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76a7fb70ccbff121dd368350.png)
脑发-肠病轴相机互理作用
“脑肠对话”: 事实上,和大脑一样,胃肠道也是人 类的“情绪器官”,它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中 枢神经,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人的消化功能会随着 情绪波动而出现“情绪化”反应。精神、情绪、心理 与胃肠道的功能如何互相影响,专业的讲法就是“脑肠轴”的理论。
发病机理
脑-肠轴相互作用
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胃肠外表现。 ❖ (7)心理精神异常: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
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紧张等。
IBS分型
依据粪便的性状分为以下亚型: ❖ ①IBS便秘型(IBS-C):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 ≥25%,
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 ②IBS腹泻型(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
例≥25%,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 ❖ ③混合型IBS(IBS-M):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
(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 ④不确定型IBS(IBS-U):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IBS-C,
D,M之中的任一标准。
分型图解
1.胃肠道动力紊乱 IBS病因
IBS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周期明显缩短, 腹痛发作者中多数与之有关。
❖ (2)腹泻: 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呈糊状,含大 量黏液。
❖ (3)便秘 :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带较多黏液, 便秘可间断或与腹泻相交替,常伴排便不尽感。
❖ (4)腹胀 :白天较重,尤其在午后,夜间睡眠后减轻。 ❖ (5)上胃肠道症状:近半数患者有胃灼热、恶心、呕吐等
上胃肠道症状。 ❖ (6)胃肠外表现:背痛、腰痛、骶尾部疼痛、头痛、心悸、
检查
❖ 大便常规菌培养均阴性,便隐血试验阴性,寄生虫检查。 ❖ 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 结肠镜检查并进行黏膜活检以排除肠道感染性、肿瘤性疾
肠易激综合症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症分型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8b0b6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1.png)
肠易激综合症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根据罗马
Ⅲ标准,肠易激综合症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明显型(IBS-U)四种类型。
1. 腹泻型(IBS-D),主要特征是腹泻,通常伴随腹痛和排便
频率增加,粪便呈现水样或糊状,伴有紧迫感。
2. 便秘型(IBS-C),主要特征是便秘,伴随腹痛和排便不畅,粪便干燥、硬结,常需用力排便。
3. 混合型(IBS-M),混合型肠易激综合症具有腹泻型和便秘
型的特征,患者在不同时间可能会出现腹泻和便秘的症状。
4. 不明显型(IBS-U),患者表现为腹痛或不适,但没有明显
的腹泻或便秘症状。
此外,根据罗马Ⅳ标准,IBS还可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症状包括偶发的腹痛、偶发的腹泻或便秘;中度症状包括频繁的腹痛、腹泻或便秘,影响日常生活;重度症状
包括严重的腹痛、频繁的腹泻或便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肠易激综合症的分型诊断。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肠易激综合症的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ppt课件
![肠易激综合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69cbabcc22bcd126ff0ca2.png)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
鉴别诊断
•乳糖吸收不良 •膳食引起的小肠细菌繁殖所致
腹泻和肠胀气
•肠寄生物和梭菌层所致腹泻 •消化道肿瘤
治疗
• 一般治疗
1
首先,详细询 问病史以求发 现促发因素, 并设法予以去 除。
2
其次,患者进行耐 心的解释,说明疾病 的性质、病因、发 病机制、病程和预 后,以提高患者的治 疗信心,更好地配合 治疗。这是治疗最
重要的一步。
3
再次,教育患者建立良 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 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 如腹胀患者应避免使用 产气的食物;便秘患者 应多食粗纤维食物及蔬 菜瓜果,养成定期排便的
习惯等。
治疗-药物治疗
解痉剂 1.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硝苯吡啶—非选择性、副作用大 匹维溴铵、奥替溴铵—胃肠选择性 2.多离子通道调节剂 曲美布丁、舒丽启能
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
IBS诊疗现状及难处
需要诊疗指南 和合理用药
IBS病程反复迁延,反复发作, 难以预防
多种症状 的治疗
疗效的判断
发病机制复杂, 需发展有效治疗
重度IBS需要抗 焦虑抑郁治疗
谢谢!
