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病毒感染是人类面对的一种常见且严峻的健康问题。
面对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是人类身体用来对抗病毒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免疫应答概括地说,是指在感染或接种病原体后,身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形成杀伤和防御病原体的能力。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抗体等免疫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一般经历感染初期、高峰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在感染初期,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宿主细胞的抗原呈递机制被病毒利用,使病毒巧妙地躲过宿主细胞的保护,进入宿主细胞内,然后利用细胞内包装体制将自己包装进去。
这样一来,一旦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就很难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了。
在感染高峰期,病毒大量增长和繁殖,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组织破坏。
在感染恢复期,随着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和抗病毒治疗的进行,病毒逐渐减少,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
免疫应答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在病毒感染初期,宿主免疫系统为了克服病毒的躲避和干扰,会主动进行细胞和体液性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其中CD8+T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免疫细胞通过特异性配对,寻找并杀伤被感染的细胞,以抵消病毒的繁殖。
体液性免疫反应则主要由B细胞介导,其中抗体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抗体可以直接识别并结合病毒,防止病毒进一步繁殖和感染健康细胞,同时还有促进病毒清除的效应。
目前,针对病毒感染的各种免疫防治策略多种多样,但总体来看,加强免疫功能的方法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美国CDC建议每年进行流感疫苗接种以保护身体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蔬菜、水果和维生素等方式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健康水平。
另外,一些广谱免疫增强剂已被证明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减少流感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
本文简单介绍了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对于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免疫应答足以对大多数病毒进行有效的抵御,但也存在着病毒进化和突变等问题,给免疫防治策略带来一定的挑战。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Infected host
Susceptible host
传播方式
病毒的 免疫逃逸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逃避免疫监视
阻止免疫反应发生
合胞体 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多态性 减弱抗原递呈 损伤免疫细胞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机体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 力或致病力,一定的数量和合适的侵入门 户;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虫媒病毒、狂犬病病毒、疱疹病毒
性行为(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2型、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经胎盘或经产道感染
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病毒2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病毒感染的类型
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临床症状长短
急性感染
潜伏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的迟发并发症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 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多数可获得免疫力 而终止感染。部分隐性感染者可在体内增殖 并向外界排泄播散,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称 为病毒携带者(viral carrier)。
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与抗病毒治疗
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与抗病毒治疗病毒感染是许多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
人体免疫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拦截感染并对抗病毒。
然而,一些病毒通过免疫逃逸机制逃过免疫系统的攻击,继续感染和繁殖,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某些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和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和挑战两个方面,对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与抗病毒治疗进行探讨。
一、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免疫逃逸是指病原体采取某些方法避免被免疫系统攻击的过程,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通过隐藏自己,抑制免疫系统反应或改变其表面抗原等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首先,病毒可以改变自身表面抗原以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这是许多感染病毒的常用策略之一。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不断变异阻止免疫系统对其进行识别,难以被击败。
此外,艾滋病病毒通过紧贴T细胞的表面进行感染,掩盖其抗原特定性措施,使其免受识别和攻击。
其次,病毒可以选择性感染免疫系统细胞,以达到逃避的目的。
细胞免疫对病毒感染进行抵抗时,一类叫做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细胞可以摄取病毒,处理蛋白质并将其呈现给其他免疫细胞以刺激它们进行反应。
某些病毒可以感染这些免疫细胞,防止它们刺激其他细胞进行反应。
举个例子,巨细胞病毒感染巨噬细胞表明,这些细胞在艾滋病病毒中失去了其刺激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这使得艾滋病病毒能够在人体中继续繁殖和感染。
最后,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抑制免疫细胞功能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操纵其所感染的细胞,牺牲它们对免疫细胞的保护功能,走向免疫细胞死亡。
它还能产生一些分解物质,刺激剩余的细胞产生激素并制造一个免疫不全状态,以使其在感染人体中继续存活。
二、抗病毒治疗现状和挑战抗病毒治疗通过使用各种药物阻止病毒在人体中的生存能力,来控制感染病毒的发展,保护人类健康。
这些药物可以对病毒复制进行干预,或者增强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对感染病毒进行抵抗。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数百种抗病毒药物,并应用于各种病毒感染的治疗。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第11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学习要点一、病毒的感染1.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感染途径皮肤与粘膜十病毒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
病毒在机体内播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局部播散;②血循环播散;③沿神经干移行。
