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技术--麸炒法
麸炒白术工艺规程
![麸炒白术工艺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18cfb568bd63186bcebbcd8.png)
目录24、质量监控:见“SCGL510701 麸炒白术生产关键工序质量监控要点”。
5、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质量标准5.1 白术原料质量标准:见“ZLJS100101 原药材质量标准”;5.2 麸炒白术中间产品质量标准:见“ZLJS400101 饮片中间产品质量标准”;5.3 麸炒白术成品质量标准:见“ZLJS500101 饮片成品质量标准”。
6、包材质量标准和文字说明6.1 包材质量标准:见“ZLJS300101~ZLJS300601包装材料质量标准”6.2 包装说明文字:品名:麸炒白术规格:产地:重量:产品批号:生产日期:贮藏:置干燥处生产企业:7、生产区的工艺卫生要求7.1 生产区卫生要求:执行“CSGL001401一般生产区环境卫生管理规程”, 7.2 生产区清洁工作要求:执行“CSSOP000301一般生产区厂房清洁规程”, 7.3 生产区人员卫生要求:执行“SCGL000101一般生产区个人卫生规程”,7.4 生产区工作服管理要求:执行“SCGL005701一般生产区工作服管理规程”8、设备一览表9、技术经济指标核算9.2包装材料物料平衡使用量+残损量+剩余量塑料袋物料平衡= ×100%(99.0-101.0%) 本批领用量使用数+残损数+剩余数标签物料平衡= ×100%(99.0-101.0%) 本批领用数10、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10.1 员工转岗或新工上岗前均要进行安全操作培训,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点、质控要点及注意事项。
10.2 严格按工艺规程和岗位标准操作程序操作,切忌擅改工艺和岗位操作方法,工作应严肃认真。
10.3 电机设备严禁用水直接冲洗,清洁时亦不可用湿布擦拭。
在确保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方可开机,以防轧手等事故发生。
10.4 设备定期保养,严格按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操作使用。
10.5 拣选、切药、干燥、筛分等产尘、产湿岗位应有除尘排湿装置。
11、劳动组织和岗位定员11.1 劳动组织11.1.1 由生产制造部下达生产指令,车间依此组织生产。
中药炮制学-炒法
![中药炮制学-炒法](https://img.taocdn.com/s3/m/dc91b02a58fb770bf78a55e8.png)
[炮制研究]
炮制方法对成分的影响: 1.浸泡──醚溶性生物碱损失大,且换水损失更多。 2.加热──加热时间长,槟榔碱含量降低,几种炮 制品含量为生品>炒黄品>炒炭品
四、炒 炭 1.炒炭——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 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 色,内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 2.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槐花、贯仲、苦 参等 (2)增强或产生止泻止痢作用。如地榆炭
[炮制作用]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制——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 化痰。多用于食积腹胀,气顺咳嗽。如保和 丸、三子养亲汤。 炮制作用: (1)缓和药性 (2)消除副作用 (3)利于粉碎和成分煎 出。
槐
花
[处方用名] 槐花、炒槐花、槐花炭。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 称“槐米”。
莱 菔 子
[处方用名] 莱菔子、 萝卜子、炒莱菔子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 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 种子。
[炮制方法]
1. 莱菔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净莱菔子,炒制容器,用文火加 热,炒至鼓起,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 浅黄色,有香气逸出即可, 用时捣碎。
第一节 清 炒 法
一、概述 1.含义及分类
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 求
二、炒黄(炒爆) 1.含义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 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 的气味。
中药炮制技术--麸炒法-
![中药炮制技术--麸炒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715a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8.png)
米炒技能
【炮制作用及应用】
斑蝥生品------生斑蝥有大毒, 气味奇臭, 一般外 用, 以攻毒蚀疮为主;用于瘰疬瘘疮, 痈疽肿毒, 顽癣瘙痒等。
米炒斑蝥------米炒后降低毒性、矫正气味, 可供 内服。以通经, 破瘕散结为主。用于闭经, 癥瘕, 狂犬咬伤, 瘰疬, 肝癌, 胃癌等。
(羟基斑蝥胺、斑蝥素片---抗癌)
【炮制作用及应用】
生品僵蚕----辛散之力较强, 药力较猛, 用于惊痫抽搐, 肝风头痛等。
麸炒僵蚕----麸炒后疏风走表之力稍减, 长于化痰散结, 用于瘰疬痰核, 中风失 音等。
麸炒技能
[麸炒僵蚕](知识点扩充)
现今以麸炒为主流, 其他炮制方法也值得研究。 姜炙---增强化痰散结作用 醋浸---增强祛风定惊作用 盐炒---增强化瘰疬痰核作用 酒炒---能行药势, 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其他加辅料制法, 如麸炒、糯米炒、面炒等主要作用 是矫臭矫味, 以免伤患者的胃气, 从而发挥疗效。
2.增强疗效: 党参米炒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四、米炒方法
1.贴米法---将浸湿的米撒入热锅内,将其平贴于锅底,用中火 加热,待米冒烟时,投入净药物,轻轻翻动米上药物,炒至米呈 黄棕色,少数焦褐色或焦褐色时,取出,去米,放凉。
2.拌米炒---将米撒入温度适宜的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待米 冒烟时,投入净药物,拌炒至米呈黄棕色时,取出,去米,放凉
米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
