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的种类及消毒原理
通用范文(正式版)消毒剂细菌的杀灭试验
消毒剂细菌的杀灭试验1. 引言消毒剂的使用在日常生活和医疗环境中非常常见。
消毒剂的主要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以减少传播疾病的风险。
在选择和使用消毒剂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以评估其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本文将介绍消毒剂细菌的杀灭试验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 基本原理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结构,导致细菌失去生命活力。
常见的消毒剂有氧化剂、酮类、醇类和氯化合物等。
细菌的杀灭效果可以通过测定杀菌率或最小杀菌浓度来评估。
3. 常用方法3.1. 悬浮液法悬浮液法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细菌杀灭试验方法。
首先,将待测的细菌接种于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并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然后,将消毒剂按照一定浓度加入培养基中,通过不同时间的接触来评估细菌的生长抑制或死亡情况。
最后,使用平板计数法或涂布法等方法计算细菌的存活率。
3.2. 暴露法暴露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细菌杀灭试验方法。
首先,将待测的细菌涂布在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
然后,在不同浓度的消毒剂中浸泡平板,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接触。
最后,观察平板上菌落的生长情况,根据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来评估杀菌效果。
3.3. 灭活曲线法灭活曲线法是一种定量评估消毒剂对细菌杀灭效果的方法。
首先,将待测的细菌接种于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然后在不同浓度的消毒剂中进行稀释。
随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上取样,并通过平板计数法或涂布法等方法评估不同时间点上的细菌存活率。
最后,根据细菌存活率绘制灭活曲线,找出最小杀菌浓度。
4. 结论消毒剂细菌的杀灭试验是评估消毒剂杀菌效果的重要方法。
悬浮液法、暴露法和灭活曲线法是常用的试验方法,通过这些试验可以评估消毒剂对细菌的杀灭效果,并确定最小杀菌浓度。
在进行试验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控制试验条件,并利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介绍了消毒剂细菌的杀灭试验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希望能对消毒剂的使用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常用消毒剂培训课件
毒性影响:消毒剂的毒性可能对人体健 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安全防护:在使用消毒剂时,应采取必要 的安全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消毒剂防护措施
佩戴防护设 备:如口罩、 手套、护目 镜等
保持通风: 确保工作场 所通风良好, 避免空气污 染
避免接触: 避免直接接 触消毒剂, 使用工具进 行喷洒
01 过氧化氢:最常见的过
氧化物消毒剂,具有强 氧化性,能杀灭多种微 生物
03 过氧化苯甲酰:具有强
氧化性,能杀灭多种微 生物,但具有腐蚀性, 需稀释后使用
02 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
性,能杀灭多种微生物, 但具有腐蚀性,需稀释பைடு நூலகம்后使用
04 过氧化二异丙苯:具有
强氧化性,能杀灭多种 微生物,但具有腐蚀性, 需稀释后使用
消毒剂的选择:根据消毒对 象和消毒目的选择合适的消 毒剂
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
佩戴防护设备:使用消毒 剂时,应佩戴手套、口罩 等防护设备,避免直接接 触皮肤和呼吸道。
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说 明书,确保消毒时间足够, 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
安全存放:消毒剂应存放 在阴凉、干燥、通风处, 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防止发生危险。
安全存放: 将消毒剂存 放在安全、 干燥、通风 的地方,避 免儿童接触
01
02
03
04
谢谢
02
性病原体进行消毒 低浓度消毒剂:适用于对一般性
03
病原体进行消毒 浓度调整:根据消毒效果和消毒
04
对象进行浓度调整
消毒剂使用方法
01
04
消毒剂的注意事项:根据消 毒剂说明书和消毒对象注意 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消毒剂原理
消毒剂原理
消毒剂原理是指消毒剂通过破坏或抑制微生物细胞的生理代谢过程来阻止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消毒剂一般可以分为氧化性消毒剂、酶抑制剂和蛋白质变性剂等不同类型。
氧化性消毒剂通过直接氧化微生物细胞内的重要生物分子,如脂质和蛋白质,从而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
这些消毒剂可以通过与微生物细胞壁的酶和蛋白质反应,形成自由基或氧化剂,进一步引发氧化反应,从而破坏细胞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死亡。
酶抑制剂是另一种常见的消毒剂类型。
酶在微生物细胞内起着关键的生理功能。
酶抑制剂可以通过与微生物细胞内的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干扰微生物细胞的生物代谢和生长,从而达到消毒的效果。
蛋白质变性剂是另一类常用的消毒剂。
蛋白质是微生物细胞内的重要生物分子,参与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变性剂可以通过与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引发蛋白质的结构变化,导致蛋白质失去功能。
