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不等同于财富但有助于创造财富
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1-5
![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1-5](https://img.taocdn.com/s3/m/4f3f005883d049649a665809.png)
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1-5第一章1.货币产生的前提是什么?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分工与私有制。
因此我认为货币产生的前提是存在着物品交换。
2.为什么说货币的产生可以解决物物交换的困难?要想使交换圆满实现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需求的双重巧合。
也就是说,要完成一项交易,首先必须使参加交易的两种产品恰好是双方互相需要的产品。
第二个条件是时空的双重巧合。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卖出商品时,恰好有人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需要这种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双方应当是统一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交换只有在交易双方的需求和时间、空间均巧合之际才能顺利完成。
显然,在物物交换的制度下,交换的效率一定很低,成本很高。
所以物物交换只能限于在较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进行。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者需求渐趋复杂,物物交换的方式便无法再满足交易双方的需要。
这样,价值难于实现,劳动难于得到社会承认的矛盾就日益成为交换发展的桎梏。
随着时代发展,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交换行为越来越频繁,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使用价值较多地为进入市场的人们所需要。
这种物品就成为其他物品价值的表现材料,成为较多交换物品的等价物;而这某种物品一旦成为较多其他物品用来表现价值的等价物,那么它就具有了可以与较多其他物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3.货币的产生对市场的发展有哪些意义?货币节省了社会劳动,促进了市场有效率地发展。
货币的产生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使得交换能以高效率和低成本地进行。
货币的产生不仅节省了交易费用,而且还使购买力一般化,从而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有效工具、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资源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
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与货币的运动分不开的。
因为一旦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服务于商品交换,那么商品的所有者出售自已的商品之后,所获得的就是一般的购买力――货币。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https://img.taocdn.com/s3/m/ffc9432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b.png)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金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然而,很多人在处理金钱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有责任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不仅仅是教他们如何理财,更是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和良好的金钱习惯。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
1.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家长们首先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金钱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们,金钱是通过努力工作和积累来的,并且金钱应该用于满足基本需求和实现梦想,而不是过度追求奢侈品。
此外,家长还应该强调金钱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来自于健康的人际关系、追求事业目标以及享受生活中的小事情。
2.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储蓄是理财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孩子正确金钱观念的基础。
为了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可以从小事做起。
比如,给孩子一个小钱包,让他们将零花钱的一部分放入其中,并告诉他们这是为了将来做计划和实现梦想。
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开设银行储蓄账户,并鼓励他们定期存钱。
通过这些小小的举动,孩子们可以逐渐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和持续努力的价值。
3.教导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在消费时,很多人往往混淆了需要和想要。
为了帮助孩子正确区分,家长可以在购物时与他们一起讨论商品的价值和实用性。
告诉他们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
此外,家长还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个预算,让他们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购物,从而培养孩子理性消费的意识。
4.倡导分享与慈善行为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还包括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和分享的精神。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义工活动,或者在家庭中设立一个慈善基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零花钱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或机构。
通过这样的行为,孩子们将学会关心他人,并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明白金钱可以用来帮助他人和改善社会。
5.启发孩子创造财富的能力培养孩子的金钱管理能力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也要激发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
让孩子了解创业、投资等方式,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机会。
论财富
