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镫看文明传播
鲜卑文化管窥马镫的发明与人物双狮纹金饰牌考(精)
鲜卑文化管窥:马镫的发明与人物双狮纹金饰牌考作者:王大方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4日5版2005年元月,由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合作举办的“走向盛唐”文物精品展正在纽约展出,我和几位中国同行应邀前去进行学术交流,看到许多展品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文物,它们集中反映了从东汉末到隋唐初,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情况。
通过对比研究和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笔者形成了鲜卑文化研究的两个题目,一是马镫的发明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二是运用国外文物藏品与中国内蒙古鲜卑文物的对比来研究内蒙古通辽博物馆所藏的“人物双狮纹金饰牌”的文化人类学渊源。
现分别叙述如下:一、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大贡献——马镫的发明2005年春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合作举办的“走向盛唐”文物精品展览中,有一件来自内蒙古的北魏陶制马俑吸引了很多观众,它虽然不很精美但却是中国马镫发明与使用历史中的一件重要文物。
这件北魏陶马俑,1977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大学路一座北魏中期的墓葬中,其时代约为公元5世纪前期,在马俑腹部绘有一对马镫,这是拓跋鲜卑人所建北魏王朝使用马镫的实物见证。
马镫又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鞋”,它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指出的:“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
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确实,马镫发明以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使骑在马背上的人解放了双手,骑兵们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且骑且射,也可以在马背上左右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
因此,马镫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被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的鲜卑人发明后,便在欧亚大草原上迅速流传,使骑兵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也使世界战争史大为改观。
而在此之前,骑兵骑在马背上飞驰射箭时,必须减速或者下马拉弓射箭;在马背上格斗中,也不能竭尽全力大幅度摆动,否则会失去平衡而落马。
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3世纪时,中国人已在铸造金具的完备,骑兵的 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 骑兵开始使用马镫后,作战能力大大增强。 首先,骑兵可稳稳地坐在马上自如地使用武器攻击敌人; 其次,人与马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骑兵可借助战马的力量 刺杀敌人,冲杀力极强; 第三,马镫为骑兵能冲入步兵阵营、近距离搏杀创造了条 件。随着盔甲装备的加强,骑兵可在步兵阵营中横冲直撞,威 马镫所主导的一幕幕历史大剧: 力尽显。 1、公元374年,北匈奴单于巴兰伯率匈奴骑兵西渡顿河, 击败以步兵方阵为主力的东哥特军队,宣示了骑兵时代的来临; 2、阿提拉(406-453)率匈奴骑兵横行欧洲如入无人之 境,被教廷和欧洲封建主恐惧地称做“上帝的鞭子”;
没有马镫的时代,骑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骑手要靠大腿的 力量,用力夹住颠跛的马以保持稳定;而作战时,在奔跑的马背上 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近战中劈刺过猛、落空或撞击都会令骑手从 马上滑落。 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除速度占优外,战斗力远不如步兵,所 以在抵达战场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斗。亚历山大(公元前 356-323年)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又如垓下之战(公元前 202年),项羽逃至乌江被汉军追及,“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 中国在南北朝之前是没有马镫的,欧洲则在西罗马帝国灭亡 兵接战。”(《史记 · 项羽本纪》) (公元 476年)前后才出现马镫。因此在此之前是不应该出现马镫 的;在公元前,也不应该出现马鞍。 奥利弗· 斯通导演的《亚历山大大帝》,便没有马镫,也没有马 鞍,只马背一块蒙毡,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大受赞扬;R.Scott导演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但从战国乃至汉初的骑兵, 马背上只有像坐垫一样的马鞍,填充物是兽毛,马鞍前后没有鞍桥, 更没有马镫。当马飞奔或腾跃时,骑者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 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很难手舞大刀长矛灵活刺杀,骑
