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05-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05-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0级
Ci土 Pi 1 X ai 土
污染物的土壤累积起始值
1、应采用的控制土壤污染源的措施 2、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的对策 3、方案选址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基础
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一)概念
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按 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土壤污染程度或土 壤对人类健康适宜程度进行评定。 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和优劣作出定性或定 量评判。 分类:现状 影响
(USLE)
用于:面蚀、片蚀和细沟侵蚀
三、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在环境质量标准的约束下所能容纳污 染物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Q=(C0-B)×2250 2250—每公顷土地的表土计算重量。t/hm2。
第五节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目的意义:
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从预防性环境保护目的出发,
依据特征与土壤环境条件 通过监测了解情况 识别各种污染和破坏因素对土壤产生的影响 预测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变化趋势 提出避免、消除和减轻土壤侵蚀与污染对策
土壤污染:项目类型、污染物性质、 污染源的特点、排放强度、污染途径 土壤类型、特性等 土壤退化破坏:人为、自然 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侵蚀 农业生产、工矿、交通及其它事业生产
5.2 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一)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类型 2 影响方式 直接、间接 3 影响性质 可逆、不可逆、积累、协同 4 按污染成因 水体、大气、农业、生物、固废
二 SEQ现状评价——污染评价
5.3.2.1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评价因子的选择 (1)有机毒物 (2)重金属及其他无机毒物 (3)土壤中pH、全氮量、硝态氮量及全磷量等 (4)有害微生物 (5)放射性元素
评价标准的选择
1、以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作为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92020/1/10
(二)评价内容 1.收集和分析拟建项目工程分析的成果以及与土壤
侵蚀和污染有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生 物等专题评价的相关资料。 2.调查、监测项目所在地区土壤环境资料。 3.调查、监测评价区内现有土壤污染源排污情况。 4.描述土壤环境现状。 5.根据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区 域环境特点、土壤理化特性、净化能力以及污 染物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和累积规律,分 析污染物累积趋势,预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 和发展。
22020/1/10
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其分为三类 :
I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 土壤,土质应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 果园、牧场等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 不造成污染、危害;
❖ 2.“4d”法检验 ❖ 一组4个以上的实测值,其中一个偏离平均
值较远,视为可疑值。该值不参加平均值计算 ,由另3个监测值求出平均值,该值与此平均值 的差值大于4倍的平均偏差时,则该值弃去不用 。
❖ 3.上下层比较 ❖ 某物质在表土中的含量与底土中含量的比值
大于1时,认为此样品已受污染,应予剔除。 ❖ 4.相关分析法 ❖ 选定一种没有污染的元素为参比元素,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分为两大类:土壤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依据评价重点内容的不同,又可细分 为:土壤污染评价、土壤资源评价、土壤 生态评价、土壤综合评价。
52020/1/10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主导性原则 4、动态性原则 5、随机性原则

[农学]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农学]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020/8/7
2
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土壤环境(或土壤生态系统) 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及其所处状态的综合体现与 定性、定量的表述。
它包括: 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的自然过程及其所形成的 土壤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环境地球化学背 景值与元素背景值、净化功能、自我调节功能与抗逆 性能、土壤环境容量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环境污染和土壤生态状 态的变化。 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标志。
域环境特点、土壤理化特性、净化能力以及污染 物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和累积规律,分析污 染物累积趋势,预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
2020/8/7
9
6.运用土壤侵蚀和沉积模型预测项目可能造成的侵 蚀和沉积。
7.评价拟建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的重大性,并提出 消除和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以及监测措施。
8.如果由于时间限制或特殊原因,不可能详细、准 确地收集到评价区土壤的背景值和基线值以及植 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等资料,可以采用类比调查; 必要时应做盆栽、小区乃至田间试验,确定植物 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或者开展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 过程的模拟试验,以确定各种系数值。
I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
壤,土质应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
果园、牧场等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
造成污染、危害;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
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场附近的农田(蔬菜地除外)
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及危
污染物及污染途径的调查。
2020/8/7
15
二、评价因子的选择
⒈有机毒物
⒉重金属及其他无机毒物:镉、汞、铬、

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对于人类和陆生生物而言,土壤是岩石圈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地球直径相比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十几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袤的森林、农田和草原,人类得以从中获取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拥有肥沃的土壤及与之相适宜的气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土壤即是生产食物的场所,同时也是大量污染物的接纳场所。

