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合集下载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心理学试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心理学试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效提示),或出现在曾经变量的注视框对侧的注视框中(称无 效提示)。 (4)实验要求被试一旦发现“ *”,就做按键反应。
结果: (1)当注视框变量到目标开始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 CTOA) 较短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提示条件下目标觉察要快。 (2)当CTOA较长(超过300毫秒)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 提示条件下目标不仅没有变快,反而变慢。 长CTOA条件下所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称为返回抑制 (inhibition of return )。 如果CTOA变化范围为0~2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的促 进作用;如果为300~5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产生的抑 制效应。
解决办法:(1)查阅文献 (2)有时可做一些预备试验
(二)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 检查点是指自变量的不同取值(通常称不同
的水平)。 检查点通常为2-5个 间距大小也需慎重考虑,太小可能观察不到
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太大则可能 遗漏某些重要变化。
二、因变量的观察
良好因变
1
量需要具
2
备的五个 3
环境变量 ? 来源于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 如:温度、湿度、噪声…
被试变量 ? 来源于被试的特征 ? 也称分类变量、机体变量
被试固有的、或 多或少带有永久 性的特征(如性
别、年龄等)
暂时的被试变量, 指被试的一些短 暂的经历或体验 (如遭遇自然灾
害等)
被试 变量
被试的一些行为 分类(如习惯等 )
(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 作用。
四、随机化法 (randomization)
实验:为研究空间位置联想能否改善60~65岁老年人的记忆 成绩,研究者决定向被试呈现 32个代表物体名称的词。每个 词呈现4秒,要求被试尽可能多的记住这些词。所有词呈现完 后,要求被试立即回忆呈现过的词。 实验分为三种条件:1.指导语鼓励被试尽力联想每个词所代 表的物体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典型的空间位置(位置联想记 忆);2.指导语鼓励被试尽力产生联想,但并告诉被试具体 作何联想;3.指导语只是简单的告诉被试记住这些词。 假设有30名老人自愿参加此项实验,那么应该如何分配被试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O1 O2 O3 O4 O5 X O6 O7 O8 O9 O10
3、定时系列设计举例
例: 小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的研究.
实验处理
1 2 3 4 5 6
7
实验观测
4、定时系列设计模式统计处理
假定试验处理的效应是短期的、暂时性的,可 根据实验处理前的各观测分数用线性回归或非线 性回归的方法把实验处理后可能的观测分数O6’预 测出来,然后用相关样本T检验比较和O6是否有差 异。 假定试验处理效应是连续的、长期的,则应该把 O6’ O7’ O8 ’ O9’ O10 ’等都预测出来,再将他 们和实际观测分数比较。
5、定时系列设计评价
优点:除具有前后设计的优点,还具有 (1)降低由于一次观测而得到被试不正常行为 的几率; (2)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
缺点: (1)由于更多次的观测,势必延长实验时间, 从而会有更多的外来影响; (2)也正是更多次的观测,更易引起顺序误差, 更易导致练习、疲劳、紧张或厌烦等效应。
实验。 2、基本原理:
每个被试者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 同被试者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3、使用前提:
先实施给被试的处理对后实施的处理没有长 期影响。
(一)实验前后设计
1、定义: 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观测的结果与 实验条件处理后所做的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 的设计。
2、基本模式:
3、实验前后设计举例
目的:第一次参加射击运动的人在接受打 靶训练前后打靶成绩的变化。
方法:选择10名从来没有参加过射击运动 的被试,在他们进行打靶练习前,先进行 一次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打靶成绩 (前测成绩)。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1周的 打靶训练,每天2小时。训练结束后,再次 对他们的进行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成 绩(后测成绩)。将前后两次成绩进行比 较,就可以看出1周的训练是否有效果。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时。
• 一般是用非数字来表达其类别。
定量变量
(quantitative variable )
• 是指精确地纯数值量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连续变量,如长 度、重量、人口等。
根据变量的不同来源分
任务变量 • 来源于实验任务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 又称刺激变量,如:迷津的难度…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中的 变量及变量间关系
内容
第一节 变量的分类
变量:研究者感兴 趣的、可以潜在地 发生变化的事件和 现象。
第二节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
第三节 额外变量的控制
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间的关系
第一节 变量的分类
根据变量的不同性质分
定性变量
(qualitative variable)
解决办法:(1)查阅文献 (2)有时可做一些预备试验
(二)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 检查点是指自变量的不同取值(通常称不同
的水平)。 检查点通常为2-5个 间距大小也需慎重考虑,太小可能观察不到
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太大则可能 遗漏某些重要变化。
二、因变量的观察
良好因变
1
量需要具
2
备的五个 3
三、恒定法(constant method)
含义: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在同一实验室,有同一主试在同一个时间对实 验组和控制组使用同样的程序进行实验。此外,主试和控制组被 试的特性(如年龄、性别、自我强度、成就、动机)也应保持恒 定。 缺点:(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结果: (1)当注视框变量到目标开始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CTOA) 较短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提示条件下目标觉察要快。 (2)当CTOA较长(超过300毫秒)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 提示条件下目标不仅没有变快,反而变慢。 长CTOA条件下所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称为返回抑制 (inhibition of return)。 如果CTOA变化范围为0~2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的促 进作用;如果为300~5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产生的抑 制效应。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二f (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儿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

