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脚镣跳舞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闻一多蓄须八年抗战胜利日先去理发馆

【课外阅读】闻一多蓄须八年抗战胜利日先去理发馆

【课外阅读】闻一多蓄须八年抗战胜利日先去理发馆作为诗人、美术家、学者的闻一多,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他一生把“爱”看成是诗人的天赋,而一旦这种爱冲出了书斋,他就成了一位斗士,他的生命也就成了一篇真诚、刚烈的诗篇。

闻一多,著名诗人。

他的新诗曾一度影响了二十年代的诗风。

他提倡新诗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在论文《诗的格律》中表示,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

闻一多同时还是一位美术家、学者。

1932年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他醉心中国古典文学,沉浸在书斋里,学术研究从唐诗发端,涉及诗经、楚辞、上古神话等领域。

因为不满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拍案而起,呼吁民主,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

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闻一多学生闻山:他那个男中音,我有在一篇文章里边写到,他像那个中提琴那个男低音,非常好。

闻一多学生秦泥:他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很多,除了本系的以外,外系的、甚至是外校的都来听,窗外窗里都站满了人,除了座位以外。

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闻一多在20年代先后出版的《红烛》和《死水》二部诗集,成就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这位以模仿梁启超的文笔而获得作文高分的清华学生,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便投入了胡适所倡导的用白话文写新诗的创作中,而且自认为白话新诗的成就要远远超过胡适。

戴着手铐和脚镣跳舞——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戴着手铐和脚镣跳舞——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戴着手铐和脚镣跳舞——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戴着手铐和脚镣跳舞——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写作文是一种戴着手铐和脚镣跳舞的艺术,而手铐和脚镣就是作文中的审题和立意,如何让审题和立意协调起来,随着你心中的舞曲舞动起来,首先就要定好这两点,这两点定得好,写作起来,就会思路顺畅,一气呵成;定偏了,或是无从下笔,或是半途而废,或是不入法眼,白费功夫.我们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或有了明确的步骤,拿到文题,才能心中不慌.一,为作文量身裁衣.带上手铐和脚镣我们知道,审题就是读懂话题的意思.这意思有两层:话题本身的字面意义,话题关涉到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因此,我们不妨用”揣摩法”来审题:揣摩话题的指向.我们首先从材料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这些命题意图在我们的分析过程中, 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把握和解决的,我们只有带领学生找到材料中的最佳指向,才能拥有最佳的立意,这是审题的第一步.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这也是初学写作的人感到困难的一点. 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找出最佳指向.题目:2008年高考福建卷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 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 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磁昧.”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首先在这则作文题出得比较好,沿用了福建省坚持开放性的命题风格,给考生留下较大的写作思考空间,不同程度的考生可以把握各自写作的难易程度.福建的高考作文题基本体现了用心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的命题指向.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不同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因为材料作文在审题上要求较高.在审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上纲上线法”,如这是一道浅显的材料作文题,在审题上只要迈过一道坎,就可以海阔天空.这道坎就是要懂得哲理概括.三个人买饮料, 所买的各不相同,这本是件普通小事,但放在高考考题中,就不是普通小事,就不仅仅是”饮料”问题,而是上纲上线的”人生哲理”问题.所以,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发现材料所隐含的哲理,而不能就事论事.饮128I都市家教2011年第4期072450河北省望都县固店中学张磊料问题可以作为引题,可以先表明你的喜好选择,然后迅速转入正题,谈人生哲理,而不必大谈某种饮料的优劣,否则就傻气了.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立意了.因为,话题作文后面总要跟依据”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感受”,这就是告诉我们审题与立意是有先后的.现在我们可以用”观照法”来分析怎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的.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于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甜,有苦有甜与淡淡的矿泉水的立意,就可以这样思考: 饮料可以象征些什么?饮料的味道可以象征些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接下来就各取所需,谈自己的选择,即文章的立意.第一种买甜的,可以列为”享受生活”型,第二种买苦中带甜的,可以列为”先奋斗后享受”型或”在奋斗中享受”型;第三种买平淡的,可以列为”平淡生活”型.确定自己的选择后,就需要评价这种选择.不能只谈自己”要什么”,而不谈自己”为什么要”.写作的重点在于论述自己”为什么要”.比如对第一种,考生可以批评”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也可以表扬这种人生态度,认为不管处在何种境遇,都带着享受的态度来活着, 人生就会长久,有韧性,有滋有昧.再比如对第三种,那就更好写了,可以表扬那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真水无香,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如果从整则材料的宏观角度来看,“生活是多样的”的立意也是可以的.因而,我们可以拟出这样一些标题”生活中的味道”,“平平淡淡才是真”,”苦辣酸甜百味人生”,“人生中的境界一苦,甜,淡”等等.二,为作文定出”亮点”,随舞曲跳起来当作文带上手铐和脚镣后,如何让学生在这种约束下翩翩起舞,那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高考中的评定标准.《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在发展等级中,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怎样才能少冒风险.如果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作为戴手铐和脚镣的话,”见解新颖”就要求我们跳舞.我们用”上纲上线”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这一过程,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是为立意的刨新”定点定位”,没有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人的思维不一样:或反弹琵琶,或发散思维.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言过其实, 或辞不达意或硬”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离谱.”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 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现在,我们来为寓言故事《枭逢鸠》进行审题立意.枭逢鸠.鸠日:”子将安之?”枭日:“我将东徙”鸠日:”何故?”枭日:”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日:”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初中教材中已有表述).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改变自己的叫声?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改变对它的厌恶?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征人们生活中不利的处境.枭要”面对”人类自然要”面对”.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 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只有如上所述,或者认识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这是此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现在,我们来试试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意.人们在审视这则材料的时候,把注意力都放在”枭”的言行和”鸠”的点拨上,对”乡人”厌恶枭的叫声这一现象没做分析.乡人为何厌恶枭鸣?只因叫声不悦耳,就说”枭叫有祸”,完全是迷信,是没有道理的. “枭”对这种无理”厌恶”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只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还可以发挥想像,“枭”的叫声确实不好听,它用吉他等器乐来代替自己的歌声,让人们百听不厌.在这里, 我们综合运用了发散思维和反弹琵琶的思维形式,使这则老材料赋有了新的内涵,为我们的作文”见解新颖”奠定了基础.。