炮制原理.斑蝥的有毒物质为斑蝥素,为一易 挥发的油状物,从其理化特性看,以米炒为宜。 1、斑蝥素在84℃开始升华,其升华点是110℃。 米炒时的锅温在120℃,正适合斑蝥素的升华, 又不至于温度过高,致使斑蝥焦化。 2.因斑蝥色泽较暗,炒制时不易观察炮制程度, 米炒火候以米色变深黄为准。
加辅料炒法—麸炒法(中药炮制技术课件)
![加辅料炒法—麸炒法(中药炮制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83dfb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3.png)
每100kg净僵蚕,用麸皮 10~15kg。
-17-
四、成品性状
标题 文本
僵蚕: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 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 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 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 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 ,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 个。气微腥。味微咸。 -18-
-33-
三、麸炒枳壳炮制方法
先将炒制器具预热至一定程 度,均匀撒入定量的麸皮,中火 加热,即刻烟起,随即投入净枳 壳片,迅速拌炒至色变深时取出 ,筛去麦麸至规定的容器内,将 炮制好的药物盛放在洁净的容器 内,放凉后收藏。
每100kg净枳壳片,用麸皮 10~15kg。
-34-
四、成品性状
标题 文本
-9-
六、其他炮制方法
焦苍术 标题 炮制文本方法:取净苍术片,置已预
热好的炒制器具内,用中火加热,炒至
苍术表面呈焦褐,有火星时及时喷淋适
量饮用水,熄灭火星,再用文火炒干,
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成品性状:焦苍术形如苍术片,
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
炮制作用:炒焦后辛燥之性大减
,以固肠止泻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
-3-
苍术炮制首见于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古代有醋 煮、酒煮、米泔浸后麸炒、米泔浸后醋炒、盐炒、蒸法、炒 黄、炒焦、烘制等方法。处方用名有苍术、麸炒苍术、炒苍 术、焦苍术、制苍术等。
《中国药典》2015年版载有苍术和麸炒苍术两种炮制品 。
-4-
二、生药饮片制备
第二节 加辅料炒法 一 麸炒
![第二节 加辅料炒法 一 麸炒](https://img.taocdn.com/s3/m/f944b0b18762caaedc33d401.png)
第一节加辅料炒法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称为加辅料炒法。
加辅料炒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易于粉碎和矫臭矫味等。
同时,一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的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质地酥脆。
根据固体辅料的种类不同,可以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一、麸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麸炒。
又称为“麦麸炒”或“麸皮炒”。
炒制药物所用的麦麸如未经处理者称净麸或清麸炒;麦麸经用蜂蜜或红糖制过者则称蜜麸炒或糖麸炒。
麦麸性味甘平,具有和中作用。
明代《本草蒙筌》有“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的记载。
故常用麦麸炒制补脾胃或作用强烈及有腥味的药物。
(一)目的1.增强疗效。
如山药、白术等。
2.缓和药性。
如苍术。
3.矫臭矫味。
如僵蚕。
(二)操作方法先用中火或武火将炒制容器烧热,再将定量的麦麸均匀撒入其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麦麸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kg。
(三)注意事项1.辅料用量要适当。
麦麸量少则烟气不足,达不到熏炒要求;麦麸量多则造成浪费。
2.注意火力适当。
麸炒一般用中火,并要求火力均匀;炒制容器要预热适度;可先取少量麦麸投于其中预试,以“麸下烟起”为度。
如火力太小或预热不够达不到熏炒要求,成品色泽不够鲜亮。
3.麦麸要均匀撒布热锅中,待起烟投药。
4.麸炒药物要求干燥,以免药物粘附焦化麦麸。
5.麸炒药物达到标准时要求迅速出锅,以免造成炮制品发黑、火斑过重等现象。
枳壳【处方用名】枳壳、炒枳壳。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用麸炒;唐代以后有炒焦炙、麸炒、麸炒醋熬、米泔浸后麸炒、制炭、面炒、炒制、麸炒、火炮、煨、米炒、萝卜制、米泔水浸、麸炒、酒炒、醋炒、蜜水炒等法。
麸炒白术炮制过程
![麸炒白术炮制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0b665e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a.png)
麸炒白术炮制过程
麸炒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经过特定的炮制过程后可以增加其药效。
下面
将详细介绍麸炒白术的炮制过程: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原料:白术和麸。
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健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
麸是用小麦磨面后剩下的糠屑,具有吸湿、固涩的作用。
炮制过程分为炒制白术和炒制麸两个步骤。
首先,将白术均匀地放在炒锅中,
用文火炒至微黄,注意不要炒焦。
炒制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炒熟后放凉备用。
接着,将麸放入炒锅中,同样用文火炒至微黄,炒制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
炒熟的麸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和固涩性,有助于白术的炮制。
将炒熟的麸和白术混合均匀,炮制完成。
炮制后的麸炒白术,具有健脾胃、补
中益气、固涩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泄泻等症状的调理。
炮制麸炒白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炒制的火候和时间,避免炒焦或炒生。
炮制后
的药材保存干燥通风,避免潮湿。
