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工程-第二章(吸附作用与多想催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催化剂表面反应动力学 质量作用定律:
a Aad b Bad k c cad d Dad
a b
k A B 0
c d a b
例如:
A


A
k B Aad
A

则表面反应速率:
p k k 1 p
3.3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吸附
吸附键 吸附热
Physical
Van’s small
Chemical
Chemical big
选择性
吸附层 吸附温度
no
Many low
yes
single high
新的吸附峰
no
yes
3.4 吸附势能曲线
3.5 吸附态与键 3.5.1 Oxygen O
σ方式 O-O距离拉长 反应性能加强
第二章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第一节 多相催化的反应步骤
1. 多相催化反应的五个步骤 (1) 扩散 (2) 吸附 (3) 进行反应 (4) 脱附 (5) 再扩散
* 多相催化反应中的扩散过程(1)(5)
外扩散:
从气流层(C0)经过滞流层向催化剂颗粒表面 (CS)的扩散或其反向的扩散
内扩散:
从颗粒外表面(CS)向内孔道(CI)的扩散或其反 向扩散
2 iso
The formula above is integrated we can get :
P Q 1 1 ln P R T T
1 iso 2 2
1
3.8 吸附速率方程 ⑴分子对单位表面的碰撞数 ⑵吸附活化以有效碰撞
p 2mkT
Ee RT
e
⑶ 必须碰撞在表面上空着的活性点上ƒ(θ)
P 2 V cos ln P rk RT 0
* 努森扩散系数 从气体分子运动论,
DK = 2/3 ⊽ rp
在多孔催化剂情况下,Knudson扩散系数修正为
DK,eff = DK θ / τm
式中, τm表示由平均孔径算得的弯曲因子。 根据Satlerfield的专著 DK与T1/2 * rp 成正比; 一般在10-2~ 10-5 cm2/s
5.3 毛细管凝聚
多孔材料: IUPAC的分类,催化剂的细孔可以分成三类: 微孔(micropore),指孔半径小于2nm的孔 活性炭、沸石分子筛等含有此种 类型的孔; 中孔(mesopore),指半径为2~50nm的孔 多数催化剂的孔属于这一范围; 大孔(macropore),指半径大于50nm的孔 如Fe3O4、硅藻土等含有此类型孔。
r
a

Ee P P RT ƒ S e 2m KT 2m KT
r
a
ka Pƒ
σ :凝聚系数 ,即具有Ea以上能量且碰在空中心能被吸附 的分子分数 S :粘着几率。导致化学吸附的碰撞系数
4. 表面反应
火山型原则: 太强不利于它们的 表面迁移、接触; 太弱则会在进行之 前脱附流失。
3.7 吸附热 等量吸附热(等容吸附热) 定义如下:
From Claussius-Clapeyron equation we can get :
H Q nad
iso
~ H H
ad
g


