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

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

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摘要:水文化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武汉市作为“江城”和“百湖之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水文化的研究,对武汉市水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武汉水文化江城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

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

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

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

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

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

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

”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

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水文化论文

水文化论文

水文化论文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滋养着大自然的植物和动物,也支撑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发展。

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信仰、习俗和艺术表现形式。

本论文将探讨水文化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影响以及文化表达方式。

首先,水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水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因此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定居选择、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

同时,水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文化都与水有关,如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和航海文化等。

水文化对塑造人们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水文化在个体生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与水的接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

许多人喜欢在水边度假、钓鱼、游泳和进行各种水上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乐趣,更能够舒缓压力、增强体质。

同时,水也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清洁、潜能和流动性等。

人们通过与水的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

最后,水文化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艺术领域,许多艺术家利用水的形态、颜色和流动性进行创作。

水被用来表达生命的起源、变化和流转等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水通常象征着生命的流动、记忆的追溯和情感的表达。

许多文学作品以水为背景,通过描写水的形态、声音和气息,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主题和情感。

此外,水文化还表现为各种传统节日和仪式。

许多文化信仰和仪式中都包含了与水相关的祭祀、洗礼和祝福等活动。

总结起来,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艺术和文学等形式表达出来。

深入探究水文化的发展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并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文化传承。

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5篇

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5篇

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5篇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精选篇1)水我们都很熟悉。

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即便是这样的重要,却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它。

因为它是那么平凡,而它也不在意,只是慢慢地流,慢慢地流……水是无色的,是透明清亮的。

因为它是天空的孩子。

透过水,你可以看清任何东西,它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都暴露在世人的面前。

如果说火是跳动的橙色精灵,那么水就是沉稳的冰魄神剑。

屈原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其实,即使水被搅浑,只需沉淀片刻,便又清亮如初,这便是它的特性。

水是无味的。

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是却又是极能解渴的,任凭它可乐是怎样的爽口,雪碧是怎样的刺激,但人到渴时,我们还是从心底里希望有一瓶水,用它来浇灌自己干枯的心田。

大自然的植物也离不开它。

拼命的扎根在地下,希望获得生命之水。

水是无形的。

它却以任何形式存在。

或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或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或是“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或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总之,它能适应任何一种环境,以任何一种形式存在于这天地之间。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即便水是这样的柔弱,看似的弱不禁风,但是任何东西都打倒不了它。

最多只能暂时停留住它的脚步,却挡不住心的前进,因为抽刀断水水更流,待困难过后,水依然慢慢地流,慢慢地流…我在家想着这水潺潺地流走,心中一片宁静。

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精选篇2)水是伟大的是它让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美轮美奂,让全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欢声笑语,水也像是一位母亲。

据星期四下午的水资源讲座报告显示,浙江省是一个多水地区,但引近年来工厂异常多,因着这样,工厂排出的污水也就肆意的流入小河小溪,造成水污染严重,并且,我省多个地区遭遇暴雨袭击,洪水泛滥难以退去,造成涝水过多,所以,如今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我省推出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生态水利工程论文六篇

生态水利工程论文六篇

生态水利工程论文六篇生态水利工程论文范文1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转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淌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转变。

这些转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将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意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从学科进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将来风险等问题。

学科的进一步进展应汲取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

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讨论水利工程在满意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

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峻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3.1工程平安性和经济性原则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意人的需求,包括防洪、浇灌、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

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需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平安、稳定和耐久性。

工程设施必需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

水文化作文

水文化作文

流动的历史——中国水文化浅谈从茫茫太空俯瞰地球,地球是一个闪耀着蓝色光芒的水球。

水是这个星球分布最广泛的的一种物质,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是孕育生命的母体,是一切生命的依托,水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奔腾不息的幼发拉底河见证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蔚蓝美丽的地中海创造了绚烂多姿的古希腊文化,流淌在东方长江与黄河,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华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水文化,既包含了物质文明方面,也包含了精神文明的内容。

