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_功能对等_理论在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_以_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_第七版为例已读

合集下载

功能对等论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功能对等论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功能对等论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摘要: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而交往中,习语被广泛使用。

因此,对习语的理解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习语的准确理解显得尤为必要。

然而,在翻译习语的实践中,不同翻译家有不同的理论。

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却能够更好地指导习语翻译以实现源语读者和与接受语读者反应上的最佳对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从对《圣经》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意思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对等”(1993:118)。

功能对等理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

首先,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就是将源语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不仅要传达源语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引申义也传达出来。

唯此,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

其次,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它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要求“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形式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

二、功能对等与汉、英习语翻译习语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在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习惯用的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定性的词组或句子,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

习语的整体意义并非是其构成词语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引申意义、比喻意义,所以富含有的文化含义。

这种文化含义往往与一个民族生活其中的生态有关,也与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出自文学的、宗教的典故有关。

由于生态、地理环境、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而,作为文化浓缩的习语也存在很大差异。

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翻译要实现源语读者与接受语读者在反应上的对等。

因此,在翻译习语时,只有充分地考虑并准确处理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功能对等要实现的目标。

(一)社会文化差异和汉英习语翻译汉语习语“木已成舟”若直译为“wood has been made into ships”,英语读者就不知道其意。

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网络的发展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很多英剧美剧逐渐进入我国并流行开来,其中,《神探夏洛克》就是一部十分热门的英剧。

除了剧情本身足够精彩以外,优秀的字幕翻译也是该剧得以流行的重要因素。

观众能够通过字幕快速清晰地明白剧情发展,了解到外国文化。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该剧的字幕翻译。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选取了《神探夏洛克》第四季为素材,对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该剧字幕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时,或改变词的词性,或采取不同的句式结构,当涉及到英国的文化风俗时,会进行意译,在汉语中寻找对应的词汇,这些翻译策略体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标签:功能对等理论字幕翻译神探夏洛克一、引言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大量英剧美剧涌入我国,深受国人喜爱,其中,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神夏”风。

在2017年,《神探夏洛克》推出第四季,优酷网站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授权播放《神探夏洛克》的视频门户网站,单是第四季的播放量就已经超过一亿,足见《神探夏洛克》在国内的流行程度。

剧中,主角夏洛克有许多长篇的推理内容,语速不仅快,更是涉及到了许多专业名词。

但即使这样,该剧在国内还是十分流行,这与字幕翻译是脱离不了关系的:优秀的字幕翻译能够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同时还能将剧中涉及到的英国文化准确反映出来。

因此,本文意在研究《神探夏洛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够为其他外文剧集的翻译提供借鉴。

《神探夏洛克》迄今为止已播出至第四季,因此,本文选择了最新一季的《神探夏洛克》作为素材,以优酷网站提供的字幕翻译为标准,并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字幕组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奈达提出,奈达认为,翻译并不是刻板的词对词的翻译,而是语义、文体和风格的翻译,在翻译中,“意义”比“形式”更重要(尤金·奈达1982),只要目标语能够反映出源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与精神,那这个译作就是成功的(陈文敏,李玲2015)。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意义对等是翻译的关键。

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的不是语言表面的对应,而是文化和交际意义上的对应。

本文将详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语言表面的对应,更要文化和交际意义上的对应。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产生相同的效果。

因此,好的翻译不仅要做到词汇和语法的对等,还要做到语义和文化的对等。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直译:This picture is extremely beautiful!意译:This painting is breathtakingly beautiful!在这个例子中,直译只了语言表面的对应,而意译则更文化和交际意义上的对应。

使用“breathtakingly”这个形容词更加生动地表达了画作的美丽,使译文的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原文所表达的情感。

例2:中文原文:“他是个变色龙,总是随波逐流。

”直译:He is a chameleon and always goes with the flow.意译:He is a grasshopper and always jumps with the crowd. 在这个例子中,直译没有很好地表达出中文原意中的比喻含义,而意译则通过使用“grasshopper”这个英文单词的比喻意义,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含意。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原理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点: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点不应仅停留在语言表面,而应更多地文化、交际和读者反应等方面。

动态对等:翻译过程中追求的不是静态的、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的、功能上的对等。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其应用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其应用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其应用摘要: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实质上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本文从其在谚语及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来探讨翻译策略,以便更好的帮助读者灵活的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该理论能够更好地为我们工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谚语翻译;广告翻译“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

因此,在中国翻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一) “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论。

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使泽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

翻译本质上就是释义:就是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

换句话说奈达认为翻译内容高于形式。

但他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

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显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华而不实,离题太远。

