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边缘结构理论汇总.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77b032dd88d0d232d46a46.png)
(3)支线的发展
原型区域
----海(港4)空相初互始连间阶接段的结构(模5)完式全相:互连东接 非(前6主)要殖最街优道先民的发出展现地的 国家。
(1)中世纪的贸易 线路和港口(1500)
(a)
(2)阿拉伯的线 路和港口(1850)
(3)最初的铁路延 伸线(1893-1914)
(4)支线的发展 (1924-1934)
• (1)近代以来自欧洲的劳动力和资本在美国 东北部的集中,使这一地区成为美国重要的 核心区。
• (2)二战及其以后太平洋沿岸的兴起,成为 另一核心区。
3
应用检验
• 将核心边缘结构的空间结构模式由经济意义 扩展至地缘政治意义,这是西方一些激进学 者的工作。即将全球所有国家从依附论角度 分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两大类型,在此基 础上分析国家之间的关系。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陆玉麒 2013.4 福州
1
基本含义
• 一般认为该理论最早由J. R.弗里德曼于1966 年提出。
•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 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 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 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 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 空间系统。
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奖。与地理学关系 最为紧密的经济学家。
5
理论溯源
• 一般认为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可追溯至佩鲁的增长 极理论(1950)、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1957)。
• 其中,缪尔达尔提出的是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 赫希曼提出的是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合称缪尔 达尔-赫希曼模型。
• 施坚雅的核心边缘结构(1940年代) • 农业区位论(1826)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162f10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2.png)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个单位的劳动力;4、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其中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
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3f37f1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6.png)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b94b7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6.png)
.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
2266
渐增加,周围城镇得到发展,形成新的增 长点。
• (四)均衡型 • 城市间联系密切,城市体系出现网络化、
多中心的特征。
back
.
1133
四、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 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 结构的改变。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 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
1144
(一) 前工业化阶段
.
1100
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1986年 bac1k1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 (一)离散形
•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活动前后向联系少 ,城市化水平极低,工业不发达。
• (二)聚集型
• 城镇之间横向联系也逐步加强,中心城市逐步 形成。
.
1122
• (三)扩散型 • 中心城市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扩散作用日
.
1199
• 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 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 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为区域规划提 供了理论工具。
• 对于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显著,经济 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这一背景下,国内外 统筹发展都需要新理论思维。因此,该理 论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政策建议作用.
.
聚集型空间结构
.
1166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边缘区控制与依赖关系被强化,核 心区域发展快,且次一级核心区开始形成。
城市核心区和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城市核心区和城市边缘区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8f3765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5.png)
城市核心区和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城市核心区,是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主要部分。
城市核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
城市边缘区,也叫市郊边缘,是指工业化出现后大城市核心建成区外围正在进行城市化的城乡交错带,是一种非连续性的空间现象。
城市边缘区的划分,从理论上讲,其内边界应以城市建成区基本行政区单位——街道为界,外边界以城市物质要素扩散范围为限。
扩展资料:
城市边缘区具有如下主要功能:
1、生产功能
城市边缘区毗邻城区,交通快捷,特有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土地质量优势使其成为供给城市系统以鲜、活为特色的蔬菜、副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另外,市郊边缘分布有成片的工业区,也是重要工业品生产基地。
2、服务功能
城市边缘区因其位置适中,是货物中转要地、城区通往腹地的必经区域,为适应规模日益增大的城市生产、生活对原料、劳务、土地、蔬菜、副食品、绿色空间以及休闲娱乐场所的需求提供服务的功能突出。
3、缓冲功能
市郊边缘是城市的近域扩展区,它不仅承接了市区工业区改造外迁的企业,部分吸纳了城市要素功能的扩散,而且对缓解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病”起到积极作用。
4、生态功能
市郊边缘是城市污染物的“消纳器”,通过区内众多的绿色植被环带,各种污染治理工程,以及生态农业的建设肩负着控制、治理和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的艰巨任务。
中心边缘理论
![中心边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87ca2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5.png)
中心边缘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是一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这种理论目前已基本成熟,即“核心边缘理论”。
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空间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创新;边缘区则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其理论主要有:中心边缘理论、城市演化理论和集聚与贸易理论。
1、中心边缘理论。