因此,研究水文化不仅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古代文明的摇篮世界上文明古国的形成的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祥于多泥沙河流,如埃及的尼罗河,中国的黄河,另一种是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得以发展,如幼发拉底河上发展起来的巴比伦文明。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给人们带来无穷恩惠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洪水的祸患。

太史公司马迁就曾感慨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部生动光辉的控制河流、兴修水利的历史。

传说中的女娲氏“积芦灰以止淫水”,共工氏“壑防百川”崇伯鲧“作城,障洪水”,夏禹“决九川距四海”就是真实的写照。

尽管如此,历代文人墨客仍对水有着无限赞美与歌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自唐古拉山脉发源,黄河九曲十八弯,一泻千里,磅礴气势,蔚为壮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汨罗的水包含了屈子的无尽的嗟叹和深深的绝望;“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洞庭的水包含了“左拾遗”忧国忧民的泪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悲壮的旋律,杀声震天的场面,是水的雄浑演绎了一曲曲英雄颂歌。

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

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

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一、水生态文明的观念水生态文明包括水生态认识文明,认识文明包括水科学、水伦理,本次生态伦理价值观确立是水生态文明认识的统一。

水生态观念还包括水生态的制度文明,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制度安排。

如何从制度上规范水资源利用,包括水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利用的高效性与有序性。

水生态文明是水生态本身的物理载体文明。

一个地区要实现水生态文明,应该表现为水生态本身的可持续,社会环境的安全性和水生态制度的完备性,以及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制度性。

二、水文化的概念辨析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

关于GDP如何衡量浙江“五水共治”的关系问题,应该利用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等多个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将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与水生态和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综合考虑。

浙江有5000万人口,应将提高人口素质等发展战略作为综合考核的指标。

从文化层面讲,水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是水乡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产物。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化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刚性措施难以奏效。

水文化不仅渗透到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哲学观与道德观等精神层面,而且融入到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人们信奉的行为准则。

可见,我国的水文化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

就此而言,我们理当将水文化研究从精神文化层面拓展到生产生活领域,使水文化建设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驱动力。

水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和支撑,化解水危机、保护水环境、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有三条重要途径,即文化的途径、制度的途径和技术的途径。

这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在当代尤其要重视文化建设。

今天我们不缺处理水、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的技术,也不缺管理水的法规,缺少的是正确使用水的观念、利用水资源的价值观、善待水的行为。

因此,水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水文化建设,拥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水文化,就拥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水是生命之源,水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新时代,水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资政作用。

本文将从水文化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进行论述。

水文化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被视为大自然的恩赐,人们在长期的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有关水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人们便有“取自然之水而和百姓之欢”的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水文化中的这些观念和传统习俗,对如今的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新时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而水文化中的水德观念、“一滴水”理念等,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水资源保护观念,推动着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环境。

水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水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和城市供水等。

水文化中的许多智慧和技艺,例如古代的水利工程、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经验,对现代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人们运用水文化中的“灌区分田、交口供水”等技术,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水文化中的“节约用水、循环利用”的理念,也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时代,尤其是在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水文化的智慧,发展节水型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文化对社会和谐起到了促进作用。

水文化中蕴含着和谐共处、团结互助的思想。

中国古代水文化中的“百川归海”理念,强调不同水流汇聚于大海,象征着人们应该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可以借助水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发展和谐社会。

尤其是在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治理中,我们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水文化中的许多传统习俗和活动,例如泼水节、赛龙舟等,也成为人们交流互动、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促进社会和谐。

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论文

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论文

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探讨【摘要】本文就如何进行水文化教育展开探讨,寻求有效地实施路径。

【关键词】水文化教育路径目前水资源形势严峻,公众对水污染、水安全等问题比较关注,但是社会公众节水意识不强。

尽管针对公众对水的宣传较多,但进行水文化教育活动却很少。

通过开展水文化教育活动,从而推动社会公众水生态意识逐步提高,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自觉地爱水、惜水、护水,强化节水防污的社会理念,真正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水文化教育现状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

