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复习名词解释重点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导论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
行政官员和行政人员主要执行由其他人(政治家)制定的政策和法律。
关注焦点是过程、程序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公共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与物品的活动。
更多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公共部门: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上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用机构等部门。
狭义上指政府机构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
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
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中心城市: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
行政国家:在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与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和议会立法权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权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第一章组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组织目标与行为是其本质性特征。
公共组织:广义——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
包括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国家机关组织。
管理层次:公共组织内部纵向的等级数。
管理幅度: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量。
(与管理层次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首长制:行政组织内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一长制/独任制)层次制: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往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
(分级制)职能制: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组织形式、职能而平等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是业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分职制)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组织,下级机关只有有限的权力,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
公共管理考试重点
公共管理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通俗的来讲,所谓的公共物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国防、外交、法规政策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2.治理与善治(网络治理):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罗茨提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国家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和自组织网。
本书认为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题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
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
3.公共组织:广义上,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了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可以帮助区分工作任务和职权的轻重,一般将公共组织分为三个层级即高层、中层和基层。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5.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模式: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
应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及典型代表。
6.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7.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二.简答及论述1.“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差别P6①使命不同。
公共管理学名词
第9章 公共财政管理
1.公共财政:是指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
2.公共财政管理:是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
第1章 导论
1.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2.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其关注的是结果和责任。
第5章 政府作用
1.政府失灵: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缺陷,纠正了市场失灵,然而,政府本身的行为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政府同样会失灵。
2.内部性: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的现象被称为内部性。
3.寻租: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4.外在效应:又称外部性,它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即个人的效应函数或企业的成本函数不仅依存于自身所能控制的变量,而且依赖于其他人所能控制的变量,这种依存关系不受市场交易的影响。
第6章 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4.职业伦理:是相对于社会群体关系以及特别事项而言的职业道德,其实质上就是责任与义务的表现。
公共管理复习名词解释重点
公共管理学复习重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p5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匪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匪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破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这些特征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因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行为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重要论点,便是政府及其官员是预算最大化者。
政府作为经济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政府被要求追求非金钱目标,并且处于垄断的环境中,自身又没有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激励机制,过分增加政府产出不但没有被指责浪费的危险,反而可以提高在公众中的声誉和威望,增加官员的薪水与特权,这完全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因此,政府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预算、扩大支出。
3、公共组织p42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分、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为目的的组织,他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
而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构成要素有(1)组织人员(2)组织目标(3)职能范围机构设置(4)职位设置(5)权力与职权(6)权责划分(7)规章制度(8)团体意识(9)组织设计(10)支持硬件。
公共组织的类型:可以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分为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公共组织;按权)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简单的说,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即创造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造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政府再造要分别从目标、激励、责任、权力、文化五个方面入手,采取5C战略与之对应,进而通过变革途径完成再造。
7、全球治理P86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
在国际政治领域,全球治理有很多称谓,如“国际治理”“世界秩序的治理”等,一般用来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公共管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公共管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一、名词解释1、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依法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公平配置社会资源、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众参与性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依法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薪酬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权威性、公益性、复杂性、法制性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在英文文献里通常称作“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又称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学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politics),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
它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公共选择,是指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公共物品,怎样提供和分配公共物品以及设立相应匹配规则的行为与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则期望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影响人们的公共选择过程,从而实现其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4、现代预算管理:现代预算必须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
它不仅仅是财政收支的记录、汇算、估算和汇报,而是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必须由行政首脑准备与提交;亚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它必须经由代议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布于众。
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在确定组织战略定位、战略选择以及战略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组织、协调、评价和控制等活动。
公共部门管理就是公共部门部门实行的战略管理。
6、政府过程:从政治体制角度研究政府和政治问题: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从政府过程角度研究政府: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决策的施行广义的政府过程就是政治的代名词,即政治共同体中获取和运用政府权力的全部活动。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全)