这些变性剂可以破坏细胞的组织结构,影响细胞的生物化学过程,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除了上述几种原理外,还有其他一些消毒剂通过抑制微生物细胞的DNA和RNA合成、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的完整性等方式
发挥消毒作用。
总的来说,消毒剂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的各种生理代谢过程,导致细胞死亡或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干扰,从而实现对微生物的有效灭活。
常用消毒剂分类及消毒方法ppt课件
食品加工行业使用要求
1 2 3
食品级消毒剂 必须选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消毒剂,如食品级 次氯酸钠等。使用时需注意浓度和残留问题,避 免对食品造成污染。
加工器具消毒
对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刀具、砧板等器具进行 定期消毒,可采用煮沸、蒸汽或食品级消毒剂浸 泡等方法。
生产环境消毒 定期对食品加工车间、仓库等环境进行消毒,可 采用喷雾、擦拭等方式,注意避免对食品原料和 成品造成污染。
常用消毒剂分类及消 毒方法ppt课件
目录
• 消毒剂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常用消毒剂分类介绍 • 各类消毒剂适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 正确使用各类消毒剂方法指导 • 安全性评价与环境保护考虑 • 总结回顾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消毒剂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消毒剂定义及作用原理
消毒剂定义
消毒剂是指能够杀灭或去除外环境 中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 求的制剂。
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消毒策略
公共场所消毒 对商场、超市、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地面、墙面、门把手等 高频接触部位进行定期消毒,可采用喷雾、擦拭等方式。
交通工具消毒
对公交车、地铁、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座椅、扶手、门窗等 部位进行定期消毒,注意选择刺激性小、易挥发的消毒剂。
空气消毒
对密闭空间如电梯轿厢、候车室等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 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等方式,注意人员要离开消毒区域。
醛类消毒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醛类消毒剂包括甲醛、戊二醛等,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物品的消毒。使 用时需将待消毒物品放入密闭容器内,加入适量消毒液,采用熏蒸或浸泡等方式进 行消毒。
注意事项
醛类消毒剂有刺激性气味,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使用时需在通风良好的环境 下进行,并佩戴防护用具。同时,醛类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性,使用后需及时清洗。
常用消毒剂分类及消毒方法
过氧化物类
环氧已烷 过氧乙酸 过氧化氢 二氧化氯
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为杂环类消毒剂 特点:沸点10.8℃、密度1.52 、嗅阈值760~1064 mg/L 易燃易爆最低燃烧浓度为3%
适用范围:对医疗器械和用品、书籍、文 件、皮毛、棉、 化纤和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与金属制品等一般方法不
宜灭菌的物品
邻苯二甲醛 (OPA) 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我国已经 研发出性能优异的邻苯二甲醛消毒液、实验室研究可达 到灭菌要求。目前美国FDA只推荐将邻苯二甲醛用于内 窥镜消毒,我国卫生部已经批准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 特点: *杀灭微生物速度快效果好、对耐戊二醛与过氧乙酸的 分枝杆菌杀灭效果良 *一元包装不需要活化剂使用方便 *杀灭微生物作用和稳定性受pH值影响 *对人毒性低、无刺激性气味、对物品无损坏作用适宜 多种材料
O
Cl
=
C O=C N
● ●
N N-Cl C
+ 6H2O
●
A
● ●
3HOCl + 3NH3↑ + 3CO2↑
● ● ● ● ●
氯 胺 类 有 机 氯
有 机 氯 含 量 90%
-
=
O
90 30 化 学 性 质 稳 定 小 时 完 全 溶 解 小 时 完 全 分 解
Cl
高 效 广 谱 消 毒
● ● ● ●
CCl4 (四氯化碳) CH4 (-CH3) + HClO 大剂量可引起肝小叶中心坏死
CHCl3(氯仿)
CH2Cl-CH2Cl (二氯乙烷) 引起肾脏损害 CH2=CH2 (-CH2-CH3) +HClO CH2Cl-CHCl2 (三氯乙烷) RR’- NH + HOCl RR’- NCl(氯胺类) 引起神经毒性 引起肾脏损害
消毒剂灭菌原理
消毒剂灭菌原理
消毒剂是一种能够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其灭菌原理取决于消毒剂的种类和性质。
下面是常见消毒剂的一些灭菌原理:
1. 氯化物:氯化物如次氯酸钠(漂白水)和三氯甲烷(消毒液)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内部成分泄漏致死。
2. 酒精:乙醇和异丙醇可以溶解微生物细胞膜,导致细胞内部成分失去稳定性,最终死亡。
3. 高温:高温可以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和核酸损伤,破坏其细胞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灭菌目的。
4. 臭氧:臭氧具有高度氧化性,可以破坏细菌细胞的膜和
DNA分子,导致死亡。
5.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破坏细菌细胞的膜和DNA,破坏细胞内部酶活性,从而灭菌。
6. 紫外线:紫外线可以破坏微生物的核酸结构,使其无法复制和生长,从而达到灭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效果。
