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合集下载

扬州八怪郑板桥《墨竹图》高清

扬州八怪郑板桥《墨竹图》高清

扬州⼋怪郑板桥《墨⽵图》⾼清清郑燮墨⽵图匡时2010秋拍成交价851.2万元郑燮是清中叶⼀位有作为的画家,他以“怪”⽽着称,徐悲鸿评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物之⼀,其思想奇、⽂奇、书画尤奇。

观其及书画,不但想见⾼致,⽽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燮擅画兰、⽵、⽯、松、菊等,尤精墨⽵。

学徐渭、⽯涛、⼋⼤的画法,擅长⽔墨写意,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创新,反对陈陈相因,注重师法造化。

为了画好墨⽵,他在家门前种植了许多⽵⼦,经常在⽵林⾥观察写⽣,“多得于纸窗粉壁⽇光⽉影中⽿。

”郑板桥所处的时代,专以摹仿为能事的“四王”之风极盛,但板桥却主张批判地学习前⼈。

他学习古⼈的⽬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创新,“⼗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探”,借古开今,⾃⽴门户。

在此⽴意下,板桥先⽣摆脱宋⼈⽂同的茂密,抛弃元⼈吴镇之丰腴,⽽独⽤简洁疏朗的构图,瘦劲明快的笔法,三、两竿所形成的画幅传神写意,达到了⽓韵⽣动、神采飞扬的艺术效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花。

”正是郑板桥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

再加之别开⽣⾯的“六分半书”题款,清新流畅的诗⽂,“笔⼒古朴”的印章,四美合⼀,令⼈称奇。

此幅《墨⽵图》构图置翠⽵数竿,前后有别,摇曳多姿。

嫩⽵和柔⽽婉顺;新⽵挺拔⽽坚韧。

款与⽵求得均衡,结为不可分割的统⼀体,使整个画⾯⾼低错落,疏密有致,⽣动⾃然,别具意味。

此幅上⽤的“橄榄轩”乃郑⽒五⼗三岁是所⽤之印,可见想见,此作⼀定在郑⽒五⼗三岁之后所作,笔墨已⼊化境,疏疏澹澹,简练的中侧锋,描绘出⽵枝的弹性,⽵叶的勃勃⽣机。

利⽤墨⾊的浓淡,增强⽵与⽵的层次感。

⽵⼦⼤⼩⾼低交错,灵动亦然。

板桥笔下中的⽵承载着他对物态⼈情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展⽰着他丰富的内⼼世界。

郑板桥有⼀种机智的谐趣,⼀种清雅⽂⼈的⾼情逸趣,⼀种爽朗的幽默,皆通过他的题画诗⽂展现出来,读后让⼈颇觉情趣盎然,不禁欣然⽽笑。

⽣动活泼,板桥先⽣清新超脱的世外桃源情结荡于纸⾯。

墨竹图郑燮这首诗的意思

墨竹图郑燮这首诗的意思

墨竹图郑燮这首诗的意思
“墨竹图”是古代诗人郑燮的一首作品,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审美与爱情的故事。

诗中描述的是一位男子对女人的深深爱意,以及他们相爱的过程。

诗人用墨竹来比喻这个故事的主题:攀缘与奋斗,以达到最终的幸福。

郑燮在这首诗中展示出极致的审美:他用浅显的笔触,如梦幻般地描述完美的爱情。

诗开头:“凝眸穿窗寻墨竹,攀缘志在上峰悬”,他用窗子来比喻他“凝眸”,对未知的爱意充满好奇;他用“墨竹”来表达他开始攀缘的乐趣;最后,他用“上峰”来诠释他登峰造极的欲望。

在故事的情节中,作者把一些元素编织在一起,如“满枝芳草掩绿山,翠袖寒尖挂碧云”,比喻花朵簇拥、把山头装扮得娇艳无比;“一剑分悬凤凰丘,两粒香米拥芙蓉围”,比喻攀缘者如剑般穿越重重困难,最后可以赢得凤凰般的爱;“后来清风送芳雾,使锦绣满院门”,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清新的爱情将整个屋顶挂上了绚丽多彩的梦想。

