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郝旺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本文以河流连续性的视角,借助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渭河水文变迁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梳理,旨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给出一定的规划指导。

通过研究渭河向北偏移和水量变化两个方面的变迁历史,以及影响其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得出人类在大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渭河自然过程的连续性造成了破坏,加剧了渭河的变迁的结论。

关键词:渭河;河流连续性;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 TU29.5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Historical Changes in Xi’an Section of Weihe River Based on RiverContinuumHao Wanghu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F rom a view of river continuu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hydrological changes of Weihe river and corresponding reasons by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o give certain planning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hange history of northward move and runoff of Weihe river and also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uman beings have destroyed the continuity of the natural process of Weihe river and aggravated the vicissitudes of Weihe river d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ture.Key words: Weihe river; river continuum; historical changes自古以来,渭河在关中地区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和文化等息息相关。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城市的水系生态环境制约和影响这古都西安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变迁,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的一个环节。

论文以西安水域空间构架和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动态发展、历史演进的观点,从研究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着手,发现影响二者的动因及制约条件,对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本质的理解,并试图解析二者之间的关联规律。

标签:水域空间;城市形态;西安一、西安古代水环境特征概述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陆海”的美称。

纵览西安的历史,阅读那些关于水的诗文记载,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八水绕长安”。

源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用“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汉代上林苑的壮丽之美,以后就有了这“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绕长安”是西安最有历史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在这个水资源短缺的关中城市,也曾有过水的辉煌。

纵观几千年的城市发展,西安由一个汉唐时期的富水之都演变为一个水域资源匾乏的现代城市,其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

西安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渭河横贯关中平原,环绕今日的西安城北流经过撞关最后注入黄河,而居住在关中平原附近的炎帝和黄帝部落就构成了黄河文化的源头。

渭河众多支流犹如叶脉一般伸向整个关中平原,位于沿河南岸的南北地区地势最为宽阔,所以河流分布也最为稠密。

由于这种丰富的八水自然水系,历代王朝均选择在此建都。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水域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联也日益增多。

需要我们通过认识西安城市形态与水域空间总体构架的关系,以及西安城市的自然山水肌理,从而构建城市水域网络构架并合理塑造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二、西安历代水域空间总体架构与城市形态总体状况特点古代西安城市临河建成之初时,因城市规模较小,水域空间构架对于城市形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选址、二是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如粮仓、交通设施码头等的设箭。

陕西西安: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陕西西安: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陕西西安:2017.21中国水利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特刊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陕西省西安市水务局局长贾生林西安,古称长安,有着3 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 年的建都史,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 都之一。

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名。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 《上林赋》中以“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谲,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 林苑的河系之美,从此这座古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美 誉。

历史上,西安水源充沛、水网密布,“长安八水”不仅奠 定了周秦伟业,也成就了汉唐盛世。

近代以来,受气候变 化、生态退化和人类活动多重因素影响,“长安八水”水量 衰减,污染加剧,堤岸破败,满目疮痍,“八水绕长安”的盛 景渐远。

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站在加快生态文明建 设的战略高度,着眼“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拉开了生态恢复 “八水绕长安”工程的序幕。

2013年7月,为了从更大范围、更深层面、更高水平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西安市委、市政 府作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决策,经积极申请,西安 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试点期间,西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讲话精 神,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柔性治水,以落实最严格水 资源管理制度和实施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规划为抓手,以水兴城、以水靓城、以水名城,着力构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四大体系,让水在西安流起来、动起来、美 起来,全力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生态型 国际化大都市。

一、主要做法1.保护“_山_水”打造山水之城一是实现秦岭水源全域保护。

开展秦岭北麓水源地保 护行动,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移民等综合措 施,将秦岭北麓全流域纳入水源保护范围,推动了水源保护 关口前移,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排名全国大型城市前列。

二是率先为“一山一河”立法。

为保护中国的“父亲 山”和陕西的“母亲河”,率先为“一山一河”进行地方性立法,出台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面落实 《陕西省渭河管理条例》,为依法保护两大生态区提供了重要保障。

西安旅游山水地貌全解

西安旅游山水地貌全解

历史沿革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11]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

