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
Ⅴ、需要特殊的洞察力和推测手段,才能深入地了 解一段文字。
⑥以任何方式进行的语内语际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
⑦无论是语内还是语际,人交往的实质就是翻译研 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
⑧斯坦纳还详尽地分析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障 碍;
Ⅰ、语际翻译的障碍在于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不 同,要经过解释性地移植这一信息才能跨越语言文 化的障碍;
2)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视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 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 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视界融合是建立在差 异基础上的融合。
3、“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的 第三个基本原则。
1)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 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细横之中,伽达 默尔将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 证关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 话人的智能和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 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 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 问题。
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
一、斯坦纳的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 面观》
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 ຫໍສະໝຸດ 阐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与独立地位.
1、理解的历史性是伽达默尔哲学的第一位原则
1)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作为理解者的人 和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处于历 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2)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 象。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 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 力的表现。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 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 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每一次翻译 却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这也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PPT课件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PPT课件
• Domestication refers to the target-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in which unusual expressions to the target culture are exploited and turned into some familiar ones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intelligible and easy for the target readers.
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第7页/共21页
In Movies
• 语音层面上的异化 • “镭射”(laser) 、“模特儿”(model) 、“咖啡”(coffee); • “功夫”、“普通话”、“关系”。 • 成语和习语层面的异化 • “armed to teeth” 译为“武装到牙齿”;“ an eye for an eye , 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为“条条道路通罗马”“; ivory tower” 译为“象牙塔”。 • “摊牌”译为“show one’s cards”“; 揭开新的一页”译为“turn over a new leaf”“; 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
丢面子”译为“to lose one’s face”“; 留面子”译为“to save one’s face”。
• 因此,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 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第15页/共21页
Similarities

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与翻译

1.2阐释学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 1.2.1前阐释学阶段(阐释学起源的希腊-19C初) •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主要19C) • 1.2.3现代阐释学阶段(狄尔泰开始到整个二十世纪)
1.2.1前阐释学阶段
• 阐释活动发轫于希腊时期人们对《荷马史诗》的阅读,形成 于对《圣经》的阐释。 • “寓意阐释”就是以象征的方式、从先在的意蕴(精神)出发去解 释文本的内容。 • “语法阐释”则坚持根据史诗文字自身,从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分 析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 • 结论(局限) • 阐释方法和规则:零散 不够系统化和理论化 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阐释学。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一)阿斯特 • (1)三种阐释方式 • 语法的阐释、历史的阐释和精神的阐释 • (2)“阐释循环” • 个别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被理解,反之,整体只有通过个别 才能被理解。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 (二)阐释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 • 1.奠定了阐释学的学科地位:“避免误解的艺术” • 2.确立了心理阐释的方法:“必须自觉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 进入作者的意识。” • 3.把心理阐释方法与“阐释学循环” 联系起来:“我们为了理解 话语,必须认识人,而我们是从人们的话语中了解人的。”
1.2.3现代阐释学阶段 • • • • (一)现代阐释学开创者:狄尔泰 阐释学天然地与精神科学相关,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精神。 我们把这种我们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而去认识内在思想 的过程称之为理解。 • 理解就是“我”在“你”中的重新发现。 • 狄尔泰与经典阐释学最大的不同是他认为阐释学不应该仅仅 停留在对语言文本的阐释上,而应该关注历史。历史即文本。 狄尔泰被看作阐释哲学的第一个经典作家。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论文提纲
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翻译解析 总结 负面解析 正面解析
一、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首先,为了给我们展现全然的异域作品,翻 译在自身与异者之间建立关系。 另一方面,外国作品脱离自己的语言土壤, 连根拔起,翻译也是对异本身的考验。
二、翻译解析
指责以往翻译对“异”成分的压抑,一味将 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 是“将异作为异来接受”。 文本变形系统阻碍了异的进入,这些变形的 分析即为“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主义、 兼并主义主宰的译本及超文本翻译。 12种翻译中的变形倾向:
杨瑾;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D];山西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大学;2007年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 名利场》 林小平.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以《名利场》的两 个译本为例 [D]重庆师范大学, 2007 陈俊帆.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 (05) 邹红梅.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以《吉檀迦利》为 以 吉檀迦利》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 (08) .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 夏毅; 从阐释翻译理论看李清照词的英译 四川师范大学;2008 硕士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D]华中师范大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 华中师范大 学, 2008 .
4、雅化(ennoblement and popularization)
雅化标志着“古典翻译的至高点”。在诗歌 翻译中,它表现为“诗化”;在散文体翻译 中,表现为“修辞化”。 修辞化译法就是以原文为原料,造出“优雅” 的句子。(以原文为基础,并以牺牲原文为 代价而进行的改写,不过是种“文体操练” 而已)