治理(一):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合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规律与过程的科学。
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共同满足公共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实现良好治理的管理的活动。
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为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经过政治协调和管理过程,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公共目标的过程。
SWOT分析:在全面评估组织内外环境及其对组织影响的基础上,了解组织的优势与弱势,从而制定良好的,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
非营利组织: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强调个人奉献与成员互益等价价值观念、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或互益活动的各种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社会监督:非国家机关的监督,通常指政、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公民及公民团体、新闻媒体等社会行为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监督:指国家设立的专门行使行政职能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的情况,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惩戒的活动。
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维护国际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国务院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入河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依法进行监督活动。
福利国家:是指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公民基本福利或社会福利的职责的国家。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得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和发布普遍规范行为。
公共服务性政府:满足这回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在政府。
电子政府:政府运用现代化技术,将政府内部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整合、重组、优化后到网络上完成,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
为神会公众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
绩效评估:将实习工作结果与绩效目标比较,评价公共组织与公职人员的实际工作成果,从而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公共管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小题5分)1.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
西方经济学用语。
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
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
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2.管理技能管理技能是指管理者行使有效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
3.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民营化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
其中包含: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4.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5.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6.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角色是指管理系统中不同的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7.签约外包外包是指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业务和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8.企业型政府企业型政府是指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的政府部门,员工门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的运作。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及相关理论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推动政府服务的有效提供和社会管理的合理运行。
公共管理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府机构运行、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提供、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
以下是对公共管理学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一、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制定的解决社会问题、引导社会发展的方针、目标和措施。
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到政府的权力、资源、利益及公众意愿等多个因素,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来确定最佳的政策选择。
二、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指政府组织和运作中的管理活动,包括组织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
行政管理旨在确保政府机构的高效运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指公民、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制定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
公共参与能够增强政府的决策合法性和民主性,提高政策的可接受性和执行效果。
四、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利益的公平实现。
在公共管理领域,追求社会公正是政府管理者的首要责任,需要通过制定公平的政策和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来保障社会公众的权益。
五、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一种评估政府部门、组织或个人工作表现的方法。
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指标来评估绩效,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政策或项目的执行效果,提出改进建议,并加强组织的透明度和责任制。
六、政府改革政府改革是指对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系统性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政府改革旨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七、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一系列基本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
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注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以上是对公共管理学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的学科,通过研究与实践,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做出贡献,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共管理学重点
公共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3、公管选择: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选择上升为集体选择的一种机制或过程。
4、政府失败: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效率降低、政府活动达不到预期目的等这样一些情况。
5、寻租活动:就是利用行政法律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自由竞争,以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
6、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7、非盈利组织:指不以营利为目的,服务社会公众的非官方性公共组织。
8、公共物品:是社会公众可以共享的产品、服务或资源。
(主要包括国防、治安、法律制度、公共基础设施、重大科研成果、基础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制度等)9、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10、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威当局),在职能范围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如解决和处理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活动(或协调)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
11、战略管理: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和调整组织长期目标,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
《公共管理》重点名词解释
一、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与分支学科。
二、公共管理学:它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技术、方法的学问。
三、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
公共组织应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
四、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五、工作分析:通过系统全面的情报收集手段,提供相关工作的全面信息,以便组织进行改善管理效率。
六、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广义电子政务的范畴,应包括所有国家机构在内;而狭义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直接承担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的各级行政机关。
七、公共财政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入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
八、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九、政府审计:指政府审计机关对会计账目进行独立检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
十、公共管理监督:1.狭义的公共管理监督是指公共管理组织机关内部的监督。
2.广义的公共管理监督,即是指政党、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等对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十一、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
十二、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公共管理复习名词解释重点
公共管理学复习重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p5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匪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匪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破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这些特征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
