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常见写景角度.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色彩角度 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
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两种以及两种颜色 以上),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色彩分明 画面美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 《田园乐》
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 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 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方法探究
(2)声色结合(视听结合)
分为虚实结合、以实衬虚、以虚衬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 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 深化离别感伤的情绪。 (主客移位)
方法探究 五、远与近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 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 高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 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鉴赏诗歌写景角度,除了色彩角度、声色结合外, 还要注意嗅觉(气味)触觉和通感。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常见写景角度:
一、正侧结合(侧面描写) 二、动静结Fra Baidu bibliotek 三、虚实结合 四、声色结合(色彩 视听结合等) 五、远近结合 (空间角度 观察角度) 六、点面结合 七、白描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古典诗歌常见写景角度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 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 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 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 数众多的写景诗。我们可从下面这些 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方法探究 一、正与侧的结合
侧面描写
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 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 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 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视觉 嗅觉 通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陆游
《村居书喜》
视觉 嗅觉 触觉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视觉 嗅觉 触觉 动静结合
方法探究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1)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2)景物为实, 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客观 为实,主观为虚(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方法探究 七、白描手法
白描 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 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 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罗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意象,用极其简练的白描 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17、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 绘了怎样的一种意境?(4分)
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 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 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营造了多么 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的意境。
空间角度(观察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
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 由高到低 由上而下 由内而外 俯视仰视等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方法探究 六、点与面的结合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 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浙江人, 北宋著名诗人。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趋荣利。林逋隐 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宋仁宗 赐谥“和靖先生”。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用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给人 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方法探究 二、动与静的结合
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以 静衬动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 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 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点面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 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 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 色。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 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点面结合,指出 一点,隐括全面,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 立的品格。
16、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 诗句具体赏析。(4分)
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 “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 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动静相生。“流红叶” 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③俯仰相对。 “碧潭”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 何等空阔自然。(答对两点得满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人在描绘的景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静中有动,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衬静,动静结合,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构成动人的意境。
方法探究 三、声与色的结合 ▲ 感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 觉、触觉或通感等感官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 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