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扣情节重点分解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痴迷)
卖葫芦部分: 5元
50元 600元
葫芦的价值被层层推出来
• 教员家访是葫芦被没收的余波。此时清兵 卫关注的是自己剩下来的其他葫芦。 • 教员前来家访,结果父亲刚巧不在。 • 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 并没有注意到。 • 刚刚松了一口气,结果父亲却回来了,听 闻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 终注意到那些葫芦,粗暴地将之砸碎。
结尾言短意长,既象征着主 人公寻找到了个性解放的新出口, 又蕴含了新矛盾,埋下了新的悲 剧种子,留待读者去想象。
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 呢?小说围绕这个还讲述了哪些故事?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 的葫芦
教员没收葫芦 父亲砸葫芦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 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 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 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 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 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说一说
文章中还有哪些摇摆?
买葫芦部分:喜欢——买来
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 ——“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 喘着气”——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高兴 人买去 担心太贵 庆幸不贵 担心被别 买到后的心花怒放 (对葫芦的
细节描写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使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
3.凸显主题
感情:紧张—— 放松 —— 极度紧张
摇摆
“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找一找
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细节描写?
清兵卫制作葫芦的过程 (第2段) 错把秃脑袋当成了葫芦 (第3段) 呆看葫芦 (第4段) 收拾葫芦的过程 (第5段) 看过所有的葫芦 (第6段) 清兵卫沉默了 (第20段) 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 (第27段) 连哭也没哭一声 (第29段) 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第30段) 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 (第33段) 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第33段) 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第36段)
九年级语文上册清兵卫与葫芦 课文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描写细致的短篇小说。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将——1.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X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X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所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人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他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苦闷的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意的眼睛。
他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二、相关知识1.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由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组成。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及答案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及答案《清兵卫与葫芦》阅读及答案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
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
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
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
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
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
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葫芦;收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子里,又把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
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1.用一句话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一段为什么详细地描写清兵卫做葫芦的经过?3.选文第四段具体描写清兵卫对葫芦“永远不倦”的句子是。
[来源:学。
科。
网]4.你认为清兵卫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作葫芦的细节可信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记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
2.详细地描写清兵卫做葫芦的经过是为了表现清兵卫高超的技艺,联系下文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3.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葫芦;收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子里,又把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课件解读
2、教员家访(危机爆发),父亲恰好不在。 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
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葫芦清兵卫对葫芦喜爱热衷痴迷发展高潮结局痴迷葫芦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这个爱好痴迷葫芦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这个爱好葫芦被没收教员家访父亲砸碎葫芦葫芦被没收教员家访父亲砸碎葫芦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改变爱好改变爱好发生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探究1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课 件解读
探究7:读35、36段,从中,我们看出清兵卫的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你觉得他的父亲爱不 爱他?为什么?
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孩子 “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子的童 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意义。他 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 和兴趣。
此时,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 还有清兵卫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
爱着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地 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的日本,就是今天在我 们身边的父母又何其多呢!
探究7: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 什么样的态度?从中你可以读到怎样的小 说的主题?
同情清兵卫;批评父亲、教员和客人粗暴扼杀 少年个性的做法。 小说主题: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 发展
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 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 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 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 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清兵卫与葫芦
摇摆1
1.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 不理解
摇摆2 教 员 家 访 父 亲 砸 碎
卖 出 高 价
矛 盾 冲 突
清:没有开过口、很周 正、很平凡 父:奇特点、又大又长
2.清兵卫独到的审美眼光 与世俗常人的眼光
买 了 一 个 中 意 的 葫 芦
教 员 发 现
教 员 没 收
交 给 校 役 摇摆3
清 兵 卫 改 了 爱 好
情节不直接往下走,忽然宕开一笔,这种写法称为摇摆。
第1处摇摆: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 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象征压 抑个性;新地乃是花街柳巷,低级趣味和庸 俗的地方;清兵卫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 美、和谐。
小结:表面是教员批评清兵卫,实际是嘲 讽教员,此处摇摆,悲剧气氛降低,多出 喜剧意味,从清兵卫的失败转到教员的失 败,也说明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 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也为下文的 情节埋下伏笔。
2.清兵卫独到的审美眼光 与世俗常人的眼光
买 了 一 个 中 意 的 葫 芦
教 员 发 现
教 员 没 收
交 给 校 役 摇摆3
清 兵 卫 改 了 爱 好
情节不直接往下走,忽然宕开一笔,这种写法称为摇摆。
第3处摇摆:为了引出下一高潮,从而加 深作品的主题,清兵卫的慧眼和天才,却 造就了校役和古董店老板这两个带有市侩 色彩的人的超额利润,这是讽刺,也是对 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社会缺乏天才成长 的土壤。
我就是卖了 房子也要陪你 练球!
