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动力学过程讲义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1、药物作用的性质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特异性。
(specificity)。
★药物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
两种效应:兴奋:功能的提高(excitation)、抑制:功能的降低(inhibition)★两者相互通用2、药物作用方式: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1、选择性:亲和力、敏感性。
相对的,不是绝对分类依据,临床意义随治疗目的而异2、两重性:(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效应(作用)。
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两者相得益彰(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特点:Ⅰ多数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或拓展;Ⅱ可以预知,但难以避免;Ⅲ少数难以恢复(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类型: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畸作用①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药物是治疗剂量;药物选择性低;固有作用;可预料,不严重,但难以避免;随用药目的而改变②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一般较严重。
特点:药物用量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预知,较严重,应避免类型:急性毒性:短期用药过量引起的毒性如CVS、CNS、RS);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如肝、肾、骨髓、内分泌);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③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物:药物代谢产物杂质特点:免疫反应半抗原;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药理性拮抗药无效④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理论
6、特异质反应
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用了这种 药物出现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反应。
蚕豆病: —食用新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或磺胺类药
物引起溶血性贫血。
特异体质:先天性6-G-PD(6-磷酸葡萄糖脱氢 酶)缺乏
原因:遗传所致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理论
7、继发反应
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例: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理论
判断两个药物效应强弱:(亲和力、内在活性) 1、当两药的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药物内在 活性(即效能)的强弱; 2、当两药的内在活性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亲和力 的大小;
四环素、氯霉素引起的二重感染——广 谱抗生素。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理论
六、量效关系
• (一)概念: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 剂量与效应成正比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用量效曲线来表示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理论
量效曲线 药理效应(E)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理论
剂量(D)
1、量:药物的剂量
•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能引起效应 的剂量或浓度;
•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 极量:药典规定临床上允许使用的最大
治疗量(烈性或有毒),小于最小中毒 量; • 治疗量:大于最小有效量而小于最小中 毒量(极量药)理学的—药物剂效应量动力范学理论围;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作 用 强 度
无效量 最 小 有 效 量
常用量
中毒量 致死量
极 量
最 小 中
以达治疗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恶 性肿瘤的目的。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理论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或亲和 力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讲义-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讲义-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专题四药动学考点及计算专题专题四——药动学考点1.药动学基本参数2.房室模型公式t1/23.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k4.非线性药动学V5.统计矩f SS6.给药方案设计BA7.治疗药物监测X08.生物利用度及评价指标k09.生物等效性10.计算问题考点1——药动学基本参数①速率常数(h-1、min-1)——速度与浓度的关系,体内过程快慢吸收:k a尿排泄:k e消除(代谢+排泄)k=k b+k bi+k e+……②生物半衰期(t1/2)——消除快慢t1/2=0.693/k③表观分布容积(V)——亲脂性药物分布广、组织摄取量多④清除率(Cl,体积/时间)——消除快慢Cl=kV考点2——房室模型QIAN:单剂静注是基础,e变对数找lg静滴速度找k0,稳态浓度双S血管外需吸收,参数F是关键双室模型AB杂,中央消除下标10多剂量需重复,间隔给药找τ值#公式1、2:单剂量静注QIAN:单剂静注是基础,e变对数找lg #公式3、4:单剂量-静滴k0-滴注速度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C SS)QIAN:静滴速度找k0,稳态浓度双S#公式5:单剂量-血管外F:吸收系数吸收量占给药剂量的分数QIAN:血管外需吸收,参数F是关键#公式6、7:双室模型QIAN:双室模型AB杂,中央消除下标10#公式8、9:多剂量给药(重复给药)单室-静注单室-血管外QIAN:多剂量需重复,间隔给药找τ值考点3——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达坪分数、f ss)f ss:t时间体内血药浓度与达稳态血药浓度之比值n=-3.32lg(1-f ss)n为半衰期的个数n=1 →50%n=3.32 →90%n=6.64 →99%n=10 →99.9%静滴负荷剂量:X0=C SS