如从工厂排放出的烟雾、化肥、杀虫剂及其他一些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造成土壤污染,并在循环过程中造成水、大气和生物体的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污染地下水、影响农产品安全、国际贸易、危及人类健康日本痛痛病事件1955年至1972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公害事件。

1955年,在神通川流域河岸出现了一种怪病,症状初始是腰、背、手、脚等各关节疼痛,随后遍及全身,有针刺般痛感,数年后骨骼严重畸形,骨脆易折,甚至轻微活动或咳嗽,都能引起多发性病理骨折,最后衰弱疼痛而死。

经调查分析,痛痛病是河岸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水体,使稻米含镉。

而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以及食用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中毒致病。

日本水俣病事件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这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

当汞在水中被水生物食用后,会转化成甲基汞。

水俣湾由于常年的工业废水排放而被严重污染了,水俣湾里的鱼虾类也由此被污染了。

这些被污染的鱼虾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内。

甲基汞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

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

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耕地、城市土壤、矿区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土壤的污染源呈多样化的特点。

有资料显示,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及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全国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达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人民币。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二、评价标准
• 根据土壤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评价标准。 由于土壤受外界干扰的因素很多,不能划定统一 的评价标准.可结合实际选用如下的各类标准。 • (1)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 为基本标准,该标推未规定者按下列标准。
• (2)以区域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区域土壤背 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远离工矿、城镇和道路, 无明显工业“三废”污染的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平 均含量。 • (3)以区域性土壤自然含量为评价标准。区域性土 壤自然含量,是指在清水灌区内,采用与污水灌 区的自然条件、耕作栽培措施大致相同、同一类 型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平均含量评价包括土壤环境质 量现状调查、参数选择、评价标准确定、 选取土壤质量指数、土壤质量分级和土 壤环境质量评价等。通过评价,掌握土 壤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 一、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土壤调查包括从资料调查和现场实测。资料调查主要是 从有关管理、研究和行业信息中心以及图书馆和情报所 收集材料,内容包括: • 1自然环境特征,如气象、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资料; • 2土壤及其特性,包括成土母质(成土母岩和成土母质类 型);土壤类型、组成、特性; • 3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城镇、工矿、交通用地面积等; • 4水土侵蚀类型、面积及分布和侵蚀模数等; • 5土壤元素背景值资料; • 6当地植物种类、分布及生长情况。
• (4)以土壤对照点含量为评价标准。土壤对 照点含量是针对末污染地区内自然条件、 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大致相同的土壤作对 照点的污染物含量作为对照点含量。 • (5)以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质积累的相关 数量作为评价标准;以作物积累污染物而 遭受不同污染程度时土壤中相应污染物的 含量,作为标准评价土壤质量等级。
土壤有如下特点
• ①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 • 土壤和水、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之间以及土壤内部系 统之间都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土壤环境 发展、并随外界条件发生改变而演变的主要原因。土壤 具有吸水和储备各种物质的能力。 • ②土壤具有生产植物产品的功能。这些植物产品的数量 和质量主要由土壤环境质量来决定。而土壤环境通过植 物影响人们的生活与身体健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

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

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

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

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

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8.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内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

内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

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等级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ⅠPN≤0.7清洁(安全)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Ⅲ 1.0<PN≤2.0轻度污染Ⅳ 2.0<PN≤3.0中度污染Ⅳ PN>3.0 重污染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评价讲义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讲义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 Pi < 3, 中污染级; Pi 3,重污染级。
多因子综合评价
A、等权综合指数:
n
P
1
n
Pi i
1
B、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P
avr ci si maxci si 2
2
2
C、加权综合污染指数:
P
W P
i 1 i i
n
D、 均方根综合污染指数:
P
土壤盐碱化预测
• 用钠吸附比(SAR)来划分灌溉水质等级:
• 当土壤溶液的电导率(ES)为10mS/m时,
– ①SAR值在0~10之间为低钠水,可用于灌溉各种土壤而不发生盐 碱化; – ②SAR值在10~18之间为中钠水,对具有高阳离子交换量的细质土 壤会造成盐碱化; – ③SAR值在18~26之间为高钠水,对大多数土壤都可产生有害的交 换性钠,造成碱化; – ④SAR值在26~30之间为极高钠水,一般不适用于灌溉。
400
300 500 200 1.0
滴滴娣 ≤
0.05
0.50
1.0
四、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单因子评价
分别计算各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然后进行分 级评价。 A、以实测值与评价标准值相比计算土壤污染指 数:
ci P i si
Pi 1,未受污染; Pi > 1,已受污染,P越大,污染越严重。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 mg/kg (GB15618-1995)
级别 土壤pH值 项目 镉 ≤ 汞 ≤ 0.20 0.15 0.30 0.30 0.60 0.50 1.0 1.0 1.5 一级 自然背景 <6.5 二级 6.5~7.5 >7.5 三级 >6.5
砷 水田 ≤