(翻译概论教学课件)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概论教学课件)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语 义翻译试图在译人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 原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 种效果,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 译入语的读者。这两种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 当出现 矛盾时,交际翻译必须强调“ 表现力” ,而不强调信息 的内容。。
¡ 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提出了完全相等于 原作表达方式的翻译不可能存在, 翻译必须靠再创造。文学翻译不 可过分自由、专业翻译不可过分拘谨的观点, 他是从美学的角度谈 翻译的。
¡ 西奥多·萨瓦里的翻译理论主要在《翻译的艺术》, 这被誉为“英语 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他指出, 翻译是一门艺术。他把文学翻 译比作绘画, 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将翻译分为完美翻译、等值翻 译、综合翻译、科技翻译四种。完美的翻译即纯粹传递信息的翻译, 等值翻译是不拘形式, 只管内容的翻译, 科技翻译的特点与等值翻 译有相似之处, 因为在科技翻译中, 内容的重要性远超过语言表达 形式的重要性。他归纳了12条准则指导翻译实践。。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西方研究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期: 从公元前55年到20世纪上半叶属于语言学前时期, 20世纪 下半叶则属语言学时期。美国语言学家兼圣经翻译家奈达则 认为西方的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 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言学前时期主要翻译圣经和文学 作品,翻译主要是少数人的事,这个时期的翻译理论就是奈 达所说的语文学派的理论。后三种理论流派即纽马克所说的 语言学时期的翻译理论。
¡ 奈达认为,一般意义上翻译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分析、转 移和重
组(analysis, transfer, and reconstruct),即首先 分析原作语言的息,将其剖析成结构上最简单明了的形式,在 此基础上转移,然后再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PPT课件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PPT课件
独一无二的刊物, 拥有广泛的固定读者。 上至商界巨擘,政界名流。下至一般乘客,平民
百姓。 覆盖中国所有航线,广告投入少,收效显著。
一起奔向中国市场的广阔天地
-
16
CAAC INFLIGHT MAGAZINE CHINASKIES THE FIRST
INFLIGHT MAGAZINE IN CHINA
Official speech
expressive

Sermon Electoral speech advertisemen
Operativ7e
费米尔的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
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思
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
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
Circulated in all major airlines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lights in China
Over 40 million passengers in 1994 60,000 seats
200,000 copies, every 2 months audited circulation
-
23
On june 15-16, the Third China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Forum was held at TJ Hotel. The forum was jointly sponsored by Tianjin municipal gov.,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mmission and the Cyber Century Forum. Present at the forum were officials and reserchers from China’s central govt. and Tianjin Municipality.

施莱尔马赫和本雅明的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和本雅明的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和本雅明的翻译理论"译者或者尽量尊重原著,让读者适应作者;或者尽量尊重读者,让译文贴近读者。

"施莱尔马赫倡导第一种方式,即让读者适应作者。

这要求译文不能像原作者用德语写出来的,而要"让读者有德国人阅读原文的感觉"。

为此,译者必须采用"异化"译法(与"顺化"译法相对),让自己适应原著的语言和内容。

他必须提炼异域情调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译者的任务瓦尔特·本雅明从某个受众的认知角度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或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见得有效果。

不仅如此,任何依赖于特定大众或者其代表的评价都偏离了方向,甚至连一切艺术理论表述中的"理想"受众的概念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些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恰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

同样,艺术自身以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为前提-而人的注意力从不在他的作品当中,因为诗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不是为听众而谱。

翻译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吗?这个命题似乎可充分解释艺术领域的读者之间的层次差别。

此外,这也似乎是重复讲"同一件事"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一部诗作"在说"什么?它在传达什么?对理解它的人而言是很少的。

它的本质性的东西不是告知,不是口头陈述。

但是那些意在转达的翻译所转达的却没有别的:只有告知-也即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也是识别劣等翻译的标志。

但是,一部诗作除告知之外的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劣等译者所放弃的--通常不是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的,"诗人性的"吗?译者只有在自己也做诗的前提下才能复制吗?这在事实上涉及到了劣等翻译的第二个特征,对此人们可以定义为:对非本质内容的不准确转达。

