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

合集下载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一、专业介绍1、概述: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对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查明地层成因、时空分布,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区域地层系统格架,恢复古地理、古环境。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对揭示地球的发展历史,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02)微体古生物学(03)古生态环境学(04)古生物地理学(05)综合地层学(06)沉积地层学(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3、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及一定的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掌握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能在研究中应用计算机,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基本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且经过严格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综合研究的训练,成为能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领域和其相关领域,如石油、煤炭、区域地质测量、综合考察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业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611)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827)岩石学或(830)地史学或(831)古生物学或(827)岩石学(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6、课程设置:(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综合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现代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方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与生物演化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交叉学科中,古生物学家会利用地层学的数据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古生物群落和演化历史。

1. 地层学是怎样帮助古生物学家研究的?地层学是研究岩石和地层的学科。

地层学家通过分析岩石组成、结构、分布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来揭示地球历史上地壳的演化过程。

这些差异反映了地球上不同的地质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河流冲刷等。

因此,地层学家也能够通过这些差异,判断不同地层的年代和形成时期。

这就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因为不同生物的化石会出现在不同的地层中。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发现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古生物学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演化历史。

例如,三叠纪时期“非洲猪”(禽龙亚目)化石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这种生物在这个时期的分布范围与种群数量。

2. 古生物学家如何利用地层学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古生物学家利用地层学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找到不同地层中出现的化石,并建立生物分类系统。

化学分类过程通常需要手动分类,在技术手段的发展下,他们可以使用计算机程序系统视觉分析化石图像,使得分类工作更加准确。

2)研究不同层次中化石的分布情况。

不同地层的岩石被视为时间轴。

通过对不同岩石层的化石分布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到某些生物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历史时期之间的迁移和演化。

例如,在中生代,恐龙(Dinosauria)曾经是地球上统治生物之一,但是在65百万年前一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中,他们几乎全灭。

3)通过模拟不同的地质事件,如火山喷发、海平线上升/下降等来研究不同事件对生物进化过程的影响。

例如,研究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鸟类,人们就能发现它们所居住的地域受到海平线上升导致的洪水影响,形态也在某一段时间垂直进化。

而对白垩纪末期沙门氏菌灭绝事件的分析,则揭示了这种海洋生物群体的灭绝原因。

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未来,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将会更加地深入和多样化:1)建立更为准确的地层年代表,以提供更优质的研究数据,如长江三角地区的地层年代表。

古生物与地层学

古生物与地层学

古生物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两个学科。

地层
学是研究地球各层岩石的性质、年代和构成,通过对岩层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地球发展的历程,从而推断古生物的演化和分布。

而古
生物学主要从化石角度研究生物的特征、种类和分布,以此为基础重
建生物演化史和生态环境。

两者紧密结合,是研究地球演化和生命演
化的重要手段。

地层学家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岩石进行研究,发现地球历史上有过
多个时期的生物大灭绝和进化分化。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
可以分辨不同期的生物类型和进化程度,重建生物演化史和地球环境
的变迁。

例如,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生命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的过渡,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迅速
扩张的时期。

地层学家在不同地方发现的寒武纪岩层中,存在大量的
化石,这些化石包括了多种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以及一些已经灭绝的
群体。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详细研究,古生物学家可以确定它们的分类、特征、分布和演化,进而了解古生态环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

总之,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它们的研究成
果对我们了解地球演化和生命演化的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古生物学是对生命发展与演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古生物形态、生物地理,以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而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是古生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它们能够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地层学可以为古生物学提供一个时间框架,即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确定地层之间的时代顺序和相对年代。

因为地球的地壳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构成也不同,这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一个用于序列生命进化历程时间轴的手段。

通过地层对生物化石的掌握,可以大约确定具有代表特定生物阶段的地质时期名称,并预测出某一地点未被发掘出来的生物化石种类和形态等。

同时,地层学也是对地球历史的一种重要解析方式,地层中不同的岩石层和岩石中出现的不同化石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变化。

比如,当一个地层中发现沉积岩、泥岩、砂岩和煤等岩石时,可以推测出这个地层在不断的地理变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例如湖泊、海洋、沼泽、潮间带、沙漠等自然环境。

而在古生物学中,古环境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化石的地层分布,可以初步推断出该地区古代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揭示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规律。