![论财富](https://img.taocdn.com/s3/m/43033bf7284ac850ac02421f.png)
论财富具有价值的东西就称之为财富,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等。
同时也指由美国人亨利•鲁斯创办于1930年,主要刊登经济问题研究文章的杂志《财富》。
经济学是研究关于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科学。
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就把他的代表作取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无数经济学名著也在其书名中涉及到财富这个范畴。
在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时期,经济学家对财富这个经济学基本范畴的认识,是从产品的价值形式转向产品自身,并从某种特殊的物质产品转向产品一般;从而对创造财富的劳动的认识,也从某种特殊的劳动形式,转向一般的具体劳动。
马克思把这种理论认识的演变看作是巨大的进步。
他总结道:“货币主义把财富看成还是完全客观的东西,看成外在于自身、存在于货币中的物。
同这个观点相比,重工主义或重商主义把财富的源泉从对象转到主体的活动——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他们仍然只是把这种活动本身理解为限于取得货币的活动。
同这个主义相对立的重农主义把劳动的一定形式——农业——看作创造财富的劳动”,“亚当·斯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他抛开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一切规定性,——干脆就是劳动,既不是工业劳动、又不是商业劳动、也不是农业劳动,而既是这种劳动,又是那种劳动。
有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抽象一般性,也就有了被规定为财富的对象的一般性,这就是产品一般,或者说又是劳动一般,然而是作为过去的、物化的劳动。
这一步跨得多么艰难,多么巨大,只要看看连亚当·斯密本人还时时要回到重农主义,就可想见了。
”把财富看作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概念,在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体现了一种经济思想的进步,也并非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特有。
马克思的财富观并不只是社会的,他首先肯定了财富的物质性质,同时也指出了财富必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生活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所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因而作为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财富也必然具有物质的和社会的二重属性。
浅析财富、价值和货币的关系
![浅析财富、价值和货币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5fb9b77af1ffc4ffe47ace5.png)
读
天 下
社科研究
INSIHale Waihona Puke HT浅析财富、价值和货币的关系
文 _ 袁从伦 康赛
摘要:本文将财富定义为一切对人有用的东西,包 括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财富对人有用性就是财富 的价值,财富的价值取决于人对财富效用的主观评 价。价值不但可以由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 创造出来,还可从原有的产品中发现得来。价格是 物化了的价值。财富价值需要在交易中实现。交易 中需要的货币量以待实现的财富价值为基础。货币 供给有内生性和外生性。 关键词:财富;效用;价值;货币;内外生性
价值并不是只有劳动创造的。如果劳动成果 对人有用,就有价值,就是创造财富;而劳动成果 如果没用,就没有价值,就没有创造财富。在已经 存在的产品中同样可以发现新的价值,这也是“创 造”价值和财富。价值只是人对财富的效用评价。 劳动创造价值与否,不取决于有劳动参与,而取决 于劳动产品的效用。劳动创造出新产品可以有价值, 没有劳动而只是发现产品的新效用,也是有价值, 也是财富创造。由此可见,财富创造包括新效用的 创造和发现两个部分。
来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往往是通过价格 来估计的。
而且,如果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具有 丰富的石油储藏的国家如卡塔尔、文莱、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3] 这些在世界人均 GDP 排名 靠前的国家的巨大财富价值来自哪里?可见,不是 劳动创造,而是由于这些国家本身富有的石油资源 具有的巨大价值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富裕。
财富的内在属性是有用性,那么财富量的多 少就与财富效用大小有关。不同的物质实体,对人 产生不同的效用,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量纲去衡量 财富量的多少。财富量的多少就是价值,只有正价 值的东西才是财富。由此,我们将价值定义为以财 富的有用性为基础的主观判断,价格是用货币量衡 量的价值,是价值的物化 [4]。
《观《货币》有感》
![《观《货币》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9717bc50b4e767f5bcfce15.png)
《观《货币》有感》—权利之争观后感货币,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
熟悉于她于生活是这样的接近,陌生于她于生活中的变化莫测。
她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仿佛是空气、是水、是阳光,是陪伴人一生的东西。
那么她到底是什么呢。
地球的生命是45.6亿年,人类的生命是250多万年,她的生命是五千多年。
她在米索布达米亚平原的泥板上,她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她在太平洋岛的石头上,她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
她阳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她冰冷,定义了今天的格局,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
如果将人类的250万年压缩成24小时,那么她伴随人类不足三分钟。
人们知道她从哪里来,但不知道她到哪里去。
她就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货币。
货币的出现,改变了生活的经济方式,使社会进步。
货币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的是权利,一个国家的经济权利集中于货币,所以掌握货币就相当于掌握权利,无论是xx年前的中国还是一千年前的欧洲,王权一直是国家的最高。
理所应当,国王就会掌握货币的发行权,这样的国家形式到17世纪发生了改变,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导致了一个国家政体的变革,这就是16xx发生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征税权交给了议会,货币的命运在这场革命中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如果国家因为战争或者不可改变的原因缺乏金钱,那么谁能给国家提供贷款。
便是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可以说的上是最早的中央银行。
1885年英国发生昨早的经济危机,市场开始萧条,经济危机进一步扩张,像是一个死循环。
谁可以解开这个死循环。