在实验中,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1、因变量的特点(1)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2)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3)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顺序量表: 变量的值只能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没有相等的单位,不能进行算术运算。
等距量表: 变量的值可以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进行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比例量表: 变量的值具有相等的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因此可以进行加减和乘除算术运算。
反应时:从给予刺激开始到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书上定义: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多为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的时间。(书上定义: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内隐记忆:又称为程序记忆,一种长时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被试者并非有意识的指导自己有用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所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操作与控制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操作与控制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操作与控制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研究者需要借助变量操作与控制来探究心理现象。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操作与控制。

一、变量操作1. 独立变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独立变量是指研究者有意诱发或操纵的变量。

通过对独立变量的操作,研究者能够观察到其对被试者一系列目标变量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人们学习记忆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学习材料的难度、学习时间的长短等来操纵独立变量。

2. 依赖变量依赖变量是指在研究中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被试者的反应或行为。

它是根据独立变量的操作结果而进行观察和测量的。

例如,在探究心理刺激对情绪的影响时,人们常常通过测量被试者的情绪反应来获得依赖变量的数据。

3. 操纵变量操纵变量即独立变量的不同取值。

研究者通过操纵变量的取值来调整独立变量的操作,在不同条件下观察依赖变量的变化情况。

例如,对于研究人际互动的心理效应,研究者可以将操纵变量设置为参与者的亲密程度,然后观察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等依赖变量。

二、变量控制1. 外部变量控制外部变量是指可能与研究目的存在关联的、但不是研究重点的其他变量。

为了排除外部变量的干扰影响,研究者需要进行外部变量控制。

例如,在研究学习记忆的过程中,为了排除不同被试者个体差异的影响,研究者通常会控制月龄、性别等外部变量。

2. 内部变量控制内部变量是指存在于研究主题内部的、影响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之间关系的其他变量。

为了排除内部变量的混杂干扰,研究者需要进行内部变量控制。

例如,在探究因果关系时,研究者需要通过随机分组实验设计来控制内部变量,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除了独立变量外的其他因素上保持一致。

3. 随机化控制随机化控制是指通过随机分配参与者或条件的方法,消除干扰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研究者可以采用随机分组、随机抽样等方法进行随机化控制。

随机化可以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得样本具有代表性,减少了个体差异等因素带来的干扰。

实验心理学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

实验心理学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

(1)自变量:即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可以分为: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2)因变量:指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的变量。