驰骋疆场话马镫
驰骋疆场话马镫26’发明史话?HISTORY”ONINVENTION驰疆场.:0霉嗽;_:辫鎏豢话王毒.0Il,,马磴是中国率先发明扫应用的,井传播到海外,对世界历史首产生过幂远的影响.美国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趵瑟博士说:只有极少的发明象脚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土产生了如此巨七的催化影响.就象中国的尢药在封建主艾的景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主艾一图四元代执弓箭的骑兵墓自《世祖出措图》G弓蛘,中国的脚镫在最帮助了欧洲封建度的建i现代人骑马是一种享受代人骑马却是一桩苦差事只是供上马时踏足耵的.这种镫,虚是马措的雏夥.至于在考古盅掘中所获得的马而古镫的实物,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古波斯人,蛱噩人,罗马人,已此伦人嫩噩希腊人都不{口道,曼谈不上使用马镫甚至亚力山大大帝率军横跨整个中亚时,他的骑士们的双腿也是跨于马鞍两旁,H脚过有任何东西可支撑,其艰难团苦可想而知.束,古罗马人发明一种扶手,固定在马鞍前岳,让骑士在战马狂奔时可抓住由于中国人发明了马经这种席坷就迎刃而解了.有关中国古代马镫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学术芥*一的问题,大约刮公元三世纪时,中国奎属墙炼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用铜或镜制造马镫有人推测, 发明马镫的构思艰可能出自登山时偶打利用皮绳打戒环再踩环而上的经验连争为止,尚未发现汉代使用的金属马镫.』州一1960年期间,在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公元j?年1墓葬中.出土了三件骑马青瓷俩随葬品,其马鞍左前侧赴有三南状镫(兄图一).不过,值碍注意的是,马鞍右侧却没有装镫,秉马者的脚并没有踏在镫里,l糈在足{ji的前上方,并且挂革很短,只有人腿的一半长.由上现象推测,可能蛆,出土于河南安阳孝民屯154号墓中,这是一座西晋柬至东晋(妁舟元3t6年前后)的墓葬(见图二)此茁墓出土的马镫年代稍迟的另一组实物,出土于辽宁朝阳袁台子东晋墓中再迟一学的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f无于盘平七年,即元415年)的墓里出土的.孝民屯154号墓.袁台干墓和冯素带墓出土的马镫有共同的特点,都是木芝外包嵌青铜片,孝民屯t54号墓与冯素弗墓的铜镫片都垂空,装饰衄为卓美它们也有明显的差异,孝民屯,号墓马镫的整柄较长磴体呈扁圃形,踏脚赴略向内凹,而冯素带墓中的镫,整柄较短,磴体呈圃状的三角形,踏脚处较平直.这些差异除了表示时代早晚不同外,还反映了马镫在其使用的初期尚未定型,噩民族风格不同等情况.总之,肌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到孝民屯154号墓,到朝阳袁台子墓,再刮冯素弗墓的出土物,表明元四世纪研期,中国就发明了马磴,而马镫的发明,发展经历了肌翱期的单镫到轻由完备的ji镫这样一个过程南北朝叫后,马镫的开j制逐渐变化,最后彤成更使于蹬踏的马国一马蜡的雏形(?仅供上马时踏足之用@呆自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青瓷马)镫这时的马磴,镫柄减短镫体上邵呈圃棘升j,踏脚赴形成微有棘曲的宽平沿(圈三)从世界范围来看,封建社会军队的主力是骑兵.巴格斯明确地指出,不论是西方还未方,”骑兵在整个中世妃一直是吝国军队的主要兵种.在中国,战国叶代骑兵部队还处于童年时代.晋代开始,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乘用的马具完备.从此骑兵的盅展进几了一个新时期有了完善的马具,骑兵就更容易控制和驯服马匹,并且使人骑在马上疑由舒适,稳固,省力;同时.得戏使骑兵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蔓杂的战舞动作和列阵训练变得更容易丁,能够充分发挥甲胃和兵嚣的垃能,匈东晋和十六国南北朝时骑战和重装甲骑兵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利备件(枣见母四).中国在四世纪初成的成套完备的马具(主要是鞍和镫),对相郜的诸国影响很大时代中期f绅五世纪中叶)的古墓中,出土的蹬是木芯外包铁片的扁圆形谥, 显示出与孝民屯晋墓出土拍相同的特点,表现出其间的渊源关系一般讥由,这是H朝鲜半岛寿跳板传几扶桑的,特别是倭与高句丽的接触和矛墙,促进接人大量引进马具,另一方面.倭王也开展了对干国南朝的廿交活动,由于当时北方和南方使用的马具有着共同的特点,因此也不排除其直接从中国南方引进马具的可能性大约0元六世把中叶,悸悍的阿瓦尔人fAvars)从东向西,宁过饿罗斯南部最终到达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间的地带定居,到元0阜时对强大的拜占照帝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之所锐不可挡,就是因为使用了当时独一无二的铸铁制的马镫为了消除这种威胁,拜占庭国王提此略二世时骑兵进行了太改组.岱元580年又亲自训练骑兵,特别强调必炳使用铁制马镫这是政洲文献史料中第一次提到图三元代鞍蛭国{内蒙伊克昭盟成吉思汗睫l山土)马镫,政洲普遍使用马镫的年代要晚得多,几乎到中世纪早期政洲各国的常规军队寸开始使甩.其原因之一是当时政洲各国还没有中国那样发连的全属冶炼枝拳’正是中国人盅明的马镫,寸使中世纪的政洲进几了”骑士时代围五中世纪时的欧州骑士。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
一支匈奴骑兵与一支汉军步卒远远地对峙着。
去年冬天草原雪灾,冻死牛羊无数。
匈奴骑兵要南下掠夺,汉军步卒要保卫家园,这注定是一场退无可退的殊死恶战。
这边,汉军步卒竖起了盾墙。
