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的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清东陵丧事活动中的民族特征

清东陵丧事活动中的民族特征
清 式 棺 具 分 为 内 外 两 层, 外 为 椁, 内 为 棺。 内 棺 制 作 完 毕, 均 油 饰 朱漆数层,油完后阴干,在上面刻经 咒。所刻经咒不分等级,一律为金刚经。 如寿安固伦公主彩棺内缮写“西番字 样”,道光帝常嫔内棺缮写“四天王咒”, 康熙帝惇怡皇贵妃写“喇嘛字”,而清 末慈禧太后的内棺同样书“西番四天 王咒”。四天王咒的摆布形式,则是根 据棺椁入葬地宫之后的实际方向而定。 这些西番文字的雕刻,有阴刻有阳刻。 据实际调查得知,乾隆帝内棺为阳刻, 其他均为阴刻,刻完后填金漆,华丽 无比。
文化长旅
清东陵丧事活动中的民族特征
■ 文 / 李悦 陈萍
清 东 陵 是 清 朝 的 皇 家 陵 园 之 一,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清东陵共 有 15 座陵寝,内葬有 5 位皇帝、15 位 皇后、136 位妃嫔,以及 3 位阿哥和 2 位公主,另外还葬有王爷、保姆、侍女、 贞臣等。清东陵原有各类建筑物、附 属建筑物 580 座 ( 组 ),现存 508 座 ( 组 ), 总占地 78 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 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 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在帝后陵墓中,于隆恩门、隆恩 殿、明楼上均悬挂斗匾,分别书写着“隆 恩门”、“隆恩殿”、“某陵”等文字,其中, 文字种类和布局一如神道碑文字一样, 满文居中,左蒙文,右汉文。
神牌以栗木为之,其制式有奉先 殿 神 牌、 太 庙 神 牌 和 陵 寝 神 牌 三 种。
后宫主位中,妃以上等级才有神牌供 奉,嫔以下只有神位而已。陵寝神牌 平时供奉在暖阁中,祭祀时,由礼部 官员请中,左蒙右汉的布局。
西朝房称为茶膳房,是祭祀时制 作奶茶和膳品的地方。满洲人在关外 时,喜欢以奶茶代饮,无论日常生活 还是在过年过节时,奶茶是其必不可 少的饮品。进关后,这一传统保留了 下来,上至皇族大臣,下至平民百姓, 都对其情有独钟。所以在陵寝建筑中,

满族丧葬习俗源流述略

满族丧葬习俗源流述略

作者: 杨英杰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3-89页
主题词: 满族;女真人;死者;中原地区;满洲;丧葬习俗;勿吉;肃慎;生活习俗;演变过程
摘要: <正> 满族丧葬习俗最为复杂,它把人生各种生活习俗与信仰习俗,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它一方面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依恋及对其一生事业、贡献、影响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是生者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世界生活的安排。

本文试对满族的丧葬习俗,从其先世肃慎、挹娄时代起,经勿吉、靺鞨、女真直至清代满洲数千年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溯其源而析其流,揭示其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特点、成因及其变迁过程。

一、挹娄、勿吉、靺鞨的丧葬习俗。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高荷红满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其历史可溯源到先秦。

作为独立的民族称谓开始于1636年[1],有文字的历史至今也只有四百多年[2],而在其入主中原后,满语又渐渐式微,现在成为很少人用的“死”语言。

但其保留的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历史资料却有着极高的价值和迷人的魅力。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汉族的融合,已不露痕迹地成为共享的文化。

满族长期信奉萨满教,故婚丧嫁娶方面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萨满教认为灵魂不死,这个观念导致丧葬仪式的盛行,丧葬仪式是祖先崇拜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

对于早期被认为是自己的祖先的图腾动物也举行丧葬,很可能是这一时期追加上去的一种仪式。

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丧葬习俗反映各民族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感情的心理状态。

葬俗产生最早大概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通常与人类灵魂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葬俗可分为葬式和葬礼两部分。

所谓葬式,种类复杂,有土葬、火葬、树葬、天葬(野葬)等;所谓葬礼,各民族都有其特点,繁简不一,与其社会发展水平、死者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宗教信仰、邻族的影响等有着直接关系。