人们开始思考。
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英格兰银行,但是如果想要英格兰银行帮忙,就要给予它一项特权,那就是唯一的货币发行权。
发行货币,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保证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只要做到这几个目标,中央银行的目的就达到了。
国际银行家通过种种手段在美国和欧洲等国确立中央银行制度,从而控制美国及其他国家经济。
为了得到一个好收成,通货膨胀是最不为人民所发觉的手段。
马克思关于货币的三个隐喻
![马克思关于货币的三个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27c8cb5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3.png)
2021年5月第39卷第3期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May.2021Vol.39 No.3马克思关于货币的三个隐喻杨睿轩(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0)[摘要]马克思关于货币有三个隐喻:“牵线人”“魔术”与“上帝”。
“牵线人”的隐喻表达了作为一般 等价物的货币具有广泛通约的媒介功能,资本家利用货币的“牵线人”身份不断拓展资本增殖空间。
“魔术”的隐喻旨在表明作为“货币魔术师”的资本家通过施展形而上学的货币“魔术”制造出货币幻象,把实际创造价值的人及其劳动过程给遮蔽了,把货币本身当成能自动生产价值和创造财富的主体性力量,从而为资本增殖提供合理性辩护。
“上帝”的隐喻掲示了货币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使人货币化和货币人格化,人沦为依附货币“上帝”而存在的附属品,遭受货币拜物教的抽象统治。
马克思关于货币的三个隐喻对于瓦解和超越资本逻辑进而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目标具有至深且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货币;牵线人;魔术;上帝[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1710(2021)02 - 0099 - 07对资本主义的无情解剖与彻底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终其一生的研宄志业和思想旨趣。
货币作为资本增 殖运动中的一环,无疑是马克思展开资本逻辑批判的一个重要维度。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如同商品一样“充 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它是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它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物质外观,在实质意义上还具有不可感觉的历史规定。
资本家利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的属性 使货币内在地具有资本增殖的功能。
然而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总是“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 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
他们为了给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作合 理性辩护和正当性论证,把视野局限在货币的物质实体上,刻意掩盖了货币所代表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 系。
财务自由与金融自由:创造财富的双重力量
![财务自由与金融自由:创造财富的双重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f47454b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4.png)
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识别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VS
风险控制
采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如止损、 对冲等,降低或转移风险,确保投资安全 。
金融创新与科技应用
金融创新
关注金融市场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 利用金融创新提高投资收益和降低风险。
科技应用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投资决策 的准确性和效率,提升投资业绩和风险管理 水平。
金融自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促进了资本的有效配置 、创新和经济增长。在金融自由的市场中,个人和企业可以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自由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
财务自由与金融自由的关联
财务自由和金融自由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涉及到个人或组织在处理资金方面的 自由度。财务自由关注的是个人在不必继续工作但可以选择继续工作的状态下所 拥有的经济自由,而金融自由则更侧重于个人或组织在金融市场上的选择自由。
资产配置策略
采用分散投资策略,降低单一资产的风险;根据市场走势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比例,以适应市场变化。
投资组合管理
投资组合构建
根据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构建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组合,以实现投资组合的 多元化。
投资组合监控与调整
定期对投资组合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投资组合与投资目标保持一致,及时止损和止盈 。
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财富管理的地域限制逐渐消失,投资者可以更加灵活地配置全 球资源,分散投资风险。
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加深,投资者可以借助跨国企业的合作和并购等机会, 实现财富的快速增值。
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挑战,投资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 化沟通能力,以抓住机遇并应对风险。
为什么纸币是让一个国家繁荣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纸币是让一个国家繁荣的最好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80ad5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1.png)
为什么纸币是让一个国家繁荣的最好方法?约翰劳是18世纪欧洲的一个金融家,以推行纸币而闻名。
当时,欧洲各国货币还是采用金属本位,市场上不是金币就是银币,总之没有纸币。
因为欧洲人民都觉得跟黄金白银相比,纸币太不可靠了。
但是,约翰劳先生说“不,纸币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最好方法。
”他的信念就是,“要繁荣,发纸币”。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
