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复习目标】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高考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重点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难点知识: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课标解读】1. 新中国的成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准备、概况及意义。
体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掌握1954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基本内容及意义,认识1954年宪法的特点。
2.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影响和曲折发展过程。
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
结合政治所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异同;掌握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意义,理清多党合作的曲折与发展、完善的线索,注意比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关系之间的异同,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党的地位的理解;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地位、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作用。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课前预习案【预习要求】依据课本完成预习,记忆带“★”知识,在课后拓展案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内容】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2.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新中国成立,开创了_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__________ 的新时代。
高一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标要求: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二、教学目标:三、重点把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四、学生分析: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
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五、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一延伸问题一课下探究、研讨六、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各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等媒体上的搜索和浏览,找到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与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有关的资料。
2.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3.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
4.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新课情境营造: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教学导语: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军事上艰苦的斗争和政治上的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
就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中国获得了新生。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标志新中国诞生条件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师生互动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师: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找找看:新中国诞生前,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筹备工作学生看书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筹备工作。
第20课nbsp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教必修一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石脑中学:郭荣生【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新中国的诞生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3.爱国统一战线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民族原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课堂上应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导入新课】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让学生简要介绍产生背景,概括出要点即可(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奠定理论依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大会。
为什么这么说?(参加阶层广泛)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会议制定了什么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什么特点?(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订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还有哪些内容?(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并确定了国家的首都、国旗及国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下午两点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会议发表公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愿和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可放一段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以加深以下内容的认识(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钟,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后,举行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⒋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关于其意义,可让学生阅读后概括,可分成"推翻"、"标志"、"进入"三点并掌握.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100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标志着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建立.第二,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诞生的世界意义:这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这是因为,中国革命在占人类1/4的国家里取得了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激励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随着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可采用录象资料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大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制订宪法的内容、特点和性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制度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那么,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1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1)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政协的本能机能;(2)第一届人大会议的召开;民族区域自治。
2、能力:(1)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步分析、归纳、比较、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现实之间联系的能力;(2)归纳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进步归纳和概括能力。
3、过程和方法:(1)综合运用各品种型的史料,使先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法;(2)经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构成多角度发现和解决成绩的思想方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目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先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和为完成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4、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在初中的社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但先生对我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认识并不深入,所以,学习本届内容时,可结合前面所学本钱主义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并分析中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加深先生对我国民主制度的热爱,也让先生认识到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密不可分。
5、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本节课我们学习新中国的民主建设,那么我如今问同学们,中国的民主制度有哪些?中国人民是怎样完成当家作主的?在先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我国的民主制度次要有三大制度,即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中国人民经过这些制度,成为国家的主人,享用民主与自在,完成国家的建设。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构成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背景:多媒体展现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音像材料或相关图片。
提出成绩:从参加会议人员组成可以看出人民政协有何特点?(2)内容:多媒体展现《共同纲领》相关内容。
提出成绩:根据材料概括出《共同纲领》的内容和性质。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人民版必修1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湖北省罗田县育英高中杨传水【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共有三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的成立及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第二目主要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三目主要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其中新中国的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学习本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大制度至今仍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2、学生分析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为学习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
但本课名词概念较多,理论性强,对学生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了学习难度。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具体分解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及三大制度建立的史实;通过中西制度的比较,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粗读、精读,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方法;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三大制度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教学难点: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认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立足于国情的正确选择。
【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设计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整合课程资源为手段,以“问题教学”为主要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即按照设疑、探究、实践的程序展开,给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求解,在思考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主要围绕“是什么(制度建设过程及特色)”、“为什么”、“有什么(作用)”而展开,为防止“审美疲劳”,按照“略—详—略”顺序选择其中的“为什么”作为探究重点。
新中国的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新中国的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教案随着新中国成立,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然而,在新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民主政治建设。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推进政治制度改革,以进一步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本文旨在探讨新中国的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份针对中小学生的教案,在校园中推广民主教育。
一、新中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经济奇迹的创造,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同时,我们的文化和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科技、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在中国的长期发展中,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在于,市民对政府的意见能够得到更好的反映和响应,政府能够更好地依据人民的需求采取政策措施。
此外还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没有民主制度的政府,很难保证政府的决策是公正的,不会有私心和偏见的干涉。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民主政治建设对新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现实中,政治制度的进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不相协调,这导致了治理的困难。
此外,中国的政治文化还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权力寻租、利益集团等。
民主政治建设也受到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包括贪污腐败和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四、推进民主教育要推进民主教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我们必须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民主教育。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民主教育,让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什么是民主,如何参加民主进程,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加强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是一个双刃剑,它可以传播需要被传播的信息,但同时也充满着负面信息和假新闻。
我们应该对网络进行更严格的监管,以缓解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
我们应该加强权力监督。