炮制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的炮制要求添加一些其他的药材,以增强药效。
总的来说,炮制麸炒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炮制后的药材具有较好
的药效,适用于一定的疾病症状的调理。
炮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炒制的火候和时间,炮制后的药材保存干燥通风,避免潮湿,以保持其药效。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有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谢谢!。
中药炮制学炮制参数
![中药炮制学炮制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a2612904bb68a98271fefaa9.png)
炮炙一、干热、固体辅料处理方法1炒制1.1清炒1.1.1炒黄:(逢子必炒)炒黄的药物多用文火,只有苍耳子、王不留行用中火炒。
要防止炒黄的药物焦化。
1.1.2炒焦:炒焦的药物多用中火,防止药物炭化。
炒焦易燃的药物,可喷洒少量清水,再炒干或晾干。
1.2加辅料炒1.2.1麸炒:一般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武火烧锅,文火炒。
1.2.2米炒: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20kg。
1.2.3土炒:一般每100kg药物,用土粉25-30kg.用武火加热。
2 烫制2.1沙烫(沙炒)用武火加热至滑利,沙的用量以掩盖所用药物为度。
2.2蛤粉烫(蛤粉炒)药物每100kg,用蛤粉30-50kg.中火加热。
2.3滑石粉烫(滑石粉炒)药物每100kg,用滑石粉40-50kg。
中火加热,炒制火力要适中,防止药物生熟不均或焦化。
3 制炭“存性”,防止炒至药物灰化。
3.1炒炭(炒炭存性)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3.2煅炭取净药材或饮片,至煅药锅内,加盖,盐泥密封,在高温缺氧条件下,闷煅至透或规定程度,待锅晾透后,开锅取出。
检查方法:滴水即沸法、白纸变黄法、大米变焦黄法。
4 煅制4.1明煅:取净药材,砸成小块,至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矿物,不要求煅红,但须使结晶水蒸发至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4.2煅淬:将药物净选后置炉火上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如不酥,反复煅淬至酥脆),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煅淬适用于金属矿物药。
5 煨制:麦麸煨药物每100kg,用麦麸40kg;滑石粉煨,药物每100kg,用滑石粉50kg。
用文火加热。
现主要用于肉豆蔻、木香等的炮制。
6 烘培:用文火间接或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
烘培的温度较炒法低,主要用于昆虫类药物的干燥。
如蜈蚣、虻虫等。
中药炮制学_第5章_炒法(1)
![中药炮制学_第5章_炒法(1)](https://img.taocdn.com/s3/m/88be9c40767f5acfa1c7cdb2.png)
【炮制方法】 1.莱菔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 碎。 2 .炒莱菔子 文火 炒至鼓起,爆鸣 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浅黄色,有香气 逸出
【炮制作用】 生升熟降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子 — 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保和 丸),降气化痰(三子养亲汤)。 ①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涌吐痰涎太过) ②利于粉碎和煎出,提高药物疗效。
水提取物 7.11 8.58 11.56 14.39
②
爆花率 60% 70% 80% 90% 100% 有效成分浸出率 11.69 12.36 13.11 13.80 14.39
注意事项: 1.药材需干燥 2.试温炒(炒焦或炒成僵子) 3.量不宜多 4.勤搅拌,炒好后迅速出锅。
【炮制作用】 生品-养心安神 如酸枣仁汤 炒酸枣仁-养心安神作用更强 如养心汤 ①使质地疏松,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生品 炒品 炒黑品 提取物 16.2 17.4 13.8 ②安神作用增强
【炮制研究】 生熟同治 ①生、炒作用并不相反。 ②炒枯则失效
裂叶牵牛
圆叶牵牛
白丑 黑丑
牵牛子(炒响) 【处方用名】 黑丑、白丑、二丑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雷公炮炙论》记载了酒蒸 法, 现在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等。
【炮制作用】 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 如控涎丹、白芥子散 炒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温中散寒,温 肺豁痰利气 如三子养亲汤 ①缓和辛温之性,免伤阴耗气。 ②利于粉碎和煎出,利于成分的煎出。 ③杀酶保苷,保留有效成分。 ④适合临床不同需要。
【炮制研究】 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 白芥子苷(芥子酶的分解) 白芥子油 (助消化、祛痰)
【炮制作用】 生品—消风止痒力强 炒后 — 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 痛。 ①降低毒性 ②于去刺
麸炒薏苡仁的炮制工艺是
![麸炒薏苡仁的炮制工艺是](https://img.taocdn.com/s3/m/2c78ca8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6e.png)
麸炒薏苡仁的炮制工艺是
麸炒薏苡仁是一道传统的中药炮制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1. 备料:准备好麸和薏苡仁。
麸可以是新鲜的小麦麸或炒制过的麦芽麸,薏苡仁可以是未去除外壳的生薏苡仁。
2. 清洗:将薏苡仁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
3. 炒制:将清洗干净的薏苡仁沥干水分,放入干炒锅中炒制。
炒制时要保持中小火,不断翻炒,避免炒焦或炒糊。
炒制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直到薏苡仁表面微微发黄,散发出香味。
4. 加入麸:在薏苡仁炒制的过程中,适时加入麸。
一般情况下,麸的用量为薏苡仁的1/4到1/3。
将麸与薏苡仁充分混合,继续炒制。
5. 烘干:将炒制好的麸炒薏苡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直到完全干燥。