比如,在研究化石记录中,如果发现某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多样性下降,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当时的环境受到了某些不良的程度的影响,例如冰川距离、海平面变化、气候变暖或干旱等。

这些因素对古代生物体系的影响,也可以拓展出对现代生态环境的研究价值,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另外,通过古环境的研究,还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文化特征,这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研究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例如,通过分析石器的形态、颜色、大小和自然纹理等特征,可以推断出当时人类的手艺水平和生产方式,研究不同地区人类的文化差异,以及贸易和交流等方面的变化。

总之,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是古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能够为研究古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提供重要支持和证据,其研究成果也对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生物地层学总结

古生物地层学总结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研究对象化石。

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压实作用小,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石化作用过程:指埋藏在沉积物种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

矿质充填作用: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重填,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原有物质逐渐被溶解,由矿物质逐渐补充的过程。

碳化作用:不稳定成分经分解和升溜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被保存为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印模、核、铸型);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分类等级:界,门(亚超),纲(亚超),目(亚超),科(亚超),属(亚),种(亚)。

古生物种的特点:共同形态特征;构成一定居群;具有一定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区域。

古生物的命名法则:拉丁(2)属和属以上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姓名用正体;(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

cf.(相似、比较) ;aff.(亲近);sp. (种);sp.indet.(不能鉴定的种) sp.nov.gen.nov.(新种)(新属),加在新命名的种名或属名之后,以示新建立的。

(6)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则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有孔虫纲:分类:网足虫目;串珠虫目;内卷虫目;蜓目;小粟虫目;轮虫目。

特征:(1)具伪足(分枝多)的微小单细胞动物,多具矿物质硬壳,少数外壳具有房室。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和古动物学和古并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NVIDIA体古生物学:NVIDIA浮游动物,化石致密结构小,大在10um(微米)以下。

1um=1/1000mm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就是自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肩负B3J94PA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认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和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勘查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积极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更多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种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一)化石:留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充分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就是软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留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填充促进作用生物软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充填,变小的球状柔软减少重量,且留存硬体中的致密结构。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

菊石型 鞍叶部均再分出小齿,如白羊石Arietites
★ 三叶虫纲 : 海生、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背面甲壳,腹面柔软腹膜及附肢,背甲
自前后分为头、胸、尾三部分,纵向被两条背沟分为一轴部、两肋部。背甲胸架尾甲
眼脊之前称眼前翼
D.活动颊 位于面线外侧,其内缘中部与眼叶对应处为眼
E.面线 从眼与眼叶之间穿过的狭缝 1. 面线前支:眼叶之前的面线 2. 面线后
支:眼叶之后的面线
面线类型划分为以下几类:
①后颊类面线 颊角颊刺在活动颊上,面线在后边缘,颊角内侧伸出, 雷氏虫
★腕足动物门 腕骨 为纤毛腕的支持构造,支持腕骨的构造有:
腕基 位于铰窝内侧的低脊状突起,其下方有时有腕基
支板支持;
腕棒 自铰板前方伸出的短棒状构造;
腕骨 腕环 两个腕棒向前伸展相连而成的环带状腕骨;
腕螺 由细长条带自腕棒旋绕而成的螺锥状腕骨,
平直 两端褶皱 全面褶皱
⑤旋脊的变化 大而明显 渐小 消失
(2)地史分布
C1 晚期 开始出现蜒类,小泽蜒科为主 C21 纺锤蜒科开始大量出现 旋壁四
4.化石群:埋藏群上周围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变成化石群。
(二)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 为了进行古生态研究,必须区分化石群是原地还是异地
埋藏,主要标志为:
1.化石保存完整程度:细微构造、两壳闭合、破损等 2.个体排列情况:大小分选
壳。
度量: 壳长又叫壳宽、壳高、壳后(见图所示)
★头足纲
缝合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相接触之线,只有在外壁脱落后才能见到。是分类的重要依
据,尤其对菊石超目更为重要。
类型:
鹦鹉螺型

地球科学中的层序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地球科学中的层序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地球科学中的层序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各个层面的综合学科,其中层序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则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

层序地层学主要研究地层的堆积顺序和层序特征,而古生物学则主要研究生物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演化和分布。

两个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地层和古生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生命的发展历程。