盾墙后,弓箭手将利箭搭上了弓弦,只等敌人进入射程。
那边,随着单于发出怒吼声,匈奴骑兵发起了冲锋。
他们双腿夹紧马腹,如狼似虎地朝汉军扑去。
骏马才起步,就有骑兵从马背上滑落。
疾驰中,又有骑兵被甩落马背。
来到盾墙附近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匈奴骑兵并未直接冲撞盾墙,而是减慢马速,对汉军发起了迂回包抄。
这一过程中,不断有骑兵从马背上掉落,有的是被箭矢射中,有的则是失去平衡……匈奴骑兵无法“固定”在马背上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马镫。
没有马镫,骑兵的双腿就没有支撑点,全靠夹紧马腹来保持身体平衡。
长时间保持这姿势非常辛苦,而且稍有不慎就有坠马的危险。
没有马镫,骑兵还得用手来抓住缰绳,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
这么一来,双手持枪、双手开弓或俯身劈砍等大动作都无法实现。
这意味着,没有马镫的骑兵,连自身的战斗力都得不到全然释放,更别说借马力了。
马镫发明前,骑兵的优势并非其战斗力,而是其具有快速转移的能力。
从《汉书·袁盎晁错传》可知,匈奴骑兵难缠不是因为武力凶残,而是一人带多匹马(通常两三匹)。
汉军多时,他们就拍马闪人;汉军少时,他们就冲过来以多打少。
当援军闻讯赶到时,匈奴人已仗着马快跑掉了。
马镫发明后,骑兵和战马才得以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作战单元,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可以说,有了马镫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也是因此,英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才会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马镫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马镫的基本结构◆ 马镫的分类1 直柄横穿型马镫鞍和两个马镫构成一个三角形。
从几何原理可知,三角形的稳固性最强。
中国的木芯长直柄马镫是东西方各种马镫的源头。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作者: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9年第08期一支匈奴骑兵与一支汉军步卒远远地对峙着。
去年冬天草原雪灾,冻死牛羊无数。
匈奴骑兵要南下掠夺,汉军步卒要保卫家园,这注定是一场退无可退的殊死恶战。
这边,汉军步卒竖起了盾墙。
盾墙后,弓箭手将利箭搭上了弓弦,只等敌人进入射程。
那边,随着单于发出怒吼声,匈奴骑兵发起了冲锋。
他们双腿夹紧马腹,如狼似虎地朝汉军扑去。
骏马才起步,就有骑兵从马背上滑落。
疾驰中,又有骑兵被甩落马背。
来到盾墙附近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匈奴骑兵并未直接冲撞盾墙,而是减慢马速,对汉军发起了迂回包抄。
这一过程中,不断有骑兵从马背上掉落,有的是被箭矢射中,有的则是失去平衡……匈奴骑兵无法“固定”在马背上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马镫。
没有马镫,骑兵的双腿就没有支撑点,全靠夹紧马腹来保持身体平衡。
长时间保持这姿势非常辛苦,而且稍有不慎就有坠马的危险。
没有马镫,骑兵还得用手来抓住缰绳,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
这么一来,双手持枪、双手开弓或俯身劈砍等大动作都无法实现。
这意味着,没有马镫的骑兵,连自身的战斗力都得不到全然释放,更别说借马力了。
马镫发明前,骑兵的优势并非其战斗力,而是其具有快速转移的能力。
从《汉书·袁盎晁错传》可知,匈奴骑兵难缠不是因为武力凶残,而是一人带多匹马(通常两三匹)。
汉军多时,他们就拍马闪人;汉军少时,他们就冲过来以多打少。
当援军闻讯赶到时,匈奴人已仗着马快跑掉了。
马镫发明后,骑兵和战马才得以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作战单元,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可以说,有了马镫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也是因此,英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才会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马镫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虽然马镫的样式繁多,但主要区别在悬系部分。
根据悬系部 分的特征,马镫可分为4类。
骑兵踩着马镫上马。
骑兵坐在马鞍上,双脚踩踏在马镫上,马鞍和两个马镫构成一个三角形。
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化传播
• 发明马镫的最初想法可能来自偶尔用来帮 助上马的皮绳套。
• 大约3世纪,中国人已在铸造金属马镫了。 • 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
备,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
马镫的传播
• 金属马镫发明后很快传播到东北亚的高句 丽地区,突厥人向西传播——6世纪末7世 纪初萨珊波斯人从突厥人那里引入马镫— —7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传给阿拉伯人——7 世纪早期,马镫传向东欧和东罗马帝国
• 马镫得传入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影响非同 小可。
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在马镫发明前,骑士们怎么骑上马?