完成以上步骤后,麸炒薏苡仁即制作完成。
不仅可以单独食用,还可以用来煮粥或加入其他汤料、药材一起炖煮。
麸炒薏苡仁具有健脾温肺、益气养血的功效,常被用于中医治疗脾胃虚弱、肺病等疾病。
麸炒法---中药炮制
![麸炒法---中药炮制](https://img.taocdn.com/s3/m/84878ff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2.png)
麸炒法---中药炮制
麸炒目的:
1、增强疗效。
如山药,白术,芡实等;
2、缓和药性。
如苍术,枳实,薏苡仁等;
3、矫臭矫味。
如僵蚕等。
方法:
中火或武火将锅烧热,将麦麸(或蜜麸,糖麸)撒入热锅中,起烟时投入药物,均匀翻动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麦麸用量: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注意事项:
1、辅料用量要适当。
2、火力适当。
一般中火,以“麸下烟起”为度。
3、麦麸要均匀撒布热锅中,待起烟投药。
4、麸炒药物要求干燥,以免药物黏附焦化。
5、麸炒药物到火候时,要求徐速出锅。
中药炮制技术-麸炒法
![中药炮制技术-麸炒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b3ab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9.png)
和效率。
炮制过程中成分变化研究
02
研究麸炒过程中药材成分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麸炒法
的炮制原理。
炮制质量标准制定
03
制定麸炒法的质量标准,规范炮制过程,保证炮制品的质量和
安全性。
未来研究方向
01
新型辅料的应用研究
探索新型辅料在麸炒法中的应用,以丰富麸炒法的炮制方法和效果。
02
炮制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研究
通过麸炒法处理的药物,其有效成分更容易被提取和释放 ,从而增强药效。
降低副作用
麸炒法可以降低药物中的一些有毒成分或刺激性成分的含 量,从而降低副作用。
改变药性
麸炒法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使其更符合临床治疗的需求 。例如,通过麸炒法可以将寒性药物转化为温性药物,或 反之将温性药物转化为寒性药物。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
03
麸炒法的应用
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麸炒法主要用于增强 中药的补益作用,如 增强补血、补气、补 肾等功效。
麸炒法可以降低中药 的副作用,提高用药 安全性。
通过麸炒法处理,中 药的有效成分更来自易 被提取和利用,提高 药效。
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如丸剂、散剂、膏剂 等,常采用麸炒法进行制备。
麸炒法能够改善中药制剂的口 感和气味,提高患者的用药依 从性。
中药炮制技术-麸炒法
contents
目录
• 麸炒法简介 • 麸炒法的操作流程 • 麸炒法的应用 • 麸炒法的优缺点 • 麸炒法的未来发展
01
麸炒法简介
定义与历史背景
定义
麸炒法是一种中药炮制技术,通过将药物与麦麸一起炒制,以达到特定的药效 和炮制目的。
历史背景
麸炒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发现 了麸炒法能够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效,降低副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药 炮制中。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炒法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炒法](https://img.taocdn.com/s3/m/f95804775f0e7cd1842536ac.png)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炒法【目的要求】①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②熟悉现代研究概况;③了解炒法的含义第一节概述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类清炒法(单炒法):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合炒法):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热源:最初用火:柴火,有柳木火、桑木火、炭火等。
→→现代多用:煤气、油、电。
基本概念火力:指热源的强度①文火即小火;②武火即大火或强火;③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
④文武火是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火候:药物炮炙程度。
即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等综合概念。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操作手工炒:一般先将锅预热,投入大小分档的药物,迅速拌炒,亮锅底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①用具:有铁锅、铁铲、刷子、簸箕等;②方法:倾斜放锅(倾斜30~450),利于搅拌和翻动。
机器炒:主要用有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
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以煤/油/气/电加热,滚筒内壁有螺齿,打正转时炒药,打反转时出药。
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药物炒制质量。
电脑程控炒药机:(自动或手动)能保证炒制品程度均一,质量稳定。
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良好的温场更保证饮片受热均匀并缩短炒制时间。
第二节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步骤:(锅)预热→投药→翻炒→出锅目的①增强疗a.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b.炒后增强焦香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麦芽、焦山楂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③缓和药性【葶苈子、牵牛子等】④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a.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地榆、槐花、茜草等】;b.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荆芥、牡丹皮等】⑤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a.杀酶保苷【槐米、苦杏、酸枣仁等】;b.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麸炒法名词解释