临床特征
症状学 非肠源性和胃肠外症状出现率高。 主
要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常有明显诱发因素,如应激状态。
体检 无阳性体征,但可有压痛或触及肠型或
痛性肠襻。 检查
钡餐—无器质性病变,但可有肠动力
IBS的诊断标准
● Manning标准(1978年)
● Kruis标准(1984年)
● Rome Ⅰ标准(1990年)
脑-肠轴调控失调
肠内压力反应增强
腔内应激刺激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https://img.taocdn.com/s3/m/3d96e3f84028915f804dc2e2.png)
• 1984年, 德国Kruis等发表了类似研究结果,并描述 了一些警报症状, 以提醒医生考虑器质性病变
• 以上两个研究, 加上Drossman和Whitehead提供的 流行病学资料, 构成IBS罗马标准的基础
– 反复就诊
• 生活质量
症状学
• 肠道症状
– 腹痛、腹胀 – 排便习惯改变 – 粪便性状改变
• 非肠道消化道症状 • 全身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
•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 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
– 排便后症状缓解 –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 腔内压力测定:蠕动波的频 率、时相
– 胃肠电:节律、主功率 – 排空试验/传输时间
• 调节胃肠动力药物可以改善 部分患者症状
内脏高敏感性
• 概念
– 敏感性(sensitivity) – 反应性(activity)
• 内脏高敏感
– 生理性(physiological)刺激:肠道蠕动、 进食
– 病理性(pathological)刺激:气囊扩张、酸 灌注、药物
• 1996年罗马组织成为诊断工作组[2003年更名为罗马基 金会(委员会)], 经过4年的工作制定了罗马标准Ⅱ, 即“ 功能性胃肠病第2版:诊断、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全球共识”,在1999年的“Gut”增刊上发表
• 在2005年蒙特利尔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报告了罗马III 标准, 在2006年洛杉矶召开的美国胃肠病学年会上报告 诊断标准,发表了2006-04期Gastroenterology杂志的 罗马Ⅲ专刊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https://img.taocdn.com/s3/m/bc9c977b27d3240c8547ef0d.png)
不能用结构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各种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胃肠症状。 包括可能由咽、食道、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引起的各种 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肠病的一种,具有与排便相关或肠习惯相关的腹痛,并伴 有不正常排便行为及腹胀的特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命名
神经性结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 痉挛性结肠炎 粘液性结肠炎 结肠敏感 结肠功能混乱 不安定结肠
• • • •
运动功能障碍假说
胃肠动力学异常
结肠对食物的时相反应延长、增强 结肠运动呈现不协调的异常状态
集团性收缩的发生率增加
集团性收缩和强烈长时收缩与疼痛的发生有关
Houghton LA. Balliere’s Clin Gastroenterol. 1999.
感觉功能障碍假说
内脏感觉异常
对结肠气囊扩张诱导的疼痛更为敏感
全胃肠道平均感受阈及痛阈均低
需要排气的感受阈低而且排便急迫感更为显著 90%IBS 患者显示至少有一个位点痛觉过敏
Houghton LA. Balliere’s Clin Gastroenterol. 1999.
其他 IBS 发病机制假说
肠易激 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
西方国家-----占总人口的15%-20% * 西方国家-----占胃肠病门诊的 20-50%**
国内-----占胃肠病门诊的30-50%***
* Carol Y Francis, PJ Whorwell Postgrad Med J 1997;73:1-7 ** Harvey RF, et al. Lancet 1983,1:632 *** 侯晓华主编,消化运动学,科学出版社。1996;377-391
罗 马 II 标 准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16e8763f8e9951e79b8927e1.png)
肠易激综合征张亚历(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功能紊乱,以肚子痛为主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也就是肠子容易激动,容易受刺激痉挛引起腹痛。
过去这种病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顾名思义也容易受情绪影响。
西医学名:肠易激综合征其他名称:简称IBS,胃肠神经官能症所属科室:内科 - 消化内科发病部位:胃肠部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失眠,焦虑主要病因: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高敏感性多发群体: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简介这种腹痛部位多不定,可以移动,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排气后缓解,无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无症状。
腹泻常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可有排便较急迫或排便不尽感。
粪便多带有黏液,但无脓血。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干结,可呈羊粪状。
也有患者伴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
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无固定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硬硬的“肿块”,部分还有压痛。
造成患者很紧张,以为长了肿瘤。
但与真正的肿块不同,这种肿块可消失,其实多为痉挛的肠管,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和生化异常的标志,患者常反复检查又抱诉医生查不出病。
[1]发病原因肠易激综合征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发病多与胃肠道动力异常或内脏感觉高敏感性有关。
人体肠管有5-6米长,盘曲于腹腔内,正常的肠管运动是沿着一个方向有节律的蠕动。
如果肠管蠕动太慢或不蠕动,肠管就会胀气,患者就会腹胀难受,甚至容易便秘,数天都解不出大便;如果有一段肠管绷得太紧,患者就会感觉腹痛难受或腹部不适,甚至可摸到绷紧的肠管以为是肿块。
如果肠管蠕动太快,患者就会表现为肚子咕咕叫,排便次数及肛门放屁较多。
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表现判断是哪种肠功能紊乱。
内脏感觉高敏感性也就是有些人胃肠道比较“娇气”,肠管稍有蠕动异常容易引起不适的症状,也就是耐受性较差。
比如说有些人喝了10杯啤酒,肚子胀得象个球,但他还说不涨,还能继续喝几杯,这些人肠管敏感性低,能耐受;有些人只喝了1-2杯,就说肚子胀得厉害,不能再喝,这些人就是高敏感性。
肠易激综合征IBS课件
![肠易激综合征IBS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2bf19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0.png)
增加膳食纤维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 食品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 物,有助于改善便秘和腹 泻症状。
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
生活方式改变
增加运动量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肠 道蠕动,缓解IBS症状。
放松身心
