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基础操作及常见问题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实验中较为复杂和繁琐的一类实验,它涉及到的实验类型和实验方法较多,而且每一种实验类型和实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操作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原理,确定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并准备好相应的实验用品。

要对实验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性。

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菌种和培养基,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菌种保藏: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之前,需要对菌种进行保藏。

保藏方法应根据菌种的性质和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常用的保藏方法有甘油管藏法、沙土管藏法、液体石蜡法等。

保藏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杂菌污染和防止菌种变异。

2、培养基的制备:制备培养基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

在制备培养基时,需要注意根据菌种的营养需求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配方和配制方法。

同时,要注意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确保无菌性。

3、接种与培养:在接种和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防止杂菌污染。

接种时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和接种量,并注意对菌种进行纯化处理。

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4、观察与记录: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形态特征、生化反应等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解释非常重要。

5、数据分析与总结:在完成实验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数据分析可以借助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如SPSS、Excel等。

总结时需要注意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实验后的整理与思考完成微生物学实验后,需要对实验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并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整理和存放。

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微生物类实验室安全指南

微生物类实验室安全指南

微生物类实验室安全指南常见安全隐患1.安全防护水平不足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不符合要求,低级安全防护水平无法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在一级、二级实验室中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易导致微生物泄露污染。

2.实验设备操作不规范操作者在使用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时操作不规范,导致病原微生物残留从而感染操作者或由于实验过程中未关闭紫外灯导致其长期照射对人体产生伤害。

3.操作者防护不足操作者因防护不当,容易导致其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性材料,甚至误吞食病原微生物,对污染的针头或利器的使用不谨慎而导致的感染。

4.未知的气溶胶途径传播未知的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微生物而导致的感染。

安全指南1.正确选择实验室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实验项目,应当符合实验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我院主要涉及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少数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符合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SL-2),因此主要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进行管理。

2.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操作者在使用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前需对操作台面进行消毒,在操作者实验过程中需关闭紫外灯,在实验结束后需再次对操作台面进行完整彻底的消毒。

3.正确进行个人防护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工作服外加罩衫或穿防护服,戴帽子、口罩。

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4.正确应对未知气溶胶的传播先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再向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并覆盖周围区域,作用30分钟后清理处理物质,如有必要重复以上操作步骤。

5.正确进行废物处理及时用专用包装物、容器收集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示和警示说明。

微生物培养及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培养及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培养及实验基本操作技术一、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是指人工配制的、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累积代谢产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的混合基质。

配制培养基是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基础,甚至是任何与微生物有关工作的基础。

注意事項–灭菌锅的使用①加水盖过底部铁板—②放入东西—③关门—④調整溫度時間—⑤关紧泄压阀灭菌結束後,等压力降回零時才可打開門進入灭菌锅之物品,蓋子不可關太緊或太鬆拿滅菌後物品請記得帶耐熱手套培养基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营养物质:N源、C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常用的N源:蛋白胨、牛肉膏、肉浸汁、酵母膏常用的C源:糖、醇类物质(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菊糖;醇类:甘露醇、卫茅醇、甘油)水: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凝固剂:琼脂、明胶、血清等抑制剂:1、作用:鉴定细菌、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增加待检菌的检出率2、种类:盐类:氯化钠、氯化锂、氰化钾、亚碲酸钾(钠)、亚硒酸钠等染色剂类:煌绿、蔷薇酸、结晶紫、孔雀绿、孟加拉红、玫瑰红胆盐类:猪(牛、羊)胆盐、混合胆盐、三号胆盐、去氧胆酸盐、胆石酸盐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指示剂1、作用:用于指示鉴别细菌可否利用分解糖醇类物质和含氮化合物,产酸产碱的能力。

2、常用的指示剂:酚红、溴甲酚紫、中性红、中国蓝、甲基红、复红、伊红、美蓝、孔雀绿等。

培养基的类型:●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来区分:1、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培养、鉴别性培养2、固体培养基:用作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检验杂菌、计数、保藏、生物测定3、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微生物的动力,有时用来保藏菌种4、脱水(商品)培荞基:脱水培养基也称为商品培养基、预制干燥培养基。