二、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在实际中的运用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关系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关系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关系摘要:本文基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资料内容开始结合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和内涵。

具体指出了在翻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应用,并运用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并结合了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准确性;完整性一、绪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以下简称《牛津》)由于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3月出版,共收集183500单词、短语。

释义:英美并重;85000示例:英汉对照;2000新词:如life coach,offshoring;7000同义词、反义词:有助于扩充词汇;5000专科词语:涵盖文理、工商、科技;700世界各地用语:如 sticky beak、godown.2006;文化词语:如 walter mitty capitol hill;2000图解词语、图文并茂;400用法说明:辨析常见疑难;130研习专页:全面介绍应用知识;44彩页:提供实用帮助。

就像《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序言所示,该词典准确至上,繁略适中、追求直观、言必有招、提要纲新。

由此可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编译者的工作量极大,时间紧、任务重,达到如此准确的程度,其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可想而知。

二、奈达动态翻译理论简述尤金·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在翻译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其理论要求在翻译时用最贴切的语言再现原语要表达的内容,不拘泥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对作者意图的再现。

这种理论充分地考虑了读译文的人对译作的反应,把这种反应和在译作前读原文的读者的反应相比较看看是否一致。

奈达对译作的准确性的定义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对等,在内容准确的同时也考虑形式。

在内容的对等上不是单词的逐个对应,而是包含着文化和语言的表达习惯,在形式上也尽量做到读起来自然流畅。

如果在内容上、文化上、形式上都能做到对等,那么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几乎也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一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 突出了“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

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 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为此,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在”功能对等”中,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

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 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简单地说, 最高层次对等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这几乎是达不到的。

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期间,受维果茨基和乔姆斯基的影响,形成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

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

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1991年,出版《论翻译》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局限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一、“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强调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演变发展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地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

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

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

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

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

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s tears 鳄鱼的眼泪;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be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like father,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石惠方陈柯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从语意对等、风格对等和文化传递三个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旨在检验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功能对等;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19-02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其核心是功能对等理论。

1.1、动态对等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论对等原则》一文中得到了明确阐释。

文章一开头,奈达就提出:没有哪两种语言史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和句子的方式,既然如此,就有理由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等同。

翻译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等同(谢,2008)。

既然没有“完全等同”,因此翻译所要追求的就是最接近的对等物。

奈达进一步把划分了对等的两种不同类型:一是形式对等;一是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包括形式和内容。

在这样的翻译中,译者关注的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的对应。

而与形式对等不同的是,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不那么关注译语和源语在信息上的一致,而更关注动态的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在于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进一步说明动态对等的含义。

他认为,“所谓翻译,就是在译语种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郭,2000)。

1.2、功能对等由于奈达“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受到误解,各种各样只翻译内容,而不注重形式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的名义。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旨在探讨社会交往的现象,特别是物理和语义的内容。

它的思想取自于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中不同的语言群体加工信息的过程是相同的,顺利的沟通依赖于每一方的理解力。

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参与者应该彼此尊重,充分认识并考虑对方的背景,以便能够相互理解。

近几十年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被发展成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它将社会交往理论和翻译过程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受到语言使用者自身的背景经验和思考习惯的影响,尤其是其文化文化。

因此,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信息的语义和特定原文文本领域,同时考虑目标文本背景,受迫以目标语言与当地文化背景相融合的形式来改变信息内容。

此外,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明确指出,翻译本身不仅仅是翻译原文的词汇和结构,而是要将原文所表达的意义转化为目标语中的最恰当的表达形式。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准确捕捉作者的意图,以保证原文的文化特色不被过度简化或消除。

同时,翻译者也应尊重目标语的文化特色,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效地书写出来的信息才能被清晰地传达出来,从而达到恰当的交流效果。

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说明,涉及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翻译工作需要翻译者充分准备,除了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更需要勇敢地试图除去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捕捉原文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异同。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文通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并以Limbo为例,来阐释该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起到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实践,Limbo1. 引言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对当时的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达的翻译理论中最有贡献的是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中心放在译文的读者身上,要重视读者的反应,强调的是译文对目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2.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的理论。

形式对等,很明显的,追求的是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的一致。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形式对等有许多的局限性。