![麸炒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2b139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1.png)
麸炒法名词解释
麸炒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是指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一定量的麦麸加以拌炒的炮制方法。
麸炒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药效、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等。
在麸炒过程中,药物与麦麸相互作用,药物受热,麦麸则起到了保护药物的作用,使药物在炒制过程中不至于炒焦或炒糊。
麸炒法的操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工作:将药物进行净制或切制处理,准备好适量的麦麸。
2. 热锅:将锅烧热,加入适量的麦麸,翻炒至麸皮冒烟,颜色变为黄褐色。
3. 加入药物: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锅中,与麦麸充分混合,快速翻炒,使药物均匀受热。
4. 炒制: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炮制要求,控制炒制的时间和温度,炒制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黄褐色,有香气溢出。
5. 出锅:将炒制好的药物迅速出锅,筛去麦麸,晾凉。
麸炒法是中药炮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多种药物的炮制,如苍术、枳实、白术等。
通过麸炒法炮制后的药物,在药性、药效和口感等方面都有所改善,更符合临床用药的需求。
麸炒枳壳实验报告(3篇)
![麸炒枳壳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3ebfa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0e.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麸炒枳壳的炮制方法、性状变化、药效影响以及其在中药配伍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1. 酸橙(芸香科植物)干燥未成熟果实2. 小麦麸皮3. 乙醇、蒸馏水等实验试剂4. 研钵、烧杯、电热炉、温度计、天平等实验器材三、实验方法1. 炮制方法- 将干燥的枳壳除去杂质,洗净,润透。
- 切成薄片,干燥后筛去碎落的瓤核。
- 将枳壳片与小麦麸皮混合,置于热锅内。
- 加热至冒烟时,不断翻动,炒至淡黄色。
- 筛去麸皮,晾凉。
2. 性状观察- 观察炮制前后枳壳的颜色、形状、质地等变化。
- 使用显微镜观察炮制前后枳壳的微观结构。
3. 药效测定- 使用乙醇提取炮制前后枳壳中的有效成分。
-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
-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炮制前后枳壳对胃肠运动、消化酶活性、胃黏膜保护等药效的影响。
4. 配伍应用- 将炮制后的麸炒枳壳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观察其药效变化。
- 通过临床实验,验证麸炒枳壳在中药配伍中的应用效果。
四、实验结果1. 炮制方法- 麸炒枳壳颜色较深,质地较软,气味较淡。
2. 性状观察- 炮制后枳壳颜色加深,形状、质地、气味发生明显变化。
-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炮制后枳壳的细胞结构发生变化,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壁变薄。
3. 药效测定- 炮制前后枳壳中有效成分含量无明显差异。
-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炮制后的麸炒枳壳对胃肠运动、消化酶活性、胃黏膜保护等药效无明显影响。
4. 配伍应用- 麸炒枳壳与其他中药配伍后,药效无明显变化。
- 临床实验结果显示,麸炒枳壳在中药配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五、实验结论1. 麸炒枳壳的炮制方法能够改善其性状,提高药效。
2. 麸炒枳壳在中药配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六、实验讨论1. 麸炒枳壳炮制过程中,麦麸的加入能够缓和枳壳的药性,降低对胃肠道的刺激。
2. 麸炒枳壳在中药配伍中,能够与其他中药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七、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麸炒枳壳的炮制工艺,优化炮制条件。
中药麸炒实验报告
![中药麸炒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1c9de6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a.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麸炒的基本操作方法;2. 了解麸炒对药物性能的影响;3. 掌握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4. 提高中药炮制实践能力。
二、实验材料1. 药物:山药(干燥根茎)、麦麸;2. 仪器:炒锅、电子天平、筛子、温度计;3. 试剂:乙醇、甲醇、盐酸等。
三、实验方法1. 麸炒山药的操作步骤:(1)将山药洗净,切成薄片,备用;(2)将麦麸筛去杂质,备用;(3)将炒锅预热至150℃;(4)将麦麸均匀撒入炒锅中,炒至起烟;(5)将山药片投入炒锅中,不断翻动,炒至山药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6)筛去麦麸,取出山药片,晾干。
2. 麸炒前后山药化学成分的测定:(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山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2)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山药中多糖、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3)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山药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麸炒前后山药外观变化:麸炒前后,山药片颜色由白色变为黄色,表面附着麦麸,口感由涩变甜。