创新的传播学——戴着脚镣舞蹈:《梨园春》节目解读

创新的传播学——戴着脚镣舞蹈:《梨园春》节目解读
既担心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又担心新的形势和内容不讨观众喜欢这样的创新是永不停止的边际调整如何做到既满足电视观众的审美追求而又保持高收视率面对质疑之声和热切期待不改革是等死而改革是找死梨园春的改革创新的进程就仿佛是戴着脚镣跳舞任重而道远
对 州 神 州 文 学 来自创新 的传播学 戴着脚镣 舞蹈 : 《 梨 园春》 节 目解读
势, 外在包装越来越华丽 , 节 目质量却每况愈下 , 看似 繁华的 背后却已陷入苦苦支撑的危机 。 既担心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 又 担心新的形 势和内容不讨 观众 喜欢 ,这样 的创新是永不停止 的边际调整 , 如何做到既满足电视 观众 的审美追求而又保持 高 收视 率 , 面对质 疑之声 和热切 期待 , 不改 革是 等死 , 而改革 是 找死 , 《 梨园春》 的改革创新 的进程就仿佛是戴着脚镣跳舞 , 的 困境 。 关键词 : 梨园春 电视 创新 传播 学 任 重而道远 。 1 主持人。如今 《 梨 园春》 的两个年轻 的男女 主持人被 推 年轻 时尚, 有激情有活力 , 也有文化有 内涵 , 但是就 《 梨园春》 是在媒介竞争十分激烈 的背景下创办发展起来 到了台前 , 的一档 电视戏 曲栏 目, 开播于 1 9 9 4年 1 0月 , 几经改 版 , 已创 是跟戏 曲的韵味有距离 ,况且有老倪和小戈这样的主持人珠 后人是难 以超越的 。 新 性地 开辟 了一条现代传媒手段和河 南传统戏曲有 机结 合的 玉在前 , 道路。 在一切以经济为 中心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 , 在前卫文 2 评委。 在以河南戏 曲为绝对主角的《 梨园春》 舞台上 , 擂 化 、流行元素甚至非 主流意识 占据大面积受众市场 的今 天 , 台赛选择评 委却是极力在摆脱本土化倾 向。 京剧名家 、 越剧名 《 梨 园春》 屡 获佳绩 , 创造 了收视奇迹 , 得 到了广 泛的赞誉 , 引 家 、 戏曲评论家 , 甚至著名笑星演员 、 流行歌手 , 都可 以坐在评 起 了学界的关注和业界的青睐。 委席上。以如此付 出较高代价请来 一些 与河南戏 曲相去甚远 成功 原因探析 的评委 , 听他们为《 梨 园春》 唱赞歌 , 而对优 秀的河南 戏曲演 员 《 梨 园春》是在河南深厚 的戏 曲文化积淀上绽放 的奇 葩 , 视而不见确实是盲见之举 。 3节 目煽情化 、 娱 乐化 。最近 , 江南 s t y l e 火了 , 骑 马舞便 是现代电视与传统文化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对接。按照导演张 建 萍的说法是 , 《 梨园春》 的栏 目“ 要戏曲化 , 更要 电视化 , 在 电 在《 梨园春》 舞台上大放异彩, 评委、 选手、 艺术家 、 观众, 年轻 视化的总揽之下 , 重塑戏 曲, 雕琢戏曲 , 让戏曲逐步纳入 电视 的、 年老的、 年少的, 一 次次 笨拙 地演 绎 , 并美 其名 日《 梨园 轨道” 。 《 梨园春》 的成功秘诀正是在于善用电视手段并且坚持 s t y l e } 。从传播 的功能来说 , 娱乐的功能应该 是传 播固有的功 创新。 能之一 , 但是过度 的娱乐就会使栏 目走向庸俗 , 走 向了庸俗也 1 传播类 型与传播手段。《 梨园春》 是经过 电视媒 体过滤 就意味着走向了衰败 的边缘 。 了的舞台戏曲艺术 , 通过 电视播 出, 由原来的戏院组织传播转 4 节目 规则 。 《 梨 园春》 把精力全部放在戏迷擂 台赛上 , 就 变为大众传播 ; 又通过戏迷 的参与和面对面的对 垒 , 形成一定 在比赛 流程和打分规则上下足 了功夫 。学过“ 超 女” 的“ 十进 意义上的人 际传播 ; 在演播室这个组织中 , 现场观众 的参与互 八 ” 赛制 , 也模仿过 “ 星光大道 ” 的“ 复活赛 ” 规则 , 也实行过 三 动环节 , 观众 和演员之间的戏 曲活动可以说是组织传播 。 位评 委中超过两位支持方可晋级 的办法 。频繁地更改规则虽 《 梨 园春》对通信手段 和新媒体 的利用也是与时俱进的。 然在视觉上有些许的冲击 , 但更多是让观众感 到陌生 , 没有 自 现场 的打分抽奖环节 , 场外的电话热线 、 手机短信 、 网络直播 、 己的套路 , 多变和不固定的风格与大品牌著名栏 目的定位实 微博交流等一系列的互动环节 ,引发了观众 的观看欲望和参 在不符。 与热情 。 很多参 与打擂 的戏迷视 《 梨园春》 的戏台为一块圣地 , 三 结语 把能登上《 梨园春》 打擂 当作 自己的一种精神追求 , 从而积极 2 0 1 2年 8月中国 电视 艺术家协 会举办 的第 二属 名优 电 地参 与到节 目中来 , 获得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 视栏 目颁奖活动中 , 作 为唯一一档戏曲节 目, 《 梨园春》 与 国内 2 传播 内容 。在节 目编排上 , 才艺 展示 、 纪实新 闻故 事等 多档 当红综艺节 目一起斩获全国十佳栏 目。 可见 , 梨 园春依然 新形式 , 使观众眼前一亮 ; 戏迷擂 台赛 、 观众来信抽奖 能够最 有较高 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但是 , 在经济全球化急速发展 的今 大程度地调动观众参与节 目的积极 性 ; 戏曲F L A S H将戏 曲与 天, 在都市快餐文化冲击传 统的现实下 , 我们不 可对《 梨园春》 当代流行 文化元素相结合 , 作为一种电视 戏曲创新 的尝试 , 能 前景报盲 目乐观的态度 ,必须 以清醒的态 度对待这个栏 目在 够增强节 目的新颖性 、 娱乐性 ; 戏曲小 品等板块 , 吸收了相声 、 发展过程 中出现和存在 的问题 。 小 品及杂 技和曲艺等表演形式 , 信息量大 , 平民气息浓厚 , 不 参考文献 : 仅能够增强节 目的可视性和观赏性 ,还能够 吸引更 多层次 的 【 1 】 王建增, 杨荷泉. 对《 梨园春》 现状的几点思考. 《 宁波职 观众锁定《 梨 园春》 。 业技术学院学 报》 , 2 0 1 2 年第 1 期. 3 传播者形象 。 主持人是一个栏 目的门面和招牌 , 主持人 f 2 1 衡林. 《 梨 园春》 节 目创新 的传播 学解读. 青年 记者 , 和栏 目是否相配是 电视台考 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梨 园春》 2 0 0 9 珲8 月下 . 原来 的主持人是倪 宝铎 、 庞 晓戈 , 一老一少 的搭配 , 收 到了 良 f 3 】 蒋愈红. 创新是《 梨 园春》 永恒的追求. 当代电视, 2 0 0 4 8 好的效果 , 倪宝铎的沉稳切合了戏曲栏 目的古典, 庄重, 庞晓 月. ・ . 戈的靓丽暗喻了戏曲艺术与电视结合焕发出的灿烂青春。主 ] 高 红波 , 《 试论 < 梨 园春> 品牌 资产 的建构》 . 《 现代 视 持人的完美搭配传达出《 梨园春》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特色 , 听》 , 2 0 0 7年 第 9期. 从 男主持人身上看到 “ 梨园” 两字, 从女 主持人 身上又能看到 f 5 ] 王志华. 《 河南卫视《 梨园春》 的栏目特色研究》 , 河北大 “ 春天” , 栏目 与 主持人形象相辅相成 , 无可挑剔 。 学2 6 1 0 . 二 现状: 戴着脚镣舞蹈 作者简介 : 王晓培( 1 9 8 4 . 1 2 —1 。 男, 河南许 昌人 , 硕士研 《 梨园春》 栏目导演蒋愈红讲过, “ 创新是我们电视工作者 究生学历 ,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 主要研 新 闻传播学。 执着 的信念 , 创新是河南 电视台《 梨园春》 栏目 永恒 的追求 。” 究方 向: 但是必须坚持 的创新理念是 “ 固本求新 ,稳 中求变 ,喜闻乐 见 。” 但是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 梨 园春 》 显露 出 日渐 衰微 的趋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死水》赏析(高三必修)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①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戴着脚镣跳舞——论闻一多的新诗美学原则及实践