当时上马的主要姿势为:或左手紧抓马鬃, 飞身上马;或用手中的矛点地支撑身体而 跳上马;或靠踩住安装在矛上的横栓而上 马。
当骑在马上时,骑士们的双脚是无处搁置 的,奔腾或跳跃时,骑士们必须紧紧抓住 马鬃,夹住马肚,才能避免被颠下马背。
马镫的起源
• 马镫是骑没
马镫的历史演变及沈阳故宫藏清宫廷马镫来源
马镫的历史演变及沈阳故宫藏清宫廷马镫来源中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
中国野马的驯养始于渔猎时代,早在5000 多年前已用马驾车,殷代便开始设立马政(马政亦作“马正”,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
秦汉时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的经营马场,并开始使用马具。
先秦时代,马多用于驾车,极少单骑,春秋末年才有贵族骑马的记载,因此马镫是马具中较晚出现的一种特殊器物,不仅方便上马,更是使人们在骑乘的过程中,便于对马的控制,解放双手,尤其是对骑马作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乾隆戎装大阅图轴◆ 马镫细节图我国古代的马镫形制主要经历了几个大的时期变化。
◆ 我国古代马镫形制的演变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早期马镫(3 〜4 世纪)资料来看,最早的马镫为单镫上马(产生时间不晚于西晋),属原始形态的马镫。
到十六国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实际骑乘意义的双马镫,最初制作马镫应该是采用“揉木为镫”“屈木为镫”“斫木为镫”等工艺制成的。
由于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常年的战乱,双马镫的发明使人们在作战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平衡,解放双手,使用武器作战。
从唐代到辽金时期,马镫的材质多为铁质等金属,镫面由最开始的环形逐渐变成细长的平面,上部的长柄逐渐缩短,这样士兵在作战时能骑乘的更加舒适及轻便,提高作战效率并且减少了制作马镫的用料,节约国家财政支出。
到元明清时期,由于国家的稳定,战乱较之前减少,国力增强,马镫的形制逐渐定型,与现代马镫基本相同,其镫面变为椭圆形,脚踏的地方更加舒适,镫穿依旧很小,两侧多雕刻有精美的纹饰,材质及装饰工艺也更加的华丽和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北方的冬天较冷,人们需要穿棉鞋,上马很不方便,所以冬天用的马镫要比夏天用的马镫大许多。
◆ 清马镫马镫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至清代时已达到了成熟阶段,尤其是满洲族从小便擅长骑射,建国后更是以骑射为其立国之本,对马的重视,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马政制度,马镫的铸造及使用也更加细化。
南北朝时期马镫普及的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马镫普及的历史背景作者:张馨方杜严勇来源:《科学与管理》2020年第02期摘要:马镫对人类的历史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马镫的诞生时间暂未有明确的断定,至少西晋之前已有,但是根据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马镫真正大范围的应用却是在南北朝时期,从其诞生到普及使用之间有着一定的时间差,这与南北朝时期战乱、民族文化交融等特定的社会环境和金属冶炼技术、其他马具的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马镫;南北朝;马具中图分类号:N09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0.02.00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马镫是马具的一种,为悬挂在马两边的脚踏工具。
它由脚踏和将脚踏悬挂在马鞍上的链条两部分组成。
通过马镫,骑兵得以更安全地完成各种军事行动,提升战斗力。
在冷兵器时代,拥有众多实力强大的骑兵的政权无疑有着更大的优势,军事实力作为影响政权更替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关于马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起源及其传播方面。
占据主流的观点为林恩·怀特及李约瑟倡导的的中国起源说,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游牧民族创造了马镫,但是对于哪一具体民族尚有争论。
齐东方、陈巍[1]认为应是匈奴,陈凌[2]则认为是乌桓人。
此外也有一些支持鲜卑族的学者。
关于马镫的传播途径,中国学者更倾向于探讨马镫向世界其他地方的传播,对于中国内部传播的研究较少。
虽然马镫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对于马镫的形成时间目前仍未有定论,多数学者认为至少4世纪以前已经出现,而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直至南北朝时期,马镫的数量和使用范围才达到了可以称之为普及的程度。
其产生与推广使用之间有着一定的时间差。
这期间社会背景已有了显著的变化。
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很少涉及。
本研究主要聚焦于马镫直至南北朝时期才被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以期对马镫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有相关文物出土的墓葬中,在时为北魏都城平城的山西大同发现的司马金龙墓为依附于北魏政权的东晋降服皇族琅琊王司马金龙(卒于484年)及其妻的合葬墓。
关于中国马镫的思考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1999年第2期(总第84期)关于中国马镫的思考张海滨(宁夏大学中文系,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许多西方学者论述了马镫自公元8世纪传入欧洲后,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巨大的“催化”作用。
然而,马镫究竟起源于何处?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演变轨迹?本文借用历史考古资料,以及史籍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展开论述,初步回答了这一问题。
马镫起源于中国汉末魏晋之时,它经历了木质———木芯镶金属片———铜铁质三个阶段。
中国马镫“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本土史籍中默默无闻,这与中国读书人陷入以仕禄为目的背诵经典,把技术视为“小人之末技”的心理、体制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马镫;起源;演变;中国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1999)02-0018-03 如我辈的一般人看来,中国骑兵的历史是很久远了,“胡服骑射”的故事不但见于各种通史,仅就笔者见过的赵武灵王励志革新的连环画就有三种以上。
骑马射箭总离不开马镫,不然怎么能骑稳呢,马镫的历史大概也是很久远了。
顾准先生在翻译林恩・怀德《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后的评注中说:“战国时代,战车显然被骑兵代替了,马镫的应用,我相信也不会很晚。
即使李广时代还不知道马镫,也许此后不久就用上马镫了。
”尘封的历史往往出人意料,这也许是现代文章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断裂”吧。
