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和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1)

合集下载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 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高凝状态 Moyamoya
【临床表现】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 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 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 管病,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 腔,又称原发性SAH。
*病因
①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以上; ②脑血管畸形:第二位,以动静脉型常见; 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梭形动脉瘤;
④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 儿童SAH的20%; ⑤其他:如霉菌性动脉瘤、脑血管炎、血 液病。原因不明者占10%。
手术适应证
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
*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l,血肿 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 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
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l),或有 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 瘤)。
粟粒状动脉瘤部位:壳核及内囊占70%,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区各占10%
*临床表现
50-70岁,男性略多见。多有高血压病史。 起病急骤,活动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 发病时头痛、头晕、呕吐,可伴有意识障碍、大小便 失禁。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依据出血量及部位不同

颅脑ct诊断(1)

颅脑ct诊断(1)

3.后循环梗死(POCI): 表现椎-基动脉综合征,如同 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感觉运 动障碍及小脑功能障碍等。 4.腔隙性梗死(LACI): 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如 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 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 大多是基底核或脑桥小穿通 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梗 死灶直径小于1.5cm-2.0cm。
2)皮质支闭塞
偏瘫及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瘫痪为重 非优势半球可出现对侧同向性上四分之 一视野缺损等体象障碍
3) 深穿支闭塞
上下肢一致的偏瘫 一般无感觉障碍和偏盲。
(3)大脑前动脉闭塞的表现
1)主干闭塞
前交通动脉以后闭塞时出现对侧下
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尿失禁、淡漠、反 应迟钝、欣快和缄默等精神症状及强 握及吸吮反射和痉挛性强直

16、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的特点 及CT表现 特点(1)硬膜外血肿多发生 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血肿多见 于颞部及顶枕区,范围较局限, 常不伴脑损伤。
(2)SDH急性期 颅骨内板下新 月状或镰状高密度区,由于血块 凝固,CT值高70-80Hu,范围较 大,有明显占位表现。分急、亚、 慢三型。
(3)慢性:2周以后。密度逐渐 减低,有时呈混合密度,可见新 鲜出血参杂,呈点或片状。有时 可见液面,2月以上血肿过渡性的 低密度。
化;e出血。
间接征象:a周围水肿;b占位
表现;c骨质改变;d软组织肿块。
26、少枝胶质瘤的CT特征
平扫:脑叶呈等密度边缘不清
的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
囊变则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与颅
骨内板接触,可引起骨破坏如头皮软
组织肿块。中线肿瘤则位于三脑室、 侧脑室体部及前角,可为实体性或囊 性,可有团块状、条带或点状钙化。 无或轻度水肿带。

Binswanger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Binswanger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另外,对多发性硬化、脑神经胶质瘤、进行性 多灶性白质脑病、皮质下白质梗死、放射性白 质损害、各种中毒及代谢紊乱引起的白质营养 障碍都很难从CT及MRI上加以区别。
所以,BD诊断不能片面依赖CT及MRI所见; 痴呆和高血压为必备条件外,也必须结合脑 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卒中发作史、局限性神 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是CT和MRI的影像 学分型标准,才是考虑临床诊断的参数。
但是,目前有学者误解并混淆了Binswager 白质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之白质脑病的概念, 导致了对BD认识与诊断的争议。
我们认为以下现象说明,脑白质异常的病因 与发病机理复杂多样,与经典的Binswanger病 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病理机制, 诊断标准也应不同。
(1)一些全身性因素:心脏骤停、麻醉意外、 心衰、过度应用降压药等,均可造成脑白质 特别是分水岭区缺血;
2、呈慢性进行性发展过程:通常要5-10年的 时间,少数可急性发病,可有稳定期或暂时 好转。
3、逐步发展累加的神经体征:运动、感觉、 视力、反射障碍通常并存。常有锥体系的无力、 反射亢进、痉挛状态、病理反射等。中、后期 尤其常见的是假性球麻痹及帕金森综合征一样 的临床表现。
4、感知及行为异常:表现为无欲、运动减少, 对周围环境失去兴趣,意志丧失、言语减少。 理解、判断、计算力下降,记忆、视空功能障 碍。
(4)、必须有积累出现的神经体征:如运动、感觉障碍 或仅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中、后期可有可 无帕金森综合征、假性球麻痹等,个别患者伴有尿 失禁或癫痫发作。
(5) 、影像学标:(CT与MRI标准具备其中任何一 项即可)
CT标准:
①必须显示较对称的脑室周围白质广泛融合 的大片状低密度影,且边界不清;
2、神经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及脑梗塞CT、MRI影像判读