戴着脚镣跳舞——论闻一多的新诗美学原则及实践

诗的“ 音乐美” 闻一多特别注意诗的外在 时, 节奏, 他说:“ 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 完全在它 的节奏。[61而在节奏中, 音尺又是关键, 应 注意一行诗有几个音尺, 其中有几个是三字 尺.二字尺。 音尺排列可以不固定, 但每行的 二字尺数 目 应该相等。 他以自己的 那是偶然的事。 "[1)艺术重在创造, 也就是 三字尺, 死水》 为例,从第一行‘ “ 这是/一沟/绝望的 说, 诗是“ 出来的。 做” 1926年5月, 闻一多发 《 起. 二字尺’ 表了 诗的格律卜 文, 《 文中说:“ 恐怕越有魄 /死水’ 以后每一行都是用三个‘ 三字尺’ 构成, 所以每行的字数也是 力的作家, 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 和一个‘ ” ] 7 音尺的构成直接与诗句相 快, 跳得好。 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 一样多。【 可见, 而闻一多也正是将音尺、 音节与字数联 只有不会做诗的才觉得格律的缚束。 对于不 关, 阐明它们在诗的形式美中的相互影 会做诗的, 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 对于一个 系起来, ;
画 里没有诗?"[10)不 闻 强调的诗的 过, 一多
作家, 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2}为了创立
“ 中国式” 的新诗, 闻一多提出了“ 新诗格律 化” 的主张, 认为格律化新诗创作的美学原 则就是“ 音乐美”“ 、绘画美” “ 、建筑美” 三者 的结合。 他说:“ 格律可以从两 面讲: 一)属 (
自己关于诗歌的一系列看法, 在文坛上引起 了不小的波澜。 五四时期 , 中国曾经出现全盘西化的 论调, 新诗创作受到欧美诗歌的影响, 表现 出过于“ 欧化” 散文化” 和“ 倾向。 如胡适主张 要把诗变得“ 和言语一样’郭沫若提出诗只 、 是一种“ 自然流露”“ ,不是‘ 出来的, 做’ 只是 ‘ 出来的”对新诗中不重视格律的倾向, 写’ 。 闻一多旗帜鲜明地作了批评。 他从自然美与 艺术美的根本关系上, 论证了诗要有格律。 在闻一多看来,自然界当然不是绝对没有 “ 美的。 自然界里面也可以发现出美来, 不过