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通过隐性感染,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也可向外界播散病毒。
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可分成急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
(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
(2)持续性感染: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感染又可分成三种:1)慢性感染:显形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2)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
3)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
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
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1)溶细胞型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
体外组织细胞培养中,溶细胞型感染可致细胞变圆、坏死及脱落等,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机制:①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②破坏细胞溶酶体;③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病毒的增殖对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合成影响不大,细胞仍能继续生长与分裂,称之为稳定状态感染。
病毒感染与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病毒感染与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病毒是一种微小的传染病原体,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产生抗病毒免疫效应,防止病毒感染和复发。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机体的免疫应答可能会失控,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因此,了解病毒感染与免疫应答调控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和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感染的过程包括病毒侵入机体、病毒复制、病毒扩散和细胞死亡等多个阶段。
病毒感染的方式主要包括呼吸道、食道、皮肤黏膜和唾液等途径。
病毒侵入机体后,病毒颗粒会结合到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通过胞吞噬或胞质溶酶体途径进入细胞内。
病毒核酸会进入宿主细胞核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合成病毒蛋白质,最终组装成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感染其他宿主细胞。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病毒感染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产生免疫反应,包括炎症反应、抗病毒免疫效应等。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识别、吞噬病毒、分泌炎症因子等方式抵御病毒感染。
获得性免疫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细胞识别和杀伤感染细胞,遏制病毒复制和传播,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和抗体对病毒进行特异性识别和消灭,防止病毒复制和传播。
三、病毒感染的调控机制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应答涉及众多分子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如Toll样受体(TLR)和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应答等。
TLR信号通路在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TLR4、TLR7、TLR8和TLR9等Toll样受体在病毒感染时可以识别病毒颗粒,引发免疫炎症反应,促进病毒清除。
研究表明,TLR信号通路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进而介导免疫反应,抵御病毒感染。
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在病毒感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第九章抗感染免疫第三节抗病毒感染免疫一、病毒感染的方式和免疫应答(一)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为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通过在细胞中的复制完成增殖过程。
病毒在组织细胞中扩散感染的方式有细胞外扩散、细胞内扩散和核内扩散三种。
1.细胞外扩散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后,有的病毒能使寄主细胞溶解而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如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此类病毒感染并不改变寄主细胞膜的成分,而是直接以病毒抗原的形式作用于机体。
但是,有的病毒是以出芽的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如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它们在出芽时,虽然不破坏宿主细胞,但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从而使机体细胞具有抗原性。
2.细胞内扩散病毒通过细胞间的融合、接触或细胞间桥来进行细胞间的扩散,如疱疹病毒、痘病毒等,此类病毒常常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
3.核内扩散病毒的核酸潜伏在寄主细胞核内或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在寄主细胞分裂时,病毒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表现为垂直传播,如肿瘤病毒。
在感染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除病毒抗原外,还可出现新的肿瘤相关抗原。
病毒的三种扩散途径并不能截然分开,胞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亦可经胞外扩散,核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也通过细胞内途径扩散。
(二)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扩散和感染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过程。
一般来说,细胞外扩散的病毒通常引发体液免疫,而细胞内或核内病毒感染时则以细胞免疫为主。
同时,机体的免疫应答还与传染的类型有关。
有些病毒引起局部感染,如鼻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体液免疫反应,特别是产生分泌型抗体。
这种免疫持续时间短,免疫力较弱。
多数病毒,如猪瘟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新城疫病毒等,主要引起全身感染,它们侵入机体后首先引起轻度病毒血症,然后侵害与病毒亲和力最强的易感组织器官,引起局部病变。
有的还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
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可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坚强而持久。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感染的过程与结局
局部感染:病毒局限于入侵部位增殖, 如鼻病毒、轮状病毒、流感病毒。 全身感染:入侵机体后释放入血循环, 感染过程涉及多个组织、器官,如麻疹 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感染的过程与结局取决于机体与病毒的 相互作用,可引起机体严重损伤甚至死 亡,也可仅出现隐性感染或顿挫感染。
三、 病毒感染对机体细胞的致病 作用
ⅱ MHC-I/-II ↓;
ⅲ 趋化因子类似物; ⅳ EBV-BCRF1 Th1 IL-10
3. 免疫病理作用:
ⅰ 超敏反应:II、III、Ⅳ; ⅱ 自身免疫性疾病: a. 隐蔽抗原释放; b.组织细胞新抗原形成;
4. 致瘤作用:
四、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IFN)
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NK cells 体液免疫
Fig Cultured rat pancreatic cells and transformed cells.