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

所谓“水文化”教育就是以“水”为载体,从“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挖掘水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由水而生成的是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处的文化要素,浓缩了大量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不是抽象概念的自然物质符号形态,它不但孕育文明,而且对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给出简约直观而全面的诠释。

水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播水知识、水文化、节水型方法,更是一项以实践活动为主、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方式。

目前水文化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 水文化教育知识体系不完善,还缺乏完备的水文化教材;2. 水文化教育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3. 水文化教育广泛适应中小学、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但让水文化知识进教材、进课表、进课堂还局限于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本身,没有引起其他高校的共鸣;4. 学生对水文化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载体简单、手段单一;5. 学生的节水意识非常薄弱,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一)水文化教育进社区加强与各大社区合作,把特色水文化教育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形成长效机制,服务社区和家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宣传,或举办特色水文化教育专场讲座,与社区居民促膝长谈,共同探讨节能减排的教育问题。

水生态文化水生态文明论文(共5133字)

水生态文化水生态文明论文(共5133字)

水生态文化水生态文明论文(共5133字) 1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水生态文化自觉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水生态文化是引领水生态文明的灵魂,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水生态文化的熏陶,将营造良好的水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全社会的水生态文化自觉。

对于拥有决策权的各级党政领导,具有水生态文化自觉意识就会量水而行,在产业和城镇布局、结构和规模等方面从源头进行科学决策,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水生态破坏。

企业主提高水生态文化自觉意识,就会主动承担水生态保护责任,注重节水减排和污染风险防范,而不是将水资源环境代价进行外部转嫁。

公众不断提高水生态文化自觉意识,就会积极维护自身水权益,主动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养成持久的节水护水习惯,形成全社会保护水生态的道德自律体系。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完全不同于行政管制的外部推动,水生态文化自觉将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久强大的内生推动力。

2努力将水生态文化培育成当前水文化体系的主流文化70多年前,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创作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要为什么服务呢?生态文明时代的水文化建设,要为什么服务呢?这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

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我们水利行业重点关注的水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毫无疑问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那我们的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指路,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来引领?在解决温饱和逐步富裕起来之后,我们需要的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文化吗?显然不是,这些堕落腐化的文化是我们需要坚决反对的。

那与这些文化对立的文化是什么?生态文化,这是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和发展的文化。

我们需要生态文化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需要生态文化来引领这个时代的发展。

今天的文化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水文化建设则要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能够担当起指引和服务好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重任的文化,主流就是生态文化。

生态水文化论文

生态水文化论文

生态水资源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栖息地对水源的要求越来越低,池塘水的饮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地下水。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家门前的小河和屋后池塘里的水都是清澈见底的,也没有什么杂草,里面的鱼也是相当多的。

每逢放假,同村的小伙就会接伴去钓鱼,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到了农耕时节,秧田里也是可以捉到什么鱼啊虾的什么的。

到了夏天,那更是兴奋不已,在池塘里摘莲蓬,在小河里洗澡,那都是我们的乐子。

现在到了大学,回家的时间也少了许多,上次放假回去,在周围转了转,变化可真是不小啊。

昔日金色的稻田,如今已是杂草丛生,宽阔清澈的湖水,也只剩下中间巴掌大的面积,水中的草爬上岸来,已分不清哪是路了,更不用说小河小沟了,眼下都是面目全非的。

在武汉读书一两年,也武汉的水资源发展也略知一二,书中说武汉是“百湖之市”,在我看来,已是名存实亡。

据武汉水文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仅中心城区就有湖波59个,水面面积273平方千米,2000年统计的湖波数量为41个,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数量减少30%,水面面积减少55%。

