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整理(精华)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暑假预习)
高一年级必修一语文知识(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通“至”,达到)(2)古今异义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高一必修一语文必备知识点特殊句式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句集锦新人教版必修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中⽂⾔⽂【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中⽂⾔⽂【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教版)⾼中语⽂⽂⾔⽂通假字归纳必修⼀4、烛之武退秦师1.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能为也已4. 秦伯说5、荆轲刺秦王1. 秦王必说见⾂2. 今⽇往⽽不反者3. 燕王诚振怖⼤王之威4. 秦王还柱⽽⾛5. 卒起不意6、鸿门宴1. 距关,⽏内诸侯2. 张良出,要项伯3. 愿伯具⾔⾂之不敢倍德也4. 旦⽇不可不蚤⾃来谢项王5. 令将军与⾂有郤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悦——矣——返——环——猝——震——供——拒——纳——智——邀——早——背——隙——彰——必修⼆4、《诗经》两⾸1. 氓之蚩蚩2. 匪来贸丝3. 于嗟⼥兮4. 犹可说也5. 隰则有泮6. 岁亦莫⽌7. 彼尔维何8. 狁孔棘5、离骚1. 偭规矩⽽改错2. 忳郁⾢余侘傺兮3. 何⽅圜之能周兮4. 延伫乎吾将反5. 进不⼊以离尤兮6. 芳菲菲其弥章6、《孔雀东南飞》并序1. 箱帘六七⼗2. 蒲苇纫如丝3. 终⽼不复取7、诗三⾸1. 契阔谈8、兰亭集序1. 悟⾔⼀室之内8、⾚壁赋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 ⼭川相缪3. 举酒属客4. 举匏樽以相属9、游褒禅⼭记长乐王回深⽗,余弟安国平⽗、安上纯⽗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措——宴——吁——返——晤——脱——奁——凭——畔——韧——缭——暮——娶——嘱——甫——罹——必修三4、蜀道难所守或匪亲8、国⼈之于国也1. 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 ⽆失其时3. 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涂有饿莩⽽不知发9、劝学1. 輮以为轮2. 虽有槁暴3. 则知明⽽⾏⽆过矣4. 君⼦⽣⾮异也1. 外连衡⽽⽃诸侯2. 合从缔交3. 赢粮⽽景从4. 锄櫌棘矜5.百有余年矣11、师说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或师焉,或不焉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智——授——⽏——性——否——斑——横——途——纵——煣——影——⼜——耰——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1. 拜送书于庭2. 召有司案图3. 唯⼤王与群⾂孰计议之4. 秦王以⼗五城请易寡⼈之璧,可予不5. 秦⾃缪公以来⼆⼗余君12、苏武传1.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2. 汝为⼈⾂⼦,不顾恩义,畔主背亲3. 与旃⽑并咽之4. 掘野⿏去草实⽽⾷之5. 请毕今⽇之驩6. 空⾃苦亡⼈之地7. 信义安所见乎13、张衡传1. 员径⼋尺2. 阴知奸党名姓,⼀时收禽3. 傍⾏⼋道4. 形似酒尊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廷——沾——弆——按——诀——欢——熟——襟——⽆——否——叛——现——穆——毡——圆——擒——旁——樽——必修五4、《归去来兮辞》并序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1.云销⾬霁,彩彻区明2.所赖君⼦见机,达⼈知命6、逍遥游1. 北冥有鱼2. 三餐⽽反3. ⼩知不及⼤知4. 此⼩⼤之辩也5. ⽽征⼀国者6. 旬有五⽇⽽后反7. ⽽御六⽓之辩8. 汤之问棘也是已7、陈情表1. ⾂以险衅,夙遭闵凶2. 零丁孤苦,⾄于成⽴3.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4. ⾂密今年四⼗有四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衡——⼏——溟——消——返——智——辨——能——⼜——变——矣——悯——伶仃——褥——选修部分庖丁解⽜1. 砉然向然2. 技盖⾄此乎3. 善⼑⽽藏之项⽻之死1. 骑皆伏⽈:“如⼤王⾔。
必修一 第四单元 文言常识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102-4
• 泣涕零如雨(名作动) • 脉脉不得语(名作动) • 乌鹊南飞(名作状) • 天下归心(使动) • 去日苦多(形容词作动) • 暧暧远人村(形容词作动)
84-5
•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名作动) • 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 • 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 • 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 • 屈心而抑志兮(使动) • 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 • 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 • 长余佩之陆离(使动)
• 渐见愁煎迫
《孔雀东南飞》
• 謇朝谇而夕替
《离骚》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离骚》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 俟我于城隅 • 亦自缢于庭树 • 仕宦于台阁 • 长叹空房中 • 狗吠深巷中 • 开荒南野际
76
•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
92
• 便可速谴之(省略句) • 不久当归还(省略句) • 俱会大道口(省略句、状语后置) • 严霜结庭兰(省略句、状语后置) • 长叹空房中(省略句、状语后置)
第四单元文言现象梳理
——通假字、古今异义
通假字: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 明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鸿门宴》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92-6
• 槌床便大怒(名作动)• 卿当日胜贵(名作状)
• 自名秦罗敷(名作动) • 黄泉共为友(名作状) • 谢家事夫婿(名作动) • 逆以煎我怀(使动) • 交广市鲑珍(名作动) • 千万不复全(形容词作动) • 孔雀东南飞(名作状)• 足以荣汝身(使动) • 手巾掩口啼(名作状)• 便利此月内(意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一:通假字
精心整理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一: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若不 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 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2.《勾 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 通“率”。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月释其政政,通“征”。令 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亿有三千有,通“又”。其达士,洁其 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 磨炼。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 仔细。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必勿使反 反,通“返”。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涂有饿莩涂,通“途”,道 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6.《劝学》虽有槁 暴有,通“又”。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索引(整理版)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索引(整理版)
简介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是指在不同的古代文献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字形但读音不同的字。
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本索引整理了一些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供学生参考使用。
索引
1. 人/仁
- 同音字:亻、㕣、㐭
2. 人/壬
- 同音字:亻、㕣、㐭
3. 己/已
- 同音字:已、巳
4. 有/又
- 同音字:又、 、旴
5. 至/止
- 同音字:止、旨、早、
6. 陶/匋
- 同音字:匋、逃
7. 畏/威
- 同音字:咼、
8. 禁/琴
- 同音字:琴、禁、感
9. 肉/宙
- 同音字:肉、宙、咮
10. 金/今
- 同音字:今、金、斤
...