葬具从无到有,因死者阶级地位、所处自然环境和民族习俗而异,有陶罐(火葬用)、石棺、木棺之分,有的尸体置于棺床上。

满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后经历了土葬、兽葬、树葬、火葬等各种葬俗,每一种葬俗都打上了独特的民族印记。

在肃慎、挹娄、勿吉时代,据古籍记载,一般为春夏土葬,秋冬兽葬。

如父母春夏死,当日就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有椁无棺”,并于冢上作屋,以免受雨水淋浇。

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猪是当时主要祭品。

当时的吊唁活动也很简单,“以土复之,以绳系于椁,透出土口,以酒灌酹,才绝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

(见《肃慎国记》)”。

如父母死于秋冬,即以其尸喂貂,貂食其肉往往能多捕获。

因为当时满族先民“以无忧哀相尚,性格豪放、通达,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被认为是不壮。

”和渤海同时的黑水靺鞨的葬俗比较简单,“死者埋之,无棺椁,杀所乘马以祭,”以土葬为主,而陪葬品是马。

清朝墓葬文化

清朝墓葬文化

2、驾崩后:择吉时入殓 • 小殓----整扮容貌后就穿上殓衣 • • 大殓----皇帝尸体入棺
• 停灵----乾清宫 “寿终正寝”
3、出殡 ---移到陵墓地宫
• 行前祭天、地、祖宗,行程中每日行朝夕奠礼,到陵地 后 要祭告后土、山神。梓宫入地宫后还有行生附太庙礼。 出殡前后还要焚烧纸人纸马楼库器皿等,纸汽车、法船 光绪皇帝的出殡
• 墓穴有十忌 • 一忌后头不来 • 二忌前面不开 • 三忌朝水反弓 • 四忌凹风扫穴 • 五忌龙虎直去 • 六忌直射横冲 • 七忌淋头割脚 • 八忌白虎回头 • 九忌龙虎相斗 • 十忌水口不关

• • • • • • • • • •
平原十不葬
一不葬粗顽怪石 二不藏急水争流 三不葬沟壕绝境 四不葬孤独山头 五不葬神前庙后 六不葬水口不定 七不葬开塘伤龙 八不葬草木不盛 九不藏人居稠密 十不葬龙虎尖头
• 石像生 指安设在 陵墓神道两侧 的五对精美的 石像生,分别 是文臣、武将、 马、大象、狮 子。清西陵只 有泰陵、昌陵 建石像生。
• 七孔石拱桥 坐落在大 碑楼与石像 生之间,是 陵区所有桥 梁中唯一的 一座七孔桥, 桥长107米, 宽21米,是 清西陵最大 的一座桥梁。
• 龙风门 神道上门式 建筑之一,周 身用黄、绿琉 璃构件嵌面, 正面各嵌琉璃 盘龙一条,背 面各嵌鸳鸯荷 花图案,有帝 后共穴,永远 合好之意。
满族葬礼
• 原始葬礼:无棺椁 殉葬
• 金中后期:讲排场 “无问贵贱,多破钱物, 用纸做房屋、牛马、侍从等仪物” • 入京后:停放尸体 尸体从窗户抬出
纷繁复杂的皇家葬礼程序
• 1、生前就要选择好陵墓地址、做好棺木。 • 清朝自顺治帝开始,历代皇帝和后妃的陵 墓选在东陵(河北遵化县)和西陵(河北 易县)两处。 • 棺木(皇帝称“梓宫)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满族民俗礼仪包括婚礼、葬礼、节日等方面,是满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婚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种神圣的事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

在满族婚礼中,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拜访,然后由新娘的父亲领着新娘出门,新郎要在门口等候,然后由新娘的父亲将新娘交给新郎。

在婚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拜堂、敬茶、献花等。

葬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葬礼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仪式,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

在满族葬礼中,首先要进行“请魂”仪式,然后进行“送魂”仪式,最后进行“安葬”仪式。

在葬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烧纸、献花等。

节日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节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满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满族节日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仪式和活动,如祭祖、赛龙舟、吃粽子等。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满族民俗礼仪,让这种传统文化
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浅析满汉文化交融在清代满族丧葬习俗中的体现