V考点4——非线性药动学特点①消除动力学非线性②剂量增加,消除半衰期延长③AUC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正比④其他可能竞争酶或载体系统的药物,影响其动力学过程考点5——统计矩①零阶矩: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②一阶矩: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药物在体内滞留情况③二阶矩:平均滞留时间的方差(VRT)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的变异程度考点6——给药方案设计①给药间隔τ=t1/2,5-7个t1/2达稳态,首剂加倍②生物半衰期短、治疗指数小:静滴根据半衰期、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考点7——治疗药物监测①个体差异大:三环类抗抑郁药②非线性动力学:苯妥英钠③治疗指数小、毒性反应强:强心苷、茶碱、锂盐、普鲁卡因胺④毒性反应不易识别,用量不当/不足的临床反应难以识别:地高辛⑤特殊人群用药⑥常规剂量下没有疗效或出现毒性反应⑦合并用药出现异常反应⑧长期用药⑨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或中毒考点8——生物利用度(BA)>>生物利用程度(EBA)吸收的多少——C-t曲线下面积(AUC)>>生物利用速度(RBA)吸收的快慢——达峰时间(t max)T:试验制剂 R:参比制剂 iv:静脉注射剂评价指标:AUC、t max、C max考点9——生物等效性(BE)等效标准:>>AUC:80%~125%>>C max:75%~133%药动学重难点再次强化A.ClB.k aC.kD.AUCE.t max1.表示药物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符号是『正确答案』D2.清除率『正确答案』A3.吸收速度常数『正确答案』B4.达峰时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AUC;清除率为Cl;吸收速率常数Ka;达峰时间t max。
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排
(一)肾脏排泄 :
泄 途 径
1.排泄方式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在远曲小管
(3)肾小管主动分泌,近曲小管(同时主动重吸 收营养物质). 2.肾排泄药物的特点 (1)尿药浓度高,有利也有弊
无吸收 过程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 2. 从鼻黏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
气体、挥发性液体药物(如吸入麻醉药)或分散在空 气中的固体药物(如气雾剂) 4.从直肠吸收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二 .分
布
•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 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 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 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
1. 与血细胞结合 2. 与血浆蛋白结合 成为结合型药物
(bound drug),血浆白蛋白是最重要的
结合蛋白。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
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在平衡状
态之中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 暂时失活性: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暂 时“储存”于血液中 • 可逆性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是指血浆药物浓度 (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的规律。
曲线下面积(AUC)
坐标轴与时量曲线围成的面积 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F)
药动学实验讲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二O一O年五月目录1.前言---------------------------------------------------------------2页2. 实验一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测定------------------3~4页3. 实验二血药浓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利用度等药动学参数-----------------------------------------5~7页前言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评价方法及药物的体内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中不仅将应用到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将贯通药动学、药剂学、分析化学、体内药物分析等课程,并使用UV、HPLC等现代分析仪器。
为了达到本实验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上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并结合课堂教学明白实验的基本原理。
实验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严格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详细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数据不得任意涂改,实验报告要求书写正确整洁。
实验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安全,保持实验台面整洁及室内卫生。
本实验讲义主要参考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讲义》、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药学系《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及北京医科大学《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编写,在此对两所学校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错误及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实验一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测定一.目的要求1.掌握固体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等)溶出度的测定原理、方法与数据处理。
2.熟悉溶出度测定的意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溶出仪的基本构造与性能。
二.实验提要1.溶出度系指在规定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崩解(或溶散)度无法反映崩散后微细颗粒的再分散和溶解过程。
药学分析讲义-药剂学 (6)
B.6.64
C.5
D.3.32
E.1
[答疑编号501242160110]
『正确答案』B
四、静滴停止后动力学参数
(一)稳态后停滴
滴注达稳态后,停止滴注,使其血药浓度下降,此时血药浓度变化相当于快速静注后的变化,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方程为:
lgC′=(-k/2.303)t′+lg(k0/Vk)
式中C′:停药后t′时间血药浓度t′:停药后所经历的时间