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

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

22
农田土壤混合样采集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 :适用于污灌农田土壤,对角线分 5 等份,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 (2)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 壤组成和受污染程度相对比较均匀的地块,设分点 5 个左右; (3)棋盘式法:适宜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 均匀的地块,设分点 10个左右;受污泥、垃圾等固 体废物污染的土壤,分点应在 20 个以上; (4)蛇形法:适宜于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 不平坦的地块,设分点 15 个左右,多用于农业污染 型土壤。各分点混匀后用四分法取 1kg 土样装入样品 袋,多余部分弃去。
8
4.土壤背景值调查 在环境科学中,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 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 素的含量。 土壤背景值的调查就是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 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了解元素的丰缺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 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 据。
33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制备、保存和预处理
一、土壤样品的制备 1 、制样工作室要求 分设风干室和磨样室。 风干室朝南(严防阳光直射土样) ,通风良 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
30
机械干扰土采样方式示① 如果是固体污染物抛洒污染型,等打扫后采集表层 5 cm 土样,采样点数不少于 3 个。 ② 如果是液体倾翻污染型,污染物向低洼处流动的同时向 深度方向渗透并向两侧横向方向扩散,每个点分层采样, 事故发生点样品点较密,采样深度较深,离事故发生点 相对远处样品点较疏,采样深度较浅。采样点不少于 5 个。 ③ 如果是爆炸污染型,以放射性同心圆方式布点,采样点 不少于 5 个,爆炸中心采分层样,周围采表层土(0~ 20 cm) 。 ④ 事故土壤监测要设定 2~3 个背景对照点,各点(层) 取 1kg 土样装入样品袋,有腐蚀性或要测定挥发性化 合物,改用广口瓶装样。含易分解有机物的待测定样品, 采集后置于低温(冰箱)中,直至运送、移交到分析室。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一般,一级评价项目的内容应包括以上各个方面, 三级评价可利用现有资料和参照类比项目从简,二级评 价的工作内容类似一级评价项目,但工作深度可视情况 适当减少。 (三)评价范围
1.项目建设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范围; 2.可能受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例如排放废 水渠道经过的土地); 3.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由 于干或湿沉降作用而受较重污染的区域 4.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堆放和 填埋场周围的土地。 一般应包括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地面水及其灌 区的范围,固体废弃物堆放场附近。
由于土壤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一般 采用对角线、梅花形、棋盘式、蛇形等方法多点采样,均匀混合。 20cm左右耕层土和耕层以下20cm~40cm。 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
监测项目要考虑污染土壤成土因素,一般把主要污染物和由成 土因素决定的异常元素列为监测项目。
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 ⒈评价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作出类型分布图。 ⒉各种类型土壤的成土条件,包括成土母质、生物特征、所处
三、评价标准的选择
(德国、英国、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前苏联、日本、美 国)分别给出了几项重金属、非金属毒物和放射性元素的土壤污染 标准。重金属有汞、镉、铬、铅、锌、铜、镍、锰、钴、钼、钒。 非金属毒物有砷、硒、硼。放射性元素有铯、铀。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
的高背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及危 害。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一、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内容包括布点、采样、确定监测 项目等。
采样点的布置要考虑调查区内土壤类型及 其分布、土地利用及地形地貌条件
在上风向布点稀,下风向布点密,近污染源采样点间距小,远 离污染源的间距大。当利用废水或受污染的水源灌溉农田时,应在 灌区内根据水流的路径和距离,分别在主灌渠和支灌渠附近采样。 水田的采样点包括进出水口和田中间。