●将各种营养成分按比例配制完全,制成脱水的干粉状,装瓶出售;使用时只需按比例加人定量的水溶化、灭菌便可。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来区分:➢增殖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1、增殖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微生物实验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它着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

但随着教学侧重点的偏移,传统微生物实验的教学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对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弊端;课程改革一、当前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实验前期准备阶段缺失,学生无法独立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的准备工作有很多,例如大量的洗刷、包扎、灭菌、制备培养基、以及实验样品的采集等工作。

而这些准备工作均由教师或者固定实验技术人员完成,实验时老师直接将准备好的器材、物品发放给学生,学生只是熟悉了部分关键环节,缺乏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全面了解,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理解与吸收。

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会因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而无法独立开展工作。

(二)实验内容拘泥于书本,学生缺乏兴趣与创新教师是决定实验课质量的关键,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上好实验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前提。

但如果在实验课程中,教师仅仅是单纯的示范教学,学生被动地重复课本中的步骤最后验证实验的结果,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尽管学生完成了实验,但对如何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如何分析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了解甚微,不仅脱离了实践,而且不利于应用技术的掌握和实验技能的训练。

目前微生物实验课基本上按照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进行教学,实验课主要开设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实验项目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践,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解决,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

(三)实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传统的实验课程一般都是示范教学,即教师在上面做示范,将步骤要点写在黑板上,随后学生跟着一起做。

但鉴于微生物实验的特殊性,很多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很难在黑板上画出来,也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准确,这时学生只能依靠自身想象去抽象的理解。

对于一些受条件限制,只能教师展示的实验,学生只能围在设备及教师周围观看过程,听教师讲解,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接收到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佳。

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操作,但由于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对微生物操作有严格的规程。

以下是对微生物操作规程的一些要点:
1. 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在进行微生物操作时,实验人员应该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这可以有效预防微生物和其代谢产物对皮肤和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2. 操作实验室的卫生消毒:在进行微生物操作前,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必要的卫生消毒,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与无菌环境。

3. 严格的操作流程:在进行微生物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操作失误导致微生物泄漏或污染的情况发生。

4. 正确处理微生物废弃物:在微生物操作结束后,实验人员需要将微生物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5. 定期进行培训和检查:对从事微生物操作的实验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检查,以提高其微生物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总之,微生物操作规程是保证微生物操作安全的基础,严格遵
守微生物操作规程可以有效预防微生物的危害,并保障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生物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水质、环境等样品中的微生物存在情况。

微生物检验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操作标准和流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及操作标准。

一、样品采集1. 样品的采集需要采用无菌工具,并保持样品在采集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2. 样品的采集过程应尽量避免接触到任何可能引入外源微生物的物质,比如皮肤、空气等。

3. 采集的样品应标明正确的标识信息,包括样品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

二、样品处理1. 样品收到实验室后,需要尽快进行处理,避免样品内的微生物增殖或死亡。

2. 样品处理过程需要保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操作。

3. 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按照检验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以确保实验得出准确的结果。

三、培养基准备1. 培养基的制备需要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步骤进行,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2. 制备培养基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3. 制备好的培养基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确保培养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接种操作1.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准备好无菌的接种环、移液器等工具。

2. 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处理好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避免接种时引入外源微生物。

3. 接种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培养物受到任何污染。

五、培养与观察1. 接种后的培养基需要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促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

2. 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的数量和形态,用于后续的分析和鉴定。

3.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反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六、鉴定与结果解读1. 当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2. 鉴定过程需要参考相关的鉴定手册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试验和测试。

3. 根据鉴定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判断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实验一线操作,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问题

实验一线操作,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问题

实验一线操作,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问题1.微生物试验过程中使用的移液枪怎么灭菌?答:移液枪用纱布包好,外面报纸包好灭菌。