诗歌要不要“戴着脚镣跳舞”-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教案

诗歌要不要“戴着脚镣跳舞”-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教案

诗歌要不要“戴着脚镣跳舞”——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为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现代诗歌的文学价值及其与世界紧密相连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发展史及其主题和风格的演变过程。

2.掌握现代诗歌的意境与意义解读方法。

3.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第一课:现代诗歌的定义与发展教学内容1.诗歌定义与特点解析。

2.现代诗歌的发展及主题和风格的演变过程。

3.现代诗歌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文学思潮的紧密联系。

教学设计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诗歌的定义与特点,强化他们的归纳、总结和分析能力。

2.追溯现代诗歌的发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时期的主题和风格的演变,了解现代诗歌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文学思潮的紧密联系。

同时,将现代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联系进行比较,突出“现代”的概念。

3.让学生阅读不同时期的现代诗歌,通过鉴赏不同的主题与风格,深入了解不同诗人的目的和创作背景。

第二课:现代诗歌的意境与艺术特征教学内容1.诗歌意境的概念及其与情感、立意的关系解析。

2.现代诗歌的艺术特征:形式语言、象征与意象、语言节奏及音韵特征等。

3.现代诗歌意义解读方法:抒情、叙事、议论及象征。

#### 教学设计4.通过课堂实践演练,让学生体验情感、思维、语言在诗歌中的交织,认识诗歌意境的多维度解析。

5.引导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艺术特征。

结合具体例子,分析现代诗歌的形式、象征与意象,语言节奏及音韵特征等,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价值。

6.通过鉴赏现代诗歌的不同主题,引导学生熟悉抒情、叙事、议论三种语言类型,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读现代诗歌的能力。

第三课:世界现代诗歌与中国现代诗歌的关系教学内容1.世界现代诗歌风格及代表诗人的介绍。

2.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与欧美现代诗歌、东南亚现代诗歌的异同之处。

3.从西方之光、东方的启示看中国现代诗歌面对世界的努力。

“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

“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

第28卷第3期江苏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 l.28,No.3Jun.,20222022年6月翻译比喻是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既涉及到具体的翻译概念,也涵盖翻译现象中的其他因素(如译者和读者)。

丰富多彩的翻译比喻能够从特定视角形象地描述有关翻译现象的特点,有助于翻译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翻译及其相关研究。

作为一个形象比喻,“戴着镣铐跳舞”在汉语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在翻译研究领域更是广为引用。

就其作为翻译比喻而言,学者刘爱兰[1]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让人颇为受益,却也存在言之欠详令人意犹未尽之感。

故此,本文从考察“戴着镣铐跳舞”的使用情况入手,通过追根溯源,分析目前运用该语作为翻译比喻的可能误区,并尝试对翻译比喻重新思考和分类,以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翻译比喻。

一、“戴着镣铐跳舞”之考察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使用频率以及应用范围甚广。

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的统计为例(截至2020年底),调查发现包含“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各类论文共计3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100多篇),甚至标题中包含该语的论文超过50篇,涉及文学、语言、哲学、历史、经济、教育、法律等学科,其中文学、语言和教育三个领域的论文最多。

经过文献梳理表明,国内早期使用“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领域并非翻译研究,而是出现于文学尤其诗歌创作领域,来源大都模糊不明,且措辞也存在些微差异(如“带”和“戴”),如例(1)和例(2),这或许是早期学术论文的一个普遍特征。

(1)《女神》与同一时期的诗风也大不一样。

在当时的诗作中……有的虽同情人民的苦难,却不过是人道主义的怜悯。

虽号召战斗,却不知如何战斗。

虽描绘光明,却又十分朦胧;虽向往未来,却又脱离现实基础。

虽大胆探求新诗形式,却又“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收稿日期:2022-05-0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译者《论语》英译与传播研究(1898—2017)”(20YJA740056)作者简介:张德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和典籍翻译。

戴着脚镣跳舞

戴着脚镣跳舞

戴着脚镣跳舞前几天晚上,出于好奇和舍友一起听了《黑色星期五》这首曲子。

它是全球三大禁曲之一,原创于1932年法国。

因其有无比哀伤,沉重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凡是听过它的人,好多人都受到影响,有些人甚至自杀。

据说从问世的1932年到被禁止的1945年之间就相继有一百多人死亡。

为此,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

现在可以听到的,是原曲的五个小节。

其他部分全部被销毁了。

其音乐的哀伤大不如以前,但还是很有杀伤力。

据说生活不如意,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照样会受不了,也会选择自杀。

听这首曲子,好象让人置身于一个很飘渺,很虚幻,很孤寂无助的环境中。

感觉有无数的暗影,将人重重包围,使人喘不过气来。

你能够听到内心在呐喊,在咆哮,在呼叫,而又无能为力。

于是你彷徨,你失意,你哀伤,你哭喊,你叹息,你流泪,你愤怒,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一种人生的悲苦。

你会感到人的渺小,生命的变幻无常。

其实它和好多艺术作品一样,也表现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悲苦哀伤的旋律让好多人产生共鸣,因为人活着就是一种苦,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很悲哀的。