第5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5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还应调查评价区植物和污染源状况。植物监测 调查,主要是观察研究自然植物和作物等在评 价区内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各生育期的生长 状况及产量、质量变化。污染源调查,主要是 调查现有的各种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土壤 侵蚀的活动。包括工业、农业污染源和污水灌 溉情况。
3评价因子的确定 一般是根据监测调查掌握的土壤中现有污染 物和拟建项目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按毒 性大小与排放量多少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比法 进行筛选。
• 2006年7月,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全面展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国家投入了10 亿元专项资金,耗时3年半时间,调查范围覆 盖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所有省、市、自 治区的全部陆地。
此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开展5方面的工作:
• 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环境现 状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 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 环境质量评价。 • 开展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
• (6)露天采矿时,地表被剥离并被移至别 处.在矿山服务期满后应恢复原来的地形, 否则会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和风蚀。 • (7)沿海岸线建防波堤以控制岸线侵蚀和飘 移,会改变沿岸土壤环境条件。
• (8)与军事训练活动相关的项目。 • (9)可能产生局地酸雨的项目。例如,燃 烧高含硫煤的发电厂,会对土壤的化学 组分造成影响,并潜在地对地下水资源 造成影响。
• 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把重污染企业菜基 地、污灌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以及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作为调查重点。
• 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 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 • 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1.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背景与重要性土壤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生态平衡以及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

因此,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成为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与指标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通常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野外调查包括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标本记录。

室内分析则通过实验室测试手段,对土壤样品中的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学等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以获得土壤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估。

3.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指标(1)土壤污染物指标:包括重金属元素、农药残留、有机物污染等。

(2)土壤理化指标:如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团粒结构、土壤容重等。

(3)土壤生物学指标: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等。

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流程(1)数据归一化处理:对采集到的土壤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进行指标间的比较与评价。

(2)指标加权与综合评价: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得到土壤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

(3)评价结果与风险分级:根据评价结果,将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不同等级,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4)监测报告与建议:撰写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改善与保护建议。

5.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1)科学决策支持:为农业生产、土地整治和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决策支持。

(2)环境管理与治理: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确保土壤环境的持续改善。

(3)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农业管理措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公众健康保护:及时发现土壤环境质量问题,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公众健康。

6.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挑战与展望(1)指标体系的完善: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提高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一.现状调查 包括布点、采样、监测
(1)布点:空间分布上均匀并有一定的密度 (2)采样:对角线、梅花形、棋盘式、蛇形,
多点采样,均匀混合;通常只需采集20cm 左右耕层土和耕层以下20~40cm土样 (3)监测:主要考虑污染土壤成土因素,一般 把主要污染物和由成土因素决定的异常元素 列为监测项目。
(3)调查、监测评价区内现有土壤污染源排放情况 。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和内容
(二)评价内容 (4)描述土壤环境现状,包括现有的土壤侵蚀和污
染状况,可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加以归纳,并作图 表示
(5)描述土壤中进入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 区域环境特点、土壤理化性质、净化能力以及污染 物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和累积规律,分析污染 物累积趋势,预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和内容
(二)评价内容 一般,一级评价项目的内容包括以上各个方
面,三级评价可利用现有资料和参照类比项 目从简,二级评价的工作内容类似评价项目 ,但工作深度可视情况适当减少。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和内容
(三)评价范围 一般说,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范围比拟建项目
占地面积大。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范围一般应包括大气环境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标准值的污染物项目 少,给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带来了困难。
对其他污染指标多选用不同含义的土壤背景值作为 评价标准。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二、评价方法 1、 单因子指数
P≤1,未受污染; P>1,已受污染。
2.分级污染指数
(1)土壤积累起始值(Xa)
(2)作物污染物含量显著增加相对应的土壤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5)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63片)