一、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研究地层孔隙和渗透性、古地理、相似性、流体分布、沉积构造、封闭性等问题的学科。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各地区的地质构造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

地层可以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年代地层。

年代地层基于不同岩层的形成时间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的时代、世、期、纪等。

每个年代地层内部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层位,这些层位在不同地区的厚度和性质都会有所不同。

层序比年代地层更为精细,可以把不同年代地层内部根据堆积顺序进一步分为若干层序。

层序是由一定的岩相组成,具有相似的地质历史、沉积环境和堆积模式。

根据层序可以推测出古地理、沉积构造、相似性等地质特征,有利于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

二、古生物学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史,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和适应。

古生物学正是研究生物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演化和分布的学科。

通过对古化石、化石记录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历程、生态系统的变迁以及地球环境的演化。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化石是地球上曾经生活的生物体遗留下来的物质,它们经过埋藏和化石化后,保存了生物的形态、荧光、组织成分等信息。

通过对化石的分析,可以了解各种生物的形态、组成、行为习性和生态环境等信息,为了解古生态和地球演化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化石记录是古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所有化石遗存的总和,包括生物组成和数量、生存环境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通过对化石记录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的生物组合和环境特点,推断出古地理、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演化等信息。

古生物地层学总复习总结概要

古生物地层学总复习总结概要
利用保存在地层中的时间标志(生物标志、 物理标志),把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年代 地层单位,并与不同地区的年代码地层进 行对比。
年代地层单位含义
1、定义: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 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 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岩石 (或地层)
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 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命名时可称??? 龙,而不能称 ??? 恐龙
臼齿形态和食性关系
– 切尖型:牙尖三个尖,彼此分离,相当尖锐。食 肉动物,如虎、狗、刺猬等
– 脊齿型:牙尖连成脊,有的脊呈新月形。食草动 物,如象、马、牛、羊等
– 瘤齿型:牙尖低圆呈瘤状。杂食动物
古植物学
1、根、茎、叶的形态及功能 2、完全叶与不完全叶 3、叶序及其类型 4、叶的顶端、边缘及基部的形态类型 5、叶脉及其类型
叶脉类型
主要高等植物分类系统
1.石松植物门(蕨类) 2.节蕨植物门(蕨类) 3.真蕨植物门 (蕨类) 4.种子蕨植物门 (裸子植物) 5.苏铁植物门 (裸子植物) 6.银杏植物门 (裸子植物) 7.松柏植物门(裸子植物)
叶座的结构




小羽片

末次羽片

间小羽片

间羽片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Ar-S ,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 – 早期丝状藻为主→后期叶状藻为主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P3 -K 1,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 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中重要的分支,两门科学它们紧密结合,共同探索过去的地质学,揭示古地理及古气候,并也开展深入研究。

1. 什么是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指研究过去古生物进化演化及其相关研究。

主要研究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古生物,它们是如何形成、行为的,它们的历史发展如何。

此外,古生物学还涉及介于生物学、地质学及化学学之间的交叉材料,以便检验研究有关演化、生物环境变化等的假设,更有助于解释许多重要的生物地球现象。

2. 什么是地层学?
地层学是一门以地质层序的构造和分布及其一般原理为研究对象的地质学科目。

主要研究地层构造、地质历史、层序沉积地层、沉积相及气候变迁等。

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这两门科学联系紧密的基础上,将动物和植物化石等古生物地层资料视为地质层序的重要标志。

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产生了哪些重要研究内容?
(1)探索古生物行为,比如推测古生物的迁徙模式、繁殖方式,以及
分布规律;
(2)古时期的环境演变,比如古气候、海洋沉积,以及大气组成成份等;
(3)生物进化史,比如古生物发展的历史、识别物种发育树、发展出
许多不同物种,以及古生物灭绝过程;
(4)古地貌恢复,比如重建古代河流、山脉形态及地表土壤,在古生
物的分布及繁殖上的影响等;
(5)古今比较,比如今日的景观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趋势等。

从上所述可见,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结合为探索地球古历史提供了重
要的依据,联合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
使我们能够预测与改善现代及未来地球环境变化趋势,针对地球命运
我们而来的挑战及威胁制定相关策略,以确保人类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古生物地层学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 Claraia aurita minor (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