浅析满汉文化交融在清代满族丧葬习俗中的体现
深深地埋在这些金 山翡翠 当中, 实在是奢华 至极 。
2 . 4 人 殉 制度 的废 除
闭为止 , 每年都往 墓里送 入各种 奇珍 异宝 , 而慈 禧 的遗 体就
十 日内不脱 孝 , 三年之 内 , 男 子不穿 红衣 , 女子不簪 花 , 穿青 布衣 服 ; 除服前 的二十七 日禁止 穿红 色衣服 , 门前禁止 挂红 旗等等。 汉人凡遇丧事 , 必占 卜 。“卜葬 兆 , 甫襄 , 亦 如之 。 ” 凹用 占卜 来 安排丧事 、 墓葬等 的相关事宜 。满族也 不例外 , 《 红楼 梦》 中贾珍在儿媳秦可卿死后 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发人 人宫请 钦天监的人来 商定丧事的相关 日子 , 贾 珍此举表 明满族在遇 到丧事时也存在着 封建迷 信思 想。殃榜 是死者 人埋 出城 门
对先祖 的孝敬与思念 。清朝建 国后 , 剪发 的习俗 被纳入宫廷
直延续 到清亡 。 3 . 2 满族男子在服 丧期 间不剃发
的丧礼 中。“ 顺治 十八年 , 世祖崩 , 圣祖截发辫成服 。 ” 此俗 一
满族 的男子发式 是 留辫子 , 遇到 丧事 的时候 则例 外 , 一
律不准剃发 , 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此举被清 人作为祖 制加
已开始用马来殉墓。宋元时期女真人逐 渐在东北 地区崛起 ,
入关 后满族 实行 以土葬为 主的丧葬 形式的原 因是多方 面的 。首先是受汉族儒家文化 的影响 。满族入关后 , 统治着

个 以汉人为 主的社会 , 要想维持这种统治就必 须放弃某些
传统而接受汉人 的统治 思想 和手段 。其 次实 行土葬 是受统 治者政策 的影响 。清朝 的统治是 以八旗 制度为根本 , 它是兵 农合一 的制度 , 这里 面就包含 着对 土地 的重视 , 驻防八 旗远 离家乡 , 死后 携带 遗体 归乡也 是不 太现实 的做法 , 于 是效仿