通过这首诗,郑燮传达出一种审美观念:爱情是一场攀缘,这场攀缘就像墨竹一样,坚持至峰顶,才能看到繁花似锦,可以赢得挥之不去的爱情。

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是灵感,提醒我们在感情之路上需要勇气,需要坚持。

只有拼搏,才能看到爱情的美好,把梦想变为现实。

我们需要把真情放在心中,坚持不懈,勇敢地经历无数的跌宕起伏,最终,
绽放出生命的辉煌。

万墨竹图题诗全文

万墨竹图题诗全文

万墨竹图题诗全文1、原文:《墨竹图题诗》作者:郑燮,朝代: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3、作者简介郑燮即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诗词书画家,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当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县官。

“扬州八怪”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菊等,而画兰行50余年,成就最为突岳。

取法子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章,自称“六分半书”。

并法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不泥古法,重视艺宋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二格”,对后世腊意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其处世名“难得糊涂”富含哲理,流传后世。

4、介绍背景本诗全名《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潍县:今属山东省。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五中丞”当时郑板桥在山东任职,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

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

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

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

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名画鉴赏《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燮62岁时所画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笔致瘦硬的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极尽变化,神韵具足。

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应,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画法写成,这正是郑板桥的典型风格。

整个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

郑板桥画竹以“简、瘦”为上,此图以简劲笔锋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

竹竿虽细却不弱,竹叶少而腴,不乏葱翠富强,一竿修竹顶天立地,其他竹子则交错纷杂有致,虚实、浓淡、高低、远近两相呼应,在妙趣横生间又生一种孤傲之气。

画作上的款书直抒胸怀,题句云:“昔东坡居士作古木竹石,使用枯树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为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维在活而已……”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首先是作画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从,食古不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迹”,“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须依样画葫芦”;其次是创作不能恪守陈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现手法;再者是创作不迷信古法,不固执己见,做到一个“活”字。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正是从生活形象到艺术形象的加工、提炼、概括、提高的过程。

“意在笔先”是必须遵循的法则,而只有对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郑板桥《竹石图》这幅《竹石图》,郑板桥将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而且竹的纤细清飒之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

在构图上又将竹与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而且他的书法是越到晚年越是风神独具、挥洒自如、翰墨苍劲。

“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曾感叹: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郑板桥书画及题跋欣赏(二)

郑板桥书画及题跋欣赏(二)

郑板桥书画及题跋欣赏(二)
郑板桥书画及题跋欣赏(二)
●郑燮《瘦石萧竹图》
新栽瘦石小园中,竹叶凄凄一两丛。

竹又不高峰又矮,大都谦退是家风。

板桥道人郑燮
●郑燮《石畔竹兰图》
石畔青青竹数竿,旁添瑞草是幽兰。

老夫卅载①琼林②客,只画春风不画寒。

板桥郑燮
〔注释〕
①卅(sà)载:三十年
②琼林:亦作“璚林”。

琼树之林。

多以形容佛国、仙境。

●郑燮《竹石相交图》
竹石相交万万年,两家节介①本天然。

请看十月清霜后,一种苍苍笼碧烟。

乾隆癸未二月,写似②碧岑老世兄,板桥道人郑燮。

〔注释〕
①节介:有气节,耿介
②写似:写真,描绘……的形象
③一种:同样,一同
●郑燮《竹石相平图》
竹有高于石,石有高于竹。

竹石两相平,何须分品级。

乾隆癸未,板桥郑燮。

●郑燮《青竹柱石图》
便教拔去青青竹,也算人间柱石图。

如此绿荫庭院里,正堪幽趣伴吾儒。

板桥郑燮。

郑板桥竹、兰作品集

郑板桥竹、兰作品集

郑板桥⽵、兰作品集郑燮《⽵⽯图》郑板桥《寿⽵兰芳》图款识:⾃笑书⽣翰墨荒,漫夸⽯瘦⽵兰芳。

千花万卉皆神品,还让君家⽼复堂。

乾隆庚⾠暮春,板桥郑燮郑燮《⽼去亲⽵兰图》款识:少⽇曾探上苑花,乌纱⼀顶负烟霞。

⽽今⽼去亲兰⽵,江南江北总是家。

板桥⽼⼈郑燮郑燮《⽵⽯图横幅》款识:⽂与可墨⽵诗云:拟将⼀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梅道⼈诗云:我亦有亭深⽵⾥,也思归去听秋声。