以近郊的汤逊湖为例,上世纪50年代水面面积56.9平方千米,80年代初减至36.6平方千米,面积约较少36%。

一些在世纪80年代面积为0.1-0.6平方千米的小湖,如晒湖、肉沙湖、西湖、北湖静湖等,现状面积以减少至0.05-0.2平方千米,一般减少了50%-70%。

以上表明武汉市湖泊湿地萎缩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蓄水调节功能减弱,产生滞涝灾害的机会增多,受灾程度增加,加重了防洪排涝压力。

二是水面大幅减少后,纳污能力衰退甚至丧失,加速了湖泊水质恶化。

三是湖泊水面萎缩,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特性,特别是水生类植物,水禽等的生存受到破坏,其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亡。

再加上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放,使武汉市主城区大多数湖泊水质类别为IV类或V 类。

水文化论文

水文化论文

尚水文化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大多起源在大河流域,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

华夏历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一部华夏儿女治水的历史。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从上古时代起,我国劳动人民就致力于水旱灾害的防御,几千年来,建设了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一批著名的水资源利用工程,在抵御水旱灾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9世纪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及连年战争,近代水利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1930年前后,中国才有一些近代水利工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资源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防洪除涝、农田灌溉、城乡供水、水土保持、水产养殖、水力发电、航运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水文化的物质文化方面,中国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水利工程,他们了若繁星,如先秦有:白起渠、邗沟、鸿沟、引漳十二渠、芍陂;战国和秦汉有:鸿隙陂、鉴湖、郑国渠、都江堰、灵渠、郑白渠;魏晋有:艾山渠与宁夏古灌区、浮山堰、浙江通济堰;隋唐有:涪陵石鱼、东钱湖、四川通济堰、杭州西湖水利、它山堰;宋元有:京杭运河、浙东运河、山河堰、松花坝、木兰陂;明代有:桑园围、山东戴村坝、浙江绍兴三江应宿闸、荆江大堤、黄河大堤、高家堰;清代有:察布查尔渠、坎儿井、后套八大渠、归江十坝、海塘、无为大堤而进入了新中国,由于国力不断强盛,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重点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太湖治理——太浦河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等等。

中国的水文化包含了国人对自然对客观世界的哲学态度甚至宗教态度,例如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了五行学说,认为把宇宙间的事物分别归属于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的类别,水在五行中占有一席之地,代表润化、生机、财富等意义。

中国的水文化(优秀范文5篇)

中国的水文化(优秀范文5篇)

中国的水文化(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中国的水文化中国的水文化中国的水文化有着渊源的历史,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

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

从古时的都江堰到如今的三峡,都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国水利建设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由遍布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些遗址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分布在这些水源的附近。

可以说明,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的分布都是与水源的分布共生的。

世代相传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

传说鲧用堵法治水失败,只好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龟;而禹因受启示于龟背文(纹),用疏法治水获得成功;《洛阳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

文即治水文也。

”致使后人在治水之前,均祭祀神龟,治水中,浇注大龟,以镇水妖,永保平安。

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

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

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记载。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前身),楚国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经扩建、改造和发展,继续为人民造福。

在黄河下游两岸,各诸侯国自筑防洪堤防,“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堤防保护本国,又以邻为壑,彼此“水攻”。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废止了“水攻”,统一了全国水政。

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水文化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贯重视水利建设。

早在1950年周总理就提出“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我国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历史性的变化,“其功不在禹下”,中国现代的水利科学技术,中国的水文化比大禹创造的功绩更大,许多水利工程都已闻名于世界,如三峡工程、治淮、治黄和长江防洪工程等,全国灌溉面积达0.53亿hm2,中国以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

中国水文化论文

中国水文化论文

山东轻工业学院中国水文化院系名称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姓名纪同胜专业班级林产化工07-1学号200705051032二○一○年五月十五日成语水韵水是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浮天载地,无处不在;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水是生命之源,地球的血液,水给人类带来的恩惠远远超过世间万物。

人作为自然的骄子,其生存和发展须臾离不开水,创造文化更少不了水的滋润;同时,水也是一种载体,可以构成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华文明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