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 等放松技巧,缓解压力和 焦虑,有助于改善IBS症状 。
04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预防与日常保 健
预防措施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调整饮食结构
避免过度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 油腻、生冷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保持大便通畅。
控制情绪压力
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和生活 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预防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以免 诱发IBS症状。
日常保健建议
注意腹部保暖
避免腹部着凉,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适时 增减衣物。
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放松心情,缓解焦虑和 抑郁情绪。
饮食调理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过度饮 酒和吸烟。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了解肠道健康状况,及 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肠易激综合征(IBS课件
• 肠易激综合征(IBS)概述 •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药物治疗 •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非药物治疗
•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预防与日常 保健
•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案例分享与 经验交流
01
肠易激综合征(IBS)概述
定义与症状
总结词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无结构性和生化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仅供参考)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仅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d2ef174b0912a21615792905.png)
肠易激综合征一、概述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i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异常。
据流行病学调查,IBS症状人群的总体患病率多在5%~25%之间,门诊就诊率约3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2]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
程度各异,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
多伴有腹胀。
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睡眠中极少出现。
2.排便异常[3]排便次数>3次/日或<3次/周。
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伴黏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但无血便,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等,部分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4]各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白红蛋白量、白细胞分类)和红细胞沉降率均应在正常范围内。
2.粪便检查可见到黏液,但不应有较多的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应为阴性,也无致病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其他肠原虫、血吸虫卵等。
3.口服钡餐示钡剂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钡剂经小肠时间显著缩短,此点颇为突出。
钡剂灌肠x射线检查示结肠充盈迅速、结肠腔普遍变细呈索条状(索状征),或节段性变细,或袋形增多和加深,特别以在横结肠为突出和典型;结肠形态可有变化,甚至和变细的肠段交替出现某些肠段袋形消失或轻度扩张,但从无粘膜破坏、溃疡、固定狭窄、充盈缺损等征象。
在进行x射线检查前,宜用温盐水作清洁灌肠,因为用皂水或寒冷液体灌肠均能引起结肠痉挛和类似本病的x射线图像。
口服导泻剂也将影响检查结果。
4.纤维结肠镜检查常由于结肠的强烈收缩,器械不易进入满意的深度,此时病人常诉说有左下腹痛。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和改善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和改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41959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b.png)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和改善方法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紊乱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针对这一疾病,本文将介绍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和改善方法,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药物治疗方法1. 益生菌类药物益生菌类药物是常用的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药物之一。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减轻腹痛、腹胀等症状。
常见的益生菌类药物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2. 抗生素类药物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也可以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抗生素可能通过抑制细菌过度生长,改善肠道肌肉的运动,从而减轻症状。
然而,抗生素治疗需谨慎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抗痉挛药物抗痉挛药物常用于缓解肠道肌肉痉挛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常见的抗痉挛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山莨菪碱等。
然而,抗痉挛药物仅能缓解症状,对病因本身无法产生治疗效果。
4. 促动力药物促动力药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的通过,减轻排便不适等症状。
常用的促动力药物有莫沙必利、多塞平等。
二、改善生活方式1. 饮食调节合理饮食对于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等,以免刺激肠道;同时要保持饮食规律,分多次进食,减少进食过快和过量所带来的不适。
2. 增加运动量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周保持3-5次,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
3. 压力缓解压力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因之一,因此,有效缓解压力对于改善症状非常重要。
可以适当采取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进行瑜伽、深呼吸、听音乐等。
4.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有积极作用。
建议患者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短时睡眠。