有些消毒剂可以杀死细菌和真菌,而对病毒的杀灭作用较弱。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微生物和应用场景来确定最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原理。
消毒剂分类
1、消毒剂分类根据国家卫生部编写的消毒技术规范、消毒剂的杀菌水平将消毒剂分为如下3类:1.1 高效消毒剂 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等。
1.2 中效消毒剂 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以及多数病毒、真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的消毒剂。
如含碘消毒剂(碘伏、碘酊)、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1.3 低效消毒剂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剂.如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剂,氯己定 (洗泌泰)等双胍类消毒剂等。
预防消毒时,根据消毒对象和消毒任务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若有疫病发生,最好选用高效消毒剂进行扑灭,或选用已经权威机构检验鉴定杀灭效果确切的消毒剂进行扑灭。
2、常用消毒剂介绍2.1 卤素类消毒剂 卤素类消毒剂包括:(1)含氯消毒剂;(2)含碘消毒剂;(3)含溴消毒剂。
其杀菌原理是通过氧化、卤代反应破坏细胞壁、细胞膜,使细胞质漏出,细胞核也被破坏。
也可以解释为其细胞结构、蛋白质、酶系统被氧化、卤代、分解、破坏。
2.1.1 合氯消毒剂 包括:(1)无机类含氯消毒剂(次氯酸钠、漂白粉、漂粉精等);(2)有机类含氯消毒剂(——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氯海因);(3)——氧化氯消毒剂。
无机类含氯消毒剂主要成分是NaOCI或Ca(OCl):。
其中还含有NaOH或Ca(OH),,其水溶液是碱性。
氯是以次氯酸根存在。
次氯酸根带负电,病菌小粒也带负电,电性相斥,次氯酸根不易接近病菌进行杀灭。
次氯酸是不带电荷的中性小分子,就很容易接近病菌,进行杀菌。
试验也证实次氯酸的杀菌效力比次氯酸根强几十倍。
有机含氯消毒剂属于氯胺结构类,在水溶液中逐渐水解生成次氯酸,其水溶液显酸性。
其消毒杀菌力强于无机氯消毒剂,在水处理中使用,药效持久,对保证余氯的含量有利。
该类消毒剂只要按规定保存,相当稳定,其有效期长。
消毒剂常见的几种分类
消毒剂常见的几种分类常用的消毒剂按成分分类主要有9种: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环氧乙烷、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按消毒效果分类有3种: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当今社会提倡无毒环保,环凯推出了高效环保消毒剂。
下面对几种常见消毒剂进行介绍。
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其杀微生物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
次氯酸分子量小,易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膜进入菌体内,使菌体蛋白氧化导致细菌死亡。
含氯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抗力最强的细菌芽胞。
这类消毒剂包括无机氯化合物(如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氯化磷酸三钠)、有机氯化合物(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T等)。
无机氯性质不稳定,易受光、热和潮湿的影响,丧失其有效成分,有机氯则相对稳定,但是溶于水之后均不稳定。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具有强氧化能力,各种微生物对其十分敏感,可将所有微生物杀灭。
这类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过氧乙酸、二氧化氯和臭氧等。
它们的优点是消毒后在物品上不留残余毒性。
二氧化氯对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和穿透能力,放出原子氧将细胞内的含巯基的酶氧化起到杀菌作用。
国外大量的实验研究显示,二氧化氯是安全、无毒的消毒剂,无“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同时在消毒过程中也不与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生成可产生“三致作用”的有机氯化物或其它有毒类物质。
但由于二氧化氯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应避免在高浓度时(>500ppm)使用。
当使用浓度低于500ppm时,其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100ppm 以下时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影响,包括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
对皮肤亦无任何的致敏作用。
事实上,二氧化氯的常规使用浓度要远远低于500ppm,一般仅在几十ppm左右。
因此,二氧化氯也被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
消毒剂原理
消毒剂原理消毒剂是一种能够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消毒剂的原理是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或代谢功能,从而达到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目的。
本文将从消毒剂的分类、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消毒剂根据其化学性质和杀菌机理可以分为氧化性消毒剂、还原性消毒剂、表面活性剂和其他类型。
氧化性消毒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通过释放活性氧来氧化微生物细胞内的重要物质,破坏细胞结构。
还原性消毒剂如次氯酸盐、臭氧等,能够氧化微生物细胞内的重要物质,导致细胞死亡。
表面活性剂则是通过改变微生物细胞膜的表面张力,破坏细胞膜结构,从而杀灭微生物。
其他类型的消毒剂还包括酸性消毒剂、碱性消毒剂等,它们通过改变微生物生长环境的pH值来杀灭微生物。
其次,消毒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细胞膜、破坏核酸和蛋白质等。