(5)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63片)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4、土壤监测的布点
• 采样布点是关键。由于土壤本身在空间上的不 均匀性(水平的、垂直的),同时土壤不像水、 气具有较好的连通性。这给土壤采样带来很大 的困难性。污染物进入土体后,混合较难,污 染土壤的不均匀性则更差。
• 实践表明,土壤监测中采样误差往往超过分析 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因而,土壤监测采样布点 与采样过程,是土壤监测更为关键的步骤。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堆土 1.5m 1. 观0 察m 面 0.8m 土壤剖面挖掘示意图
0 25 50 70 100 120
A AB B BC C
土壤剖面A、B、C层示意图
表层取样:
• • • • • •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表层取样时,应多点取样均匀混合,使土壤具有代表性。 要根据地块具体情况选择取样点,一般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网 格 取 样:适用于地形平缓地块。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 土壤背景值调查常用方法。采样点应较多(后混合成混合样)。 梅花形取样:适宜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 一般采5-10个样点(后混合成混合样)。 棋盘式取样:适宜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较方正,但土 壤不均匀的,如水型污染田块,一般采10个点以上样点(后混 合成混合样)。 蛇 形 取 样:适宜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 田块,采样点应较多(后混合成混合样)。 扇形取样、放射状取样:适宜于在工厂周围的大气型污染的田 块,多点取样(后混合成混合样)。 对角线取样:适宜于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污水灌溉或 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如污水灌溉的田块,由田块的进水口向 对角引一斜线,在对角线上取3-5个样点 (后混合成混合样)。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环境监测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第五章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

2、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分化形成,根据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3、土壤空气和大气相比,其组成中,比含氧量大气少,而含量二氧化碳高于大气。

4、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根据氢离子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两类。

5、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交换性H+和Al3+经离子交换作用后所产生的酸度。

6、土壤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主要的氧化剂有游离氧、高价金属离子、硝酸根。

7、采集土壤样品时,常用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放射状布点法及网格布点法等。

7、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但当区域内土壤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土壤质量进行比较时,或一个区域内土壤质量在不同历史阶段比较时,应用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评价。

8、为了解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应沿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该样品称为剖面样品。

10、对土壤样品进行加工的主要处理程序是:风干、磨细、过筛、混合、分装,制成满足分析要求的土壤样品。

11、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

12、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中,分解法用于金属的测定;提取法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13、测定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一般取适量样品放在锥形瓶中,置于振荡器上,用振荡提取法提取;对于农药、苯并芘等含量低的污染物,为了提高提取效率,常用索式提取器提取法。

二、选择题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

(ABC)A植物的残枝落叶B动植物、微生物残体。

C施入土壤的有机肥D化学肥料。

2、对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污水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在采样布点时,一般采用哪种方法布设采样点?(A)A对角线布点法B棋盘式布点法C蛇形布点法D放射状布点法3、对于大气污染型土壤,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向周围画射线,在射线上不设采样分点,这种布点方法称为(D)。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1)对各种替代性土地利用方式作出估价 (2) 必须针对具体的利用目的进行评价
(一)评价系统
纲 (order)
S
(适宜)
类(class)
S1(非常适宜) S2(中等适宜) S3(临界适宜)
N
N1(当前不适宜)
(不适宜) N2(永久不适宜)
亚类
单元
(subclass) (unit)
S2m
S2m-1