佛家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受苦而来的。

有了肉体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就会有了苦楚。

何况世间好多人都把自己的臭皮囊看得很重,对欲望的满足也看得很重。

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苦自然就来了。

真正的生命,是心灵得到自由和释放,而不是心为行役。

所以应当看淡臭皮囊,免受过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束缚,守住生命的自然和本真,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

只要做到心灵自由和舒展,即使像以前一样戴着镣铐跳舞,也不会那么沉重了。

“戴着脚镣跳舞”——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

“戴着脚镣跳舞”——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

“戴着脚镣跳舞”——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肖曼琼【摘要】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12【总页数】4页(P149-151,166)【关键词】卞之琳;诗歌翻译;格律诗;音韵;节奏【作者】肖曼琼【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作为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卞之琳翻译了大量影响卓著的诗歌作品。

卞氏翻译的诗歌大多为音韵、节奏、句式遵循特定规律的格律诗,虽然诗中的格律对于诗人是一种束缚,但这种束缚正是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标志,是给读者带来审美感受的源泉之一,也是诗歌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闻一多曾形象地把格律比作“脚镣”,把格律诗的创作比作“戴着脚镣跳舞”。

[1]这个比喻同样适用于格律诗的翻译,译者自始至终都要受原诗音韵格律的制约。

出色的译者能够很好地认识、驾驭和传达格律。

他们乐于戴着异国诗律的脚镣跳舞,再现其优美的“舞姿”,卞之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他的译诗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注重对原诗结构和韵律的移植,原诗的艺术形式在其译诗中得到了充分再现。

韵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是诗歌音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韵的使用与诗歌意义及情感的表达同样密切相关,它能烘托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义,是诗歌表情寄意的一个重要手段。

韵脚的成功使用不仅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增强诗歌的审美效果,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

因此,诗人创作诗歌以及译者翻译诗歌时,都应注重音韵,合理安排音韵。

诗歌的音韵主要体现在诗行末尾的押韵上。

卞之琳在安排译诗音韵时,主张移植原诗韵式。

他认为,我国文学界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些译者把外国格律诗译成押韵随便甚至不押韵的自由诗,这样的译诗不仅使读者难以了解原诗风貌,甚至会令读者误认为外国诗都是自由诗,或者是押韵随意的半格律诗。

戴着脚镣跳舞,大红鹰腾飞之路

戴着脚镣跳舞,大红鹰腾飞之路

“带着脚镣跳舞”和无数的国有企业一样,宁烟管理上的“脚镣”有两个:首先是客观环境——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大部分企业和公共机构沿用的是经验式管理,并没有走上科学管理轨道。

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没有经历过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以严格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百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国的企业家,是从“严禁迟到、早退”、“上班时间不许擅自离岗”等最基础的起步阶段,开始企业管理与战略规划的。

市场经济不过才搞了20多年。

对于企业当家人而言,管理升级与管理创新在相当时间内可能只是设想和规划,他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以大量扎实严密的日常性工作,尽快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化、正规化、制度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性要求。

其次仍是客观环境——政企不分的体制下,国有企业有太多的“婆婆”。

企业必须理顺与任何一个“婆婆”的关系。

如果说国外企业当家人可以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搞经营,那么,国有企业当家人可能必须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去处理千头万绪的各种关系——内部的,外部的;上级的,下级的;业内的,业外的,等等。

这是一种高超的关系平衡术——管理者必须保持这种关系平衡的经常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这一点,是任何一本西方经典管理学教科书无法告知的。

人们常常羡慕浙江、羡慕宁波发达的市场经济对“大红鹰”腾飞的强力支撑,可人们却常常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发达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无形压力——机制压力,分配压力,管理压力等等。

别的不说,国企如何留人就让管理者头疼不已,严格的工资管理制度使得国企当家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关键人才与核心技术的流失;同时,国企如何走人同样让管理者为难,你不可能一纸辞退信让员工心安理得地离开。

这就是差别。

事实正是如此,1994年的宁波卷烟厂职工,正是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身边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在民营、私营企业之间自在跳跃。

他们埋怨着自己的当家人,羡慕着其他企业的各种待遇。

这对宁烟管理者来说真是太为难了——要在“干社会主义工作”与“拿资本主义工资”之间寻求中和之道。

从_戴着脚镣跳舞_谈起_浅议英汉翻译中的词句处理

从_戴着脚镣跳舞_谈起_浅议英汉翻译中的词句处理
最近看到这样一段译文: 除了“谢谢您, 夫人”外, 那男孩想说点什么, 但就 连那句话也没能说出来, 尽管当他抬头看门口那个身 材高大的女人时, 他的嘴唇动了几下。 随后, 她关上了 门。
实, 信与达本是一个统一体, 信是其内核, 达是其外壳。 没有外壳的内核, 内核依赖何物存在? 失其内核真髓的 外壳, 也是一枚无用的空壳。 再说, 直译未必就能做到 忠实, 灵活也未必就一定舍弃忠实。从形式上求“信”而 忘“达”, 结果是不“达”亦不“信”。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 理。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探讨翻译技巧也好, 谈论翻译 处理手法也好, 总是在忠实源语文本这个前提下进行 的, 否则所有探讨、谈论又想“力求真实” 吧。 记得以前念到过一篇文章, 说翻译既需要“直译的 忠实”, 也需要“意译的灵活”。 言下之意, 只有“贴紧原 文”的直译, 才能做到忠实, 而意译则舍忠实但求灵活。 把“忠实”和“灵活”, 也就是将“信”与“达”对立起来, 这 是长期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 其
把握句子的含义, 还得运用常识和想象, 设定一个特有 笔一摇, 将它译成“政治家”搪塞了事。 其实, 译者已发
的语境, 以求“自圆其说”, 让人放心。 像下面这句: 5. Social distance can be difficu lt to overcom e. 【原译】社会上的差距很难克服。
现了逻辑上的破绽, 就该换条思路, 扩大缺口, 另辟蹊 径。 何况前句讲了其人职业是律师, 后一句中的 ability 又点明这里着重讲其人在这两方面的才能, 惜乎译者
4. R em em bering th is disaster at a distance, I now
feel su re that it w as no t her fau lt. 【原译】记起很久以前发生的这次灾难, 我现在确