只要翻译(自作多情地)为读者服务,这个特征就是成立的。

倘若翻译是为读者而存在的,那么原作也必定是这样的。

倘若原作(都)不是为此而存在,那么基于这种关系的译作如何被理解呢?翻译是一种模式。

阐释学精品PPT课件

阐释学精品PPT课件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里程碑式的著作” “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一、主要内容
第一章:“翻译作为理解”,阐述理解对翻译的作用以及理解和翻译的种种 内在联系; 第二章:“语言与灵知”,探讨西方哲学史上“普通语言”的理想和追求; 第三章:“语词反对对象”,特意将“语词”与逻辑性的概念区别开来; 第四章:“理论的诉求”,评述西方语言学和哲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观; 第五章:“阐释的步骤”,讨论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的过程; 第六章:讨论各种文化的类型学。
词根Hernes----“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波斯诸神的使 者,宙斯的传旨者,因此他又是使节和传令官的庇护者,他主管 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等,在为众神传递消息时也有意 无意地会添上自己的“阐释”。阐释学因神的使者而得名。
二、阐释学的分类
方法论
传统阐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E·贝蒂、E·D·赫希
信任(trust)
➢译者相信待译材料是严肃作品,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一切翻译活动都始于信任。 ➢翻译是可行的,文本是可以认识的,进而是可以理解和翻译的。 ➢信任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发现文中出现胡言乱语或空洞无物, 不值一译时,信任就会动摇。
侵入(aggr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ion)
➢译者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四项抽取出来。 ➢每个理解行为必定侵占其他行为。 ➢所有认知都具有攻击性,每个陈述都是对世界的侵略。(保 罗·利科) ➢意义是译者擒回的俘虏。 (圣·哲罗姆) ➢翻译就如露天的矿,开采过后,在风中留下伤痕。
(3)现代阐释学阶段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即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

这两种方法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将对这两种翻译方法进行概述和分析,以期为我国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概述1.异化翻译异化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语言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翻译方法强调尊重原文的异质性,使译文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观念。

2.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则是以译入语为基准,使译文在语言、文化和风格上与译入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相一致。

这种翻译方法注重让译文读者感受到译文的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三、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分析1.异化翻译的优缺点优点:a.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有助于传播不同文化b.有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和技术缺点:a.可能导致译文读者理解困难b.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误导2.归化翻译的优缺点优点:a.译文通顺易懂,易于接受b.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实用性缺点:a.可能丧失原文的文化特色和风格b.对译者的翻译技巧要求较高四、实例分析1.异化翻译在实例中的应用以我国古代诗歌翻译为例,异化翻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诗意和韵味,如将李白的《将进酒》翻译成英文:"A flagon of wine, let us drink to the sky,We"ll pour libations to the moon and the sun."2.归化翻译在实例中的应用以同样的诗歌为例,归化翻译则将诗歌翻译成英文诗的形式,如:"Drink up, my friends, let"s raise our glasses high,We"ll sing and dance, and let the good times roll."五、我国翻译现状及启示目前,我国翻译界在实践中更倾向于采用归化翻译,这有利于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施莱尔马1

施莱尔马1

孙致礼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关于文学翻译的辩证论。

他运用“十大矛盾”来解释翻译中的各种问题: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保存洋味与避免洋腔的辩证统一;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直译与意义的辩证统一;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的辩证统一;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忠于作者与忠于读者的辩证统一;整体与细节的辩证统一;得与失的辩证统一。

在翻译策略上,他认为归化主要表现在“纯语言层面上”,在“文化层面上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而这种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域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蔡新乐本文归纳总结了蔡新乐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的本体论研究》中所涉及的"元翻译"、"主体间性"、"间"、"关系"、"翻译的本体论"、"翻译研究的本体论"等概念的主要内涵,指出对翻译及翻译研究进行形而上的思辨、从形而上的道路,以哲学的形而上之维进入翻译的探讨是可行的。

学科理论的建设需要形而上的思考。

翻译哲学要揭示出"人在翻译中"的存在态势,同时最大可能地消除思想变化的限制与制约因素,将人的自由还原给翻译;这也就是探讨翻译的作用及其意义的本体论地位问题——亦即"间"的问题。

孙艺风翻译一定得基于改写,于是需要某种创作及干预形式,因除非绝对的直译在交际过程中行得通,各种形式的介入便可能因改写而彰显出来,改写的目的是要解决翻译文本中由语言和文化错位造成的明显不连贯问题。

