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记叙顺序线索人称

记叙顺序线索人称

记叙文阅读——分清记叙人称、顺序和线索【方法指导】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索;(2)以时间为线索;(3)以事件为线索(4)以情感为线索(5)以某物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6)以题目为线索(如:《6个馒头》中以6个馒头为线索);(7)双线交织(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爱花是主线,毕业典礼是副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来脉络清楚。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紧凑集中,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分清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

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3、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等):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经典训练(一)阅读《娘》,回答1—4题。

娘(1)“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2)“娘晓得。

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事件或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而线索则是指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事物、环境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细微而有规律的提示,来引导读者逐步把握故事情节的重要提示。

下面将从人物线索、事件线索、情感线索、环境线索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线索及其作用。

首先,人物线索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一种线索形式。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外貌、性格、经历、交流等方面的描写,我们可以逐步认识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例如,在一篇关于家庭团聚的记叙文中,通过描写儿子在拥挤的火车站等待父母的场景,可以体现出他们的渴望和兴奋之情。

通过对儿子向往、思念父母的内心活动进行细致描写,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儿子的孤独感和家庭的重要性。

此外,情感线索是记叙文中存在的一种线索形式。

通过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例如,在一篇描写追求梦想的记叙文中,可以通过主人公的矛盾、挣扎、努力以及最终的选择来展现他内心的情感变化。

通过这些情感线索,读者可以产生共鸣,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最后,环境线索也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一种线索形式。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让读者了解到故事背景和时代背景等。

例如,在一篇描写孤岛生活的记叙文中,可以通过对岛上动植物丰富多样的描绘,以及对孤独、静谧等氛围的描写,来展现出岛上的特殊环境和主人公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通过环境线索,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加深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

综上所述,线索是记叙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人物线索、事件线索、情感线索和环境线索等方面的描写,能够引导读者逐步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旨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认识和理解。

记叙文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记叙文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第二天一早,我桌上多了一份精致的礼物,
虽然没有留名,但在我转头的瞬间,那位男 生摸着头,羞愧的低下头,这时春风拂过, 令我心旷神怡。我知道,这是我在成长道路 得到最珍贵的礼物——宽容。
开头:花开花落,蓦然回首,童年的列车已
经到站,再无往返。此刻的自己也蜕去稚嫩, 迈着坚定的步伐,让梦想由此起航!
记叙文的人称、顺序
记叙文写作总得要求: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写作训练 的重点是记叙文。 记叙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形动人”、“以情感 人”。 这里的“形”,指的是形象,指的是具体生活的图景。 记叙文是要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的。 这里的“情”,指的是感情,指的是作者的真情 实感。常言说:“文章不是无情物”,记叙文尤为如 此。记叙文就是要以一种爱憎分明的感情,以一种健 康而深厚的感情去感染读者的。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 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 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 来的内容。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 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 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或 一 个 环 节 。

★事情前后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 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 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 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 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 宜 随 意 转 换 , 否 则 就 容 易 造 成 混 乱 。

我可以和他理论,我可以再次向老师汇报我可以 向大家说明这一切!可我没有,他现在火气正旺, 先忍一忍吧!别再让矛盾恶化。我背上书包,拉 上窗帘,关上教室门,低着头走了,因为我知道 周围的闲言碎语,凛冽的目光只会在那道心伤上 撒一把盐,我选择宽容,紧要咬牙唇,不让眼泪 落下来,加快步伐,现在我只想回家。

微阅读之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微阅读之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 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 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 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 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 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 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 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
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 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 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 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 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 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 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 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 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 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 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 “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 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 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 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 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 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 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 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 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 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 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 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记叙文人称

记叙文人称

(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进行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

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

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孙振兴【技法讲解】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

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

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

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

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

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找线索的方法: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主题的作用,使之更充分更集中。

2、对人物的作用,使之更丰满更突出。

3、对结构的作用,使之更缜密更严密。

淡淡的深情常跃强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

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

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

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

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

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

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

”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

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

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

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

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

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

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

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

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一)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1、“我”是见证人。

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

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

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

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

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

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

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不得频繁改换;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

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

3.记叙文人称、顺序

3.记叙文人称、顺序

四、记叙顺序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叙事有头有尾,有条有理。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交代背景,丰满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模式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 慢慢地喝下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 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 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 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 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 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 点着头。
1、从第一段看,全文采用怎样的记 叙顺序。 2、第2~4段的顺序是什么?从文中 找出标致性的词语。 3、能否将第一段移至第四段后?这 样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三、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感人,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便于与读者直接交流、引起感情 上的共鸣、直接抒发情感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 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 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 灵活、自如。
如: 1、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 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2、你开始像竹笋一样长大。你开始 淘气、开始恶作剧…… 3、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 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了。
1、文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完整, 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 刻。 2、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 后叙述……,造成悬念,对情节起补充、 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 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 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 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 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 表现出来而已。

