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环境生物学期末重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重点

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在环境生物学中,自然环境往往强调的是较少受到人类的干扰和影响、仍较完整保持先天状况的环境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境,在该环境中,环境要素成分不完整或比例失调,物质循环难以进行,能量流动不畅,系统功能显著降低。

胁迫环境:指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生态因子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也会超越生物生存的正常环境,形成生物生存的胁迫环境。

自然环境总是强调与研究的受损环境相对应,较少受到人类干扰的另一种环境。

后面两者区别: 1)成因不同:胁迫环境是自然条件下生态因子数量上偏离正常状态时的“自然环境”,受损环境成因主要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2)环境变化的特点不同:受损环境与胁迫环境相比,在环境因子变化的程度、范围、速度、频度等方面要大得多。

2、环境污染: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简称为污染。

本质: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生态破坏: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本质:过多利用,人为破坏。

拿走3、分析受损环境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生物与受损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1)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是有很多环境因子组合起来的复合体,这些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程度不同的发生变化。

(2)主导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它们的作用程度是差异的,其中起突出作用的环境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3)积累效应: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积累。

环境变化是逐步发展的,一开始并不被人们所察觉或重视,通过初步积累,最后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环境生物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污染,一类是生态破坏。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主要是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生物学规律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和危害.这种效应包括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到生态系统等各级生物层次,探索污染效应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主要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与去除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通过生物学或生态学的技术与方法进一步强化生物在环境污染净化中的作用,包括具有高效净化能力的生物种类及菌株的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降解和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及其降解动力学反应模型等;生态工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不同类型物种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污染净化过程的调控作用等。

3.保护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自然保护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技术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探索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律,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恢复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物种进入和生长及群落狙击过程的限制因素,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制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案,发展受损环境修复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技术。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入环境: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废物的排放;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根据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水平和溶解氧的变化,把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河流分为相应的地区段:清洁区:表明未受污染,氧及时得到补充。

分解区:细菌对有机污染物分解,消耗溶解氧,而通过大气补充的氧不能弥补消耗的氧,因此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此时细菌个数增加。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课程期末试卷 (A)一.名词解释(每词 2 分,共 20 分)1.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2.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3. MFO: 即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的细胞内质网上,但肝脏的活性较其他组织中活性要高得多。

组成包括:细胞色素 P450 、 NADPH 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和磷脂。

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

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经代谢排出体外。

4.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这类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比较狭窄,环境条件稍有变化即不能忍受而死亡。

5. 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

又称为环境激素,外源性激素。

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

6. LC 50 :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 50% 死亡的最低剂量。

7.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比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

蓄积系数K= ∑LD 50(n)/ LD 50(1)8. 致突变效应: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的变化的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9.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10. 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 DNA 分子(往往是某一特定的基因)酶切,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使该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重点

环境生物学重点

环境生物学重点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包括哪两大类、酸雨的定义、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两类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定义:pH<5.7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④景观多样性3.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与生物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交叉学科(教材)。

其他定义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段昌群)。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熊冶廷)。

4.环境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反应过程和生物合成产物对污染或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以及监测和评价的一种单一的或复合的工艺技术系统。

包括污染物生物控制、消除技术和环境生物监测、评价技术5.环境生物学和分支学科的相关性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及类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类气体污染如CO2、NO x、碳氢化合物、HF、H2S、SO2、CO等。

颗粒物污染烟灰、烟尘、光化学烟雾微生物悬浮气溶胶污染水污染水污染的类型需氧有机物质污染氮磷化合物污染有毒重金属和难降解化合物的污染石油类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热污染盐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按污染物的性质: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按污染物的形态: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辐射污染。

⏹按污染物的产生原因: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如工业农业和交通)。

⏹按污染的涉及范围: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污染2、污染物、优先污染物、污染源污染物:指进入环境以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优先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优先控制污染物。

环境生物学复习参考重点

环境生物学复习参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积累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随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