5. 细胞凋亡 apoptosis
调节细胞凋亡的部分病毒基因 E1A E1B
p53 (– ) apoptosis
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
1. 对组织器官的损害: 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ⅰ 侵犯免疫细胞;
传染源
病毒携带者
(viral carrier)
(2)显性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ⅰ 急性病毒感染 acute viral infection 大多数病毒感染属之;
ⅱ 持续性病毒感染 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症状可有可无;
传染源
病毒携带者
(viral carrier)
c.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al infection
潜伏期长,病程呈亚急性、进行性, 常导致死亡。如SSPE; Kuru etc..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抑制病毒组装、释放 ↓
抑制病毒复制 ↓
中断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 生物学活性: 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感染、阻止 病毒在体内扩散、促进痊愈; 调节免疫功能;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 IFN作用特点: 产生早; 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 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
• 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 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 • 形成原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较强,病
毒不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 伤;或最终不能侵入靶细胞。 • 意义:获得免疫力;
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成为感染源;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 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
NK: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特点:不受MHC限制、不依赖Ab;
可通过多种途径活化; 杀伤机制:NK→接触靶C→释放穿孔素、TNF
→破坏受染C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特异性Ab - 中和Ab、非中和Ab; - IgM、IgG、IgA;
中和Ab作用机制: i. 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吸附细胞; ii. 病毒+中和Ab→IC→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iii. 包膜病毒+中和Ab→IC→激活补体,溶解病毒;
IgM、IgG、IgA特点比较: IgG: MW小,可通过胎盘;
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 中和能力比IgM强; IgM:MW大,不能通过胎盘。 出现最早; 中和能力不如IgG强,固定补体能力强。 IgA:分泌型IgA(SIgA),粘膜固有层浆细胞 产生,在局部中和病毒,阻止病毒从局部 粘膜侵入,局部免疫起主要作用。
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低
胞在诱生剂 色体
刺激下产生
IFN-β 有机聚合物 主要为成纤 第21号染 稳定
强
维细胞在诱 色体
生剂刺激下
产生
IFN-γ T细胞促分裂 主要为致敏 第12号染 不稳定
强
剂,抗原 淋巴细胞在 色体
诱生剂刺激
下产生
干
扰
两 种 途 径 示 意 图
素 抑 制 病 毒 蛋 白 翻
译
的
适应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2、什么是干扰素?它有哪些生物学活性?
简述干扰素激活及其抗病毒机制 3、简述NK细胞及中和抗体的抗病毒机制。 4、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
CTL:可通过其抗原受体识别病毒感 染的靶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靶细胞, 达到清除或释放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体, 从而在抗体的配合下清除病毒,因此被 认为是终止病毒感染的主要机制。
活 化 的 Th1 : 可 通 过 分 泌 I F N γ 、 TNF 多种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IgG、IgM、IgA三类免疫球蛋白都 有中和抗体的活性,但特性不同。IgG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生后6个月 的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保留母体的IgG,较少患病毒性 传染病。IgM不能通过胎盘。如在新生 儿血中测得提示有宫内感染。IgM也可 作早期诊断。SIgA存在于黏膜分泌液 中,可阻止病毒的局部入侵。
(二)细胞免疫
分泌杀菌物质、 正常菌群拮抗。
(2)吞噬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吞噬杀菌过程
趋化 黏附 吞入 杀灭与消化
吞噬作用的后果
完全吞噬与不完全吞噬 组织损伤
感染和抗感染免疫
复习思索题
1、简述抗胞外菌感染旳免疫机制。 2、什么是干扰素?它有哪些生物学活性?