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

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根据相同化石对比地层,证明同属于同一个时代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生物特征的化石)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标志化石。

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或者土壤)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有宇、界、系、统、阶等,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有宙、代、纪、世、期等。

年代地层单位代表的是地质年代(时代),岩石地层单位是某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岩石(或地层)。

一个是地层,地个是时代,二都是相互对应的。

相对比律(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测到是彼此毗连的相和地区(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层理: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

(沉积岩层内部的成层性特征)沉积环境:沉积物(岩)形成时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区域沉积相:具有一定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沉积物组合。

表征了当时的沉积环境。

笔石:笔石是一类已灭绝的海洋群体生物,通常隶属于半索动物门,存在于中寒武世—早石炭世。

笔石的骨骼为笔石虫体分泌的几丁质经炭化后留下一层炭质薄膜,笔石常呈碳质薄膜保存,很像用笔在岩石上书写的痕迹,笔石一名因此得来。

化石主要产于灰岩或其夹层的薄页岩中,绝少见于砂岩中,代表浅海相动物。

笔石群最初由一个胎胞按顺序分出若干个胞管,胞管相连形成笔石枝。

胎胞尖端有一丝附着在海底或其他漂浮物体上。

笔石枝下垂、下斜、平伸、上斜或攀合生长。

胞管为笔石个体住室,成单列、双列或四列排列,前后相互叠覆,后一胞管被前一胞管遮盖的部分称为掩盖部分,未遮盖部分称为露出部分,这两部分之和即为胞管长度,其始部互相贯通形成共通沟,末端露出,形状变化很大,是鉴定笔石的重要特征之一。

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与地层沉积关系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和地层记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进化和灭绝过程。

本文将介绍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学科交叉以及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定义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上早期生命形式、生物演化过程和生命起源的学科,主要利用古生物化石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古生物学家通过分析化石的形态、结构和组成,可以推断出古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物种演化以及生态系统演化的情况。

生物地层学是研究地壳中化石分布与地层沉积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地层内含化石的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序列和相对年代顺序,从而揭示地球演化的历程和生物演化的规律。

二、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和采集: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常常进行野外调查,寻找含有化石的地层,并进行采集。

这些采集到的化石样本将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数据。

2. 化石鉴定和描述:研究人员需要对采集到的化石进行鉴定和描述。

通过比较和分类,确定化石的物种、属、科的归属,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3. 化石研究与分析技术:古生物学家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工具对化石进行研究与分析,揭示化石的结构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4. 地层剖面分析:地层学家通过勘探钻探和地质剖面观测,研究地层的沉积特点、成因及变化规律,并与含有化石的地层进行对比,确定地层的时代和相对年代顺序。

三、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学科交叉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紧密相关,两个学科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古生物化石是生物地层学中重要的年代标志和化石组合的代表,地层沉积环境的变化也为古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背景。

另外,古生物学与地球科学、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也存在交叉与融合。

例如,通过古生物学研究,可以了解地球上古代的气候演变,探究全球变暖或降温的原因。

四、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重要意义1. 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通过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地球生命起源的环境和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了解生命的演化与分布规律。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Claraia aurita 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第四章 古生物、地层

第四章  古生物、地层

(二)古生物学在恢复古环境、再造古地理方面 古生物学在恢复古环境、 得到广泛应用
1. 指相化石:指示古生物当时生存的环境条件。 指相化石:指示古生物当时生存的环境条件。 2. 形态功能分析:生物的器官构造必须与外界生存条 形态功能分析: 件相适应。 件相适应。 3. 气候与生物:大量植物化石是温暖潮湿气候的标志、 气候与生物:大量植物化石是温暖潮湿气候的标志、 造礁珊瑚化石指示18℃以上海洋温暖气候等。 造礁珊瑚化石指示 ℃以上海洋温暖气候等。
2. 模铸化石
分为四类: 分为四类: 1)印痕化石 ) 植物叶片等。 植物叶片等。 2)印模化石 ) 印模,分为: 印模,分为:
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铸型。 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各种印虫、 软体腐蚀后留下的印痕,如水母、蠕虫、 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或内部填充物上留下
3)岩石地层单位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维地质体。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维地质体。 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生物地层单位
组合带:指其所含的化石或其中的某一类化石, 组合带:指其所含的化石或其中的某一类化石,由三个以 上分类单位整体上构成一个共生的地层体。 上分类单位整体上构成一个共生的地层体 。 从某整体 来看, 构成一个自然的组合, 来看 , 构成一个自然的组合 , 并以此区别于相邻地层 内的生物组合。 内的生物组合。 延限带: 延限带:是指经筛选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化石分子的已知延 限所代表的地层体。 限所代表的地层体。 富集带:某一类分类单位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富集带:某一类分类单位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它不包括前期出现数量不多时的地层,也不包括后期逐 它不包括前期出现数量不多时的地层, 渐稀少时的地层。 渐稀少时的地层。 上述三种类型并非是相互包容或从属的关系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古生物研究的内容:1、找出各类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规律2、指导地层的划分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3、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最基本的事实依据。