3、吸收:环境中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总过程。

环境生物学要点

环境生物学要点
低级营养级的生物为高营养级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能被高位营养级利用的 能量只有所供给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1.5 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影响
一、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一)病原微生物(空气、水体、土壤) (二)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水华、赤潮、危害) (三)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 二、金属的生物转化
汞、砷、硒、铅、锡、镉、锑 1)汞的形式 无机汞(多难溶): Hg2+2 → Hg0 + Hg2+ 注:Hg2+2 = Hg+ —Hg+ 零价的金属汞与一价汞盐几乎不溶 二价汞盐除了硫化汞、碘化汞外几乎均可溶解 有机汞(易溶) : 通式——RHgX 和 R2Hg 其中 R 为有机原子基团,X 为无机离子如卤素原子、 硫酸根、硝酸根、磷酸根、氰化物、羟基等。
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者难分解的化合物,使体内该物质的浓 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富集,可用浓度系数或富集因子(BCF)来表 示,亦指生物体内某种物质浓度和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比值。 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物质: (1)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等,它们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 (2)高等植物,它们主要靠根系吸收; (3)多数动物,它们主要靠吞食进行吸收。 前两种属于直接从环境中摄取,后一种则需要通过食物链进行摄取。
污染物(Pollutant)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
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最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分生产性和生活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分类
按污染物的来源分为自然源的污染物和人为源的污染物,有些污染物(如 二氧化硫)既有自然源又有人为源的。
按污染物所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 染物、生物污染物等。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3、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4、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解毒机制5、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6、生物监测和生物修复技术7、环境生物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它涵盖了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究。

其范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涉及到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种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等。

111 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毒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交叉和融合。

通过借鉴和整合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生物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21 研究内容环境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分布、转化和排泄规律;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和抗性机制;环境污染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在污染胁迫下的变化等。

122 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实验、模型构建、生物监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种手段。

野外调查可以获取真实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第一手资料;实验室模拟实验能够控制变量,深入探究特定因素的影响;模型构建有助于预测和评估环境变化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反映环境污染状况;分子生物学技术则从基因水平揭示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

13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131 迁移过程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等介质在生态系统中迁移。

例如,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干湿沉降进入水体和土壤,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随水流迁移到河流和湖泊。

132 转化机制污染物在环境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

物理转化如挥发、扩散;化学转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生物转化则是通过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一、绪论1、环境问题分类:(1)环境污染: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发生了不良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2)生态破坏: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如,酸雨(pH<5.6降水)、赤潮(N、P丰富,浮游生物繁殖引起海水缺溶解氧)、水华(N、P丰富,淡水中藻类繁殖引起溶解氧缺乏)、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使得能量易进难出)等。

2、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二、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性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的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主要的迁移方式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4、污染物的分布:不仅指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5、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结果有两种可能,要么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要么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6、生物合成作用: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7、分解作用/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环境微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微生物学考试重点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2.原核微生物的特点:核很原始,只是DNA链的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叫拟核。

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真核微生物的特点:有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

有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包括除细菌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伞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4.微生物特点:(1)个体极小: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

(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一)1.病毒分类:根据专性宿主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藻类病毒(噬藻类),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2.病毒繁殖过程:(1)吸附(1)侵入(1)复制与聚集(1)宿主细胞裂解和成熟噬菌体粒子的释放3.病毒(噬菌体)的溶原性:溶原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都是指病毒可以整合到细菌基因组内,并进行复制繁殖和分泌,不会立刻裂解细菌。

但在外界条件刺激下可以产生裂解作用(二)1.产甲烷菌:(1)产甲烷菌有G+菌和G-菌,两者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分有所不同。

这是与细菌的区别点。

(2)专性厌氧菌2.细菌有4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菌(在环境中的分布)。

3.革兰氏阴阳性菌的特点区别:阳:细胞壁厚,结构较简单,含少量蛋白和脂肪,含大量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

阴:含极少量肽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

两者不同表现在各种成分含量的不同。

尤其是脂肪的含量非常明显革兰氏阳性菌脂肪含量1%-4%,革兰氏阴性菌脂肪含量为11%-22%。

4.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的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所有芽孢都可以抵抗外界不良环境。

芽孢是细菌的分类鉴定依据之一。

5.鞭毛:(运动器官)具有鞭毛的细菌都能运动,不具鞭毛的细菌一般不能运动。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内容归纳

环境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内容归纳

第一章病毒1病毒的基本特点①无细胞结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

②无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能进行独立代谢作用。

③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在宿主体外无生命特征。

2 病毒的基本结构蛋白质衣壳——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保护病毒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核酸内芯——RNA和DNA,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被膜(囊膜)——有些病毒具备3 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类病毒——仅由感染性的RNA构成;朊病毒——仅由感染性的蛋白质分子构成;4病毒的繁殖①病毒以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②病毒侵入细胞,病毒核酸的侵染③病毒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④病毒的装配、成熟与释放第二章原核微生物1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①细胞壁组成:真核微生物由纤维素、几丁质构成;原核微生物由肽聚糖构成②细胞膜:真核微生物不含呼吸链及光合作用成分;原核微生物含有。