简述干扰素激活及其抗病毒机制 3、简述NK细胞及中和抗体旳抗病毒机制。 4、抗病毒免疫旳连续时间与哪些原因有关?
感染和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机制
1、固有免疫
主
2、适应性免疫
要
抗细菌感染免疫
内
1、抗胞外菌感染旳免疫
容
2、抗胞内菌感染旳免疫 抗病毒感染免疫
1、固有免疫
2、适应性免疫
3、感染旳结局与免疫旳连续时间
抗感染免疫机制
一、固有免疫:
1、特点: 2、构成: (1)屏障构造:
涉及皮肤黏膜、血脑、胎盘屏障。 作用: 机械性阻挡、
CTL:可经过其抗原受体辨认病毒感 染旳靶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靶细胞, 到达清除或释放在细胞内复制旳病毒体, 从而在抗体旳配合下清除病毒,所以被 以为是终止病毒感染旳主要机制。
活 化 旳 Th1 : 可 经 过 分 泌 I F N γ 、 TNF 多种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免疫连续时间
抗病毒免疫连续时间旳长短因病毒种类而 不同,具有下列特点:
1.型别单一、可产生病毒血症旳病毒,产生旳免 疫力较为牢固,且连续时间较长。如水痘、天花、 腮腺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 等。
病毒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感染(delayed viral infection)
12
2)持续性病毒感染
➢ 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 2.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或发生突变 3.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弱,难以产生免疫应答 4.某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形成DIP,干扰病毒的增殖
1、杀细胞效应 (cytocidal effect )
➢ 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与死亡 的感染。
➢ 体外培养细胞感染杀细胞病毒,光镜下可见细胞 形态的改变称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CPE)
机制:
➢ 病毒的早期蛋白影响宿主细胞代谢
➢ 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 引起细胞溶酶体膜破裂
➢ 损伤细胞器
10
1)急性病毒感染
特点: 潜伏期短,发病急 病程数日至数周 恢复后体内不再有病毒并常获得特异性免疫---特 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 流行性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
11
2)持续性病毒感染 (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 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 ➢ 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 重要的传染源。
的抗体。 ➢ CFAb、HIAb一般没有保护作用,可用于血清学诊断。
45
中和抗体 (neutralizing antibody)
作用机理 中和抗体是针对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 与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结合,使病毒失去吸附
和穿入的能力,但不能直接灭活病毒。更不能对 已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发挥作用。 中和抗体的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预防感染的发生 及蔓延。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2.ssRNA V: RetroV.----HTLV/HIV
V.(+)ssRNA
↓reverse transcriptase,RT RNA/DNA ↓RT dsDNA ↓integrase,IN integration(provirus ) → cancer (p238) ↓ 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或其他诱生剂(如LPS、polyI:C等) 细胞
产生一种特异性因子,能与阻抑蛋白结合而解除该蛋 白对IFN基因的抑制 干扰素基因脱抑制 产生IFN
作用于邻近细胞膜上IFN-Receptor 使细胞固有 的抗病毒蛋白基因活化 合成抗病毒蛋白质(包括蛋 白激酶,2 ′~5′A合成酶,和磷酸二酯酶) 降解病毒 mRNA从而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三)NK细胞:
能杀伤许多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是抗病毒
感染中重要的非特异性杀伤细胞。
其特点有:
1、作用早、非特异性 2、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活化靶细胞的核酸内切酶 3、其活性可被IFN增强
二、特异性免 疫
(一)体液免疫
1 中和抗体
(1)定义:裸露病毒的衣壳蛋白或有膜病毒的包膜
子粒刺激机体产生的与病毒结合后能消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侵入宿主体后,因病毒种类,毒力和机体免疫 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可分为显性感染、隐性感 染。
根据病毒感染的过程、滞留时间分为: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1)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病毒进
③ 早期即发挥作用: 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数小时,在病毒复制的同
时即合成或释放 IFN ,其产生较特异性免疫产物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Inclusion body 包涵体形成
Apoptosis 细胞凋亡
Gene integrated and Cell transformation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讲解:XX
11
Cytocidal effect 杀细胞效应
定义:病毒在宿主细胞复制完毕,在很 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 解死亡,称为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CHAPTER 24
Vir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