三、替代疗法1. 中药治疗一些中草药被用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综合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综合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a58e365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9.png)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综合治疗一、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介绍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排便习惯改变。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许多因素可能与其发生相关。
下面将介绍几个被认为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的重要病因。
1. 高敏感性胃肠道:某些人具有超敏感胃肠道,在遇到正常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引起过度反应。
2. 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运动紊乱被视为成年人和儿童患上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运动紊乱可能导致食物传输速度过快或过缓,从而导致腹泻或便秘。
3. 神经调节失衡:神经系统对消化功能的正常调控非常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神经调节失衡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促使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4. 食物不耐受:某些食物或添加剂可能会引起肠道不适。
人们对乳糖、麸质和人工甜味剂等食物成分的不耐受性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具有一定关联。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方法1. 改善饮食习惯饮食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方面。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饮食习惯来缓解IBS症状:(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摄入足够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正常排便。
建议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类。
(2)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咖啡因和可乐等可能刺激胃肠道,诱发或加重症状。
避免或减少食用这些刺激性食物可以有助于控制症状。
(3)遵循适当的进餐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咀嚼食物,以减轻肠胃负担。
定时进餐和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也是重要的。
2. 缓解压力和焦虑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因此,通过以下方法缓解心理压力对治疗IBS非常重要:(1)正念冥想:通过正念冥想来训练关注当下,并在身心放松中减轻压力。
(2)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释放紧张情绪和压力,并促进血液循环。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瑜伽等。
(3)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员分享并寻求支持能够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1c731513e2bd960590c677d8.png)
2.内脏感知异常 • 肠扩张疼痛阈值明显降低。 • 肠管对扩张和收缩的痛觉敏感性增加-腹
痛。
3.精神因素 • 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其焦虑、抑郁
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约半数IBS患者 首次发病与应激事件有关。
• 精神因素在IBS发病学上有两种观点
– IBS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 – 精神因素并非直接病因,但可诱发或加重
谢谢
头痛等。
4.体征 • 无明显体征,在腹痛相应部位可有轻压痛 • 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 • 直肠指检可发现肛门痉挛及触痛。
5.分型 • 腹泻型 • 便秘型 • 混合型 • 不确定型
诊断
• 罗马III诊断标准: (1)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
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且 具有下列中的2 项或2项以上:
症状。
4.其它 • 约1/3的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
状加重。
• 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 后,可能与感染改变了肠道对某些刺激 的反应能力有关。
• 某些胃肠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可能与IBS 症状有关。
临床表现
• 多呈慢性起病,病程较长,可达数年至数 十年,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常可由 精神、饮食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 如欧车前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聚糖等。
• 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和山梨醇 等也可选用。
(4)促动力药物:
用于便秘型IBS。 1. 多巴胺受体阻断剂:胃复安、多潘立酮 2. 5-HT4受体激动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
替加色罗 3. 伊托必利:阻断多巴胺D2受体和抑制乙酰
胆碱酯酶活性
(5)抗抑郁药: • 对腹痛症状重,经上述治疗无效且明显
次口服 1~2片日3次口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9f7ec7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7.png)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紊乱的疾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该症状在无明显病理结构异常的情况下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准确诊断该疾病,国际上制定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罗马Ⅳ标准罗马Ⅳ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于2016年发布。
该标准明确了诊断IBS所需的主要症状、辅助症状、持续时间等要素。
主要症状根据罗马Ⅳ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两个主要症状:1.腹痛或腹不适:腹部疼痛、不适、疼痛轻重程度可变,通常缓解后再次出现;2.异常排便:包括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
辅助症状在主要症状的基础上,还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或更多个辅助症状:1.排便与腹痛之间的关系:排便后腹痛减轻或消失;2.排便的频率:每日排便超过3次或少于3次;3.大便形状改变:排便时大便形状发生变化(如细条状、颗粒状等);4.大便排出感:排便时有紧迫感或感觉未排空。