细菌的细胞膜是细菌生存的重要保护屏障,消毒剂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
此外,消毒剂还可以破坏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影响细菌的代谢和生长,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不同类型的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通过破坏微生物的重要结构或代谢功能来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最后,消毒剂在医疗卫生、食品加工、日常清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疗卫生领域,消毒剂被用于消毒手术器械、医疗设备、病房和手术室等场所,以预防医院感染和交叉感染。
在食品加工领域,消毒剂被用于食品的消毒和防腐,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在日常清洁领域,消毒剂被用于家庭清洁、公共场所清洁等,以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综上所述,消毒剂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或代谢功能来达到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消毒剂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但最终都是通过破坏微生物的重要结构或代谢功能来实现消毒的效果。
消毒剂在医疗卫生、食品加工、日常清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消毒剂的原理和应用。
常见的灭菌剂的原理有哪些
常见的灭菌剂的原理有哪些灭菌剂是一种可用于灭菌及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物质。
常见的灭菌剂有热灭菌、化学灭菌和辐射灭菌等。
热灭菌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提高温度使微生物丧失活力并杀灭。
常见的热灭菌方法有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干热灭菌利用高温(通常为160-180)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和氧化,破坏细胞膜和核酸,从而杀灭微生物。
湿热灭菌则利用高温和水蒸气(常见的是121)的组合,使微生物的细胞功能受到破坏,达到灭菌的效果。
化学灭菌是利用化学物质的特性来杀灭微生物。
常见的化学灭菌剂有氯化洗涤剂、乙醛、过氧化氢等。
氯化洗涤剂是一种常用的殺菌劑,它通过与微生物的蛋白质和细胞膜相互作用,破坏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灭菌的目的。
乙醛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强力消毒剂,其通过与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相互作用,破坏微生物的生理机制,从而达到灭菌的效果。
过氧化氢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灭菌剂,它通过高效的氧化性质杀灭细菌和真菌,并且在分解后只产生无害的水和氧气,对环境无污染。
辐射灭菌是利用电离辐射或电子辐射对微生物进行杀灭。
常见的辐射灭菌方法有紫外线辐射和γ射线辐射。
紫外线辐射利用紫外线的短波性质,破坏微生物的核酸分子,干扰微生物的DNA复制和传递,从而杀灭微生物。
γ射线辐射则是利用高能辐射杀灭微生物,通过与微生物的DNA、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破坏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和生理机制,从而灭菌。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灭菌方法,如滤过灭菌和酶灭菌等。
滤过灭菌是利用微小孔径的过滤器将微生物过滤掉,达到灭菌的目的。
酶灭菌则是利用特定的酶对微生物进行灭菌,例如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的乳酸,可用于对肉制品等食品进行灭菌。
总的来说,灭菌剂的原理包括热灭菌、化学灭菌、辐射灭菌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
不同的灭菌剂可根据需求和场合的不同进行选择。
常用化学防腐剂和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常用化学防腐剂和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化学防腐剂和消毒剂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有效杀灭病毒和细菌,保护我们的生活安全,防止疾病的传播。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介绍一些常用的化学防腐剂和消毒剂的种类和作用原理。
一、化学防腐剂化学防腐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主要作用是防止产品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变质和腐败,从而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常用的化学防腐剂包括:1、苯甲酸及其钠盐(benzoic acid and its sodium salt)苯甲酸及其钠盐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可以控制细菌和酵母菌的生长,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2、山梨酸及其钾盐(sorbic acid and its potassium salt)山梨酸及其钾盐是一种生产肉类、奶制品、果汁和糕点等食品的常用防腐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
3、乙酸及其钠盐(acetic acid and its sodium salt)乙酸及其钠盐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酸味剂和防腐剂,可以有效杀灭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二、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可以杀灭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预防疾病的传播。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以下几种:1、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可用于消毒水果、蔬菜、食品加工设备和日常生活用品等,极具杀菌作用,但对于金属设备可能存在腐蚀的风险。