2. 麸炒前后山药化学成分变化:(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果显示,麸炒前后山药中有效成分含量基本稳定;(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显示,麸炒前后山药中多糖、氨基酸等成分含量基本稳定;(3)薄层色谱法(TLC)结果显示,麸炒前后山药中主要化学成分种类基本一致。
3. 麸炒对山药性能的影响:(1)麸炒可改善山药的口感,使其由涩变甜;(2)麸炒可增强山药的健脾作用,有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3)麸炒过程中,山药中的化学成分未发生显著变化。
五、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掌握了中药麸炒的基本操作方法;2. 麸炒对山药的性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提高其临床疗效;3. 麸炒过程中,山药中的化学成分未发生显著变化。
六、实验讨论1. 麸炒过程中,麦麸的作用:麦麸在麸炒过程中起到吸附作用,有助于山药表面附着的麦麸吸附部分水分,使山药口感变甜。
同时,麦麸中的营养成分也有助于提高山药的药用价值。
麸炒的实验报告(3篇)
![麸炒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71a35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5.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麸炒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麸炒过程中对温度、时间和物料比例的控制。
3. 探究不同物料在麸炒过程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麸炒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方法,通过将物料与麦麸(小麦皮)混合,在高温下进行炒制,使物料表面吸附麦麸,达到增加口感、提高营养价值的目的。
麸炒过程中,物料表面与麦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香气,同时物料中的营养成分得到保留。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大米、豆类等物料,麦麸,食用油。
2. 实验仪器:炒锅、电子秤、温度计、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物料:将玉米、大米、豆类等物料洗净、晾干,备用。
2. 麦麸预处理:将麦麸过筛,去除杂质,备用。
3. 配制物料:按照物料与麦麸的比例(例如:1:1)将物料与麦麸混合均匀。
4. 炒制:将炒锅预热至150℃,加入适量的食用油,待油温升至180℃时,将混合物料倒入锅中。
5. 控制温度:在炒制过程中,保持锅温在180℃左右,防止物料烧焦。
6. 炒制时间:根据物料的不同,炒制时间约为5-10分钟。
7. 停火:当物料表面呈金黄色,且麦麸吸附均匀时,停火。
8. 冷却:将炒好的物料倒入筛子中,去除多余的麦麸和油分。
9. 包装:将炒好的物料装入密封袋中,备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料表面吸附麦麸均匀,口感较好。
2. 炒制过程中,物料表面颜色呈金黄色,香气浓郁。
3. 麸炒后的物料营养价值得到保留,且口感更佳。
六、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1. 温度:炒制过程中,温度过高会导致物料烧焦,过低则影响口感。
建议在炒制过程中,保持锅温在180℃左右。
2. 时间:炒制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口感。
建议根据物料的不同,炒制时间约为5-10分钟。
3. 物料比例:物料与麦麸的比例会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
建议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制。
4. 麦麸预处理:麦麸过筛可以去除杂质,提高口感。
七、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麸炒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麸炒过程中对温度、时间和物料比例的控制。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b50876bf08a1284ac950435d.png)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第一节炒法一、目的(一)炒黄法的目的1.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疗效“逢子必炒”,如牵牛子等。
2.缓和或改变药性如槐花炒黄缓和苦寒之性。
3.破酶保苷,保存药效如槐花、芥子等。
4.降低毒性如苍耳子、牵牛子生用有小毒,炒黄后毒性降低。
5.除去药材中部分水分,防止其发霉、变质。
(二)炒焦法的目的1.增加药物消食健脾作用如山楂、神曲等。
2.减少药物刺激性山楂炒焦有机酸含量降低,刺激性减小。
3.缓和药性栀子炒焦缓和苦寒之性。
(三)炒炭法的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等作用。
(四)麸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如白术经麸炒后,可增强补脾作用。
2.缓和药性:如枳实经麸炒后药性缓和。
3.矫臭矫味,清洁药物。
(五)米炒法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斑蝥、红娘子。
(六)土炒法的目的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如山药。
(七)砂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如狗脊、穿山甲等。
2.降低毒性。
如马钱子等。
3.便于去毛。
如马钱子、骨碎补等。
4.矫臭矫味。
如鸡内金、脐带等。
(八)蛤粉炒法的目的1.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如阿胶等。
2.降低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如阿胶等。
3.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如阿胶。
(九)滑石粉炒法的目的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