中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模型以中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中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中心边缘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假设,分别为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和运输成本。
14]首先,根据集聚经济的观点提出的报酬递增的假设认为,伴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或不断集中,所带来产出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会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理论模式要求各国经济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对外贸易等,不断扩大产出,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其次,基于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所建立的不完全模型基础之上提出的不完全竞争主要用来解释,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生产结构为什么会不同。
最后,主要源于保罗·萨缪尔森的“冰山”理论提出的运输成本认为,任何制成品都会存在运输成本,也就是在运输中会存在部分的损失。
在这三种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新经济学家提出了中心边缘理论。
2、城市演进理论。
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不断演进,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渐提出了新的观点。
人们越来越关注空间分布的积聚性,如空间的积聚数量、空间在规模和产业之间的协同性等,同时还对空间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抽象,将城市空间抽象为区域空间,于是产生了对城市中心和新城市形成的演进理论。
其理论认为,当城市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受到城市集聚向心力和扩散离心力的相互作用,使得城市之间的规模和距离呈现一种大体不变的水平。
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
![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b00d468aec3a87c24028c40a.png)
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摘要]未来20~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和空间拓展还将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
从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形成,我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主要在“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而并不包括传统上所认为的“珠三角”及海西经济区。
在考虑中国未来30年的城镇化进程时,我们不能盲目地做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也不能盲目地在城镇化日趋衰落而并无任何区位优势或特色资源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尤其是所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或者所谓的调整地带失衡的政府转移支付或投资。
中国城镇化的过程应是一个通过市场、政府、公民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实现经济社会集约化、空间规模经济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才能顺利推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结构;中国1引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两件大事(2001)。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这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这也意味中国可能还有20~3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更意味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革也正在加剧。
尤其是,在当前海外市场萎缩,中国亟须提振内需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平稳推进更具有非凡的战略性意义。
城镇化布局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建“‘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目前关于中国城镇化格局的描述有很多,一般或者是围绕东中西三大地带、南部北部等板块的此起彼伏来展开,或者是围绕城市群的格局来展开。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6ca1c229bd64783e09122b06.png)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1c59c62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0.png)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是指一种组织结构模式,其中核心部分是组织的主要决策中心,而边缘部分则是负责执行决策和提供支持的部门。
这种结构模式通常用于大型组织,例如跨国公司或政府机构。
核心-边缘结构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C = K + E
其中,C代表组织的总体结构,K代表核心部分,E代表边缘部分。
这个公式表明,一个组织的总体结构是由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组成的。
在核心-边缘结构中,核心部分通常由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组成,他们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和政策。
边缘部分则由执行人员和支持人员组成,他们负责实施核心部分的决策和提供支持服务。
这种结构模式的优点是,它可以使组织更加灵活和高效。
核心部分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并将其传达给边缘部分进行执行。
边缘部分则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并为核心部分提供必要的支持。
然而,这种结构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核心部分可能会变得过于集中化,导致决策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此外,边缘部分可能会感到被忽视或缺乏自主权,从而导致员工不满和流失。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2b67b99bb4cf7ec4afed0e6.png)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个单位的劳动力;4、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其中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
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
![详细版核心边缘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f1173fa0116c175f0e48d8.png)
0.0
1166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边缘区控制与依赖关系被强化,核 心区域发展快,且次一级核心区开始形成。
0.0
1177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整个区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
均衡型空间结构
0.0
back
1188
• 优点:
• 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再变为 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普遍适 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 的理论模式.