这些主人公的不同遭遇 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体验感悟:
1、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 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 纪律的清兵卫? 2、你们有什么兴趣爱好?受到了怎样的对待? 你们想让家长老师怎样做呢?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ppt课件
卖葫芦部分: 5元
50元
600元
葫芦的价值被层层推出来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 教员家访是葫芦被没收的余波。此时清兵 卫关注的是自己剩下来的其他葫芦。
• 教员前来家访,结果父刚巧不在。
• 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 并没有注意到。
• 刚刚松了一口气,结果父亲却回来了,听 闻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 终注意到那些葫芦,粗暴地将之砸碎。
看过所有的葫芦
(第6段)
清兵卫沉默了
(第20段)
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
(第27段)
连哭也没哭一声
(第29段)
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第30段)
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
(第33段)
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第33段)
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第36段)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细节描写的作用:
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说一说
文章中还有哪些摇摆?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买葫芦部分:喜欢——买来
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 ——“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 喘着气”——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高兴 担心太贵 庆幸不贵 担心被别
人买去 买到后的心花怒放 (对葫芦的 痴迷)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表达了对家长与老师粗暴扼 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批评,呼吁 尊重孩子个性,让孩子个性自由 发展。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结尾言短意长,既象征着主 人公寻找到了个性解放的新出口, 又蕴含了新矛盾,埋下了新的悲 剧种子,留待读者去想象。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 呢?小说围绕这个还讲述了哪些故事?
复习课件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ppt
感情:紧张—— 放松 —— 极度紧张
演示课件
摇摆
“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演示课件
找一找
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细节描写?
演示课件
清兵卫制作葫芦的过程
(第2段)
错把秃脑袋当成了葫芦
(第3段)
呆看葫芦
(第4段)
收拾葫芦的过程
(第5段)
看过所有的葫芦
(第6段)
清兵卫沉默了
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演示课件
说一说
文章中还有哪些摇摆?
演示课件
买葫芦部分:喜欢——买来
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 ——“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 喘着气”——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高兴 担心太贵 庆幸不贵 担心被别
人买去 买到后的心花怒放 (对葫芦的 痴迷)
卖葫芦部分: 5元
50元
600元
葫芦的价值被层层推出来
演示课件
• 教员家访是葫芦被没收的余波。此时清兵 卫关注的是自己剩下来的其他葫芦。
• 教员前来家访,结果父亲刚巧不在。
• 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 并没有注意到。
• 刚刚松了一口气,结果父亲却回来了,听 闻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 终注意到那些葫芦,粗暴地将之砸碎。
演示课件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教员没收葫芦 父亲砸葫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 的葫芦
演示课件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 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 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 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 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
九年级语文上册 8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一、精巧的结构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这一流派的作家不满当时的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风气,主张尊重自由的个性。
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
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
那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
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从第二段开始,到“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
”是第二部分。
这部分主要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
第二段写清兵卫制作葫芦方法别具一格,点出了清兵卫对此道的痴迷。
然后写他由于对葫芦太痴迷,以致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
他每天都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天到晚除了上学吃饭,时间几乎都花在葫芦身上。
这部分极力描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更是加深了读者的疑问,既然这么喜欢葫芦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爱好呢?这是为下文张本。
从“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到“清兵卫沉默了”是第三部分,写出了清兵卫独立的个性。
清兵卫只喜欢形状周正的平常葫芦,这受到家里的客人及父亲的批评。
大人们喜欢奇特点的,但清兵卫却只认为“这样的好啊”,淡淡的一句话,写出了他的执拗,甚至懒得去反驳大人们的偏见。
当客人与父亲津津有味地说起那个有名的马琴葫芦时,他则直爽地说“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
”这句话招来了父亲的呵斥,他则以沉默表示自己的执拗。
从“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到“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商,价钱是六百块”,是第四部分,这部分写的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清兵卫在后街发现了一只葫芦,异常兴奋,跑回家拿钱把葫芦买下。