2细菌的个体形态和大小形态:球菌(0.5~2μm)杆菌长(1~5 μm,宽0.5~1 μm)(最常见)螺旋菌(长:5~15 μm,宽:0.5~5 μm)丝状菌细菌的大小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废水生物处理:e.g.活性污泥中的细菌要比河水、湖泊中的大。

测SS时:活性污泥用0.45 μm过滤膜;河水等用0.2 μm过滤膜。

3 细菌的细胞结构:①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间体、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原生质体)②特殊结构:荚膜(粘液层)、芽孢、鞭毛、菌毛。

4细菌菌落的形成及特征:把细菌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或内部),经过生长繁殖而形成菌体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以看见的细菌集合体,称之为“菌落”。

特征描述: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透明度,边缘形状5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原理?步骤:结晶紫初染(染上紫色)→碘染媒染(碘分子与结晶紫形成染色较牢固的复合物)→脱色处理→复染(蕃红复染)→观察(紫色为阳性细菌G+ 红色为阴性细菌G-)原理:①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关系:阳性菌等电点低于阴性菌,阳性菌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

环境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A. 微生物的分类B. 植物的光合作用C.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A. 野外调查B. 实验模拟C. 计算机模拟D. 历史文献研究答案:D3. 环境生物学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属于()。

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所有选项答案:D4.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生物的形态B. 生物的生理C. 生物的行为D. 所有选项答案:D5. 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生物标志物是指()。

A. 用于指示环境变化的生物B. 用于指示生物变化的环境C. 用于指示环境变化的化学物质D. 用于指示生物变化的化学物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领域包括()。

A. 环境污染B. 生物资源C. 生物多样性D. 生态系统服务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生物多样性?()A. 气候变化B. 土地利用变化C. 外来物种入侵D. 环境污染答案:A、B、C、D3. 环境生物学中,生态系统服务包括()。

A. 食物供应B. 气候调节C. 土壤保持D. 文化价值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环境生物学只研究宏观层面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错误2. 环境生物学研究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正确3. 生物标志物不能用于环境监测。

()答案:错误4. 生态系统服务是无形的,因此无法进行经济评估。

()答案:错误5. 环境生物学研究不涉及生物的生理和行为。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

答案: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是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为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生物学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复习要点

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12、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及环境物理效应。

213、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a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b废物的排放;c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

28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85、环境中污染物的形态是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式、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污染物的形态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转化。

污染物存在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等。

(理解)306、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347、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

348、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388、生物转运的方式:被动转运(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从浓度高的一侧到浓度低的一侧。

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特殊转运(生物膜具有主动选择性,需要载体,包括主动转运和异化扩散两种形式。

主动转运消耗能量,有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异化扩散不需要能量,有生物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胞饮针对液体,吞噬针对固体)。

3810、污染物吸收途径:消化道、皮肤、呼吸系统等。

391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4312、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今天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药物、日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环境污染物等)。

4313、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自由发挥题(理解)P9~1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保护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调查和试验②实验室试验③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4.环境效应——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变化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5.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转运的方式及特点:必考。

7.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理解)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相I过程(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相II过程(反应)相I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或带有相应活性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进行结合反应。

8.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又称生物学积累。

9.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10.污染物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了解大致几种影响)①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金属离子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

②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它活性基团结合,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③破坏酶的结构:有些污染物能够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如铍的毒作用机理就是能取代某些酶分子中的镁和锰,破坏了酶的正常结构,使酶失去活性。

11.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效应器官:污染物作用于靶器官后,其毒作用直接由靶器官表现出来,则此靶器官是效应器官。

蓄积器官:污染物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注1 :靶器官不同于效应器官,污染物的毒作用可以通过靶器官表现出来,也可由另外的效应器官表现出来。

注2 :靶器官不同于蓄积器官,污染物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并不一定显示毒作用。

15、水环境污染可影响的生物行为:(详细)回避行为、捕食行为、学习行为、警惕行为、社会行为A.污染造成生物回避,使水环境中水生物种类组成、区系分布随之改变,而打乱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B.捕食行为的破坏可导致生物机体获得资源减少,最终引起生产量的下降或生物发育和繁殖受阻;C.警惕行为的破坏,导致容易被捕食,增加了死亡率,使种群数量下降;16.环境激素: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繁殖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