公共物品的上述特征以及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意提供、难以提供或提供难以做到有效益,因而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
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
一种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另一种是分为有形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
还有一种划分是将其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的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选择理论p25、P65、P364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
它是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而产生的流派或学科,更准确的说,是一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主题的跨学科学派。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
个体行为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其一,经济人是理性的,总是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
其二,经济人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而人们加入组织,目的同样是要通过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行为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重要论点,便是政府及其官员是预算最大化者。
政府作为经济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政府被要求追求非金钱目标,并且处于垄断的环境中,自身又没有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激励机制,过分增加政府产出不但没有被指责浪费的危险,反而可以提高在公众中的声誉和威望,增加官员的薪水与特权,这完全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公共管理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1.公共管理: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社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
3.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
4.公共管理者: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共管理者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
5.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在组织体系中从事各种管理活动的立场、行为表现的特征的总和,是特定的管理的行为范畴。
6.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指其在公共管理中的活动产出能够达到所期望的效果或影响的管理者。
7.公共部门:指为政府所有的,向社会提供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经济实体。
8.公共产品:指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无法反映,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以满足公众的社会性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9.内部性问题:指政府行为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特性,在政治市场中可能受到权利、职位及其相关物质利益的驱动,而谋求个性效用最大化,从而导致公共选择的结果偏离公共目标的问题。
10.政府治理工具: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当代各国的政府治理工具主要包括:命令条款、财政补助、管制规定、征税、劝诫、权威和契约等11.政府失灵: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12.市场失灵: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的状况。
13.SWOT分析:指通过了解组织自身的优势与弱势,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从而制定良好战略的方法。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2、公共组织:从广义而言,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从狭义上看,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3、非政府公共管理:非政府公共部门动员、管理和运作社会公益资源,生产和提供非营利的公益服务,满足社会对公益服务的需要,创造社会公益价值并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其主体主要是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
4、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的情景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5、所谓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政策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是指公共部门通过建立政策和制度体系、运用激励机制来管理公共部门内部人力资源的实践活动。
7、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指基于公共部门的战略目标和绩效计划,对公职人员的绩效状况进行考察和比较,通过持续的绩效反馈和改进,使其工作行为和绩效状况与公共部门战略保持一致的管理过程。
8、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指在符合和保证公共部门宗旨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并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公共部门同环境的关系,使得公共部门的职能范围和发展方向得到合理的调整,使得公共部门资源目标和对策选择更为合理,以更好的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整体性谋划。
9、公共危机管理代表一系列旨在防范危机、应对危机和减轻与危机相关的实际损害的行动因素。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B1. 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效劳,从而到达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C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组织构造,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一样,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展有方案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展,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构造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展的决策.D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别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3.单向沟通: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应信息的沟通.故亦称无反应沟通.4.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根底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效劳和政务信息.F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展的沟通.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构造性的决策.3.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单独进展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预的公共组织类型.5.别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视的组织类型.6.法制监视:又称对行政的监视,是指有监视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展的监视与控制.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拟清楚,也有比拟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G1.公共组织构造: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效劳的效率和质量进展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3.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XX性的规律的穿插性与综合性学科.4.公共行政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5.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效劳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6.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标准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7.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那么对公文进展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成效的行为或过程.8.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采购方通过公开程序,以招标公告的形式,邀请所有有兴趣的,不确定的供给商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9.公众监视:是指让公民参与到司法机关,检察机关,政府机关及其他事业机关的相关事务之中去,充分发挥公民的监视作用,实现权利制约权力以防治腐败.10.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11.国家公务员的任用: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用人条件和用人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和原那么,采用一定的方式,选拔和任用国家公务员的过程.12.国家公务员的调配:是指行政组织基于工作培养人才的需要或其他法定的原因,依据法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改变国家公务员的隶属关系或工作岗位,以激发组织活力并达成人事相宜目的的人事管理制度.13.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就是通过有关的培训机构,由具有实际行政工作经历和行政科学理论知识的人员,教诲政府公务员掌握和提高行政工作所需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14.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的提出解除与其所效劳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15.国家公务员的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和事实,由有关行政机关批准,解除国家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制度.16.国家公务员的退休:是指当国家公务员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而不适宜继续工作时,由政府机构发给该国家公务员一定的退休金,并使之退出政府公务职位的制度.17.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管理权限,根据国家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确定的考核内容,原那么,方法,形式和程序对所属国家公务员进展的考察与评价制度.18.国家公务员的奖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规定的标准,条件和程序,对在公务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公职人员给予物质,精神嘉奖的人事管理活动.19.