不能湿热灭菌的枪,在枪口处塞入少许棉花,外面采纳表面灭菌的方法擦拭灭菌,里面采纳热空气交换法或者干净空气交换法处理。

2.微生物试验过程中假如移液枪枪头想要重复使用怎么办?答:枪头盒装好,报纸包好灭菌。

枪头少的话放入平皿或者小烧杯后,报纸包好灭菌。

3. 微生物试验回收率上下限是多少?答:50200%(药典规定)。

4. 灭菌后的物品怎么保存,几天内可以连续使用?答:移液管、平皿之类的工器具没打开放无菌室一般可以放置两个星期左右。

灭菌后的培育基放冰箱冷藏保存通常可放一星期。

5.GB4789.10-2023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中培育时间许多都改成了24-48h ,这个跨度有点大,详细怎么判定啊?答:假如培育24h后已经长菌就不需要再进行培育了;假如培育24h后未长菌则需要连续培育至48h。

6.请教食品车间人员手部微生物检测的详细方法?答:①被检人员双手五指并拢,用浸湿生理盐水的脱脂棉在手指曲面,从指尖、指沟处到指端来回涂抹2次(一只手涂抹面积约30平方厘米)。

②将脱脂棉放到10ml灭菌生理盐水采样管内,盖紧试管,具体标记取样点和取样时间。

③将取好的样品送到检测,由检测员将每只样试管振打80次或用混匀器充分混匀,取1ml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倾注养分琼脂,每个样品平行接种两块平皿,同时接种一个空白样,在平皿上具体标记取样点和取样时间。

④将采样后的平皿在35-37℃条件下培育482小时后取出查看结果,计数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数;(将采样后的平皿在27-29℃条件下培育5-7天后取出查看结果,计数平板上的霉菌菌落数)。

详细可参照标准 GB 15979-2023。

7.培育皿上用记号笔写的字,用酒精擦完还有残留的颜色咋办?答:有二个方法:一,棉球做成小球球(和医生擦的那种大小)然后泡酒精里,用时候少量多次。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及其仪器的使用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及其仪器的使用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及其仪器的使用微生物实验室是一个专业的实验室,主要用于微生物的研究和培养的工作,同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使用仪器的要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及其仪器的使用。

一、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1. 常规操作规范(1) 实验前应对工作台、设备、器皿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检查实验室是否达到了要求的效果。

(2) 实验之前应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物、试剂、仪器等。

(3) 实验室中应注意保持室内干燥、卫生、通风,应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4) 实验人员应佩戴实验室专用的实验衣、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2. 培养物操作规范(1) 确保培养物的来源、存储方式和实验所需,应根据操作要求对培养物进行前处理。

(2) 培养物的接种应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并注意接种数量和接种时间。

(3) 培养物的恒温培养过程应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密度,监测培养物的生长情况。

(4) 培养物的收获应遵循操作规范,应先逐一标记,记录文档,再进行存储。

3. 实验室消毒规范(1) 实验室的坐标区域、仪器、器械、培养基等常常需要经常清洗与消毒处理,必须遵守以下操作规范来消毒。

(2) 操作必须全程穿戴防护和消毒的个人装备,如实验室外套、手套和实验室白袍等。

(3) 消毒必须用消毒剂,消毒剂在消毒前需要必须进行相关的检测。

(4) 消毒剂必须选用消毒效果强、安全、易洗净的。

饮食、药物、人员及其他物品的消毒与管理必须严格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微生物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微生物实验室仪器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识别、检测等领域。

以下是微生物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介绍:1. 离心机离心机主要用于离心分离和稀释悬液,精简样品和浓缩微生物悬浮液和药品、原料等。

离心机的使用需要注意转数、时间等参数的设置,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特征结构以及对微生物的检测和识别,对于微生物实验室来说是一种必备的仪器。

微生物实验中常见的问题汇总

微生物实验中常见的问题汇总

微生物实验中常见的问题汇总一、无菌操作要求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1、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平方米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微生物培养操作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培养操作及注意事项

引言:微生物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基础实验技术,通过培养和繁殖微生物可以方便地获取大量的微生物细胞,为微生物学研究、工业生产以及医学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依据。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培养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掌握正确的培养技巧并避免常见的操作错误。