这个需要大家一起合作,社会上有很多志愿者可以帮助监督权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案人民必修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执子之手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背景和内容,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概括,掌握构建历史框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史料、图片、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段以及相互讨论等方法来完成历史探究的任务,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了解,掌握层层分析的解读思路,学会主动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感受到建立新中国的神圣和庄严,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
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体会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的喜悦。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加深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价值观的认同。
我思我在1、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这就从战略上规划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发展方向,也启动了建立新中国的程序。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战争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代行人大职权,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它还履行统一战线组织的职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及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不仅为新中国的建立补充了法律程序,也为新中国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初步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战略与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
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节新中国早期政治建设教案课标要求:本文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实,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了解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 . 记忆: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成立典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原则;五个民族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案历史学本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案历史学本科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初期建设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外交成就;3. 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2 教学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4.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例;3. 讨论法: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二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2.1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程;2. 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3. 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2 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历程;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3.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历程;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3. 讨论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转折3.1 教学目标1.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转折及其意义;3. 分析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3.2 教学内容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 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转折及其意义;3.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 案例分析法: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转折及其意义;3. 讨论法:探讨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备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备课稿今天我们开启一个新的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这一专题主要阐述了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内容涉及了两条主线: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主线之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主要介绍了政治制度建设的起点、发展、所经历的挫折、转折、探索以及新的成就;主线之二,祖国统一介绍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入)提及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我们首先要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情况。
说到新中国的成立,大家知道新中国的摇篮在那里吗?对,在西柏坡。
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西柏坡,可以说是咱们河北人的骄傲。
关于西柏坡的历史地位,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序厅里有一行大字对其做了很好的注解: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那么,新中国是如何从西柏坡走出来的呢?(开始讲第一个知识点: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我们知道,1947年5月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在西柏坡组织发动了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结束之后,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国民党的统治也行将崩溃。
旧的政权即将瓦解,就需要谋划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勾勒出了建设新政权的蓝图。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他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讲到这里,同学思考一下,党的工作何时由城市转移到的农村?有的同学说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回答的很好。
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和特殊国情,后来便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
共产党当时虽然把落脚点放在了农村,但是着眼点仍在城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面对国内被战争蹂躏过的、凋敝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做出了把党的工作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中心的决议。
这是七届二中全会的第一点内容。
七届二中全会的第二点内容: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高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2)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及其特点和意义。
2、重点突破:介绍三项制度建立的背景、概况、内容、意义;通过文字材料来比较突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过比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突出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课件4: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3-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2)为了实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涵义:(1)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2)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 (3)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3.设置:5个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旗)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4-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 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 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 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 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 化,互相影响。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
-4-
探究一: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 (或无党派):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 (民盟);中央说人明民:政调府动委了员民会主委人员士5的6人政中治有热1情6个,民主党派, 8个无党派……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 材料二 政务院新副局总面理;黄充炎分培体是现民了建中成国员共,产最党高领人民法院院长 沈钧儒是民盟党导派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
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
以监督共产党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3)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
识记一届人大的召开,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中国的建立历程,事学生认识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并充分感受到新中国建立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述法、情景法、设问法、讨论法四、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同学们都认识吧!她有个著名的节目《小丫跑两会》,两会是指那两会呢?反应了我国什么制度?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讲述新课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有了上述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从参加会议人员上就可以看出人民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大会的内容有三点——“决定、通过、选举”,(1)大会决定改北平为北京(9月27日),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j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了解它的意义。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理解人大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理解它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阐述政协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政协的主要职能和作用;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3)通过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2)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在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特色的基础上,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三大根本制度建立过程教学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前我请大家与我合唱一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好,众所周知这是我们的国歌,那你们对国歌了解多少呢?那位同学讲一讲?生:我来讲!这歌名字叫《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汗作词,聂耳作曲。
它诞生于1935年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它确定为国歌。
师:非常好!国歌它既反映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凌云壮志。
它是新中国的象征。
百年风云,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半芝麻地半封建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这将是我们要学习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
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成立,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中共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引出问题:中共即将筹建的新中国会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呢?从而导入课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对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目内容,有条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活动的直观性:①可播放《渡江战役》部分片段,让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等史实,以便顺利过渡到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适当增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相关内容,就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等作简要介绍,并请学生讨论此文的重要意义。
亦可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作为材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评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③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在历史的“再现”体验
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一目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适当增补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料,为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做好知识铺垫,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条款并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增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就新中国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其所体现出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引导学生就中国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谈谈其颁布的重大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谈谈一届人大的召开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一目教学,请学生就所学的知识,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论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再播放《冰山上的来客》、《嘎达梅林》、《红河谷》等影片的片段,再结合已学过的中国史的相关内容,得出: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有条件的可以请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具体谈谈我国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如: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等,以增强对此制度的现实理解。
请学生走访少数民族地区、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信息,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