脑出血及脑梗塞CT、MRI影像判读

21
2020/7/4
MR的扩散加权成像
男,64岁。一侧肢体无力。 发病8.5小时
22
2020/7/4
女,67岁。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7小时。
23
2020/7/4
脑血管病—脑梗塞MR表现
❖ 亚急性期:1d~2w,水肿进一步加重,占位效 应明显,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3w, 梗塞区周围出现新生血管,增强扫描可见脑 回样强化,是梗塞处于亚急性期的特征表现。 亚急性期病变在DWI上仍为高信号。
❖Hemorrhagic Stroke: less common, far more likely to be fatal. They occur when a weakened blood vessel in the brain bursts, result in bleeding inside the brain that can be difficult to stop.
男性, 51岁。
20
2020/7/4
脑血管病—脑梗塞MR表现
❖ 超急性期(6h内):神经细胞处于细胞毒性水 肿阶段。T1WI偶可见脑回肿胀,脑沟变浅、 消失等征象,T2WI改变不明显。DWI可明确 显示细胞毒性水肿的存在,在DWI上表现为 明显的高信号。
❖ 急性期(6-24h):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和血 脑屏障的破坏。由于病变区水分的增加,造 成T1和T2时间的延长,这是MRI较CT早显示 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基础。此期DWI表现为显 著高信号。
度,轮廓清楚,周围可有水肿带及占位效应。
2. 约3~7天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CT表现 为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高密度血 肿缩小,密度减低。
3. 2月后近于脑脊液密度。

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

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

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陈付树【摘要】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通过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以来,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出血量、出血的部位与患者的预后效果关系.结果在80例脑出血患者中,有5例小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57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丘脑出血.患者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不同治疗时期的影像学特征也不同,患者脑出血在脑干区的死亡率比较高,并且死亡率与脑出血量正相关.结论 CT检测对脑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CT 检测能够确定患者脑出血的部位,以及脑出血的时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脑出血;CT检查;影像学;临床价值【作者】陈付树【作者单位】广西蒙山县人民医院,广西蒙山546700【正文语种】中文脑出血是中老年群体中,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脑部并发症,俗称脑溢血。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严重,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脑出血主要是患者因为非外伤的作用,脑实质内出现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的现象,通常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者用力活动中诱发[1]。

脑出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

脑出血的发病迅速,病情十分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和肢体偏瘫等神经系统的损害问题[2]。

据统计,部分脑出血存活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及时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随着医学的发展,通过医学技术的影像资料,为脑出血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为研究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价值,选取8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以来,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

脑血管病变CT影像诊断

脑血管病变CT影像诊断
脑出血 脑梗死 蛛网膜下隙出血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静脉畸形 海绵状血管瘤 烟雾病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高血压性脑出 血,其发生率约占脑出血的40%,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脑梗死,占 第二位,但死亡率却占脑血管病的首位。多见于50岁以上成人,男女发病率 相似。一般认为是在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在血压骤升时引起脑 小动脉破裂所致。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约占脑出血的2/3,其次为丘脑、 脑干、小脑,也可见于大脑半球脑叶。脑出血一般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 慢性期。血肿及周围脑组织在不同时期的CT表现与血肿形成、吸收与囊变三 个阶段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血肿破入脑室可使血液流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 下隙。
脑出血
脑出血吸收期:增强扫描见左顶叶后部血肿周围环状强化,与中心高密度灶间隔以 低密度血肿溶解吸收区,环外为低密度水肿.
脑出血
脑出血演变过程: A.发病6小时,右顶叶肾形高密度血 肿; B.发病20天,血肿边缘变模糊,密 度变淡,周围低密度环形增宽; C.发病44天,增强扫描见血肿周围 环形强化,其内密度不均,部分囊 变; D.发病3个月后,血肿完全吸收,病 灶缩小,液化形成囊腔,周围脑组 织萎缩.
脑出血
【诊断要点】 4.MRI检查:脑出血的MRI信号改变可分五期: 1)于超急性期MRI不如CT,但对于出血3天后病程演变的观察则优于CT。 2)急性期(<3天)血肿在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 3)亚急性期在较早阶段TWI血肿边缘出现环状高信号,由周边开始逐渐向内发展; 血肿出现后6~8天,T,WI亦呈高信号,从周边向中央扩散。 4)慢性期(≥15天)血肿在TWI、T2WI均为高信号,在T2WI上血肿与水肿之间 出现低信号环。增强扫描亦呈环形强化。 5)残腔期(>2个月)形成一类似脑脊液的囊腔,T,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5.腰椎穿刺:如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为血性。