而对特定地区的土地(一般以土地利用类型 为单元)进行评价和归类。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指标是指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标准,主 要从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两方面来考察。
(一)土地适宜性
农业用地中,按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四种情 况: 单宜性:指土地只适于某一种用途。 双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两种用途。 多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三种或三种以上的 用途。 不宜性:土地不适宜于任何用途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评级坡度p水侵蚀e风蚀v有效土层d不明显不明显100cm35轻度面蚀35有少量纹沟轻度风蚀515中度面蚀510有少量浅沟中度风蚀植物根出露3050cm1525强度面蚀1020有少强度风蚀出现沙垄1030cm2535强度面蚀2030切沟较密少量冲沟植被覆盖度1030极强度风蚀出现砾垄10cm35极强度面蚀30有大量切沟植被覆盖度10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评级障碍土层l土壤质地t土壤肥力f土壤pha50cm较高60755040cm中等45607585403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较低85或45302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2010cm砾质裸露基岩205010cm砾质裸露基岩75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2评级盐碱化及改良条件s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b水源保证率r轻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需农业技术改良面60cm有稳定保证中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05必须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季节积水轻度4060cm有一般保证强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510需要水利改良措施全年地面积水中度2040cm水源不足保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目前可以改良强度20cm水源严重不足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暂时不能改良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3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位和交通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参数选择
• 根据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和评价目的要求选择评价参数。 • (1)重金属有毒非金属物质,如汞、镉、铅、铜、铬、 镍、砷、氟、氰等 • (2)有机毒物和致病菌,主要有化学农药包括有机氯、 有机磷、洗涤剂、酚、油、大肠杆菌等 • (3)酸碱度、全氮、全磷等。 • 对土壤污染物质积累、迁移和转化影响较大的土壤理化 性质指标也应选取,供研究土壤污染的运动规律,但不 一定参与评价。 • 附加参数:有机质、石灰反应、易溶性盐、氧化还原 电位、不同价态重金属的含量等。土壤监测项目主要考 虑土壤污染物的来源,由成土因素决定的异常元素都列 为被监测项目。
• (3)调查评价区内现有土壤污染源排污情况。 • (4)描述土壤环境现状、包括现有的土壤侵蚀和污 染状况并作图表示。 • (5)根据污染物进入土壤的种类、数量、方式、区 域环境特点、土壤理化特性、净化能力以及污染 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累积规律,分析 污染物累积趋势,预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 展。
第三节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预测和评价不同建设 项目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为项目的合理布局 和环境对策、环保措施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依据。 预测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变化趋势。 • 评价影响的含义和重大性,提出避免、消除和减 轻土壤侵蚀与污染的对策,为行动方案的优化决 策提供依据。
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土壤污染程度加剧。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 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 地或毁田200万亩。 • 土壤污染危害巨大。全国每年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 1200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 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 分布和程度不清,导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 。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土壤环境质 量现状调查、参数选择、评价标准确定、 选取土壤质量指数、土壤质量分级和土 壤环境质量评价等。通过评价,掌握土 壤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 一、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土壤调查包括从资料调查和现场实测。资料调查主要是 从有关管理、研究和行业信息中心以及图书馆和情报所 收集材料,内容包括: • 1自然环境特征,如气象、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资料; • 2土壤及其特性,包括成土母质(成土母岩和成土母质类 型);土壤类型、组成、特性; • 3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城镇、工矿、交通用地面积等; • 4水土侵蚀类型、面积及分布和侵蚀模数等; • 5土壤元素背景值资料; • 6当地植物种类、分布及生长情况。
2.分级污染指数
• 按照土壤污染的程度,以不同指数进行描述。 • (1)土壤显著受污染的起始值 指土壤中某污染物的评价 标准值,以Xa表示。 • (2)土壤轻度污染起始值 指土壤污染物超过一定限度, 使作物体内污染物相应增加,以致作物开始遭受污染 (即作物中污染物的含量超过其背景值),此时土壤中污 染物的含量。即为轻度污染起始值,以Xc表示。 • (3)土壤重度污染起始值 指土壤污染物继续积累,作物 受害加深,作物中污染物含量达到食品卫生标准.以Xp 表示。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2005年中央人口 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 重要议程”。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部署今后 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时,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 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 确提出,“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提 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 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一、评价等级划分和工作内容