也叫做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危害:对野生动物:可使野生动物的性发育和雄性生殖器异常如爬行动物鳄阴茎变小;鱼类性逆转等,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

对人体:引起多种形式的雄性生殖系统发育障碍;与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有关。

17、区分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相加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等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协同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大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18.区别效应与反应效应:也称为作用,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使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改变。

效应是对个体而言的,这种改变可用一定的计量单位表示。

反应: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产生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反应是对群体而言的,用百分率或比值来表示,如发病率、死亡率等。

19.半数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

通常指非死亡效应半数抑制浓度(IC50):是指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的50%抑制的浓度20.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的试验。

其目的是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21亚慢性毒性试验:在相当于动物生命周期的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毒性实。

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估计。

22.慢性毒性试验: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

通过此实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23.环境质量基准:指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

它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具有客观性。

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权力机构以前者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后,对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作的强制性法规,体现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4.生物标志物及分类生物标志物:化学污染物所导致的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称之为生物标志物。

广义上的概念指在任何生物学水平上用于测定污染物暴露和效应的指标,包括亚个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分类:暴露生物标志物和效应生物标志物25.1)暴露生物标志物:可指示机体对化学污染物的暴露,但不显示发生这种变化所造成的不利效应的程度。

2)效应生物标志物:可证明化学污染物对机体的不利效应。

26.生态风险评价程序——危险识别、暴露-反应估算、暴露评价、风险表征第五章环境污染净化的原理27.认识BOD、COD、TOC、TOD生化需氧量BOD:在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BOD5:微生物5天好氧分解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

BOD 和COD的比较:废水处理中多以BOD 和COD两个指标来度量水样的有机污染物浓度和被净化程度。

BOD:反映的是微生物能够降解的那部分有机物的数量,基本上反映出水体中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比较符合实际,但检出时间过长,不能迅速及时指导生产实践,而且毒性大的废水可抑制微生物的作用而影响结果,甚至无法测定。

COD :一般表示废水中有机污染物重量的98%,几乎可以表示出有机物全部氧化所需氧量,测定不受水质限制,并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但是它不能反映微生物能够降解的那部分有机物的数量。

BOD 和COD 的关系:可以认为COD 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能够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耗氧量COD B ,另一部分为不能够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耗氧量CODN B 。

BOD u ≠ COD B BOD 5 = 0.58 COD B总需氧量TOD :指废水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

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在铂催化下,在燃烧炉900℃高温燃烧成稳定的最终产物所消耗的氧的量。

总有机碳TOC :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

它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在950℃以铂为催化剂,高温燃烧水样,测定排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以此确定废水水样中碳元素的重量,并从中扣除碳酸钙等无机碳元素的含量。

该法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比BOD 5和COD 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故常常被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28.共代谢作用 P 210—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微生物在利用生长基质A 时(从中获得能量、碳源或其他任何营养),同时非生长基质B (不能从中获得能量或营养)也伴随着发生氧化或其它反应。

在纯培养下,共代谢只是一种截止式转化,但在混合培养和自然环境条件下,转化可为其它微生物进行的共代谢或其他生物对某种物质的降解铺平道路,使其代谢产物可继续降解,故污染物在有合适的底物和环境条件下可通过共代谢作用而降解。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 29.微生物对有机废气的处理(方法) 1微生物吸收法 原理:利用微生物、营养物和水组成的吸收液处理废气,适合于处理可溶性的气态污染物。

装置:由吸收器(物理溶解过程)和废水反应器(生物处理过程)两部分组成。

2微生物洗涤法利用污水厂剩余污泥配制混合液作为吸收剂处理废气,对脱除复合型臭气效果较好。

3微生物过滤法利用含有微生物的固体颗粒吸收废气中的污染物。

包括以下类型:堆肥滤池、土壤滤池、微生物过滤箱第七章 现代生物科技与环境污染治理30.发酵: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过程。

也泛指一般利用微生物制造原料或产品的过程,可在无氧或有氧条件下进行第八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31.被重金属污染的地方怎么用这两种方法去处理?(综合分析题)微生物修复——通过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

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二氧化碳和水。

1微生物修复的生物类型:a 土著微生物:环境中固有的微生物、b 外来微生物:需大量接种的高效菌、c 基因工程菌(GEM )2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营养盐:需添加氮、磷营养元素,电子受体:可通过对土壤鼓气或添加产氧剂的方式来提供DO 作为有机物降解的电子受体;此外,硝酸根、硫酸根、铁离子也可作为有机物降解的电子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