记叙人称的作用

记叙人称的作用
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 就是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 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我……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
2、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
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
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
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
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
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
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
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 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 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便于直抒胸臆; 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 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我的叔叔于勒
• 分析小说中“我”在文章中的作用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 • 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 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 1、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 2、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 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 “我”的角度表示的。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使人 物形象更鲜明(反衬了人物 性格)。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 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 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 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 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 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 现力及特点。 ►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 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 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 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 为线(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 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 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 清晰。 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 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 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 主旨鲜明。
►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 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 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 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 (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 事件,剪裁得体,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 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 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 的判断: 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 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 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 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 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 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 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 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 “……(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 (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 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 (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弄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辨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

全文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了。

有些记叙文,所写的事情较复杂,时间、地点都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内容不断深化,中心不断显现。

如果不考虑时间、地点的变化和有关的人物,就很难弄清文章的脉络。

对于记叙要素的交代,作者往往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既巧妙又明确,有时在不影响表达效果的情况下,其中的某个要素也可以省略。

弄清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 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2.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这种方式就叫倒叙。

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段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应当强调的是,倒叙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

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

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

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

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顺叙、倒叙、插叙三者之间,无高下之分,阅读文章要注意分析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

记叙人称及作用

记叙人称及作用

1.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对主要的情节起衬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3.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
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察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4.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第八节 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作用

第八节  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作用

第八节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作用一、考纲解读1.写作顺序:考查记叙的顺序,也是对记叙文阅读中基本结构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

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

掌握记叙的顺序,最重要的是抓住"时间"这个要素。

记人叙事的文章,无论是采用顺叙、倒叙、插叙中的哪一种顺序,依据的都是"时间"这一要素。

2.人称作用:记叙文的人称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即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

有的文章中运用第二人称,这样好像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二、思维导图三、满分秘籍1.记叙顺序的作用:顺叙: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内容上,补充交代了……,丰富了情节,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文章中心,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

2.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好处是,事件的目击者和亲历者。

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可信度、亲切感,增加感染力,便于直抒胸臆,是文章的线索,同时承担着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第二人称:作者和读者对话,拉近距离,亲切自然,带读者进入文章情境;作者和文中人物对话,则便于抒发特定的情感。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

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四、题型预测(一)雨夜的灯光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

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

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

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

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

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内容解读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总体来说有四种情形: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和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考点分析【人称的分类】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A、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一鲁讯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B、“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C、“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D、“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斯,《故乡》中的“我”等等。

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早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标志语是“他”、“她”、“它”、“他们”。

内容概括:第一人称显真实;第二人称显亲切;第三人称最自由。

【示例解读】第一人称全文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行文,使文章读起来真实、感人。

记叙文的顺序人称线索阅读题解析

记叙文的顺序人称线索阅读题解析

记叙文的顺序\人称\线索阅读题解析作者:黄智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0年第12期【试题回放】(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精选)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美国]乔克·邦德每天中午吃过午饭,总有孩子的嬉闹欢笑声在隔壁院子里响起。

那是我的新邻居索尼亚在同她的三个孩子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索尼亚给其中大一点的女孩蒙眼睛,她一边系纱巾,一边喊:“杰瑞、迈克,你们都藏好了没有?”两个小男孩的声音就从院子的另一头传来:“我们都准备好了。

”索尼亚又小声地叮嘱身边这个女孩:“琳达,你可不准偷看哦!”琳达脆生生地回答:“妈妈,我没有偷看。

”索尼亚将琳达轻轻地往前一推,说:“好啦,你现在就去抓住那两个小家伙吧!”琳达小心地迈开步子,抬起双手,摸索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索尼亚则远远地站在后面进行指挥:“琳达,小心!那里是台阶。

注意!你的左边是公路,右边是商场,再过去就是电影院了,前边左转,很好,你已经到学校了。

现在,杰瑞站在公路边上,迈克蹲在商场附近。

琳达,你只要往后一点就可以捉住他们了。

”琳达转身,果然就抓住了迈克,很快又抓住了杰瑞。

这时,院子里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欢笑声。

然后,索尼亚又将纱巾蒙住杰瑞,让他去抓琳达和迈克。

我看得吃惊,这样捉迷藏我还是头一次见到。

出于好奇,也因为他们这样的玩闹,实在是打搅了我的睡眠,我决定去拜访这位新邻居。

我心里盘算着,如果她能答应每天中午都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我很乐意为他们支付电影门票钱。