脑出血及脑梗死的影像诊断 课件

脑出血及脑梗死的影像诊断 课件
周围水肿 占位效应
急性期
吸收期
囊变期
<1W
2W—2M
>2M
均匀高密度影, 高密度血肿向心 较小的血肿由胶
CT值60—80Hu 性缩小,边缘模 质和胶原纤维愈
肾形,类圆形, 糊,第四周血肿 合,大的则残留
不规则形。
变为等密度或低 囊腔,呈脑脊
密度。
液密度,基底节
囊腔多为条带状

逐渐减轻


逐渐减轻

其他表现
1、血液进入脑室、蛛网膜下腔, 脑室、脑池、脑沟表现为高密度。
2、脑积水。 3、占位征象,中线结构移位,脑 室受压,严重时形成脑疝。
• MR表现
• 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
• 急性期(<3天)血肿主要是去氧
血红蛋白,T1WI为等信号,T2WI 呈低信号。
• 亚急性期(3-14天)T1WI开始出
现高信号,由周边开始,逐渐向内 发展,T2WI为低信号。由于
(DWI DTI PWI MRS)
• 特殊平扫 • 水抑制 • 脂肪抑制 • 磁敏感
CTA
MRA
MRV
内耳水成像
三叉神经成像
MRS
PWI
DTI
DWI
二、 颅脑正常断面解剖
• 三、基本病变 • 平扫 • 高密度影 (出血、钙化) • 等密度影 (某些肿瘤、血管性病

脑 出 血 吸 收 期
脑 出 血
脑 出 血
脑 干 出

脑 干 出 血 破 入


小 脑 出

亚 急 性
• 蛛网膜下腔出血
分为外伤性、自发性。
自发性以颅内动脉瘤、高血压动脉 硬化、动静脉畸形多见。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CTA
CTA前交通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并动静脉畸形。
检查禁忌症
1.碘过敏患者。 2.有过敏体质、哮喘、心衰史、甲亢、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不能进行检查。 3.孕妇及婴幼儿慎用。 4.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HUNT分级3-4期病人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检查。
FLAIR序列
临床特点
①以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多见,男多于女,可有脑出血或脑梗塞发作史。 ②多在清醒、活动时发病,可有情绪激动、用力、气候剧变等诱因。少数病例病前有头痛、动作不便,讲话不清等症状。 ③通常突然起病,在几分钟至数小时达顶峰,表现为突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抽搐、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此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
CT表现
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 多数病变密度不均匀。 无灶周水肿,无占位效应。
MRI表现
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病灶。 周围可见完整的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 使病变呈“爆米花” 样,具有特征性。 病灶周围无水肿、无占位效应。
颅内动脉瘤CT表现
平扫为边缘清楚的略高密度影。 增强均匀强化。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
脑池、脑裂、脑沟密度增高可呈铸型。 早期高密度,晚期可为等密度,脑沟裂池消失。 出血部位基本反映出脑血管病变部位。 间接征象: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及原发病变表现等。
CTA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规影像检查,明确有无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 利用CT超快速容积扫描进行MIP,3DVR后处理。 可快速、无创地评估颅内、外血管的情况,了解血管狭窄、闭塞的重要信息,并可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重建。
右侧丘脑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2周后血肿吸收
脑干出血
小脑出血
后枕部头痛,频繁呕吐。 眩晕、眼震,小脑性共济运动失调。 出血量大者(即重型):可突然昏迷。去脑强直(桥脑受压枕骨大孔疝表现)。