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

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

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

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1]西安世博园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面积西安半坡博物馆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11]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12]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

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

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中国西部目前水资源总量约为14272亿立方米。

缺水是西部地区的普遍现象,西北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西部缺水的状况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探讨000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弄清导致西部水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探索优化西部水环境的对策,对于解决西部地区的缺水问题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中国西部水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西部幅员辽阔,通常被划分为西北和西南两个较大的自然区域。

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水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其水资源都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地下水包括孔隙水、熔岩水、裂隙水和黄土水等。

这些水资源分属于黄河水系、长江水系、西南江河水系和西北内陆河水系。

近000年来,西部地区的水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河流的演变、湖沼的盈缩和地下水的消长。

这些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1.先秦时期西部地区的水环境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已遍及西部的许多高原、盆地、平原和山区。

先秦文献中提到的西部水体,主要分布于黄河、长江的中上游地区,至于西北内陆河及西南诸水则很少涉及。

这说明当时人类主要活动在西北和西南的东部地区,对青藏高原和“西域”一带的水环境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从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相当丰富。

西南地区降水丰沛,植被茂盛,有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乌江、汉水、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西北地区虽属干旱、半干旱区,但气候比较温润,也有黄河、洮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无定河、塔里木河、伊犁河等水体存在。

因此,当时西部地区并不存在缺水的问题。

西北的一些地方不仅无缺水之虞,水环境还是很优越的。

如关中平原有著名的泾水、渭水、洛水、灞水、沪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还有鹤池、盘池、冰池、镐池、初池、糜池、蒯池、郎池、牛首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洪池陂、苇埔、美陂、樵获泽等湖泊。

环境史角度下的浐灞地区人水关系演进

环境史角度下的浐灞地区人水关系演进

266百家论坛环境史角度下的浐灞地区人水关系演进王何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摘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对于城市水系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素之一。

而浐灞生态区在西安的城市扩张中,其生态变化和演进决定着整个西安市的生态版图,本文通过选取秦汉、隋唐、明清、当代四个时点,研究浐灞二水在较长历史阶段中的人水关系变化来解释其演进过程。

关键词:浐灞;环境史;生态文明建设在以“水”为城市文化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建设中,西安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上。

而对于长安八水中的浐灞,以往对其河流生态的演进过程研究,河道变迁是其主要研究对象。

从环境史角度对其河流生态演进的研究甚少,笔者试对其从人与水关系互动影响的角度来研究其过程。

一、浐灞地区的历史环境远古时期,人口数量很少,关中和秦岭都被森林所覆盖,关中北部诸山和南面秦岭林木郁郁葱葱,《诗经》记载了秦岭繁多的树木种类,有桑、祀、拷、构,还有条、梅,以及苞栋、苞木等。

战国末年,关中被誉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秦以后,浐灞所处区域基本上属京兆尹管辖,西汉时,京兆尹人口较多,当时作为全国的都城,十分兴盛,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大,西晋时,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原来繁华锦绣的京兆地区人口锐减,从而使植被得到一定恢复。

唐代,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将近二百万,定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

唐天宝年间,长安周围已无巨木可伐,要远到岚今山西岚县北、胜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等州才能取得。

而宋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长安成为地区性政治中心,人口数量下降,比西汉时还要少。

不过,由于唐代影响太大,即使宋代有所恢复,环境所受到的破坏已经十分严重了。

到了清代,统治者采取鼓励人口的措施,实行减税政策,人口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为解决生计问题,人们只能砍林伐木,破坏植被,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段珺郑春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八水润西安”的提出和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分析了浐灞水系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浐灞水系的发展规划。

指出要从浐灞水系的防洪治理工程规划、水景观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人文环境规划着手,为打造“八水润西安”的西部第一和谐水城提供借鉴、奠定基础。

【关键词】“八水润西安”;浐灞水系;发展战略一、“八水润西安”的提出古长安依山傍水,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川分流,相背异态,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胜景,昔日的八水曾对西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到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西安八水面临着水量锐减和污染严重两大问题。

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大力实施“大水”工程,变“八水”绕城为“八水”进城,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使西安成为拥有“大水面”的西部山水之城。

本世纪初,为体现人-水-生态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体现了一种新的城市精神,又提出“八水润西安”理念。