戴着脚镣的舞蹈--谈诗歌翻译不可能的可能

戴着脚镣的舞蹈--谈诗歌翻译不可能的可能

戴着脚镣的舞蹈--谈诗歌翻译不可能的可能
韩兆霞
【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6)004
【摘要】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故诗歌比起其它文体来说,翻译难度要大.就诗歌翻译来说,其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存.但诗歌翻译却是"不可能的可能".从汉诗和英诗的各自特点出发,并分析了阻碍互译的潜在因素,希冀借助文化、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对英汉诗互译作尝试性的认识.
【总页数】3页(P31-32,50)
【作者】韩兆霞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大外部,江苏,盐城,224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戴着脚镣跳舞”——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 [J], 肖曼琼
2.戴着脚镣的舞蹈——审视中国古代性文学 [J], 张武坤
3.创新的传播学--戴着脚镣舞蹈:《梨园春》节目解读 [J], 王晓培
4.戴着脚镣的舞蹈——论严复译作的创造性叛逆 [J], 龚琪峰;刘媛;董良峰
5.创新的传播学——戴着脚镣舞蹈:《梨园春》节目解读 [J], 王晓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烛》拓展阅读:闻一多《诗的格律》

《红烛》拓展阅读:闻一多《诗的格律》

诗的格律闻一多一假定“游戏本能说”能够充分的解释艺术的起源,我们尽可以拿下棋来比作诗;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格律在这里是form的意思。

“格律”两个字最近含着一点坏的意思;但是直译form为形体或格式也不妥当。

并且我们若是想起form和节奏是一种东西,便觉得form译作格律是没有什么不妥的了)。

假如你拿起棋子来乱摆布一气,完全不依据下棋的规矩进行,看你能不能得到什么趣味?游戏的趣味是要在一种规定的格律之内出奇制胜。

作诗的趣味也是一样的。

假如诗可以不要格律,做诗岂不比下棋、打球、打麻将还容易些吗?难怪这年头儿的新诗“比雨后的春笋多些”。

我知道这些话准有人不愿意听。

但是Bliss Perry教授的话来得更古板。

他说“差不多没有诗人承认他们真正给格律缚束住了。

他们乐意戴着脚镣跳舞,并且要戴别个诗人的脚镣。

”这一段话传出来,我又断定许多人会跳起来,喊着“就算它是诗,我不做了行不行?”老实说,我个人的意思以为这种人就不作诗也可以,反正他不打算来戴脚镣,他的诗也就做不到怎样高明的地方。

杜工部有一句经验语很值得我们揣摩的,“老去渐于诗律细”。

诗国里的革命家喊道“皈返自然”!其实我们要知道自然界的格律,虽然有些像蛛丝马迹,但是依然可以找得出来。

不过自然界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多,所以必须艺术来补充它。

这样讲来,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

“自然的终点便是艺术的起点”,王尔德说得很对。

自然并不尽是美的。

自然中有美的时候,是自然类似艺术的时候。

最好拿造型艺术来证明这一点。

我们常常称赞美的山水,讲它可以入画。

的确中国人认为美的山水,是以像不像中国的山水画做标准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所认为女性的美,从当时的绘画里可以证明,同现代女性美的观念完全不合;但是现代的观念不同希腊的雕像所表现的女性美相符了。

这是因为希腊雕像的出土,促成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描写美人,都拿希腊的雕像做蓝本,因此便改造了欧洲人的女性美的观念。

2.2 《红烛》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 《红烛》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2.2 红烛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以领悟文义、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

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意诗情,更好地欣赏诗句。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

难点: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没有诗的民族是悲哀的。

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更庆幸的是,诗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诗里,我们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获得了性情上的陶治,更获得了心智上的滋养。

古诗如此,新诗亦如此。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此诗表现出伟人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他的万丈豪情。

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一篇诗歌《红烛》,我们来共同体会先生的的赤子情怀。

二、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

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三、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不配的经典语录

不配的经典语录

不配的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语录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毫无保留又一意孤行的爱,像戴着脚镣跳舞,美丽又沉重。

2、人类都是这样,谁都会有“活不下去”的念头,可最后没几个选择去死的。

3、就算明天他就死了,她也愿意睁着眼睡进他的棺材里。

4、因为怕输给时间,所以就要结束时间吗?5、与另一个人站在相同的位置上去争取爱,如果那个人死了,你就输了。

6、她从不奢望,她万能的神能从云朵之上低下头,看她一眼。

而神却从云彩里伸出一只手,对她说,来,抓住我。

我带你去天堂。

7、她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她何时变成只真正的狐又冷又迷人,那追逐的目光也不止一个。

8、这梦一样的相遇,最好把它当梦一样的忘记。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美梦破碎,而是噩梦成真。