满人(旗人)出殡流程旗人殡葬流程

满人(旗人)出殡流程旗人殡葬流程

满人(旗人)殡葬礼仪| 满人(旗人)出殡流程|旗人殡葬流程满人(旗人)分为八旗,即正黄、正红、正兰、正白。

此四色旗锒边的叫做“锒”,即锒黄、锒红、锒兰、锒白。

遇有丧葬典礼时,必须用自家所属的旗,进行标志。

通常出殡行列为:一、按照各旗的旗色标志,死后先立幡架子,挂上本旗的“幡”,其形式和演传统戏时举的大□旗相似,中间绣一条大龙,插在幡架子中间。

出殡时,由十六人,或二十四人,或三十二人抬着在前面导行。

二、门口一对;即旧时满军当中的大旗。

三、标枪旗子,也称“曲律”(满语译音)由八杆至二十四杆。

以上均按自家所在的旗,决定颜色。

大体形式亦如传统戏中,大将出场时,有八个小兵打着的竖旗一样。

四、功名牌,红色,正面写有死者生前,曾获得的功名和曾任的官职,以三、四品官职为例,如“大名知府”、“两湖道台”、“戍午举人”、“庚申进士”。

背后则写着杠房字号,如“交道口裕恒”等字样。

五、金执事七对,即:金兵符、金卧瓜、金立瓜、金月斧、金天镫、金拳、金掌。

六、飞熊、飞虎、飞鱼旗若干对。

七、虎头图案的“肃静”、“□避”牌四对。

八、刀、枪、剑、戟、鞭、锏、锤、抓等古代兵器仪仗若干。

九、四人抬影亭一座,内悬死者放大的影像。

十、四人抬引魂轿一乘,绿轿围子,黑纱帘内供死者灵牌。

十一、映日伞两把。

十二、大扇两把。

十三、鹰:由二人拴架。

意为“金毛童子”、“银毛童子”。

十四、狗,由一人牵引,意为二郎神之“嚎天犬”。

十五、骆驼,由二人牵引。

旧传“哼、哈二将”,即《封神榜》里所说的陈琦(哼)、郑伦(哈),因为他俩都是骑骆驼的。

十六、刽子手,两人身穿号衣,手提屠刀、锁练。

十七、大清国旗,三角大“龙”旗。

十八、大伞两柄,各由二人“拉幌”。

十九、功名牌,上书皇上最高赏赐,如“晋封光禄大夫”、“御赐黄马褂”等等。

二十、大黄伞盖一柄,二人“拉幌”。

二十一、大黄彩亭一座,内供死者生前皇上所赏赐的各种物件。

二十二、官鼓大乐一班,通常为九人:一对大号、四面堂鼓、一对锁呐、一面九音锣。

大清各级官员陵墓葬制是怎样的

大清各级官员陵墓葬制是怎样的

大清各级官员陵墓葬制是怎样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陵寝制度到了清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每个等级的官员的陵墓葬制又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清各级官员陵墓葬制,欢迎阅读!大清各级官员陵墓葬制在清朝之前的中国历代封建社会,传统的墓葬等级观念只有“陵”与“墓”两种等级的区别。

皇帝的墓葬被称为“陵”(包括“陵寝”“园寝”“陵园”),除此之外,即使是诸侯王乃至太子的墓葬,除非朝廷特殊的恩礼,也都只能称为“墓”。

“陵”(包括“陵寝”“园寝”“园陵”)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只能特指帝王的埋葬地,普通的百姓墓甚至高级贵族墓葬都是不能随便称为“陵”的。

擅自称陵意味着僭越,是封建等级制度绝对不允许的。

“陵”与“墓”的区别,是封建等级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清朝入关以后,“园寝”从“陵寝”中分离出来,在“陵”与“墓”之间,加了一个“园寝”的等级,把皇帝与皇后的墓葬称作“陵”或“陵寝”,而将包括皇帝的妃嫔和皇子、公主以及皇族中其他所有封授爵位的宗室贵族墓葬统称为“园寝”,在“陵”与“墓”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以往历朝不同的特殊的丧葬等级,这是与以往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有所不同的。

事实上清王朝将宗室有爵位的人的墓葬称为“园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名称的更改。

种在丧葬上特殊等级的确定,首先与清朝特殊的社会政治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上层贵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

清室人关后,从顺治元年(1644)开始,先后三次圈占京郊五百里以内土地,以安置满洲贵族、勋臣和八旗兵丁。

按照满族的计量土地方法,以“绳”为单位,每绳四十二亩,所以当时把丈量土地称为“绳圈”,民间老百姓把这种强行霸占土地的方式称为“圈占”。

第一次从顺治元年十二月初五开始,第二、第三次分别在顺治四年(1647)和康熙八年(1669),共圈占土地约十七万顷。

满洲贵族在圈占过程中趁机强占大量民地、良田,设置皇庄、王庄及八旗官兵田庄,并强迫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在其庄园劳动。

试论清初皇室的火葬习俗

试论清初皇室的火葬习俗

试论清初皇室的火葬习俗作者:李童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0期摘要:清初皇室的火葬,反映了满族的民族风俗和时代特点。

从火葬到土葬,也是清代丧葬制度改革的一大壮举。

而皇室的葬俗无不引领时代的潮流,随着满旗人不断与中原汉人的融合,他们在吸取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同时,他们的葬俗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火葬习俗的消失也是满人真正融入华夏大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清初;皇室;火葬;习俗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69-02关于火葬的起源,一般人认为它始于印度,因释迦牟尼火化而有死后焚尸之俗,此俗随佛教传入中国。

其实,我国火葬由来已久。

考古资料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

1945年,在甘肃临洮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座墓中有三个灰色大陶罐,其中有一个盛有人体火化后的骨灰①。