0.0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0.0
2266
0.0
77
一、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J.R.弗里德曼)
• 一种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理论, 它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 展,再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最后 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back
0.0
88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发达区)
0.0
1199
• 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 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 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为区域规划提 供了理论工具。
• 对于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显著,经济 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这一背景下,国内外 统筹发展都需要新理论思维。因此,该理 论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政策建议作用.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2da6f179ec3d5bbfc0a74b4.png)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杏仁复合体 Amygdaloid body
1、分群: 皮质内侧核群:内侧杏仁核、皮质杏仁核、
外侧嗅束核、中央核 基底外侧核群:外侧杏仁核、基底杏仁核、
付基底杏仁核 前杏仁区、皮质杏仁移行区二大过度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传入纤维
1、嗅球、嗅前核-外侧嗅纹-皮质内侧核群 2、下丘脑吻部-终纹、杏仁腹侧传出纤维-杏
2、属于旧皮质部分。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嗅球the olfactory bulb
1、嗅神经纤维层:无髓鞘嗅神经根 丝组成
2、灰质层:帽状细胞、刷状细胞、 颗粒细胞、小球周细胞
3、嗅束纤维层:有髓鞘嗅神经根丝 组成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嗅束The olfactory tract
1、跟部为嗅三角 2、分为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嗅结节、中间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嗅觉传导路olfactory pathway
嗅细胞
嗅神经
初级嗅觉皮质中 枢
嗅球
突触小球
外侧嗅纹
嗅束 中间嗅纹
嗅前核 内侧嗅纹
内嗅区
外侧嗅回 前梨区皮质
杏仁皮质 内侧核群
嗅觉整中枢 合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前穿质
次级嗅觉皮质中 枢
前连合
对侧嗅前核 对侧嗅球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边缘系统基本理论
海马结构传入纤维
1、扣带回-扣带束-海马 2、隔核-穹隆-海马伞-海马、齿状回 3、通过海马联合-对侧海马、齿状回 4、灰被-内、外侧纵纹-束状回、海马伞-海马 5、内嗅区-室床通路、穿通通路-海马
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原理、增长极理论的异同
![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原理、增长极理论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a7b0d86e53a580216fcfe6b.png)
过程的理论模式。他认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不
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 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 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边缘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 空间结构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 变化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是前工业化阶段
中的比重在10%一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 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区域内外的资源要素是由经济 梯度较低的边缘区流向梯度较高的核心区。核心区域 经济实力增大,必然导致政治力量集中,使核心区域 与边缘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工业化成熟阶段:快速工业化阶段,工
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一50%。核 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 间存在不平衡关系。在工业化成熟期, 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回流 进扩散原理
都是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为依据的; 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
都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
都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渐进,有 机联系的系统。
核心边缘理论的经济之中在核心区,且一个 区域一般只有一个核心区,成同心圆发展;
增长极理论的经济集中在经济增长极上,一 个区域可以有多个增长极,成多个同心圆交 纵发展;
点轴渐进扩散原理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 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 系,成网状发展。
谢谢观看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与边缘理论是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 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一书中,
正式提出的。1969年他在《极化发展理论》中,又进一步将
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5ead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4.png)
• ②下过渡区: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 下发展状态。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 的水平,其向下衰落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 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种成长机 制的传递,放弃原有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 系不紧密。
• (2)资源前沿区/资源边疆区:一般地处边远, 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发的条件。此区域有资 源的发现和开发;经济有发展的潜力,可能出现 新的增长势头,同时在这里有新聚落,新城镇形 成的可能。资源前沿区可能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 心区域
•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 步率
• 创新能力强,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比 较强的竞争能力。
•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 成。(例子。P227)
•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 品市场却十分宽广。
•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使用劳动力多、 利税大、带动性强
• 根据佩鲁克思的看法,某区域一旦有了推 动型产业,就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产出,这 是推动型产业对经济体系总产出的直接贡 献。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 一、概念 • 1.由来 •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
鲁克斯提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 地区,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 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 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 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切的地理位置。增 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第三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开发理论 • 1.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
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建设 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 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建 设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五节核心边缘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五节核心边缘](https://img.taocdn.com/s3/m/dd16a5210722192e4536f60d.png)
• 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恶性循环之所以会形成,是由 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是因 为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 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困无法创 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 资和资本形成,从而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 贫穷。 • 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 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 种必须的方法。