这个死去的国王生前喜欢奢侈品,倡导高消费,搞得法国财政濒于破产的地步。
在他死后掌管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为了还清他哥哥生前留下的财政窟窿,伤透脑筋。
这时约翰劳先生出现了,他说纸币可以带来繁荣,可以轻松地还清债务。
奥尔良公爵立刻听从了这个建议,授权劳这个英国人组建法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发行纸币。
在开业初期,约翰劳先生坚守承诺,他的任何银行发行的纸币都可以立刻兑换相当于面值的金币。
老百姓因此相信他的纸币是有价值的,争相持有。
可是,到了后来,法国政府顶不住增发纸币的诱惑,纸币泛滥成灾。
终于在1720年的某一天,人们发现纸币的面值已经超过了全国金属硬币总和的1倍还多,于是纸币崩溃了,不得不全数被折价收回,重新流通金属硬币。
无数人遭受巨大损失,法国差点爆发革命。
约翰劳先生逃到了意大利,这位曾经的全法国最大的红人,1729 年无声无息地死在威尼斯的一个贫民窟里。
这位约翰劳先生可以算得上是货币史上的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发行纸币这个观念本身并没有错。
那么,约翰劳先生为什么会失败呢?他的错误又是什么呢?约翰劳最初的成功在于他发现当商品货币短缺时,可以通过发行信用或纸币来从新达到最优,这样就弥补了货币不足对经济的影响。
但约翰劳后来的错误在于,他将创造货币等同于创造财富。
然而,对于国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创造货币,而是创造财富。
纸币作为货币的价值符号,现在已经通行世界。
如中国的人民币、美国的美元等都是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由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发行、强制流通,以国家信用作保障,私人不能印制、发行货币。
《经济学基础》作业有答案提示教学内容
![《经济学基础》作业有答案提示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fe7639fa58da0116d17490b.png)
《经济学基础》作业-有答案提示,《经济学基础》作业•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格式要求见说明。
•一周提交一次,A4纸张打印,夹入塑料文件夹提交,扉页注明课程名称、班级、组别、组员、组长等信息。
第一单元走近经济1.分组成立公司,并对公司进行公司所处的行业现状,公司的业务范围、经营宗旨、现有资产(有形的无形的、固定的和可变的),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
公司的经营口号、名称、成员、组织结构。
第二单元学会消费作业11.请结合自己的企业分析如何利用效用的定义、特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指导你们所成立的企业的经营?(注意,以下线索仅供大家完成分析时的参考,分析时要结合自己企业具体分析,而且条目可以有所增加或修改)提示:从–从企业开发产品–广告宣传–员工激励制度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1)效用越大,满足越大,企业要通过提高消费者效用,提高顾客满意度(2)效用具有主观性:企业开发产品应该先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不能闭门造车;企业广告宣传时,要根据消费者特征制作广告;企业激励员工要根据员工需求特点制定激励策略。
(3)效用具有相对性:企业开发产品和广告宣传要根据不同季节周期进行变化;企业开发产品和广告宣传要符合本土化特征。
(4)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产品:要通过限量生产,产品包装变化等方式来降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负面影响。
2.请结合自己的企业分析如何利用效用的定义、特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导你的消费决策?(1)自己购买产品不受他人影响(2)帮助他人选购商品,不要参与产品效用的评价,仅仅帮助其考虑如何降低成本3.哪些商品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产品,结合自己的企业,分析对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产品,你企业如何运用产品特性实现利润最大化?(1)成瘾的、成套的、已经有了忠诚顾客的产品(2)试用、赠送、开发成套商品、培养忠实顾客。
•作业21.消费者消费N种商品时,是否每一种商品都消费到总效用最大才停止消费?消费者消费N种商品时,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注意,以下线索仅供大家完成分析时的参考,分析时要结合自己企业具体分析,而且条目可以有所增加或修改)(1)否,因为要受到收入的约束(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两个方程式。
激励自己努力赚钱的话努力赚钱的经典语录
![激励自己努力赚钱的话努力赚钱的经典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368c7a9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4.png)
激励自己努力赚钱的话努力赚钱的经典语录在现代社会中,赚钱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必要手段之一。
无论是为了生活基本需求,还是为了将来的更加美好的生活,都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努力。
以下是努力赚钱的经典语录:1. 懒惰是贫穷的产生者,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工作,才能积累财富。
2. 投资时要感谢风险,因为它让你有机会赚钱。
这句话意味着,正确认识和适当处理风险,有时候能成为创造财富的机会。
3.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确实万事不能。
这句话告诉我们,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财富不是终点,但到达终点时会让你感觉非常棒。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财富并不是目的,但是在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它确实让我们感觉非常棒。
5. 勤劳和智慧是创造财富的宝藏。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智慧的运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6. 时间是金钱,珍惜时间就是珍惜你自己的财富。
这句话告诉我们,认真利用时间,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有价值,才能真正地珍惜我们自己的财富。
7. 用不劳而获的方式赚到的钱,终有一天会失去掉。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的钱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更好地保证我们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证明这些经典语录的真实性:1. 米歇尔·乔丹是NBA历史上著名的篮球巨星,他的成功和努力付出息息相关。
他曾经说过:“我从来没有因为工作而受过伤,因为我的工作就是玩篮球。
”他的努力和热情为他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2. 许多著名的企业家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赚到了财富。