• 1.评价等级划分 • 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尚无推荐的行业导则,但可以 依以下原则确定评价等级和要求。 • (1)项目占地面积、地形条件和土壤类型,可能会破坏 的植被种类和面积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程度; • (2)侵入土壤的污染物的主要种类、数量、降解难易程 度,以及受影响的土壤面积; • (3)土壤能容纳侵入的各种污染物的能力 • (4)项目所在地的土壤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土壤有如下特点
• ①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 • 土壤和水、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之间以及土壤内部系 统之间都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土壤环境 发展、并随外界条件发生改变而演变的主要原因。土壤 具有吸水和储备各种物质的能力。 • ②土壤具有生产植物产品的功能。这些植物产品的数量 和质量主要由土壤环境质量来决定。而土壤环境通过植 物影响人们的生活与身体健康。
• 在管沟中特别容易造成侵蚀,因为回填土 一般较松散,管沟会成为天然的排水沟, 管沟上的推土会不断沉降,在表层形成一 个径流的天然流道。管道施工造成土壤侵 蚀的后果有两方面,其一是表土肥分的流 失,其二是受纳地表径流的河水中悬浮物 浓度提高和底泥沉积量增加。
• 2006年7月,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全面展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国家投入了10 亿元专项资金,耗时3年半时间,调查范围覆 盖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所有省、市、自 治区的全部陆地。
此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开展5方面的工作:
• 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环境现 状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 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 环境质量评价。 • 开展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
4.评价程序
• 土壤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一般也 分四个阶段: • 即准备阶段, • 调查监测阶段, • 预测评价和拟定对策阶段, • 编写报告书阶段。
二、土壤环境影响的识别
• 多种建设项目会对土壤和地质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而 这些影响又能反过来影响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的 影响如下。 • (1)地下水过量开采,石油或天然气资源开采,或者是露 天或地下采掘等活动,都会造成当地的地面沉降。 • (2)大型工程施工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供应这些材料的 地区由于开采沙石会引起地表水的水力条件和土壤的侵 蚀样式的改变。
2.评价内容
•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内容有以下方面。 • (1)收集和分析拟建项目工程分析的成果以及与土壤 侵蚀和污染有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生物等专 题评价的资料。 • (2)监测调查项目所在地区土壤环境资料,包括土壤 类型、形态,土壤中污染物的背景和基线值;植物的 产量、生长情况及体内污染物的基线值;土壤中有关 污染物的环境标准和卫生标准以及土壤利用现状。 •
• 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把重污染企业周边、工业 遗留或遗弃场地、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油田、采矿区、主要蔬菜基 地、污灌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以及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作为调查重点。
• 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 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 • 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两大类: 。 • 土壤资源评价是判断由于土壤受侵蚀、肥力减 退、荒漠化与沙漠化造成农用土壤、林业土壤和 牧用土壤资源价值的退化程度:通过评价,提出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提高土壤资源价值的途径和 措施。 • 土壤—农作物污染评价是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 的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和 毒性,提出防止土壤污染的措施。
• (6)露天采矿时,地表被剥离并被移至别 处.在矿山服务期满后应恢复原来的地形, 否则会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和风蚀。 • (7)沿海岸线建防波堤以控制岸线侵蚀和飘 移,会改变沿岸土壤环境条件。
• (8)与军事训练活动相关的项目。 • (9)可能产生局地酸雨的项目。例如,燃 烧高含硫煤的发电厂,会对土壤的化学 组分造成影响,并潜在地对地下水资源 造成影响。
实测包括布点、采样、确定评价因子。
• 1布点 要考虑评价区内土壤的类型及分布, 土地利用及地形地貌条件,要使各种土壤 类型、土地利用及地形地貌条件均有一定 数量的采样点,还要设置对照点;最后, 要使土样采集点的布设在空间分布均匀并 有一定密度,从而保证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的代表性和精度。
• 2采样 土壤样品的采集一般采用网格法、对角线、 梅花形、棋盘形、蛇形等采样方法。多点采样, 均匀混合。最后得到代表采样地点的土壤样品。
• (4)以土壤对照点含量为评价标准。土壤对 照点含量是针对末污染地区内自然条件、 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大致相同的土壤作对 照点的污染物含量作为对照点含量。 • (5)以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质积累的相关 数量作为评价标准;以作物积累污染物而 遭受不同污染程度时土壤中相应污染物的 含量,作为标准评价土壤质量等级。
• (12)单一蓄洪或多目标拦蓄水资源(蓄洪、 供水、发电等)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期、对 土壤和地质环境会造成两大影响:泥沙沉 积,枯水后库区底下的地下水层、土壤和 地貌等将发生变化。 • (13)在合同承包或租用的土地上种植庄稼 或放牧,往往缺少对土壤的保养,造成土 壤化学性质和侵蚀程度加大。
• (14)大型管道工程在施工中用重型设备 会将土壤压实,降低土壤透气性和渗 水性,使植物不易生长,造成强的地 表径流和侵蚀作用;施工机械使土壤 颗粒破碎和除去表面植被,使土壤易 被水流侵蚀。土壤侵蚀的速度和数量 与坡度、土质的抗侵蚀性、植被恢复 的时间以及降雨强度等要求来确定评价标准。 由于土壤受外界干扰的因素很多,不能划定统一 的评价标准.可结合实际选用如下的各类标准。 • (1)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 为基本标准,该标推未规定者按下列标准。
• (2)以区域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区域土壤背 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远离工矿、城镇和道路, 无明显工业“三废”污染的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平 均含量。 • (3)以区域性土壤自然含量为评价标准。区域性土 壤自然含量,是指在清水灌区内,采用与污水灌 区的自然条件、耕作栽培措施大致相同、同一类 型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平均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