中华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察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水与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孕育、发展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中华文化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水文化的光芒在闪耀。

以水为题材创造出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绘画摄影、科学著述等,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的瑰宝;特别是与水有关的成语与典故数不胜数。

中华大地江河纵横,滋养中华民族的大河有黄河、长江,还有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离不开这些大河,以之为衣食之源、交通之孔道、灌溉之源泉。

可以说,江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恩惠。

但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些江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洪水的祸患。

难怪当年太史公司马迁曾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一位外国学者曾说,称中国为河川之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有众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为对河川进行了治理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历史。

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生动光辉的控制河流、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

相传上古尧舜时期,整个世界处于“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书·尧典》)的境地。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尝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与人事,都如流水般地消失了!这是孔子站在河边望着滔滔流逝的河水发出的巨大感慨。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
一、弘扬爱水文化,增强水生态意识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以水为媒介的文化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弘扬爱水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水生态意识,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科普宣传等手段,加强人们对水资源的认知和了解,让人们普遍认识到水是可重复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传承水文化,强化水生态文化建设
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传承水文化,可以推动水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承水文化,并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能够使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三、倡导节水文化,推进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既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也需要制度性保障和社会文化的支持。

推进节水文化,建立合理用水制度和管理体制,是水资源保护的必经之路。

水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倡导节水理念,加强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强水文化创意,推动生态文明创新
水文化具有极大的创意活力,传承发扬优秀水文化,激发水文化创意,是推动生态文明创新的重要途径。

以水文化为灵感源泉,进行文艺、科技、设计等领域的创新与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创新到实际应用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相关推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摘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

从宁夏的几个市内水生态建设,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水生态;建设;思考1 宁夏水资源概况宁夏水资源总量为11亿m3,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过境黄河水。

水污染形势严峻,水污染事件偶有发生,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68万km2。

2 宁夏水资源管理情况目前,宁夏防洪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水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增强,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 银川和石嘴山水生态建设现状及问题水资源短缺,对黄河水依赖性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低,多水源配置尚待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效率较低,农业取用水量仍占较大比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宁夏及全国平均水平;水污染压力仍存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宁夏沿黄经济区,银川和石嘴山均在此功能范围之内,其功能定位是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易发;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灌区土壤盐碱化仍较严重。

4 固原市水生态建设初见成效根据自治区水利厅提出的“三水”优化配置思路和固原市政府提出的“智能水网”理念,按照自治区副主席屈冬玉提出的将固原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已初步完成了固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实施方案构想。

其中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项目范围主要涉及固原市区及周边地区,面积为2057km2。

“三水”配置系统包括泾河水0.47亿m3、黄河水0.48亿m3、当地水0.72亿m3;水网工程系统包括水源工程、连通工程、扬黄工程、39座水库及水保骨干工程、900多眼机井工程、供排水管网等水网工程系统;城市防洪与雨洪水利用系统包括城区外围防洪(9条沟道145km、古雁岭、长城梁以及东岳山雨洪坡积水采用排洪渠28km)、市区城市防洪、供水排洪排污管网建设和改造;城市水生态系统包括清水河穿城市段、饮马河穿城市段、什里水库及城市公园水生态系统。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水文化建设分析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水文化建设分析

相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水资源极其匮乏,尤其是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3%。

现阶段,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水资源的缺乏问题逐渐加重,要求人们必须改变用水观念,节约用水,珍惜生命之源,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的水文化发展观念,为推动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创设更加可行的契机。

1 实现水的精神文化建设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水的重要性可以说家喻户晓,由此,建立水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事活动的和谐发展,可以彰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是民富国强的必须发展过程,是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实现人们精神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尊重自然和珍惜水资源及节约用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心内容,也是水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1.1树立先进理念,推进水精神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解决好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主要发展形态。