2、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过氧化氢可以杀灭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广泛应用于医疗、实验室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消毒中。
同时,它在被分解后能够转化为氧气和水,对环境无害。
3、戊醛(Glutaraldehyde )戊醛是一种消毒剂,具有极强的消毒能力,能够杀灭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
但这种化学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性,需要在严格的操作条件下使用。
总的来说,化学防腐剂和消毒剂是当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它们可以有效抵御病菌和病毒,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
消毒剂种类
消毒剂之种类1、酸类∶作用原理为破坏细胞壁、细胞膜,及蛋白质凝固。
A.无机酸∶如盐酸、硫酸及硼酸等。
B.有机酸∶如蚁酸、醋酸、安息香酸及水杨酸等。
2、碱类∶作用与酸相同。
氢氧基离子的解离度愈大,杀菌力就愈强;一般而言,pH值9 以上即有效。
A.碱水∶其原料为碱片,内含72%之NaOH;以其5%溶液应用于出入口踏槽消毒池,2-3%溶液消毒空栏猪舍。
B.生石灰(CaO )∶其遇水时pH 可达11,杀灭病毒及细菌之能力极强,且不受有机物之影响。
可铺于猪舍四周及通道,并可填补凹凸空隙,且能吸湿,对仔猪下痢,化脓症之预防甚佳。
C.碳酸钠(Na2CO3)∶以2%之热溶液喷洒猪舍地面及通道,但消毒能力较差。
3、醇类∶其作用原理包括脂质溶解,蛋白变性及凝固,分子量愈高其杀菌力愈强。
A.乙醇( Ethanol )∶70-80%(v/v)浓度时,对细菌之细胞壁通透性最大,消毒能力最强。
B.异丙醇( Isopropanol )∶30%以上即有效,但有臭味且粘手。
4、石炭酸类∶造成蛋白质结构变化而变性,但与蛋白之黏合不紧密,可再游离入深部组织而造成毒性。
不受有机物之影响,但遇含盐类之水( 硬水) 则效力减低。
A.石岸酸(酚,phenol)∶2 - 5%用于器具,手指及排泄物消毒;0.5%用于血清或疫苗之防腐。
B.甲苯酚 ( Cresol )∶3%用于污物,水沟,牧地之消毒,1%用于手及器皿之消毒C.复方煤馏油酚溶液 ( Lysol )∶50%甲苯酚之肥皂乳化溶液。
除消毒外,尚有洗净力。
5、甲醛类∶与酶或核蛋白之活性基发生反应 ( 羟基化,Alkylation ),使其不活化。
因成气体,所以浸透力大,杀菌力也强。
A.甲醛 ( 福尔马林,Formalin )∶一般与高锰酸钾混合使用,每立方公尺以 40 ml 福马林加 20 g之高锰酸钾作薰烟处理。
B.其它如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 )等。
6、界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使其起泡而有洗净作用;又可破坏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并使酶蛋白变性而可杀菌。
(完整版)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
消毒的原理消毒是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
其目的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大型养殖集团因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室,完善的管理措施和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科学的选择消毒剂,检验消毒剂的质量和在现场使用后的实际消毒效果,使消毒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广大的养殖场(户)面对销售商上百种消毒剂的名称,品牌无法正确选择消毒剂,更无法检验消毒剂的内在质量和实际使用效果,本文按将消毒剂的作用机理就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消毒剂。
一、通过分子碰撞原理,即通过消毒剂分子碰到病原微生物杀灭病原微生物:这类消毒剂的配比浓度越高,消毒剂分子就越多;温度越高,消毒剂分子运动越快;环境中有机物越少;消毒剂分子碰到病原微生物机会就越多,消毒效果越好.具体使用时,须注意配比浓度(酒精则以75%最好)、环境温度和环境中有机物浓度。
(一)通过分子碰撞原理,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沉淀的消毒剂:这类消毒剂的作用特点是杀菌、杀病毒无选择性,可损害一切生命物质,属于原浆毒,消毒过程中可破坏宿主组织,即对猪、鸡有毒性,会引起畜禽应激,会污染环境,破坏设备。
此类消毒剂仅可用于空室、环境消毒,绝不能带鸡带猪消毒。
如酚类、醛类、强酸强碱类等。
1。
酚类消毒剂:石炭酸、来苏儿、煤酚、苯酚、复合酚等具有臭药水味的一类消毒剂:这类消毒剂商品名最多,其中苯酚对芽胞、病毒无效,复合酚含41%~49%的酚和22%~26%的醋酸,是其中消毒效果最好的,此类消毒剂因其具有特别的药臭味,又具原浆毒,吸入皮肤有至癌性,常用于消毒池和排泄物的消毒,很少用于空室消毒,更不能带鸡带猪消毒。
具体消毒时须先把环境冲洗的干干净净,浓度要达到0.5%~1%以上,温度不能低于8℃,消毒效果才好。
禁止在碱性环境或同碱性溶液及其它消毒液混合使用。
2.碱类消毒剂:烧碱、生石灰等,常用2%~3%烧碱加10%~20%石灰乳消毒及刷白畜禽场墙壁、屋顶、地面等,假如配制烧碱溶液时提高温度、加入食盐消毒效果更佳。
常用消毒剂分类及消毒方法
易受干扰
溶解与分解速度 毒性
5分钟溶解,溶液澄清 约10分钟完全分解释放。
实际无毒级
溶解速度及分解速度慢, 有混蚀或漂浮物。 低毒或实际无毒
刺激性
强,浓烈的氯臭
稍小
腐蚀性
对不锈钢、铜、铝无腐蚀, 碳钢轻度腐蚀
腐蚀性较强
二溴海因
二溴海因(二溴二甲基乙内酰脲)是甲基海因卤化 后的衍生物、属于一种较新型的卤素类消毒剂杀菌因 子是次溴酸。可杀灭各种微生物 包括细菌繁殖体、 芽孢、真菌和病毒、属高效消毒剂。
碘伏消毒液
特点:
*保留了碘的杀微生物性能
*克服了碘酒或碘酊的黄染性、刺激性及碘的不稳定性等不
足 *杀菌谱广、杀菌效果好、可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菌 繁殖体、真菌、病毒和分枝杆菌、属中效消毒剂杀菌速度 快、有效碘含量5g/L的碘伏消毒液、消毒作用1min、可杀 灭皮肤表面的细菌达消毒要求。