就拿有关脚的事来说吧,五六十年前的人们习以为常的三寸金莲,若要认真考察这种以小而形畸为美的渊源来,也会叫人大费周折,一时就难说出个所以然来。
在战国时代,骑兵并未能取代战车,以战车为主的兵制仍沿袭了很长时期。
汉文帝时,晁错论汉、匈军事时说:“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后来一直到东晋,刘裕伐南燕,巨蔑水一仗就出动兵车四千乘。
如果要举最直观的例子,莫如去西安参观兵马俑,那战车与步卒相结合的强大阵营,一定会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精编版
理解:
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 明—古阿拉伯文明—中世纪欧洲文明
东罗马文明--文艺复兴
• 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 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 流不息的长河。
综合探究二:
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汉初铜鎏金木芯马镫
唐代鎏金铁马镫
现代马镫
中世纪骑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镫发明的意义
• 马镫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 明。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指出的:“很少 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 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 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 确实,马镫发明以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 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使骑在马背上的人解放 了双手,骑兵们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且骑且射, 也可以在马背上左右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 砍的军事动作。
马镫的传播路线
马镫又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
中国四大发明
• 造纸术 • 火药 • 印刷术 • 指南针
2.4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世界战场上的骑兵身影
1、7一9世纪,凶悍的阿拉伯骑兵冲出阿拉伯半岛,沙尘暴 般席卷了西南亚和北非。 2、奠立中世纪西方世界格局的十字军骑士的八次东征 (11-13世纪) 3、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12-13 马特、丕平、查理大帝靠 世纪) 有马镫的骑兵军队扩张领 4、土耳其骑士挥舞圆月弯刀、建立起横跨亚非欧的奥斯 土。 曼帝国(13-15世纪)
蜀国西凉铁军——“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论从史出
在湖南长沙西 晋永宁二年 (302年)墓葬中, 出土的三件骑 马青瓷俑随葬 品,发现马鞍 左前侧处作出 三角状镫,这 是目前最早的 约4世纪时配有双马镫的陶马 马镫形象。 (东晋)
北燕冯素弗(冯素弗死于 415年)墓
北魏以少胜多打败柔然就是双马镫的功劳
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
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里程碑。希腊学习埃 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东罗马帝国。 ——罗素《中国问题》
结合之前所学内容,谈谈你还了解哪些各国 间文明相互学习的实例,你有什么启示?
印度佛教传入对我国影响、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希腊文明与古埃及、 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间的交流、阿拉伯对各国文化的学习和创造、中华文 明对日本的影响·
马鞍 辔头 (嚼子、缰绳) 马镫
综合探究二
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秦始皇陵 牵马佣(公元前210年)
古希腊石刻 (公元前6世纪左右)
发明马镫的构思很可能是从上马时偶尔利用皮绳打成环再踩环而上的经验 中得到启发而发明的。最早使用这种皮绳套的大概是中国的中原人、印度 人或与中国接壤的中亚游牧民族。 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中国冶炼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制造铜或铁制 的马镫。
综合探究二 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导学案)
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①通过马镫来了解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②围绕马镫的传播,认识欧亚各文明间的演进;③通过马镫传播的史实,理解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往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
二、学习重点:马镫的作用、马镫的传播三、学习难点:马镫为什么能够影响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四、课前自主学习(一)马镫的起源1.含义:马镫是骑马时的_____和______,一般成对垂于马鞍两侧之下。
2.功能:骑者脚踏一侧马镫跨上马背,双脚穿过马镫,这样,马镫能起到______的作用。
行进时,骑者以______为主要支撑点,可以解放双手,在马背上做各种动作。
3.出现背景:在古代人类骑马的大多数时间里,双脚都没有支撑。
(1)古代埃及人尚不知马镫为何物。
(2)亚历山大的骑兵横扫______时,都骑在马上无处搁脚。
奔驰或跳跃时,骑兵必须紧紧抓住坐骑的鬃毛,以免颠下马背。
(3)中国的战国时期,______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推行“______”,但______的骑兵马具中也没有马镫。
4.发明及发展:发明马镫的最初想法可能来自偶尔用来帮助上马的______。
最先使用这种皮绳套的大概是中国的______、______或______。
大约3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在铸造______了。
5.使用的意义: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______的完备,骑兵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
骑兵可以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复杂的战术动作和训练变得容易了。
骑兵不但可以穿上沉重的铠甲,还能够更好地运用马的力量,为重甲骑兵的发展提供了______。
(二)马镫的传播1.传播(1)金属马镫发明后很快传播到东北亚的______地区,并通过______等草原游牧民族向西传播。
(2)6世纪末至7世纪初,_____人从突厥人那里引入了马镫,并于7世纪初将这一技术传给_____人。
(3)在7世纪早期,马镫传向_____和______帝国,并继续向北欧、西欧等地传播。
从马镫看文明传播精编版