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二、操作方法(一)炒黄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较原色加深,鼓起,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判断火候的方法:1)对比看浅者至黄色,深者至较生品色加深;2)闻香气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3)听爆声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4)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5)看断面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
(二)炒焦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出锅,摊开晾凉。
《中药炮制学》第八章__炒制
![《中药炮制学》第八章__炒制](https://img.taocdn.com/s3/m/6a829c6caf1ffc4ffe47acc7.png)
第八章 炒 制一、 含义: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二、基本概念1. 火力: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
文火——小火,武火——大火或强火。
文武火——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中火——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
2. 火候:反映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的综合概念。
3.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三、分类1. 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
2. 清炒又叫不加辅料炒,或干炒。
根据加热程度不同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例如:炒黄(牛蒡子);炒焦(山楂);炒炭(干姜)。
3. 加辅料炒法则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加辅料炒――麸炒(枳壳); ――米炒(党参); ――土炒(山药); ――砂炒(鸡内金); ――蛤粉炒(阿胶); ――滑石粉炒(刺猬皮)。
四、目的1.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提高药效; 2.降低毒性,减少刺激性,缓和药性; 3.改变药性,扩大用药范围; 4.矫味矫臭;5.便于制剂和贮存。
第一节 单 炒一、含义单炒——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单炒,又称清炒。
二、分类根据火候及程度的不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三、目的1.增强疗效。
如王不留行、牛蒡子;焦麦芽、焦山楂;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如牵牛子(峻泄);莱菔子、栝楼仁(恶心呕吐); 3.缓和药性。
如葶苈子、牵牛子;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如地榆、茜草、荆芥、丹皮; 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如槐米;海螵蛸(杀虫卵)。
四、注意事项1.炒黄时防焦化,炒焦时防炭化,炒炭时防完全灰化,失去药效。
(1)炒黄要求:“炒黄取其黄,黄而不焦”。
(2)炒焦要求:“炒焦则取其芳香之性,要焦而不炭”。
(3)炒炭要求:“炒炭存性”。
防止完全炭化,要在药物内部保持药物的固有性质。
【麸炒的注意实现和药理研究】麸炒白术
![【麸炒的注意实现和药理研究】麸炒白术](https://img.taocdn.com/s3/m/03a3e019d0d233d4b14e69cd.png)
【麸炒的注意实现和药理研究】麸炒白术麸炒又称“麸皮炒”或“麦麸炒”,是一种传统炮制工艺。
下面跟大家说说麸炒的注意实现和药理研究。
辅料用量适当麦麸量少则烟气不足,达不到熏炒效果;麦麸量多,使温度下降过快,延长饮片受热时间,亦达不到麸炒要求且造成浪费。
注意炒制火力适当麸炒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并要求火力均匀;锅需事先预热;可取少量麦麸投锅预试,以“麸下烟起”为度。
如火力太小或锅不够热,达不到熏炒要求,成品色泽不够鲜亮;如火力过大则易使饮片焦糊。
注意操作方法麦麸撒布要均匀,翻炒要快速,达到炒制要求时要迅速出锅,以免造成炮制品发黑。
麦麸的药物要求干燥,以免黏附麦麸。
除了对药物本身在麸炒前后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我国学者还从药理学角度探讨了麸炒的机理。
安徽中医学院的金传山等人采用小鼠抗疲劳实验及大黄脾虚小鼠模型,考察苍术不同炮制品对小鼠的健脾作用的影响。
结果发现苍术各炮制品(麸炒、泔润炒、泔浸品、泔浸炒)能明显增加脾虚小鼠体重,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炭末在小肠中的推进率,延长游泳时间,且以麸炒及泔润炒的作用明显,生品作用不明显。
还有人对金樱子生品及其清炒品、麸炒品、砂烫品等五种炮制品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金樱子生品中的糠质含量最高。
各样品的水煎液给腹泻小鼠灌胃后,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均能缓解腹泻症状,稀便或软便率降低,尤以麸炒品或蜜制品较好。
对胃肠内容物的固涩作用比较,麸炒品有较好的涩肠作用,其余各种炮制品也均有涩肠作用,但与麸炒品相比均不明显。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的李霞等人采用扭体法考察了麸炒北苍术挥发油部分对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的影响。
实验以抑制率超过50%作为有镇痛活性的依据。
结果发现扭体率未超过50%,表明麸炒北苍术挥发油的镇痛作用不明显。
麸炒前后,药物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是目前研究人员发现的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文红梅等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白术及其炮制品中的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Ⅲ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炒技能
【炮制研究】