持续时间及其他要素为了进一步确认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症状持续时间: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以上;2.症状发生频率:症状出现时至少每个月3天以上;3.不同年龄段的表现:症状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一致;4.症状的负担:症状对患者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生活造成明显的负担。
诊断方法和排除标准除了满足罗马Ⅳ标准的症状要求外,还需要进行一些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和排除标准: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等。
体格检查进行腹部触诊、听诊等体格检查,排除其他肠道疾病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液等常规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影像学检查若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或伴随其他症状,可以考虑进行胃肠道内窥镜、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排除标准排除以下疾病后才能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1.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2.肠道感染:如细菌性肠炎、寄生虫感染等;3.肿瘤:如肠道肿瘤、肠系膜肿瘤等;4.其他结构性疾病:如结肠梗阻、息肉等。
肠易激综合征ppt课件
![肠易激综合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7488b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1.png)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
01
IBS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可发 生于各个年龄段,以青壮年多见 ,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02
IBS的发病率受到地域、饮食习惯 、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难以准确统计。
CHAPTER 02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
精神因素
焦虑、抑郁、压力等精神因素能引发 肠易激综合征。这些情绪问题可能导 致肠道肌肉收缩异常,从而引发腹痛 、腹泻等症状。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改善肠 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患者自我管理
了解疾病
了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 、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助 于患者自我管理。
情绪调节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
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CHAPTER 05
肠易激综合征的预防
调整饮食结构
避免精神压力
精神压力是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学 会调节情绪,放松身心,以预防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避免过度疲劳
过度疲劳也是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预 防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避免过敏原
过敏原也是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尽量避 免接触过敏原,以预防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感染可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使其变得更为敏感和易受刺激,从而引发肠易激 综合征。
家族遗传
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患上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有 家族成员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
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肠道神经、免疫或代谢等方面来增 加个体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易感性。
CHAPTER 03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症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
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男女比例约1:2。
病因和发病机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一、胃肠动力学异常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四、遗传因素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
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五、感染因素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
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六、饮食因素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七、神经和内分泌因素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
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及5-羟色胺(5-HT)等含量异常有密切联系。
除上述国素之外,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改变,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总之,各种因素最终导致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以及肠道动力学改变而发生本病。
中医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病机主要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等脏功能失调。
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及脾,脾气失和,可形成肝脾不调证.根据临床观察,一些明显的精神变化,均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运动功能和内分泌失调。
中医“脾藏意”、“肝主舒泄”、“思虑伤脾”、“木郁克土”的传统理论,表明十分重视神经活动在病因学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脾胃的腐熟与输运,依赖肾阳之温煦,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也是脾运不健的的重要原因。
此外,气运不调,生湿、生热、生痰,也可形成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征候。
其早期多属于肝郁脾虚;后期累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可见气滞血瘀等症候。
【病理生理学】在IBS患者中,小肠和乙状结肠的环形肌和纵行肌对动力异常特别敏感.近端小肠似乎对食物和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具有高度反应性.在IBS患者的小肠转运变化多端,而且肠转运时间的变化通常与症状无关联.乙状结肠管腔内压力测定显示功能性便秘可以发生在结肠袋状分节运动呈高反应性时(如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增加),相反,腹泻与运动功能降低有关.IBS患者常常发生粘液过度分泌,这与粘膜损伤无关,其原因不明,但与胆碱能神经活动性过高有关.与患者对肠腔内正常量和质的气体存在时很易感到疼痛一样.IBS的疼痛似乎由小肠平滑肌异常强度的收缩引起或由对小肠肠腔扩张过度敏感引起.可能也存在对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的高敏感性.然而,激素的波动与临床症状并不一致.摄入食物热卡的增加可提高肌电图活动和胃活动的幅度和频率.脂肪的摄入可能造成动力高峰延迟出现,这种现象在IBS患者更明显.月经最初几天可能引起短暂前列腺素E2 升高,导致疼痛和腹泻加重.这并非雌激素或孕激素所致,而是为前列腺素释放所致.【临床表现】症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一、腹痛几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