平时清兵卫天天去街上看葫芦,但惟独这次这样激动,从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来暗示这个葫芦的非同寻常,是悬念和伏笔。
接着写清兵卫把这个葫芦带到学校,并在修身课上摩擦被教员发现,葫芦被没收。
这部分以教员对学生爱好的难容,写出了这个社会对孩子个性的扼杀。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及教学反思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及教学反思作者:阳崇娟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08期【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2.结合文章,理解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及摇摆的相关知识;3.初步了解情节运行的动力“危机爆发”;4.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2.结合文章理解“摇摆”的这种模式及其作用;3.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幻灯)0.1元=50元=100元公式是否成立?文学上的成立,源于《清兵卫与葫芦》;请数学课代表论证这个公式是如何成立的。
(这一环节即相当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初步了解文章情节,这也是对学生预习效果及概括能力的一个考查。
)(板书:清兵卫葫芦)二、情节之细节分析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那么请问大家,这个叫清兵卫的孩子对葫芦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板书)热爱(幻灯)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是如何体现的?(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初步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1)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
(2)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3)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4)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
三、情节之摇摆与危机爆发(幻灯)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呢?小说还向我们讲述了哪些故事?(板书)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葫芦1.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谈论的结果: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的葫芦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对比、铺垫——这就是“摇摆”)2.引入概念“摇摆”(幻灯)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ppt课件
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
(第33段)
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第33段)
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第36段)
13
细节描写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使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 3.凸显主题
14
1
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爱好痴迷葫芦
发现独特葫芦 没收砸碎葫芦 没收葫芦增值 改爱好迷绘画
倒叙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
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的结局
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好看。 揭示真相,点明升华主旨。
3
表达了对家长与老师粗暴扼 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批评,呼吁 尊重孩子个性,让孩子个性自由 发展。
4
结尾言短意长,既象征着主 人公寻找到了个性解放的新出口, 又蕴含了新矛盾,埋下了新的悲 剧种子,留待读者去想象。
5
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 呢?小说围绕这个还讲述了哪些故事?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教员没收葫芦 父亲砸葫芦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 的葫芦
6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 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 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 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 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
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7
说一说
文章中还有哪些摇摆?
8
买葫芦部分:喜欢——买来
教员前来家访,结果父亲刚巧不在。 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
外国小说教学《清兵卫与葫芦》(用)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 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 斯特朗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 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 得回来喔。
你很优秀, 真的!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 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 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我征求韩寒的意见, 他表示非常愿意休 学。我说那我尊重 你的选择。 —— 韩仁均《儿子韩寒》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 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 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 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 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 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 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 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 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 光大!
初读感悟: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了解文章开头记叙的顺序 2、找出文中写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情节 3、清兵卫花一角钱买的葫芦最后卖了600元,
这一情节表现清兵卫什么特点?这个结果与 前文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4、如此痴迷于葫芦的清兵卫,为什么改变了 自己的爱好? 5、由此可知本文的主旨是?