*具有滞留杀菌效果、在数小时手术持续时间内、可 持续杀灭皮 肤汗腺、毛囊中逸出的微生物。
溶液中有效氯每48小时仅下降5%-8% 强力排除干扰:排除有机物25%-50%;排除酸碱性pH 5.5-10.5 实际无毒产品: LD50>5000mg/Kg·BW 防腐蚀、浓缩型、体积小、计量方便准确……
健之素泡腾片与其它泡腾片的区别
性能项目
健之素消毒泡腾片
其它消毒泡腾片
有效氯含量
两种浓度30%,40%
适用范围:对医疗器械和用品、书籍、文 件、皮毛、棉、 化纤和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与金属制品等一般方法不 宜灭菌的物品
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由乙酰基和过氧基组成,因此过氧乙酸既具有 乙酸的性质又具有过氧化物的性质。
特点:
*过氧乙酸为无色透明液体、过氧乙酸易 挥发、有强烈 的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
化学消毒灭菌的作用原理
化学消毒灭菌的作用原理
化学消毒灭菌的作用原理是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来破坏或杀死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以达到消除病原体和减少感染的目的。
化学消毒灭菌的作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漂白剂:漂白剂中的氯元素可以与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和核酸等结构发生反应,破坏其结构并杀死微生物。
2. 氧化剂:氧化剂可以引发细胞内的氧化损伤反应,如氧化代谢、氧气释放等,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 双氧水:双氧水可以在细菌细胞内释放氧气,使细菌受到氧化损伤,导致细菌死亡。
4. 酸碱溶液:酸性溶液可以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细胞内外发生酸碱平衡紊乱,导致细菌死亡。
碱性溶液则可以破坏微生物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5. 酶抑制剂: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菌内部的酶的活性,从而干扰其代谢和复制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化学消毒灭菌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以灭活多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但需要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使用场所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并严格遵守相应的使用方法和浓度,以确保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
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
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
消毒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将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
等微生物杀灭或去除的过程。
而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包括酒精、双氧水、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
它们都有各自的消毒原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其消毒原理是通过蛋白质的变性来杀灭细菌。
酒精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和蛋白质,使细菌失去活力并死亡。
因此,酒精常被用于消毒手部皮肤和一些物体表面。
其次,双氧水是一种氧化性消毒剂,其消毒原理是通过氧气的放出来杀灭细菌。
双氧水在接触到细菌时会放出氧气,氧气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消毒的效果。
双氧水对环境无污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
另外,过氧乙酸是一种强氧化性消毒剂,其消毒原理是通过氧化作用来杀灭细菌。
过氧乙酸能够与细菌细胞膜中的脂质发生氧化反应,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
由于其强氧化性,过氧乙酸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被广泛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
最后,次氯酸钠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其消毒原理是通过氯离子的氧化作用来
杀灭细菌。
次氯酸钠能够释放出活性氯,氯离子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核酸,从而杀死细菌。
次氯酸钠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医疗卫生领域。
总的来说,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变性、氧气的放出、氧化
作用和氯离子的氧化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消毒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消毒剂,从而达到更好的消毒效果。
消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消毒工作,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消毒剂的原理
消毒剂的原理消毒剂是一种能够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加工、环境卫生等领域。
消毒剂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或代谢功能,从而达到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目的。
本文将从消毒剂的种类、作用机制、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消毒剂的种类主要分为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剂两大类。
