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这一著名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古代大运河;隋朝。
(2)洛阳;涿郡;余杭。
(3)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详解】
(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大宋和契丹”,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双方在澶州城下议和,内容是: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澶渊之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2)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金国、盟书、淮水”,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2)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赵匡胤
(3)澶渊之盟和宋金议和不论是对北宋还是对南宋来说,都是屈辱性的和约,但是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是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依据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是“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答案】(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意义?
(3)谈谈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7.图③所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所示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古代哪一著名水利工程?开凿于哪一时期?
(2)该水利工程以为中心,北抵,南至。(填写当时的地名)
(3)请在图③中框内填写出该水利工程各段的名称。(每个框内填写个字)
材料三 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8.读材料回答问题
(2)依据所学分析概括可知,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以文解史)
材料一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二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5.读图回答问题
(1)如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年?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郑和下西洋;1405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解析】
【答案】(1)澶渊之盟。(1分)北宋与辽。(1分)
(2)宋金和议。(1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2分)
(3)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3分)
【解析】
【分析】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原因: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最远到达的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特点:朝贡贸易;态度:否定;句子:“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答案】(1)古代大运河;隋朝。
(2)洛阳;涿郡;余杭。
(3)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详解】
(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大宋和契丹”,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双方在澶州城下议和,内容是: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澶渊之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2)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金国、盟书、淮水”,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2)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赵匡胤
(3)澶渊之盟和宋金议和不论是对北宋还是对南宋来说,都是屈辱性的和约,但是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是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依据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是“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答案】(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意义?
(3)谈谈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7.图③所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所示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古代哪一著名水利工程?开凿于哪一时期?
(2)该水利工程以为中心,北抵,南至。(填写当时的地名)
(3)请在图③中框内填写出该水利工程各段的名称。(每个框内填写个字)
材料三 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8.读材料回答问题
(2)依据所学分析概括可知,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以文解史)
材料一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二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5.读图回答问题
(1)如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年?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郑和下西洋;1405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解析】
【答案】(1)澶渊之盟。(1分)北宋与辽。(1分)
(2)宋金和议。(1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2分)
(3)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3分)
【解析】
【分析】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原因: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最远到达的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特点:朝贡贸易;态度:否定;句子:“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