对因变量的控制:使用规范的指导语;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①天花板效应:由于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使反应都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高端
②地板效应:由于反映指标的量程不够大,使反应都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低端
(3)控制变量(额外变量):不是研究者要考虑的,但是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由于实验者必须控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所以叫做控制变量
①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典型表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②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实验目的产生一种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典型表现为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答案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用于奖励的语言种类。 语言数量(或频率) 办公室情境、治疗者
2021/4/22
17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 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 舒服。对变量命名。
答案 自变量 参与者性别 因变量 不舒服的程度 控制变量 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的人数(6)、个体的大小等
天花板效应(高限效应)--任务过易 地板效应(低限效应)--任务过难
2021/4/22
11
D、指标
a、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因变量指标
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 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 告等等
b、选择指标的条件
※有效性 即是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 ※客观性 是指此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客观 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重现的
2021/4/22
2021/4/22
23
B、保持恒定法(适用于无关变量与自变量没有交互作用条件) 使其产生的效果不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场所 实验时间 主试 实验室亮度、温度、噪音 实验材料:图片熟悉度、颜色
2021/4/22
24
C、效果平衡法(无法消除,无法固定)
其原理是采用两组来平衡被试间的个体差异
具体方法有: (事先明确什么额外变量对实验效果影响较大)
2021/4/22
9
2、因变量
A、什么是因变量(反应变量、依从变量)
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 当 主试者引入、除去或改变自变量时,这种因素会跟着出现、消失或改变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考考你!找出自变量
和因变量
(1)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 (心理学报, 李静,卢家楣,2007)
(2)物体颜色和质地相似度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 (心理学报,李富洪,李红等,2005)
(3)主管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员工行为及绩效的影 响 (心理学报,慧民 龙立荣,2009)
四、额外变量(1)
◆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为控制变量, 是指在实验中研究者不用于研究但又会对因变量产 生影响的有关变量。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
如,练习对学习射击成功的影率理论,先随机地从总体抽取被试;然后 把被试者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
四、额外变量(4)
5.抵消平衡法 (counterbalancing method)
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 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控制序列效应 (给被试者施加一系列以固定顺序出现的不同处理, 被试者的反应将会受到时序先后的影响)
反应 。 ⑵环境特点自变量 。在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 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等等都可以 作为自变量 。
二、自变量(2)
⑶被试特点自变量,指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
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对于 被试特点自变量,主试只能选择而不能改变。
⑷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主试能够通过给予不同 的实验指导语暂时造成一种差别 。 ◆指导语是指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说的话。
◆变量(variable) :可以在数 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 性。
二、自变量(1)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是指由主试选择、
控制的变量,它决定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一 个自变量可以分为几个水平。 问一问:阿希的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有几个水平? ◆自变量的种类: ⑴刺激特点自变量 。刺激的不同特点会引起不同的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1-3章知识点整理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1-3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个表现(P5)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个任务: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简史》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响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1.心理的起源(P40)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

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

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动的进行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5、内分泌系统(P89)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自变量: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在有关变量中,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简称额外变量。

3.混淆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就是混淆变量。

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变量混淆。

(把不对因变量起作用的因素当作自变量)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的情况。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

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方法帮助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能有效地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使实验效果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的一种研究计划。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个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准确。

9.混合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有被试间自变量的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复杂形式,是一种最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设计。

当一个实验设计中,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间因素),又包含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时,叫做混合实验设计。

被试内实验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形式,由一个被试(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

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一、变量的概念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

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

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f(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

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1、因变量的特点(1)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2)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3)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2、因变量的分类因变量的测量客观指标主要有:(1)反应速度例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2)反应速度的差异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指标。

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

(3)反应的正确性例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等。

(4)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

口语记录(protocol)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三)额外变量1、额外变量——自变量以外,能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叫做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我们也把额外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如果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因此也可以说,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2、额外变量的分类:(1)系统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相对恒定的客观条件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影响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下波动。

系统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系统误差。

(仪器、照明、温度等)。

(2).随机额外变量:随机的、偶然出现的、不可预期的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

也可简称为随机变量,它引起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仪器的灵敏程度、时刻变化的温度和湿度以及练习、位置、疲劳、时间等)。

实验操作中包括对实验变量(自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和干扰变量三类变量的控制和测量。

实验者应有效的操纵实验变量,努力控制和排除无关变量,尽量降低对反应变量测量的误差,以提高实验的效度。

实验者对三类变量的控制关系可用图2-1表示三、变量的操作与控制(一)变量操作的方法——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

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从本质上说,下操作性定义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最早提出操作性定义的是美国的物理学家布里奇曼(P.W.Bridgman)。

1923年,他提出:一个概念的真正定义不能用属性,而只能用实际操作来给出;一个领域的“内容”只能根据作为方法的一整套有序操作来定义。

他认为科学上的名词或概念,如果要想避免暧昧不清,最好能以我们“所采用的测量它的操作方法”来界定。

他举例说明物理学领域的三个基本概念:长度、时间、重量,都可以采用测量它们的操作方法来界定,如,可以界定“1米”的长度为测量从赤道到北极直线距离的1/10000000;“1小时”的时间长度为测量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的1/24;“1克”的重量为测量1立方厘米纯水在摄氏4度时的重量。