C.集尿时间短
D.丢失1~2份尿样对实验无影响
E.测定的参数比较精确
[答疑编号501242160108]
『正确答案』BE
第三节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一、以血药浓度法建立药物动力学方程
恒速静脉滴注是指药物以零级速度(k0)输入体内,以一级速度(k)消除,其体内药物量与时间t的关系为:
X=k0(1-e-kt)/k或C=k0(1-e-kt)/Vk
式中k=0.693/t1/2fss=1-e-(0.693/t1/2)·nt1/2=1-e-0.693
两边取对数,则:n=-3.323lg(1-fss)
公式中的n为半衰期的个数。
上式说明不论何种药品,达到稳态相同分数,所需半衰期的个数相同,达90%~99%需3.3~6.64个半衰期时间。
最佳选择题
关于单室静脉滴注给药的错误表述是( )
A.k0是零级滴注速度
B.稳态血药浓度Css与滴注速度k0成正比
C.稳态时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恒定不变
D.欲滴注达稳态浓度的99%,需滴注3.32个半衰期
E.静滴前同时静注一个k0/k的负荷剂量,可使血药浓度一开始就达稳态
[答疑编号501242160109]
『正确答案』D
药学专业知识一讲义: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药学专业知识一讲义: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药物动力学A:制剂生物利用度常用的评论指标是A.C max、 t max和 lgCB.C max、 t max和 C ssC.C max、 t max和 V dD.C max、 t max和 KE.C max、 t max和 AUC『正确答案』 EA:同一种药物制成ABC三种制剂,同样制剂下三种制剂的血药浓度如图,基于A、B、 C三种制剂药动学特点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 制剂 A 汲取快、除去快、不易积蓄,临床使用安全B. 制剂 B 血药峰浓度低于A,临床疗效差C. 制剂 B 拥有连续有效血药浓度,成效好D. 制剂 C 拥有较大AUC,临床疗效好E. 制剂 C 除去半衰期长,临床使用安全有效『正确答案』 CA:已知某药物口服给药存在明显的肝脏首过代谢作用,改用肌肉注射,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变化是A.t 1/2增添,生物利用度减少B.t 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C.t 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添D.t 1/2减少,生物利用度减少E.t 1/2和生物利用度均不变『正确答案』 CA:地高辛的表观散布容积为500L,远大于人体体液容积,原由可能是A.药物所有散布在血液B.药物所有与血浆蛋白联合C.大多半与血浆蛋白联合,与组织蛋白联合少D.大多半与组织蛋白联合,药物主要散布在组织E.药物在组织和血浆散布『正确答案』 DE. 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正确答案』 CEX:对于药动力学参数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除去速率常数越大,药物体内的除去越快B.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从体内除去较快C.切合线性动力学特点的药物,静脉注射时,不一样剂量下生物半衰期同样D.水溶性或许极性大的药物,溶解度好,所以血药浓度高,表现散布容积大E.除去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除去的含药血浆体积『正确答案』 ABCEA.ClB.k aC.kD.AUCE.t max1.表示药物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下边积的符号是2.除去率3.汲取速度常数4.达峰时间『正确答案』 D、 A、 B、 EA.生物半衰期B.体内总除去率C.表观散布容积D.零级速度过程E.生物利用度1.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除去一半所需要的时间2.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为3.药物汲取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称为4.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血药浓度没关,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正确答案』 A、 C、 E、 DA.血药浓度颠簸度B.硬度C.绝对生物利用度D.脆碎度E.絮凝度1. 反应片剂的抗磨损和抗振动能力,小于1%为合格片剂的指标2.评论混悬剂质量的参数3.评论缓控释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4.血管外给药的 AUC与静脉注射给药的 AUC的比值『正确答案』 D、 E、 A、 CA.药物动力学B.生物利用度C.肠肝循环D.单室模型药物E.表观散布容积1.胆汁中排出的药物或代谢物,在小肠转运时期重汲取而返回门静脉的现象是2.制剂中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目和相对速度是3.进入体循环后,快速散布于各组织器官中,并立刻达到动向散布均衡的药物是4.采纳动力学基来源理和数学办理方法,研究药物体内的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正确答案』 C、 B、 D、 AA:对于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B.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在滴注开始时能够静注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快速达到或靠近稳态浓度C.单室模型口服给药,在血药浓度达峰瞬时,汲取速度等于除去速度D.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颠簸与药物半衰期、给药间隔时间相关E.多剂量给药,同样给药间隔下,半衰期短的药物简单积蓄『正确答案』 EA.药物的半衰期与剂量相关B.为绝大多半药物的除去方式C.单位时间内实质除去的药量不变D.单位时间内实质除去的药量递加E.体内药物经 2~ 3 个 t 1/2后,可基本除去洁净『正确答案』 ACDEA:对于单室静脉滴注给药的错误表述是A.k 0是零级滴注速度B. 稳态血药浓度C ss与滴注速度k0成正比C.稳态时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恒定不变D.欲滴注达稳态浓度的 99%,需滴注 3.32 个半衰期E.静滴前同时静注一个负荷剂量,可使血药浓度一开始就达稳态『正确答案』 DA.lgC= ( -k/2.303)t+lgC0B.C=-kt+C 0C.米氏方程D.t 0.9 =0.1054/kE.t 1/2 =0.693/k1.零级反响速度方程式是2.一级反响速度方程式是3.一级反响有效期计算公式是4.一级反响半衰期计算公式是『正确答案』 B、 A、 D、 E以下血药浓度公式分别为1.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2.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3.单室模型单剂量血管外给药4.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达稳态『正确答案』 B、 A、 D、 CX: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是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血药浓度、效应关系已经确定的前提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包含A.治疗指数小,毒性反响大的药物B.拥有线性动力学特点的药物C.在体内简单积蓄而发生毒性反响的药物D.归并用药易出现异样反响的药物E.