TPS
ln P Q RT T
3. 分子的化学吸附 3.1 物理吸附 借助分子间力, 吸附力弱, 吸附热小 (8~20 KJ/mol), 是可逆的, 无选择性, 分子量越大越容易发生。
3.2 化学吸附 与一般的化学反应相似,是借助于化学键力, 遵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传统定律,具有 选择性特征,吸附热大 (40~800 KJ/mol), 一般是不 可逆的。 化学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具有饱和性。 原因:位于固体表面的原子具有自由价。
毛细管凝聚现象 由于一些催化剂含有许多细孔,所以在吸附过 程中常常有毛细管凝聚现象发生。如在解释Ⅳ型等 温线时,认为等温线的初始部分代表细孔孔壁上的 单层吸附,到滞后环的始点B时,表示最小的孔内 开始凝聚,随压力的升高,稍大些的孔也逐渐被凝 聚液充满,直到饱和压力下,整个体系被凝聚液充 满。
毛细管凝聚原理与Kelvin方程 毛细管内液体弯月面凹面上方的平衡蒸气压P 小于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0,即在固体细孔内 低于饱和蒸气压的蒸气可以凝聚为液体。
when equilibrium,
ka P(1 )
K p 1 Kp
=
k d
ka K kd
θ= V / Vm:
P/V=1/(Vm*K)+P/Vm
2. 解离吸附的Langmuir等温式;
KP 1 KP
P小,
KP
3. 竞争吸附的Langmuir等温式
两种物种的竞争吸附:
P 1 C 1 P V ( P0 P) VmC VmC P0
V: 吸附量; P: 吸附时的平衡压力; P0: 吸附气体在给定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 Vm: 单分子层饱和吸附体积; C: 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5.2 物理吸附等温线
I型等温线又叫Langmuir等温线 这种类型的等温 线对含有甚小孔的一些物质,如某些活性炭、硅 胶及沸石等,是很通常的。平台可能对应的是吸 附剂的小孔完全被凝聚液充满,而不是单层吸附 的饱和。另外,Langmuir等温线同时也描述可逆 的化学吸附过程。 Ⅱ型等温线有时称为S型等温线 与Ⅳ型等温线一 样,两者在低的相对压力P/P0区都有拐点B。拐 点B相当于单分子层吸附的完成。这种类型的等 温线,在吸附剂孔径大于20nm时常常遇到。在低 P/P0区,曲线凸向上或凹向下,反映了吸附质 与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强或弱。
3.5.2 Carbon monoxide CO
Leabharlann Baidu
3.5.3 Ethene C2H4
3.5.4 Propene C3H6
3.6 催化剂表面吸附粒子的移动
表面坐标
位能随距离表 面的位置变化
非均匀表面的位能变化 Eb>>RT 吸附粒子只能在附近振动 Eb≌RT 非定位吸附
如:溢流效应(Spillover effect)
这两个步骤均属于传质过程,与催化剂的宏 观结构和流体流型有关; 其扩散驱动力均为浓度 梯度dc/dx。
* 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化学过程(2)(3)(4)
(2)化学吸附, (3)表面反应或转化, (4)产物分子的脱附或解吸 属于“化学过程”,涉及化学反应。与催化剂 的 表面结构、性质和反应条件有关,也叫“化学 动力学过程”
CS = 反应物在催化剂颗粒外表面处的浓度
III. 外扩散影响因素 外扩散速率的大小及其施加的影响,与流体 的流速,催化剂颗粒粒径以及传递介质的密度, 粘度等有关
2.2 内扩散与内扩散系数(DI) I. 内扩散 内表面活性中心,在外表面与内孔的任一点间出 现第二种浓度差,形成内扩散。 容积扩散 努森扩散 构型扩散 II. 通量 = DI(CS - Ci) Ci = 催化剂内某定点的反应分子浓度
V. 构型扩散 当分子的大小与孔道相近,这时发生 构型扩散。 在构型扩散区,分子的构型对扩散具 有决定性的作用。 构型扩散的速率很慢,其扩散系数一 般在10-5 cm2/s以下。
VI. 效率因子(η ) η = 观察的反应速率/本征反应速率<1 催化剂颗粒越大,内扩散限制越大; 效率因子定量的表达了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的程度; VII. 外扩散传递与表面反应是连串反应, 而内扩散传递与内表面上的反 应是并行的。
f ( ) 1 f ' ( )
1.4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r r
a
ka Pƒ ka P(1 ) kd f ' ( ) kd
d
d ra rd k a P (1 ) k d dt
ka = constant kd = constant
第二节 吸附等温式 吸附过程,平衡 Vm; 1.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1.1 覆盖度 = V / Vm V: 某一时刻的吸附量 Vm:饱和吸附量
1.2 吸附模型反应
A + []
ka kd
Aad
1.3 Langmuir model
ⅰ. 吸附剂表面是均匀,吸附中心能量相同。 ⅱ. 吸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 ⅲ. 吸附是单层的,定位的。
ka P e
ln RT
ka P

m
r
d

k
'