有人认为从那时起,中国就出现了原始的火葬方式②。

火葬与我国传统的儒家观念相悖,儒家认为火葬乃身后之戮,是十分残忍和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在中原汉人中不易流行。

然而距离中原较远的周边地区的民族,如在女真人中,则往往通行火葬。

努尔哈赤时代和清代前期的满洲,主要是沿袭金代女真人的火葬习俗,即焚尸而埋骨灰的复合葬。

本文结合考古资料,来谈谈清初皇室的火葬习俗。

一、清初火葬现象的延续清初皇室所盛行的火葬,是对满洲传统葬俗的延续,实为先焚而后埋的二次葬。

满洲火葬“或谓火化俗,酿自元”③根植于北方游牧民族原始的火崇拜,他们将火视为圣洁之物,能为亡者清除污秽。

可将其看作是长期形成的墨守成规的民族葬俗,蕴含其间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是入关后火葬现象不绝的主要影响因素。

火葬既没有以规范的典章制度出现,也没有以教义信条的形式被大加倡导,反而成为终清一代都不断摒弃、竭力遏制的“陋习”,所以并不能称之为机制完备、体系健全的丧葬制度。

清代曾多次下令禁止火葬,但仍不绝于清,“丧必火葬,生前玩好,美珠重锦。

(3)满族的风俗习惯5满族丧葬习俗

(3)满族的风俗习惯5满族丧葬习俗

(3)满族的风俗习惯5满族丧葬习俗满族的风俗习惯5满族丧葬习俗一般来说,满族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送终、停尸、报孝、带孝、挂幡、拉褡裢、入殓、出殡、烧饭等。

满族现在的丧葬仪式受到汉族的影响,但其民族特色的内容并没有丢,如报丧、入殓、哭丧、停灵、“拉褡裢”、出殡、服丧、烧船、插佛托都与汉族不同。

丧葬仪式,首先在丧事期间搭一灵棚。

其次是有吊唁之俗、立幡之俗,还要“请来最好司祭人”主持葬礼。

在一般情况下,老人临终以前,子女要守在身边,尤其是长子,时刻不离,一直到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气,俗称“送终”或“接气”。

在临咽气前,将寿衣给老人穿好,一旦咽气,马上用红布将祖宗板和镜子蒙上。

据说死者的灵魂看见镜子以为是河,不敢离家,所以要蒙上镜子。

停尸停尸人死后停放在西间,顺炕沿在地上放三块板子,板子的高度以死者年龄而定。

老年人与炕沿平,中年人次之,小孩最低。

有的满族人家只有长辈可放西屋,其他人之停放在外屋或东屋。

死者放板子后,头西脚东。

因满族以西为上,要在死者口里放一枚铜钱,俗称“含口钱”。

让其双手握两枚铜钱或饽饽,并用棉线将双脚绊好,用纸或布将脸蒙上,在其脚下点一盏油灯,长燃不息,曰“长明灯”,照幽冥之路,直至出灵。

一切安排好后,才全家穿孝举哀,并通告祖亲。

长子日夜守灵。

满族孝服前后开衩、马蹄袖,白粗布长衫,腰扎白布孝带,帽子围一圈摆布。

女孝服是不开衩的白布衫,头围宽幅布折叠的孝包头,头髻要放下,变成发辫。

满蒙丧服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

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即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和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前后还有两开启和袍褂的袍子一样。

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满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试论清初皇室的火葬习俗

试论清初皇室的火葬习俗
来谈谈清初 皇室的火 葬习俗 。

堂式建筑模 型, 内有骨灰 , 应 属于葬具。墓室西北角置一青花 牡丹花纹葫芦形瓷瓶 , 瓶 内装糜子 、 碎 玉块 、 玛瑙 、 松石等 。墓 主固龙雍穆长公 主为清太宗第 四女 ,死于康熙十七年 ( 公元 1 6 7 8年 ) 。墓中随葬品说明墓 主行火葬 , 属于二次 葬。墓室平
墓 内出土器物种类有 瓷器 、 陶器 、 银器 、 墓 志等 。墓 室东 北、 西北部 各置一褐釉平底 罐 , 罐 肩部均 有一圆孔 , 罐 内有骨
灰, 位 于东北侧 的陶罐上 盖一陶质绿釉碗 , 均应 属于葬具 。墓
门内东侧有一青 花鱼 藻纹盖罐 , 罐盖包 黄缎 , 罐 内有 火烧灰 。
台下腰坑 为先秦葬俗现象 , 有奠基 、 安宅的意义。这些体现 了