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画益传。

余既不能诗,⼜不能画,然亦勉题数句⽈:雷停⾬歇斜阳出,⼀⽚新篁旋剪裁。

影落碧纱窗⼦上,便拈豪素写将来。

鄙⼈⾔有愧前哲,⼯诗善画者必将有以教我也。

乾隆⼆⼗三年岁在戊寅⽉在仲夏板桥道⼈郑燮画并题。

郑燮《兰⽵图》款识:昔⼈云:⼊芝兰之室,久⽽忘其⾹。

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

我愿居深⼭⼤壑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各正其命。

乃为诗⽈:⾼⼭峻壁见芝兰,⽵影遮斜⼏⽚寒。

便以乾坤为巨室,⽼夫⾼枕卧其间。

诞敷年学兄黏壁板桥郑燮奉寄郑燮丛⽵参天⽴轴款识:⽂与可题墨⽵诗云:拟将⼀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梅道⼈有云:我亦有亭深⽵⾥,也思归去听秋声。

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画益传。

余既不能诗,⼜不能画,然⽽亦勉题数句⽈:只道霜筠⼲⼰枯,谁知碧叶⼜扶疏;风雷昨夜清江上,拔出龙孙⼀万株。

鄙夫之⾔,有愧前哲也。

唯⽯兰同学⽼世长兄政之乾隆丁丑板桥郑燮画并题。

⽼世长兄政之乾隆丁丑板桥郑燮画并题。

郑燮《⼗笏茅斋⽵⽯图》款识:⼗笏茅斋,⼀⽅天井,修⽵数竿,⽯笋数尺,其地⽆多,其费亦⽆多。

⽽风中⾬中有声,⽇中⽉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唯我爱⽵⽯,⽽⽵⽯亦爱我也。

彼千⾦万⾦造园亭,或游宦四⽅,终其⾝不能归享。

⽽吾辈欲游名⼭⼤川,⼜⼀时不得即往,何如⼀室⼩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板桥⽼⼈郑燮郑燮《墨⽵图》款识:最羡此君好,须知不可⽆。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的《墨竹图》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的《墨竹图》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的《墨竹图》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的《墨竹图》郑燮:《墨竹图》在中国美术史中,寄情笔墨、啸傲林泉的画家不在少数,然能够关心下层民众疾苦者却少之又少。

生活于清前期的郑燮则是与民众“心贴心”的画家。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救万民于水火,更是将这种对底层大众的同情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融于创作中,并在其擅长的“竹”这一表现题材中加以贴切的表达。

这里的《墨竹图》便是郑燮众多成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

此幅《墨竹图》为纸本水墨,纵162.5厘米,横47.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面上,墨竹瘦劲挺拔,竹枝极细,却扶摇直上,一股凛然傲气充溢其中;竹叶的表现虚实相间,且充满动势。

可贵的是,竹的表现突破了画幅的限制,创造了一种笔断意贯的独特效果。

从笔墨语言的运用来看,画面中竹的笔法带有明显的书法韵味。

如竹叶不仅带有黄体瘦笔与苏字肥锋,而且呈隶书之撇捺态势;竹干则具圆润之篆意。

郑燮在南京博物院所藏《墨竹图》的自题中有这样的陈述:“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

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

此吾画之取法于书也。

”他曾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说过:“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

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

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

”郑燮对竹的独特表达也深受徐渭、高其佩二公的影响,诚如其所言:“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文长、且园才横而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

”相对于师法前人,郑燮更加注重从现实中获取灵感。

他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说:“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提起郑板桥,大家不陌生吧。

他本名叫郑燮,板桥是他的号,平日里大家都习惯叫他“板桥先生”。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看着这一串名号,不由感慨,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吧。

考上进士后,他又到范县、潍县当了县令,实力演绎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他还是“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并非特指八位画家,而是指清代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个艺术家群体。

之所以说“怪”,主要指这一群体特立独行,革新求变,张扬个性,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郑板桥的诗、书、画,人称“三绝”,可见他的业务能力很强。