从过去的“八水绕长安”到现今的“八水润西安”,一字之差,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润”包含了“润、进、惠”的内涵,不仅是引水进城,更是滋润城市、惠泽百姓。

西安未来将呈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景象,形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

“八水润西安,九湖映古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建设,无疑会让许多滨水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会使生活于此的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同时也将促使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提高城市竞争力,塑造西安新时代的城市精神。

二、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1、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水是文明诞生的摇篮,也是文明存续的命脉。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王国,还是引黄河、长江为母亲河的华夏文明,可以说有水才能有文明、才有城市,古代楼兰古城的灭亡则从反面印证了水对于文明和城市的重要作用。

不为人知的西安地理历史知识

不为人知的西安地理历史知识

不为人知的西安地理历史知识1:盛唐人口达到100万,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的城市,当时的西安是世界的经济中心。

2:看地图就会发现,有8条河组成一种很奇怪的图形环绕着这座伟大的城市。

3:唐朝的时候,皇帝住在大明宫,因为这里是西安城区地势最高的地方,可以鸟瞰全城。

4:西安有条龙脉,头向北,饮渭河之水,尾朝南,吸天地之灵气,从秦岭里冲出,龙头就是今天的龙首村附近。

5:唐朝的皇宫和汉朝的皇宫是对称的,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都在“龙头”附近,是西安最高的地方。