3、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沉积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4、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5、全新世以前的生物是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称为现生生物6、化石的分类(按规模):假化石、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7、显生宙的生物演化: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2、澄江动物群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8、灭绝: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9、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及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到正常发展水平10、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机能不同的器官(如手、肢、鳍卜11、同功器官:生物的形态、功能相似而起源不同的器官(如鸟和昆虫的翅膀卜1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3、器官相关律:意义:阐明生物进化,变异过程;推断化石生物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14、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15、生物进化的三个层次:小进化:生物在居群内部的演变,是生物进化的起始阶段;成种作用:是物种分化、增加的过程;大进化:涉及种以上的分类群的进化问题16、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是:生物变异和生物遗传17、成种作用:从单一始祖居群分化成两个或多个同时物种的过程18、物种形成的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19、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第二十三章古生物地层学基础

第二十三章古生物地层学基础

生物地层学是上述两学科综合交叉学科。
第一节 古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地层学简介
第一节 古生物学基础
一、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概念 1.定义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是生物学
(Biology)的一个分支。 2. 研究内容 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 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4.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s)
(2)摸铸化石(Mold and cast fossils)
(3)遗迹化石
(4)化学化石(或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s)
(1) 实体化石 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尤其是硬体部分)保 存下来的 化石,如琥珀中的昆虫、冻土中猛犸象等。
脊椎动物。
古生代(590-250Ma)
(1)早古生代(590-410M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出现,以寒武纪初 期生命大爆发为起点,其中最为繁盛的是三叶虫、笔石、头 足类、腕足类及珊瑚等。
注:三叶虫、笔石在志留纪末时大多已绝灭,由于其数量多、演化迅速, 因此可作为早古生代重要标准化石之一。
笔石 属笔石纲。多为浮游生活(仅树形笔石目中大部分是固着生活)。出现 于寒武纪(最早笔石化石发现于中寒武世),繁荣于奥陶纪、志留纪。因化 石形状酷似写在岩石上的文字笔迹,故得名。笔石的种类较多,如对笔石、 单笔石、树笔石等(P291图)。主要构造有线管、胎管、笔石枝,笔石枝数 目不等,多见二枝、四枝、单枝,笔石枝上连续生长许多胞管。
5亿年前
晚古生代(410-250Ma):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飞跃
D:鱼类时代
鱼类特别发育,有的逐渐演化为两栖类。当时的两栖类具 有较坚固的头板,故为两栖类中的坚头类(亚纲),属于 原始的两栖类,广泛生活在成煤沼泽环境。 C-P:两栖类动物时代 两栖类空前繁盛。有的进一步进化为爬行动物(真正的陆 生动物),最早的爬行动物叫林龙,生活在晚石炭世早期 (约3.2亿年)。

古生物与地层

古生物与地层
1. 标准化石法 演化迅速、地质历程短、地理分布
广泛、数量丰富、易于鉴定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2. 生物组合法
集带等)。
综合分析地层中化石总体面貌特征
及其在地层中的变化规律(组合带、延限带、富
(三)地层间接触关系分析法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地层的连续沉积过程将受
到影响,致使地层在上、下层之间产生不同的构造
太 古 宙 AR
新太古代 AR3 中太古代 AR2
古太古代 AR1
始太古代 AR0
3600
地质年代表(2)
宙 代 纪
二叠纪 P