个体差别很大的药物『正确答案』 ACDE计算问题:1.稳态血药浓度 C SS计算A:某药静滴 3 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A.50%B.75%C.87.5%D.90%E.99%『正确答案』 CA: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为A.1 个半衰期B.2 个半衰期C.3 个半衰期D.4 个半衰期E.5 个半衰期『正确答案』 B2.生物利用度 BA的计算对某药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时,分别采纳静注和口服的方式给药,给药剂量均为400mg,AUC分别为 40μg.h/ml 和 36μ g.h/ml ,则该药生物利用度计算正确的选项是A.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55%B.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90%C.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55%D.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90%E.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50%『正确答案』 D3. 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体重为 75kg 的患者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失态,利多卡因的表观散布容积V=1.7L/kg ,除去速率常数-1k=0.46h,希望治疗一开始便达到2μ g/ml 的治疗浓度,请确定静滴速率及静注的负荷剂量。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主动分泌通道, 竞争性抑制);
肾小管重吸收(被动扩散,尿液pH)、
消化道排泄 肝肠循环: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
肝脏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的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其他途径 汗液、泪液、唾液、乳汁、呼吸道、头发和皮肤。
第三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内转运的药物量随时间而下降;
t1/2恒定,与剂量或血药浓度无关, t1/2=0.693/ ke
消除 5单位/h
2.5单位/h
1.25单位/h
零级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力),
即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也称恒量消除。
过量用药时出现;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无关,与初始浓度无关;
特点 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简单扩散、滤过); 可避免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 可避免首过消除现象; 给药剂量准确; 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影响因素 药物在组织间液的溶解度; 注射部位血流量。
血管内给药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适用于治疗指数小、药物容积大、不易吸收或刺激性
代第 谢二 动章 力药 学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
物转化(代谢)及排泄的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 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滤过、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胞吐、胞饮
《药物动力学》课件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药物动力学模型
04
药物动力学概述
02
药物代谢过程
03
药物动力学参数
05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 的应用
06
添加章节标题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科学
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药物动力学概念提出 19世纪末:药物动力学理论初步形成 20世纪初: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建立 20世纪中叶: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 20世纪末:药物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技术发展 21世纪初:药物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交叉学科融合
药物代谢过程
药物的吸收
吸收途径:口服、 注射、吸入等
药物动力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概念: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体积,通常用Vd表示
计算方法:Vd=Dose/Cmax,其中Dose为给药剂量,Cmax为最大血药浓度
影响因素:药物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等
临床意义: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对于药物剂量设计和给药方案制定具有重 要意义。
给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根据 药物动力学原理制定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的优化:根据患者的个体 差异和病情变化进行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给药方案的制定:考虑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实例: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
药物疗效的评估和预测
药物动力学模型:描述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目的】以戊巴比妥钠催眠时间作为肝药酶体内活性指标,观察苯巴比妥及氯霉素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从而了解它们对肝药酶的诱导及抑制作用。
【原理】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药酶活性,使戊巴比妥钠在肝微粒体的氧化代谢加速,药物浓度降低,表现为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减弱,即催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
而氯霉素则为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导致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增强,即催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动物】小白鼠8只,18~22g【药品】生理盐水、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5%氯霉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器材】天平、鼠笼、秒表、注射器1 ml×4、5号针头×4【方法与步骤】一、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每天1次,共2天。