化学消毒剂包括氧化剂、还原剂、酸碱消毒剂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来杀灭或抑制微生物。
物理消毒剂主要包括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辐射消毒等,其作用机制则是通过高温、紫外线、辐射等物理因素来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其次,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蛋白质、核酸等关键结构,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或生长受阻。
例如,氧化剂能够氧化微生物细胞膜和蛋白质,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蛋白质失活,最终导致微生物死亡。
酸碱消毒剂则能改变微生物细胞内外环境的酸碱度,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功能,从而达到消毒的效果。
高温消毒则能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和核酸,使微生物失去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此外,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具体的消毒对象和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其次,正确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避免使用浓度不足或作用时间不足而导致消毒效果不佳;最后,注意消毒剂的安全使用,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避免与其他化学物质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有害气体或物质。
综上所述,消毒剂的原理是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或代谢功能来达到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目的。
消毒剂的种类包括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剂,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氧化、还原、酸碱中和、高温、紫外线、辐射等。
在使用消毒剂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掌握正确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注意安全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和人员安全。
消毒剂在医疗、食品加工、环境卫生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环境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消毒剂消毒灭菌法实验原理
消毒剂消毒灭菌法实验原理随着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细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细菌在人类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是引起传染病、病毒疾病等不良后果的主要元凶。
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和爆发,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消灭细菌,这就是消毒。
消毒是一种利用一定的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消灭病原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公共卫生和防止疾病的传播。
消毒剂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消毒方式,其原理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或破坏细菌细胞膜、细胞壁等结构,实现细菌的灭活。
消毒剂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氯化物、酚类、醛类、过氧化氢和紫外线等。
在各种消毒剂中,氯化物是最重要的一种。
氯化物可以通过氧化作用,攻击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病原菌的关键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氯气和次氯酸钠是最常用的氯化物消毒剂。
酚类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破坏菌体上的酸碱平衡、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酚类消毒剂有菌落清、杀菌水和酚类甲醛等。
醛类消毒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反应破坏细菌的关键结构,使细菌失活。
醛类消毒剂常见的有福尔马林和戊二醛。
过氧化氢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机理是通过破坏细胞壁和染色体结构,使细菌失活。
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杀菌能力比其他消毒剂还要强。
过氧化氢常被用于清洗医疗器械和消毒卫生间。
紫外线消毒剂则主要依靠紫外线的硬碟杀菌作用和电离辐射杀菌,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小。
常见的紫外线消毒剂有紫外线灯、紫外线透镜等。
在实验室里,通常的消毒方式是采用气雾和液态消毒剂。
气雾消毒剂是指将消毒剂储存在低温高压下,释放消毒雾气并吸入消毒,这种方法可以消毒空气和难以清洁的设备。
液态消毒剂则是指将消毒液喷洒在被消毒物体上,常见的消毒液有84消毒液、过氧化氢和酒精等。
消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卫生措施,可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和爆发,在实验室和医院等场所都需要密切关注,并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来进行消毒。