国家公务员的福利:是国家和单位为解决国家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经济上帮助和生活上照顾的制度.20.国家公务员的回避: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为了防止国家公务员出于某种亲情关系或个人利益,不能秉公执行公务,直至徇私王法,以权谋私,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等做出的事前限制性措施.21.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22.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局部组成.23.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24.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25.广义的行政监视: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视机关,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履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催促.26.广义的公共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27.个人决策:在进展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者一个人所作出的决策.J1.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展的自身事务管理.2.机能制:又称职能制,只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3.具体行政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环境.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和管理对象.4,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和内部与外部环境和总和.5.集权制:室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和监视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6.集体决策:是指在进展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作出的决策.7.经历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历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展的决策.K1.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展的决策.2.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L1.领导:是指社会组织中承当主管职能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原那么的指导下,依据法律或组织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M1.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正确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P1.聘任制:是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定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Q1.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能够确定,决策目标也非常明确,对句册实施的结果也能确定.2.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本钱,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R1.人事行政: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展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2.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那么建立起来的专门承当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构造.3.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S1.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体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展协调的一种制度.2.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3.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4.税收制度:它是标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那么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5.事前监视:指的是在某中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视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展的监视检查.6.事中监视:是指对监视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方案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展的监视检查,也叫跟踪监视.7.事后监视:是对行政行为完毕以后所进展的监视活动,是对行政行为结果的监视.8.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单独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展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组织类型.W1.委员会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掌握在总统或总理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政府体制.2.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那么进展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3.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4.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承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视的组织类型.5.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作出决定的过程.X1.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行政执行行政指挥:是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实施方案,对其部属进展领导,指挥和调度的管理活动.2.行政指挥: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标准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4.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展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5.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6.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展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7.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那么精神和标准.8.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法规和规章的行为.9.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标准性文件的总称.10.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标准性文件的总称.11、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那么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12.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处理各种公共事务所必须遵循的时间顺序和步骤或环节,把办理每件事务按照时间的顺序,划分为前后衔接的假设干环节或步骤的过程的行政行为.13.行政方案: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益发制定行动方案.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为了高效公平的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构造,重新进展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1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16.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17,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视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视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视事项有权进展管辖的法律制度.18,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19.行政区化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那么将全国领土划分为假设干局部和假设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20.行政机关档案: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21.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22.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23.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鼓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24.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当的法律后果.25.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指行政领导者所具备先天的心理和智力,经过后天教育与实践所形成的行政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价值取向,心理特点,文化修养,智慧,能力和品德的综合条件.26.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平原那么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的行政行为.27.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由承当各项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组织系统.28.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参与行政决策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XX化和政治XX化的重要内容.29.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展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30.行政复议范围: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请求重新审查的行为.31.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就XX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32.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33.行政追偿:是指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成心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承当局部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34.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追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XX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35.