2、于第三天,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
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二、药酶抑制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5%氯霉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
2、30分钟后,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
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统计与处理】以全班结果(睡眠持续时间,分)作分组t检验,检验用药组与对照组有无显著性差异。
(参见“数理统计在药理学实验中的应用”)【注意事项】1、催眠潜伏期为开始给药到动物翻正反射消失的间隔时间,睡眠持续时间为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的间隔时间。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讲义-药理学——第三节 药动学
药理学——第三节药动学考纲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药物的解离程度受体液pH值的影响离子型非离子型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pK a(解离常数)的含义:>>是指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
>>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pK a。
若为弱酸性药物,则:若为弱碱性药物,则: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正确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即:解离度为107.4-8.4=10-1=0.1。
※四两拨千斤: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正确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B.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快C.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E.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慢『正确答案』D『正确解析』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讲义
药动学讲义:要求:掌握药物在体内跨膜转运规律和影响因素吸收、首关消除、肝药酶及肝肠循环、生物利用度;熟悉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再分布、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生物转化了解一级消除动力学的概念、特点、基本公式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药酶抑制剂、药酶诱导剂零级消除动力学的概念、特点、基本公式消除速率常数、血浆清除率、负荷剂量药物主要内容: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kinetics基本概念: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Process of Drug in the Body 药物经过给药部位进入直至排出机体的过程。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分布( distribution)、代谢( metabolism) 和排泄( excretion),即ADME 四个基本过程。
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程,统称为消除( elimination)。
一、药物的转运转运的类型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易化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主要影响因素为体内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主要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和解离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跨膜转运水溶性强的药物难于跨膜转运。
离子障ion trapping 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使其变成离子膜的那一侧,不可自由穿透;即非离子型即分子型脂溶性好,可自由穿透。
许多药物是弱酸或弱碱性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由其pKa 及其所在溶液的pH 而定。
pKa: 药物在溶液中50 %离子化时的pH。
二、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给药部位经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一)胃肠道给药方式:口服(per os )小肠粘膜舌下(sublingual )颊粘膜直肠(per rectum )直肠粘膜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First Pass Elimination 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门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也随之下降的现象。
03(本)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停留时间长,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胃肠道各部位的 吸收面大小(m2)
�口腔 0.5-l .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分子量; ●脂溶性; ●解离度;
问题:什么样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2. 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方式:
静脉 、吸入 、舌下和直肠、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 口服 、皮肤
●吸收速度:?
(一)口服给药 per os,po
1. 最常用,方便、经济和安全;
2. 从胃肠粘膜吸收,主要在肠道;?
3. 吸收慢且不规则; 4. 不适于昏迷、抽搐或不合作的病人; 5. 受首过消除等许多因素影响。
●问题:首过消除高,则生物利用度 ? 低
(二)吸入(呼吸道给药,inhalation)
�定义:经口鼻吸入的药物从肺泡吸收的给药方式; 肺泡上皮细胞能吸收5 µm左右微粒, 肺泡表面积大(达200m2) ,
●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物,如鼻炎喷雾剂 ;
(三)局部用药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 ;
�适用于脂溶性高的药或加促皮吸收的药剂,如皮康王、无极膏 。 �问题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是局部给药?