布瑞奇曼的操作性定义的观点和思想在20世纪30-40年代被物理学界普遍接受,1971年被美国的《科学》杂志列为世界五大哲学成就之一。

(二)下操作性定义的方法1、条件描述法条件描述法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操作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特征或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对要达到某一结果的特定条件作出规定,指出用什么样的操作去引出什么样的状态,即规定某种条件,观察产生的结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给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例如,要给“饥饿”下一个操作性定义,饥饿是一种自身感受,那么怎样才算饥饿了呢?心理学家用条件描述法给饥饿下了一个操作性定义:“饥饿”,指连续24小时没进食物的状态。

这样,每个人都能对饥饿进行实际操作了。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竞争关系两个以上的同伴,所处环境相似,大家都有相同的目标,但只允许其中一人达到目标,这时同伴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2)智力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CR)上的测量分数。

(3)自信心学生对即将来临的期终考试可能获得分数的估计值。

2、指标描述法指标描述法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操作标准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测量手段、测量指标、判断标准作出规定。

通常这些指标能作量化处理,常用于给因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例如,“青少年”可以界定为“年龄在7岁以上,18岁以下的人”。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发散思维对同一物体多种用途的设想能力,具体指标为在60秒内回答砖的不同用途达10项以上为优秀;5项至9项为一般;5项以下为差。

(2)阅读能力用阅读测验表上中等难度的文章进行测验,要求阅读速度达到200字/分以上;辨别达到90%以上;理解达到80%以上;记忆达到70%以上为合格。

(3)差生在标准化成就测验中的分数低于个人智力所预测的成就分数一个标准差的学生。

或者两门主课不及格的学生。

3 、行为描述法行为描述法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测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

通常这种操作性定义用于给因变量下定义,解释客体的行为。

例如,心理学家为了用饥饿的小白鼠做实验,给“饥饿”下了一个行为描述的操作性定义:一分钟内压低杠杆10次以上而获取食物的小白鼠。

只有达到这样行为频率的小白鼠才属于饥饿状态。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旁观注视别人的活动达2-3分钟以上,自己未参与。

(2)合作对别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为其中一员。

(3)谦让行为——在分配糖果时谦让行为可以分成三种水平:“主动谦让”指没有任何人提醒或暗示,都能将高级糖果让给别人;“被动谦让”指在他人的提醒或暗示下,才肯将高级糖果让给别人;“不谦让”指经他人再三提醒,都不肯把高级糖果让给别人,一定要自己享用。

(三)好的操作性定义的特征:1、操作性定义应该是可观测的、可重复的、可直接操作的。

2、操作性定义所提示的测量或操作必须可行。

3、操作性定义的指标成分应分解到能直接观测为止。

4、操作性定义最好能把变量转化成数据形式,凡是能计数或计量的内容都是可以直接观测的。

5、用多种方法形成操作性定义,既可以从操作入手,也可以从测量入手。

(四)如何做到对实验变量的有效操作对实验变量有效操纵的原则是要有系统的变化,而且变化的差异要尽可能大。

因此,通常在实验设计时选择两个极端值,或取其最佳值,或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值作为实验刺激的条件。

例如,以教学方法作为实验变量时,则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应有显著的不同,实验才能取得成效。

又如,若以媒体的刺激量或刺激持续时间作为实验变量时,则要把刺激量或刺激持续时间分成几个等级,每个等级之间应有显著的不同,并且最好是包括有极端值的情况,即完全没有刺激或刺激时间为零的情况。

(五)对因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

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1.反应控制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

指导语能够为被试设定课题,也就是控制被试的反应。

例如,内隐学习实验[创始人雷伯(Reber,1967)],记忆指导语产生内隐学习条件,而规则发现指导语产生外显学习条件。

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1)内容确定,即主试要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

(2)完全,即在指导语中,要把被试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

(3)简单明确,即指导语要写得简单明确,要保证被试确实懂得了指导语。

为防止被试误解指导语,可以让被试用自己的话重述让他做什么、怎么做等等。

(4)标准化,即指导语中所用的词语以及说明指导语时主试的表情、语气、声调等方面都要进行标准化,即对所有的被试,指导语都应一样。

对有些实验最好能用录音机给出指导语。

在指导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与指导语配合起来,使被试只能作出主试所要求的反应。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一般常用的反应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等。

因变量指标应满足标准:(1)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