6:动物园后面有个小山,那是秦始皇父亲的陵墓。

7:吕洞宾被点化成仙的酒馆在八仙庵前,那里有一石碑。

8:中国最古老的巷:大小“学习巷” 盛唐时候,那里居住着几万胡人,在那里学习汉语,故名。

9:西安有一处圆形城墙,那是唐朝遗留的建筑,含光门是原版唐朝的城门,西安城墙是在唐朝皇城基础上修筑的。

10:日本京都的规划完全照搬长安城,包括朱雀门和朱雀大街。

11:朱雀大街宽超过100米,青石铺路。

12:现在城墙围住的面积在唐朝时期只是皇城。

13:唐时候长安城面积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10倍。

14:鼎盛时期留学生有10万。

15:日本密教真言宗等6个教派发源于西安。

16:西安霸河是秦穆公振兴秦国,独霸西戎后为纪念霸业而命名的河。

17:端履门的意思是官员在这里必须端正朝服,整装入觐。

18:下马陵,为纪念独尊儒术的董仲书,汉朝规定必须在他陵墓前下马。

19:大雁塔曾经是科考中榜之人留名的地方,白居易也曾留过。

是为雁塔题名。

20:大雁塔是个著名的斜塔,大概向西倾斜了一米。

21:在唐朝时,阿富汗和吉尔吉斯坦的大部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属于中国。

22:买东西的典故来自“东西木头市”,买“东西木头市的东西”天长地久就是买“东西”了,现今街道在西安城区原址。

23:钟楼原来不在大家看到的那里,而是今天朝西300米的位置。

24:修钟楼的目的是为了破坏西安王气,压制西安龙脉,当时看来,洪武的次子是除了永乐外最有希望当皇帝的。

嘉陵江上游诸水在历史时期发生过重大的水系变迁,曾经是汉水上游,后来变为嘉陵江上游

嘉陵江上游诸水在历史时期发生过重大的水系变迁,曾经是汉水上游,后来变为嘉陵江上游

二是《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9】这里所谓“嶓冢之山”,当然就是《尚书·禹贡》的“嶓冢(山)”。这里的“沔(水)”,是上古时代人们对古汉水上游河段甚至整个汉水的别称。【10】因此,《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这段文字也很清楚地表明,今嘉陵江上游诸水当时是连通今汉江的。《尚书。禹贡》和《山经》的成书年代,目前学术界尽管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说法,但是不会晚于战国后期。
二是《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16】其时,秦“陇西(郡)”辖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前述汉水源头嶓冢山就在天水市西南,而楚国“黔中(郡)”的中心区约在今湖北省西北部竹山、竹溪等县一带的汉江支流堵河流域。因此,司马错发陇西攻楚黔中的路线实际上就是从古汉水上游顺流而下。其实,司马错的这次军事行动可谓轻车熟路、故伎重施,因为早在20多年前,他就曾顺汉水而下伐楚。《华阳国志·蜀志》云:秦武王三年(前308)“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船舶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指汉水)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17】秦国新立的这个“黔中郡”位置既当“商於之地”,显然就在今陕东南、鄂西北的汉江支流丹江流域,与当时楚国的黔中郡大体是隔汉水相望的。【18】由此可见,当时今嘉陵江上游与汉江之间的水路是畅通的。(参见图1)这样的情形应该一直延续至西汉初,因为,前述前206年刘邦从汉中走故道北袭关中,就是沿汉水上溯的。
早在1500余年前,与今嘉陵江、汉江上游地区相关的汉水、沔水、漾水、潜水、沮水诸问题,曾经让撰写《水经注·漾水》的郦道元困惑不已,因为他所看到的前代文献中有关汉水、沔水、漾水、潜水、沮水的记载相互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一般来说,古代文献中关于自然地理情况的描述不会无中生有,尤其在人们较为熟悉的地区。历史时期嘉陵江上游一带位于秦、蜀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属于古人较为熟悉的区域。因此,古代文献中关于该地区自然地理情况的记载应该是较为可信的。郦道元以降的古今学者之所以没有能够真正弄清楚今嘉陵江上游诸水之间的关系,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只依靠某一个方面的证据或方法。现在,我们既能够看到该区域较为详细的地形地貌情况,又拥有野外考察的相关证据和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认真细致的科学分析,应该可以把汉水、沔水、漾水、潜水、沮水之间的历史关系基本厘清。

【水利史】长安的城市水利

【水利史】长安的城市水利

长安即今西安,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共有11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

汉代全盛时,长安人口高达30万,唐代则达到100多万。

汉代汉长安有以昆明池水系为主体的蓄水和供水系统,城中分布众多的宫殿,每一处宫殿都有塘泊与城市沟渠相通。

隋代隋代定都长安后,抛弃了历经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兵燹而满目疮痍的汉长安,另建新都。

但却继承了汉长安的水源和供水工程并将长安以南渭河各支流的水引入长安,扩大了城市水源。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东西向的通济渠构成了以洛阳为枢纽、以长安为终点的全国骨干水道。

唐代之后唐以后不再有王朝定都长安,现今的西安只有唐长安的1/3,城内很多水域因为输水渠的湮废而消失,汉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已成为历史记忆。

“八水绕长安”长安的水源工程——昆明池汉代长安昆明池供水工程示意图汉长安城始建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投入上万人的劳役,历时五年建成。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

汉代长安城鼎盛时,居民30万,其内不仅驻有中央政府和军队,还充斥着发达的手工业作坊区和繁荣的商业区。

要维持规模如此庞大城市的运转,充沛的水源供给不可或缺。

最初,汉长安城的主要供水工程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引水设施,即引渭河支流泬水入镐池,经过镐池的调节后再输入都城。

武帝时扩建宫殿和都城,旧有的水源不敷使用。

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修建昆明池供水工程。

该池上源引渭河支流沣水和洨水,北与镐池相通,下源接纳泬水。

昆明池是一座蓄水库,周长20多公里,下游与竭水坡、未央宫仓池相通。

其中,供给城区的池水通过竭水陂调节水量,然后进入未央宫仓池,是控制进入宫城区水量的枢纽;城市中的水最后排入漕渠,漕渠是一条平行于渭河的人工运河,凿于元光六年(前129年)。

昆明池供水工程的修建,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的供水问题,并根本改善了长安的环境,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灵气的城市。

汉时长安城有运河沟通长安与渭河和黄河间的联系,使得江南的物产通过水路源源而入;长安城内灵秀的园林陂池与壮观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繁华亮丽的景象。

西安的“泾渭”之略

西安的“泾渭”之略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7(上)水韵Water Rhyme有经天纬地之略,必有经邦纬国之才。

“经纬”的重要性,在古人的心中落地成河,便是泾河和渭河。

一条由北而来、一条自西而来,两条河流经过长途跋涉在长安相遇,便有了“泾渭分明”,有了十三朝兴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是水与船的关系,也适宜城市与水。