清初火 葬现象 的延续
清初 皇室所盛行 的火葬 , 是对满洲 传统葬俗的延续 , 实为 先焚 而后埋 的二次葬 。 满洲火 葬“ 或谓火化俗 , 酿 自元 ” ③根植
于北方游牧 民族原始 的火崇拜 , 他们将 火视为圣洁之物 , 能 为
残忍 和大逆不 道的事情 , 所 以在 中原汉人 中不易流行 。 然而距
我 国传统 的儒 家观念相 悖 , 儒家认 为火 葬乃身后之戮 , 是 十分 腰形孔 。 笔者认 为其 位置 与形制具有腰坑 的特征 。 石板上置银
离 中原较远 的周边地 区的民族 , 如 在女 真人 中, 则往往通行 火 葬。 努尔哈赤时代和清代 前期的满洲 , 主要是沿袭金代女真人 的火 葬习俗 , 即焚尸而埋骨灰 的复合 葬。本 文结合考古资料 ,
竭力遏制 的系健全 的
丧葬制度 。 清代 曾多次下令禁止火 葬 , 但仍不绝 于清 , “ 丧必火葬 , 生 前玩好 , 美珠重 锦。焚于灵右 , 不 惜也” ④这说 明 , 清初 时已开 始推行土 葬 , 但 对称 为“ 旧制 ” 的火 葬并 未强令禁止 。 清代统治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习俗作者: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0年第03期满族,一个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形成了满族极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其中的婚丧习俗则最为直接完整地体现了这种民族风格。

满族历史上曾有过野葬、火葬、土葬等多种形式,近代以土葬为主。

土葬也分先火葬后土葬及入棺直接土葬两种形式。

先火葬,将骨殖装入瓦罐后再土葬,这多用于远征时阵亡在外的将士。

习俗上是将死者的发辫割下,和骨灰放在一起,入罐埋葬。

满族先民认为发辫是灵魂寄栖的地方,故珍重保存。

另一种尸体殓棺直接土葬则是最普遍的形式。

其仪式与汉族相同,难说是满俗汉化,或汉族满化,交融之处甚多,多大同小异,不作赘述。

兹只记其某些独特之处。

首先是老人临终前,子女守在身边,尤其是长子必亲视含殓送终。

咽气之前将寿衣穿好,咽气之后立即将祖宗板子和镜子用红布蒙上。

传说死者的灵魂看见镜子以为是河,不敢离家,故镜须蒙上,遮祖宗板,是为不使祖宗看见不幸的伤心事。

人死后停放西间,头西脚东,口内放一枚铜钱。

因此西为上,并不空口,死后钱粮丰足。

满族孝服前后开衩,马蹄袖,白粗布长衫,腰扎白布孝带,不披麻戴孝,不戴孝帽,只帽上围以白色孝带,妇女围孝包头,发髻放下,编成发辫。

不论男女,皆白布蒙鞋,尚有父母一人在者,不蒙全,后跟处,留有鞋面本色。

孙辈孝服加红布条。

满族丧仪不像汉族挂白色“岁数纸”于门外,而是在大门前或院中挂红幡,俗名“倒头幡”,即丹旐。

幡用木座高杆悬挂,出殡时随棺送至墓地。

死者埋葬后,如夫妻先死一人,在坟地将红幡去掉黑头、黑裱,拿回收藏,待后死者出殡时再用。

当后死者埋葬后,在坟地上将幡抢回给小儿做肚兜,可以避邪、免灾,使孩子平安长大。

红幡质地不同,标志着地位等级的差别。

官宦皆绸缎,平民百姓多用红布制做(长春地区昔时多用红布),幡长一丈二尺许,将整幅红布分为四条,边条略短,头和尾用黑布装饰。

用三角形黑布作幡头,底部镶以锯齿状黑穗,满族古时以红色(血色)为凶色,故用于丧事。

清朝后妃的葬礼流程

清朝后妃的葬礼流程

清朝后妃的葬礼流程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funeral process for imperial concubines and empresses was a highly intricate and solemn affair.在清朝,皇后和妃嫔的葬礼程序十分复杂和庄严。