因此,奈达把形式对等理论发展成了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翻译科学探索》,1964,2.1 动态对等翻译的层次性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上的对等、意义上的对等和风格上的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首先是形式上的对等,这是翻译时的最低标准,强调我们在做翻译时要字对字、句对句、概念对概念的对等,从而使得译语和源语之间实现字序、词性和句序上的完全对应意义上的对等是翻译的根本性的要求,是准确地传达信息的保障,在翻译实践中居于中心地位2.2 动态对等理论之于翻译实践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力求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动态对等要求译文能够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尽可能地完美再现原文的含义,限制翻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奈达主张翻译时以意义为主,形式上做出退步,不仅合理,而且是必要的。

这与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以及“得意忘形”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2.3 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动态对等理论和其它理论一样,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也就是说,它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奈达“功能对等”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奈达的翻译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随即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尤其是其“功能对等”理论更是为人们所极力追捧。

总结奈达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其主要将传统意义上翻译,即原文与译文的比较,转移到二者的过程比较。

翻译的目的是不再是追求形式的对等而是转向“功能对等”,即译文接受者与译文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与原文的关系大体一致。

换言之,功能对等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其次功能对等要达到的翻译目标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 Taber, 1969),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

由此看出奈达主张意译,主张“归化”。

掌握了功能对等的基本定义及要求,那么在指导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上,奈达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6个条件(原书38-38页),当然若直译或形式对等可以达到指称意义与关联意义在功能上的对等,则无须在形式上进行调整。

在此指称意义(designative meaning)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

”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是“指附加在指称意义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简而言之,指称意义指词的确切和字面意义,而联想意义往往指词的情感与隐含意义。

第一条:当形式对应可能导致指称意义传递错误时,则译文需做出一定调整,或可保留直译,但需加脚注解释可能造成的误解。

例如:SL:Nevertheless we are at a critical time for this species.(选自China’s Panda Reserves)。

TL1:但是,我们正处在熊猫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TL2:然而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例中,原文的意义指熊猫这一濒危物种处境不佳的现状,而译文按照形式对应的方式译,表达的意义却是“人类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完全误解了原文的指称意义,因此应在译文中做出调整,应译为“大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主题: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理论与应用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学说,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功能的对等,而非简单的词汇对应。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功能对等论”主张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而非字面上的逐字翻译。

这意味着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对应,更是语义和文化的对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奈达提出了三个核心原则:词汇对等、语法对等和语境对等。

词汇对等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每个词汇,并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词汇表达;语法对等则强调译者需掌握原文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语境对等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原文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境上的对等。

为了验证奈达“功能对等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我们来看一个实践案例。

比如翻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时,如果我们单纯从词汇和语法角度翻译,可能会译为“I was born with certain talents which will surely be useful one day”。

然而,这种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意义有所偏差。

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中注重功能对等,将原文和译文看作是整体,那么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译为“Everybody has his day”。

这个译文不仅实现了词汇和语法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实现了功能的对等。

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功能对等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对于一些文化特色浓厚的词汇和表达,往往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灵活处理。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对于俄汉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具体实例,阐述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对等”思想,即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信息、文体等方面应达到一定的对等。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在俄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力求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1. 词汇层面的应用在词汇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寻找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近义词或表达方式。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差异较大,词汇的对应关系并不总是直接的。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选择合适的词汇,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在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关注俄罗斯文化中的一些独特表达方式,如“посолить вечером”在汉语中可译为“夜晚降临的安宁”,而不是简单地翻译为“晚上撒点东西”。

这种处理方式使译文在词汇层面上与原文保持了功能对等。

2. 句子层面的应用在句子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译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例如,在翻译长句时,译者需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原文的复杂结构进行拆分和重组,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同时,还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中的语序、时态、语气等语法特点,力求使译文在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本层面的应用在文本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意义和文化内涵。

英汉双语与双解词典微观结构比较研究

英汉双语与双解词典微观结构比较研究

英汉双语与双解词典微观结构比较研究
宋志勤
【期刊名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英汉双语词典和双解词典的明显区别在于释义及其它微观结构上,前者以汉语为注释语,而后者以英语为注释语并加上汉语对应词。

此外,两者在标注、例证、插图和附录的差异使其语用功能也有所不同。

文章运用社会认知主义观点,以国内
出版的有代表性的10部英汉双语词典和双解词典为例,就两种词典的微观结构作比较研究,揭示两种词典的外语教育作用,提高词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用者在选择和使用词典时的目的性更高。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宋志勤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6
【相关文献】
1.三部英汉双解词典微观结构对比研究 [J], 李慧
2.文化语境视角下双语词典的例证翻译——基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个案研究 [J], 刘峰
3.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为例 [J], 邓丽晖
4.一本极具特色的英汉双语词典——评《朗文英汉双解活用词典》 [J], 谭家祥;解建和
5.双语词典编纂质量亟待提高——以《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为例 [J], 宋伟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光盘使用技巧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光盘使用技巧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光盘使用技巧洪宗海【期刊名称】《软件》【年(卷),期】2016(037)012【摘要】The disk of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has all the advan-tages of its printed dictionary. It is very convenient to consult words and listen to their pronunciation. The search result can be arbitrarily copi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n the search result can be easily transformed into the simplified Chi-nese with some software such as Word and TextPro.%《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光盘版具有纸张版的全部优点,不仅查询起来更为方便,而且可以收听所查询单词的真人发音,查询结果也可以任意复制。