实验方法1.杀菌环境的准备首先要对实验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剂的种类及消毒原
理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化学消毒剂的基本分类
按用途分类:
环境消毒剂和带畜(禽)体表消毒剂(包括饮水、器械等)
按杀菌能力分类:
⑴高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各种微生物。
⑵中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除细菌芽胞在外的各种微生物。
⑶低效(水平)消毒剂:即只能杀灭抵抗力比较弱的微生物,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和
结核杆菌,也不能杀灭如肝炎病毒等抗力强的病毒和抗力强的细
菌繁殖体的。
按物品性状:
固体、液体、气体
按化学性质分类
(一)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指能产生具有杀菌能力的活性氧的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臭氧、二氧化氯等杜邦子公司Antec的
“Virkon” 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等。
缺陷及危害: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不稳定、刺激性强,长期使用对人和动物眼睛、呼吸道黏膜、环境有强力的破坏
过氧化物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二) 含氯消毒剂:指在水中能产生具有杀菌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
(1)有机含氯消毒剂: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二(三)氯异氰尿酸、氯胺-T、二氯二甲
基海因、四氯甘脲氯脲等的消毒剂
(2)无机含氯消毒剂:漂白粉(CaOCl2)、漂(白)粉精(高效次氯酸钙Ca(ClO)2 2H2O)、次
氯酸钠()、氯化磷酸三钠(Na3PO4 . 1/4NaOCl . 12H2O)等。
缺陷及危害:代谢物:三氯甲烷高致癌、绝大多数刺激性强,无表
面活性作用
有机含氯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无机含氯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三) 碘类消毒剂:是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制成的各种制剂。
一般来说可分为:
(1)传统的碘制剂:碘水溶液、碘酊(俗称碘酒)和碘甘油。
(2)碘伏(Iodophor):是碘与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增溶剂等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有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及阴离子型三大类;其中非离子型碘伏是使用最广泛、最安全的碘伏,主要有聚维酮碘(PVP-I)和聚醇醚碘(NP-I);尤其聚维酮碘(PVP-I),我国及世界各国药典都已收入在内。
非离子型:元素碘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的络合物:例如聚维酮碘(PVP-I)、聚醇醚碘(NP-I)、聚乙烯醇碘(PVA-I)、聚乙二醇碘(PEG-I。
使用最广泛的是
PVP-I和NP-I。
阳离子型:元素碘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的络合物:例如:季铵盐碘
阴离子型:元素碘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的络合物:例如:烷基磺酸盐碘
(3)其他复合型:碘酸溶液(百菌消:碘、硫酸、磷酸、表面活性剂)等
碘制剂性能对照表
(四)醛类:能产生自由醛基再适当条件下与微生物的蛋白质及某些其他成分发生反应。
甲醛、戊二醛、聚甲醛等,目前最新的器械醛消毒剂是邻苯二甲醛OPA。
危害:甲醛、聚甲醛具有高度刺激性、高致癌。
醛类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五)酚类消毒剂:
苯酚是酚类化合物中最古老的消毒剂,上世纪70年代以前广泛用于医学和卫生防疫消毒由于其杀菌效力低,加上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目前已不主张大量使用;已被更有效环、毒性低的酚类衍生物所取代。
如卤化酚(氯甲酚)、甲酚(煤酚皂液又称来苏儿)、二甲苯酚和双酚类、复合酚等。
缺陷与危害:苯酚、甲酚、二甲苯酚和双酚类、复合酚等(氯甲酚除外)具有强致癌及蓄积毒性,酚臭味重。
酚类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六)醇类消毒剂:
杀菌效果属于中等水平,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常用的有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
(七)杂环类消毒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氧丙、乙型丙内脂等
(八)双胍类及季铵盐类消毒剂:(绝大多数是低效消毒剂,存在有机污染物时消毒效果很差)
是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主要有:氯己定(洗必泰)等二胍类消毒剂,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或溴苄烷铵,即十二烷基二甲基苯甲基溴化铵)、度米芬(又称消毒宁,即十二烷基二甲基乙苯氧乙基溴化铵)双链季铵盐消毒剂:百毒杀(50%双癸基二甲基溴化铵)、新洁灵消毒液(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乙撑二铵)、四烷基铵盐(拜洁)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九)其他类型消毒剂:
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固体氧化电位次氯酸钠消毒剂等等
(十)酸碱类:
醋酸、烧碱(火碱/氢氧化钠)、石灰等(仅作为一次性空舍消毒)
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十一)复方化学消毒剂:复方化学消毒剂配伍类型主要有二大类(配伍原则):消毒剂与消毒剂:两种或两种以上消毒剂复配,例如季铵盐类与碘的复配、戊二醛
与过氧化氢的复配其杀菌效果达到协同和增效,即1+1>2 。
消毒剂与辅助剂:一种消毒剂加入适当的稳定剂和缓冲剂、増效剂,以改善消毒剂
的综合性能,如稳定性、腐蚀性、杀菌效果等,即1+0>1。