平日里,他最常画竹子、兰花和石头,其中尤以画竹子时间最长、成就最高、名声最盛,这也让他从“扬州八怪”中C位出道。

大家可能好奇,郑板桥为什么这么爱画竹?他画的竹子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他笔下的竹子,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清代郑板桥《竹石图》纸本水墨01 今天,你画竹了吗?郑板桥一生爱竹,爱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能说,见过爱竹的,没见过这么爱竹的。

先来看看他写的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意思是,自己四十年来天天画竹,日思夜想的都是竹子啊,可见他对竹子用情至深。

在他看来,小小一根竹子,也内有乾坤。

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画竹时的心境: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纸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在这里,他把竹子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指画家看到的竹子,“胸中之竹”指画家构思的竹子,而“手中之竹”则指画家笔下的竹子。

画家看到自然之竹的千姿百态,心生感怀,就这样形成了眼中之竹;之后经由主观的构思与艺术的加工,再融入内在的情思,产生了胸中之竹;最后通过笔墨功夫呈现于纸上,手中之竹就这样诞生。

从自然之竹到眼中之竹,再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恰好对应了中国画创作从观察到构思再到呈现的完整过程。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题记:
该诗是郑燮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

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括即是郑燮的年伯,他当时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

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

郑燮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该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原文: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翻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
署:衙门。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

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牵动情怀。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题目墨竹图郑燮学院系别年级专业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称年月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3)正文绘画背景 (5)绘图风格与绘图功能认知 (5)创作立意与创作手法 (5)绘画过程 (5)作者思想 (5)提拔诗文 (6)书法形式 (6)文人画 (6)结束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7)《墨竹图》郑燮摘要郑板桥得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得光芒。

作为画史上著名得“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得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得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得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得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得贡献。

郑板桥得绘画具有很高得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就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与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就是活学活用。

二就是更多得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她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她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就是把从自然中搜集得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得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前言通过这学期得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得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得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得艺术文明。

美术,就是人类得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就是对生活得一种能动得审美得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

美术史,就是对美术现象与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得历史事实得学术性研究,就是各个时代得审美意识与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得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得辉煌。

《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对当代的价值
文化交流
《墨竹图题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 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这幅作品对 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VS
精神滋养
《墨竹图题诗》所传达的清雅、高洁、坚 韧、不屈的精神内涵,对于当代人在物欲 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强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幅作品能够激励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向上的 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坚韧。
层次感强
通过运用多层次的构图,表现出竹叶的层次 感和立体感。
呼应得当
画家运用呼应得当的手法,使画面中的元素 相互呼应,增强画面的整体感。
04
思想内涵
情感表达
表达情感
这幅墨竹图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情感 价值。
寄托情感
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被赋予了高尚、纯洁等文化内涵,画家通 过墨竹图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形式
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形式,以墨竹为主要表现 对象。
构图布局
构图布局严谨,通过巧妙的留白和构图安排,突出了 主题和情感表达。
技法运用
技法运用娴熟,运用了传统的笔墨技巧,如点染、皴 擦等,表现出竹子的质感。
作品特色
意境深远
作品通过墨竹图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思想,营造出一种深远、 幽静的意境。
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
这幅墨竹图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画家通过描绘竹子的自然形态,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的 向往。
崇尚自然
竹子作为自然元素之一,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画家通过墨竹图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 求。文化价Fra bibliotek观传统文化

郑燮的《墨竹图》

郑燮的《墨竹图》

艺术品知识郑燮的《墨竹图》郑燮,号板桥,扬州府属兴化县人。

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

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

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

他笔下的竹,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

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之气。

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

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尤其是将书法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郑燮的《墨竹图》作于1753 年条屏‧纸本‧水墨‧幅各179.5 x 64.5 公分、179.5 x 68 公分、179.5 x 68 公分、179.5 x 64.5 公分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纽泽西,美国这是郑板桥的一组四条屏画作。

画面右上角自题“远山烟竹”四字,左下角写了“板桥郑燮”四字。

全图不施色彩,而以浓淡的墨色表现出丛竹的远近疏密。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郑板桥竹子赏析

郑板桥竹子赏析

丛竹图赏析梅兰竹菊一直以来均是画家们所喜爱的画中之物,又因其各自具备不同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国画四君子。

