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学生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

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

最后回归生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

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

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

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

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建议: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知识也会学得扎实,用得熟练,提高生活能力。

教学“克与千克”这个内容。

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很难进行感知的。

《克与千克》的优秀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优秀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优秀教学反思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的优秀教学反思(共含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克与千克》的优秀教学反思《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同学们观察购买的物品,从而引入质量。

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

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2分硬币和5粒黄豆,和重约1千克的盐,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

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

知道1千克=1#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2:《克与千克》的优秀教学反思“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克与千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

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时,让学生观察台秤的单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2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

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认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认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认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认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1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认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2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准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第二天大多数学生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

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1、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

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2、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

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3、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

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

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

之后,我拿出电子称让每位学生上台来称一称课前让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件物品。

称完后让学生高举自己所称物品并当众读出自己该物品的质量,看似既浪费时间的一件事实际上意义重大。

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质量单位及物品的轻重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忘记写好相关的教学反思,对于以往的教学工作进行深思后,我们就可以拿起笔写一份教学反思了,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

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但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了解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约,大多建立在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动手操作中。

二班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受,自然是非常快乐的。

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一、整合课时,让同学因动而学为了让同学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同学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末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同学带来家中各式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同学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那么巡察同学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美满的笑容:“今日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究竟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同学学得轻松开心。

下课了,由于孩子们的超卓表现,我嘉奖他们共同共享带来的水果。

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每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同学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平。

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同学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受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

由于种种缘由,没有实现。

预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同学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同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同学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

为了让同学和千克、克有更亲切的接触,我组织同学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这样的作业既是同学愿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进展了同学的思维、语言技能,提升了同学的数学素养。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同学的答案形形色色,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班级组的老师沟通,但我们乐此不彼。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一: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

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

2023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篇)

2023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篇)

2023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篇)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

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接触的两个新的单位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做到:1、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________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篇1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学生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

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

最后回归生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

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

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

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

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建议: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知识也会学得扎实,用得熟练,提高生活能力。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篇2教学“克与千克”这个内容。

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

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城西小学唐万珍(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一管牙膏是30克。

生2:蛋卷是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3千克。

生5:一袋牛肉干是50克。

生6:一袋盐是500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外公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二分硬币)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认识千克和克”教学反思「篇一」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发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同时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构建。

让学生在充分的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构建,形成清晰的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粒花生米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所以,本节课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获取了所学新知识。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反思「篇二」《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开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

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那么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

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根底,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开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目前“大班额”教学是我校教学讨论中不行忽视的重要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了《克和千克的熟悉》后有以下收获: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爱好克和千克是学校生第一次接触的两个基本的重量单位,也是学校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二、组织同学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同学主动主动性关注同学学习的过程,强调同学亲身的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在教 1千克=1000克时,我准时组织同学动手操作,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参加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如:让同学掂一掂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过嬉戏抱一抱同桌,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

这样调动了全部同学主动参加新学问探究的过程,使每个同学都能深刻地熟悉并把握质量单位。

在大班额课堂中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主动性,发挥了每一个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大班额班级授课的状况下,要想照看同学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同学并没有听讲,也不思索,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悄悄坐够四非常钟,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课几乎是无聊的、无趣的也是铺张时间的。

为了使每个同学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机会,给同学供应许多的生活材料,如:盐、便利面、洗洁精、果冻等让同学分小组活动,在组内让同学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同学感受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到校外搜集包装袋调查物品的净含量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调查现对质量单位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教学中我尽量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上课之前通过游戏让一个同学背一背另外两个同学,让学生了解同学们的体重有轻重。

接着让每个学生掂一掂自己的书包和数学书、数学书和橡皮擦。

2、新知学习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通过1个一角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掂一掂一袋3千克的洗衣粉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3、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

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再如课后让学生回家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的物品。

4、采用估测方法。

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
系。

5、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两袋500克的食盐和一筒1千克的面,让学生亲手感知来掌握单位克和千克间的关系。

不过掂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两袋食盐比一筒1千克的面重一些,而有的又说一筒1千克的面比两袋食盐重,这也许就是学生年龄的特征感觉出了一些偏差。

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甚者在部分学生要填长度单位的也填“克和千克”了,证明一些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模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