9、爱情完全是费洛蒙作祟,而喜新厌旧、贪得无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

10、过去的人,好比馊掉的饭,不吃会饿,吃掉便会闹肚子。

11、可现在苗桐疼了,连眼神都带了些受了伤的天真,那样静静地流着血却不会呼救。

12、无论是胜利的王者还是失败的小丑,无论是天作之合抑或是被人唾弃的不配,我总愿意相信在爱里,再多的苦难,坚持到了最后,都将是人生的宝藏。

13、世人不懂你的热爱,便说那是不配,若此时放弃,才真的不配。

要么热爱,要么放开,别把不配当成退缩的理由。

14、白惜言想起一本书里的话,与另一个人站在相同的位置上去争取爱,如果那个人死了,你就输了。

他从一开始就输了。

活人果真是比不过死人的,何况是比恶魔还可恶的活人?身体的病痛并不是报应,他的报应才刚开始。

15、既然许了一生之约,那我们就要努力爱下去。

16、人类都是这样,谁都有“活不下去”的念头,可最后没几个选择去死的。

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多么绝望,也要挣扎着拼命活下去。

17、人生不就是如此,一直在寻觅最美的风景,可什么是美,森林还是海洋?就算沼泽荒地也好,最美的,不过是你心甘情愿停留的地方。

18、“我想变成那种完美的女人。

不会犯错误的人”。

中学语文教学不应戴着脚镣跳舞

中学语文教学不应戴着脚镣跳舞

反省 。 字字在 理 。 句句沥血 。同时 , 随 着时间的流逝 , 社会 的变 迁, 鲁 迅的 这种反 省、 自律精神 已经不 限于他本人 所有 , 而是 随 着他 的作 品扩 散到 广大 的知识分 子 、 读者 、 学生 当中 , 成 为 唤起 人们善 良的天性和社会公 正、 公德 的回归的“ 苦 口良药” 。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o 9 5 — 3 0 8 9 ( 2 o 1 3 ) o 9 一 O 0 2 5 — 0 1
在 中高考指挥棒 的 引领 下,长期 以来的语 文教 学淡化 了 ( 三) 对真 、 善、 关的追求 人 文精神 , 过分 追求应试教 育价值 , 忽视 了语文 学科在 健全人 《 语文课程 与教 学论》 指出: “ 文化 的吸收与传播是历 史赋 格培 养方面的积极作 用。无疑语 文教 学是在 戴着脚镣跳舞 , 表 予教 育职业 生命 的价值所在 ,而人 文主义情怀的培养 则是人 从这点 看, 语文作为一 门人 文 现在课 堂教 学缺乏 生活意义和 生命 价值 。阅读教 学只重知识 文学科文化教育 的价值取 向。” 性的讲 解 , 再有 就是 为应试 而进 行语文 能力的训练 , 造成 学生 学科 必然承担着培养人文 主义情怀的重任 ,而人文主 义情怀 “ 并致 力于真、 善、 关的人 类终极理 想的追 是在 为分数 而活 在“ 知识 创造财富” 的时尚 口号之 下 , 学生对 需以尊重人为基础 , 。收录在 中学教材 中的鲁迅的《 社戏》 、 朱 自清的《 背影》 、 琦 知识 的学 习大多抱功 利态度 , 只学 实际有 用的工具性知 识 , 对 求” 人 文知识 缺乏热情 . 导致人 文知识 淡薄 . 人 格素质低 下。严峻 君 的《 泪珠与珍珠》 、 李 乐薇 的《 我的 空中楼 阁》 等, 无不 洋溢着 的现 实告诉我们 : 学校不应是 学生埋 葬青春 和理想 的地 方 了, 作 者对真、 善、 美的热爱与追 求。这 种情感无时无亥 0 不打动 我 拯救 学生的精神世界 , 迫在眉 睫。 因此 , 中学语文教 学必须 解 们的心灵, 启迪我们做 个纯粹的人 。 总之 , 我们要 充分、 合理地利 用教 材资源 . 让 高尚的情操 、 开脚镣 . 才能培养 学生的健康人格 。 以下我就 “ 如何在语 文 阅读教 学 中培 养学 生健康 的人格 ” 崇高的思想通过语 言文字流入 孩子的心 田,提 高孩子 的文化 谈谈我 的一些见解 : 品位 、 审美情趣 。 使 他们 认识 社会 、 认识 人 生, 领 悟做 人 的道 理. 形 成健 康 的人 格 充分利用教材 中蕴含 人格 教育的 内容。

《追凶者也》:戴脚镣的欢脱舞蹈

《追凶者也》:戴脚镣的欢脱舞蹈

《追凶者也》:戴脚镣的欢脱舞蹈作者:来源:《综艺报》2016年第18期《追凶者也》是一部风格鲜明的荒诞喜剧,作为作者型导演,曹保平编剧、导演的电影大都具有强烈即时性,在犯罪、悬疑叙事中,创作激情溢于言表,对人性的挖掘值得观众在欣赏之余进行反思。

刘烨凭借该片获得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荣誉,这也是曹保平继去年《烈日灼心》为上影节贡献“三黄蛋”影帝之后的梅开二度。

今年有三部华语电影最终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爵奖,分别是曹保平的《追凶者也》、刘杰的《德兰》和张杨的《皮绳上的魂》,他们将镜头不约而同对准中国大西南边陲,将民族性和普世化结合得较为出色,代表了当前中国严肃电影的创作力量,经得起观众日渐挑剔的目光。

《追凶者也》里的刘烨完全去除偶像和明星光环,就是那个操着“云普”的当地人,拖着既疲惫又亢奋的身体,在没有台词的追逐中喘息,以一人之力竭尽所能地丈量良心与正义。

《追凶者也》英文名字是“Cock and Bull”,这句俚语意思是“虚构、夸大、意在迷惑和欺骗的故事”。

五个分段故事各自有着巧妙、机警和呆滞的混杂趣味,由此与大多数影迷联想起的《低俗小说》《蛮荒故事》《疯狂的石头》《心迷宫》等结构突出的电影有着根本不同。

曹保平给予宋老二(刘烨饰)愤怒和追索,给予张译饰演的“五星杀手”董小凤絮叨装腔,给予段博文饰演的山寨古惑仔盲动,由此提供故事动因;同时顺手拈来的十来个次要角色都在生存环境中体验着成功、失败和匮乏,他们的社会关系要么缺失、要么糟糕或者崩坏;他还在影片中将人物和动物两个世界做相互渗透指涉。