概述:微生物培养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适当的营养条件提供给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温度和pH条件,并且维持适当的氧含量和无菌状态。

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前,需要准备培养基、无菌工具和培养设备,并熟悉培养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正文:一、选择合适的培养基1.了解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如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是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的前提。

2.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常见的培养基类型包括富养基、平衡盐基和选择性培养基等。

根据实验目的和微生物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类型。

3.调整培养基的pH值:对于不同的微生物,其最适生长的pH 值有所差异。

在制备培养基时,需调整pH值到适宜范围。

4.添加适量的固化剂:常用的固化剂有琼脂、洋菜粉等,添加适量的固化剂有助于培养基的凝胶化。

5.培养基的无菌处理:制备好的培养基需要高温高压灭菌,以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二、准备培养设备和无菌工具1.烧杀法灭菌无菌器具:包括试管、烧杀针、培养皿等容器,在进行培养前,需要将这些容器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以确保其无菌。

2.使用无菌技术: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操作时,需要掌握无菌技术,如洗手消毒、穿戴无菌手套、操作台面无菌处理等,以避免污染。

三、培养操作步骤1.取出无菌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容器中,如试管、培养皿等。

2.加入适量的微生物菌液:从已经纯化和鉴定的微生物菌液中取出适量的菌液,通过吸管、针头等无菌工具加入到培养基中。

3.均匀混合微生物菌液和培养基:使用无菌技术将微生物菌液和培养基充分均匀混合,以保证微生物的均匀分布。

4.完成培养器具的封闭:将加入微生物菌液的培养器具盖好,并用无菌膜或橡皮塞封口,防止外界细菌的侵入。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①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动植物检疫专业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CX17022)。 作者简介:胡利锋(1980 —),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微 生物学教学与科 研工作。 通讯作者:刘祥英(1977—),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农药的教学与研究,E-mail:157577856@ 。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25
微生物学是农林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 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不仅要掌握微生 物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实验技术[1]。微生 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掌 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激发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在培养学生基本 实验 操作 能力方面具 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2]。国内多所 农 林 院校设置的动植物检疫专业,普遍开设了微生物学及实验 课程,该课程是后续的专业课程如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 检疫学、动物病原学、动物检疫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微生 物学涉及的内容丰富、涵盖的知识面广、实践应用性很强, 现有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今后参与社会工 作后的发展需求[3-4]。本文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改正的措施。
手能力。且要增加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成绩中的比重(可 占50%或以上),降低实习报告所占的比例(30%以下),其 余 作为平时成 绩。在实验 报 告书写的内容中,要求 加入 对 实验的分析,包括心得体会和问题分析。可以促使学生更 认真的投入实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将微生物学实验与科研项目结合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组成以培养基的制作、微生 物的形态观 察、微 生物的分离培养、微 生物的染色等验 证 性实验为主,设 计 性和创新 性的实验 很 少。验 证 性的实验 尽管 对巩固课 本基 本知 识的掌 握 及训练 基 本的实验技 能 必不可少,但是缺乏设计性及创新性的实验不利于培养学 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1.3 考核方式简单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 . 1实验操作技 能训 育内容简单
1环境 工 程微生 物实 验操作 技能 训育 中存在 的 问题
畏难情绪 。 此外 , 在保证实验内容 多样化 的前提下 , 一要充分考虑
就现有的情况来 看 ,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教育 学生对实 验的求知探索 欲和接受能力 , 二要结合综合性实验 的延 课程 的开展一般存 在知识面较 窄 , 教育方 式单一乏 味、 趣 味性 不 续性 , 合理安排实验 的先后顺序 。 足 的问题 ,一般都 是在微生物 理论基础上所延 伸出来 的实验 课
环境 工程微生物实验 中存在 的问题及措施
李 晶1 , 2
( 1 浙江环信环境 自 动检测有限公 司 浙江杭州 3 1 0 0 1 5 2 同济大学
上海
2 0 0 0 9 2 )
此, 必须 要在学校指教 人员 、 学习 以及管理者范 围内, 深化实 验操
作技 能培养的重要性理念 , 更新对 于这一 问题 的观点认知 , 这是 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性途径 。
将过多的精 力放 在最 后的报告上 , 这样一来实验操作培训教育开 升具有关键性 的影 响意义 。因此 , 作为教师必须对这一 问题 给予 展 的实际价值就无法得到真正体现。 足够 的关注 , 对其重要性有 一个清 晰明确的概念 , 集合 实践 中存
2提 高环境 工程 微 生物实验 操作 技能 的措施 分析
在 以往 的实 验开展过程 中 ,都是按照一定 的步骤要求进 行
刚才的示 范 自己进行 练习 , 教师要做好相应的监督指导。这样 的 2 . 4完善 环 境 工 程 微 生 物 实验 操 作 技 f l  ̄ i / l l 育效 果评 定 的体 系 流程单调 , 对于学生 的吸引能力有 限 , 对于学 生操作积极性 的调 建设 完善的考评体 系 , 能 够有效 的督促 学生完成 操作 , 确保 动效果也较差 。 并且在教育的过程 中, 一般选用 的措施 都很单调 , 实验操作 的有效性 ,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关键性 的影响 通常就是教师讲解 , 书写重 点 , 这对于学生精力 的完全投入是 十 意义 。当实验操作技f l N J , I I 练教育开展 的时候 , 必须规划好合理 的