肌内和皮下给药
●特点: □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简单扩散、滤过); □可避免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 □可避免首过消除现象; □给药剂量准确; □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影响因素: □药物在组织间液的溶解度; □注射部位血流量; □注射药物剂型。
血管内给药
□方式: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适用于治疗指数小、药物容积大、不易吸收或刺激性强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房室模型:把药物在体内的配置状况分成若干个房室
k
X0
X
静脉注射给药单室模型
k12
X0
XC
XP
k21
k10
静脉注射给药双室模型
• 1.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 dX = kX n
其中k表示速率常数d,t 速率常数越大,体内过程进 行得越快。
–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 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
– 对于某一具体药物来说,V通常是定值,V的大 小能够表示该药物的分布特性。
• 4.清除率(clearance)
–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 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 Cl=kV
第二节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0
k
)
ekt
C
ka 2.303
log
ka FX0 V (ka k)
设 ka FX 0
V (ka - k)
e-kt - C Cr
ka FX 0 e-kt
V (ka - k) 为t时间后段直线 相(即
则,log Cr
ka t log ka FX 0
2.303
V (ka - k)
外推线)上的数值;
• 2.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 –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 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 – 生物半衰期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 标。
•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稳态血药浓度
• 稳态血药浓度(Css)
当t→∞时,e-kt→0,(1-e-kt)→1,则式
中的血药浓度C用Cs kV
• 达坪分数
fss 1 ekt
• 静脉滴注达坪浓度所需t1/2个数
•
n=-3.32lg(1-fss)
负荷剂量
• 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第1次给予 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 疗浓度,之后再按给药周期给予维持剂量, 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这 个首X次0 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或 冲击量,亦称首剂量,常用 表示
t
lg
ke
·X
0
• 从上式可知,以 lg dXu 作t 图,可以得到一条
直线 ,
dt
• 且斜率为 k
2.303
• 截距为lgA
。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
一、血药浓度
k0
X
k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模型
C = k0 (1 - e-kt ) kV
因此,这种模型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药物以恒定速度k0进入体内, 二是体内药物以一级速率常数k从体内消除。
• 血药浓度分析 • 尿药排泄数据分析
一、血药浓度
k
X0
X
静脉注射给药单室模型
X0为静脉注射的给药剂量
X为t时刻体内药物量
药物在体内按照一级速率常数k消除
dX dt
kX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dX kX dt
X = X0·e-kt
等式两侧同除以V, 则 C = C0·e-kt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右图:
C = C0·e-kt
LgC
k 2.303
t
LgC0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对数-时间图
• 基本参数的求算
1. 半衰期(t1/2): t1/2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一
半所需要的时间。
将t=t1/2,C=C0/2代入LgC-t关系式,得:
lg C0 2
k = - 2.303 t1/ 2 + lg C0
两端取对数,得:
lg C - k lg ka FX 0 2.303 V (ka - k)
C ka FX 0 (e-kt - e-kat ) V (ka - k)
ka FX 0 - e-kt - C ka FX 0 e-kat
V (ka - k)
V (ka - k)
取对数,得:
log
Vk(ka Fa X
维持剂量:X0=CssV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血管外给药时,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 入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
X0 F
Xa
ka
X
k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示意图
X0是给药剂量;F为吸收率;Xa为吸收部位的药量; ka为一级吸收速率常数;X为体内药量;k为一级消除
速率常数。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ka - k
• 两端除以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V,得:
( ) C = ka FX0 e-kt - e-kat
V (ka - k)
C ka FX 0 (e-kt - e-kat )
•
V (ka - k)
假设ka>k,若t充分大时, e-首kat先趋于零,上式简化为:
C Fk a X 0 e-kt V (ka - k)
• AUC=C0/k
二、尿药浓度
(一)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法)
• 静脉注射某一单室模型药物,其原形药物经肾排泄 的速度过程,可表示为:
dX u dt
ke X
•将
X X 0ekt代入上式,得:
dX u dt
ke ·X 0e-kt
• 两边取对数,得:
lg dX u dt
-
ke 2.303
式中,Cr为残数浓度,以lgCr→t作图,得到第二条直线,称 为“残数线”,该直线的斜率为(- ka/2.303)。
t1/ 2
ln 2 k
0.693 k
2. 表观分布容积(V):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
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V X0 C0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AUC =
Cdt
0
=
0
C0 ·e
-k t dt
=
C0 k
4. 清除率(Cl):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 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
Cl dX / dt C
Cl kX C
,即 Cl = kV
KV X 0 AUC
Cl X 0 AUC
例1
• 给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 1050mg,消除速率常数0.312h-1,给药后 初始浓度150ug/ml,求t1/2, V, Cl, AUC
• 解:
• t1/2 =0.693/k • V=X0/C0 • Cl=kV
dX a dt
= -ka X a
dX dt = ka X a - kX
( ) X = ka X 0 e-kt - e-kat
ka - k
• 由于血管外给药,吸收不一定很充分,所以习
惯上在给药剂量X0项前加上“吸收系数 F”(0≤F≤1),表示吸收占剂量的分数值,即
吸收率,或称其为“生物利用度”。
( ) • 则上式变成: X = ka FX0 e-kt - e-k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