例如,马云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他在网络商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因其努力和智慧而成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亿万富翁。
3.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网络创业。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网络世界里赚到了大量的财富。
这些创业者都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勇气的人,他们抓住了机会和挑战,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姚开建第二版)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姚开建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f051ffaf45b307e9719773.png)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姚开建第二版)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三章)第三章参考答案 1、“古典经济学”术语有哪些不同的界定?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沿用。
经济学家们对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含义以及其所包含的范围有不同的认识。
概括来说对“古典经济学”包含的范围的不同界定有以下四种:第一种界定: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也即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
第二种意见是丹尼斯.奥布莱恩(Dens O'Bren)认为是从斯密到约翰.穆勒。
第三种意见是罗伯特.伊格利(Robert Eagly)认为是从18世纪50年代的重农学派到边际革命。
第四种意见是凯恩斯认为应该从李嘉图的前辈到20世纪30年代。
(关于古典经济学的范围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第一卷第474-475页,教材中有这四种意见。
) 2、为什么说配第在近代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配第在政治经济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功绩在于,在近代,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第一,他提出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实际市场价格”这四个术语,他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第二,他用具体论证来阐述劳动价值论。
他说:“假如一个人能在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一盎斯从秘鲁银矿中采出来的白银并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 第三,指出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事实。
第四,他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
3、怎样理解“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配第在探讨商品价值时,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财富,认识到作为物质的财富,不仅需要人类劳动,还要依靠自然界及其自然力,或者说还要依靠土地。
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的主要观点
![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ebad1f580216fc700afd95.png)
一、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的主要观点1、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因此,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代替。
他们认为,一个人货币多了,财富便多了;一个国家货币多了,国家便富庶了。
他们还认为,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流通才是财富的直接来源。
就一个国家来说,国内流通不增加财富总量,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来源。
因此,国家应该尽力保藏货币,不使货币外流。
在对外贸易中,坚持少买多卖的原则,为国家聚敛财富。
这种把货币等同于贵金属的观点,后人称之为“金属主义”,也称“货币金属观”。
2、名目主义者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
因此,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
他们认为,虽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的权威规定的。
他们把货币看成是一种符号,一种计算单位,因而可以完全不具有实质价值,可以用任何材料制成。
二、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近代货币数量学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金交易数量说;一种是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交易数量说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把货币数量规定为“一定时期内用以交易的货币量”,所以比较注重货币的流通速度,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甘末尔和费雪,他们二人先后提出了二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甘末尔是近代货币数量说的先驱,他就货币与物价的关系给出一个公式:式中M表示货币的流通数量,R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N表示所交易的商品数量,E表示商品的交易次数,P表示商品的价格,MR表示货币供给,NE表示商品供给,NEP表示货币需求。
这是运用数学工具表示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最早公式。
甘末尔在分析了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之后,还分析了信用交易对物价的影响。
甘末尔对支票信用与物价的关系给出一个与货币同样的公式:式中,C表示支票总额,R c表示支票的流通速度,N c表示用支配交易的数量,E c表示用支配交易的平均交易次数。
重商主义——精选推荐
![重商主义——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525541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e.png)
第九章知识点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16至18世纪)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15-18世纪中在欧洲流行,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
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1、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