浅谈微生物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微生物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微生物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本文阐述了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浅要的分析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并对微生物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问题;措施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食品的食用安全以及营养价值,在生产各环节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微生物产生对人体的危害,控制食品安全性。

其中,各工厂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微生物一般菌种的特定,其微生物有害种类繁多,污染范围较大,且不容易被控制住,进而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等问题,成为了国内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1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食品微生物无特殊的分类系统。

按照微生物分类系统,可将与食品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分为细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很多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根据生物的外部性状、内部结构、生活特性等加以确定)尚未清楚,所以尚不能完全按照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细菌有3种不同分类系统,即克拉西里尼科夫氏、伯杰氏和普雷沃氏分类系统。

他们的通用分类单位命名法则和高等动植物一样,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从某地区或某实验室分离到的菌种,称为菌株或品系。

酵母菌为真菌的一部分,采用荷兰人洛德1952年发表的酵母分类系统分类。

霉菌也为真菌的一部分,不同的真菌分类学者采用不同的霉菌分类系统,但在“纲”这一级分类意见都一致。

世界各国都采用双名制的国际植物命名法命名微生物。

命名后的名称为学名。

它由两个拉丁文组成,前一个是属名,词首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字母则一律小写。

有的还在学名后附上命名人和发表年份。

当分离到未知菌名时,即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生态以及免疫血清反应等特性,对照各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确认为某一菌种名。

2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2.1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通过将特异性的抗体包被在乳胶颗粒上,通过抗体与相应的细菌抗原结合,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通常此法需获得细菌纯培养物再将培养物与致敏乳胶反应。

微生物实验问题与答案

微生物实验问题与答案

微生物实验问题及答案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个体形态的观察1、为什么油镜的放大倍数比普通物镜大?答:油镜能减少光的折射,进而提高视野的亮度;通过提高显微镜的数值口径增加显微镜的分辨力。

2、数值口径的表达公式?答案:N.A=n ×sin α,n为介质折射率;α为光线最大入射角的半数。

3、显微镜数值口径及分辨力的关系?答案:分辨力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它及光的波长成反比,及数值口径成正比。

4、油镜的使用及普通物镜有何不同?答案:油镜必须借助于光折射率等于或接近于玻璃的试剂,如香柏油等才能使用,而普通物镜则不需要;油镜是由100×物镜及香柏油构成,而普通物镜则限于10×物镜、40×物镜等。

5、使用油镜时应特别注意什么?答案:上下调节镜头时应使用微螺旋,否则容易损坏镜头;应使油镜始终浸泡在香柏油中,否则就不是油镜;使用完毕后,必须用搽镜纸沾取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搽去残留的油迹,否则会玷污油镜。

6、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

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7、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地观察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

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答: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40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1000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