人类择水而居,没有水,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为继。

“八水”的衰落,长安皇城的丢失,便是最好的例证。

好地方自带风水,西安自古帝王都。

当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时,当长安变西安时,那已不是一个地名改变,而是一个河与城的故事,一首八水润长安的变奏曲。

当晨曦揭开西安护城河的面纱,那河水便成了镜子,让古城梳妆打扮。

那清流如一条绿腰带,系在古城腰身上,在水的映衬下,原本古朴厚重的城墙一下子变得灵动明丽起来。

那水一汪汪,如女孩的眼睛般清纯,又似绸缎般光滑。

那水很清,清得连鱼儿都难以隐藏;那水很深,深得让人看不到河底。

就在这清波静流中,鱼,任意穿行;鹅,自由徜徉。

当然,它们巡游更多的目的还是检验护城河的水质。

水映城郭,静若处子。

水映两岸,绿树浓荫。

鸟儿啁啾,歌舞升平,此起彼伏,相得益彰。

水中漂荡着两三游船,便尽显江南味道。

只不过这水,不似江南的水柔软,也不似江南的水悠长,它携着秦岭的清纯与明亮,彰显着西安的博大与深邃。

就在这水上,晨曦携着朝霞起身,黄昏带着夕阳落座,桥上车水马龙穿流而过,桥下护城河水静静流淌,所有的市井喧嚣与烦恼忧愁都被流水洗涤,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温柔长情地凝聚在城墙根下、护城河边。

看着这一河的水,我知道它不似北京的护城河静默,也不似南京的护城河没有方向,它就像西安城的面貌一样,完整地记述着这座城的选择。

14.6千米长、36.2万平方米水面、127万立方米库容,水质Ⅲ类的简单数字背西安的“泾渭”之略阴秦延安水润西安42后,不仅是护城河的脱胎换骨,更是西安人碧水绕城垣的梦想成真。

城市因水而生,而河湖也因城市而生长。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1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质地貌有秦岭山区、骊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及关中的渭河平原区,是陕西省粮、棉、油、瓜果、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1.1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位置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两岸。

地理坐标北纬33°39′~34°45′,东经107°40′~109°49′,东西长204Km,南北最大宽约116Km,面积10108Km2。

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结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秦岭山地、黄土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山前冲洪积扇,渭河及其支流冲击平原。

平原地区高程400m左右,黄土台塬区500~700m之间,浅山丘陵区500~1000m,秦岭中高山区800~3000m,秦岭山地是西安市水资源涵养区。

1.1.2气候概况西安市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是多年平均气温为13.3℃,日照时数1684~2243h,平原区干旱指数为1.29~2,无霜期220d左右,最大冻土厚度为45cm。

西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4mm,其中秦岭山区835.6mm,台塬区708.5mm,丘陵区700.1mm,平原区637.5mm,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总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最低值在渭北,关山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5.7mm,最高值为秦岭山区960.3mm,相差近一倍。

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10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最高达77.1%。

蒸发量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相反,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平原区向山区递减。

1.1.3河流水系西安市区域地貌,98.43%的面积在黄河流域,1.57%面积在长江流域;西安市主要河流水系分布纵横交错,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

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涝河、黑河,北有渭河、泾河、石川河等,其中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40余条,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六条。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2011-06-07 13:32:27来源:咸阳城建网渭河是关中平原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中更新世形成了完整水系。

渭河源于甘肃省渭源鸟鼠山,穿越关中盆地,至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

一般将渭河宝鸡峡以上划为上游,宝鸡至咸阳为中游,咸阳以下为下游。

上游坡陡流急,冲刷力强;中游水流减缓,淤积严重,下游纵坡平缓,横向摆动大。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至今已发现过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统一王朝的周、秦就发源于渭水流域。

《诗经》《尚书》及以后的史籍中对渭水多有记载。

汉、唐之际,渭河对长安城的屏障和交通运输都有重要的作用。

古诗中有关渭水的诗句比比皆是,“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李白),“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白居易),“渭水冻无波,终南翠色多”(魏野)......一幅幅生动的青山绿水、天人合一的美景。