讲解:XX
1
➢1)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 ➢2)熟悉病毒的致病机制、抗病毒免疫; ➢3)了解特殊的抗病毒免疫。
讲解:XX
2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There are two types transmissions
讲解:XX
24
(二抗) 病体毒介感导染的的免免疫疫病病理理作作用用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例如:HIV
讲解:XX
25
细胞介导的免讲解疫:X病X 理作用
26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病毒的免疫逃逸(Viral mechanisms of escape of immune responses)是反映 病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病毒通过逃避免 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 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有些病毒通过编码 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蛋白质实现免疫逃逸。 有些病毒形成合胞体让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 避抗体作用。
讲解:XX
27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病毒举例及作用方式
细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 抗原结构复杂 损伤免疫细胞 降低抗原表达
病毒感染与免疫逃逸机制
病毒感染与免疫逃逸机制作为一个生命体,病毒侵袭宿主体时会触发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对抗,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和免疫细胞会相互协作遏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然而,病毒有时会发展出免疫逃逸机制,混淆人体免疫系统的视线,以此来获得更长久的存在。
在免疫抗击病毒的过程中,免疫逃逸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病毒感染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的两个分支(胸腺T细胞和骨髓B细胞)会协作识别并攻击入侵的病毒,防止病毒进一步感染。
在病毒感染初期,免疫细胞会尝试识别病毒,并进入该细胞内部,阻止病毒进一步繁殖。
随着病毒的迅速复制,它会产生抗原,即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目标。
二、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可能表现为抗原变异、免疫抑制和抗原掩蔽等。
抗原变异意味着病毒会改变其表面蛋白的形式,以减少免疫系统对其的识别。
比如,人们熟知的流感病毒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变异能力的病毒,导致了每年都需要研制新的疫苗。
免疫抑制是指病毒通过卡住人体免疫细胞的基础功能降低免疫系统的活性。
例如,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就被发现能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并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抗病毒的重要能力。
抗原掩蔽是指病毒通过伪装成在人体内通常存在的分子或模仿免疫系统使用的关键蛋白,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侦查。
例如,一些病毒利用其他人细胞表面的分子表面模拟出自己的表面,以便免受免疫系统的攻击。
三、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解决方法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是诸多已知和未知病毒的致病因素。
较好的免疫逃逸机制绕过的方法之一是开发多种疫苗来帮助人体发送更多免疫信息。
细胞疫苗或核酸疫苗都是有效的疫苗种类,它们能在核酸和蛋白这两种不同水平上诱导免疫反应。
此外,抗病毒药物(例如抗HIV药物)可以使病毒变得更容易识别,降低病毒抵御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
例如,若干种针对HIV病毒的ARV可以增加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和消灭能力。
总之,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是诸多已知和未知病毒的致病因素。
然而,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都可作为减轻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传播的手段,结合各种治疗方案可最大程度上避免病毒感染。
病毒与免疫的相互作用机制
病毒与免疫的相互作用机制病毒和人体之间的博弈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焦点研究。
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可以在人体内繁殖和生存,并且不断变异适应。
免疫则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并清除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在这场并不平等的斗争中,病毒和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一、病毒入侵与感染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利用宿主细胞产生自身所需的RNA或DNA,并在细胞内复制自己的基因组。
然后,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产生自己的蛋白质外壳,通过宿主细胞膜排放至宿主细胞外部,形成新病毒颗粒。
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会因此遭到破坏,病毒进一步感染其他健康细胞,导致疾病发生。
二、免疫系统的应对策略人体免疫系统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大系统。
体液免疫系统由抗体、补体和其他溶解性因子组成。
细胞免疫系统通过细胞介导的机制抵御外来病原体。
当病毒入侵人体后,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对应的抗体,细胞免疫系统则会通过细胞介导的机制识别和清除入侵细胞内的病毒。