RT
n
f e
'
E a ln d


R T
k d
k d
When equilibrium ,ra=rd
ka P
k k
a d

RT

kd

RT
P
⊽ 气体分子平均速率
λ 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对于多孔催化剂,体相扩散的有效扩散系数修正 为: DB,eff = D θ / τ 式中,θ 为空隙率,其值在0.3-0.7之间; τ 为弯曲因子,其值在2-7之间 * 根据Satlerfield的专著 DB 与 T3/2 / PT 成正比,一般在10-1cm2/s IV. 努森扩散 * 努森扩散 分子与催化剂孔壁间的碰撞,且孔道的平 均直径小于分子平均自由程时出现的扩散
2. 扩散 2.1 外扩散与外扩散系数( DE )
I. 滞流层 催化剂颗粒周围由反应物分子、产物分子和 稀释剂分子等混合物组分形成。 因滞流层阻碍反 应物分子到达催化剂颗粒的外表面,故在颗粒的 外表面和气流层之间形成一浓度梯度.
II. FICK定律 通量=DE(C0-CS)
DE = 扩散系数
C0 = 均匀气流层中反应物浓度;
III. 容积扩散
* 容积扩散 也叫体相扩散,气体分子间的碰撞次数远大于 其与孔壁的碰撞次数。 如:常压下,分子平均自由程约为102nm,若 催化剂孔径 > 103nm,则发生体相扩散。
* 容积扩散系数(DB)
对于一维的扩散,扩散速率:
Rdif = dN/dt = -DS dC/dx
D = 1/3 ⊽λ
K A PA A 1 K A PA K B PB K B PB B 1 K A PA K B PB
多种物种的竞争吸附:
Ki Pi 1 Ki Pi
i
4. 非理想的吸附等温式 4.1 Temkin等温式 E ∞ ƒ(θ)属于线型关系 Ea = Ea0+ βθ Ed = Ed0 –γθ 吸附热: Q= Ed– Ea =(Ed0–Ea0)-(γ+β)θ] 令ƒ(θ)= 1-θ

RT

RT
RT
ka P kd
1

RP
1 n
5. Brunauer-Emmett-Teller吸附等温式 5.1 BET公式 BET等温式的建立的两点假定: ① 物理吸附为分子间力,被吸附的分子与气相分子 之间仍有此种力,故可发生多层吸附,但第一层 吸附与以后多层不同,后者与气体的凝聚相似; ② 吸附达平衡时,每吸附层上的蒸发速度必等于凝 聚速度。
1 ln aP f
f和a为经验常数,与温度和吸附物系的性质有关。
4.1 Freundlich等温式
E and θ is the relation of logarithm
E
a

E
0 a
ln
E
d

E
0 d
ln
RT
r
a

0 P E a ln f e 2m KT
III型等温线 在整个压力范围内凹向下, 曲线没有拐点B。曲线下凹表明此种吸附 所凭借的作用力相当弱。吸附质对固体 不浸润时的吸附,如水在石墨上的吸附 即属此例。
Ⅳ型等温线 在低P/P0区,与Ⅱ型等 温线类似凸向上;在较高P/P0区,吸 附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发生了毛细管凝 聚的结果。由于毛细管凝聚,在这个区 内,有可能观察到滞后现象,即在脱附 时得到的等温线与吸附时得到的等温线 不重合。 V型等温线 在较高P/P0区也存在着毛细 管凝聚与滞后现象。

A
0 0
1
5. 产物的脱附
A. 脱附是吸附的逆过程; B. 一般来说,产物分子在表面吸附太强,使活性中 心得不到再生,成为催化剂毒物; C. 若目标产物是一种中间产物,则又希望它生成 后迅速脱附,以避免分解或进一步反应。 D. 其动力学过程与吸附过程相反。
r
d
k ' exp(Ed / RT )f ' kd f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