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激趣导入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
《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
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
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预设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与赏析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与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普遍存在理解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在教学难点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这些难点的讲解,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诵读新句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大家通过这两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作业
教后感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难点
教具
课件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王维的故事。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古诗的结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平仄、对仗和意象,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古诗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古诗的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美和意境美,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学价值、教育意义,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1.诵读诗歌,领略古诗的韵律之美。
2.对比分析,初识古体诗。
3.寻意象,悟真情。
【教学重难点】
寻意象,悟真情。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分钟短视频,知晓东汉历史背景,进入新课学习
二、诵读诗歌,领略古诗的韵律之美。
三、
四、对比分析,初识古体诗,补充完成表格内容。
四、寻意象,悟真情。
五、板书设计
小小家庭的守护→老当益壮的豪气→守望相助的坚守→悲惨生活的坚持
↓
乱世真情百味生
六、课堂结语
东汉虽是乱世,却也不无希望,能够支撑历史前行的是人民对生活的希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坚守:对家庭的守护,让家人回来有温暖;对个人抱负的施
展,让人们乱世有依靠;对本性的坚守,让纯良品行有延续;对民众的深切同情,让真情舞动乱世乾坤。
七、作业布置
1、必做
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四首古诗。
2、选做
查阅资料,知晓建安风骨,推荐一首建安七子的诗作,并简要说说喜欢的缘由。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部编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激趣导入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
《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
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
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预设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准“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学会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一、诵读正音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圈出需要注意的字音或有疑问的字音。
2.自由朗读结束,学生在黑板上写下需要注意的字及有疑问的字。
要求:(1)需要注意字音的字写完以后,标上正确读音;(2)有疑问的字写完以后,在旁边打上问号。
3.板演的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同时,对于黑板上呈现的有疑问的字进行注音。
4.全班齐读,读准四首诗歌的生字和疑难字预设:“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二、分组研读1.分大组并明确篇目。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研读一首古诗。
每个大组成员会收到教师发送的补充材料,帮助理解所硏读诗歌的内容。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补充材料进行硏读补充材料如下(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为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的。
它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被南朝梁萧统编人《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本诗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龟虽寿》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
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准备统一中原之前。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1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以及韵律美。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四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任务:诵读《庭中有奇树》一、导入新课陆机在《文赋》中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是啊,人,生于天地,长于自然,没有什么比四时变化,缤纷万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致与感动了,正所谓“少女怀春,壮士悲秋”。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一个千年前的庭院,看到一棵枝繁叶茂花香馥郁的奇树,以及一个默默无言素手摘花的庭中人。
她是谁?她为何而摘花?她又为何而久久地伫立,默默无言?二、作品简介1.古典诗歌分类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
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不是一时一地所做,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
内容多为游子的羁旅情怀、彷徨失意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精神苦闷,既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附历代文学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部编版初中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教师板书:庭中有奇树(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3)《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4)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预设:【华】花。
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本诗,下面把本诗翻译一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包含了四首古诗词,分别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登飞来峰》和《己亥杂诗》。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诗词深层含义、分析诗词表达技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把握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学生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
2.难点:领悟诗词的意境,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有利于诗词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美。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诗词的主题、情感、表达手法等,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四首古诗词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四首古诗词,尝试朗读、背诵,初步理解诗词的含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的状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案
1.教学重点
(1)诗句意境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赠从弟(其二)》中所描绘的意境,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诗句所展现的画面。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能力。
举例:讲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景色,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如何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
(2)诗句情感的把握: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思念等,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分析诗句情感,使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举例:分析“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句诗句,引导学生理解离别之情,感受诗人对亲人的眷恋和思念。
(3)诗句韵律与修辞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诗句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讲解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平仄、对仗的规律,并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词,从而加深对创作方法的理解。