至于查询结果中的繁体中文可以用 Word、TextPro 等软件非常方便地转换为简体中文。

【总页数】5页(P77-81)【作者】洪宗海【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相关文献】1.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为例 [J], 邓丽晖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与第六版同义词表达对比分析 [J], 董辉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推出第七版 [J], 韩阳4.论词典的认知构架及其在词汇习得中的作用——兼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 [J], 项凝霜5.《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新书发布会举行 [J], 王运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其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这一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意义。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应实现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等。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在俄汉翻译中,这一理论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同时考虑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使译文在语义、语用和风格上与原文达到对等。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1. 语义对等在俄汉翻译中,语义对等是实现功能对等的基础。

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表达。

这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泛的文化知识,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2. 语用对等语用对等是指译文在语境、语调和语气等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俄汉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原文的语用含义,如委婉、幽默、讽刺等语气,以及特定的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化因素的处理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俄汉翻译中,译者需要关注两国文化的差异,如价值观、习俗、宗教等,以便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并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这有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在文化上的对等。

四、案例分析以一篇俄汉翻译实践为例,原文描述了一个俄罗斯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注重语义、语用和文化因素的处理。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注意到了原文中一些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表达方式,如亲切的称呼、家庭习俗等,并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此外,译者还关注了原文的语境和语气,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最终,译文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使中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双语词典是语言学习者、翻译工作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因为双语词典涉及到两种语言,所以它的编纂质量与其翻译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词典翻译因其自身的特点,与文学、科技文章等的翻译有很大的区别。

词典翻译不仅仅是语义对等的问题,还关系到语用、语体及文化的对等,它们两者之间的对等可加强词典用户对所查词语的理解和认知。

换言之,词典中源语和目的语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求词典翻译功能上的对等。

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词典翻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词典翻译的特点词典是一种工具书,其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与文学、法律章程、科技文章等的翻译有很大的差异。

“词典翻译以词目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子为独立处理单位;”①词目词的翻译,是以源语为依据,围绕着源语的语义、语用、语体以提供对等词。

在词典翻译中,根据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等,章宜华将其分三类不同的对等关系,它们分别是:完全等值、部份等值、零等值。

这里所说的“等值”是指“目的语与源语词目词的语义特征、功能特征、文体特征、语域范围和使用规则等都基本相等。

”②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及翻译专家。

他认为,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会“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③奈达的翻译思想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而“功能对等”理论是在第三阶段,也就是社会符号学阶段提出来的。

奈达在其1964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中第一次提出“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这是经过他对《圣经》的翻译实践所得经验提炼所得的翻译观点。

“动态对等”指的是“最切近的话自然对等”及“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形式亦具有意义。

在1986年的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动态对等”这一说法用“功能对等”代替。

而对于翻译的对象,奈达认为包括源语中所传达的语义、文体、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以及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词典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建立在社会符号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其重点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而不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双语词典的基本目的是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之间寻找意义对等词。

”④它所给出的对等词可帮助用户理解词语的释义,增加其对所查词语的意义认知效果。

因此,目的语用户对词典中提供译文的理解应尽量与源语用户对词目词的理解产生一致的效果。

这与奈达所提出的翻译思想是相同的,那就是强调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下面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提出词典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词目词的翻译1.直接提供对等词针对一些在两种语言间语义、语用、语体对等的词汇,也就是章宜华所提出属于“完全等值”的词汇,可以直接给出对等词。

章宜华认为完全对等的词汇主要存在于专业语言、专名和理据性较强的新技术、新事物、新概念的命名中。

另外,刘宓庆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也详细列出5种英汉对等的词汇,包括有:“(1)人称代词;(2)数词及其组合式和各种数理公式;(3)无歧义的科学技术名词及专业术语;(4)无歧义的人名、物名、地名;(5)无歧义的名词、无歧义的定式搭配及常用的自由搭配,如太阳→sun ;白雪→white snow ;rainy season →雨季,等等”。