近两千多年来,渭河水系逐渐演变,而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以及依河而建的城市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所谓渭河的历史变迁,主要是指水质水量和河道的变化,渭河水质不断恶化,水量逐渐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渭河河道侧蚀北移,也已经得到确认。

1渭河北移的地质因素形成现代地质地貌的新构造运动,在关中地区最明显的表现是垂直差异运动,主要包括秦岭的强烈抬升和骊山断块的隆起。

秦岭是中国大陆南北的分界线,第三纪以来,强烈的地壳运动使秦岭山地显著隆起,上升速度是0.7——1毫米/年,经过几十万年漫长的地质年代,秦岭山体形成高山峻岭。

骊山是在断块上升的基础上,由流水侵蚀剥蚀而成的低山,海拔1000——1200米,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骊山断块不断隆起,并牵动周围地块抬升,上升速度为1.5毫米/年。

秦岭和骊山的上升持续至今,它们的上升还带动邻近黄土台原一同升高,一边是不断升高的山地和台原,一边是渭河冲积、洪积平原,这样,在关中平原一带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局部地貌,迫使渭河不断北移。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雨涝是西安又一重要自然灾害。

每年4~10月,气温高,降水多,容易发生连阴雨和暴雨天气。

见于史籍记载的严重雨涝灾害有: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渭水赤三日。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长安积霖七至九月。

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长安淫雨百日。

西汉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蓝田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山水出溢流九百余家。

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关中秋七月大雨至十月,渭桥绝。

西汉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夏,三辅淫雨三十余日。

西汉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五月乙亥大水,南山大石鸣如雷闻。

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七月始,大雨六十余日。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关中九月六州大水,渭水暴涨泛滥,冲损秋田无数。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关中八九月雍州大水。

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长安九月丁已,军出长安。

时连雨,自秋至冬。

诸军马驴多死。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秋,连阴雨数月。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六月,新丰大雨,零口山水瀑出,漂庐舍。

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八月京城暴雨。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关中六月雨,麦滞损。

六月乙亥,京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九月后长安淫雨并雪凡阴一百五十余日,至神龙元年正月五日方晴。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沣水七月雨,水溢害稼,冬关中饥。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西京淫雨六十余日。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诏出太仓米二百万石赈之。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长安秋淫雨积旬,墙垣多坏。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长安八月连雨二十余日,米踊贵。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长安自七月淫雨,八月尽方止。

京城官寺庐舍多坏,街市沟渠中捞得小鱼。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九月关中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长安自七月大雨未止,京城斗米值钱一千文。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长安九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

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

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首页>生活常识 >正文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发布日期:2023-09-03 15:27:17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 '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

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渭源县鸟鼠山,于陕西省的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流经西安市西北部,于潼关汇入黄河。

全长935公里,是流经关中地区的最大河流。

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

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于长武县入陕,流至高陵县汇人渭河,全长300公里,是绕西安北面的河流。

泾河是关中平原上开发利用最早的河流之一,战国时期开凿的郑国渠、汉代修建的六辅渠、白渠,使关中成为千里沃野。

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

涝河,发源于户县涝峪,北流至咸阳汇入渭河,与沣河平行,也是绕西安之西的河流。

潏河,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区最负盛名的河流,为秦、汉、唐古都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滈河,发源于长安县石砭峪,全长46公里,绕西安之南。

浐河,发源于蓝田县汤峪,与灞河汇合后注入渭河,全长64公里,是绕西安东面的河流。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

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渭源县鸟鼠山,于陕西省的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流经西安市西北部,于潼关汇入黄河。

全长935公里,是流经关中地区的最大河流。

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

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于长武县入陕,流至高陵县汇人渭河,全长300公里,是绕西安北面的河流。

西安市水资源状况

西安市水资源状况

西安市水资源状况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需达到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1000立方米,而西安市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不足380立方米。

这个数量仅相当于全省人均占有量1/3。

全国人均占有量1/6。

可以看出,西安市属严重缺水地域。

水资源欠缺已成为严重制约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之一。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水资源的时空散布不均西安市的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具有时空散布不均的特点。

从时间上看,降水量的年际转变较大,年内分派不均,连年平均降水量为744mm,最大降水量为903.2mm(1983年),最小降水量为312.2mm(1995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倍;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四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7%。