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对竹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加体会到画家所画竹的一种精神。

就中国的传统国画来说,国画竹子,算是一种常见的画作,许多名人都画过竹子,但是真正被流传下来的却少之又少!而到了现代,国画竹子依然被很多近现代画家所追捧。

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竹子有气节,清高!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因为,竹被象征为平安,所以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竹报平安,炮竹声声辞旧岁等等和竹子相关的话语。

都体现了竹子另外一层精神含义。

所以国画竹子经久不衰也是有原因的。

国画竹子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精神寄托,对平常百姓来说,是一种平安,是一种安定。

所以来说,中国的竹子也被冠以特殊的文化色彩和精神印记。

古人爱竹,因其挺拔、中空、有气节!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国画相对来说还算多的。

明朝的唐寅,擅画花鸟,也擅长山水,植物,人物。

其画作细腻含蕴。

能诗会画,可以说是当时大才子。

和他一样有名的,还有他的国画竹子,唐伯虎擅长画竹子,往往三两笔就能勾勒出竹子的形态来。

下面再献上郑板桥的一幅知名《丛竹图》,希望中国的竹子国画,竹子精神走出国门,被世界人所认可,被更多的中国迷所熟知。

让中国的文化熏陶每一个人。

让感受世界人民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中国人将为之自豪。

郑燮(1693~1765年),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

幼时聪颖好学,尤爱字画,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而以兰竹最为著名。

《丛竹图》是郑板娇71岁所画。

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

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

清郑板桥巨幅《竹石图》

清郑板桥巨幅《竹石图》

清郑板桥巨幅《⽵⽯图》清郑板桥⽵⽯图⽔墨纸本匡时2009秋拍成交价1512万元作品赏析满清统⼀中国后经顺治、康熙、雍正以⾄乾隆,可以算得上是“盛世太平”。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运河⼊江⼝,⾃古为“淮盐”总汇。

也是南北交通要塞,河运集散之地,由于运河的关系,⼜重新繁荣起来了,商旅云集,笙歌达旦。

这是⼀个新兴的城市,居民来⾃全国各地,也没有地⽅观念和排外性,加以富商们尊重⽂⼠,因此,其它地⽅的⽂⼈画家们,也都乐于前来扬州发展,这致使重新繁华起来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化中⼼之⼀。

所谓的“扬州⼋怪”就是在这样的⼀个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个新画派。

郑板桥,家喻户晓、充满传奇。

我想作为知识分⼦的郑板桥,他的名⽓⼤更在于他的诗书画“三绝”。

他曲折的⽣活经历,使他的诗书画,在思想内容⽅⾯都具有⼀定深度和⼴度。

他的亲民思想也遍布在他的“三绝”中,他笔下的⽵,往往就是⾃⼰思想和⼈品的化⾝。

他说,他的诗书画是“⽤以慰天下之劳民”的,这也是他的诗书画在民间流传颇⼴的⼀⼤原因所在。

郑板桥的书画因格⾼绝俗,颇受⽂⼈、商贾的青睐,求者众多。

他在给友⼈的信中写道:“索书索画,积纸盈案,催促之函,来如雪⽚,如⽋万千债负,未识可有清偿之⽇否?本件《⽵⽯图》纸本墨笔⽴轴,纵195厘⽶、横100厘⽶,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见的。

落款“乾隆甲申,板桥郑燮写”。

(1764年作)郑板桥时年已七⼗⼆岁,也就是在他去世前⼀年所作。

72 岁的板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作。

现在可见的最著名的是两幅画,就是作于此时。

⼀幅是在扬州所作的兰花,题为“掀天揭地之⽂,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之谈,⽆古⽆今之画,因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未画以前,不⽴⼀格,既画以后,不留⼀格。