⑤这些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大致能一一对应的词汇,在词典中可给出对等词就能再现源语的意义,方便用户理解词义。

如(本文例子均取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1)carrot:1[U,C]a long pointed orange root vegetable 胡萝卜(2)music:1sounds that are arranged in a way that is pleasant or exciting to listen to.People sing music or play it on instruments.音乐;乐曲(3)window:1an opening in the wall or roof of a building,car,etc.,usually covered with glass,that allows light and air to come in and people to see out;the glass in a window 窗;窗户;窗口;窗玻璃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目的语的对等词能忠实并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为例邓丽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摘要:双语词典的翻译水平直接影响词典的质量。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为例,简单介绍了词典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功能对等;词典翻译;双语词典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194-02194--面地反映源语释义所表达意义,所以对于这些词汇,在词典中并不需要浪费珍贵篇幅,把源语逐字译出,而是简单提供对等词就可以达到翻译的目的。

2.括注加对等词语言是一种符号,它的的产生和发展跟政治、文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息息相关、紧密相联。

每一种语言都存在其自身的特征,因为人们在使用中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而且,英汉双语是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这种差别相对来说比同属同一语系的英法双语会更大。

两种语言间词义只是部份等值的词汇在词典翻译中不能直接给出对等词,而是在对等词的基础上添加括注说明词目词的词义,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及认知词语。

如:(4)rife:1if sth bad or unpleasant is rife in a place, it is very common there(坏事)盛行,普遍(5)happen:1[V]to take place,especially without be-ing planed(尤指偶然)发生;出现(6)aftermath:[usually sing.]the situation that exists as a result of an important(and usually unpleasant)event,espe-cially a war,an accident,etc.(战争、事故、不快事情的)后果,创伤从以上三个例子可见,在翻译释义时只提供对等词不能全面展现源语词目词的意义,因为这些词汇的英语和汉语的词义并不能一一对应。

因此,在翻译这些类词汇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括注,把汉语大致能对等的词汇中不存在的语义成份。

3.语音仿造词加注释每一个人类生存、发展的群体因其生活特色而形成具有自身语特点的文化特色词。

在翻译文化特色词时较常见的方法是按照其发音仿造新词并增加括注解释目的语缺失的相关概念。

如:(7)hacker:a person who secretly finds a way of look-ing at and/or changing information on sb else’s computer system without permission黑客(秘密窥视或改变他人计算机系统信息)(8)yuppie:a young professional person who lives in a city and earns a lot of money that they spend on expensive and fashionable雅皮士(城市中收入高、生活优裕的年轻专业人员)(9)clone:a plant or an animal that is produced natu-rally or artificially from the cells of another plant or animal and is therefore exactly the same as it克隆动物(或植物);无性繁殖动物(或植物);复制动物(或植物)文化特色词是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缺失的零对值词汇,利用语音仿造源语词目词发音,“其语音形式所承载的语义内容也随之全部或大部份移植过来;”⑥而添加括注则有助于帮助用户增加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短语、习语的翻译在英语中,大部份的短语和习语的意义并不能按其字面义推测意义,这些短语和习语的意义也不是每个单词的词义叠加,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让猫从袋子里冒出来kick the bucket≠踢桶a stone's throw≠扔石头因此,在翻译这些短语和习语时,不能逐字翻译,适宜采用意译方法,把源语所表达的意义传达给词典用户。

所谓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当两种语言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需要采取意译。

如:(10)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to tell a secret carelessly or by mistake(无意中)泄露秘密(11)kick the bucket:(informal or humorous)to die死;翘辫子;蹬腿儿(12)a stone’s throw:a very short distance away很近的距离;不远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翻译短语及习语时不能望文生义,而需根据其意义,改变源语的形式,使目的语的表达通顺达意。

(三)句子的翻译“句子”的翻译指的是词典中例句的翻译。

例证是词典微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帮助阐释词目词在语境下如何使用,让用户更好地理解词目词的意义。

1.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在保持原语层面处理一致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持意义一致。

在这里指的是不改变源语例句的结构而按其原来的句子形式翻译,不丢失源语例句对释义形式的同时,保留其真实的意义。

如:(14)As soon as he gets here we’re ready to go.他一到我们就可以开始。

(go词条)例子源语的形式与目的语的形式基本一致,这样有助于用户更好地掌握词目词go在现在完成时所表达的意义。

4.意译词典中的例证起如强化释义、体现句法结构、提示语用范围等多种功能,而且两种语言间的句型、表达存在差异,在翻译时需抛弃源语句型结构,也就是奈达所说的原文形式,按照其表达的意义,利用意译展现原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