When an imperial concubine or empress passed away, the mourning period would commence with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death to the court and the preparation of the funeral arrangements.当皇后或妃嫔去世时,宫廷会宣布这一消息并筹备葬礼事宜。

The funeral process would typically feature several stages, beginning with the period of mourning known as "white mourning," during which the deceased's body would lie in state, and the court would observe a period of solemn mourning.葬礼程序通常包括几个阶段,首先是称为“白丧”的哀悼期,在此期间,逝者的遗体会被安置在灵堂内,宫廷成员会进行庄严的哀悼。

This would be followed by the period of "colored mourning," during which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burial ceremonies would take place, with elaborate rituals and traditions being observed to honor the deceased.接下来是“彩丧”期,在此期间,葬礼队伍和葬礼仪式会进行,举行精心准备的仪式和传统活动,以尊重逝者。

清代满族的丧葬习俗——从《御制增订清文鉴》谈起

清代满族的丧葬习俗——从《御制增订清文鉴》谈起

Funeral Custom of Manchu in Qing Dynasty ——from "Yu Zhi Zeng Ding Qing Wen Jian"作者: 关笑晶[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北京100006
出版物刊名: 满语研究
页码: 91-10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满族;御制增订清文鉴;丧葬习俗
摘要:我们以《御制增订清文鉴》为基本文献,通过对其中满文丧礼词汇的解读,可以了解到满族葬式由火葬到土葬的转变过程,了解满族丧服、服期丧葬礼仪等状况,进而得知满族服丧期较汉族短,服式亦不及汉族严格、繁缛,这与满族人身为旗人,不便长期居丧以及对本族传统的重视有关。

清朝丧葬风俗

清朝丧葬风俗

清朝的丧葬风俗包括以下步骤:
1. 报丧礼俗:人死后,先要报丧,即通知亲友。

报丧方式因地域不同而异,如京城丧家要“门报”,直隶沧州地区则要“门状”。

2. 初终礼俗:病危者,家人将其移至正寝,并备好寿衣、寿被、寿鞋等物品。

濒危时,家人守在床前。

气绝后,家人要号啕大哭,并烧“倒头纸”。

3. 殓礼:入殓前,由阴阳先生根据亡者的生卒年月日时选择入殓的时辰,以避煞神冲犯。

入殓时,由阴阳先生用酒洗净尸身,缠上铭旌后入棺。

请注意,清朝的丧葬风俗可能因地域和家庭情况而有所不同。

浅谈古代满族丧葬习俗演变的特点

浅谈古代满族丧葬习俗演变的特点

浅谈古代满族丧葬习俗演变的特点
刘红力
【期刊名称】《西安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28)006
【摘要】满族葬俗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其先民肃慎、邑娄、勿吉、棘羯、女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满族葬俗经历了多样葬俗,包括土葬、火葬、水葬、树葬等多种形式,后来演变为以火葬为主要葬法兼有其他葬法的阶段。

而清入关以后,特别是在乾隆时期谕令禁行火葬,一律实行土葬,由此清朝进行了一次重大的丧葬习俗的变革。

满族葬俗也随着这种历史的演变而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葬法上表现为由多样原始的葬法向单一葬法演变,丧葬仪式上逐步封建化,人殉制度的废除促进了丧葬习俗的文明化。

【总页数】2页(P105-106)
【作者】刘红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2
【相关文献】
1.北方古代游牧民族丧葬祭祀习俗中的宗法特征——北方古代游牧民族宗法文化研究之四
2.黑龙江畔大五家子一带满族丧葬习俗补充调查
3.浅论丧葬习俗的价值观-
-兼谈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特点4.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其社会功能5.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