”这是⼀幅板桥画品、⼈品的⾃画像。

还有⼀幅是在兴化杏花楼作的,这⼀年的秋末,他从扬州回到兴化。

秋⾬绵绵,他在杏花楼独酌,醉后画了三竿⽼⽵,数竿⼩⽵,在⽵竿⽵叶之间,⼀反常规,⾃左⾄右分六处写了169个字的长题,别开⽣⾯。

青山绿水画卷中,微风翠竹古韵扬-郑板桥《兰竹图》赏析

青山绿水画卷中,微风翠竹古韵扬-郑板桥《兰竹图》赏析

青山绿水画卷中,微风翠竹古韵扬-郑板桥《兰竹图》赏析【国画精赏】清· 郑板桥《兰竹图》清郑板桥兰竹图立轴水墨纸本成交价1265万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是清代郑板桥的一首著名的咏竹诗。

历代文人画中,爱竹的大有人在,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无论数量之多,还是格调之高,郑板桥以其辉煌的成就而广受世人瞩目,其诗画的背后,无一不是他那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人格的写照。

郑板桥一生笔耕不辍,诗、书、画被时人称为“三绝”。

在创作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

他画竹不拘泥于法,重在观察体悟,写出竹子的君子豪气,不为俗屈的凌云之志,为竹传神,为竹写生,以形写神而独具匠心,不仅写出了竹的清雅飘逸,更表达了一种人格的高清,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变为“手中之竹”,竹成为天地万物中文人墨客最钟爱的写生对象。

其画兰,用焦墨挥毫,以草书的中竖长撇法为之,脱尽时习,“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其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也与竹大有关系。

竹之于郑板桥,真可谓相得益彰,人竹合一。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

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

此幅《兰竹图》中,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勒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墨清染,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

郑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取法石涛而又有所创新。

纵观此幅《兰竹图》构图奇险,不拘一格,竹子高耸入云,他笔下的兰花,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

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

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

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
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

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

有诗文集行世。

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

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墨竹》整画尺寸:38*138CM,,画芯尺寸:29.5*61CM。

画中修竹数竿,高低错落,挺拔清秀,颇具清爽高洁之精神。

用笔道劲圆润、疏爽飞动。

竹后石柱挺立,纯用淡墨,与竹叶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气势骏逸,傲气风骨令人感慨。

图中几竿修竹倚石挺立,突兀的巨石之中长出一丛兰草。

竹之劲、兰之清、石之坚,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坦荡与落拓之感。

(清)郑燮:《墨竹图》,纸本水墨画纵138厘米横38厘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从绘画背景上看,清末年间,绘画作品已具有商品的性质,卖画几乎成为画家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爱国主义思潮日益高涨的日子里,其作品透露着不安、苦闷、愤怒与反抗的时
代精神。

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既不失文人画的优雅、含蓄的底蕴,又考虑到市民阶层的欣赏水平,因而具有“特大写意”、“雅俗共赏”的时代特征。

从绘画风格和对绘画功能认知上看,布局不泥古法,大胆巧妙,重视创新。

郑板桥画竹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

可见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不落旧套,怒不同人。

画家贯穿看艺术要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文人画家主张纯粹“自娱”。

从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上看,郑板桥追求“艺术的自然美”,主张直抒真气,表达真意,予人真趣,反对矫揉造作。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俗中见雅,雅中蕴俗,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高超境界。

从绘画过程上看,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他的这话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

这便是著名的三段论。

从作者思想上看,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因其喜竹爱竹。

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

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

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

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
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从题跋诗文上看,作者以气味隽永,寓意深远“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题跋诗文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托物取喻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却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的难能可贵。

从书法形式上看,其“六分半书”书法以画法入笔,折中行书和隶书之间,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如乱石铺街,不落前人窠臼,别具一番风味,勾画出一个思想家风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欣然之感。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其形式是诗书画印,诗情并茂。

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书画合一”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郑板桥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但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在绘画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故我说:中国古代美术史亦有大美。

美史大美,美在境界,美内涵,美在寓意,美在格调,美在形象,美在创新,美在轻盈。

结束语郑板桥关注现实、注重生活,以不拘形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格,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画家。

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

时代在发展,中国美术史焕发着持久蓬勃的生机。

中国古代美术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亦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致谢
感谢老师这几周的谆谆教诲。

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们都受益匪浅,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中国美史的生意盎然。

学习美史能增长见识,修身养性,实诚感谢。

参考文献
[1]吴泽顺,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002
[2]周积寅,郑板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3] 清代画家郑板桥《墨竹图》赏析.豆丁网.2015-04-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