清兵卫与葫芦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找一找
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使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 3.凸显主题
二、品味鉴赏 :
清兵卫的心理变化:
痴迷热爱
沉默执拗
喜欢绘画 不怨恨
发呆害怕
本文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 的心理活动。你认为哪些地方的描写最传神, 并请你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清兵卫与葫芦分解
(2)与前文的这些内容构成对比:
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 ②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 对比作用: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 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
小说结尾写到清兵卫新的爱好以及父亲的态度,你觉得 这样结尾有何意义?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 • 就内容、主题而言——象征着个性解放精神的 曲折胜利——在压迫下寻找新的出口。 • 但是,这新的出口也仍然是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 的。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 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并在自己的生 活中去完成——也许每个人都是一个清兵卫,从而 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话题——摇摆
作者创作小说时一般不会让情节一目 了然,而是让它千折百回、跌宕起伏的 进行,这种手法称为“摇摆”。
内容上:不直奔结果,延宕(拖延)、错位 写法上:不一笔到底,运用插叙等方式 作用上: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富有戏剧性。
链接知识点:
摇摆
1、 自读教材P69材料。 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 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 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从情节上 讲,就属于摇摆。 2、据此判断,文章的摇摆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直哉的父亲是一个思想保守的功利主义者,他 不能容忍儿子倡导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他坚决反对直哉上大学时提出和家里的女佣C结 婚,并强行将二人拆散;也不同意资助儿子出作品 集,1912年,直哉正式与父亲断绝关系,1917年, 重归和睦。 直哉一直关心社会事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 沉默,以示对战争的抗议。战后才重新开展社会活 动和创作活动。是少数有良知的、不为日本军国主 义摇旗呐喊的日本文艺家。
将清兵卫与葫芦缩写成800字作文
将清兵卫与葫芦缩写成8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将清兵卫与葫芦缩写成800字作文篇1清兵卫又热衷于绘画了,对他父亲的嘀咕,他也没放在心上。
这天,他抱着书包兴奋地跑回家,一打开房门进去,“啪”的一声便关上了。
母亲停止切菜便对丈夫埋怨道:“你也不管管他!他整天在那儿胡乱折腾,以后能有什么出息!”父亲一手扣下手中的茶杯,狠狠地敲击在茶几上,茶水溅起十多公分高,说道:“这臭小子一天到晚不干正事,刚砸了他的葫芦,又跑来干这些。
”说完,便走向了清兵卫的房间……清兵卫一进房门,便把手中的书包放下,打开书包,双手拿出一本书,那是他刚买的绘本。
清兵卫轻轻地抚摸那精致的外壳,如同士兵轻轻地抚摸自己的枪。
他郑重地将绘本放在支架上,然后走到窗边的画板前坐下,望着昨夜即将完成的那幅画——《笼中鸟》,一只苍老布满皱纹的手正在打开鸟笼,一只鸟在笼中欢快雀跃。
清兵卫提起画笔,正准备润色润色,身后却传来“砰砰砰”的敲门声。
一开门,清兵卫一见怒气冲天的父亲便紧张起来,两手放在身后,紧紧地攥着画笔,手心不停地冒汗。
说道:“爸爸……”父亲见状,怒喝道:“拿来!”清兵卫一阵犹豫,接着父亲一把抓了他过来,夺过他手中的画笔折成两段。
“你每天这样,以后能有什么出息!”父亲怒喝道。
清兵卫沉默着,眼里噙着泪水。
父亲将头往里探,一眼便望见了画板旁的一摞画,便快步上前去,十几张十几张地全部撕掉了。
满地的`纸屑如刚下过一场雪,冷得清兵卫直哆嗦,他侥幸地向画板望去,不料,那《笼中鸟》却不见了。
第二天,一位有着花白胡子的老人在路边散步,忽然看见路边栅栏内有一张纸,上面花花绿绿的,显然这是一幅画。
出于职业心理,于是老人费力地蹲了下来,贴着缝儿将其拿了出来,咋眼一看,老人惊呆了!尽管画风中的童稚显露无疑,但那鸟儿即将出笼的欢喜雀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太独到了”老人不禁感叹。
接着他立刻站起身子,蹦蹦跳跳地敲门……“你好,请问这幅画是你家孩子画的吗?”老人急切地问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五段写清兵卫喜欢葫芦的内容,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即他“玩葫芦”与“观赏葫芦”两件事。但是在写法上却摇曳多 姿。第2段与第5段,第3、4段和6段其实各有承接关系。这样错 落地写,是为了在叙事时不单调。(分析:1、将面上的概括性 的信息与点上的具体性的信息分布有致。2、将“清兵卫是个才 十二岁的小学生”与其居住的“镇”是一个小市街放在后面补充, 与前面信息给人留下的想象产生了跌宕之美。)
归纳:
清兵卫的父亲:不尊重,反对、压制,教 育方式简单粗暴。
婷婷的爷爷:能够支持并给予关心帮助, 但教育方法上欠妥当,思想观念迂腐老化,因 循守旧。
画家和他的孙女
❖ 王奎山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 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简练传神的描写: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 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 心、惊愕、害怕、欲哭无泪之状。。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对于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清兵卫感 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反抗。“不敢作声” 则表现了父亲的一贯的的粗暴的家长制的态度。
2、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 什么样的态度?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 是什么?