(4)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有限。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之美。
举例:通过比较不同诗句的意境、情感等,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审美特点,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
(重点)2.结合背景及诗人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3.传承国学经典,熟读背诵诗歌,提升文化素养。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走进课堂师:请同学们阅读每一首诗歌的注释,看这四首诗歌的出处、作者,辨析诗歌的体裁。
学生查看,并回答。
预设:《庭中有奇树》选自《古诗十九首》。
《龟虽寿》选自《步出夏门行》,作者曹操。
《赠从弟》选自《建安七子集》,作者刘桢。
《梁甫行》选自《曹植集校注》,作者曹植。
师小结:从四首诗歌的出处和作者所处的朝代分析,这四首诗在体裁上属于古体诗。
大屏幕出示: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一般指唐以前所写的诗歌,包括“歌”“行”“吟”等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三、初读,把握节奏特点1.请同学们自读四首古诗,品读下面的字词。
大屏幕出示:遗.所思(wèi)老骥.(jì)伏枥.(lì)养怡.(yí)罹.凝寒(lí)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大屏幕出示: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相关知识;2.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研究《庭中有奇树》1.《古诗十九首》得名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年,原本不是一人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3.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传入4.诵读庭中有奇树。
珍贵花繁。
庭中有一棵奇特的树,绿叶茂盛,花朵繁华。
女主人攀折下最好看的一朵花,要把它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但是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5.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和欣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2.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朗读和背诵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2.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词的原文、翻译、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2.教师准备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技巧。
3.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诗词的原文,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一球五环敦行厚德和谐共进七年文第 1主:勇外古型新授1、通、学生等多种方式引学生入歌,得一种感性。
教学2、在的基上,借助料,学生歌的作背景、内容意有一种丰厚的。
目3、歌,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上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1.体会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2.背文,学佳句。
点教具1.文,利用文注和工具生字、生。
件2 .布置学生广泛搜集王的故事。
板教学程教活学生活:同学,坡曾价王的歌:“味摩之 , 中有画。
摩之画 , 画中有”。
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人王的《竹里》,看看里身面我呈了一幅怎的画?一:智慧碰撞1、范,生跟。
2、教从韵律、、情感等角度指学生朗。
3、找同学,。
4、出示:同学,通反复朗,我的海中出了一幅怎的画面?二:1、引学生把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人王、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板的形式呈。
2、充“竹”的料(如下),并提:通些关于竹的歌,以及歌中的“明月” 、“琴”等内容,思索:幅画呈出怎的格特点?料充: 1、我生性放,雅欲逃自然。
嗜酒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幽林,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歌料,并引学生思考:王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是一个怎的人?料充:宴会、烹、酒、伶人及其表演、耍、摔跤、幻、表演、舞蹈、、傀儡、、打、蹴鞠、球、斗、棋、投⋯⋯——《中国的黄金代-- 唐朝的日常生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琵琶行》烹羊宰牛且,会一三百杯。
——《将酒》弦鼓一声双袖,回雪蓬舞。
左旋右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
——《胡旋女》自主展示拓展延伸盘点收获教后感环节三:悟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教后反思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1《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古诗十九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语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一)温故知新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准“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学会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一、诵读正音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圈出需要注意的字音或有疑问的字音。
2.自由朗读结束,学生在黑板上写下需要注意的字及有疑问的字。
要求:(1)需要注意字音的字写完以后,标上正确读音;(2)有疑问的字写完以后,在旁边打上问号。
3.板演的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同时,对于黑板上呈现的有疑问的字进行注音。
4.全班齐读,读准四首诗歌的生字和疑难字预设:“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二、分组研读1.分大组并明确篇目。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研读一首古诗。
每个大组成员会收到教师发送的补充材料,帮助理解所硏读诗歌的内容。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补充材料进行硏读补充材料如下(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为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的。
它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被南朝梁萧统编人《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本诗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龟虽寿》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
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准备统一中原之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作业
教后感
七年级语文第2课时主备:张勇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难点
教具
课件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诗人的故事。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难点
教具
课件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王维的故事。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课堂内容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诵读新句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环节一:读
1、师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七年级语文第1课时主备:张勇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
才思:才华和能力
惟解:只知道
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句子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艳竞相开放。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3、交流评议,感情意境:同学们可以讨论下诗中用哪些物来描绘出晚春的场景?以及这首诗所反映出来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你还能想到关于珍惜时光的什么名句?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4、齐读,根据节奏。
三、讲析
1、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大家通过这两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作业
教后感
四、自由朗读,试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五、拓展: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一、课程导入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
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教后反思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而这节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2、解题: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3、解读诗句:
看课文注释,解决难词,疏通文意。(国学第57页,课文第245页)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乡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