时间: 大约3世纪的时候。
成熟的马镫的使用对骑兵的影响: 成熟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备, 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
二、马镫的传播
1.金属马镫的传播路线
阿拉伯人(7世纪初)
萨珊波斯人引入 (6世纪末-7世纪初)
东欧、东罗马帝 国(7世纪早期)
综合探究二
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 间的文明传播
一、马镫的起源
定义: 马镫是骑马时的踏脚和支撑装置。一 般成对垂于马鞍两侧之下。
作用: 马镫能起到在奔跑中稳定身体的作用; 进行时,骑者以马镫为主要支撑点, 可以解放双手,在马背上做各种动作。
马镫的发明:最马初的想 皮法 绳可 套能 。来自偶尔用来帮助上
通过突厥 等草原民 族向西传 播
中国
(西晋)
东 北 亚 高 句
丽
北欧、西欧
地 区
2.马镫的传入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影响
马镫将骑手与马融为一体,使他们成为纵横欧 洲中世纪近1000年的封建骑士,对中世纪军事 贵族封建主义制度的促成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说说你对李约瑟和斯塔夫里阿诺 斯观点的理解。
活动:结合罗素的观点,依据所学知识,查找
相关资料,列举不同文明间相互学习的事例。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中国马镫改变历史曾助欧洲进入“骑士时代”素材
中国马镫改变历史曾助欧洲进入“骑士时代”凡是读过金庸小说的读者,对于慕容这一姓氏都不会陌生。
慕容复一心想恢复的大燕国,其实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三燕"政权。
2004年,考古学家在辽宁朝阳北大街挖掘出"三燕国都"龙城的宫城南门。
金庸闻听后,不但为朝阳题写了"慕容街"街名,还题词: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
《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是武林中的绝世高手,与丐帮帮主并称为"北乔峰南慕容"。
真实历史上的慕容家族也是盖世英雄,在群雄并起的时代,几年间就崛起于北方,驰骋辽海逐鹿中原近百年。
难道他们真有金庸所写的"斗转星移"的武功?这个秘密在地下埋藏了1600多年后才被揭开。
1965年,考古专家在朝阳北票市冯素弗墓发现了一对外包铜皮的木质马镫。
龙城宫城南门考古挖掘者、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立坤告诉记者,辽西的慕容鲜卑可能是最早将甲骑具装和马镫应用于骑兵的。
正是这些在当时最先进的骑乘装备和防护装具的应用,使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军力倍增,才得以驰骋辽海逐鹿中原。
秦始皇军队没有装备"马镫"中国直到春秋时期作战仍以车战为主,骑兵仅是一种辅助力量。
战争方式为双方步兵、战车相向对峙,"车毂相错"时短兵相接,一次冲击过后已见胜负。
骑兵的作用远不如车兵,因此有"一车当十骑"之说。
战国时,七雄之一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为邻,不胜其扰而又无可奈何。
由于游牧民族勇猛剽悍,擅骑长射,加之胡服衣短袖窄,比起汉服的宽衣博带来,更利于骑射,于是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很快成为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列国望风景从,纷纷建起自己的骑兵部队。
1974年,当秦始皇的地下御林军从陕西那片黄土下浩浩荡荡地"走"了出来,人们更是被震撼了。
说马镫
说马镫一提起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我们脑海里常常浮现他们身披铠甲、手持长剑,跨在骏马上冲锋陷阵的情景。
在火器还没有出现的中世纪,人马都披有重甲的骑士是当时欧洲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要军事力量,并且是封建领主 ...一提起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我们脑海里常常浮现他们身披铠甲、手持长剑,跨在骏马上冲锋陷阵的情景。
在火器还没有出现的中世纪,人马都披有重甲的骑士是当时欧洲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要军事力量,并且是封建领主权威的象征。
在骑士驾御坐骑投入战斗的过程中,马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使用马镫,才能使身披重甲的骑士坐稳马鞍,完成冲击搏斗等战术动作。
因此,马镫由东方传入欧洲是骑士出现的技术方面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夸张地说,马镫的发明改写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
那么,这么一项重要的发明,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这个问题多年以来一直是人们不断探索的话题。
中国古代骑士之风一般认为始于东周,这主要是对正式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骑兵部队而言,而人们骑马的历史则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
在安阳殷墟曾发掘过人马共葬的墓坑,同时还出土有简陋的马具,包括原来系在辔上的玉、石、蚌饰和一件被推测为马衔的“U”形玉器。
显然,像这样简陋的原始马具是无法进行战术动作的。
到了秦汉时期,骑马之风已颇为盛行,特别是在与匈奴族的战斗中,骑兵已大量参战。
此外,以马为驱动力量的马车在考古工作中时有发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秦始皇陵出土的一、二号铜马车。
我们不难想象,在秦汉时期就能制作出那么精致、先进的马车,自然为单骑装配进步的马具创造了条件。
古人曾说:“驾车在前,乘骑在后”,单骑的出现也和国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战争的频繁和规模的扩大分不开。
同时也由于早期马车的马具不完善和乘骑上下的难度大,因此单骑的马具和马车的鞴挽具同样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
一副完整的马具是由络头、衔、镳、缰绳、鞍具、镫、胸带、革酉带等部件组成,络头、衔、镳是直接承袭了马车的辔头而来的,这些部件也是逐渐完善的。
马镫,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简单发明
马镫,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简单发明“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
”——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清黄铜“双龙戏珠”马镫怀特对于马镫这一跨时代发明的意义描述的非常准确,马镫的发明彻底改变了骑兵这一兵种的作战方式,让骑兵可以把机动性强和冲击力大的优势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马镫发明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彻底变成了骑兵的主场,而由于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上有着最多的马背上的民族,所以马镫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要远超其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