脑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脑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02
常见部位:基底节区
03
正常脑组织的CT值(Hu)
*
平扫
增强
白质
30
32
灰质
35
43
脑脊液
6-10
6-10
血液成分的CT值
*
全血(15g/dl)
32 Hu
血浆
25 Hu
100%红细胞
82 Hu
血凝块
50-80 Hu
CT颅内血肿的演化
*
急性期
第1-3天
血肿形成
高密度
吸收期
第3-7天
血肿开始溶解
1%
CT:缺血性梗塞时间-密度的演变
*
急性期(1-5天) 8小时以前CT常为阴性 (最早4小时,最晚12小时) 低密度,楔形,边界模糊, 占位效应 亚急性期(6-21天) 10%可为等密度“fogged” or isodense 增强扫描,脑回样增强 慢性期(3周以后) 液体密度,边界清楚,邻近 脑室, 脑池扩张
*
血管畸形
*
CT平扫可以显示畸形血管团的血栓钙化、局部脑萎缩、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间接征象。增强扫描显示迂回弯曲的血管。
MRI检查可以显示信号流空的血管团。
DSA可以显示动静脉畸形(AVM)由畸形血管团,有一条以上的供血动脉和一条以上的回流静脉组成。
平扫
增强扫描
T2WI
T1WI
MRI新技术
*
弥散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
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 PWI)
脑功能成像 (functional MRI, fMRI)
弥散张力成像(du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脑出血的影像学ppt课件

脑出血的影像学ppt课件
伴有同侧脑室脑池脑裂脑沟的扩大患者a2月后患者b2月后mri成像主要mri成像主要取决于组织内质子质量及其在磁场中运动情况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版ppt
1
• 概述:脑出血是指脑实质的出血,特指非 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 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 30%~4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病因:常见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其次为 血管畸形和动脉瘤。
T2
编辑版ppt
12
影像学对脑出血的诊断意义
临床症状不明显的脑内出血在吸收期时 CT检查可能为等密度,需与外伤性脑出血、 脑肿瘤出血鉴别。
CT应作为急性脑出血诊断的首选检查方 法,CT可以明确诊断脑出血,MRI则对于血 肿的分期更为敏感、明确。
编辑版ppt
13
Thank you!
编辑版ppt
14
• 分期:脑出血与周围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因 时期不同而异,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期、 慢性期。
编辑版ppt
4
—急性期
为脑内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 外囊出血呈肾形,其它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周围绕以脑水肿带。
有占位表现,血肿可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患者A 男性 40岁
患者B 男性 57岁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2
• 病理:一般认为是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 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小动脉破裂所致, 多发而主要分布于豆纹动脉。
• 发病部位:基底节区最为常见,其次为桥 脑、脑叶、小脑等。靠近脑室的脑出血破 入脑室称继发性脑室出血。
编辑版ppt
3
脑出血的CT表现与分期
• CT诊断脑出血相当可靠,血肿呈特征性的 高密度,还可发现临床表现不明显的小血 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无血管区
㈣CT ⒈脑底部动脉钙化、扩张、纡曲 ⒉脑萎缩(非特异性) ⒊脑白质病 ⒋多发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或大片脑梗塞灶 ⒌脑梗塞后遗改变,脑软化灶、钙化 ⒍脑出血后遗改变,脑软化灶、囊腔、钙化等
表2 脑出血并存征象
并存病变
例数
软化灶
34
梗塞灶
150
出血性脑梗塞 4
脑萎缩
145
白质脑病
160
(Focal White Matter T2 Hyperintensity Lesion, FWT2HL)
l 脑室周围的高信号灶 (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y, PVH)
l 脑梗塞、脑出血后遗改变 l 脑萎缩
Subcortical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SSBI) as
六、脑动脉硬化的影像学表现 ㈠头颅平片 ⒈大多无阳性改变 ⒉颅底部见条状或轨道状钙化 ㈡彩色多普勒超声 ⒈可直接显示颈部动脉的狭窄、闭塞 ⒉可显示颈动脉血流量减少
㈢血管造影(DSA、CTA、MRA等) ⒈动脉狭窄、闭塞、纡曲、扩张、
侧枝形成,逆流灌注等 ⒉动脉瘤(梭形) ⒊动脉出血,间接征象是血管移位、
表1 脑出血年龄分布
年龄段 男
女 合计
0~12
3
5
8
11~20
6
0
6 140
21~30
6
6
12 120
31~40
23
7
30
100 80