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
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
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
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了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
论财产具有的社会性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存在的“财产”概念
![论财产具有的社会性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存在的“财产”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931f94c48d7c1c708a1457a.png)
论财产具有的社会性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存在的“财产”概念共产主义之共,是何种意义之共?不论是在学界还是在群众中,该问题都颇受争议。
总体来看,人们多是围绕财产的社会形式做出探讨的,也就是把共产主义财产权问题主要看作是私有财产存废、财产制度安排等问题。
这种思路特别容易陷入死胡同,因为马克思既批判私有制,又不认同简单的公有制,这样,共产主义之共就相当于是在挑战人们的想象力了。
我们认为,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考察财产,才能理解共产主义之共的真正内涵,否则必然陷入简单化和庸俗化的教条主义。
基于此,本文试图抛开财产的社会形式,从财产的社会性质来解读共产主义,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一、何谓财产的社会性质人们通常把财产理解为物质财富,但哲学是崇尚精神世界的,如果单纯地把财富理解为物质性的东西,那么它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就会成为相互对立的。
因而在古代社会,道德家们将人的财富欲望视为头等灾祸,认为它包藏着有害的和破坏的力量,会腐蚀高贵的尚武精神。
古典经济学破除了对财富的流俗理解,不再把财富看作是纯粹的物,而看作是主体智慧的凝结,由此赋予了财产以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
穆勒、麦克库洛赫等人认为,致富不仅无损于美德,反而有助于增进个人或国家的修养和品质,财富不仅为生存所必需,并且还是增进高贵才能的前提条件。
没有积累着的财富所提供的安宁与闲暇,则那些扩大我们眼界、纯正我们嗜好、提高我们地位的纯正高雅的学习,将不能成功地实现。
但财产的合法性并不仅仅源于它的这些效能,它在根本上奠基于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
在近代政治哲学那里,这一观念表现为劳动确立财产权,在古典经济学那里则表现为劳动价值论。
除了重商学派把货币看作财富的本质外,重农学派、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学派都坚定不移地把劳动看作价值的源泉,按此观点,不能将财富和物质等同起来,只有把劳动加于适当的物质上,使它们变得对人有用,才变成财富,因而,财富不再是身外之物,是主体性外化的结果。
纸上富贵,货币不等于财富
![纸上富贵,货币不等于财富](https://img.taocdn.com/s3/m/bbf68e1a2b160b4e777fcf05.png)
纸上富贵,货币不等于财富作者:闵纬国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2年第03期通货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指数量上的增多。
简单来说,通胀就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实际的货币需求量,从而引发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胀只不过是纸上富贵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极小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市场上只有一种商品——面包,面包的数量是100个。
假设该国已经发行的货币数量是100元。
那么,100元对应100个面包,每个面包1元。
现在,这个国家的政府决定增发100元货币。
同时,该国面包的产量没有变化。
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200元对应100个面包。
货币数量增多了,但面包的数量却没有增加。
货币的数量超出了先前价格体系下的实际货币需要量。
于是,每个面包的价格变成了2元。
价格上涨了1倍,通胀产生了!对于面包店老板来说,现在的200元和通胀前的100元,购买力是一致的,都是100个面包。
表面上看,店老板的收入增加了,但就实际价值来看,店老板的收入并没有变化,这种因通胀而带来的财富膨胀是一种数字上的虚增,是一种纸上富贵。
如果在这个极小的国家中添加更多的产业,比如面包的上游产业面粉厂,面包的下游产业面包零售商,面包店中烤面包机的上游产业面包机制造商,面粉厂、面包零售商、面包机制造商的上下游产业……同时,我们再添加进去与这些产业的产品对应的货币供应量。
最后,通过不断的添加,我们可以把这个极小的国家扩大成一个庞大的复杂国家。
国家复杂了,但是通胀的本质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通胀的基本道理都是一样的:货币并不等于财富。
有时候通胀不会产生危害认为通胀一定是坏事的看法其实是错误的。
表面上看,当通胀发生、物价上涨时,商品购买者为他们所要购买的东西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但实际上,这些商品购买者本身,也是依靠自己制造出来的商品来获得收入的。
如果他们买入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与他们制造出来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一致,那么通胀就是无害的。
如果这个国家市场上的商品多了一种,一种是在刚才提到过的面包,另一种则是馒头。
货币并非财富本身,而是衡量财富的工具。越...
![货币并非财富本身,而是衡量财富的工具。越...](https://img.taocdn.com/s3/m/40e5673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a.png)
货币并非财富本身,而是衡量财富的工具。
越...
越有钱,生活成本越低,
财富积累越快,等同于资源互换。
越没钱,生活成本越高,财富积累越难,等同于劳力置换。
你有1000万,证明你可以获得与一千万等值的社会资源。
货币就像一个凭证,证明你可以换取并拥有等值的社会财富。
货币之所以每年都在贬值,就是因为钱每年都在印刷,社会财富却没有随之而增加。
对于社会来说,什么才是财富?是土地?厂房机器?人?还是生产材料?就好比现在确实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以前好了很多,但是实则人却活得越来越累,过得越来越艰难。
现在的年轻人,看似很多选择,其实没多少选择。
钱这鬼东西好像还有个规律永远都是损不足而补有余,越有钱的真的会越有钱!所以富人敛财,敛的不是货币。
而且用黄金等不变价值的东西作为手段,以货币作为工具,敛取别人创造的价值!
现如今有钱人用钱挣钱,就算不投实体,只买房出租,等涨价卖,股票基金,理财,做风投随便一个挣钱了就行,就算一半亏了有钱人还是有钱人,有钱人的钱源源不断从多个方面流出和回收。
没钱的人呢?一天10小时以上的工作,没时间想其他的,挣的钱呢?还房贷车贷,日常消费,生存消费,所剩无几,一年剩那么几万十几万的在有钱人眼里还不够买个包还不够请人吃个饭,送个礼的。
穷人的心态一年就剩这点钱哪里敢投资买房,买股票,再说就这么点钱能干啥。
有钱人接触到的和他的认知,穷人能接触到的有限,认知更是可怜,不过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这个事实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努力多挣点,努力成为有钱人!