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二、微生物染色1、单染色的原理是什么?答案:主要基于微生物细胞能及各种染料进行不同程度地结合。

药品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

药品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

药品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在药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微生物检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可以有效防止药品受到微生物污染,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药品微生物检验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样品处理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样品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

常见的问题包括样品提取不当、样品保存条件不当等。

在样品提取过程中,应注意采样工具和容器的清洁,并避免外界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样品保存过程中,应确保温度适宜,避免细菌的生长繁殖。

解决方法:正确选择和使用样品提取工具,并在采样前进行消毒处理。

在采样后,应立即将样品送至实验室,并确保保存条件适当。

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选择对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问题包括培养基成分不合适、菌落生长过多等。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并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发生。

解决方法:根据待检测微生物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并在使用前,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三、试验环境和设备试验环境和设备的卫生状况对微生物检验结果也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问题包括实验室环境污染、设备清洁不彻底等。

不良的试验环境和设备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解决方法:保持实验室环境的良好卫生状况,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对于使用的设备,要进行定期维护和清洁,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检测方法微生物检验方法的选择和操作也是常见的问题。

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检验结果。

常见的问题包括方法选择不当、操作不规范等。

选择适当的方法并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微生物检验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

解决方法:根据检测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在进行检验前,要充分了解该方法的详细操作步骤,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五、结果判读结果的判读也是微生物检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常见的问题包括判读结果主观性强、判读标准不明确等。

不准确的结果判读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并对药品的质量评估产生误导。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指南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指南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指南基本实验准备:1.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研究目的、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等。

2.采购实验材料:包括培养基、试剂、实验用具等。

3.准备实验仪器:如恒温箱、高速离心机、显微镜等。

4.消毒处理:对实验台面、实验用具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污染。

5.准备培养基:按照实验设计需求,配制适当的培养基。

6.培养微生物种群:可从实验样品中提取微生物种群,并进行预培养。

实验操作指南:1.样品采集: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需要采集的样品,如土壤、水样等。

2.样品处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如过滤、稀释等,以获得适合实验的样品。

3.培养基接种:将样品接种到预先配制的培养基上,可通过涂布、倾倒、滴定等方式进行。

4.培养条件控制:根据实验需求,设定合适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5.检测和观察:定期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观察,如形态、生长速率等。

6.实验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以备后续分析和讨论。

7.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进行讨论。

8.结果呈现: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呈现,如报告、论文、图表等形式。

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照实验室的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2.防止交叉污染: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不同样品或培养基之间的交叉污染。

3.样品处理的操作要迅速:尽量缩短样品处理的时间,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改变。

4.实验设备及培养基的消毒:在实验前和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设备及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真菌。

5.包装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实验废弃物和有害物质需经过适当的包装处理,以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包括实验设计、采购材料、消毒处理、培养基准备、微生物培养、样品处理、实验仪器准备等。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污染,并对实验设备及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

【微生物】菌种实验操作中常见问题汇总及分析

【微生物】菌种实验操作中常见问题汇总及分析

【微生物】菌种实验操作中常见问题汇总及分析在实验操作中往往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不过,没关系,记住下面这十一条小诀窍让您轻松实验!(1)平板上有过多的水分;(2)划线时接种环未经反复灼烧。

(3)多区划线,三区或四区划线。

(1)灭菌温度要严格控制,按照要求灭菌,尤其含糖量较高的培养基温度不应太高,过高会导致糖分焦化,影响质量。

(2)琼脂培养基不能反复溶化。

反复溶化会破坏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

(3)培养基不能反复灭菌,反复灭菌也会导致营养成分的破坏。

(4)含琼脂的培养基灭菌后,要摇匀。

大多数平板如VRBA、DC、尿素酶生化管、显色系列等要避光低温保存。

(1)干粉培养基:避光干燥,结块后不能使用。

(2)亚碲酸钾卵黄增菌液、50%卵黄乳液等:冷冻保存,使用时,要常温解冻,避免水浴加热。

(3)抗生素类:冷藏保存,温度过高会导致灵敏度的下降。

(4)兔血浆:冷藏保存少量的红色不会影响结果。

按SN、GB等标准或培养基的使用说明所述时间进行观察,时间过短或时间过长,单菌落的特征都不会很明显。

如单增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时间短单菌落看不到卵磷脂环,时间长绵羊李氏菌也会产生沉淀环。