实现水的生态文明,使公众形成自觉节水、护水,实现水利建设的全民化发展目标。

必须做到如下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识水理念的转变,由“水利文化”走向“利水文化”,突出水伦理,实现生态水利。

二是治洪理念的转变,由“控制洪水”走向“管理洪水”,突出风险管理,实现安全水利。

三是治水理念的转变,由“工程水利”走向“资源水利”,突出可持续性,实现和谐水利。

四是管水理念的转变,由“供水管理”走向“需水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实现民生水利。

五是护水理念的转变,由“不自觉被动”走向“自觉主动”,突出自觉护水,实现全民水利。

1.2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实现水利精神文化的不断弘扬与发展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水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实现“求实、负责、献身”的水精神文化的不断弘扬,实现良好的职业环境的营造,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加可行的发展契机。

水利职工应自觉树立节约用水的发展理念,珍惜水资源,严以律己,坚定信念,实现滴水穿石的坚定的工作精神,实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长期的工作中实现水利精神文化的不断弘扬与发展。

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文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文化研究》

书名: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文化研究作者:张盛文ISBN:9787561545461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2定价:30元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水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包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以及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的行为规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和道德约束。

例如,中国古代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制定水利法规,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严重,而水文化中的节约用水理念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节水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

水文化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还通过指导实践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保护和水生态的修复等方面。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水文化鼓励人们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水文化倡导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水环境,包括加强水污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水平。

在水生态修复方面,水文化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平衡性。

通过实施生态补水、恢复湿地功能、保护水生水文化作为人类与水互动的精神产物,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水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往往以水为媒介,传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水文化中的龙舟赛、泼水节等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生态失衡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以生态文明为导向进行水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水资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水文化论文

水文化论文

浅谈对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450000)摘要: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发展的依靠,滋养着大地万物。

无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庞大的大象,它们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当然也包括人类本身。

故而,水文化可以说是始于地球上第一滴水的诞生。

水,诞生之后,作为生命之源,为地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与此同时也谱写着悠久的水文化史并用其文化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事物。

继而,从古至今,人们或悲伤或快乐皆借水寄情,而且从水中体会出不少哲理和真理。

现今了解水文化,解读水文化,不仅是对水的研究,对水的思索,更多的是了解并认识水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思考水的特质与精神,并加以学习与发扬。

关键词:水文化;源泉;哲学;失意;归家;年华;风水;引言:水已然存在于这个世界数万年,走过了无数个春秋,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

这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水,也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牺牲为我们奉献,而我们又对其文化了解多少呢?其实了解水并不难,它就在你手边身边,在你身体里流淌,有生命的地方她就在!故而它的文化必将何其丰富多彩。

一、水,作为万物之源水,滋养着大地一切生物。

正如鱼离不开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人也是如此。

在地球表面上,除了高山、丘陵、平原之外,水要占绝大部分,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可知,地球表面70%是由水构成的,而且在生物各组织部分的元素中,水也是占有最高的比例的。

对于人类,水供给我们饮用、烹饪、洗涤,假若一天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便会陷入困境。

中国人自古对水的重要性就有深刻的体会,并且视水为宇宙间形形色色生命的根本源泉,例如,在《周礼·天官·冢宰篇》中有“凡王之馈……饮用六清”,而“六清”即为水、浆、醴、酴、医、酏,也就是水、米汤、酒酿、凉汤、浊浆及薄粥,这说明我们最基本的“食”是与水有密切关系的。

自有历史记载开始,水就一直是农作物丰收的主宰,水量充沛,湿度适宜,自然农作物就会丰收,这样农家就有足够的粮食养家糊口,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水文化浅谈 论文

水文化浅谈 论文

水文化浅谈姓名学号系别水利工程系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班级2011级时间2013年5月25日古国华夏悠哉黄河一条维系着炎黄子孙灵魂家园的河流;一条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河流;一条跨越时空流进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与生命的河流;黄河,几经岁月的洗练,几经泥土的铺陈,塑造了泱泱大国,孕育了古国华夏。