张译的角色更多具有《冰血暴》似的反讽意味,眼高手低的杀手角色让人忍俊不禁之外,更是形成“错进错出”的张力。

观众既可以将宋老二的冲动解读为“辩诬”,在穷山恶水世界里最普通的平凡人也需要真相来洗脱自己;也可以将宋老二的困境看做是命运将一个人放置到烧热鏊子之上,看他如何。

曹保平这一次放下身段,更热情地捕获普罗大众的喜爱,让中国式犯罪片开拓更广阔舞台。

什么是人生-生活随笔

什么是人生-生活随笔

什么是人生-生活随笔人生就是戴着脚镣在跳舞,人生就是含泪的微笑,而我们活着就要苦中作乐,体验生命的精彩和美妙。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来到世间,如果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只是为了享受,而不去享受痛苦,那么他就享受不到生活赐予他真正的幸福,人即享受痛苦还要享受生活,才会实现生命的完美。

可以说,世间不缺少幸福,缺少的只是感受它的心灵......这是一位朋友写的,我触发情怀,继而有了下面的感慨,还望诸位各抒己见,共探我人生,再续新篇章,在辽阔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之间舞我精彩,创我辉煌,与朝阳同升,与夕阳同醉,与明月同眠。

什么是人生?恕我直言,人生就是一段历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喜怒哀乐皆有之,悲欢离合情无限,爱是演绎人生的主旋律,情是爱的'脚步,有爱情的生活才富有色彩斑斓的情调,才富有感染力,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观。

戳穿在人生的长廊上,享受着生活赐予的酸甜苦辣,感受着人间的真谛,几经风花雪月的渲染,几尝万物生灵的快慰,几番风雨狂,几度夕阳红。

什么一帆风顺?什么美梦成真?什么吉祥如意?什么......那都是人们的愿望和期盼。

须努力拼搏,须历尽艰辛,须付出多少血汗和泪滴?绝非纸上谈兵,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见证奇迹的发生。

莫要羡慕别人开宝马奔驰,那是人家用多少血汗换来的,几人能懂得?莫要羡慕别人的热饭茶香,那是人家用一腔热血换来的,几人能懂得?莫要羡慕那花园里的花朵如此娇艳如此惹人爱恋,那是朴实无华的园丁辛勤栽培的成果,几人能懂得?莫要羡慕......几人能懂得?我发现我们中间的好多人往往只看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根本就没有想到过程是决定结果好坏的必要因素,就像现在的我一样,当初没有好好把握人生的过程,导致现在一败涂地,痛不勘言,若再不努力,好逸恶劳,那后果将不堪一提,所以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必须在人生的旅途中竭尽全力,勇于拼搏,方可到达理想的彼岸,幸福的港湾。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在华夏这块沃土上舞欢高歌,享受太阳的温情,感受大地的爱吻,那都是一代伟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八年抗战,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几经磨难,血泪成河,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岂能坐享清福,辜负先辈的厚望,绝对不能,必须有智吃智,无智吃力,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在人生的长廊上大步迈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着脚镣跳舞
【摘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价值目标,但在物质财富急剧膨胀的社会环境下,我国法律对精神安宁的法律保障是缺失的。

在安宁利益没有法律地位的情况下,可以由相关法律加以保障。

【关键词】安宁权安宁利益
学校对面大型超市五周年庆典,鞭炮声此起彼伏,500米内的汽车防盗报警响成一片。

36小时的不闭店经营庆典让附近小区居民睡意全无,排山倒海的鞭炮声压过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在学校读书的学子也被无情的切断思路……
1997年5月28日兰州市颁布《兰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四个行政区范围内,除青白石乡、皋兰山乡、魏岭乡、湖滩乡、黄峪乡、金沟乡、达川乡、河口乡和其他乡(镇)边远、分散的山区村外,均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

2008年颁布的《兰州市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将“禁放”改为“限放”。

但是解禁令的颁布可谓一波三折,虽然禁放令实际在1995年已经施行,但一直未很好的贯彻实施。

2005年8月,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就曾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市政府提请审议的《兰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修订草案)》进行了表决,票决结果为:7票同意,14票反对,4票弃权。

草案未获通过。

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对烟花爆竹燃放作了新的规定,2008年兰州市才颁布了《兰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顺应民意的限放带来的鞭炮肆虐怎么制止?精神的愉悦与安宁, 是精神的自我状态, 这种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一样重要, 甚至在
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 理应不受外来的非法侵害。

因此这种精神利益应成为法律保护的利益之一, 从而成为一种权利, 我们可以称
之为精神安宁权[2]。

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有安宁权的法律规范。

杨立新先生在中国民法典人格权法篇立法建议稿中, 将“自然人的生活安宁”置于“隐私权”一节加以规定[3]。

在顺应民意解禁烟花爆竹时,民意却掩盖了个体的权利。

自安宁权在美国产生以来,世界多国立法承认并保护安宁权。

现有法律虽未规定安宁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废气、废渣、社会生活噪声的条款可以规制烟花爆竹的“超高分贝”。

然而,应当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却没有把噪声污染纳入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在法理上,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效力高于地方法规、规章,但各种解禁令的颁布实际上已经置《环境保护法》于不顾,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

参考文献:
[1]胡文华.精神安宁全法律地位探析[j].河北法学,2009,(08):
96
[2]方乐坤.论精神安宁全的界限及其构成[j].河南社会科学,2007,(04):99
(作者单位系兰州大学法学院2011级法律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