41~50
46
34
80 60

51~60
77
61~70
122
71~80
53
39
116 40
55
177 20
0
21
74
0~10 21~30 41~50 61~70 81~90
脑积水
59
百分比 6.6 % 29 % 0.8 % 28 % 31 % 11.4 %
* 注:其中高血压230/517≈44.5%
㈤MRI+MRA l 脑动脉纡曲、扩张,管壁增厚 l 皮层下无症状性脑梗塞
(Subcortical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SSBI)
l 局灶性白质T2高信号灶
二、病因 l 年龄与性别:年龄大于40岁者易患,男性多于女性 l 饮食习惯与内容:高热、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高盐者 l 血液脂质:胆固醇、甘油三酣、磷脂、非饱和脂肪酸 l 高血压病:50~70%,主要因素 l 精神紧张:紧张的脑力劳动、易激动、缺乏体力劳动等 l 糖尿病 l 吸烟 l 遗传因素:家族性 l 其它伴有血脂升高的疾病:如粘液水肿,肾病综合征等 l 血流动力学因素:机械性损伤内膜等
脑动脉硬化和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周义成 王承缘
一、概述 脑动脉硬化(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是指脑部血管弥漫性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 管闭塞致脑部血供减少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其临床特点为进行性 脑功能减退,并发脑梗塞、脑出血以及脑部弥漫 性损害。
七、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㈠出血的来源 l 小动脉 l 皮层静脉 l 硬膜窦
㈡脑出血类型 ⒈硬膜外 ⒉硬膜下 ⒊蛛网膜下腔 ⒋脑内 ⒌脑室内
(EDH) (SDH) (SAH) (ICH) (IVH)
㈢出血部位 l 基底节区 l 大脑各叶 l 脑干 l 小脑 l 蛛网膜下腔 l 脑室内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 基底节出血
痛、头晕、焦虑、耳鸣、反应迟钝。记忆 力、分析能力下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TIA、失 语、偏盲、中枢性面瘫、精神症状等。
⒊慢性脑缺血症状:痴呆(Binswanger’s 病),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严重受损。
五、影像学检查方法
㈠头颅平片 ㈡多普勒超声 ㈢DSA ㈣CT ㈤MRI
破入脑室 脑叶出血 脑干出血 小脑 蛛网膜下腔 脑室内
硬膜下出血
表3 脑出血部位
201 (左侧88,右侧110,双侧3)
107(左侧49,右侧57,双侧1) 53 17 11 8 21(男7人,女14人,并发蛛
网膜下腔出血者12人) 12
SDH→SAH
1
㈣出血时间 l 出血即刻(<4h) l 超急性期(4-6h) l 急性期(12-48h) 急性血肿 l 亚急性血肿(3-14天) l 慢性血肿(>15天)
㈤血肿的病理生理演变
即刻: RBCs+血小板
(<4h) WBC
血浆血块
富蛋白血清 95-98%为氧合Hb
超急性期:RBCs呈双凹、含有氧合Hb、
纤维素血块中葡萄糖耗尽
(4-6 h)→圆形血块中水份下降,蛋白浓度
增加、白出现→
细胞内形成高浓度的脱氧血红蛋白 灶周水肿
81~90
10
3
13
91~100
1
0
1
三、动脉硬化和出血的发病机理与病理 内膜受损,通透性增加,使巨分子低密度脂
蛋白、血浆成份渗入内膜下,由单核细胞衍变而 成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补充受损内膜,变成 为泡沫细胞,死亡,产生细胞外胆固醇沉积在内 膜并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壁缺血,玻璃样变、坏 死,再引起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
最早期改变为血管内膜的条 状脂质浸润,镜下为吞噬类脂质 的巨噬细胞聚集在内膜下,早期 可逆。继续发展,条状浸润可演 变为粥样斑块,细胞内脂质形成 晶体。进一步发展,则纤维细胞 增多,并形成斑块,内有钙盐沉 积,内膜坏死、溃疡,出血,血 栓形成,管腔狭窄,闭塞,斑块 或栓子脱落,引起动脉闭塞。
四、临床表现 ⒈慢性进行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如头
a Risk Factor for Clinical Stroke
l Incidence of clinical stroke onset was significa
ntly higher in the SSBI group (10.1%) subcortical stroke l FWT2HL <5.4%> was also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l Odds ratios for PVH ( grade 3 ) was 3.06 for hypertension, 3.46 for foe 2.25 for retinal A sclerosis (Shotai Kobayashi, Stroke 97;28:19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