晚二叠世 中二叠世 早二叠世 晚石炭世 早石炭世 晚泥盆世 中泥盆世 早泥盆世 晚志留世 S 中志留世 早志留世 晚奥陶世 P3 P2 P1 C2 C1 D3 D2 D1 S3 S2 S1 O3 O2 O1
(三)古生物化石在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作用
1. 化石层序律: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时代相同; 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化石不同。 2. 建立年代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生物演化趋 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生物演化的阶段 性和不可逆性,它们为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依据。
3.2 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年表
主要内容: 3.2.1 地层划分、对比的概念与地层单位 3.2.2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段 是比组小一级岩石地层单位。它在组
内具有与相邻岩层不同的岩石特征。通常 一个组可以根据岩层岩性特征等标志的不 同而划分为若干段。如宁镇山脉的栖霞组 由下而上分为碎屑岩段、臭灰岩段、下硅 质岩段、本部灰岩段、上硅质岩段、顶部 灰岩段。
层 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指组内或段
内 一个 明显特殊岩性的岩层单位,如粘 土层、煤层等。
1)岩石地层单位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 成的三维地质体。 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古生物及地层

古生物及地层
• 群——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或不分。 • 组——划分岩石的基本单位。 • 段——组内的次级单位。 • 层——由段或组内分出的特殊岩层。
• 2、生物地层单位 • 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依据划分的地层
单位。 • 组合带——指所含的化石或其中的某一化石,从
整体看,构成一个自然组合,并以此区别于相邻 地层的生物组合。 • 延限带——任一生物分类单元所延续范围内代表 的地层。 • 顶峰带——最繁盛时期所代表的地层。
• 游移种类——在水底可以游动和爬移,为 单体生物.常具两侧对称的体形。
• 钻孔种类——能在水底岩石或它物上钻 洞,并在其中生活。
• 底埋种类——挖掘、潜埋在水底松软的砂土或淤
泥中生活,大多具伸长的体形。 • 游泳生物——亦称自游生物,生活在水层中并能主
动地游动,通常具有发育良好的运动器官,体形多 呈流线形,两侧对称。 • 浮游生物——为生活在上水层没有或具极不发育运 动器官的生物,通常随波逐流,多少是被动地浮 游。浮游生物大多形体微小,呈球形、扁球形等, 一般为辐射对称,骨骼不发育或具薄壳。
• 四、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 • 1、古生物是制定地质年代表的主要依据。 • 2、古生物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 3、古地理环境分析。
• 五、部分古动物简介 • 1、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为真核单细胞动物,个
体只由—个细胞所组成,具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 胞膜的基本结构,有的还可以具有外壳。原生动物 个体微小,没有器官,其生活机能由细胞本身所分 化的各种细胞器来行使,运动细胞器为鞭毛、纤毛 或伪足。

在使用地质年代名称时,要与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
名称相符合。界、系、统地层单位,一般划分为下、
中、上三部分或下、上两部分,而对应的地质年代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层学
xx海洋生物大爆发:
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小壳化石:
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的化石。

xx动物群:
xx大爆发的第二幕。

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居群:
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了居群。

特征:
居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分布形式等。

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的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化石作用:
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包含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相:
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共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

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他们门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
原蕨植物又称为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2m,多为草本,无根和叶。

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

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还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双壳类外壳的定向和度量!!
简述为什么爬行动物比两栖更适应陆地生活?
爬行类更适应陆地生活因为它们角质化的皮肤可以阻止水分过分蒸发,肺具有更完善的呼吸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生殖方式------能产羊膜卵,并且骨骼构造和大脑比两栖动物更加发育。

通常所说的恐龙并不作为某一类单元的学名,而是爬行动物中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称,如翼龙不是恐龙。

哺乳动物的起源:
哺乳动物情愿于爬行动物下孔亚纲兽孔目中较进步的兽齿类。

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纲,出现于三叠纪晚期,新生代大发展。

人类的演化: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阶段。

遗迹化石:
是古代生物在底层内或地层层面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留下的遗迹被沉积物充填、埋藏后,再经后期成岩的石化作用而形成的。

地层:
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的界限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地层单位:
是根据可观察到并呈现总体一致的岩性(或岩性组合)、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关系。

所定义和识别的三维空间岩石体。

岩石地层单位:
群,组,段,层
生物地层单位:
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富集带
层序:
层序是由一套相对连续的、成因上相关的岩层序列组成的地层体,其顶底界为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当的整合面。