华夏民族总体上讲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虽然北方生活着大量的游牧民族,但由于这些民族无论是生产力还是武器技术都落后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在前期,中原地区的农耕政权基本可以战胜游牧民族,稳坐华夏大地的主体政权宝座。
但是,自从马镫发明后,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这一改变持续了上千年。
马镫发明前的骑兵:速度快,但并无其他优势事实上,在马镫发明前,骑兵的优势并不明显。
在没有马镫帮助下骑马是一件苦差事,在马飞驰奔跑时,骑兵必须双腿紧紧夹住马身,双手紧紧抓住缰绳才能不在马上掉下来,而在马上作战更是难于上青天,只有经过长期艰苦训练的优秀骑手才能以单手抓住缰绳,另一手持武器作战。
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西汉彩陶兵马俑但那时,在飞驰的战马上作战难度极高,那时的骑兵对于步兵的优势也仅仅限于可以居高临下,而骑兵的强大的冲击力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
公元前210年,已与匈奴对战多年的蒙恬已经完成了“逐匈奴700里”的壮举,匈奴已经不敢南下而牧,如果正面对决,大秦的虎狼之师无畏匈奴,但蒙恬苦恼的是匈奴骑兵机动性太强,打完就跑,抢完就走。
蒙恬只能希望始皇帝的伟大工程长城能够真正挡住匈奴。
蒙恬不知道的是面对“鸡贼”的匈奴,长城作用有限,而真正打残匈奴的是后来一个叫刘彻的皇帝,但在匈奴之后,还有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这场中原腹地的农耕民族与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不起眼的中国马镫将欧洲骑兵的战斗力提升5倍
不起眼的中国马镫将欧洲骑兵的战斗力提升5倍我国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人尽皆知。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大发明之外我们的祖先其实还发明了一样东西——马镫。
这个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却意义非凡,它传入欧洲后,甚至直接导致了孕育现代文明的骑士时代的诞生。
小小的中国马镫是如何传入欧洲的?它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呢?马镫出现之前欧洲的骑手经常从马上掉下来马虽然出现了很久,但人依然无法用马来代替自己的双腿,直到马镫的出现。
马镫在亚洲一些地区也许早在公元前就已开始使用,最迟到3世纪就已经普及,但欧洲人用上马镫还要更晚,直到六七世纪马镫才得到推广。
在欧洲发现的最早的马镫实物,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匈牙利阿瓦尔人的墓葬中。
阿瓦尔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后代。
据此有些西方学者认为,是柔然人从中国北方把马镫传播到欧洲,马镫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靴子”。
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靴子”是随着“上帝之鞭”一起到来的,是匈奴王阿提拉入侵欧洲的产物。
5世纪的学者圣杰罗姆写道:“他们骑着疾驰的骏马,到处屠戮,使整个世界陷入恐慌。
他们行动迅速异常,令人始料不及,他们的速度之快超过了谣言传播,不论何种宗教、哪个阶层、多大年龄,甚至恸哭的婴儿,他们都毫无怜悯之心。
”依靠势不可当的骑兵,阿提拉的匈奴帝国曾经囊括了欧洲的绝大部分,直到大西洋沿岸,比后来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征服的土地还要广阔。
马镫通过固定双脚提供横向稳定性,同时在马鞍的协助下将人和马结为一个整体,使骑兵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正面冲击成为可能。
罗马人对这些匈奴人携带的新装备惊异不已——欧洲人从未见过的马镫。
当时欧洲人几乎连马鞍都没有。
不少骑手经常在战斗中失去平衡从马上掉下来。
马镫出现之后没骑过马的人也可以跨马远行马镫似乎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发明,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
但它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马镫,可以使一个从未骑过马的人也可以跟优秀的骑手一样跨马远行,甚至女人也可以用马镫骑得很好。
八年级上学期社会道法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八年级上学期社会道法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 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尼罗河流域的是①象形文字②楔形文字③太阳历④金字塔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2. 古代两河流域,曾经生活着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他们都发明了文字,我们把苏美尔人书写的文字称作()A . 象形文字B . 字母文字C . 甲骨文D . 楔形文字3.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重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A . 生产力的发展B . 争霸的需要C . 分封制的衰落D . 人民的愿望4. “失败乃成功之母”指的是无论什么失败,只要你跌倒后能马上爬起来,跌倒的教训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
主要思想与这一段话的意思一致的学派A . 道家B . 儒家C . 墨家D . 兵家5.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这样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
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 . 为德国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提供借口B . 罗马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C . 罗马是一个酷爱侵略的国家D . 罗马法适合所征服的地区6. 某同学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A . 繁荣与开放B . 动荡与统一C . 苦难与倒退D . 争霸与变革7. 《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