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受XX行政行为侵害,依法有权请求行政赔偿的人.36.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承受行政赔偿请求,参加行政赔偿诉讼,履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其与行政侵权行为人不同,前者专指承受行政赔偿请求,旅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而后者那么指执行公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具体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7.行政赔偿程序:是指行政赔偿请求人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行政赔偿,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行政赔偿申请,以及法院解决行政赔偿纠纷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的总和.38.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视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视事项有权进展管辖的法律制度.39.狭义的行政监视:是指行政系统上下级组织间回哦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系统自身旅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催促.40.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41.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开程序,邀请供给商提供资格文件,只有通过资格审查的供给商才能参加后续招标.42.选任制: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制度选举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43.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个体,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结合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观念和不断创新的过程.44.限制性招标:是指不通过预先登载公告程序,直接邀请一家或两家以上的供给商参加投标.45.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Y1.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系统外部的宏观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2.一般行政监视:是基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其工作局部和工作人员的监视.3.舆论监视: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广义的舆论监视是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视.狭义的意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视与制约.Z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2.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鼓励,责任机制,权力机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3.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以购置,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效劳的活动.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良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效劳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效劳进展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5.自然地理环境: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6.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那么.7.中央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8.侦查监视:是指对公安机关和国家平安机关的刑事侦查实行的法律监视,即监视公安机关和国家平安机关的刑事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9.职务犯罪监视:是指检察机关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实施的监视.10.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展的沟通,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11.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给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供给商中评选出中标供给商,并与之签定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12.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开展方向,目标,任。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2017.04-2006.10历年真题,共40题)1、寻租(次数2:201704、201610)是指由于政府的无意创租、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可使经济中产生巨额租金,经济人通过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合法的、非法的手段从政府官员处获得某种垄断特权或者是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直接凭借其垄断特权而取得的非生产性利润活动。
2、政策评估(次数1:201704)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以及价值进行判断,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并以此作为改变、修补、完善政策以及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3、机关效能建设(次数1:201704)是指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强化各级机关的效能意识,以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益和社会效果为目标,以加强思想、作风、制度、业务和廉政建设为内容,科学配置机关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改善机关运作方式,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构筑机关效能保证体系的综合性工作。
4、组织(次数1:201704)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未达到共同的目的,通过协调合作形式而形成的具有秩序和功能以及共同心理意识的开放性群体。
5、复式预算(次数1:201704)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汇聚,分别编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互有联系的收支对照表内。
一般说来,复式预算是由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两部分组成。
6、战略管理(次数2: 201610、200801)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
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7、政策合法化(次数3:201610、200701、200610)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审批、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8、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次数2:201610、201110)为公共组织提供绩效方面的信息,鼓励和促进组织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公共监督,还可以诊断出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公共管理复习名词解释重点
公共管理复习名词解释重点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公共管理学复习重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p5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匪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匪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破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这些特征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
公共物品的上述特征以及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意提供、难以提供或提供难以做到有效益,因而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
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
一种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另一种是分为有形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
还有一种划分是将其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的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选择理论p25、P65、P364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
它是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而产生的流派或学科,更准确的说,是一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主题的跨学科学派。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
个体行为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其一,经济人是理性的,总是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
其二,经济人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而人们加入组织,目的同样是要通过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行为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重要论点,便是政府及其官员是预算最大化者。
政府作为经济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学复习重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p5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匪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匪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破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这些特征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
公共物品的上述特征以及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意提供、难以提供或提供难以做到有效益,因而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
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
一种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另一种是分为有形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
还有一种划分是将其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的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选择理论p25、P65、P364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