确切地讲,就是币超发,穷人可以保值的财富少,富人资本雄厚
保值购入可以增长的物业,而通货膨胀,更是富人收割穷人的有效手段!。
货币与财富
![货币与财富](https://img.taocdn.com/s3/m/9b0f9a1bc5da50e2524d7f5a.png)
货币与财富历史告诉我们,分工带来了交换,交换需要并创造了货币。
个体主义将这视为独立、分散的个体间的行为,而整体主义将其视为系统内部的功能安排。
交换必然带来货币分布的集中化,货币在承担交易中介功能的同时,派生出存贮财富和财富增殖(即“以钱生钱”)的新功能。
这两个新功能与交易中介的功能相悖。
“存贮财富”使货币离开流通领域,造成“钱荒”,我们的前人多次遭此困扰;“财富增殖”在主流理论中称为“按要素分配”,它是孕育不劳而获的寄生者群体的首要机制。
逻辑和数据都显示,在“自由主义”的环境下,“以钱生钱”的货币早晚会超过作为交易中介的货币,使整个货币系统走向自己的反面——不是促进社会生产,而是破坏社会平衡与稳定(见王中宇《货币循环的另类观察——系统动力学的视角》,《科学时报》2009年11月5日A3版)。
其实穆斯林社会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它们敌视“以钱生钱”,禁止“利息”。
站在个体主义的立场,货币功能的蜕变是自然规律,人类对其无可奈何,只能顺应。
这就是货币之所以从M0到M1、M2、M3……一路扩张过来的原因。
对于“把做生意等于念经,把积累资本视为积累功德”的资本集团,“以钱生钱”的效率越高,他们越满意,据此,他们制定了资本选择落脚地的标准:“国家竞争力”排序。
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这样的经济体系在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它一次次将经济引向崩溃,将社会引向灾难。
站在整体主义的立场,货币不等价于财富,货币的实质在于社会财富的索取权。
“以钱生钱”不意味着财富增殖,只是已有财富索取权的自我扩张。
这与历史上的土地兼并类似。
如果说有何差异,仅在于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往往是经济手段与权力手段并用。
而“以钱生钱”在理论上是比较单纯的经济手段(虽然事实上仍有许多辅以行政权力乃至暴力的案例)。
两者的社会作用均是将现有财富索取权向少数人集中,而非创造新的财富。
于是其后果必然相同。
今天,人们看到,越是创造真实财富的行业越艰困,而越是从事财富转移的行业越富有。
学过经济学,你就会明白,钱对于国家来说,根本不叫财富它是一个能
![学过经济学,你就会明白,钱对于国家来说,根本不叫财富它是一个能](https://img.taocdn.com/s3/m/b0ad04c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5.png)
学过经济学,你就会明白,钱对于国家来说,根本不叫财富它是一个能学过经济学,你就会明白,钱对于国家来说,根本不叫财富。
它是一个能够调动资源,调整经济关系,发展生产,平衡收支和分配,以此来发展经济的工具。
钱的管理也是粗放的,因为货币的创造是根据经济发展需求,以及采取的国家政策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还是中性的,参考GDP和自然增长率来印刷的。
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发展需要。
相反在老百姓眼里,它就是精确的,它就是生命必须的,它就是财富,它是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命根子。
货币创造出来了,一方面,用于国家直接投资,以及转移支付等等,来拉动经济发展,给经济发展奠定一个基础,构建一个大体的框架;另一方面,就是寻求社会投资,找一个有实力,有担当,有能力的人带领大家创业发展经济,借以完成社会分工和再分配,让大家都能活命,都能发展。
如此以来,问题来了,货币创造出来就是要大家来花,来用,来借的。
但是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能付出资金的时间价值,那就是利息。
至于本金就一直用好了,只要你不是乱用,不是用来挥霍,而是用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创造税收就行了。
至于你能创造多少财富和剩余价值,那就看你的本事了。
所以,企业做的小,如果不用社会资金,不用国家资金,是能确保是你的,但是你绝对做不大。
如果企业再做大点,开始有合伙人了,公司就成了合伙的了。
如果你抵押了,贷款了,企业就成了国家和银行的了,你就成了代管的了。
如果你上市了,那企业就成了全社会的了。
而你曾经贷的款,也还是一直没有还,其实国家也不需要你还,你就继续付利息好了。
等那一天,企业不行了,破产了,你也就真的还不起了,不过也没什么,只要你没有乱来,你也是没有事的,因为是有限责任公司……其实,这就是一个国家鼓励大家去创业,去做带头人的做法,因为即使你失败了,也是虽败犹荣的,因为你为国家,为社会曾经努力过。
至于,你还是比普通民众优越那么一点点,也是应该的,毕竟你曾经杀过猪,身上沾点油也是难免的……。
常识的逻辑三:关于财富与货币
![常识的逻辑三:关于财富与货币](https://img.taocdn.com/s3/m/3f522446852458fb770b568b.png)
财富与货币的逻辑常识1.0财富: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
1.1财富分天然财富和人造财富。
1.2人造财富的必要条件:人+知识+已有的财富。
1.2.1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已有的财富。
1.3人的分工,知识的积累,以及已有财富的增加会加速新财富的创造。
1.4除了知识,已有的财富会随时间而消失,区别只在时间的长短。
1.4.1相对于人造财富,天然财富随时间而消失的速度更慢。
2.0货币:财富的尺度和凭证。
2.1货币不是财富,也不是财富创造的必要条件。
2.2财富创造过程中,人的分工导致交换的必须,是货币产生的逻辑前提。