二、生长极理论
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 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 Boudeville)、汉 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 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 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根据普劳克斯的观点,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 动型工业。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 区,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 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 济发展(规模经济 +集聚效益 ) 。
三、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城市经济区或经济影响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经验分析法, 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要素流的实际 调查、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如顾朝林运用人流、物质流、 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对济南城市经济影响区进行了 界定, 周一星采用外贸货运流、铁路客货运流、人口 迁移流、空间信息流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区进 行了划分。
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引入相关 统计值进行推算。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9dfab95d4d8d15abe234ef7.png)
核心—边缘模型核心—边缘模型是是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 提出的。
[1] 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尔达尔(K.G.Myrdal) 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系统提出了核心—边缘的理论模式。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
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
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包括: ①国内都会区;②区域的中心城市;③亚区的中心;④地方服务中心。
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又可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渡区域包括上过渡区域和下过渡区域。
上过渡区域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虽然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但与核心区域之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下过渡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的水平,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等。
资源前沿区域,又称资源边疆区,虽然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经济发展的潜力,有新城镇形成的可能,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并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
由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核心区,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核心区。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6c2ac05227916888486d73d.png)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 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由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 (Friedmann)于1966年在研究委内瑞拉 时提出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 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 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 发展的平衡状况的区域系统
•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参见P310 图) • 1、前工业化阶段 •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商品生产不活跃,各地方基本上自给自足,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小,经济联系少,彼此 孤立 • ②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 的中心。多数城镇规模小,城镇等级系统 不完整
• (3)下过渡区:宜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部门,不 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并通过调 整布局,发展与核心区域互补的经济等手段,使 其重新获得增长动力。 • (4)资源边疆区:宜尽可能地变资源优势为深加 工产品的优势,不断壮大输出性强的基础部门, 并通过这些部门发展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关联效应, 带动新产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同时实施建设增 长中心的策略,促使资源边疆区成为具备次级中 心的区域
•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 核心边缘理论的积极意义是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 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乡 村,在规划实践中可资借鉴。 • (1)任何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 大区域的中心城镇。 • (2)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使城 镇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
020 核心外围结构:一种社会网络观
![020 核心外围结构:一种社会网络观](https://img.taocdn.com/s3/m/a86badd35fbfc77da269b19f.png)
试图想象
•送信,通过分散搜索方式
– 将一封信送给北京市昌平区的王菲 – 将一封信送给新疆拜城县县城的努尔比耶(初中生)
•哪个会更难?
核心-外围 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模型
•Borgatti and Everett(1999)观察到,在社会⺴网网络中
– 地位较高的人,被连接在一个密集连接的核心 – 地位较低的人,都分散在网络的外围
院学生的妻子),会更加困难
– 人们观察到,媒体寻人较之个体寻人有更高的成功率 – 回想“结构洞”,处于结构洞位置上的人,其被找到的概率,远远
大于一般节点上的人
社会意义
•如果处于更高社会地位、且在结构洞位置上呢?故
– 网络结构本身是重要的,尤其是在可计算性上 – 同样重要的是,网络结构的社会属性 – 具有相同网络结构,却有着不同社会属性的网络,在现实社会中,
资料来源:新浪微博@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
例子:经济学期刊的引用
经 济 学 期 刊 核 心心 边 缘 结 构 图
资料来源:宋歌 2011
社会网络观
理论与现实
•理论上
– 处在网络结构中的节点,不同的节点如果有相同的聚集系数,其被 连接到的概率应该是一样的
•现实中
– Milgram(1967)的第一次就已经暗示了,寻找地位较低的人(神学
•核心 - 边缘结构
– 不仅是理论上的 源:Borgatti and Everett. 1999: 377
资料来源:Borgatti and Everett. 1999: 380
例 子 : 微 博 的 转 发
博 主:郭敬明(新浪微博) 话 题:电影《小时代》 图 形:转发路径结构 转发量:1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
河
汾 河
永定河
华北
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1957)。
• 其中,缪尔达尔提出的是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 赫希曼提出的是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合称缪尔 达尔-赫希曼模型。 • • 施坚雅的核心边缘结构(1940年代) 农业区位论(1826)
渭河 嘉 陵 江
长江上游
颖 汉江 河 淮
河
长江下游
长
长江中游
(2)边缘区
• 指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 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扬州 地区 太湖地区 上海 地区
•
•
一是上过渡区域: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处在核心
区域外围。 二是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宁波 地区
9
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
将引起区域分化,产业继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将不可避免;集
聚一旦发生,对称即被打破,最先获得优势(即使很微弱) 的区域将成为集聚中心,并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结构 。
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奖。与地理学关系 最为紧密的经济学家。
5
•
理论溯源
N
东北
一般认为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可追溯至佩鲁的增长 极理论(1950)、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
铁路支线发展,相当数量的居民点在铁路支线上出现。
•
•
形成支线网络,主要港口、内地中心和中间居民点之间
的横向联系发生,内地城镇相继出现。 内部联系显露,铁路迅速增长并逐渐联系起来。 区域经济形成有机整体,各级中心地因铁路系统相联系, 最高等级的干线联系着更大、更重要的经济中心。
(4)支线的发展 (1924-1934)
流域空间结构 模式提炼Fra bibliotek中国空间格局 优化分析
THANKS
谢谢大家!
