方经济已占绝对优势,当时太湖周围地区已成为全国农业产量较高的区域。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状况。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出口,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路线,其目的就是实现南粮北调。
可以说,元大都的繁华,有赖于南方经济的强大支撑。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明朝时,全国出现了30多个城市,且大多数处在江南地区。
到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在清朝前期得到缓慢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之所以由原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江南,这是当地所在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黄河流域地处温带,四季分明,而平原广阔,土质疏松;江南地区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而地多丘陵,土质坚实。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
当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业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不仅来得早,且发展得更为容易。
因此,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
但秦汉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再加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频繁战争,使这一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处于比较安定的环境,这吸引了大批逃避战乱的北方人口,这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自唐代中叶以后,江南水稻的产量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从而有了“天下江淮为国命”之说。
简述魏晋玄学的发展及基本内容魏晋玄学的发展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曹魏正始时期。
玄学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易》《老》为理论论据,盛倡“贵无”,鼓吹“言不尽意”,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为门阀士族利益服务;第二是西晋初至元康时期。
玄学家以竹林名士阮籍、嵇康为代表,思想上与何王学派对立,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庶族寒门的利益;第三是晋元康时期。
玄学家以裴頠为代表,提倡“崇有论”,反对“贵无论”;第四是晋永嘉时期。
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是玄学的综合和完成时期。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嵇康、阮籍、山涛、阮咸、王戎、向秀、刘伶等, 世人称之为“竹林七贤”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观念应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
」「玄者,冥也。
默然无有也。
」,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
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
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这些玄学体系的思想借鉴于先秦的阴阳学说,而这些思想并不是直接借鉴而来的,主要是由于汉时道教的兴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引《道德经》为经典的同时,也把阴阳学说五行演德学说一起丰富起来,所以玄学同道教的渊源极为深厚,可以说都是国学思想组成和传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