马夫属于“圉”,为最下等级的人。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 . 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 . 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 . 孔子“仁”的主张D . 孔子反对等级差别8. 小兰代表八年级某班参加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她抢答了这样一道题:“在中古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什么条件A .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B . 欧洲封建等级制度C . 西欧城市的兴起D .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9. 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古代希腊,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①柏拉图在街上辩论②到剧场看戏③和凯撒大帝讨论国家大事④欣赏奥林匹亚运动会A . ①②③B . ①③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④10. 小欣同学在网络搜索引擎里输入“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等字眼,那么出现的网页中涉及的人物最有可能是A . 刘邦项羽B . 陈胜吴广C . 商鞅秦孝公D . 李斯蒙恬11. 穆罕默德完成的双重历史使命①创立伊斯兰教②出走麦地那③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A . ①③B . ①④C . ②③D . ②④12. 如图所示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假如走②号通道到达的是A . 罗马共和国B . 罗马帝国C . 西罗马帝国D . 拜占庭帝国13. 马镫见证了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导致华夏文明的灭亡的是什么东西
导致华夏文明的灭亡的是什么东西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但是有一件发明,它远不及四大发明技术含量高,它甚至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它却差点断送了华夏文明!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导致华夏文明的灭亡的是什么东西,希望你喜欢。
导致华夏文明的灭亡东西介绍它是什么呢?它就是马镫!马镫,就是跨在马背上,令骑手双脚踩踏的一个半圆体。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变革,并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目前出土最早的马镫是在西晋时代(虽然有人认为西汉也有马镫壁画,但那很可能是单边马镫,而且材质应为皮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镫)。
这个小东西的发明以及普及,带来了骑兵战术的重大改变!中国在秦汉时代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强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能与北方强大的匈奴、乌桓等骑射民族对峙,并屡屡取得完胜,武功不可谓不显赫。
而秦汉时代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战果,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骑兵进化尚未完善。
在马镫普及之前,骑兵无论从奔袭能力还是冲击能力上,都受到限制。
中原骑兵的主要任务多为侦查、袭扰和迂回。
正面大规模冲突,主力还是步兵。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军事技术优势是,他们长期生活在马背上,人马合一,又精通射术,因此他们的骑射本领是大多数中原人难以拥有的。
而中原人只有少数骁勇的骑将拥有骑射本领,比如李广、吕布等人,中国秦汉时代的史书《史记》、《汉书》、《三国志》多将“便弓马、善骑射”当做一个武将武力的重要指标,就是这个原因。
骑射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并非无法弥补。
中原人可以用弩代替弓箭与之对射的时候,这个优势就被弱化了。
西汉李陵以五千弓弩兵大战匈奴八万骑兵,恶战八昼夜,最后是因为弩箭用尽才被俘。
说明匈奴人面对汉人的弩箭环形阵毫无办法。
因为没有马镫,骑手在马背上无法负荷过重的装备,因此全是轻骑兵,面对弩箭的威胁,任何轻骑兵都是活靶子。
后汉时界桥之战,袁绍大将麴义就是用八百弩兵击溃公孙瓒上万轻骑兵。
骑兵战术不完善,技术装备又以中原占优,因此,秦汉时代一个步兵可以抵匈奴五个步兵(见《史记》),在汉武帝大规模饲养战马,培养骑兵之后,更加拉开了技术差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2 从马镫看中世纪亚欧国家间的文明传播课件牛老师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新课讲解 本课小结 随堂训练
学习目标
1.理解成熟马镫使用的意义及马镫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 影响。
2.运用查阅资料、小组探究等方式了解马镫从产生到成 熟的过程。
新课引入
英国科技史学者怀特曾说过: “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 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 意义。马镫把蓄力应用在短兵相接 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3.马镫的发明和发展
马镫的发明可能来源于偶尔 用来帮助上马的皮绳套。
最先使用这种皮绳套的大概 是中国人、印度人或与中国接 壤的中亚游牧民族。
但是在3世纪的时候,中国 人已经铸造金属马镫了。
东晋陶马
古代中国使用马镫的物证
印度的浮雕里出现马镫 大月氏人使用马镫
4.马镫使用的意义
(1)成熟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备,骑兵 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
A.喂马的厨具 B.骑马时的脚踏和支撑装置 C.马休息的地方 D.马的装饰物,有美观的作用
2.发明马镫的最初想法可能来自偶尔用来帮助上马的
皮绳套,最先使用这种皮绳套的可能是 ( A )
A. 中国的中原人 B. 古代罗马人 C. 古代雅典人 D. 古代埃及人
3.成熟的马镫的使用,使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这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大约3世纪的时候。
成熟的马镫的使用对骑兵的影响: 成熟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备, 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
二、马镫的传播
1.金属马镫的传播路线
阿拉伯初)
东欧、东罗马帝 国(7世纪早期)
通过突厥 等草原民 族向西传 播
中国
(西晋)
北欧、西欧
综合探究二
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 间的文明传播
一、马镫的起源
定义: 马镫是骑马时的踏脚和支撑装置。一 般成对垂于马鞍两侧之下。 作用: 马镫能起到在奔跑中稳定身体的作用; 进行时,骑者以马镫为主要支撑点, 可以解放双手,在马背上做各种动作。
最初想法可能来自偶尔用来帮助上 马镫的发明: 马的皮绳套。 发明者: 中国的中原人、印度人或中国接壤 的中亚游牧民族。
东 北 亚 高 句 丽 地 区
2.马镫的传入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影响
马镫将骑手与马融为一体,使他们成为纵横欧 洲中世纪近1000年的封建骑士,对中世纪军事 贵族封建主义制度的促成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说说你对李约瑟和斯塔夫里阿诺 斯观点的理解。
活动:结合罗素的观点,依据所学知识,查找 相关资料,列举不同文明间相互学习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