层型:
是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限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

地层层序律:
是指地层在未发生断裂和倒转的情况下,上下有序,现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即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

生物层序律:
是指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底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地层层序。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的各种属性及特征,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划分为各种大小不同的地层打单位。

地层对比:
是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性或属性一致和(或)地层位置相当。

地层对比划分的方法:
标志层法:
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分布范围较广、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被称为标志层。

标准化石法:
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做标准化石,根据标准化石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角做标准化石法。

选择或确定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应具备的条件:
答:1、连续、无间断、无明显垂直相变的含化石的海相或非海相沉积层序,并具有一定厚度以确保能代表一定的时间间隔。

2、未遭受沉积同期或后期构造的破坏,或强烈的变质作用。

3、具有丰富完好、多样化和世界广布的动植物化石代表。

4、有利于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提供各方面资料证据。

4、剖面交通方便,允许国际同行自由研究。

瓦尔特定律: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叠在一起。

河床沉积:
包括河床滞留砾石沉积、边滩及心滩和砂质沉积。

海侵:
是指海洋向陆地推进,还是面积扩大,海岸线延伸到原来的陆地内的现象,其前进方向即为还侵的方向。

海退:
海水平面下降,海水从大陆后撤,海岸线向外迁移,称为海退。

超覆:
海侵序列上层的展布范围大于下层的展布范围,而有一部分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岩层之上,这称之为超覆。

退覆:
在海退序列中愈新的地层分布范围愈小,这成为退覆。

沉积旋回:
当海退序列紧跟着一个海进序列时,便形成地层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分布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前xx系:
并不是一个正式年代地层单位,它是指从寒武纪初至可确定的地球历史起始之时的那段古老地质时期行成的地层,相应的称这段时期为前寒武纪。

叠层石:
是指有菌藻类生物集合体与沉积物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其形态变化与菌、藻类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

xx卡拉动物群:
新元古代末南华纪全球性冰期之后,在距今5.8^5.6亿年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后生动物并开始辐射发展。

由于他们都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故一般称为埃迪卡拉动物群。

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时期:
从寒武纪起小壳生物突发式地大量出现和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大爆发。

寒武纪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奥陶纪重要化石是笔石和头足类中的鹦鹉螺。

志留纪是单笔石,晚志留开始出现有颌类和适应半陆生活的裸蕨植物。

生物相:
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及生态特征。

笔石相:
以含丰富的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

简述古生代晚期生物变革的情况及原因:
答:
植物界,从泥盆世出现了真正的陆生植物,并形成小型的森林,至此植物界已正真完成了脱离水体而登上陆地的巨大变革。

石炭纪,植物界进一步发展,到晚石炭世,由于气候分异植物群的纬度分区现象逐渐明显,此时植物界完成了征服大陆的历史过程,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蕨类植物衰退,代之而起的是裸子植物中的银杏类、苏铁类、松柏类及本内苏铁类,预示着植物界的演化即将步入裸子植物时代。

陆生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晚期鱼类、两栖类的到很大的发展。

泥盆纪为鱼类的时代,到泥盆纪末,两栖类出现。

至石炭二叠纪,两栖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晚石炭世起,原始爬行类开始出现,从而动物界也摆脱了对水体的完全依赖,正真完成了征服大陆的历史过程。

海生无脊椎动物,古生代晚期以腕足类、珊瑚类、虫筳类、菊石类的繁盛为特点,同时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替代了藻类成为当时主要的造礁生物。

虫筳类于古生代末消失,四射珊瑚也灭绝,腕足类大部分灭绝。

大量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集群灭绝在古生代晚期。

原因一时地外小行星撞击说等,二是内地成因如盐度变化气候波动火山爆发等,作认为大规模海退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是主要因素。

中生代: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菊石的时代。

xx动物群:
简述新生代生物界与中生代生物界面貌有何不同?
答:
植物界,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占据了主要地位,取代了中生代裸子和蕨类植物的地位并得到突发性的演化。

动物界,无脊椎动物以有空虫、腹足类、双壳类为主,节肢动物中的介行类有了新发展。

高等哺乳动物取代了昌盛的爬行动物,尤其是有胎盘类的进化辐射更为明显,除此外还向海空发展。

人类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