事实上,文学文本中许多部分要么没被译出,要么遭受欠额翻译,主因是其在跨文化意义上的不可译性。

新的主体性极可能因此应运而生,并试图在忠实性与自由度之间获取平衡,从而形成两者的互利互补;在文化他性的构建过程中,展开了一场在真实与变更之间的不间歇角力。

翻译第六讲 异化和归化

翻译第六讲 异化和归化
Company Logo
二、归化法的应用及其原因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林纾在翻译小 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 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他 又翻译了不下180种西方文学著作。 180种西方文学著作 又翻译了不下180种西方文学著作。他的翻译大都采 用文言文。运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虽大有读者, 用文言文。运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虽大有读者,却也 出了不少笑话。如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成记叙古文。 出了不少笑话。如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成记叙古文。 胡适斥责他为“莎士比亚的大罪人” 胡适斥责他为“莎士比亚的大罪人”。 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鲁迅“宁信而不顺” 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鲁迅“宁信而不顺”翻译主张的提 似乎有些异化译法兴起之势。但毋庸讳言, 出,似乎有些异化译法兴起之势。但毋庸讳言,它也 带来了“硬译”的负作用。 带来了“硬译”的负作用。这导致了三四十年代朱生 傅东华等翻译家对归化法的重新提倡。 豪、傅东华等翻译家对归化法的重新提倡。 新中国成立后,几位极有影响力的作家、翻译家如茅盾、 新中国成立后,几位极有影响力的作家、翻译家如茅盾、 钱钟书等人着重强调“艺术创造性的翻译” 钱钟书等人着重强调“艺术创造性的翻译”, “翻译 翻译 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观点的引领之下, 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观点的引领之下,文学翻译 多强调“化境”式的写作和创作, 多强调“化境”式的写作和创作,自然是归化法倍受 青睐了。 青睐了。 Company Logo
LOGO
第六讲 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归化和异化
一"异化法与归化法的由来
1813年 德国古典语言学家、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 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论翻 译的方法》 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Translating)中提出 中提出: of Translating)中提出:“翻译的途径 只有两种: 只有两种: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 让读者靠近作者! 让读者靠近作者! 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 让作者靠近读者。 让作者靠近读者。施莱尔马赫在这里只描 述了这两种方法, 述了这两种方法,并没有给予它们以名称 界定。 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哲学的启迪
2、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昭示我们,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和解释应该 同时关注分析和解释对象的规则性和适切范围。规则性既是语言存 在和运作的标志性特征,又是其存在和运作的基本保证。艺术性解 释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语言分析时须要关注文本或话语中说话人的个 体性特征。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不仅是语言的根 本特征,而且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 在统一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分析和解释时必须实现的统一。
.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1、历史维度的引入
他在论述解释圣经与阐述希腊古典文献所遵循原则时强调, “从 特定时代的特殊关系出发”理解语言及其内容。“特定时代”意味 着某一时代与它相邻时代不同,承认这种不同也就意味着解释行为 具有时间性。“先入之见”表示任何一种解释都会以过去对人的了 解和以前对对象、事物的了解为基础。解释者应该且必然会站在特 定时代,运用历史积淀下来的知识,实施对特定文本的解释行为。 同时,实现语言分析和解释“不局限于讨论如何理解具体对象和语 言”,是语言哲学区别于语言学的关键所在。这两点是语言哲学进 行语言分析和解释时必须关注的问题。即:从时间维度切入,理解 语言及其内容的结构,从而理解历史与空间交叉点上的人。
此外,包括语词在内的语言意义的有限性与完整性的对立、统一 ,也是语言哲学绕不过去的堡垒。
.
.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翻译学 张莉
.
参考文献
[1]王晨光. 从语境学走出经学危机——施莱尔马赫释经学方法的启 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4):16-20.
[2]刘军平.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J]. 武汉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02):114-120.
就方法论而言,解释学区分为两个部分:语法解释与“艺术性”(技 术)解释。语法解释是以现存语言事实为基础,研究语言规则、表达 的基本可能性,所以它只是为具体、积极的构建性的解释提供边界 ,规定范围。“艺术性”解释则是去寻求一个具体语词在特殊文本 中的个性特征,是对该词个性特征的正而把握。在实际语言使用中 ,两个方面是同步、重叠的。
➢ 从语言的角度看,施莱尔马赫突出的是言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对话 关系,强调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就是要还原这样一种原始的关系, 而不是按照现代方法去解读过去的文本。
.
启迪:
施莱尔马赫在德国18世纪以来的翻译传统基础上,通过融合 解释学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宝贵资源 ,它成为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的嚆矢。本雅明、斯坦纳、庞德、韦 努蒂等人都深受其影响。由于现代德国语言的演变与翻译活动休戚 相关,解释学又与哲学及翻译学密切相关,因此,解释学的翻译理 论在德国人文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带有德国思辨哲学的 特性。施莱尔马赫一方面通过鼓吹异化翻译策略与时代精神保持一 致,另一方面,又维护着德意志民族身份认同的愿望,表现出强烈 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理性的反叛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机械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解释,解释的任务就是重建作者意图。通过
不断加强语言的修养、了解民族历史、理解作者及其思想再现的作品,
译者才能掌握解释学的艺术,才能打开文学艺术经典的迷宫。
.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异化翻译策略最直接目的就是丰富德国语言,让目的语读者时刻感受到阅 读的张力,使德国文化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
.
19世纪的德国展开了规模较大的翻译活动,企图与法国对抗。德
国需要的是从希腊语、拉丁语输入新的表现方式,重新丰富德国语 言文化,来对抗大兵压境的法国扩张主义的语言文化,构建德意志 民族身份建构,摆脱法国文化的霸权控制。法国人希望通过归化策 略,把所殖民的国家都纳入法兰西文化的摩下。施莱尔马赫作为德 国文化的主将,关切的不仅是翻译作为工具或者理性的附庸,而是 如何与他者和谐相处的问题。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异化是一种语言 的更新,同化是一种语言的屈从。译者此时需要走向异化,与作者 共谋,走向语言与文化的交锋,而不是归化的妥协。
.
三、其观点的局限及其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启迪
不足:
➢ 异化翻译策略是其以重建作者意图的解释学翻版。将译文文本的 翻译过程心理化,忽略了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以及译者与作者、 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
➢ 异化翻译法不主张用目的语的通俗语言来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 “翻译腔”的攻城掠寨,侵蚀母语语言。
➢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在两分法里,作 者或读者得到了重视,译者作为中间人丧失了翻译主体性地位。
.
语言解释学思想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 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 艺术。他认为,理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 历史内容。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 释。他通过文本解释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色。 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够像古希 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化翻译策略, 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德意志国民精神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对异域尤其是古希腊罗马语言 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打造欧洲乃至世界语言文化之宝库,而从塑造 一个全新的语言文化帝国。