三、免疫系统的逃避机制病毒不只是单纯的入侵感染,它也会进化适应人体免疫系统的进攻,从而增强自己的感染能力。
病毒能够利用各种方式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进攻,如:1. 抗原漂变病毒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的方式变异,从而欺骗人体免疫系统,让它无法识别并攻击感染病毒的细胞。
2. 躲避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不同,细胞免疫对病毒感染的细胞有特异性识别,从而清除感染病毒的细胞。
病毒可以通过干扰抗病毒细胞免疫反应的信号转导和调节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3. 抑制细胞凋亡细胞受到病毒的感染后会出现凋亡的现象,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能够防止病毒进一步感染健康细胞。
而有些病毒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促进自己的复制和繁殖,从而绕过人体免疫系统的进攻。
四、免疫系统的增强机制人体免疫系统具有适应性,它可以识别和适应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并制造特异性的抗体来清除病毒。
此外,疫苗和抗体药物是免疫增强的有效手段,疫苗可以在没有接触过病毒的人体内制造病毒相关的抗体,从而防止病毒入侵;抗体药物可以提前在感染病毒前注射,增强体液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从而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感染 •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viral infection
病毒以一定方式侵入机体, 在易感细胞内增殖, 并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病毒感染类型 • 病毒的传播方式 • 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 • 病毒致病的机制
一. 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侵入宿主体后,因病毒种类、毒力和机体免疫 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类型。有以下分类方法:
在消除细胞外的游离病毒中起主要作用。
包括IgM, IgA ,IgG 三类。
血凝抑制抗体: 表面含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的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
血凝现象: HA能选择性地凝集多种哺乳类动 物和鸟类的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凝集。
体液免疫的其它抗病毒功能:
• 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
全身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
•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
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持续性感染
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感染类型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 指病毒在感染机体后,短时间内即被清除或 导致机体死亡的过程。 • 临床上表现为起病急、发病快,症状迅速加 重然后又迅速减轻直至康复,整个过程仅为数 天至数周。病后获特异性免疫。
Th细胞: 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如TNF,IFN,IL-2 等,并活化CTL及巨噬细胞,发挥杀伤等功能,破 坏病毒感染细胞,终止感染。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引起病毒血症的病毒的感染 单一血清型的病毒的感染 不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的感染
病后引起持 久的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摘要:病毒感染的几率大,传播途径多。
抗病毒免疫因病毒具有生物学特征,
所以在大多数免疫中情况占主导地位。
本文介绍了病毒感染类型,说明了病毒感
染的致病机制,阐述了抗病毒免疫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病毒感染免疫
病毒感染性疾病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球健康问题。
在众多的传染病中,病毒感染性疾
病的几率最高。
病毒进入机体后,诱生抗病毒白蛋白来阻止病毒增殖和扩散作用。
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8%,病毒逃脱了防线抵御后就成了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们与病
毒结合后,就被吞噬细胞吞噬降解,最后释出的病毒则可被特异性抗体中和消灭。
多年来,
诸多的研究成果为控制各类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出了贡献,但是有些已受控制的病毒感染性疾
病可能会反复出现。
一病毒感染类型
病毒以水平、垂直两种方式传播,其两种机制,一是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影响,二是
病毒对免疫病理损伤。
病毒的感染类型有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三种。
在抗病毒
免疫中,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在特异性免疫中,
细胞免疫可清除细胞内病毒,而体液免疫只要清除细胞外病毒。
1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传播,在特定条件下感染机体.病毒侵
入机体内,导致机体防御较强,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
病毒在
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带,经常反复并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
临床表现。
因为病毒与细胞共存,并直接侵犯免疫细胞,造成慢性感染,其持续存在血液中
并不断排出体外。
临床症状病程长;潜伏感染成隐性感染后,病毒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在某些条件下因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出现显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病毒