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二、腹泻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
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
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
排便不干扰睡眠。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三、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四、其他消化道症状多伴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
五、全身症状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体征以肠道症状为主,腹胀严重者可见腹部膨隆;腹痛者为脐周及左下腹可有轻压痛;腹泻者肠鸣音可亢进;便秘者肠鸣音可减弱;部分患者直肠指诊可有直肠后壁触痛,也有的患者可无明显的阳性体征。
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以及胀气型。
1. IBS合并便秘(IBS-C)——硬便或块状便a占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b占排便比例c<25%2. IBS合并腹泻(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b占排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a占排便比例<25%3. 混合型IBS(IBS-M)——硬便或块状便a占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b占排便比例≥25%4. 不能定型的IBS——大便的形状不符合上述IBS-C,D,M之中的任一标准诊断诊断标准:1986年我国制定的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为:1、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状(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5、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注:指甲硝唑试验治疗和停用乳制品)符合上述标准者,一般可作出临床诊断。
但要注意与一些表现隐匿或症状不典型的其它疾病鉴别,对诊断有怀疑者可选择有关的进一步检查。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罗马标准,最新的罗马3标准于2006年发布。
诊断依据:①腹痛,排便后缓解,或伴有大便性状和次数的改变;②排便行为异常,且具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表现: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排出过程异常,便意不尽感,黏液便;上述症状须持续6个月以上,且无任何其他胃肠道疾病。
辅助检查各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检查可见大量黏液或正常,血尿常规、大便隐血细菌培养(至少3次)、甲状腺功能测定、肝胆胰肾功能、血沉、电解质、血清酶学检查等均正常。
2、X线检查:X线钡灌肠可见结肠充盈迅速及激惹征,但无明显肠结构改变;全消化道钡餐有时可见钡餐通过小肠过速,钡头于0.5~1.5小时即可到达回盲部。
在进行钡灌肠检查时,宜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因为肥皂水或寒冷液化灌肠能引起结肠痉挛而产生激惹现象。
3 、结肠镜检查:肉眼观察黏膜无异常或仅有较度充血水肿和过度黏液分泌,结肠黏膜活检正常。
有的患者进行镜检查时,因痛觉过敏,常因腹痛不能耐受需中途终止检查或不能检查。
有的患者检查后,有较长时间腹痛、腹胀,且较难恢复,可能与肠镜检查时刺激有关。
4、结肠运动功能检查:乙状结肠压,在无痛性腹泻者降低,便秘者则增加;直肠压,便秘者增加,腹泻者则降低,并可有肛门松弛;不论便秘抑或腹泻者,均可导致乙状结肠和直肠的运动指数增高。
此外,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试验、钡餐检查上中消化道等一般不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但可在鉴别诊断中选用。
鉴别诊断1、吸收不良综合征:本征常有腹泻,但大便常规可见脂肪和未消化食物。
2、慢性结肠炎:亦常有腹痛腹泻,但以黏液血便为主,结肠镜检查所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痢疾:腹泻以脓血便为主,粪常规可见大量脓血球,或见痢疾杆菌,大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生长。
4、Cronh病:常有贫血、发热、虚弱等全身症状,肠镜检查见“线性溃疡”或肠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
5、肠结核:有腹痛、腹泻、粪便中可脓血并有全身中毒症状,如消瘦、低热等,或有其他结核病灶。
6、肠肿瘤:可有腹泻,但以陈旧性血便为主,肠镜及X线钡灌肠及直肠指诊可有阳性体征。
7、乳糖不耐受症:乳糖不耐受症是渗透性腹泻的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与肠易激综合征十分相似,可通过氢呼气试验或乳糖耐受试验加以鉴别。
8、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可导致吸收不良,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可通过苏丹Ⅲ检测粪便脂类增加而确诊。
【治疗】诊断标准需达到最近3个月症状发作满足上述条件;并且症状出现至诊断前至少6个月.不适意味着不舒服的感觉而非疼痛.一、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
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
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二、药物治疗: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症状重的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
钙通道阻止剂如硝苯地平对腹痛、腹泻有一定疗效,匹维溴胺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止剂,故副作用少,用法为50mg,3次/日。
2.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
一般的腹泻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思密达、药用炭等。
3.泻药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但不宜长期使用。
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在肠内不被消化和吸收,而具强大亲水性,在肠腔内吸水膨胀增加肠内容物水分及容积,起到促进肠蠕动、软化大便的作用,被认为是治疗IBS便秘比较理想的药物。
如车前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聚糖等。
4.抗抑郁药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无明显者可试用。
5.奥美拉挫肠溶片,谷维素片,马来酸曲美布丁片,联合治疗。
6.其它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腹胀、腹泻有效。
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有助便秘改善。
三、中医辨证论治1.肝郁脾虚证证候:每因情志拂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噪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