它是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而产生的流派或学科,更准确的说,是一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主题的跨学科学派。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
个体行为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其一,经济人是理性的,总是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
其二,经济人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而人们加入组织,目的同样是要通过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行为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重要论点,便是政府及其官员是预算最大化者。
政府作为经济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政府被要求追求非金钱目标,并且处于垄断的环境中,自身又没有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激励机制,过分增加政府产出不但没有被指责浪费的危险,反而可以提高在公众中的声誉和威望,增加官员的薪水与特权,这完全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因此,政府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预算、扩大支出。
3、公共组织p42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分、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为目的的组织,他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
而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构成要素有(1)组织人员(2)组织目标(3)职能范围机构设置(4)职位设置(5)权力与职权(6)权责划分(7)规章制度(8)团体意识(9)组织设计(10)支持硬件。
公共组织的类型:可以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分为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公共组织;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分为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4、强制性公共组织p47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他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
而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构成要素有1)组织人员2)组织目标3)职能范围机构设置4)职位设置5)权力与职权6)权责划分7)规章制度8)团体意识9)组织设计10)支持硬件。
公共组织的类型:可以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分为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公共组织: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分为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强制性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
依靠公权方对公果事务实行强制性管理。
它对某一物作出裁决,有关组织和个人必须遵从,否则将受到惩罚。
5、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公共组织这类公共组织数量很多,而且同时肩负着重要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
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
其中多数是非营利的组织。
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等。
6、政府再造 P72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简单的说,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即创造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造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政府再造要分别从目标、激励、责任、权力、文化五个方面入手,采取5C战略与之对应,进而通过变革途径完成再造。
7、全球治理P86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
在国际政治领域,全球治理有很多称谓,如“国际治理”“世界秩序的治理”等,一般用来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它具有以下特点:(1)治理的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
(2)治理的客体是正在影响或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分为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军事问题社会生活问题、国际经济问题。
(3)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事务的制度安排,包括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的共同原则、规范、协议、程序、组织和机构。
民族租国家的治理p89这里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
在现实生活中,家和民族并非白板一块,并非威斯敏斯特意义的政体。
它不是宪法研究传统所强调的,国家边界范围内拥有最高权力或绝对主权的主体,有并且只有一个权力中心,政府垄断着公共决策的政治权力。
相反,当代民族国家具有复杂的结构,地方中央一级国际层面的政府及其部门构成了多层次、多主体的决策体制。
并且,越来越多的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的机构参与到提供公共服务和战略性决策的行列中。
众多权威交叠共存构成了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成为当前西方家的治理结构。
这些合作网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政府间合作网络。
很多公共事务不是单一的行政辖区所能解决的,像污水处理、废物放、公共交通和供水供电等公共事务的解决就需要多个辖区政府共同努力和联合行动。
这些力和行动使政府间关系逐渐由原先的纵向权力划分演变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共同承担责任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政府间合作体系。
(2)政府项目执行网络。
集体行动需要通过政策产出来实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供给决策是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政府不一定要通过科层制来亲自提供产品,而可以通过服务网络来供给项目。
政府要先确定某种公共物品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标准,然后向执行机构、私营或非营利部门招标,再由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来执行供给项目,提供公共服务。
(3)公司合伙网络。
这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吸纳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来共同从事公共基础建设,一起承担公共事业责任。
在有关西方行政改革的案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政府采取各种方式积极鼓励私人资本投人到原先由其大包大揽的公共事业中,以弥补政府供给能力的不足,如廉价住房建设、公路桥梁建设、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中小学教育。
常见的方式有:(1)财政补助。
即为了支持某些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项目及其群体。
政府部门在财政上给予帮助,如对重大科研项目的拨款,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给付和对教育机构、在读学生、医疗机构等的补助。
财政补助包括现金给付、低息贷款、借贷担保、免税和出口退税等众多形式。
(2)特许经营权。
政府可以将某些特殊物品的经销权交给民间经营.比如,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些可以引入BOT(建设一拥有一移交)模式,提供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允许投资者拥有基础设施在一定期限内的所有权,等期限满后再将所有权转归政府。
(3)公私合营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公私合营关系在美国迅速发展开来。
美国的大都分城市在进行房地产开发与交易时,都与开发商、基金会或非营利组织合作经营,成立公私合营企业。
8、社区治理p92社区治理是对社区合作网络的管理。
社区合作网络的兴起与公共服务的社区化进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社区部门是相对自治的,是一种源自社区群体内在合作需要而产生的以自助为基本特征的组织。
社区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一是志愿服务,由社区发动公共参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二是利用各种非营利组织或私营机构来整合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
三是消费者控制,政府统一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不同社群的不同需求时,一些社群能够自己组织起来,自行寻找有效的供给方式。
随着“大政府”模式的失败和公民社会部门的迅速发展,一度萎缩的社区部门又重新崛起,不断扩展公共职能,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治安、学校教育、幼儿教育、废品回收、环境保护、社会救济、医疗保健、工作培训、物业管理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9、效率驱动模式P112这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模式,往往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在80年代初中期处于支配地位,但目前受到了挑战。
这种模式代表了将私人部门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管理的尝试,强调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一样要以提高效率为核心。
10、追求卓越模式P114这种模式显然与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的管理新潮相关,它也部分反映了那种强调组织文化重要性的人际关系管理学派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影响。
这种模式可以分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两种途径。
通首强调组织发展和组织堂习,后者强调将已出现的东西看成适可塑造的、可变化的公司文化。
引导一种公司文化的发展,强调魅力的影响或示范作用。
公共服务取向模式P114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是目前最不成熟的模式,但扔展现出无穷的潜力。
它代表了一种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的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
它赋予新型的公共部门——它们既与以往旧的公共组织决裂又保留了明确的认同感和目标使命——以合法性。
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主要关心提高服务质量,强调产出价值,但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而不是一般的顾客)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以使用者的声音而非顾客的退出作为反馈回路,强调公民权理念;怀疑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张将权力由指派者转移到民选的地方委员会;强调对日常服务提供的全社会学习过程(如鼓励社区发展、进行社会需求评估);要求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公共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等。
11、政府间关系P145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有: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网络模式。
这三种分析途径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间关系的主要特征12、罗斯构想P155(拉焦尔模式、赖特模式、松村岐夫模式、罗茨模式)该模式着重于中央与地方的依存,认为不是一个中央与一个地方的关系,而是附属中央与多数地方之间的关系,而且地方上也有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