从空间散布看,径流主要散布在山区,山区径流占地表径流总量的%;平川和台塬阶地域仅占%。

水质污染严重西安市水质污染情况十分严峻,污染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展,水质污染加重了城市的缺水程度。

用水工艺掉队一方面西安市的企业大多是老企业,设备陈腐,工艺掉队,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除火电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在90%以上外,其他工业均在40%左右,乡镇企业更低,工业用水定额较先进地域偏高。

另一方面,关中浇灌历史悠长,灌区多为老灌区,工程年久失修,输水损失大,平均渠系利用系数不足,大型灌区浇灌水利用系数仅为左右。

近些年来,增强了节水办法,浇灌用水定额有较大幅度降低,但在全国仍属较高水平。

节水意识薄弱,浪费严重居民:缴了钱的水随意用2009年3月21日,在西安市东关南街一公用自来水用水点记者看到,有很多人在洗碗、担水、洗菜……记者发现,即便装水的盆满了,也没有人去关掉水龙头,任其向外溢水,流入下水道。

一名洗菜的女士手里拿着一把葱,用大桶接满水后就开始清洗,因水太满,葱刚放进去,水就流出来了……见此情景,记者提示她们应节约用水。

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

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

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引言•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模拟调控模型构建•模拟调控实验及结果分析•结论和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生态、文化和人类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水系的演变和调控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研究城市水系的演变和模拟调控有助于科学规划和管理城市水系,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城市水系演变和模拟调控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水系的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而针对城市水系的综合模拟调控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水系的演变和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和完善。

研究内容和目的构建城市水系模拟模型,对城市水系的演变进行模拟预测,评估不同情景下的城市水系演变趋势和影响。

提出城市水系模拟调控方案,优化城市水系管理措施,为科学规划和管理城市水系提供决策支持。

研究西安城市水系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城市水系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响应机制。

02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历史演变概述古代水系01在古代,西安城市水系的形成与当地的河流、湖泊和井泉等水源密切相关。

水系的主要特点是河流密布,水网发达,而且水系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演变。

近代水系0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安城市水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些河流被覆盖或改道,湖泊被填埋或缩小,同时城市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

现代水系03在现代,西安城市水系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方面,人工湖泊和湿地公园等人工景观水资源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城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可用的水资源却逐渐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水系演变成为一种自然的调节机制。

灞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状况

灞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状况

灞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状况一、灞河的历史背景:灞河位于陕西西安市城东。

据《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

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舞,烟雾蒙蒙,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观。

唐朝时候,在灞桥设有驿站,称作“灞亭”,人们多在此处迎送宾客,依依话别,并折下枝头柳枝相赠。

“柳”者,留也!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变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

灞水、灞柳、灞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生死离别、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在这个地方表现得淋漓尽致。

灞河是西安市境内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已北,秦岭北坡。

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高陵县汇入渭河,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

称为灞水。

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

是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

灞河是所谓的“八水绕长安”八水之一,全长92.6 公里,流域面积2577 平方公里,比降为12.3%。

,主要支流有清河、辋峪河、浐河。

当地也盛产柳树,当地的柳树也被称灞柳,古人折柳送别倾洒墨水,每年三月柳絮漫空飞扬,何其美哉,灞柳身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即由此而来。

二、灞河开发存在问题(一)防洪标准偏低灞河西临高速一一陇海铁路桥1.4km,河堤可以防御50年一遇洪水,西康铁路一一西临高速段未达到设计标准,西临高速——战备桥3.1km 河堤只能防御10——20 年一遇洪水,灞河两岸东湖路——浐、灞河交汇口堤防需要加固。

浐河南绕城高速——浐、灞河交汇口全长约17km ,目前右岸咸宁桥以上4.5km 为无堤段,新房桥以下堤防需要加固。

由于浐、灞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周边的复杂环境,因此,防洪任务非常艰巨。

根据西安市防洪规划,浐、灞河城市段的防洪标准应为100 年一遇,而目前河堤防洪标准偏低,防洪形势严峻。

(二)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失衡西安是全国40 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379m3 ,相当于全省人均的1/3、全国人均的1/6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