2.3货币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分工,同时货币使已有的财富更容易聚集,从而促进新财富的创造。
2.4作为财富的尺度,理想的货币应该有恒定的币值。
2.5从1.3可知,财富会加速新增,但贵金属货币受制于天然存量不会加速新增,由此会导致货币短缺,从而使单位货币所对应的财富增加;纸币不受天然存量的限制,如果纸币的增速超过财富的增速,会导致单位货币所对应的财富减少。
2.5.1由于生产规模的庞大,人类无法事先预知纸币的印制数量,但是可以从事后的统计跟踪币值的变动。
2.6货币不会随时间而消失。
不管是贵金属货币还是纸币,一旦成为个体财富的凭证就不会消失。
从贵金属看,人类迄今发掘的黄金除了丢失绝大部分都得到了保存。
而纸币一旦成为个体财富(负债除外)的凭证也不会消失,即使发行货币的政府垮台,货币也总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兑换。
2.7货币作为财富凭证的天然缺陷:根据1.4财富会随时间而消失,但是根据2.7货币不会随时间而消失。
由此,任何货币都存在天然膨胀的倾向。
举例:张三生产一个面包卖给李四,李四付出一元钱给张三买了这个面包,李四吃掉这个面包,面包作为财富消失了,但是张三拿到的一元钱并不会消失。
3.0在货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某一种具体财富的价格取决于供求,但全部货币所对应的整体财富的币值不变。
3.1财富的增加受人、知识、已有财富的限制,但是纸币的印制理论上没有任何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不等同于财富但有助于创造财富
全球经济眼下一团乱麻,原因在于经济学家、银行家和政治领袖们没有弄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货币。
所以,每到需要实施货币政策时,他们就会倒行逆施——这要归功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那些荒唐理论。
在凯恩斯学派出现之前,经济学家们都认识到,实体经济就是产品和服务的创造。
那时候的货币属于符号经济,它表示人们的产出,过去的它是商业活动的促进因素。
人们能够相互进行贸易,正是我们实现更高生活水平的原因所在。
货币可以衡量财富,但它本身并不是财富。
它是一种凭证,用以代表人们创造的产品和服务。
正因为如此,伪造货币才是非法的,与盗窃无异。
但如果政府这么做,就冠冕堂皇地变成了所谓量化宽松或经济刺激措施。
货币体现我们在市场中的行为。
但是,凯恩斯没有认识到这一基本定律,而恰好走到了反面。
按照他的想法,是货币在控制经济。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可以调节经济产出,就好比通过温控器可以调节房间的温度一样。
真正驱动商业活动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场。
其他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比如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都处于次要地位;他们只是依照政府官员和中央银行的指令行事。
(货币学派集中关注货币供应而无视其他因素,而凯恩斯认为,利用财政政策工具,比如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助于对经济进行调节。
然而,税收对商业活动具有阻碍作用,而实际上凯恩斯及其门下信徒的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一概念;他们简单地将税收视为调节经济体中总购买能力或者说“总需求”的手段。
)凯恩斯与古典经济学派倒是在一个重大问题上有着一致的看法:他们都认为经济如同机器,需要平稳运行。
所谓商业周期——繁荣和萧条——是需要研究的经济现象,要想方设法避免。
古典学派认为,如果能做到企业之间更多的“充分竞争”、降到最低限度的政府管制、审慎的政府支出水平、金本位制度和低税收,再加上取缔银行系统的种种不良操作,就可以实现这一点。
而凯恩斯学派认为,自由市场天生就是不稳定的,资本家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要避免商人们自乱阵脚,就需要政府官员像凯恩斯一样采取明智的政策。
如果政府能进行正确调控——主要是靠货币政策,经济就可以像机器一样持续平稳运行。
另一方面,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无论是古典经济学派也好,凯恩斯学派也好,他们都将经济视为如钟表般精准运转的机器,这是极端错误的。
对他而言,“平衡”并不存在。
市场永远在变化;虽然变化速度不同,但一切都不会静止不动。
新方法、新发明层出不穷,现有事物无止尽地改进,这意味着政府官员永远不能像驾驶汽车一样驾驭经济。
唯一一个单一经济体就是全球经济。
不过凯恩斯那时候认为,可以将英国经济视作一个孤立的实体。
如今的太多国家都会在制定政策时陷入类似的思维模式。
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榜以及我们的其他全球亿万富豪榜单充分证明,熊彼特是对的。
“经济参与者”才是真正的驭者。
政府可以妨碍他们的活动,也可以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兴盛和繁荣的环境。
这似乎是不证自明的。
然而,如今全球的经济体纷纷陷入困境。
政府领导人和经济分析师们大谈特谈货币政策,似乎这样就能将深陷在过高税收、严苛监管和无度政府支出之中的经济拉出泥潭。
(要知道,政府不会创造资源。
它只会通过税收、借贷或通胀——另一种形式的税收——获取资源,这一点凯恩斯倒是是说对了。
)
大多数政府都讨厌这一真相:那些登上福布斯榜单的富豪们,才是经济繁荣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根本所在。
政府希望攫取这些人创造的收益,但又不希望有人能从这些创造活动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