• 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解释学之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他对西方古典经典的翻译与注释方面 ,翻译著作有《柏拉图对话录》等。
• 最早系统地对翻译进行分类的翻译理论学者。 “真正翻译”:属于文学艺术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译者有较强的 理解力、敏锐力和艺术素养,这样才能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原作者的魅力。
• 施莱尔马赫所主张的是将读者带向作者,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充满异国情调的 洗礼,他主张异化翻译策略是出于对他者语言文化的尊重。
.
二、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成因
在当时,归化与异化的交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策略的问题,而是用什 么语言塑造民族身份认同问题。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被看作是反抗 法兰西归化理论的举动。当时的德国文化落后于法国,为了反对法国新古 典主义以来的归化翻译法,提振民族精气神,摆脱法国政治上的控制而采 用异化策略是德国最佳的选择。异化翻译策略因此成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文 化理论,在他者的基础上塑造德意志文化自我认同,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选择。
.
01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 究
刘军 平
.
CONTENTS
1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法之渊薮 2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成因 3 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启迪及其观点的局限
.
“解释学”这个词 出现在17世纪, 指理解的科学或艺
施莱尔术种马。圣在经赫古的代解异作释为艺化一术 翻译法之渊薮
.
02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
陈晓茹
.
提要:语言分析和解释是语言哲学必须进行的活动。如何分析和解
释语言呢?历史语言学只考虑时间因素,结构主义只关注结构(空间) ,两种流派都不能算成功。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从历史(时间) 出发,考察语言的空间,在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将两种维度结合起来 。按施莱尔马赫,语言解释区分为语法解释和艺术性(教术)解释。 从形式上看,两种解释各司其职。其实,两者同样统一于语言分析 和解释这一过程之中。正是语言分析和解释这一过程,从方法论维 度着眼,将时间与空间、群体性与个体性统一起来。也正是上述二 元统一的方法论凸显出语言哲学从语言分析和解释切入,研究人及 人的世界的方法论框架。
[3]方仪力. 以语言为中心的翻译与民族语言发展之关系——重读施 莱尔马赫《论翻译的不同方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06):87-92+126.
[4]张会永. 康德与施莱尔马赫至善学说评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3,(03):131-137.
[5]陈晓茹.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J]. 外语学刊 ,2008,(05):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