感染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2抗V免疫持续时间获得持久免疫的原因:V引起全身性感染并有明显的病毒血症;V的
型性稳定、单一,且很少发生突变获得短暂免疫。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病毒复制完毕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子代病毒被裂解死亡。
2.稳定状态感染:有些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释放病毒的
过程缓慢,病变较轻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
如:麻疹病毒:在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
可看到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3自然死亡: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可直接或间接作为诱导因子诱发细胞凋亡。
4基因整合与转化:病毒的核酸可造成染色体整合处基因的失活、附近基因激活等现象;可使细胞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导致细胞转化,如:人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II型、EB病毒。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由于被感染细胞表面出现了新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
引起细胞破坏,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长期存在于血液中。
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
在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时会引起III型变态反应,引发炎症。
2免疫抑制作用.许多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强的亲和性和杀伤性,使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病毒持续性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因素,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而逃避宿主免疫作用;或
者是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与细胞长期共存;或者是病毒感染非容许细胞内仅表达部
分基因,不引起细胞死亡。
三抗病毒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在抗病毒血症中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NK细胞能因子诱生的干
扰素诱生抗病毒蛋白,限制病毒的扩散。
1.1天然抵抗力。
由于各种动物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先天性免疫是一特定种动物的
特性。
天然屏障作用,完整的皮肤表面有多层无代谢功能的角化上皮细胞,因此病毒不易侵
入,黏膜表面的液体具有杀灭病毒的功能,黏液中的黏蛋白可抑制某些病毒对细胞受体的吸附,发育完全的胎盘屏障能阻止多种病毒侵犯中枢神经和胎儿:吞噬细胞,一些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小吞噬细胞在内的大吞噬细胞,其中巨噬细胞具有阻止病毒增殖的作用,并
产生干扰素和补体成分参与抗病毒免疫。
1.2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是在其他诱生剂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其可渗透到邻近细胞而限制病毒向四周扩散,并通过血流到达靶器官来抑制病毒增殖。
机体感
染病毒后在几天内达到高峰,以行使早期抗感染作用。
干扰素只能作用于相同种属的其他细胞,使其对其他动物则无作用。
2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
病毒以细胞免疫为主,主要
起促使疾病痊愈的重要作用。
体液免疫作用于体液中存在的病毒,IgG和lgM在血流中被巨
噬细胞降解,使病毒在抗免疫中也占重要作用。
2.1体液免疫
2.1.1主要抗体。
抗体是病毒体液免疫的主要因素,主要起作用的是IgM、IgG和IgA,IgA 和IgM可阻断已入侵的病毒通过血循环扩散,其抗病毒机制是起调理作用。
测定特异性IgM
可作为病毒早期诊断,但IgM对病毒有补体参与时可增强其中和作用。
IgG在病毒感染后1~2周达到高峰,之后具有免疫记忆特性。
IgG在病毒的中和作用和K 细胞参与的 ADCC 反应中
占主要地位,它可通过调理作用使巨噬细胞发挥最大的作用。
分泌型IgA的合成主要在局部
组织细胞而不是在脾脏,能有效中和进入血液的病毒,但其不能阻止呼吸道的局部感染,其
在抗黏膜感染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2.1.2体液免疫类型。
游离的病毒体对再次入侵的病毒体有预防作用。
抗体也可通过调理
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杀灭病毒的能力。
病毒中和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都
有中和抗体的活性,但特性不同,他们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或改变病毒
表面构型;血凝抑制抗体:含有血凝素的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
是由病毒内部抗原或病毒表面非中和抗原所诱发,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2细胞免疫。
CD8+ CTL CD8+ CTL能阻断病毒在细胞内复制,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CD4+ Th1 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TNF等,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促进CTL的增殖和分化等,其在抗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峰,熊涛,李自力,许青荣;抗病毒免疫[J];动物医学进展;2000年S1期
[2]记者蒋明通讯员王怀民;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获进展[N];健康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