使用说明
该索引按照通假字的常见程度进行了整理,并提供了相应的同音字作为参考。
在阅读高中文言文时,遇到这些通假字可以参照索引进行对照,加深理解。
注意:该索引只提供了一部分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还有其他的通假字并未列入索引。
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献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和推测。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
(这是我的过错。
)2、以乱易整,不武。
(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7、此亡秦之续耳。
(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的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倒装句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2、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句)(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3、亡郑而有益于君。
高一语文必修一 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懦弱为也已: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道:5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二、实词活用:1夜献城而出来:2既东封郑3晋军函陵:4越国以鄙远:5共其乏困:6肆其西封:7烛之武退秦师:8若亡郑而有利于君:9阙秦以利晋:10朝济而夕设版焉11越国以鄙远:12既东封郑:三、特定句式:1、就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敢于以愁神职5以其不敬于晋:6且贰于楚也:7若亡郑而有利于君:8何厌之有:何存有贱?四重点虚词:之2、是寡人之过也3西南边之薄,君之薄也4何厌之有以1、以乱易整2、以其不敬于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越国以鄙远5焉用亡郑以陪邻?1今旧矣,懦弱为也已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夫晋,何厌之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矣1焉用亡郑以陪邻?2子亦有不利焉3太少矣,月自身利益东山之上,停留于斗牛之间。
4朝济而夕设版焉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若不阙秦,将矣挑之?五译者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图穷而匕首见:5秦王还柱而走: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1群臣侍殿上者12使毕使于前1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切齿拊心:又并作“切齿腐心”。
形容怨恨到极点。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6卒起不意:二、实词活用:1、回师北略地:北,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3函封之:4箕踞以怒骂曰:5樊於期实乃前曰:6并使畸节言大王:7太子晚之:8群臣鬼之:9发尽上指冠10乃朝服11实乃欲以生劫之12其人居远未来13今行及而无信,则秦王未慈祥也三、特定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7见燕使者咸阳宫8秦王购之金千斤9取之百金发上指冠:毛发举起的样子。
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及翻译
重点句子
•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 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重点句子
重点句子
•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 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之嫠妇。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重点句子
• 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 •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 • • •
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同“又” 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同“性”,天赋,资质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古诗文知识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
古文
年十七,好古文(六朝以前的文章)
古道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代的风尚、习俗)
苏轼《赤壁赋》
斗牛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
白露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
茫然
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飘飘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雾气升腾)
于是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这个时候)
以上《静女》
二、古今异义(古诗词)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回车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掉转)
杜甫《登高》
苦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特别遗憾)
白居易《琵琶行》
十年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第十年)
明年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
整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整理)
以
已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停止)
以上《赤壁赋》
采
彩
须臾成五采(色彩)
圜
圆பைடு நூலகம்
多平方,少圜(圆团团的)
以上《登泰山记》
爱
薆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躲藏)
见
现
爱而不见(出现)
女
汝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你)
说
悦
说怿女美、非女之为美(愉悦)
归
馈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赠送)
匪
非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
有
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再)
暴
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晒)
高中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高中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整理一、《烛之武退秦师》1、原文: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文:如今老了,什么也不能做了。
通假字:已,通“矣”,语气词,表示“了”。
2、原文:共其乏困。
译文: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通假字:共,通“供”,表示“供给”。
3、原文: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通假字:厌,通“餍”,表示“满足”。
4、原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通假字:阙,通“缺”,表示“缺损、削减”。
5、原文:秦伯说,与郑人盟。
译文: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通假字:说,通“悦”,表示“高兴”。
6、原文: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逝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是不明智的。
通假字:知,通“智”,表示“明智”。
二、《荆轲刺秦王》1、原文:秦王必说见臣。
译文: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
通假字:说,通“悦”,表示“高兴”。
2、原文:使工以药淬火。
译文:让工匠用毒药水浸到匕首上。
通假字:淬,通“悴”,cuì,表示“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原文:日以尽矣。
译文:时间跨度不早了。
通假字:以,通“已”,表示“已经”。
4、原文: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通假字:陵,通“凌”,表示“凌辱”。
5、原文:今日往而不反者。
译文: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
通假字:反,通“返”。
6、原文:请辞决矣。
译文: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通假字:决,通“诀”,表示“诀别”。
7、原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译文:燕王确实害怕大王您的威严啊!通假字:振,通“震”,表示“震慑”。
8、原文:故振慑。
译文:所以有些害怕通假字:振,通“震”,表示“震慑”。
9、原文:设九宾。
译文:设九宾之礼。
通假字:宾,通“傧”,傧相(bì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0、原文: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虚词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主语“烛之武”)(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3.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文言实词1 .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整理(精华)《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阙秦以利晋“阙”同“缺”,损害
5、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6、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说”通“悦”,高兴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欺侮
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1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恐惧
10、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堂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1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1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14、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15、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使……进入
1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2
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1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