1.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 不以为然; “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 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分析:
(1)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 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2、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 的态度?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清兵卫:同情
爸爸
批评 教员 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 小说主题
做法
客人
呼吁人们要尊重
个性,让个性自
由发展。
五、比较阅读:
阅读附文,对比课文,说说清兵卫和婷 婷的长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行为采取了怎样 不同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作者介绍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 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 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 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 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 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 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 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 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 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 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冲突的 再生
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的结 尾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清兵 卫的父亲、老师对于他的新爱好会不会象先前那样
粗暴地干涉?清兵卫能守住这个爱好吗?后来又会
发生什么事呢?充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冲突的丰 富
摇
内容上,不直奔结果,延宕(拖延)、错位 写法上,不一笔到底,插叙
❖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摆
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理解 1、第28段到36段 2、第2段到6段
内容上,不直奔结果,延宕(拖延)、错位 写法上,不一笔到底,插叙 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理解 1、第28段到36段 2、第2段到6段
1、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当清兵卫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后,不是 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插上一笔,写教员的爱好,使时间暂停。 这样既可以看出两者爱好的不同意义,(分析)也暗地里对两者 的爱好进行褒贬,(分析)。
校役 葫芦变价 (第二高潮) 。
(清兵卫) 改变爱好 (结局)
冲突的起点
清兵卫的爱好 —— 家长老师的不理解
冲突的张力 弓的力量在于拉伸,所以要不断地制造、突出矛盾。
清兵卫一方: 是如何喜欢葫芦的?
师长常人一方: 是如何反对他的?
冲 突 的 解决
教员没收葫芦 、父亲砸碎葫芦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的父亲,
品味鉴赏 :
除此之外,你还能再找一些句子来品析吗?
小结:
传神的描写——清兵卫的心理活动(动态发展): 痴迷热爱——沉默执拗——发呆害怕
——热衷绘画,不怨恨。
四、探讨交流:
1.清兵卫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了什 么?“0.1元=50元=600元”, 这个结果与前 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有什么作用?
痴迷、喜爱、买 清兵卫
小结
父亲 不呵 高斥 兴、
揍 、
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不 理认 解同
客人
不舒服、不会有出息 教员
没收、训斥、家访
情节发展的内因 (冲突、强化、化 解),产生从平 衡——不平衡—— 平衡的循环往复的 过程。
二、品读课文 :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 芦的痴迷?
本文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 杂的心理活动。你认为哪些地方的描写 最传神,并请你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 用。
话题
❖ 情节是故事的核心,情节的运行遵循一 个基本的模式。
❖ 设置情节的技巧:
一、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 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 的故事。采用 倒叙 的手法,以 葫芦 为线索,首尾呼应,中间主要内容写:
(清兵卫)痴迷葫芦(发生)
,
(清兵卫)发现葫芦(发展)
,
(教员、父亲)没收葫芦砸碎葫芦(高潮) ,
(2) “0.1元=50元=600元”的结果与前文 的这些内容构成对比: 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 嘴!” 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
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
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商人又卖了600元。
小结:对比作用: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 的鉴赏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