江
湘 金沙 云贵 江 红 水 河
0
江
岭南
赣 江
东南沿海
西
江
比例尺
250 500 750Km
近代中华帝国核心-边缘结构
(施坚雅)
6
进一步溯源
五圈层结构《尚书•禹贡》(战国) 三圈层结构(中土、九州、八寅)《淮南子•地形训》(西汉)
7
核心边缘结构与地球圈层结构
8
(1)核心区
•
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
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 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陆玉麒 2013.4 福州
1
• •
基本含义
一般认为该理论最早由J. R.弗里德曼于1966
年提出。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 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 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 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 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 空间系统。
• 核心边缘结 构的两种划
分方法:
• 实力法 • 区位法
10 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理论地位
• (1)科学性:定性的机理分析与
定量数理模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这 一水平的仅有中心地学说。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人地关系论? •中心地学说? •核心边缘论?
• • •
(2)宽适性:历史延伸角度;行
•
(2)二战及其以后太平洋沿岸的兴起,成为 另一核心区。
3
应用检验
•
将核心边缘结构的空间结构模式由经济意义 扩展至地缘政治意义,这是西方一些激进学 者的工作。即将全球所有国家从依附论角度 分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两大类型,在此基 础上分析国家之间的关系。
4
• •
数理推导
1991年克鲁格曼等对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严密的 数学推导,从而使该理论具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其数理研究表明,即使两个区域初始条件完全相同并且不存 在外力作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终
(5)扩展与相互连 接(1949-1963)
(6)主要街道的 出现(1964-)
•
塔夫模式
(b)
3
• • •
应用检验
弗里德曼在阐述了他的理论后,还以美国为 例作为实证检验。 右图反映了美国在经历了巨大的扩散效应的 影响之后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对比。 (1)近代以来自欧洲的劳动力和资本在美国 东北部的集中,使这一地区成为美国重要的 核心区。
(3)支线的发展
原型区域
塔夫模式的发展阶段: • • 沿海出现分散的居民点和小港口,居民点之间鲜有联系。 铁路促成较重要居民点的产生,并以条件最好的港口作 为起点。
(4)相互连接的 (6)最优先发展的 ----海港空间结构模式:东非前殖民地国家。 (5)完全相互连接 初始阶段 主要街道的出现
(a) (1)中世纪的贸易 线路和港口(1500) (2)阿拉伯的线 路和港口(1850) (3)最初的铁路延 伸线(1893-1914)
2
演 化 过 程 与 阶 段 划 分
原型区域
小港口、零星村落
•
西方学者提出理论有其固定套路:实证 基础上抽象;多区域应用检验。
极化阶段:产生中心 边缘关系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委内瑞拉。
单核结构转变化多核 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消除, 区域经济融为一体
2
(1)
分散的港口
(2) 交通线和 港口的集聚
业通用角度。
(4)统一性:基于圈层结构的地
理学的统一。
(3)技术性:作为区域分析的一
种技术方法。
核心边缘结构 理论在人文地 理学中理论地 位的逻辑分析
假设条件
演化机理
四种效应 两类动力
自 动 转 化
核心边缘结构
非经济类核心边缘结构
逻辑关系
模式提炼 实践应用
区域开放状态
逻 辑 推 导
区域现状要素
点轴系统理论 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