1.斑蝥的毒性-----斑蝥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 能引起红肿、发泡、充血。生品口服毒性很大,口服 的中毒量为0.6g~1.0g,致死量1.5g~3.0g。斑蝥口 服有口咽部烧灼感、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血尿及 中毒性肾炎等症状,往往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循环衰竭。
米炒技能
【炮制研究】
五、米炒成品质量
昆虫类药物,米炒品颜色加深,有光泽,腥臭气减弱。 植物类药物,米炒品呈老黄色或深黄色,有香气。成品 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
六、米炒注意事项
1.昆虫类药物米炒时因药物颜色过深,火候判断以米至 深黄色为度;植物类药物则以药物变黄色为度。 (每100kg药物,用米20kg) 2.锅巴炒时注意不要将锅巴翻破。 3、炮制有毒药物时,应加强劳动保护,以防中毒。
麸炒技能
附:麦麸的处理 将麦麸用二号罗,罗去面份和碎麦麸,留用片大者
三、麸炒的目的
1.增强疗效---白术、山药等可以增强健脾作用
2.缓和药性----苍术、枳壳等可以缓和辛燥之性;枳实可
以缓和破气作用,以免伤正。
3.矫嗅矫味----僵蚕可以矫正腥臭气味,便于服用。
麸炒技能
四、麸炒的方法
将锅预热,均匀撒入麦麸,待起烟,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
5、出锅要迅速,出锅后应筛去残留的麦麸。
麸炒技能
七、麸炒代表药物举例
僵
蚕
【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的 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或人工接种) 白僵菌而发病
【历史沿革】僵蚕从刘宋时代开始始用 辅料和不同的炮制方法。近代炮制方法
有:米泔水洗、酒炙、姜炙、甘草水炙
等,但大多数是麸炒法。
麸炒技能
米炒技能
七、米炒代表药物
斑 蝥
【来源】本品为芫菁科昆虫南方 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俗
名“斑猫”、“西班牙苍蝇”、“放 屁虫”
【采集】夏、秋二季早晨露水未干时 捕捉,放入容器内闷死或烫死,干燥。 【炮制方法】贴米,米加热至冒烟, 入药,炒至米呈深黄色,斑蝥挂火色。 斑蝥每100kg,用米20kg。
米炒技能
【炮制作用及应用】
斑蝥生品------生斑蝥有大毒,气味奇臭,一般 外用,以攻毒蚀疮为主;用于瘰疬瘘疮,痈疽 肿毒,顽癣瘙痒等。
米炒斑蝥------米炒后降低毒性、矫正气味,可 供内服。以通经,破瘕散结为主。用于闭经, 癥瘕,狂犬咬伤,瘰疬,肝癌,胃癌等。
(羟基斑蝥胺、斑蝥素片---抗癌)
枳 壳
泽 泻
米炒技能
一、米炒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的米共同拌炒的方法
二、辅料介绍
糯米(上品)
稻米(常用)
陈仓米(个别地方用)
稻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
米炒技能
三、米炒的目的
1.降低毒性、矫嗅矫味 斑蝥、红娘子等昆虫类药物,米炒后可降低毒性和矫味。
2.增强疗效:党参米炒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炮制方法】 麦麸加热冒烟,投入僵蚕,中火炒至表 面黄色。 僵蚕每100kg,用麦麸10kg。
【炮制作用及应用】 生品僵蚕----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 用于惊痫抽搐,肝风头痛等。 麸炒僵蚕----麸炒后疏风走表之力稍减, 长于化痰散结,用于瘰疬痰核,中风失 音等。
麸炒技能
[麸炒僵蚕](知识点扩充)
炮制原理.斑蝥的有毒物质为斑蝥素,为一易挥 发的油状物,从其理化特性看,以米炒为宜。 1、斑蝥素在84℃开始升华,其升华点是110℃。 米炒时的锅温在120℃,正适合斑蝥素的升华, 又不至于温度过高,致使斑蝥焦化。 2、因斑蝥色泽较暗,炒制时不易观察炮制程度,
米炒火候以米色变深黄为准。
谢
谢
《中药炮制技术》 ------加固体辅料炒项目
加固体辅料炒项目
加固体辅料炒的定义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 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烫、蛤粉 烫、滑石粉烫等方法。一般用中火。 固体辅料的作用 【1】 中间传热体作用 【2】药性作用
麦麸补脾兼吸附油质,稻米健脾止泻并吸附油质 灶心土补脾止泻,蛤粉清热化痰
现今以麸炒为主流,其他炮制方法也值得研究。
姜炙---增强化痰散结作用
醋浸---增强祛风定惊作用 盐炒---增强化瘰疬痰核作用
酒炒---能行药势,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其他加辅料制法,如麸炒、糯米炒、面炒等主要作用 是矫臭矫味,以免伤患者的胃气,从而发挥疗效。
麸炒技能
[其他麸炒药物】 苍 术 麸 炒 苍 术 麸 炒 枳 壳 麸 炒 泽 泻
四、米炒方法
1、贴米法---将浸湿的米撒入热锅内,将其平贴于锅底,用中火 加热,待米冒烟时,投入净药物,轻轻翻动米上药物,炒至米呈 黄棕色,少数焦褐色或焦褐色时,取出,去米,放凉。
2、拌米炒---将米撒入温度适宜的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待米 冒烟时,投入净药物,拌炒至米呈黄棕色时,取出,去米,放凉
米炒技能
加固体辅料炒项目
1麸 炒 技 能
2土炒技能 3米炒技能 加 固 体 辅 料 炒 的 具 体 任 务
4砂烫技能 5、滑 石 粉 烫 技 能
6、蛤 粉 烫 技 能
麸炒技能
一、麸炒的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二、辅料介绍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具有和中健脾之功。 加工方法不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净麦麸、糖麦麸(红糖)、蜜麦麸(蜂蜜)
物投入锅中与麦麸翻炒,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 色至深黄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五、麸炒的成品质量
麸炒品表面呈淡黄色或鲜黄色、深黄色,具有药物与焦麦 麸的混合气味。
成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超过2%,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
麸炒技能
六、麸炒的注意事项
1、药物麸炒前要“分档”,使熏炒的时间和色泽一致 2、加麦麸的量(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麦麸少---产生的烟气不足;麦麸多---发烟不均,翻炒不匀 3、麸炒用中火加热。麦麸均匀撒入锅中,待起浓烟后投药。 锅温过低则不易起烟,可用少量麦麸试投 4、药物以干燥为宜,以免药物粘附焦麦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