OXA、PALCAM的观察也如此,时间过长,李氏菌使整个平板成黑色,不利于观察单个菌落。

(1)温度的掌握。

卵黄和抗生素类添加的温度都不应太高。

(2)定量。

过多会抑制一些目标菌,太少又导致杂菌的过度生长。

(1)真菌类。

25-28℃培养(2)细菌类。

李氏菌在增菌和生化中要求培养温度在30℃左右。

(3)其他一般在36℃左右。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划线、三点接种、穿刺接种、倾注接种、涂布接种、液体接种。

染色时间的掌握、冲洗的方法。

(1)接种的方法。

(2)氧化型和发酵型实验操作。

(3)阳性菌种的对照。

(4)接种前的纯化。

挑取单个菌落进行一系列的生化。

(1)抑制:是在亚抑制剂量因子作用下导致微生物生长停止,但在移去这些因子后生长仍可以恢复的生物学现象。

(2)死亡:在致死剂量因子的作用下或在亚致死剂量因子长时间的作用下,导致微生物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即使移去这种因子后生长仍不能恢复的生物学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实验基础操作及常见问题
缓冲蛋白胨是否可以做为菌落大肠的稀释液?
如果是作为第三方检测报告不可以,属于不按标准方法操作。

如果是自己做研究可以。

酱,酱油类应当选择什么稀释液?酱和酱油稀释液用无菌蒸馏水依据GB/T 4789.2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调味品
对于酸奶类比较稠的液体,或者是含有其他固体添加物的液体,如何做原液检测?稠度大于牛奶的样品一般不采用体积取样,目前情况可以根据国标要求将样品25g+225mL稀释后,用大平皿做10mL的10-1稀释液。

固体样品稀释倍数递进能取1ml到9ml里吗?固体样品稀释当然可以取1mL 到9mL。

课件里是指当液体样品原液取样1mL之后, 要做第一个10倍
梯度稀释时要取25mL加入225mL,后面的梯度就按1mL到9mL。

一次性牙签的大肠菌群和霉菌,应该如何制样检测?按照木牙签国家标准(LY/T 1159-2006)中的相关规定,依照GB 14934-2016消毒餐(饮)具进行制样,即棉签擦拭法50cm²,按GB 4789.3-2016 大肠菌群计数MPN法检测。

按GB 4789.15-2016 霉菌和酵母计数,即称量25g+225mL 稀释液均质后进行霉菌检测。

消毒产品杀毒效果的话,微生物指标怎么检验?建议参考《消毒技术规范2017》& GB 15979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采样用镊子和无菌盘都是用什么办法灭菌的呢?灭菌条件是什么?金属材
质等耐高温器皿首先采用高温干热灭菌,160℃,2h
瓜子、花生、开口松子是带壳检的吗?带壳炒货及坚果制品的制备根据样品的食用方式、外壳的坚硬程度及单个体积的大小,合理选择适宜的制备方式。

如瓜子带壳食入、个体又小易碎,带壳称量直接碾压的方式进行检验。

花生去壳检验。

松子带壳研碎再均质。

空气沉降菌和接触面应该参照那个超标准?GB 50591-201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73-201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N/T 0168-2015 进出口食品中菌落总数计数方法饮料为啥不调pH?依据饮料类型而定,强酸性或碱性饮料是需要调pH的。

碳酸钠溶液灭菌条件?高压蒸汽灭菌121℃/20min 或无菌过滤除
菌。

皮蛋、糟蛋、咸鸭蛋检测取样取哪一部分?对于带壳的蛋类,取内容物。

方法:对蛋壳表面清洁消毒,无菌操作打开部分蛋壳,用灭菌勺称取样品(含蛋白和蛋黄)参考标准GB/T 4789.19-2003 食品卫
生微生物学检验蛋与蛋制品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