黄河,见证一个伟大民族的蓬勃张力,虽历尽沧桑,阅尽人间变幻,却始终没有改变她那与儿女们共同的肤色,没有改变她那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个性。

也正是因为这条河,中国人不知倾注了多少情感与心智,几千年间,今人循着古人的思绪,黑发人沿着白发人的足迹,一朝朝接着一代代,今之黄河连着古时黄河。

大河奔涌,逝者如斯,演绎了几多荡气回肠的故事,留存了几多至今人在闪烁的名字。

在人们治理黄河的进程又走过一个甲子的年轮之后,让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走进尘封的历史,重新梳理起这条厚重的治河脉络,醉熏那条流淌在无数志士心灵的黄河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大多由黄河流域来承载和讲述。

中华文明发端与黄河,繁衍与黄河,并由此延展至整个中国,乃至东南亚,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黄河之于中国,就如同古希腊之于欧洲,恒河之于印度,尼罗河之于埃及,她是文明积淀的最初载体,亦是一部流淌的古书,至今乃在被翻阅、续写。

然而,如同两河流的巴比伦古国已埋没晕漫漫沙漠之中,古埃及也早已走进历史的长河一样,与黄河文明并行的其他文明,或因环境恶化,或因河流断绝,或因灾害更迭,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失落和中断,但只有东方这条神奇而伟大的河流,一直伴随这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延续、发展,坚毅地挺进在东方大陆上。

无论从时间的跨越还是从空间的影响而言,黄河文明的记录无疑是唯一的。

史前的黄河流域,气候宜人,大地富饶,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得天独厚的所在。

陕西的“蓝田人”、“大荔人”,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河套人”,以及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的“仰韶文化”等,都广布于黄河流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水资源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栖息地对水源的要求越来越低,池塘水的饮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地下水。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家门前的小河和屋后池塘里的水都是清澈见底的,也没有什么杂草,里面的鱼也是相当多的。

每逢放假,同村的小伙就会接伴去钓鱼,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到了农耕时节,秧田里也是可以捉到什么鱼啊虾的什么的。

到了夏天,那更是兴奋不已,在池塘里摘莲蓬,在小河里洗澡,那都是我们的乐子。

现在到了大学,回家的时间也少了许多,上次放假回去,在周围转了转,变化可真是不小啊。

昔日金色的稻田,如今已是杂草丛生,宽阔清澈的湖水,也只剩下中间巴掌大的面积,水中的草爬上岸来,已分不清哪是路了,更不用说小河小沟了,眼下都是面目全非的。

在武汉读书一两年,也武汉的水资源发展也略知一二,书中说武汉是“百湖之市”,在我看来,已是名存实亡。

据武汉水文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仅中心城区就有湖波59个,水面面积273平方千米,2000年统计的湖波数量为41个,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数量减少30%,水面面积减少55%。

以近郊的汤逊湖为例,上世纪50年代水面面积56.9平方千米,80年代初减至36.6平方千米,面积约较少36%。

一些在世纪80年代面积为0.1-0.6平方千米的小湖,如晒湖、肉沙湖、西湖、北湖静湖等,现状面积以减少至0.05-0.2平方千米,一般减少了50%-70%。

以上表明武汉市湖泊湿地萎缩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
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蓄水调节功能减弱,产生滞涝灾害的机会增多,受灾程度增加,加重了防洪排涝压力。

二是水面大幅减少后,纳污能力衰退甚至丧失,加速了湖泊水质恶化。

三是湖泊水面萎缩,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特性,特别是水生类植物,水禽等的生存受到破坏,其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亡。

再加上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放,使武汉市主城区大多数湖泊水质类别为IV类或V 类。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总氮、总磷、高锰酸盐等。

根据2003年中心城区27个湖泊水质抽样监测结果统计,总氮超标率为45.1%,总磷超标率为39.2%高猛酸盐指数超标率为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