我敲开了索尼亚的院门,表达了想请孩子们去看电影的意愿。

我的眼睛不经意间穿过了索尼亚的肩膀,我看到她身后院子里横七竖八画满了线条,三个孩子在线条构成的奇怪图形里玩得正起劲。

“哦,看电影?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是乔克叔叔,他说要请你们去看电影。

”索尼亚向孩子们介绍我。

尽管看上去索尼亚很热情,但她好像对我的邀请并不感兴趣。

趁着孩子们玩得入迷的当儿,她向我眨眼睛,示意我随她走到一边说话。

初中记叙文顺序及人称

初中记叙文顺序及人称

初中阅读理解训练之记叙文人称及顺序的作用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一、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同一件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二、考题形式:1、本文采用什么记叙顺序2、本文采用这一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三、拓展训练:两条珍贵的白鱼这件事发生在我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那是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的工作。

老板出差,临走除了交待日常必要的工作以外,特别叮嘱我照顾好地的两条白鱼。

老板是香港人,来内地投资办公司的时候,这座有29英寸电视大小的鱼缸放在大厅里最显眼的地方,里面水草丰茂,奇石鳞峋,一对白鱼浑身雪白,两只眼睛漆黑晶莹,游动的姿态极其傲慢但又极其优雅。

老板对人们说:这对白色是公司的吉祥物,曾给他频频带来好运。

我精心护理着白鱼,心想,自己初出道,一定要做好老板交待的事情。

可是,一次换水时,我想把假山投出来洗一洗,谁知假山被水浸过以后长了一层滑滑的东西,就在快搬出鱼缸的一瞬间,假山从我手中滑脱,随着“哗啦”一声巨响,玻璃碎片同水和鱼一起落地。

两条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白鱼在地上拼命跳跃……同事小晴从电脑室里跑出来,帮我取来塑料桶。

待打上水救起白鱼,我发现地上有雪白的鳞片。

小晴说,白鱼恐怕活不成了。

我的眼泪立刻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那一夜,我彻夜未眠,眼前一会儿是老板盛怒的脸,一会儿是同事们嘲笑的面孔,好像他们在说:这个人一点能力都没有!第二天中午,我饭没吃,觉没睡,花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鱼缸,把白鱼放进去,希望它们能活下来。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夏之绝句》)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孔乙己》)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给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二、记叙文的线索(一)线索有哪些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5.以某物为线索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6.以情感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8.明暗两线(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例1: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

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2: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例: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

例: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1)“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

例: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

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例1:如《生命生命》(七年级上册P13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文,该文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烦地赶走→没有耐心地拍打→内疚地观察→由衷地敬佩。

例2:如《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

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例: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

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8.明暗两线线索是构造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

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

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朱自清的《背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

如《藤野先生》(八年级下册)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三)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例文分析(一)迷惑了,世界世界是什么?小时侯,世界是爸爸宽厚的肩膀,是爸爸有力的大手,经爸爸的大手我总能腾空在他的肩膀上,然后世界便在我的足下变得渺小了;世界是外婆那慈爱的目光,亲切的皱纹,可爱的白发,在外婆的怀抱里我总可以和欢乐尽情地牵手。

那时候的世界是天真,是无忧无虑,我喜欢。

渐渐长大,世界是儿时的伙伴,是风雨中的追逐嬉戏,是晚霞中的红蜻蜓,是头上的花冠,是手中的柳笛,还是那田地里老牛犁出的一行行局外人很难读懂的诗,这时的世界是长大,是童趣,我留恋。

等到上学,世界是整个书堂,是整个历史,是整个天地,是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他挥毫的“收拾旧河山”,是他用生命塑成的岳武墓和那莫测的武穆遗书;世界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忧思;是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浩愁思,是他“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惆怅;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世界是什么?我追寻着,探索着。

思想像一匹野马在窗驰骋,我不是好骑士,我握不住缰绳,所以我不知道我探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

一位美丽的少女品茗书房,凝脂般的纤纤玉手轻翻书面,茶香和着书香……这是世界吗?在秋风萧萧、秋雨萧萧,球心亦萧萧的日子,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天色昏暗,寻找一个无人无语的地方坐下,伴着那飘飘落下的萧萧落叶,一同感受着那未知名的一切……这就是世界吗?或者,都不是,世界就是那“霸王别姬”的凄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哀柔,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是春花、夏日、冬雪……哦,不,世界,世界是司汤达墓碑上的三句话:“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哪一种形式出现的?答:世界是什么?是以某一问题为线索的形式出现的。

2.阅读短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二)看山老爹太阳醒了。

看山老爹醒了。

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

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

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温则为雨,寒则为雪。

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

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

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

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

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瘠与荒漠。

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

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

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

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

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

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

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

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

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

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

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

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

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

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

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太阳醒了。

大山绿了。

看山老爹笑了。

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老爹一天的活动,暗线索是老爹对山林的爱,其中插叙了山林被砍伐和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

昙花终于怒放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

我高兴极了!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

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

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

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

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

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

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

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

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

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

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

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

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